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

喜剧片英国2010

主演:Sakda  Kaewbuadee  金吉拉·潘帕斯  Thanapat  Saisaymar  

导演:内详

 剧照

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 剧照 NO.1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 剧照 NO.2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 剧照 NO.3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 剧照 NO.4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 剧照 NO.5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 剧照 NO.6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 剧照 NO.13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 剧照 NO.14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 剧照 NO.15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 剧照 NO.16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 剧照 NO.17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 剧照 NO.18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 剧照 NO.19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2-05 16:06

详细剧情

因为肾脏衰竭,布米大叔预自感已只剩两天生命。他让亲戚们把能召回前世的汶密叔叔从医院接出来,希望能在乡间的家中了却余生。出乎他意外的是,他故去已久的妻子的鬼魂正在家中迎接他的归来,而失踪多年的儿子也回到家中——他已经变得与一只猴子无异!原来儿子与一种被称为“灵猴”的生物交媾后,与雌猴在森林中生活了整整15年时间。布米大叔回忆起他前世的许多往事,他决定带着他的家人穿过森林,来到一个位于山顶的神秘洞穴——那里是他第一世出生的地方,在那里,布米等待着死亡的到来……

 长篇影评

 1 ) 【譯】《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 對話亡靈(作者:Roger Ebert)

翻译:瑪嘉麗塔成 / 校对:小双 (cinephilia翻译小组)

文章鏈接:http://cinephilia.net/archives/4562

也许我们的意识本体一直都存在,偶尔会浮到物质世界的表面上来。如果我们察觉到这一点,现实时间和空间里的生活会受到干扰。Wordsworth(华兹华斯①)认为我们还是婴儿的时侯曾记得天堂的样子,但也许到后来,如果我们安稳健康地活下去,当我们越来越接近死亡,另一个世界的触须就会伸过来与我们打照面。

《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Uncle Boonmee Who Can Recall His Past Lives)延伸了那种可能性,这部电影赢得了2010年的戛纳金棕榈奖。 片名的确很古怪,导演的名字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在西方人看来也着实奇怪,可是别对名字有什么意见,不过是个电影名和人名罢了。如果你对鬼魂来访这种想法并不讨厌,甚至很感兴趣的话,这部电影能给你奇妙但也会让你沉思冥想的体验。

我第二次看的时侯发现这部电影其实不难理解。第一次看是在戛纳电影节的某一个早场媒体放映会上,我一直期待着影片揭示它的主题。但是像布米叔叔 这么一个将不久于人世的人其实没什么可以展开的情节,他的行动也没什么特定目的,他是个正在离开的人 。电影里有些事情很奇怪,比如和一只鲶鱼谈恋爱, 这种情形你可不是每天都能碰到的。但是对于一个相信前世今生的人来说,能碰到他思念的灵魂总是好的,不管灵魂以何种形式出现。

布米叔叔(Thanapat Saisaymar饰)是个泰国林区的农民。生活并不完美,因为在他一生中,国家一直 在发生动乱,我们可以断定这些都不是他希望看到的。现在他因为肾脏衰竭将要离开人世,他的家人和一个来自老挝的男护士负责照顾他。他呆在树林里的一个房子里,贴近大自然,他死去的妻子(年轻貌美如他们初遇之时的模样)和儿子(他的装扮像个红眼猩猩)的鬼魂在餐桌上与他团聚。这并不是个鬼故事,因为这些并不是我们所理解的鬼魂,他们是和布米叔叔一样活生生的有意识的存在。

影片中有个片段让人着迷,布米叔叔去了一个对他来说象征子宫的山洞,山洞里有闪烁的光和盲鱼②,看起来又不象是个真的山洞 。如果自然和人是连结一体的,为什么大地不能给予人生命?为什么布米叔叔一定不会这样想?

电影的快结束的时侯,我们发现灵魂世界逐渐消隐,电影缓慢地回归了现实。但是当我们看着所谓的现实世界,怎么知道它其实不是影像和幻觉呢?在任何一个特定的时刻,一切事情都不过只发生在我们的脑海里面而已。布米叔叔就是这样召回了前世的人和事来度过残生,就这么简单而已。

譯註:
① 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1770年4月7日-1850年4月23日),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与雪莱、拜伦齐名,代表作有与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合著的《抒情歌谣集》(Lyrical Ballads)、《序曲》(Prelude)、《漫游》(Excursion)。曾当上桂冠诗人,湖畔诗人之一,文艺复兴 以来最重要的英国诗人之一。–wikipedia

② 盲鱼:一种没有眼睛的鱼,长期生活在黑暗的洞穴伸出,眼睛退化。

瑪嘉麗塔成:http://www.douban.com/people/cheerupk/
小双:http://www.douban.com/people/wxs723/

