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不止不休2020

剧情片大陆2020

主演:白客  苗苗  张颂文  宋洋  王奕权  周野芒  秦海璐  胡天渝  白红标  张磊  程小夏  贾樟柯  刘洋  原文倩  李博  徐志鹏  

导演:王晶

 剧照

不止不休2020 剧照 NO.1不止不休2020 剧照 NO.2不止不休2020 剧照 NO.3不止不休2020 剧照 NO.4不止不休2020 剧照 NO.5不止不休2020 剧照 NO.6不止不休2020 剧照 NO.13不止不休2020 剧照 NO.14不止不休2020 剧照 NO.15不止不休2020 剧照 NO.16不止不休2020 剧照 NO.17不止不休2020 剧照 NO.18不止不休2020 剧照 NO.19不止不休2020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7-17 11:55

详细剧情

  2003年的中国,社会变革激荡,人们野心勃勃。当时互联网尚未席卷一切,纸媒为王。没钱、没学历、没背景的“三无青年”韩东(白客 饰)怀揣新闻理想与女友小竹(苗苗 饰)开始了北漂生涯,期间在知名记者黄江(张颂文 饰)的帮助下进入报社实习,在一次案件调查中,韩东发现了背后更大的真相。一边是光明的前途,一边是心中的正义,韩东在两难中选择挺身而出……

 长篇影评

 1 ) 你知道我的迷惘

“这世上的事,有哪件事是跟我们一点关系都没有呢?”

听到白客饰演的韩东讲出这句话,心头还是震了一下。看惯了他在“万万没想到”系列里演呆傻痴萌的搞笑角色,突然变成一个像同学、同事、邻居的普通人,心底尚存梦想,挫折打击也没能浇灭他的心火,一直要往前走,就被这种人格吸引了。跟着电影开场,思绪仿佛一下子拉回到纸媒的黄金时代,每天有看不完的报纸杂志,关注不完的各类新闻事件,遥远地方发生的悲喜交加的事情牵动人心,自己好像活在蝴蝶效应里,联系密切、感同身受。

好久没看到关于媒体、记者题材的电影了,自媒体喧哗,流量为王,信息流向浩浩荡荡,人人都有观点看法,人人都像媒体人,记者似乎成了一个即将消失的职业。看到《不止不休》公映,感慨是难免的。二十年过去了,很多行业即将消失,世界变成了另外的样子。2000年前后,电影中故事发生的年份,很多人的梦想就是上新闻系毕业当记者,仗剑走天涯,妙笔担道义。那时出名的像《南方周末》《财经》《新京报》《东方早报》《南风窗》《凤凰周刊》等媒体招人都是攒了一大堆名校生的简历,不光能写还要能吃苦有冲闯劲儿。

当然,媒体招人要是光看学历,那肯定会丧失很多人才。那时很多媒体都是不拘一格降人才,奇才不问出处,有一种青年出自草莽江湖,博闻强识,书生意气,能放下身段,敢拼敢闯,灰尘仆仆地奔走,能写、能跑,社会阅历丰富,常常在调查记者里脱颖而出,《不止不休》里白客饰演的韩东就是这一款。很多民众关心的棘手问题、民生话题,都是由这样的记者去调查深入、持续叩问,很多突发事件背后的成因与谜团,都由他们拼图一般去探究,再形成完整的叙述公诸于众。他们确实改变过一些东西,比如“孙志刚”案。

以前语文老师在布置课外读物时,偶尔会叫学生去看看《南方周末》头版深度报道,《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CCTV的《东方时空》《焦点访谈》《实话实说》等时事新闻类报章杂志或者电视节目,关注社会动向,拓宽个人视野,为作文积累素材。小县城的惟一书报亭,经常要去抢报纸。周末下午蜷缩在宿舍的高低床上,摊开墨香扑鼻的报纸,读着那些带着温度的文字,感受着一幕幕人间悲喜剧,总在想象,这些记者长什么样,都是什么样的人?《不止不休》里的韩东以及他倔强的背影,符合我对这些记者的想象。

《不止不休》里韩东亲身经历的矿难事件、HBV携带者事件等,并非想当然的虚构,曾是确确实实的社会热门话题,像一根针一样扎疼过很多善良的人。那些被突发矿难掩埋的矿工,如果没有媒体介入,可能就消失在公众视野里无声无息。HBV携带者的升学、就业、婚育问题,一直是很多人面临的一个人生困境,记得那时考公进入面试,或者被大企业、机构录取的青年,因为这个问题拒之门外,没办法只能“自曝隐私”,借助法律发起诉讼的新闻屡见不鲜。就是因为韩东们孜孜不倦地介入,有些问题被正视,被讨论,被重视,一些东西成为常识,慢慢被大众所熟知接受。

有事儿找记者,是很长一段时间,全社会的一种朴素观念。电影《不止不休》没有神话记者这个所谓的“无冕之王”,他们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超级英雄、正义使者。相反,他们一点也不万能,他们是普通人、凡人,在东奔西走、撰写文字之余,也要面对工作、爱情、家庭、人生处境的艰难抉择,有时显得很无能为力,迷茫裹挟着苦恼一浪接一浪袭来。直面逼仄生活带来的一次次考验,也许挺过去就是荣耀,退缩就会活成另一种人生。他们带着生活之苦上路,有一颗平常心和善意,所以能理解那些和自己一样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被拒绝、误解也无所谓,写下来,发出去,让读者,让时间遴选、评断。

