第十三位使徒第一季

欧美剧意大利2012

主演:Luigi Diberti,Claudio Gioè,Claudia Pandolfi,Stefano Pesce,Tommaso Ragno,Yorgo Voyagis

导演:Alexis Cahill

 剧照

第十三位使徒第一季 剧照 NO.1第十三位使徒第一季 剧照 NO.2第十三位使徒第一季 剧照 NO.3第十三位使徒第一季 剧照 NO.4第十三位使徒第一季 剧照 NO.5第十三位使徒第一季 剧照 NO.6第十三位使徒第一季 剧照 NO.13第十三位使徒第一季 剧照 NO.14第十三位使徒第一季 剧照 NO.15第十三位使徒第一季 剧照 NO.16第十三位使徒第一季 剧照 NO.17第十三位使徒第一季 剧照 NO.18第十三位使徒第一季 剧照 NO.19第十三位使徒第一季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7-17 12:50

详细剧情

  扑朔离迷的事件,神秘莫测的组织,死去的亲人又一一出现,在探寻自己的过去和神秘力量的同时,卡布里将走向善良,还是堕入邪恶?他与克劳迪娅的关系又将何去何从。。。。。。

 长篇影评

 1 ) 陈嘉映老师那期的部分文字记录

太喜欢,就记下来一些。

存不存在一个核心的东西? 那我会说,是求真吧。什么是你真正的自由意志,什么是你真正的人格。但中国在这方面的冲动可以说是很弱。 那为什么这么难培养? 从一个方面说它不重要,没有它也可以get by,某种意义上有它还会危害我们的生活。 那为什么还要求真? 哲人的回答也简单,灵魂是我们生存的目的。 求真,就是要活得明白。 对读书人说的那些精神生活的重建我是一点兴趣也没有。假设历史改变了,或者我们富了十代了,或者是技术发展了,家庭全没有了,大家都在网络中性交了,总之这都和你鼓吹什么,不鼓吹什么,几乎是没关系。 我们现在这个世界的精神构成和平民化有特别大的关系。以前老百姓也喜欢这些八卦,但是没人在心老百姓喜欢什么。但现在是个平民社会,媒体在基本层面上就是要受众的数量。本来也不是老百姓变了,是他们的权利变了。 所以在我们这样一个反智的时代做一个爱智慧的哲学家是个什么感觉? 你一定是很孤立的。所以在年轻的时候就习惯于想自己的,干自己的,不怎么在意别人怎么想。 哲学这个词是有强烈误导性的。哲学是希腊的。希腊思想从根本上来说,没进入中国人的生活。希腊精神从根本上来说是追求卓越,就像是太阳。 喜爱哲学的人就通过明乎道理来参与精神生活。 我不知道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雅典做过什么,我说如果做过什么,就是我们现在知道还有雅典。我说我的问题一般是反过来问,雅典能为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做点什么。那是人类精神的最高花朵。他为谁做?当然你是为他做,不是他为你做。 良好的实践就是目的本身。 你几乎变不成任何人。 当代人吧,你说我不喜欢自己的样子,有时候你得问你真的不喜欢吗?我们真正喜欢的是什么?有时候我们说我不喜欢或喜欢的时候,我在意或不在意的时候,都有可能不够真实。一个办法当然就是我们不去看这些问题,就往下过着就完了。另一个办法就是在有保护的情况下尽可能面对它。当时鲁迅说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句话说的还是挺对的。他说就是要拷问出真实下面的虚伪,但是他下面那句话说得好,接着要拷问出虚伪下面的真实。其实认识到我们自己有点虚伪吧,我觉得还不是特别难,这虚伪下面的真实,就是你真的想要的是什么,还真是挺难的。

 2 ) 俞飞鸿:美并不能定义她

许知远采访俞飞鸿的十三邀这几期,四个多小时能差不多一口气看下来,也源自正常人对俞飞鸿都有着的着迷与好奇产生的动力驱使。许知远之前在有方的时候有做过他的一期讲座,大概知道是个文化人知识分子,但看来在俞老师面前也不能免俗地展现出那快压抑不住的一个普通男人对理想中的完美女人的探索欲和不自如。从一开头情不自禁地发出你真的很好看的评价,再到中途不断追问俞对她的美是否有感知都可以感觉出,许知远对俞飞鸿的判断与她的美貌一定是分不开干系的,而且也造成了他对她先入为主的可以说不太公平的见解。不过这也不能完全是许的责任,只能说他也与常人无异,看到俞飞鸿就想到仙女,而仙女自然有很多人为定义上的可为和不可为。人们看到高级的美时总是会不自觉地选择从一定距离去观察,也会默认这种美是不能落地的。就像许知远最后谈他做的与俞有关的两个梦一样,他的潜意识里就是不能接受俞和庸俗与不美搭上关系的,这就已经是一种出于对美的向往而形成的偏见了。所以,从许的诸多发问可以看出他一直预设了很多性格和喜好,并希望俞飞鸿能往里套。许对俞飞鸿的作品,其中《喜福会》和《千年敬祈》的执着和喜好以及对《小丈夫》的鄙夷这强烈的对比,都反映出许知远也许是由衷地希望俞能一直阳春白雪下去,或者执拗地认为一个高雅的她不应该做出自降身份的决定,不过这种视角难免也与许知远知识分子的那点清高分不开。