 2 ) 《记忆前世的人》:阿彼察邦创造另外一个宇宙

在千禧年第一个十年里,泰国导演阿彼察邦无疑是全世界最被瞩目的导演之一。他自2000年开始电影历程,他的第二部电影、2002年拍摄的《你的幸福》获得了当年的戛纳电影节特别关注奖,2004年的《热带疾病》则获得了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奖,他的上一部电影《综合症与一百年》入围第63届威尼斯电影节。他备受法国《电影手册》推崇,今年年初,他的《热带疾病》入围其评选的“新千年十佳电影”。

又一个十年开端之际的戛纳电影节,显得过于平淡。哪怕大师出手也并不惊人,新人登场也不显生猛,但好在阿彼察邦出现了。

在中国电影尚在争论电影与票房,电影要讲一个好故事,应该成为解压最好的娱乐手段的时候,和试图做更深入的哲学探讨,表达人本身所在与需求的世界电影拉开了数以光年计的距离。甚至,有的强大的作者,一直在创造另外一个宇宙,观众只是好奇或不解的他者。

阿彼察邦就是这样一个强大的作者,他出生于1970年,和中国导演贾樟柯出生于相同的年份。二人在美学追求、处境、历程、在世界影坛的位置有七分相似,他们都有美术功底,对于电影中的空间呈现情有独钟,也都有挥之不去的故乡情怀。他们之所以能够在世界影坛占有一席之地,不光是因为电影讲述的内容,更重要的是他们电影的表现形式和结构。他们是真正具当代性的导演,早已不将电影着眼于确切观点的表达。二人不同的地方在于,一个企图走向体制内部,去改变体制,一个仍然积极地与体制唱着反调。

2007年,阿彼察邦曾发表过一封致泰国政府的公开信,因为他的电影《综合症与一百年》没有通过泰国相关机构的审查,无法在泰国国内上映。他在信里这样表述,“我,一个电影工作者,把我的作品当作自己的儿女。在我孕育他们的时候,他们就有了自主的生命。既然我已竭尽所能地创造了他们,故尔,我并不在乎别人是否喜欢或者讨厌他们。无论什么原因,如果我的后代无法在自己的国家生活,那么就给他们自由吧。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地方会因为他们是谁而热烈地欢迎他们的。我不能因为害怕制度,或者为了牟利,而去残害我的儿女。否则,无法继续艺术创作。”随后,他发起了“自由泰国电影运动”,得到了全球电影人的联合签名支持。

在这封公开信里,他表达了自己以自我为原则创造电影的宗旨,他的创作并不受其他因素,比如票房,观众的喜欢,影评人的偏好,电影节的认可……的影响,甚至开启了一种犀利、新鲜的电影语言。《记忆前世的人》就是这样一部电影,呈现出导演自身对于人类和其他动物的关系,灵魂的转移,物种的毁灭,信仰的独裁等观念的思考,也是向现行的泰国电影审查制度宣战的又一部力作。

上一届的戛纳电影节,丹麦大师拉斯-冯-提尔的《反基督者》因其惊悚和黑暗的特质让人久久难以平静,但它是英文电影,又有西方基督教为背景,在广泛的群众基础上引起了极大争议。《记忆前世的人》相比起来,更为复杂,但它植根于泰国原生态文化,显得更为私人,也更加哲学,因此在被理解和被接受的程度上会弱于《反基督者》。

《追忆前世的人》讲述了布米叔叔因为肾衰竭即将离开人世,他回到老家度过自己生命中的最后时光,亡妻的灵魂和他失散多年、变成了猩猩的儿子都回到了他的身边。为了能找到自己得病的原因,布米叔叔在家人的陪伴下穿越了树林,来到了深山里的洞穴,并死在那里。而那个洞穴则是他出生的地方,隐喻子宫。

谈及拍摄初衷,阿彼察邦称,“几年前,我遇到了布米大叔,在我家旁边寺庙的住持告诉我,庙里来了位大叔学习冥想,还帮着张罗一些庙里的活动。有一天,布米大叔找到一位住持,告诉他当他在冥想的时候,他能够闭着双眼看到他的前世,就像看电影一样。他看到并感受到自己是一头水牛、一头牛,甚至精神脱离躯体,在东北平原上漫步。住持被触动,但并不感到惊讶,因为布米大叔不是第一个和他描述此类经历的人。渐渐地,他从村里和他分享前世的人那里收集故事。后来,他出版了一本小册子。在封面上写道:一个能够回忆起他前世的人。”

在原先的剧本里,按照原著,详尽解释了布米大叔的前世,按照阿彼察邦说辞的推测,应该是影片开始出现的那头水牛,但他说,“在电影里,我决定尊重观众的想象。他可以是影片里的一切生物,虫子、蜜蜂、士兵、鲶鱼什么的,他甚至可以是他像猩猩的儿子和鬼魂妻子。”这样一来,影片加强了电影与转世的特殊联系,表达出了阿彼察邦自己对于转世的看法。

