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傲气盖天

剧情片英国1996

主演:连姆·尼森,艾伦·瑞克曼,朱莉娅·罗伯茨,查尔斯·丹斯,伊恩·哈特,Richard Ingram,艾丹·奎因,乔纳森·莱斯·梅耶斯

导演:尼尔·乔丹

 剧照

傲气盖天 剧照 NO.1傲气盖天 剧照 NO.2傲气盖天 剧照 NO.3傲气盖天 剧照 NO.4傲气盖天 剧照 NO.5傲气盖天 剧照 NO.6傲气盖天 剧照 NO.13傲气盖天 剧照 NO.14傲气盖天 剧照 NO.15傲气盖天 剧照 NO.16傲气盖天 剧照 NO.17傲气盖天 剧照 NO.18傲气盖天 剧照 NO.19傲气盖天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4:27

详细剧情

  迈克尔(连姆·尼森 Liam Neeson 饰)、哈里(艾丹·奎因 Aidan Quinn 饰)和伊曼(艾伦·里克曼 Alan Rickman 饰)是情同手足的好兄弟,他们共同组建了爱尔兰志愿军,其强大的战力和坚定的意志令大英帝国都对他们有着三分的畏惧。
  一场演说中,迈克尔邂逅了名为凯蒂(朱莉娅·罗伯茨 Julia Roberts 饰),凯蒂勃发的英姿和巾帼不让须眉的气势深深的吸引了他和哈里,两个男人之间的友谊因此生出了嫌隙。与此同时,伊曼带领着哈里远赴美国,为他们的军队争取更多的支援,当两人回到爱尔兰之后,发现迈克尔已经煽动革命抵达了高潮。英国同意和爱尔兰签订休战协议,认可爱尔兰的独立,但前提是爱尔兰必须向英皇效忠,这很显然违背了伊曼的初心。

 长篇影评

 1 ) 抱着米花和可乐看别国的独立战争

我不太愿意用标准的评论写作方式来写评论,多半因为我相信评论本身就是主观的,如果你把他用客观的语气包装起来,就会给人误导。就好像这部Michael Collins,我至今无法确定这段历史真的就如电影一般呢,还是另外有出入。

但是作为电影来说,Michael collins是一部很成功的作品。开头的时候你会惊讶于演员的爱尔兰口音竟然没那么讨厌,不想某Pitt在Devil's Own里面那蹩脚的美国式爱尔兰乡村口音,让人浑身不舒服。更让人感到惊艳的是Collins到了都柏林以后寄宿在朋友家,而他朋友则是都柏林口音——注意,这个和爱尔兰其他地区的口音很不一样。当我发现这点的时候忍不住将拉条拉回去又听了听,佩服导演的细心和演员的功底到位。

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独立战争电影都不会像中国那样拍的精彩,因为中国内战都可以拉20万大军上阵地,死个1/3,可是整个爱尔兰独立战争死亡人数只有 1500左右(wikipedia.com),虽然导演将这个作品拍得风起云涌,惊心动魄,以至于最后我发现死亡人数只有这么点的时候失望了很久。

作为别国的历史学习,这个电影是个不错的辅助教材,尤其对于懒得看书的同学来说,抱着米花和可乐看别国的独立战争电影,学习的同时也不失为一种享受。

建议观看次数:>3

第一次好多地方看的糊里糊涂的,毕竟历史太生疏。想Michael Collins当年用来争取国家独立的恐怖主义影响如此之深,以致于北爱的问题一直都是烫手山芋,有时候真的让人只能苦笑。

 2 ) 三色的蝴蝶翅膀

1.非常精彩的影片,历史和人物是否真实仿佛已经不再重要。
2.开始和结束时未婚妻和部下的对话,提供了一个主观、亲近的视角。结合历史影响资料和他人言论,令影片充满力量。
3.通过一系列事件的选取和对节奏的把握,令其精彩的同时不失深刻。
4.让人记住了迈克尔·柯林斯,记住哪怕七百年历经屠杀镇压也要独立的决心,以及哪怕做“叛徒”、做刽子手也要避免大规模战争的选择。
5.只想用简评记一下,结果140个字符不够。