反观俞飞鸿的回答,才是真正做到了宠辱不惊,聪明得体,坚定又不失风度和温柔。她平静如水又缓缓而行的语调,面对许对她先入为主又略自以为是的预判,不刻意回避也不急于解释,不愠不恼,而是坦诚的,坦然的,带着一颗无比包容和宽容的心,温柔地向这个对她有着太多好奇和不自觉要求的世界展示真正的她自己。所有人都迫切地想了解她,想知道她美丽永固的秘密,想知道与这副如此华美的皮囊匹配的是不是同样也是一颗传奇而不凡的灵魂。我想聪明如俞,应该心里很清楚世人对她的期待,但是如今的她应该早就已经看透了这一切,只是随心所欲,随遇而安的享受生活。尽管俞飞鸿一直表达着对简单生活的向往,但许知远似乎并不满足于这个回答,一直想挖掘俞内心深层的激情和理想,也就是他所谓的“波涛汹涌”和另几面,但一方面是俞也没有义务向他展示那么多,所以基本可以感觉出这是出于许的私心了,另一方面还是许不肯放过他心里对于俞的预判或希冀,他迷恋的还是那个他想象中的俞飞鸿。

我对俞飞鸿了解的并不深,也是被她的气质和美貌吸引,带着和许知远一样的好奇,通过这个节目来了解俞飞鸿这个人。不可否认的是,我也会自然而然的认为俞拥有一个高于常人的灵魂,大概也是因为既然芸芸众生都无法免俗,总是希望有一个美的化身能脱离尘世,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的渴望。俞飞鸿对自身经历的娓娓道来,其实慢慢的就打破了这种对她不切实际的幻想,反而增加了她的亲切感和地气。俞飞鸿是一个很向内发展的人,关注自我,关注精神世界的充实,向往独立和自由。这点我能感同身受也是因为我大致上也是如此性格,所以对于俞的很多想法和观点也都能明白缘由。能理解她描述的在美国生活期间学会表达愤怒的那一刻感觉到自我成长的喜悦,也能明白她会只是因为喜欢就愿意克服重重阻碍选择去执导一部作品却在那之后并没有如预期中的继续产出,更能明白为什么她会欣然去接大众都无法理解的生活闹剧。因为这一切看起来很费解的行为归根究底就是随心,喜欢,觉得有趣就足够了,不需要其他更冠冕堂皇的理由。有的人不甘于平淡,而有的人在经历了一切后仍喜爱和追求平淡,自能从这平淡中品出生活的奇妙。许知远一直想要弄明白背后真正的缘由,他也许为俞飞鸿找了若干个解释的原因,但不明白其实这就是一个人把生活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而不是大众想看见的样子。

生活,活成波澜壮阔也是活,平淡如水也是活,假如能不带价值体系的去看待,又怎么能分雅俗呢,能活的如俞飞鸿这般自我和通透,也许也是多少人望尘莫及的。取悦自己,往往比取悦别人要重要的多。仙女也有一颗向往平凡的凡心,看完这个节目再看俞飞鸿,身上相比之前那种不可亵渎的美之外,更是多了一层朴素之美,但是对于俞而言,美从来都不是她追求的最重要的东西,却成为了她向外界自然散发出来的光芒。在我看来,俞飞鸿并不一定需要高级的追求和人生理想加持,她的人格和内心的丰富与包容,与她的外表早已是相辅相成的合适。

 3 ) 许知远与罗振宇:冷眼的批判者vs.卖力的表演者

罗辑思维转载这段采访的时候赋的标题是《感谢你,给我机会和盘托出》;是不是说明罗胖也很感谢有这个机会能够在这个娱乐化的、浮躁的、一言不和就取关、约架的社会,能够有个机会平静的表述自己,没有主持人刻意设定的陷阱,没有刻意的辩论和撕B,没有政治正确的说辞和关键时刻必须掉落的眼泪......


你愿意坐下来,和同你价值观几乎完全不同的人,心平气和的聊一聊么?