和原著相比,这部电影里有很多阿彼察邦自己的东西。比如,在影像风格上很像他成长时期所看到的泰国电影,比如,让布米叔叔和他过世的父亲一样,都是因为肾衰竭而离开人世,比如,在布米叔叔卧室里的所有那些装置都是他父亲的原样复制。

这是一部需要反复观看,且斟酌的电影,如果它第一次震惊到你,但愿接下来的第二次、第三次,你能够穿越火线进入到这个宇宙。新浪娱乐前方报道组发自戛纳

 3 ) 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风格笔记

作者:csh

在英国在线电影杂志《电子羊》(Electric Sheep)的一篇访谈中,当阿彼察邦被问及自己电影的开放性意义时,他答道;“这很有趣,因为这意味着电影拥有了自己的生命。”[1]阿彼察邦的作品那种迷人的多义性,总是让我们感到手忙脚乱。当我们阐释其中的政治指涉时,我们可能会忽略它的自然主义意味;当我们用使用所谓的“东方美学”进行概括时,我们可能就忽略了那些具有跨文化普遍性的内涵。

因此,对于阿彼察邦风格的概述,就成为了非常重要的前提。首先,以风格分析为基础,可以防止我们落入概念先行的窠臼。其次,电影的叙事性、情绪性、象征性意义,都是需要通过视听风格来传达的。在好莱坞商业电影中,正是继承自古典主义时代的连贯性风格(正反打、视线匹配等),清晰而流畅地完成了叙事目的。而在阿彼察邦的多义性影像中,无论是哪一种意义,都是由他的电影语言系统所传达的。最后,对于这样一位以创新性的电影形式闻名世界的导演来说,思考他“怎么说”,可能要比“说了什么”更为重要。

一、 场面调度

在我们讨论阿彼察邦的独特性之前,首先要厘清他与所处传统的契合之处。正如阿彼察邦在访谈中所提及的那样,他的创作深受台湾导演蔡明亮的影响[2]。从阿彼察邦与蔡明亮的共通之处中,我们可以看到亚洲电影的一种区域性传统,这种传统被电影史学家大卫·波德维尔称为“亚洲极简主义”。以侯孝贤、蔡明亮为代表的台湾新浪潮导演,是这种“极简主义”风格的先驱者。这种风格强调固定机位长镜头的使用,景别也通常以中远景为主。它非常适用于松散的情节,也让导演能够通过独特的场面调度,让我们更好地关注画面中的细节[3]

阿彼察邦之所以被许多人定义为“长镜头导演”,恰恰就是由于他对于这种区域性传统的继承。在他的作品里,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种中远景机位的固定镜头,以及包含多名角色的场面调度。但是,不同的导演会将这种风格用于不同的目的,阿彼察邦在讲述他那似真若幻、夹杂着隐喻与传说的故事时,也会对这种传统进行调整与发展

都是运用中远景固定长镜头内的场面调度,侯孝贤让我们看到了纷繁复杂的群像互动,蔡明亮用惊人的镜头长度让我们关注那些极细微的动作,北野武展现了冷幽默与触目惊心的暴力,洪常秀则把玩着人际关系中细腻的情绪变化——同样地,阿彼察邦当然也有自己擅长的东西。

1、 散点调度

在好莱坞的古典主义电影中,导演们为了让我们持续性地关注明星、主角以及少数最为重要的信息,会让这些元素长久地处于画面中心、让特定角色面对着我们,或是采用偏向性较强的打光。如果将这种策略称为“定点调度”的话,那么阿彼察邦的调度就可以被称为“散点调度”。在阿彼察邦运用调度的时候,他会使用相对松散、灵活的构图,而且,几乎不会有哪个角色,会在中远景画面中总处于支配性地位。

叙事层面的主角,常常会在构图中扮演旁观者的角色(片例:《热带疾病》24:26-24:38;《幻梦墓园》[Cemetery of Splendour, 2015]112:46-113:42);在进入下一个画面的时候,常常需要进行一番等待,我们熟悉的主角才会入场,他们甚至还可能消隐在人群之中(片例:《幻梦墓园》74:25-75:13);此外,画面中的重心也不是恒定不变的,它们会随着镜头的进展,不断地发生变化(片例:《正午显影》37:02-41:34)。

最令人难忘的一个场景,或许是《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中的那场鬼魂显灵戏(15:46-17:23)。在这个将近两分钟的远景长镜头中,构图起初处于一种失衡的状态。影片的主角布米叔叔位于右侧角落的暗影处(此前提到过的旁观者手法),其余的两个角色也全部处于画面的右侧。在空荡荡的左侧空间中,那张空着的椅子,却享受着明亮的打光。这让观众体认到一种不安与期待感,但出乎我们意料的是,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人”的入场,而是一位隐隐浮现的亡灵。