张颂文饰演的黄江,是老记者,老媒体人,他是韩东的另一面。很多事情没他首肯没法跟进,没有他修订很多稿子没法发出来,如果见报后报道捅了篓子,触犯了相关利益者,他要承担的责任更多。黄江那一句“你不要以为别人可怜,就没有错。做记者,同情心只会影响你的判断力。感想不是新闻,事实才是。”看似有些犬儒,给年轻人的热血泼了一盆凉水,其实他在讲一个记者的职业素养,不让廉价的激情影响立场判断,冷静地采访调查,客观地地撰写,才能接近事情本质。

王晶导演多年来扎根贾樟柯导演团队,一直担任副导演、执行导演之职,也许源于耳濡目染的参与和训练,他继承了贾导关注现实、贴近小人物的平民视角,《不止不休》是他独立执导的第一部长片处女作,尽管带着一些瑕疵,但主题发人深省,选角真挚动人,基本没有浪费这群人和这个题材。在角色们的爱与哀愁、进退两难背后,不能掩盖导演的个人心气和内在追求,期待他的下一部个人作品。

 2 ) 二三事

作为当年的媒体民工——03年虽然还在上学,但是已经在给一些媒体撰稿了,看这部片有种若即若离的亲近感。毕竟没有在社会部或者经济部之类的地方呆过,一般全年比较鸡血的时段不过是各种奖项颁发。唯一一次感觉离“刀山血海”最近的一次,是跟摄影同事去帮忙跑娱乐内容,娱记摄影大哥们都是真大哥,一胳膊肘挥过来,我们这些平时在各种展览里不忘社交距离的社恐们望风而逃。也是说实话没有太受过罪,太娇气,连为了抢文化名人的死讯去蹲各大医院这种活儿都没干过。后来对那些报纸要害部门的印象最深的事情,是某同事被判刑了,个中曲直到现在我也没搞明白,是他真的收钱办事了?还是被报复了?还是兼而有之?在世纪初那个年代,似乎皆有可能。

那个年代的记者们,很像是某种法外狂徒,当然有很多英雄,不过泥沙俱下的也不少,印象里有好多特别复杂的人物。不过这些肯定是另外的故事,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讲出来了。那些当年探究真相的英雄,如今也有不少投入另外的阵营,摇身一变成为资本大鳄或者其他什么不能说的巨物的影子,还有一些则已经流徙他乡。有些时候,我感觉自己好像经历了本雅明描述的那个世俗媒体发达的时代,也受益良多,用胡子的话来说,写报屁股文章也能混点银子。但是那个时代很快就消失了,现在想起来,可能也就比那一年的大脚印烟花持续的时间多了没多少吧。回头来看,还是会为之感动,那是似乎什么都有可能的年代,可能是迄今最贴近“中国梦”的时候吧。那个野蛮但生机勃勃的年代,像一片什么都有可能出产的土壤,种出来活下来到今天的产物,有好有坏,但多多少少都受到影响。但毫无疑问,那个年代也有各种问题,包括电影里被诟病的镶边女角色,也是那个年代的常态。

“你在西祠的文章,是我置顶的”。张颂文台词里所说的那个版,大概是西祠的“记者之家”,有朋友是那边的版主,后来也是某大刊的头面人物,也不是名校毕业。作为那个靠网名和名下的文章就能行走江湖的年代的亲历者,回想起来,可能还是因为网速没有大跃进,拍照手机还没有出现,视频还不是主流网络生态,大家才能可以靠文章走天下吧。我还记得早年给老六交稿子,为了节约流量,所有稿子都存成txt格式,如今很难理解这种数码抠门,当时如果有豆瓣抠组的话,甚至都可以去投稿。在电影的主创名单里看到了很多熟悉的名字,也都是网友,可能线下见过,也可能只见过照片?有一种重温20年前的网络生态的感觉。

其实电影里白客完成的每一项任务,都能拍一部长片。矿难就不说了,乙肝在那个年代确实让很多人谈之色变。胡子也得过乙肝,他颇写过一些和他的肝有关的诗。我还记得当时他告之我他是携带者之后,作为一个非常谨慎小心的人,我学习了很多相关知识,然后去医院注射了乙肝疫苗。我当时还在上学,校医院的医生听说我要打乙肝疫苗之后,有点惊讶,问我是哪个系的,然后扭头问同事,xx系是有乙肝的么?确认了没有,大夫说那还好。打好之后,在医院碰到认识的老师,聊天问我哪里不舒服,我回答来打个乙肝疫苗,老师满脸震惊,说为什么要打这个!有谁得了乙肝了么?我都忘记了我有没有把胡子的情况告诉我父母,不过我和他结婚也就是头一天给他们打了一个电话,大概率 是根本没有告诉他们吧。胡子还在的话,我猜他会喜欢这样一部电影吧?我还记得他为之苦恼的时候,虽然似乎某大没有为此事难为他。不过歧视与疾病的污名总是在那里的,不是这个病也是其他的病,印鉴不远。

电影里得乙肝的同学本人就是法律生,却不愿意去改变现状,这是电影里没有说可能也不太方便说的那个年代的另外一面。除了新闻,法律也曾经是那个年代的热门专业,人们似乎都愿意相信,世界的不公总可以改变。真实的情况也不是结尾那样,法律诉讼在整件事当中居功至伟,与媒体工作者的努力不相上下。但是要是这么拍的话,是不是就立项都没戏了呢?