------我是正文开始的分割线------

最开始知道许知远还是当年他批判韩寒受推崇是“庸众的胜利”,貌似还是当年的一个盛事;后来读过他的文章,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面订阅过单向街;后来不记得为什么就渐渐不再关注(大概是每次看完都悲观的思考太多于是大脑出于自我保护机制取关了)。

而知道罗振宇当然是因为《罗辑思维》,从最开始的各种追视频、语音节目到成为会员,被他的各种玩法吸引;到后来发现貌似也就那么回事渐渐都放下了,只是偶尔还会在蜻蜓听听节目(嗯,我必须承认有了音频以后我就一期视频都没看过了,你懂的)

所以这两个人在我心里大约都是“知道,有些了解,喜欢过但不是粉丝”的状态。即便如此,昨天偶然看到许知远的《十三邀》第一期就请了罗振宇,还是各种诧异。因为无论如何,我都很难想象这两个人会坐在一起。
40分钟的节目版完全不过瘾,于是又找了近3个小时的完整版,事实证明,完整版果然更让我惊艳~~~

不知道是因为面对面,或者两个人年纪差不多,或者出于节目需要,或者是许知远真的平和了许多,他们的谈话远远没有我以为的针锋相对、火花四溅;虽然提问依旧犀利,回答更是各种任性,也能明显看出来许爷对于罗胖的很多观点相当不以为然;但是整场访问下来却突然让我有一种温情脉脉的感觉——他们是同时代的两个人,经历过类似的文化冲击和社会大事件,面对如今这个浮躁的、快速变化的世界,却选择了两条方向相反的路,并且各自对自己的选择有着强烈的信念,却愿意坐下来心平气和的谈一谈(虽然完整版最后结束的那个点还是给了我一种果然谈崩了的感觉,求许爷听到罗胖言之凿凿的说“就应该拼命拍年轻人的马屁”时候的心理阴影面积哈哈哈~~~)

这已经是一件相当有意思的、值得围观的事情了不是么,更何况这场谈话的含金量还是相当高的,各种金句频出,罗胖在后来甚至还做出了总结(对此我也是醉了)。

虽然长达3个小时,但是完全没有觉得无聊。虽然罗胖细心的(嗯)做了金句总结,然而我还是今天又看了一遍,只是为了探讨几个我喜欢的观点——

理想主义vs.职业精神
组织vs.个人:谁更稳定
知识的准确性vs.体量:谁更重要
内容付费vs.内容免费,广告养家


理想主义vs.职业精神

当然并不是说许知远没有职业精神、或是罗胖没有理想,只是你能够明显的在许爷短暂的问题当中发现他的理想主义和知识分子情节;而罗胖几乎所有的回答都可以回溯到“职业精神”,无论是身为一个知识传播者、一个商人还是一个创业家...

面对这个变化的世界,许爷选择的是或冷眼旁观或出言抨击,哪怕不能改变但必须不能同流合污;而罗胖选择的是,以最快的方式改变自己,跟着这个时代跑,哪怕他的内心可能也是不认同的,他选择接受这份分裂,并且认为这样才是对自己负责、对社会负责。

所以许知远会非常自然的问出——
虽然这个问题很大;但你怎么看待这个时代的精神状况、内在价值?

而罗胖会非常任性的回答——
爱我的妻子,爱我的父母,爱我的同事,爱我的恩客和金主;其他(时代的精神状况)我不关心;也无力关心。
我是一个买卖人,对得起买我东西的人,这就是情怀。

你觉得罗胖冷漠么;然而他又是那么理所当然,并且真的会拿出一整套逻辑来说服你。而且我貌似已经被他说服了......
至少我认同罗胖的其中一个观点,就是个人之于于整个社会和人类进程来说,就像人体的一个细胞,细胞本身是无法判断自己对于人体来说是癌细胞还是健康细胞的,所以每个人能做的就是提升自己,对自己负责、对身边负责,而不是用自己的认知来判断什么对整个社会是最好的,因为你无从判断,这是不同维度是认知。

我不想妄自揣摩,但是你不能不把二人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和他们的出身以及少年时期所受的教育联想起来。一个是首都的土著(不过好像并不是北京出生?具体未仔细考证...),;一个来自安徽的三线城市,一步步考到北京并且拼命留下来。一个受了北大家国天下、指点江山的各种熏陶;一个身在号称不读书、不谈情怀但是坚持专业精神、对本职工作负责的传媒大学(来自罗胖自己总结)。
如果按照罗胖相信的,人虽然看似有自主选择,其实是被不断驯化的,那么就不能否认少年时代的经历对于两个人的影响。


组织vs.个人:谁更稳定

经历了这几年的洗脑,毋庸置疑是个人的力量在崛起,由于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由于科技的发展等等。但是纷繁不停的关于网红的讨论其实证明,对于组织和个人哪个更稳定的这个问题,从来都没有定论。所以,才会有人不停的质疑网红的商业模式,无论是其商业伦理,还是其运作的可持续性。