通过这种散点调度,阿彼察邦呈现了一种涵盖众多人物(乃至鬼魂)的日常状态,而不是那种以特定角色为中心的故事。此外,这种手法还能让观众更关注人物周围的环境与景观

2、 多重画框与自然环境

在中远景的固定长镜头中,门扉、窗框等几何形体构成的画内画框,就可以成为非常重要的指示性元素。沟口健二、侯孝贤、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都是使用这种技巧的大师。

在阿彼察邦的作品中,这种多重画框也可以成为散点调度的一部分。在此前讨论过的那场《热带疾病》的戏(24:26-24:38)中,影片里的两位主角正在一旁观看兽医的手术。医护人员们就处于一个窗框构成的画内画框中,这种强调性的构图,让两位主角在这个画面中的存在感变得更为微弱。

但是,阿彼察邦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擅长利用自然物体构成的画内画框进行叙事。在《祝福》里,我们看到大量利用树木或植株创造画内画框的镜头(85:55-88:48);在《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中,那些利用峡谷和山岩构成画内画框的镜头,令人印象深刻(73:58-77:36)。这种手法既丰富了画内画框的表现形态,也赋予了自然环境某种生命力。

3、 背面视角

人类的面部表情,通常是一幅画面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元素。在当代大多数的主流电影中,近景和特写成为了最具存在感的两种景别,由此,对于面部表情的控制,也成为了当代电影表演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在这样的风格环境下,阿彼察邦似乎对背面视角情有独钟。让镜头从背面审视人物——意大利导演安东尼奥尼是系统地使用这种手法的先驱者,他由此创造了一种缄默的、去戏剧化的效果,并使之成为了现代主义电影的代表技巧之一。在让-马里·斯特劳布夫妇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对这种技巧的极端使用。这种手法一方面促使我们去揣测角色的心理状态,另一方面引导我们去关注人物周围的环境。

与多重画框一样,阿彼察邦对于背面视角的使用,也可以看作是散点调度的组成部分之一。安东尼奥尼偏爱45°倾角,斯特劳布夫妇倾向于让角色直接背对摄影机,而阿彼察邦的角色,是以相对闲散的姿态背对观众的

他的角色背对摄影机的角度各不相同,而且会随着场景的进展,他会适时地运用剪辑突出重点,或是让人物露出更多的侧脸(片例:《祝福》37:43-39:10;《幻梦墓园》81:47-83:27)。这让他在抑制情绪、强调环境的同时,也创造出一种日常化的状态——我们的生活不等于那些正面大特写,但也同样不等于那些现代主义的艰涩影像。

二、 运动镜头与剪辑

很多人会把阿彼察邦简单地定义为一个“固定长镜头”导演,确实,他的影片基本上是由运动幅度不大的长镜头构成的。但是,如果深究他的作品会发现,他的影像要比大多数人想象的更具包容性。

他拥有一套“组合式”的视听语言系统——他会使用中远景固定镜头内的调度,但他不会像大多数蔡明亮或洪常秀的作品那样,放弃剪辑、运动镜头乃至手持镜头的力量,他甚至会使用正反打的变体……但是,他会调整、发展这些相对次要的技巧,使之强化主要技巧的功能

1、 交通工具与运动镜头

关于阿彼察邦对于交通工具的偏爱,在国内已经有相关的著述[4]。他自己也在访谈中表示,“我钟爱那种梦幻、流动、自由的形式……对我来说,电影院和汽车是一样的,它们都会将观众传送到未知的地方。”[5]如果说固定镜头内的散点调度,让阿彼察邦得以呈现某种情境,那么运动镜头就是他在不同的情境之间进行传送的通道。

阿彼察邦会用固定镜头来表现交通工具内部的场景,同时用运动镜头来呈现车外的景观。有趣的是,在这样的时刻,他很少使用多重画框(很多导演会用车窗内部飞逝的风景,来展现交通工具的存在),他会使用纯粹的、运动着的风景(片例:《祝福》24:42-26:15;《恋爱症候群》32:40-32:54)。

这种镜头会创造一种很有趣的效果,它们就如同交通工具的“视点镜头”——《祝福》的那个镜头,显然不是两位车内角色的视点镜头,因为这个镜头是向“后”看的。正因如此,这种镜头不仅能够让观众们纯粹地关注画面中的景观,也为这种运载过程赋予了某种灵性。