 3 ) 政治没有对与错

一部传记片。下载的是标注着是威尼斯电影节的金奖。看过之后,感觉上当了。
这部电影就是一部流水账,没有任何吸引人之处。这个电影节的评委脑子估计是进水了。
通篇都是政客之间的小把戏,再加上一段三人之间的爱情,这电影是不是电影学院学生的习作啊。
暗杀,反暗杀,也没什么跌宕的情节,还是很俗套。
还有让廉姆尼森这个大叔演三十岁的人,是不是有点难为他了?
总是时一部冗长又烂的片子。
2010-07-19/影视帝国rmvb

 4 ) 无

终于有一部把主角干掉,没有那么多意外巧合,没有所谓的天选之子,就算他是革命领导人,但还是躲不过暗杀,这才是真实嘛。就冲这我也得给五星啊我去。

另外,夸夸AR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就是粉丝没错,但是演得也是真的好啊。

AR演得真的让我不敢往下看(是指演技太好了)。坏到我想拍死他啊我去,这种背地里扎软刀子,明面上还搞得自己有多委屈,是真的太气人了啊啊!!!

看的时候有很多想说的,但现在看完就是除了绝啥也说不出来了。

好吧应该就是这些,故事情节大家都知道,所以重点还是关注AR上。

这里必须给到一张AR,不得不说太帅了,又欠又霸气。

阴森森的。

这张图我真的很爱啊我去。

 5 ) 迈克尔·柯林斯,埃蒙·德·瓦勒拉,人物,历史及其它

很少写影评,大概性格使然,纵使看时觉得尚可的片子,下笔了忍不住挑刺,损人品,不如不写。《迈克尔·柯林斯》(Michael Collins),本来也是要轻轻放过的,只是对比这一二天看的几部,有些话不说梗着,权且记下,不算影评,阿弥陀佛。
柯林斯的扮演者据说很著名,专演这种大义凛然的孤胆英雄,长得也挺帅,可我就是记不住他名字——总觉得少了点“魂”,没有能让整部影片轰隆烧起来的那种东西,精气?灵性?表达不出来,可意会不可言传——有的人就不缺这,比如刚刚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的那位小姑娘,Reese Witherspoon,没了她,Walk the Line不过是一部沉闷的烂片,可有了她,就成了大片。也许将来会另写一篇讲Reese,先回头说《迈克尔·柯林斯》,这里头也有一个人让我过目不忘,导致现在敲键盘,就是片中出演埃蒙·德·瓦勒拉(Eamon de Valera)的Alan Rickman,但他的技艺与精魂,在这部片子里恰恰是个悲剧。
这种说法不像初看上去那么无厘头,如果我们在“两个”德·瓦勒拉之间做出细致区分的话。一个是导演意图中的、影片着力刻划的德·瓦勒拉形象,Rickman的表演将这个形象雕琢得活灵活现,入木三分,与柯林斯那个呆板的演员相比,直是宵壤云泥;另一个是历史上“真实的”(或者至少比影片中更真实一些的)德·瓦勒拉,他与影片试图将观众目光导向的那个形象,也许正是格格不入的两端。
影片以1916年的复活节起义拉开帷幕,此后一直到柯林斯身亡,所有人物的外观都保持不变,柯林斯一直是条精壮汉子,德·瓦勒拉则是病怏怏的干瘪老人。这些形象设计从直觉上就确定了观众对人物的感情基调。然而事实上,生于1882年的德·瓦勒拉,仅仅比柯林斯大8岁而已;复活节起义时,前者不过而立之年,被捕照片中,周身,尤其眼神里流出那股刚毅之气,怎么也没法让人联想到影片里(1919年)“爱尔兰共和国”“内阁首脑”聚会时,那个趴在桌上打盹、吐字比中国领导人还慢的老总统。或许 Rickman演活了这样一类首脑:乍看老朽软弱,空有名望而无实权,只得在各方势力间勉力平衡,实则深谙厚黑之道,以高明的手段暗中控制局面(契尔年科?哭哭啼啼的刘皇叔?),但无论如何,这不是德·瓦勒拉,不是一个几番入狱(包括共和军与政府军交战之后)、一度被判死刑、屡遭英人嫉恨诬蔑、却仍被选为国联顾问委员会主席(32年)、国联议会会长(38年)的爱尔兰自由斗士;不是1932年至59年间数次出任爱尔兰总理、59年至73年间两任总统的政坛常青树;不是爱尔兰宪政之父(37年宪法)、50-70年代“欧洲小虎”经济奇迹的缔造者;不是被政敌称为“you couldn't imagine him doing anything opposed to the Sermon on the Mount”的虔诚天主教徒。
为了烘托柯林斯的伟大与无私,影片急切于将德·瓦勒拉处理成一个钩心斗角的政客。访问美国前(此行为爱尔兰独立争取到了六百万刀的经费援助),柯林斯前来送别,对德·瓦勒拉说:“You're always my boss。”及至后者归国,听到前者的喽啰唤柯林斯为“boss”,心下大怒道:“我倒要看看,谁才是真正的boss!”而柯林斯与英国谈判后,德·瓦勒拉大发雷霆等一系列镜头处理,无不意在给观众一种心理暗示:后者反对和约的原因乃在于前者“功高震主”声望日隆;后者退出国会之举,名曰为各自理念而奋斗,实则借煽动对抗以夺回权位;如此穷兵黩武,假公济私,实在天理难容,罪无可赎,等等。