罗胖无疑是个人力量的坚定支持者,虽然他现在也不再能U盘化生存(人家已经有一家150人的公司了好嘛~)但是从访谈可以看出来,明显他创业的全部基础就是坚信这是一个人格魅力大于组织力量的时代。无论是从幕后走到台前,还是开办脱口秀,或是运作PAPI酱。
但这里面有个重要的前提,是这个个人要持续不断的产出有价值的内容,如果可以,当然平台或者组织都不重要。就像我可以喜欢可以从博客时代就喜欢一个作家,一直到微博时代、微信时代(没错是和菜头啦~)但是这个对个人的产出要求很高了不是么...在过去三五年出一本书依然可以保持曝光,然而现在,如果一周甚至一天不发一篇文章,都会怕粉丝忘记不是么...

当然另一个趋势就是,网红作为一个个体是很难持续的,但是作为一个群体必将成为一个十分有效的商业模式。因为个人的人格魅力越来越重要并且某种程度上不可复制——不过想想网红的软文都是广告公司按照其调性写好的所以其实也未必,不然怎么会有所谓韩寒替写手的撕B,当然一万个写的像韩寒的人也再成为不了韩寒就是了——所以罗胖才要一次榨出PAPI酱的全部潜力。当然,他同时也是“出名要趁早”的坚定支持者,所以PAPI酱出名越早,对她下一个传奇的铺垫就越大,对于这个观点,我倒是万分同意。

商业模式本身的快速更替也许内在换汤不换药,但更多的是表现方式的创新。问题的关键在于,生物性和社会性训练我们善于从过去的经验出发思考问题,然而科技的发展却大幅度超出了生物进化或者社会演化的发展,所以越来越多的模式在开始被低估;而大家发现这个问题以后,因为焦虑而变成了宁愿高估一切也不能放掉一个;泡沫也就越来越大。

作为玩家,在这个商业模式层出不穷的时代,当下的直觉和洞见本身的重要性已经越来越被放大,而事后的分析往往只是锦上添花而已。这大概也是个人力量会重于组织力量的一个体现——社会的碎片化和混沌化导致既成商业模型再也无法预测趋势,只能依靠人的判断(或是传说中的大数据,呵呵)。


知识的准确性vs.体量:谁更重要

通常来说我们会认为,哪怕我知道的不多,但需要都是对的。而罗胖被很多人诟病的一点也就是【杂而不专】对此罗胖自己的解释是,他只是一个小丑,在party上不断的打开一扇门来给你见识一下别的世界,如果你欣然接受,请你付费,因为这是一种服务;如果你不屑、愤怒,不好意思,与我何干。

我想这一点大概是大部分知识分子都无法接受的吧。许爷在节目结束后就说过,他觉得罗胖的知识传递过分的速成、简单粗暴,我想他还没有说出的一个词应该是【功利】,但是只要罗胖可以依靠这种方式赚钱,依然有人为此买单,就必须承认这种方式有其存在的必要性。

以我自己的经验,我会觉得罗胖的【杂】给了我一个看到更多这个世界的维度的契机,如果这个角度我更有兴趣,我会以此为开端,挖的更深;如果没有兴趣,那么至少聊天提到的时候我也能附和两句不至于冷场。这个时候,知识的体量的优先级是远远高于准确性的。就像罗胖说的,于丹之于国学的功劳,在于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和兴趣,而不是传递了一个完全正确的解读。恰恰相反,正是有人肯花心思指出于丹的错误,才说明其价值。

我很喜欢罗振宇自己讲的那句话——
有些东西只需要打开那扇门,都不需要进去把东西拿出来给他看;只是在门口赞叹,就可以吸引无数的人。

虽然你可以从他的节目里轻易的看出他为了支持自己的立场在有选择性的展示证据,但是这依然不妨碍他给了我一个窥探新鲜事物的机会。而对读书本身,其实我并不完全同意他说的话,阅读本身并不完全是为了社交,不然就不能解释为什么内向的人也喜欢阅读(因为他们并不喜欢社交)。阅读本身就可以带来兴趣。我不能否认我们有大量的功利的阅读——现实来说这个时候的阅读是最有效率的,因为你有一个问题需要解答——但是也有纯粹的只是为了愉悦的阅读不是么,而后一种体验是不能被快餐化的。就像无论外卖做得多么好,半成品做得多么方便,还是有人愿意花费一下午去亲自烧一个菜的呀~

内容付费vs.内容免费,广告养家

免费是互联网的魔咒,其实在传统的时候是没有免费这回事的,书、音像制品都是要收费的,互联网带来了免费,并且击垮了一众传统行业。然而疯狂过后,一切还是要回复到正常的状态,于是无论是音乐还是内容,收费都是大势所趋,因为其实这个世界上只有一样东西是真正稀缺的——时间。并且感谢支付宝和微信,现在想要收费真的是分分钟的事,所以门槛很重要,永远不要低估人的懒惰程度~
所以我一直坚定的认为内容付费是必然。虽然范围不会短时间内扩大的很快。