2、 手持镜头

在阿彼察邦的影片里,这种传送通道,并不仅仅是那些与交通工具相关联的、稳定的运动镜头。当他的角色亲自闯入一个不同的环境时,不稳定的手持镜头便登场了。

在《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中,当布米叔叔在丛林中穿梭时,颤动的手持镜头呼应着他的喘气声(72:42-73:53);在《恋爱症候群》中,当两位医生走入地下室的时候,我们也看到了一个明暗交替的手持长镜头(68:07-69:08)。

上述这两部作品,均包含了大量的固定机位长镜头。这些景别相对逼仄的手持镜头,就显得格外突出。正如观众经由电影,被传送到未知之地一样,这些影片中的角色,也从一种稳定的情境,从风格层面上被传送到另一种情境。无论是布米叔叔还是那两位医生,都从相对稳定的现实出发,前往某种超自然的领域。

3、 正反打变体

在好莱坞的古典主义连贯性风格中,正反打是最为重要的技巧之一。它可以让我们在恰当的时候,观察对话双方中更重要的角色。正反打又名“过肩正反打”,这是因为在A听B说话的时候,我们常常会看到A模糊的肩部,这样我们就能同时体认谈话的双方。

在阿彼察邦的影片中,他也使用了这种技巧,但他却进行了幅度极大的调整。在《恋爱症候群》的一场对话戏(52:10-52:42)中,对话双方都是直面镜头的——这是小津安二郎常常使用的技巧,而阿彼察邦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会延宕我们看到其中一位对话角色的时间(在此之前,他甚至让我们看到了对话双方之外的第三者)。虽然我们可以听到那位男性角色的声音,但我们是在这场戏的晚期阶段才看到他的。在《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的一场戏中(23:32-24:05),他还使用了另一种反打镜头的变体。他让听话人与发言者占据画面中同等重要的位置,“过肩反打镜头”甚至成为了“过头反打镜头”。

无论是上述哪一种变体,都让我们更为强烈地意识到“听话人”的存在,让我们去揣测其表情乃至情绪。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些变体的作用,其实与此前提到的背面视角十分相似。

三、总结

根据上述的分析可以发现,我们不能用“长镜头导演”或“东方美学”,简单地概括阿彼察邦的风格特征。确实,从他的影像中,我们可以找到沟口健二、小津安二郎、安东尼奥尼、侯孝贤乃至蔡明亮也曾用过的技巧。在如今这个时代,大多数的基本技巧,都已经有了大师级的先例,而阿彼察邦的作品让我们看到,一位新生代的导演,如何能够通过微调、改造与融合,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自己的风格系统。

总体而言,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的电影风格,是以中远景固定镜头内的场面调度为基础的,他采用了相对灵活的构图模式、结合自然环境的多重画框,以及多样化的背面视角。这种闲散、灵动的影像,可以创造一种日常化的情境、传达相对含蓄的情绪,也会引导观众更关注人物周围的环境。在这个基础之外,他也并不排斥运动镜头、手持镜头与剪辑的使用,但这些次要元素的功能,也服务于上述的——例如,运动镜头成为了联结两种情境的桥梁,“过头反打”也创造了背面视角的效果。

[1] http://www.electricsheepmagazine.co.uk/2009/12/01/interview-with-apichatpong-weerasethakul/

[2] http://ent.163.com/10/0523/07/67BQV4ML00034D8N.html

[3] David Bordwell, “Beyond Asian Minimalism: Hong Sangsoo's Geometry Lesson,” in Korean Film Directors Series: Hong Sang-soo, ed. Huh Moonyung (Seoul: Korean Film Council, 2007), 19-30.

[4] 《流动的空间——阿彼察邦电影中交通工具的美学分析》,《电影评介》,2018年第17期,第80-83页。

[5] Holger Romers, “Creating His Own Cinematic Language: An Interview with 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 in Cineaste, 2005, fall.

 4 ) 丧失神鬼崇拜的现代社会

阿彼察邦的电影我仅仅看过《热带疾病》与这部《波米叔叔的前世今生》,然而我却被他电影中奥秘的寓言性风格和深深的神秘主义气质所吸引。阿彼察邦总是能够在一片浓密的森林里展现他所特有的潮湿阴暗的摄影风格,将观众带入一种超验的,或充满禅意的精神实质。

阿珍和董去乡下看望这位病入膏肓的波米叔叔,照顾他的生活。波米叔叔依靠一位老挝的非法劳工为他做肾脏透析。波米19年前死去的妻子,也就是阿珍的姐姐阿惠回来看望波米,之后,波米失踪的儿子变成了猴灵也回来解释自己为啥消失在大自然之中。阿惠带着波米,阿珍和董来到一个洞穴,波米说这是他第一世降生的地方,然后便去世了。而电影结尾便是波米的葬礼。