不管怎么说,发生过的事情,能记录下来,哪怕不够全面,也好过遗忘。

 3 ) 不管它是不是下一部《药神》,《不止不休》都无疑是一部值得尊敬的好电影

陀螺电影×威尼斯特别报道

09.2-09.12/2020

撰文:特约威尼斯前方记者 鲛人河➡️//www.douban.com/people/64594935/

编辑:车小爷

排版:小浣熊

本届威尼斯电影节共有三部华语片入围:许鞍华的《第一炉香》,李冬梅《妈妈和七天的时间》,

还有一部,就是《不止不休》——入围了本届电影节“地平线”单元,由贾樟柯监制,是导演王晶的长片处女作。

在疫情影响下,今年威尼斯电影节参与报道的华语媒体屈指可数。

而大家谁都没有想到,《不止不休》会这么“爆”。

《不止不休》预告

威尼斯时间9月8日晚,《不止不休》在丽都岛上的放映甫一结束,便好评如潮。

目前豆瓣上的华语媒体给出短评都不吝赞美之词,甚至有人说它是“2020年的《我不是药神》”。

左起主演白客,监制贾樟柯,导演王晶

《不止不休》导演王晶,曾作为执行导演参与多部贾樟柯的作品。这部由“贾科长”监制的《不止不休》几乎是他的原班人马,

御用摄影指导余力为,

摄影指导余力为

曾参与过《山河故人》《站台》等配乐的半野喜弘,

配乐 半野喜弘

都为电影在制作层面上增色不少。

⚠️剧透分界线⚠️

白客饰演韩东

片中,白客饰演一名高中肄业的新闻爱好者韩东,立志成为一名记者的他,因学历饱受歧视,四处碰壁。

一次次投简历失败后,韩东终于遇到了赏识他的《京城时报》主编黄江,黄江带着他报道了一起矿难,表现出色的韩东终于得到了实习生转正的机会。

张颂文饰演黄江

他四处搜寻素材,发现了一伙帮人代检乙肝的违法分子,乙肝携带者们找到了蛇头彪哥,为他们秘密做血液代检,他们便可以获得一份健康的体检报告。

《不止不休》预告

韩东潜入内部,终于拿到了彪哥一伙的违法证据,却发现了自己的好兄弟张博也在做乙肝代检。原来张博因携带乙肝的关系,在工作和学业中饱受歧视,一次次考研失败就是因为血检不过关,不得已找到了彪哥想做代检。此时韩东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剧透结束⚠️

电影不仅把视角对准了底层人群,比如低学历的韩东,在北京打工的女友小竹,开送水站又组织卖血的彪哥;还表现了一些,看起来体面的形象,学霸张博,音乐学院的高材生;

当然还有一些普通人……因为血液,身体,国籍,人种的歧视,是无处不在的,和阶层无关。

《不止不休》中的“黄金配角”张颂文扮演的主编黄江,就是一个踩在审查线边缘的媒体人。

他关心水质问题,两天半往返700公里,只为报道矿难,故事最后的“临门一脚”也是由他来完成的。

如果说韩东是一个热血的革命者,那么黄江就是一个想要明哲保身,却也依然黑白分明的理想主义者。二人的表演在电影中挑起了大梁。

白客

而之前在《被光抓走的人》等电影中早有演技派苗头的白客,这次也有令人惊喜的发挥,演得比想象中还好——

片中几处人物的情感转折,从一开始碰壁的失意,到一步步走进新闻行业的欣喜,在法律和道德之间的两难,都表现得挺好。

比较可惜的是,苗苗的戏份比较少,大概因为也不是这部片的重点,情感戏很朴实,点缀得也恰到好处。

若一切顺利,希望本片能于今年年底在中国大陆上映。

在审查制度紧缩的当下,导演王晶用了一个十分聪明的选材,讲述了一起千禧年初的反歧视运动,借着这个主题,其实可以投射到许多的社会问题中去。

王晶

社会中歧视处处存在,就像影片里的韩东哪怕不携带乙肝,却也因学历受到歧视。需要改变的或许不仅仅是制度,而是这个社会。

2010年后出台政策不得在入学,就业体检中提供乙肝检查,然而虽然国家已经三令五申不得要求开展乙肝项目检测,但部分单位仍然变相考察乙肝等指标,然后寻找别的理由拒签肝炎病原携带者。乙肝歧视在2020年的当下依然存在,这也赋予了这部电影更多的现实意义。

从影片质感的角度来说,“贾家班”让整部电影,在影像和视听上有了非常成熟的体现——用纪录片段在开头埋下伏笔,在影片最后以此推向高潮。

这个手法个人认为十分出彩,是本片的亮点之一。余力为的摄影让整体风格带了点“贾味”,而导演也有不少自己的表达。

《不止不休》预告

不少看了预告片的影迷们不免把本片与《我不是药神》做类比,个人还是更喜欢这部。《不止不休》煽情和个人英雄主义的部分着墨不多,十分克制,却仍看得我泪流满面。

在纸媒已经匿迹的当下,通过网络,我们似乎有了更宽阔的视野,更多样的选择,然而信息的庞杂和一些别的原因,让发声变得越来越困难。

《不止不休》预告

我们的物质生活变得更好了,电影中破败的出租屋,人头窜动的火车站,都逐渐被整修了,我们甚至不用动手指,手机就能自动弹出今日新闻,在信息时代,自媒体流行的当下,我们本来理应能更自由地表达。