不过我对于罗胖所说的付费内容的传播和影响方式更大,并且举了韩寒、冯唐作为例子...实在是不敢苟同。因为他举得例子们自己都是依靠免费才建立起真正庞大的粉丝群的好嘛~你当韩寒的博客是假的、冯唐的微博是假的嘛~如果仅仅靠图书,我完全不觉得他们会有如今的影响力...我觉得不是由于内容付费而让他们产生了影响,而是因为他们有了巨大的影响,才享受了收费的权利。

就像内容收费的现在,其实消费者在购买的时候最大的动力还是产生内容的人不是么...同样的内容我写出来和罗胖写出来影响就是不同的呀~尤其是在注意力稀缺的今天,为了效率最大化,读者会不自觉的筛选内容输出者来决定是否付费不是么;即使是【得到】里面的匿名,其实也是因为有了罗胖的品牌背书所以才会有人肯只看标题就付钱的~

所以我会觉得,内容生产者在一开始就是要接受一时的内容免费,来扩大影响力,等到成熟了,才能开始玩内容付费的高阶版游戏吧~内容付费大概是检验内容生产者最好的标准,就像以前在红馆开演唱会是检验一个人在HK是不是成名歌手的标准~(暴露年龄了...)


还有好多有意思的零散的点,然而懒癌发作不想写了,就是这么任性哈哈~

忙活了一下午,内容供应者真是不好当...
以上

 4 ) 把特权与压迫包装成“偏见”并不能合理化其本身

不得不承认许知远是个很懂得运用自身特权获取资源的人,否则也不会一季节目里能列出这一个怎么都说不上差的邀请名单,于是尽管我把许知远骂得狗血淋头,我还是得捏着鼻子吃下这口屎。不过既然吃了,那就至少得记录下每一期的大体,不让自己白白吃一顿。