这是一个充满东方生死哲学的故事,是这个能够召回亡人,回到前世的波米叔叔在濒死时刻的体验。在阿惠的指引下,回到象征“子宫”的洞穴,不仅仅是波米从人类生活返回自然的过程,也是通过死亡进入今生来世的轮回过程。同样,影片的插曲之一,波米的儿子变成猴灵的过程也可以看做是他抛弃人类属性而进入自然与神灵的过程。这种过程是反人类化,反社会化的。

在佛教看来,正常的生死观在于轮回,而变成鬼魂则是由于种种原因而被抛弃在轮回之外。波米的妻子由于对活人,也就是波米,的牵挂而导致无法进入轮回,称为了鬼魂。因此,当波米抱着阿惠,询问“当我死了应该到什么地方去找你的时候”,阿惠带着波米回到他轮回转世的地方,从而达到两个人的超脱。这种超脱是反“天堂”化的(阿惠说“天堂里面什么都没有”),也就是反西方宗教的。

影片另外一个插曲,在波米死亡的时刻,仿佛可以穿越时空,往返与前生来世,一张张图片中都是武装的军人。这些图片可以看做是阿彼察邦对动荡的泰国政治局势的暗示,但更多的在于隐喻了现代化对于神灵的蔑视,持枪的军人抓住了一只猴灵,正是表现了那种人类社会对于自然的暴力。

影片有一个玄奥神秘的结尾,为叔叔守灵的董不得不做和尚(期间不能洗澡,不能在中午之后吃东西,更不能接触女性),想一想董那个鱼水之欢的梦境,他如何能守得住寂寞,于是便偷偷溜到阿珍的屋子,洗澡换衣服,还提议去吃东西。之后,阿珍和董出现了分身,一对留在房间看电视,而另外一对则去餐厅吃东西。这个充满反宗教,反习俗的结尾,预示了现代的泰国丧失了对传统礼教和规诫的崇拜和恪守,而分身象征了泰国人在传统约束和现代化进程的狭缝里出现的断裂和分化。

 5 ) 祭如在——游荡在现代的鬼神观念

       看完片子,读了目前不多的几篇影评,发现大家的注意大多放在“鬼神”上。这固然是片子浓墨重彩之处,但如果把一些看似背景性的故事情节勾连起来,不难发觉阿彼察邦并不是单纯的讲鬼神,而是试图讲述鬼神观念在泰国这个现代社会中的位置,如果只看到片子“魔幻”的一面,丢掉了“现实主义”的一面,就难免断章取义了。
    举例来说,电影主人公布米叔叔的现世生命,就是靠现代医学技术肾透析来维持的,尽管是民间简陋的模仿,不是在医院进行的正规治疗,但这一技术本身无疑是现代科学的产物;
    布米叔叔的产业——农场,普遍使用杀虫剂,乃至他和小姨子进去的时候要戴上口罩;
    布米死去的儿子孜孜不倦学习的是摄影,这一把自然对象化的技艺,最终却把让他完全融于大自然,算是科学给他开的一个玩笑;
    珍姨在灯下扑杀蚊虫,用的是电蚊拍,这一段给了至少一分钟的长镜头,与前面她小心翼翼的注意脚下是否踩到昆虫形成鲜明对比。
    此外,虽然全片渲染鬼神,生灵,轮回转世等民间宗教观念习俗,但在年轻人一代中间,这些旧有的信仰显然已经开始瓦解。布米的侄子虽然在葬礼期间为僧,但却进入女性房间,洗澡,午后用餐,对佛门清规戒律并不在意。片末卡拉OK传出的流行乐,更是再现代不过的玩意了。
    总的来说,片中的泰国村民,对于鬼神,与其说持一种绝对的敬畏,不如说更接近孔子所说“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的心态,在他们那里,鬼神观念已经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在我看来,阿比察邦的作品展现的是鬼神传统和现代物质生活互相包容的可能性:在布米叔叔一家眼中,韦伯那种“附魅”和“去魅”的古今之争已是荡然无存了。

 6 ) 枝流叶布•家于兹土

“那片土地,那块银幕,是布米叔叔的前世与我的个人记忆,交汇的地方。他正在谈论的正是我的梦境。这个梦关于将来,更隐射当下。”——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

文/仁直

简单地说,影片讲述了一个垂死之人的弥留“片刻”。死亡与时间,正是构成整部影片的基本骨架。阿彼察邦砸碎了宗教故事、神话传说以及作者记忆,使得整部影片散发出一股浓烈的乡愁气息。从这个意义上说,《布米叔叔》又是一部记忆体电影。人性与兽性、自然与人为、生与死,电影嵌套电影(作者对自己以往影片的揶揄),光亮与黑暗,如此种种,枝对叶比,模糊一片。阿彼察邦说道,“这部电影,好像我之前所有虚构电影的总和。尾声,所有的角色都重新登台。它是我对那片土地以及电影艺术的致敬。”