《不止不休》所描绘的2003年,正好是非典结束后的一年。十七年后的今天,不知是否因为巧合,我们又迎来了一个疫情肆虐过后的时代。

而电影中的最戳我的就是这种时代轮回的感觉,千禧年初的中国被拍得十分真实。那个对当下年轻人们来说陌生又熟悉的时代,似乎现在只能在电影中窥见一隅。

我想,现在的中国需要这么一部新闻题材电影。

《不止不休》预告

我们并不能清楚了解导演的创作初衷,但我们能了解到的是——这部电影远不仅是关于民间英雄,一个理想主义者的故事,它更让我们对新闻媒体本身,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新闻不仅要站在正义的一边(揭发矿难),法律的一边(查处非法卖血),最重要的是,站在人民的一边,就像是电影中几段新闻事件,有着不同的出发点一样。

总的来说,《不止不休》无疑是一部商业片,也必须是一部商业片。

有这样的商业片是一件好事,因为我们需要这样的电影让更多人看到,发出声音,相信也是这部电影的初衷。

本片由陌陌影业与暖流文化共同出品,由赤角Rediance代理海外发行业务。

-END-

· 感谢关注·

陀螺电影

豆瓣 |陀螺凡达可、陀螺电影

微博 | @torovandarko

微信公众号 |陀螺电影

B站 |陀螺电影

知乎 |陀螺电影

大鱼号 | 陀螺电影

今日头条 |陀螺电影

西瓜视频 |陀螺电影

网易新闻 |陀螺电影

 4 ) 明天更漫长

1

回看电影的最后一个镜头,《京城时报》飘在空中,头版的上方——关于春晚节目的报讨论;头版的下方——那篇揭露乙肝携带者被歧视现状的报道。内容的选取,是值得玩味的。这个超现实的画面收束了整部电影,让《不止不休》成为了一曲写给纸媒时代的最后的挽歌。

更确切的说,是怀念那段调查记者还能通过努力改变现实的时代,而这幅景象在今天几乎消逝了。影片的第三部分,白客饰演的实习记者韩东采访了一位又一位乙肝携带者,此时影像以具有时代特色的复古滤镜修饰,配上新闻节目常出现的元素——特写、字幕和采访过程。

这就像是一期《新闻调查》,它的内容毫无疑问是打动人的;然而我们似乎忘了,故事的主人公,这位野心勃勃、胸怀理想的年轻北漂记者,就坐在采访对象的对面。我想我会更愿意看到关于这位记者复杂的内心描绘——他内心的矛盾、对于事件的看法、他的现状和未来。遗憾的是我只看到了这些饱受歧视的悲惨的乙肝携带者,而创作者显然在利用他们的苦难来博取人们的同情心,进而将某种崇高感施加于这位记者身上。

在我看来这样的处理并不能让人满意。或许新闻节目的真实性带来的力量要比这部电影来得更大。但我依然非常理解创作者这样做的原因(尽管并不认同),有些时候超越电影本身的有关社会议题的表达与处理,显然是必须的。

2

全片最令人感到不爽的段落,应该是韩东去找彪哥,随后的那一大段慷慨陈词。这里的创作无疑是失败的,就像刚学会写作文的小学生,把所谓的中心思想全说出来了。而且这里还有另一个值得思考的点:韩东一直在说不管是这些乙肝携带者还是他自己,都是被贴上标签的人。正是因为被贴上了这些标签,这些被定义的人就在北京难以立足。

但是这些标签是谁贴的呢?在这部电影的话语中,是“他们”“别人”,而不是具体的对象。“有些东西不是你想说清楚就能说清楚的”,这句台词不仅解释了主人公在实现理想时遭遇的困境,更无意中反映了电影本身在处理这一题材时遇到的重重阻力。乙肝携带者之所以遭遇种种不公,不就是因为他们没有获得任何保护吗?既然乙肝病毒不会在日常交际中传播,那为什么还要用《传染病防治法》中的条款来约束这个群体?

到这里,矛头的指向已经很清晰了。然而这毕竟是一部大陆电影,不像《毒舌律师》那样能直接指向法律、体制和政府——暧昧不清的复数人称代词取代了这一切。这就是为什么,尽管影片最后韩东的报道得以登上头版,但报纸之下依旧是无数张平凡的面孔,以及拥挤的春运客流。从这一超现实场景出发,这篇报道飞离了他们手中,却无法改变任何东西。

3

这是导演王晶的第一部长片作品,此前他多次担任贾樟柯电影的副导演,贾导这次也是电影的监制,顺便客串了一个小角色。影片中的一些生涩之处体现了导演处理首作时的力不从心。首先是声音处理,部分台词能明显听出来是后期配音的(这和长达三年的审查离不开关系),这部分的声音处理比较差,空间感没有体现出来。其次是艺术设计,影片较好地还原了千禧年开端的国内环境,黄色赋予了回忆的底色,也很搭配人物内心的转变;但在开头的招聘会一段中,部分文档使用了微软雅黑字体,这在2003年是不可能的。(观察字体永远是检验艺术/场景设计用不用心的最简单方法。)