能自圆其说固也无碍,但影片在如此处理时,却终于无法补其阙漏。柯林斯在向Harry Boland(影片中两人爱上同一个女孩。此人也是当时一个重要人物,曾在1922年——de Valera与爱尔兰政府分道扬镳之后——说过,德·瓦勒拉“is at GHQ, hale and well, the same gentle, honest, straight-forward, unpurchaseable man that you knew. All the calumny that has been heaped upon him is British inspired; they failed to bribe or intimidate him, they now try the weapon of slander”。其演员亦不出彩)解释为何德·瓦勒拉派他去和英人谈判时说:后者身为总统,亲自去谈判,意见就没有回旋余地,而柯林斯的签字并不意味着最终拍板,较容易和英人周旋。然而德·瓦勒拉在拿到条约草案后,却冲着柯林斯大发雷霆,骂骂咧咧。倘要合于情理地考虑,这两个镜头不能不相抵牾。设若柯林斯的分析是正确的,德·瓦勒拉早知条约不能尽入他意,并且前者与Arthur Griffith的签字并无法律效力,他何至于在私下场合如此失态?而假如条约内容出乎其预料,岂非说明柯林斯的心理分析与政治判断有误,影片又何必特用一镜头令其长篇大论?(事实上德·瓦勒拉的安排确有策略上的考虑。时英国首相劳合·乔治乃是谈判桌上的高手,江湖人称“威尔士巫师”,即便较有外交经验的德·瓦勒拉亲自出马,结果亦未必比派上自称“I'm a soldier, not a politician”的柯林斯好到哪里去,只能寄望于无效力签字这一途径。而这进一步明证了影片中德·瓦勒拉拍案大怒情节的无厘头。)
接下来德·瓦勒拉的形象——在Alan Rickman的精彩演绎下——就愈发不堪了。不得不说Rickman是位有天分的演员,据称德·瓦勒拉公开演讲一幕中,他面对台下数千群众演员,不停顿不重拍,一口气下来,把底下人煽动得群情激愤。但恰恰是这一幕,使观众对这位“政客” 恶心到极点。
煽动性的演讲。天才而冷静的逃狱(这小段故事实在是影片的精华之一)。但这只是寥寥几个镜头。影片更多地(与这少数几个镜头所体现的果决干练性格相矛盾地)将德·瓦勒拉描述成一个“weak, mannered, sniveling prima donna”(影评人Roger Ebert语)——影片中,内战爆发后,柯林斯前往科克郡会晤de Valera,后者听到他的传话后,居然哭得涕泪横流,不能则声……并且接下来的一系列镜头,似乎又隐约暗示这次会晤是个阴谋,德·瓦勒拉乃欲借机除掉柯林斯,因此之前忏悔泣下,等等,实在正如Roger Ebert所说,这部影片实在是要捣腾出一个“Irish villain”,“to balance the British enemy”。
说这些,不是在指责影片或导演如何,也不是说柯林斯其人就不如德·瓦勒拉。问题不在一二部电影,也不在一二个人。就比如拍一部电影《周恩来》,自然要突出周恩来的形象,淡化周围各人包括毛朱刘邓之流,倘若拍的是《朱德》,总理难免要退居幕后一些。现实世界总是丰富的、多维度的、充满无限可解读性的,每个人的视角只能及于数面而已,——诚如有人言:“历史已经包罗万象,为什么还看小说呢?”——更何况通常只有个把小时的电影。有所取舍,有所添略,本也无可厚非。但取舍添略,想象铺张,其限度如何,则是需要考究的问题。为拔高传主,不惜歪曲事实、违悖情理,乃至污郑成功为狼子,强司马迁作佞臣的,大概与前者并不同类。《迈克尔·柯林斯》自然不至于低到胡玫陈明的地步,但我身处此间,总不免“看到短袖衫就想到白臂膀”,发一通无妄之牢骚了。
还有几句题外话。大嘴罗伯茨在片子里饰演被柯林斯与Boland争来抢去推来让去的女子。Nancy?Ketty?名字忘了,因为实在引不起我好感。爱情是永恒的主题,也是好莱坞永恒的噱头——其实我也不是什么故作清高之辈,我也巴不得在这种沉重主题中看到一点爱情亮色,但这位Nancy或Ketty实在没有让我发现任何值得两位政治人物抢夺的地方。也许导演想让她表现一点“个性”,于是她不听柯林斯劝告,一进门就上去拉窗帘……也许美国人的品味(或者美国人以为爱尔兰人的品味)比较诡异吧。