附在胶片上的老灵魂
按照印度佛教的说法,万物是有灵的。业(karma),梵文[羯磨]的意译,即善恶行为所留下的一种无形而有力的能。出现在影片之中的“布米叔叔”扮演的正是这一“形而上”的诠释者。他的妻子(鬼魂)、他的儿子(鬼猿),都可以看做他对于前世姻缘的自我投射。阿彼察邦说道,“一头牛、一尾鱼、一束光,布米叔叔可以成为任何‘东西’。”与此同时,阿彼察邦又对布米叔叔这个人物进行了“形而下”的指涉——一个开有私家农场的,曾为泰国政府效力的屠杀原住民的共产党人。

按照阿彼察邦的话讲,“整部电影以卷轴的方式,分为六段。每一段都有着各自不同的表现形式——格调、打光、表演风格以及环境设定。例如第二段的‘晚餐戏’,就与影片第一段的风格不一样,这个段落的打光方式更类似于旧电视的风格(16mm,摄影棚拍摄),光非常的硬,非常的墨守成规,总有强光打在说话人物的脸上。到了第三段,自然光再次出现,人物跌跌跄跄地在阳光下行走。到了第四段,影片的风格又变了,影片好像变成了一个披着华丽戏服的公主故事。到了第五段,就只剩下丛林和洞穴了。”

笔者认为,阿彼察邦所论的六段式结构,大致可以这么分:启幕、晚餐(闪回)、农场、公主、洞穴(未来),以及和尚。其中的第五段——“洞穴”——直接指涉了作者意欲将影片带回电影源头(子宫)的冲动。因为,出现在这一段落的丛林,并不是“实相”,而是一种电影术的虚像——阿彼察邦利用滤镜(绿色以及蓝色),白景夜拍了这一段落。相比而言,同样出现在《热带疾病》Tropical Malady(2004)里的丛林,无论是视觉还是概念,都与《布米叔叔》有很大的区别。《布米叔叔》里的丛林是人造的,是一种电影化的道具密度,类同于一个角色的身份。它带领着布米叔叔,穿越鸿宇,回到子宫。反之,《热带疾病》里的丛林是一个“避难所”。在那里,人类和动物都回归到了生物的状态。

所以,我们大可不必教科书一般地将《布米叔叔》定义为某类型电影。如果非要给这部电影加个类型的话,那也只有——open cinema——适合这部电影。它可以是恐怖片,它可以是爱情片,它可以是神怪片,它也可以是纪录片。《Time Out London》的David Jenkins说得更为直接,“阿彼察邦并未试图通过这部电影灌输给我们什么,他只是用那些长镜头以及那些微妙的剪辑,孕育观众自己的意识构成。”尤其是那个被阿彼察邦喻为,“死亡与时间”的结尾。这个结尾,到底讲了什么?如何诠释?恐怕只有仁者见仁了。

且,现在的泰国,一方面正在进行高速的现代化建设——民主&人权;另一方面,这些笃信婆罗门的泰国人又用水桶积攒下抗议者的鲜血,唱着祈求神灵的颂歌对着首相府倾倒血桶。从这个意义上讲,《布米叔叔》正是混杂了这种现代化的残酷以及古老传统的笃信。说得透彻一点,阿彼察邦试图通过这部电影,唤醒现代人的“前世记忆”——寓言(Fables),老电视(Old Television),泰国小说(Novels in Thailand)。

注:影片拍摄于泰国的东北部小城Nabua。起先,阿彼察邦对于这个地方有点格格不入。于是,他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写自己的日记。如此一来,影片的灵感来源——“布米叔叔的故事”(一个和尚撰写的,非货架销售的小书)——变成了影片的一条支线。阿彼察邦的个人乡愁,以及他对于往昔电影的致敬,成为了这部电影的血与骨。

 短评

无法复制的神鬼主义

7分钟前
  • 文文周
  • 力荐

kao 闲得蛋疼的人才想前世今生 老娘我这辈子都过不过来 哪有闲情召前想后

8分钟前
  • nihaoma
  • 还行

我竟然看着看着也融入到那怪力乱神的世界里了。瀑布的水声里,女人一件件脱去首饰,跟鲶鱼交欢。镜头很美。对于灵魂每个人的理解都不同,阿彼察邦也算是正好戳中了Tim Burton的G点咯,但不得不说这种“相信即存在”的想法是很美很值得憧憬的。不过最后那个和尚掏出一个手机我瞬间穿越回现代社会了。。

10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公主摘下面纱,浸入水里与鲶鱼交媾;和尚脱下袈裟,淋在水中将肉身濯洗。布米叔叔掏出冗余之物,回归子宫等待大限将至。你我凡胎,总有一天卸下珠金饰银、宗法伦理、俗世记忆。我要如何跨过轮回的鸿沟,穿过阴阳的结界,趟过泥泞的沼泽,化身红眼的鬼猴,在一个谈笑风生的夏夜,陪你看不会结束的电视。