前面一直在对影片进行纯文本的分析,而具体落实到影像上,就是导演的工作。第二幕结尾,当韩东在大雪中孤身一人、行李被丢出、无家可归时,整部影片的气氛已经被烘托到了脱离文本的制高点。此时甚至可以结束了。然而影片还在继续,接着讲述的第三幕——韩东独自探寻真相的故事,如上文所述,显得无趣。这不仅因为过于直白的台词,还必须归因于第二幕情感设计的失衡。

本作请来了半野喜弘进行配乐的工作。他的音乐没有问题,只是在这部电影中配乐恰恰是最该丢掉的元素。恢弘的配乐,它们赋予了人物无因的崇高感,然而不管是记者还是采访对象都是普通人,影片同时也遵循着现实主义的故事背景,因此配乐就成了一个违和的元素,没有存在的必要;而沉重的配乐往往出现在主人公面对困难/迷茫的时刻,如果影像设计足够有表现力,那为什么还需要配乐来渲染这种情绪呢?所以我觉得导演还是不够自信。

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剪辑上。全片剪辑点算是中等偏少,虽然没有很长的镜头,但设想中的一两秒剪一次的蒙太奇序列也没有出现,比如最后一场戏,男女主人公在人群中双向奔赴,这应该是一个焦躁的场面,然而镜头只是简单地跟随一方,几秒后切换到另一方。要是改成特写+快速剪辑,会是什么样子呢?剪辑的另一个问题贯穿全片(这当然也和导演的安排有关),就是每场戏总是结束在观众不想结束的地方。要么收得太早,要么拖得太长。外加上面说到的单个镜头时间略长,就导致了部分情节如坐针毡。伴随着的就是情感表现力的缺失:韩东的女友在出租屋内与他相拥,镜头停留许久,人物也就这样,配上台词抱着。人物间更多的互动、捕捉的更多细节,在这里统统缺失了。

总的来说,这是一部略显遗憾的作品。特殊的题材给影片加上了一层滤镜,使其拥有尚可的外在。当然欢迎这样有社会表达的作品,不过更深层、更庞大的议题,才是我们真正期待的。

(61/100)

 5 ) 全场起立鼓掌,今年华语片黑马非它莫属

作者: NoNoNos

如果本届威尼斯电影节的片单中,只能选一部电影推荐给国内观众,我不会选择久负盛名的大师之作,也不会选择巨星云集的大制作影片,不顾展映单元的区别,想也不想就会推荐一部处女作电影——青年导演王晶的《不止不休》

在电影节看电影是一种奇特的经历,密集的观影体验,激烈的批评和赞美,大量的咖啡因,永远不够的睡眠时间,会让人不断回到原点思考:

电影人们在为什么创作?我们在为什么看电影?

在《不止不休》首映礼现场,放映结束以后,在全场观众热烈的掌声中,看着导演王晶起立致谢,随着Joyside演唱的片尾曲《If There Is Tomorrow》轻轻摇摆着身体。

即使他戴着口罩、即使所有人为了疫情期间电影节能够顺利举办戴着口罩,我都能察觉到空气中那种激动情绪的磁场,是某种久违的回答:

拍电影当然是为了改变这个世界,看电影当然是为了改变这个世界,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让这个世界成为人的世界;为了让这种改变发生,我们的努力,不止不休。

就像导演王晶自己形容的那样,《不止不休》是一部关于理想主义者的新闻电影

白客饰演的本片主角韩东是一位北漂青年,他放弃在东北老家牡丹江的铁饭碗,带着女朋友小竹(苗苗 饰)来到北京追逐自己的新闻梦。

因为患有眼疾,他不得不高中肄业。在北京没有本科文凭想找一份文化相关的工作几乎是不可能,更别说连高中文凭也没有。

但是他在好友张博(宋洋 饰)的鼓励下,没有轻易放弃自己的梦想,通过勤奋投稿、在网络论坛上发表长篇社论,终于获得了资深记者黄江(张颂文 饰)的赏识,在《京城时报》获得了一份实习生岗位。

他和黄江一起深度报道了一起矿难,相当成功,也让他有望转正。 他在一次暗访血牛非法卖血的卧底调查中,无意中发现了医院周边的另一个灰色产业:乙肝代检

在当时的社会,由于医疗知识科普不够、法规陈旧,人们视乙肝患者或乙肝携带者为洪水猛兽。一旦被周围人得知你是乙肝或者或者乙肝病毒携带者,就业和求学都会变得无比艰难,即使乙肝的传染途径只有母婴、血液和性传播三种。

因此,许多人会非法找黄牛体检代检,期望能过上正常的生活。

在调查中韩东逐渐掌握了重要证据,但是他也发现乙肝患者/携带者受到的歧视是不合理、不科学的,他揭露真相的决心被动摇了。

在付印前夕的最后一刻,他决定撤稿,为此和恩师黄江大吵一架,失去了作品登上头版头条的机会,甚至丢掉了工作。

但是在其他媒体的爆料下,警方还是发现了乙肝代检群体,并迅速展开打击行动。这时候韩东才发现,原来自己最好的朋友、高材生张博也是乙肝病毒携带者、代检服务的受益者。

眼看张博走投无路,失去研究生入学资格,不得不回到老家,韩东对于决定用行动去帮助乙肝受歧视群体。他在网络上广泛征集案例,终于写出了长篇雄文《一亿人的反歧视主张》

在黄江的帮助下,这篇文章登上了《京城时报》的头版,而韩东和乙肝战友们的战斗才才刚刚打响。

这部改编自真实事件的电影,几乎每一个角色、每一个事件都取材现实

导演王晶为了加强本片和原型人物、时间的联系,甚至让白客去采访了大量乙肝患者,将采访的纪实素材,通过交叉剪辑的方式融入叙事,让现实生活中的乙肝战友而非演员,在大银幕上讲述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遭遇歧视、或忍辱负重或重新开始生活的经历。