 6 ) 第一遍就觉得是绝不会删除的影片

三位出色的男演员加上大嘴做花瓶,还想要什么?不过当然了,个个都比真实的历史人物好看...柯林斯本人的全面介绍可以看看清谈天地的史鉴写的帝国骄雄系列之八。

 短评

IFI 2013.05.14 开场革命第一枪所在地为现中央邮局GPO、军阀与政客之争、不理会英国坦克径自进球的运动员、和风吹麦浪大片自然风光相比几乎全是灰霾城市中近景、史料记载爱尔兰独立战争共伤亡一千余人、爱尔兰博物馆有售柯林斯军装明信片、都柏林出租车司机大叔说这是一部好电影。

6分钟前
  • 水仙操
  • 推荐

现代版《勇敢的心》,虽然是不同的国家和年代,但可以看出每个国家和民族的独立都要经历很多的艰难,也总会有英勇无畏的英雄。

8分钟前
  • unsheath
  • 推荐

只记得几个镜头了。主题歌是Sinead O'Connor的《She Moved Through The Fair》,牛逼大了。

9分钟前
  • 苏比
  • 还行

到底是用鲜血换来独立政权,还是接受妥协的和平?Michael Collins就处在这样一个时代的尴尬位置上,但无论怎样,他都是个伟人。

13分钟前
  • 海棠一生
  • 力荐

这部影片会让你突然涌起少年时的冲动,背上行囊,拿起武器,去远方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虽然今天的我们也许都坐在狭窄的办公桌前仓皇人世。

17分钟前
  • 地久天长
  • 力荐

80感觉国外的战争才是真正的游击战,连领袖都得亲自端着枪去干。Julia Roberts在影片中的扮相真惊艳,演出了什么才是高贵。其实这类题材是不讨巧的,其中的政治斗争、战争策略等,没法让银幕更有吸引力。还好影片以写人代替写事,集中在了爱情、个性、友情上,对提高影片观赏性大有帮助