11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热带生疾病,午夜显幽灵。极乐阴森林,阿逼欠插棒。治愈亚洲症候群,药引唯有金鬃驴

13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他怎么知道今年主席是Tim Burton的?!题材选得如此讨巧……

15分钟前
  • bayer04
  • 推荐

创新性是阿皮电影里较弱的,故事性是他的电影里较强的。当然也是相对而言。依然是阿皮查朋式电影的母题:宗教与神秘主义。用光与摄影依然超强。打动西方人还是源于片中的东方式奇观吧。个人感觉不如热带疾病与恋爱症候群,不过结尾依然有些感动。

18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电影中三次提及了政治向和历史向的社会问题,剩下主线是对于生死的态度,把一些民间传说拍出来,是他一贯的兴趣点和风格,很多魔幻的东西像是隐喻,最后再次升华到社会问题和文化信仰上。阿彼察邦的厉害之处,就是他站在西方老前辈的肩膀上,开创了一种新的东南亚神秘主义电影美学,在他的这股影像分支上,他是独一无二的,现在我们也看到了,他确实启发了很多后辈。

22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这部电影告诉我们 千万不能迫害共产党员 老了会肾衰竭的

24分钟前
  • 皮革业
  • 较差

前身,今生,來世;獸,人,鬼。

27分钟前
  • 熊仔俠
  • 推荐

必须加上DVD里的删减片段一起看(洞穴删掉的几分钟是精华啊亲)。虽然阿彼察邦拍片一贯坑爹,看他的片儿也是蛋疼体验,但是这部片的世界观着实有趣得紧。金棕榈并不是因为他有多好,而是欧洲视野内艺术电影原创性的极度匮乏时抓到了东南亚的救命稻草。“天堂不像传说中那样好,那里什么都没有”。

28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阿彼察邦代表作,获戛纳金棕榈。1.悠悠水牛,魂魄猴灵,人鱼交欢,阴湿丛林,洞穴子宫,前世今生。2.沉滞凝缓,固定机位,长镜头,生活流,魔幻超现实,六段迥异影调。3.铁血极权的静照流转,契同克里斯·马克[堤]。4.灵魂出体至迪厅的刺耳摇滚震碎了寂静自然声,一如现代与技术对传统跟自然的冲击。(8.8/10)

29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更喜欢憨豆的戛纳假期,哈哈…不过这片看起来有点奇特的趣味,不会困,汗,人鱼那段真的很好。旁边的哥们终于忍不住退场了~

32分钟前
  • 请尊敬王道长
  • 还行

@SFX Cinema Emporium 叔叔小心误入歧途啊

34分钟前
  • sonoko
  • 还行

你能想象和一条鲶鱼做爱的感觉吗?

38分钟前
  • 大灰狼
  • 推荐

阿彼察邦说,你第一遍看我的电影没有看懂没有关系,也不要紧张。你可以再去看第二遍,第三遍,电影和人一样是有灵性的,需要一个相互疏通的过程,才能去了解。看了这话我就想抽这个导演。

40分钟前
  • Mademoiselle B
  • 还行

3→5+(以前是我不识货)。如果说同为第三世界的中国(上世纪90s)电影,正是詹明信口中的“民族寓言”,招摇着“原初”的意象,在纷扰世界中深深陷入身份焦虑和现代性定位(来自何方又去往何处),那么Apichatpong是没有这样的焦虑的。在这部电影中,前世今生的影像、关于幽冥和灵魂的幻象、民族传说和政治切片相互穿插着,不见丝毫急躁。他展露出的是,气定神闲地捕捉一切影像(或许说这就是将死之人的回光返照所见景象吧)的尝试。此片实验性强到我第一次差点睡着,但是这次却深深被吸入这不见意识形态角逐较力的无垠世界,让我明白世界存在能够拒绝意识形态化(当中的隐喻并不重要)的电影/影像,它发生在前世与今生之间的无地域性地带。

44分钟前
  • Derridager
  • 力荐

这里的不是长镜头,只是摄影师睡着了。

47分钟前
  • 流空破刃
  • 很差

很多东西淡淡的,最后却成了最深刻难忘的

52分钟前
  • 飘來飘走的甜蜜
  • 还行

神秘、奇异的一部电影,有转世,有阴魂不散,有人兽杂交。你很难用一句话来概括。部分镜头美得很让人着迷,片尾曲也搭配合适。影片后半段使用静态影像的表达方式也堪称特别。但我实在很想了解戛纳的西方评委们是否真的能够理解此片,也想了解Tim Burton对这部电影的理解到底是怎样。★★★

53分钟前
  • Q。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