这些人有的背井离乡,有的人努力隐瞒一辈子,有的人努力保护自己的孩子,有些人放弃了工作……这个边缘人群体关于苦难的自白,让许多观众潸然泪下。

但影片更大的力度放在塑造以韩东、黄江为首的新闻人形象身上。

在那个纸媒为王的年代,调查记者们有着当下读者、互联网碎片信息成瘾者所不能理解的职业使命感和新闻责任感。他们的笔、他们的声音,为人们带来真相,带来观点,带来改变观念和现实的火种和力量。

但导演王晶并没有过分浪漫化记者们的英雄形象,而是将他们还原为寻梦的北漂青年、疲惫的中年人、在编辑室随时为了理念争吵起来、面对选择也会犹豫不决的普通人。

韩东这一角色是以曾经的《南都周刊》著名记者为原型塑造的,在大量调研之后,融合许许多多新闻人的经历,才有了银幕上这个从不放弃希望的理想主义者。

他那句“这世上的事,有哪件事跟我们一点关系都没有呢?”被放在影片开头,又在末尾高潮时由白客之口说出,成为了全片的点睛之笔:不止不休地与偏见、愚昧和无知抗争,并不是某个少数群体,某个职业的事情,而是我们每一个平凡人在日常生活中作出选择时候都应该扪心自问的问题。

是每一个人观念的改变给乙肝战友们生存的空间,是每一个人的关注让国家取消了乙肝五项的强制体检项目,是每一个人的微小善意汇成暖流,让理想主义存活,让世界还存在着变好的希望。

《不止不休》拍摄了一桩过往的胜利,意在启发今日的观众:还要继续斗争,还要继续寻找真相,还要继续关注那些距离我们或远或近的少数、弱势群体。大概就像本片的英文片名所展现的态度一样,“The best is yet to come”,更好的未来会为你我而来。

希望电影院的春天快些到来,希望《不止不休》能顺利在国内的院线上映,和更广大的观众见面。银幕上下的求索,不止不休。

 6 ) 我曾经每天都在接触乙肝病毒携带者

根据统计,我国乙肝病毒携带者的数量曾经多达1个亿,《不止不休》选择把这样一个庞大的群体搬上大银幕本身已经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了。 纵然电影在剧作层面存在一些问题,但是最终的落脚点和主题放在可反乙肝歧视这方面,对我的内心是有巨大的触动的。 因为我曾经的高中初恋女友就是一名乙肝病毒携带者,而同时我所在班级的班主任同样也是一名乙肝病毒携带者。 所以这意味着我高中三年,每天都在近距离地接触乙肝病毒携带者。 其实这并不算什么,因为我所在的东南沿海正是乙肝的高发地区。 我的班主任本身就是生物老师,所以她并不避讳告诉同学们她是乙肝病毒携带者,反而是在生物教学的课堂里非常详细地向我们科普乙肝病毒的常规传播路径,并借此让我们建立起对乙肝病毒携带者的正确认知。 而且和片中宋洋饰演的张博一样,我的高中班主任也是因为在卫生条件比较差的诊所接受治疗时被传染的乙肝病毒。 电影故事结尾所陈述的年代也正是我念高中的时候。所以看到电影后半段的内容,一下子勾起了我心中太多的回忆。 因为当时我每天都在和乙肝病毒携带者朝夕相处,再加上通过班主任的科普,使得我并不会对这个病毒有额外的恐惧心理,再加上每年的体检肝功能指标也一直正常,让我完全不会介意,日常在跟当时的女友和班主任接触的时候不会有任何心理障碍,我的同学们也是如此。 但是我也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他人对这个人群的恐惧,主要还是来自于未知。 别看我们现在大多数人都已经克服了对乙肝病毒畏惧的心态,但是只要稍微回想一下新冠疫情期间各种荒诞、离谱的见闻,那种对于阳性患者的过度恐慌、对于阳康患者的就业歧视,就应该可以大致想象当年对乙肝病毒的歧视现象。 而要知道如今是一个移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社会,尚且在新冠疫情的科普上存在大量的盲区和死角,更遑论十多年前面对乙肝病毒时,整个社会的医疗卫生科普的覆盖面了。 其实电影对于乙肝歧视的展现已经非常收敛了,更多是通过张博这个角色的求职经历以及彪哥帮忙代检的人群进行表达,很多歧视的内容也都是由对白来体现。 事实上,当时全社会对于乙肝病毒携带者的歧视是极为严重的,我的班主任曾经就在一堂课上分享过她自己的一些亲身经历,例如很多人是不愿意跟她一起进餐的,她最初在应聘教师的时候也遇到了一些阻碍。而我彼时的女友也讲述过她母亲的经历(她是因为母婴传播而被感染),因为携带乙肝病毒完全找不到工作,最终成为一名全职妈妈。 而关于代检,确实在那会儿也是非常普遍的现象,虽然我没有直接经历,不过也经常有所耳闻,相信年纪更大的一些朋友会有更加深刻的记忆。 的确如今也正如片尾字幕所示,国家已经通过文件命令禁止针对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各种歧视,但是这部电影依然存在非常深远的社会意义。 首先诚如一句台词所言“过去的如果就这么过去了,这个世界只会越来越糟”,因此电影所表现的这个议题值得被拿出来正视并讨论,尤其是考虑到曾经这个群体如此之庞大、歧视如此之深重,更应该好好吸取当年的教训。 另外,我们反对的显然不仅仅只是针对一种病毒携带者的歧视,而是反对一切歧视行为,片例如片中也顺带提到了诸如学历歧视。更何况片中的歧视现象依然以其他的面貌存在于当下的这个世界中,所以电影其实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窗口去看待这个问题,并借以电影的传播力来让更多的人来认真审视。 所以,在中国当下这样一个院线电影生态,现实主义电影普遍缺席,使得《不止不休》这样的作品是非常宝贵且稀有的。 当然在电影制作层面,其实也有诸多亮点。 印象最深刻的肯定是2处超现实主义画面,是这部作品的华彩乐章,直抵人心。 飘浮的笔代表着记者韩东对于记者理想的追求与坚持,而飘浮的报纸更是他对于正义与善良的体现,而片名更是对这样一种执著的肯定与强调。 我们知道有一些东西即便要付出巨大的代价,也应该去坚守,否则人心就会崩坏,世界就会崩塌,或许在最初的时候举步维艰,但是就像韩东坚定地站在正确的立场时,自然“吾道不孤,德必有邻”,会吸引到足够多的支持。 只是,最初的选择和坚守是需要莫大的勇气。 至于在表演层面,几个主要演员的选角都比较合适,白客天然有那种底层的“愣头青”气质,虽然喜剧出身的他,但是演起正剧来一点都不违和,跟角色非常贴近,让人信服。 而张颂文,自不必说,对于角色的气质展现肯定是到位的,只是略感有一些匠气。 这样一个师徒组合,在前半段的表演上还是颇有看点的。 因此,《不止不休》无论是在选题、视听还是在表演等维度都有其相应的亮点,特别是在选题方面,这样的电影真的希望可以多多益善,再来一沓。 我当然可以理解一些观众对于电影在情节和桥段方面的一些批评,只是在我看来这些缺点并不致命,而导演愿意选择这样的题材进行创作是非常值得鼓励的。 所以我真心希望这部电影可以卖得好一些,因为这同样是一部真正关注大众、为大众而拍的电影,只有这样的电影拥有更好的市场前景,中国的电影生态才会更加健康,电影才能发挥更好的社会功能和意义。