第一期的罗振宇和许知远表面上似乎是“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两个维度的极端,但本质都是那个年代吃了时代和性别红利上位的人,是“中年异性恋男人”,他们最终不过是殊途同归罢了。 第二期的姚晨尽管聊了四个小时,但结果被剪进正片的不到二十分钟,正如许知远被制片人骂的“你的生活经验太局限了”,他和姚晨的访谈不过是毫无意义地试图将其人生线性地归纳出来,然而女性的记事与叙事方式却不是连续的,于是就会显得姚晨似乎什么都不记得,把整个访谈变得“似是而非”。 第三期的与二次元对话,倒不如说是彻头彻尾的猎奇。如果批判动漫文化的浅薄与快餐化,那它充其量只是(后)福特主义时代下的一个折射,结果被许知远自以为是地局限在那一亩三分地,根本无法跳脱。 他始终只是试图用年代来划分某种特定类型的(男)人,企图将他所认为的二次元归纳到某种可以被解释为“精神匮乏”的,以此突出他自己所站的制高点。 第四期的冯小刚端着的那副架子,以至于有时候我都不能分辨出他偶尔话语中流露出来的情感究竟是不是真心的。我始终不能理解他将《我不是潘金莲》说得那么“舍得一身剐”的动力是从哪来的,或许只有这样才能正名他的成就吧。 第五期的叶准真的言之无物,许知远根本切不进命脉,作为北方人的他无法理解广府与香港在政治、地域、文化、语言上的异同,结果兜兜转转就只能围绕着那个年代的“出逃”来聊些浅显的玩意儿,更不用说他全程表现出的对咏春的不以为意。 第六期的李安真的很温柔,比起许知远这种“我懂得比你多,所以如果你做得不够‘对’,我就鄙视你的”知识分子,李安则是他知道他在时代洪流前的渺小,也能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可是他知道他无法袖手旁观所以不得不做点什么。真的很可惜时间太短了,还没能更进一步就结束了。 第七期的张楚只能说他就是那个时代被推出来的那个人,他自己也意识到自己被钉在那个位置上再也下不来了。你说他有什么特别的吗?并没有。但他至少不试图重新掌握回这种主动权,这一点至少在许知远不断炮轰下都能四两拨千斤地打回去,比许知远高不知几个境界。 第八期的蔡澜印证了为什么我对他从小一直完全没有任何好感,因为他不过就是那个时代的受益者罢了。蔡澜聊十几岁时把比自己大几岁的女生搞大肚子,许知远居然问“后来怎么摆脱的”,得出来的结论就是“我太羡慕你了”。 蔡澜解释他如何追求女性的时候说:“丑的照杀,好看的就会跟着来了,”许知远只是大笑然后敬酒“我太佩服你了”,最后连吃个鱼春都要问“这可以壮阳吗”,难怪他最后要说很久没有聊得这么尽兴了,毕竟真的臭味相投。 第九期的俞飞鸿是彻底地被撕下了他的假面具。当他和俞飞鸿聊武则天,结果认为武则天的行为是受制于女性身份的焦虑,还会反问她“你为什么对性别那么敏感”。 俞飞鸿的回答:“不得不承认这是男权社会”“认清事实本身”“本身构造就有区别”“我不会轻易喊女权”本身其实不完美,但是当她反问许知远“死亡是不是你们男人最大的恐惧”时,我觉得批评她不够激进是没意义的,能够打许知远脸即可。 “生命本身是毫无意义的事情,活得有滋有味正是因为它的无意义。”或许她这句话正是解释了她无能反抗结构性的压迫的自我反省吧。 第十期的陈嘉映同样撕开了许知远的虚伪。一句“你真的不喜欢吗?”就击穿了他。“认识到虚伪不算难,认识虚伪下的真实才是最难的。” 同时也对许知远的“精英主义”很好地回应了:“不可能因为知识分子鼓吹什么就能改变思想观念,只能是因为社会结构变化。知识分子干的就是生产产品。 “过去想当然地把社会维持的高度“精英主义”认为是社会良性运转的代表,现在社会发展了自然就要遭到质疑。 “并不存在普遍的信念价值,世界上主要的价值变换都是随着西方的强势价值强加上来的。争取的不应该是论证它的普遍性,而是证明它被接受的原因:它的正确性。” 值得一提的是这期陈嘉映同样提到了“男权社会”,但是许知远却对此毫无反应。 第十一期的贾樟柯实在有些让人诧异,也许是拍摄时他正在经历他的人生一次转折,正如他说的他开始对人文性背后的不可琢磨产生了质疑,开始滑向不可知论和神秘主义,于是他的三个访谈都显得特别不一致。他在家乡的那段一对一的时长两个小时访谈里,能得到的信息几乎为零,他似乎根本不确定他正在面临的是什么。他在尝试的天体物理学,究竟意味着什么呢?结果很有可能是,什么都不是。 而第二段的所谓饭桌上男性的饭局则是一场漫长的折磨。饭桌上的中年异性恋男性的话语交换,永远围绕着政治之类的宏观结构,永远看不到“人”,然而可悲的是他们在推杯换盏中建立起了新的社会网络。 唯一有价值的是他稍早一点的“单向街篇”。他谈到《三峡好人》时说到自己意识到了巨大的贫富差距以及社会流动的不可能性,导致他过往的乐观不复存在,甚至提出“只有另一个巨大的变革才能改变现在的变革”。他认为一直需要隐晦的社会文化是有问题的,缺乏的是坦率。但是这与他后续遁入对新技术的探讨和对超自然力的迷恋呈现出某种讽刺。 第十二期的金承志只能说是换了一个年代生存的顺直男遇到了所谓的“中年危机”。这一集非常清晰展现了许知远的采访能力为零的问题。他将这次访谈的浅薄归根于金承志的自我拒绝,倒不如说是他根本没办法想象除了他臆想出来的男性气质外更多的东西——异性恋时间、结婚生子、成家立业。 对谁都要问“情欲对你重要吗”似乎离开了这种性上的掌控,他的男性气质就无法展露。 最后对青楼的探讨同样充满了顺直男对女性的凝视与物化,他们似乎在赞赏青楼女子的才华,但实际上不过是建立在这一“不光彩”的职业上对女性的性化。 第十三期和白先勇的时候,许知远聊到《孽子》时,估计又是怕尺度不对,又是被自身异性恋的特权蒙蔽,老是兜兜转转的,总在那些有些带有窥视的问题上打转,但是白先勇的回答又太过于充满那个年代特有的局限,最终只能得出个“一切为文学”“没什么不同”的问题。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论是“存在了这么久,一定有他的道理”,他认为没有孔子教做人的道理就很难有中国历史的立足之地。 最后尾声时许知远归结出:“个人是改变社会最重要的工具”无法讲清他究竟是过分的英雄主义还是擅长将人物化,或是两者都有,但始终能让人意识到他似乎从来未将“人”当“人”看。

 5 ) 许知远对话李安--很生活的一个人

看李安的访谈,有种静看村落里小桥流水的感觉。
听他说话,听他讲电影,感觉这是一个很生活的人。对每一个问题,都是很真诚地去在脑子里思考然后尽力地去表达出来。
如果李安不是一个有名大导演,这样的说话风格,也许会被认为是有些笨拙的。
但仔细听他的那些停顿,细细一想那些他说自己也说不明的事情,其实是非常真实的回答。因为确实,不是每个问题都是有答案的。而那些我们不知道答案的事情,也不是每个名人都能给出正确解答的。就像李安说的,他相信不可知论,相信很多东西都是摸不透的。也许是这样的谦卑,让他对世界充满更大的好奇,也让他更诚心地去探索、去琢磨那些摸不透的东西,而且,永无止尽。