19分钟前
  • 飞刀员外
  • 推荐

为了树起这个形象,导演有意丑化了其他角色,这并不是一个好的范例,本是热血豪情的男人戏,却非要加入些儿女情长。多少有点坏了气氛。迈克尔更像个主旋律的英雄,而打游击战,也恰恰是我们所喜欢的。爱尔兰杀官员,英国杀平民,这善恶也太容易区分了。

24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俗套生硬的爱情戏码一再破坏叙事节奏,一边是血腥暗杀一边是旅馆调情,仿佛在暗示柯林斯派手下人送死而自己贪图享乐。最后更是把复杂的内战拍得像两个男人争风较劲。尽管有几个我喜欢的演员,也拯救不了这部平庸且匠气的流水账。

29分钟前
  • Piglette
  • 还行

爱尔兰出生的连姆.尼森很好的诠释了这个复杂反叛的爱尔兰民族英雄迈克尔.柯林斯。尼尔.乔丹也层次分明地传达了柯林斯短暂的一生和爱尔兰共和国的起步阶段。影片的配角阵容、摄影和音乐都很异常强大。缺点是1)爱情元素让影片偏离了些轨道;2)鲜少运用爱尔兰音乐;3)罗伯茨蹩脚的口音等。

34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推荐

迈克尔.柯林斯原本可以成为另一种传奇,但却以这样的传奇故事收尾。里面穿插的爱情故事让整部片子显得有点不伦不类。不过确实让人对英国和爱尔兰之间的历史纠葛有了略微了解,当然可以看做另一个《勇敢的心》。3.5

36分钟前
  • 方枪枪
  • 还行

外国主旋律电影,好腐啊……为什么AR会吃飞醋说You can run it without me……

37分钟前
  • 坐等1900
  • 还行

没啥感染力 爱尔兰口音镇不好听。。。

39分钟前
  • 周鱼
  • 较差

他是一个有勇有谋的“野蛮人”,满腔热血,勇往直前,不可阻挡。尼尔·乔丹拍爱尔兰总是特有心得,仿佛这是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40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推荐

科林斯的悲剧就是整个爱尔兰的悲剧。英雄之所以为英雄就是因为他能永远坚持自己的信仰,不论对错。但悲剧却是,英雄居然死于自己的战友同胞手下。让人想起后来的《风吹麦浪》,正是兄弟睨于墙。这恐怕是每个爱尔兰人(特别是尼尔·乔丹)心中永远的痛吧!小乔居然在里面有出演!艾伦瑞克曼相当出色

41分钟前
  • daangel
  • 推荐

一腔热血的青年人是很危险的,因为他们极易被煽动,而且极富攻击性。此片节奏紧凑,配乐出色,人物群像塑造尤为精彩。可惜波澜壮阔的英雄戏里根本无需爱情戏的掺拌,主角形象太过光辉,其他角色又过于黑暗,不免有些主旋律的味道。但不管怎样,迈克尔·柯林斯的功业值得后人世代传颂。

43分钟前
  • 洛风城
  • 推荐

柯林斯一生将国家、人民、民主等民族大义扛在肩上。

44分钟前
  • z3n
  • 力荐

毕竟对尼森叔的最深印象还是辛德勒,一下子变成地痞型真心惊讶万分;话说所有独立战争都是先抗外再内讧么,瓦拉列什么时候说话都慢条斯理的也是醉了

47分钟前
  • 黑特-007
  • 推荐

不怎么样,没有史诗的气场,也没让我触动,三角恋更是让人恶心,茱莉亚罗布次明明就是多余角色

51分钟前
  • michelle
  • 还行

"You kept us waiting 700 years, I can have you 7 minutes." 对强权的抗争,对自由的追求,那些人性中最光辉的东西往往要由热血与癫狂来铸就。但是能在理想的狂热中保持冷静的人,才有资格成为伟人。

55分钟前
  • 噩梦枕头
  • 力荐

It is my considered opinion that in the fullness of time history will record the greatness of Michael Collins and it will be recorded at my expense. -Éamon de Valera

58分钟前
  • monomania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