 短评

张颂文一出场我就泪目了,看他风尘仆仆穿个旧皮夹克,带着报业黄金时代的气味回来,为自己失落的遥远的曾经真实存在过的新闻理想,哭。

3分钟前
  • 李荒原
  • 推荐

在我看来,电影有三种,一种是“怎么能这么好看”,另一种是“怎么能这么难看”,还有一种是“本可以很好看的”,这部电影属于第三种,最主要的原因出在剧作上,这么好的题材好可惜。

7分钟前
  • 料事如鬼
  • 还行

选新闻主题,走写实路线,但由于不敢直白点明、塑造对立面,全程有种对着空气打拳的感觉。最后结局更是离谱,时间一到马上叛变表忠心是吧??

10分钟前
  • 星野
  • 还行

不平则鸣,不止不休。愿有一天当你被阴霾笼罩时,会有韩东替你发声,更愿今后的每一天,你我都能成为“韩东”

11分钟前
  • 大罗
  • 力荐

4.5 结尾泪奔。众多不可说中仍有值得讲述的,时代表达非常鲜活。制作质量和团队堪称中国顶配。向导演和科长致敬。

12分钟前
  • maud
  • 推荐

年度华语电影预警,在电影院里哭成狗,年初还许愿过想看到中国的新闻戏,没想到下半年就实现了。在华语影人面对权力的倾轧都不得不集体噤声之时,仍然有人迎难而上,用电影为弱势群体发声,影史也一定会为他留有一个位置。

15分钟前
  • 克雷蒙
  • 力荐

前半段挺好。但小竹的设置分明是可有可无,当一个角色对整个剧情起不到任何作用时,这个角色就是极其失败的!男导演们一如既往的批量生产单调、乏味、没有任何价值可言的女性形象,让人恼火!韩东提两个重重的行李箱在前,小竹两手空空在后,现实生活中不会是这样,极其恼火!她既不能作为韩东留在北京拼搏的理由,也没有主体性的价值,仅仅作为一个吸附形象存在。塑造了这样的女性形象,只能说明创作者们对女性的想象还停留在上个世纪,够让人恼火的!😡后半段,三言两语(一种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傲慢话术)就说服了一直以来被歧视的群体,毫不费力就聚集了群体力量,未免太容易了点?整体显得头重脚轻。

19分钟前
  • 阿卡西
  • 推荐

“在这世上发生的事儿,有哪件是跟我们一点关系都没有的呢?”作为一个报社几十年老记者的女儿,一个曾经怀揣新闻理想、考入中传,如今却离理想主义时代越来越远的记者,我从韩东初入报社实习开始,看得几度泪目。电影有遗憾的地方,但在国内能看到这样的题材令人敬佩。张颂文老师太棒,继风雨云后又见出神入化的演技,跟白客的师徒对手戏也很精彩,科长又圆煤老板梦。新闻和电影都有可能改变现实,希望以后这样的国产片能更多一些。