这段访谈,印象很深的有几个点,一个是讲《色戒》。用假装去触摸真实。如果所讲的不是你也不是我的事情,我们反而能够真实地去讨论。也许这就是艺术存在的很大一个价值,或许也是艺术长存的一个原因吧。
因为人都是有人性弱点的,很多问题我们无法真实面对。但我们又无法控制内心困惑的缠绕,也无法阻止思考和探索的渴求。所以,艺术,成为生活观察的镜像,让我们能够借力使力地思考很多东西。

另一个是李安提到,梁朝伟说,做一个演员很难。为了进入一个角色,努力说服自己要相信这一套东西,下一个角色,又要努力说服自己不要相信这些,要努力相信另外一些东西。
这是对感情的蹂躏。我觉得这话说的一点也不过。
李安说身体和感情都是上天给我们的,都是有限的。而做艺术,却要如此蹂躏自己的身体和感情。这些都是艺术人的代价吧。

第三个是李安说,做电影,力气不是全由自己出,有一半是观众来出的。如果怀着对一个崇高艺术家的期待和向往去看这些,也许会失望。做艺术的,考虑观众的感受。不俗气么。应该全心追求自己内心的艺术世界啊。
但是李安是一个很真实很真诚的人。才回如此诚恳地说出这些话。他说他也是不习惯受打击的,电影出来没人看,他也是很难受的。所以做电影,一定要有观众看。这也是一种破除执念,对纯艺术追求者的执念。

最后分享一个让我觉得难以忘怀的话,李安说,他做电影,希望能够搅动到一些人性的东西,同时也希望能够有一个平衡人心的作用。
这句话看起来有些冠冕,但仔细一想,真的道出了说不尽的心声。

 6 ) 陈嘉映:虚伪下的真实

实话说,每一期多多少少都有些触动,但陈老师这一期,真正有一刀劈开混沌的感觉。

在陈嘉映面前许知远更像个谦卑讨教的学生,最后他问了一个问题:有太多的自我,这些自我妨碍我更好地理解世界,不喜欢这些自我。

陈嘉映:我们真正信的是什么,我们真正喜欢的是什么,有时候我们说我不喜欢或喜欢的时候,我在意或不在意的时候,都有可能不够真实。

当时鲁迅说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句话,他就是要拷问出真实下面的虚伪,接着要拷问出虚伪下面的真实。

其实认识到我们自己有点虚伪,还不是很难。但虚伪下面的真实,就是你真的是在要的是什么,你在意的是什么,这个挺难的。

许知远问的问题和我自身很相似,我总以不断拷问出自身虚伪而自鸣得意,甚至从中获得某种诙谐讨巧的精神力量,似乎这样就能将自己遗世独立出来。然而在自以为是的高明背后,困惑,迷茫却从未消减。所以当陈嘉映说出:更难的是虚伪下面的真实的时候,我的感觉,就好像惴惴不安的身体终于踏在了朴素的地面,不再膨胀而飘忽,而更愿意踏实地前行。

总体来说还是很喜欢十三邀这个节目,可能也同我自身的思想修养有限有关,至少我看到了许知远力图呈现出来的真诚的对话,而这种以真诚为基础的思想上的碰撞给我以很大启发。像这一期结束时陈嘉映说的:你真的好许知远,真愿意聊这些。

 短评

许知远总想挖掘他人身上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冲突,并总用无时不在的偏见与批判做他以为是洞见的嫁衣,他身上的拧巴和纠结,难道不正是他想寻找的个人认知与时代趋势的内核矛盾吗…他采访的所有对象都比他想得清楚,尤其是罗振宇和张楚,但他有一句话我是赞同的,崇拜并欣赏复杂性.