23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导演与制作团队是真的挺厉害. 在表达、市场、审核等各方面之中做了权衡, 结果还是令人钦佩的. 3.5, 有几场戏实在不是我的口味. ( 科长演戏真不错! ) ( 感觉要大卖 )

27分钟前
  • 阿伦和饭师傅
  • 推荐

开篇就提到暂住证,眼前一亮,让我想到《被收容者孙志刚之死》,这篇报道可以说是我的新闻理想基石了😭现在回看,21世纪初期的记者简直是神,谢谢电影带我回到那个热血年代,矿难、代检、站街、医疗黑幕、行贿受贿,什么都能写,写了都有用,记者的笔应该是刀剑,而不是礼炮。

32分钟前
  • 啊么吸溜
  • 推荐

是部好电影但是配乐过度密集很影响观影,像“药神”一样的类型片出发点都是好的但是这种过度强调文本而忽视影像的趋势让电影变成一种工具,我总是相信一部好的电影是让每个人看完有不同感觉的

36分钟前
  • LN
  • 还行

TIFF20,6.3/10,现实主义的选题挺好,有一帮大咖帮忙让影片整体质感以及音乐都提高了好几个度,把整部片子水准拉到及格线之上。白客前半段演的不错,后半段有点拉垮,宋洋和张颂文还是很稳,苗苗有点打酱油,贾樟柯客串的煤老板拿捏到位。内容上想表达的有点多,中间纪录片式的视角不断切入打断情绪,以至于最后的高潮部分仅仅变成“生理”上的高潮,达不到精神共情。相比影片本身,映后贾樟柯的QA反而更有趣些····

39分钟前
  • 二月鸟语
  • 还行

省流:我真的so sick of厌女导演。感觉像一篇在导师指导下选择了一个小切口的社会问题,安全得体,中规中矩,点到为止的毕业论文。处处有我不是药神的影子,男配和王传君长的也太像了,昏暗的灯光下众人在巷子里发声的场景也像…然而又没有那么刺痛、深刻、震撼、有力。最让我不适的就是苗苗这个花瓶工具人角色,作用就是撅着嘴看男主、给男主当妈喂饭、帮男主买报纸喊韩东你看,为什么导演要设置这个角色啊?有什么必要吗?选张颂文是提前押宝了,但是给张颂文的戏份也太工具人,就是扯工作证烘托人物形象,推动剧情发展。。。男主为了心中理想放弃头版,放弃工作,被房东不提前通知就赶出去,一个无论如何落魄都陪在身边的美丽贤惠女友,最终还原真相,buff叠满了,虽然想不到这个题材别的拍法,但是如此平庸还是有点失望。

40分钟前
  • :)
  • 还行

特别讨厌韩冬站在门外指责乙肝病人“懦弱”那场戏 期待值太高 又又又一次落空

41分钟前
  • Cleopatra
  • 还行

质问乙肝病人为什么逃避问题真给我看笑了,尤其这还是个设定为对大众极具同情心所以撤稿的记者,非常有讽刺性。

46分钟前
  • Float
  • 还行

要是这片子看了一半我就有事离开影院了 我会念念不忘 可惜我看完了

48分钟前
  • 煎饼菓子兔
  • 还行

1.女主角完全沦为挂件2.乙肝到底是个什么病?当医生在车里说出三项传染途径时,我心都凉了,那么这和艾滋病区别在哪儿呢?这一区别不挑明,没有给观众做好心理疏导,作为商业类型就是失败的3.让理想主义者的坚韧成为天真,胜利成为奖励。

52分钟前
  • 白马败家子
  • 还行

前半段铺陈了太多内容,北漂,暂住证,矿难,卖血,乙肝代检,新闻业内部的竞争与黑幕…到后半段只剩下关爱乙肝病人,像是卫生部关于传染病的科普宣传片,结尾太仓促,整体看下来感觉什么都说了但又什么都没说。有些台词和镜头太过刻意,苗苗和白客在出租屋抱在一起和白客被乙肝病人围殴躺在地上质问他们为什么逃避然后彪哥出来道歉这两段,刻意得头皮发麻。白客写稿的时候笔飞起来和最后报纸飞起来这两个超现实镜头,感觉像是在用一种拙劣的技法在表达一种并不需要这样表现的情感,因为剧情很简单(尤其到最后),情感也很简单,这样表现反而显得多余。

55分钟前
  • 电影是安眠药
  • 还行

除了结尾过于仓促非常优秀了,越来越严峻的大环境里能出现这样一部电影,做到了聪明的激流勇进,另对中国人来讲还多了一份千禧年的nostalgia

56分钟前
  • 心是鬆餅的獵手
  • 推荐

太刻意了…工具人苗苗一句“我们来北京不是来干这个的”太刻意了;白客冲着镜头笑着吃东西太刻意了;朋友离开北京的离别戏太刻意了;临近结尾处白客的演讲也太刻意了…就显得没那么真诚。讲的也有点杂,本来讲记者为主体,聚焦报道真实与伦理道德,乙肝又变成主体,最后白客又结合自身来了一段身份认同的演讲,反而“真•主体”本身的报道显得没那么突出了。中间穿插着纪实影像,临近最后告诉我们这些纪实影像也是后期拍摄的,就有种被骗了的感觉。不过张颂文和贾科长刚出场的时候真好。大波浪客串,结尾一首joyside ,一首大波浪,乐队实火。

1小时前
  • 盆满钵满赵➕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