5分钟前
  • Being槟
  • 推荐

1、罗胖的这期可以确认我是个开放、拥抱改变的现实主义者。心里模糊的意识都被他表达出来了。嗨森啊!我爱矿泉水胜于红酒。2、许知远那句【你不觉得挽歌很美吗】着实惊了我一把。再美也是挽歌。3、给自己的认知系统升维。时间在咬人。4、【我知道你想勾引我说理想主义】哈哈哈笑滚。

7分钟前
  • HeyMe
  • 力荐

高端名人访谈节目,虽然许知远不是专业的采访人,对话的衔接与问题的抛出略微尴尬,但他和嘉宾的水平已经足够支撑这档节目了,各种思想的交汇与观点的碰撞,许知远与嘉宾的个性尽显无疑。访谈将嘉宾的人生轨迹与时代变革结合,从个体映射时代的同时探讨时代对人的影响,格局很大,比鲁豫有约强多了。

12分钟前
  • 1只醉鹅
  • 力荐

被访者很诚恳,也是极有深度的对话,但许知远太喜欢用自己的语境去套别人的话了,而且什么“时代”啊“情绪”啊,简直就是他的口头禅,听着累

17分钟前
  • 空山
  • 推荐

第一季一集不落地看完了,很喜欢看许知远的清高、愤怒、困惑、痛苦,被一个个对谈嘉宾搅浑、打破。节目尴尬得让人捧腹,但也很欣赏这种质询的态度。就算没有答案,至少也去追问一下,这样的人,越来越少了。

21分钟前
  • 赫恩曼尼
  • 推荐

记忆最深刻的是采访罗振宇那一期。通过许知远与罗振宇这场对话,很明显能看出他俩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人。许知远至今仍是是迷惘青年,质疑着这世界的一切,质疑生活的意义。而罗振宇,更像是一个不要脸的无赖,他自己多年经历竟让他就这样笃定了自己的思想毫无差池,自己的行为不可左右,自己就是真理啊

25分钟前
  • 招招
  • 力荐

许知远的视角挺好的。可以粗略视为豆瓣视角,而对手们表现也不错。很值得豆瓣的朋友们看一看。

30分钟前
  • 比多
  • 推荐

看许知远这个人就不舒服,不喜欢,在做这种节目之前,先去学学采访吧,你带着所谓自己的“偏见”去采访别人,没问题,但是你的偏见并不深刻准确有意思

31分钟前
  • 叉个手
  • 较差

其实反倒是看完《十三邀》,对许知远改观很多。他或许带着些知识分子式的俯视,不自觉地用“精英理念”去悲悯众人,但他在节目里的坦诚极为动人。我们这个时代,罗振宇跟马东这样的聪明人太多了,有一个许知远挺难得。我大概永远都不会是那种两眼一翻,嘲讽理想主义的人。

34分钟前
  • 走走
  • 推荐

内地独一无二的深度访谈

39分钟前
  • 马扎罗
  • 力荐

有点意思,但是许老师有点太喜欢把别人纳入自己的思想体系来思考了。

42分钟前
  • 澡澡娃娃🌈
  • 推荐

Word 天,罗振宇对话许知远。当许知远低头害羞的笑,罗振宇双手挥起来讲嗨了,突然想他俩在一起。听过一句话“当一个虚无主义者遇到一个野心家就可以改变世界了”,感觉不是把世界毁了,就是把世界建成乌托邦了。特别希望他俩能结婚太有戏剧性了。虽然完全两种人,但都是坦诚的人,欣赏。

46分钟前
  • 西班
  • 力荐

虽然很多人表示对许知远的反感,但我倒觉得这种精英悲叹的知识分子有他本真的东西在,挺有趣的。我们这种人生存在世,心里的悲哀撇到一边,只追求现实上的手段,他也不过是我们内心深藏一面的放大化,看到他四处碰壁,怎么能不觉得有趣又可悲。真挚和敞开就是这么回事,不感情用事了,就明白了。

48分钟前
  • 纯Jun
  • 推荐

看了贾樟柯这一期,你会发现,他真的是双子座,敏感,多变,一会儿阳光明媚,一会儿颓得不行,一会儿说要放弃,一会儿又坚强如故,总之适应性太强了,适合生长在这个时代。

52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这个许知远为自己量身定做的系列,恰恰被他自己毁了。一个迂腐清高、没有气场,一点都不落落大方的人,完全糟蹋13位嘉宾。很讽刺。

53分钟前
  • Henry Gu
  • 较差

我觉得对话李安还是挺好的

54分钟前
  • llw
  • 力荐

俞飞鸿是真美啊,所谓顾盼生辉,人生根本毫无意义,就活得乐呵点,她比很多人都通透

55分钟前
  • Kojote
  • 还行

“跟许知远交流很有趣,你会觉得自己有说话的欲望。因为你知道不管他同意还是不同意,他听得懂。"罗振宇的感悟很打动我。 带着偏见的许知远和带着偏见的时代人的对话,不加设计,彼此尊重,最可贵的是彼此通达,看得很痛快。

56分钟前
  • 大青山
  • 力荐

许知远想和商业靠近,又有点装。不纯粹。罗振宇和李安的采访给我印象太深。

1小时前
  • 你好德先生
  • 推荐

李安谦逊外圆内方,俞飞鸿淡然外柔内刚,都是欢喜的。倒是许知远,人不如文耐心好看。

1小时前
  • EEingxyz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