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日瓦戈医生

战争片美国1965

主演:奥马尔·沙里夫,朱莉·克里斯蒂,杰拉丁·卓别林,罗德·斯泰格尔,亚历克·吉尼斯,汤姆·康特奈,西沃恩·麦克纳,拉尔夫·理查德森,丽塔·塔欣厄姆,杰弗里·罗克兰,塔雷克·沙里夫

导演:大卫·里恩

 剧照

日瓦戈医生 剧照 NO.1日瓦戈医生 剧照 NO.2日瓦戈医生 剧照 NO.3日瓦戈医生 剧照 NO.4日瓦戈医生 剧照 NO.5日瓦戈医生 剧照 NO.6日瓦戈医生 剧照 NO.13日瓦戈医生 剧照 NO.14日瓦戈医生 剧照 NO.15日瓦戈医生 剧照 NO.16日瓦戈医生 剧照 NO.17日瓦戈医生 剧照 NO.18日瓦戈医生 剧照 NO.19日瓦戈医生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7-17 04:17

详细剧情

  幼年丧母的日瓦戈(Omar Sharif 饰)被过继给母亲的朋友,自此与继母一家的小女儿冬妮娅一同成长,并顺利修完医学专业,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医生。在另一条平行的生命线上,出生于裁缝之家的拉娜(Julie Christie 饰)正是十七岁的金色年华,母亲的情人维克多不时骚扰她,热衷于工人革命的未婚夫帕夏更让拉娜日日为其担忧。在工人运动风起云涌的日子里,日瓦戈目睹了当局对工人的残酷镇压,拉娜则因帕夏被卷入工人运动而遭到维克多的玷污,由于维克多的关系,日瓦戈与拉娜的人生终于汇合,在不久后混乱的一战中,他们终于不顾各自的伴侣陷入了热恋……不久布尔什维克掌握政权,返回家乡与冬妮娅团聚的日瓦戈发现生活却每况愈下,以至他们不得不远赴乡村谋生,岂料在遥远的北方村落,日瓦戈再次与拉娜相遇……
  本片根据Pasternak的同名小说改编,获1966年奥斯卡最佳美术指导、最佳摄影等多项专业褒奖。

 长篇影评

 1 ) 集体意识和个人价值

《日瓦格医生》是一部知识分子的命运史,是二十世纪俄国文学史上为数不多的具有广阔的历史容量,社会生活与精神生活容量的长篇作品。作为由原著小说改编的电影,这部影片的关注点更多的偏向了男主人公日瓦格在动荡时期的俄国发生的爱情纠葛,但是在爱情这条主线之外,我也由这个缩影看出了那个时期俄国社会的变化,看出了在战争和社会转型期间俄国社会各阶层的人民思想和人生的转变,看出了蕴含其中的挣扎和冲击,在这篇文章中我只谈一下在集体意识的影响下个人意识的转变和个人价值如何实现的问题。 我所说的集体意识,是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直到大清洗运动期间的俄国,由布尔什维克主导的社会意识形态的缩写。提到布尔什维克主义,我们脑海中浮现出来的大概是集体主义,反对专制,人民当家作主,和早期的绝对平均主义。在我们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背景下,我们从小接受的思想教育大多数是宣传社会主义的正面价值和积极意义,但是却很少思考在这样一种社会思潮出现的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挣扎和迷茫,对于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个人价值如何实现的思考。这些思考在不同的社会阶层拥有的不同的表现,我的讨论将这些具体划分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贵族和平民阶层的妇女,普通的无产阶级大众。 首先是资产阶级,在这部影片中资产阶级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维克多·科马罗夫斯基,作为一个拥有相当财力和在上层社会中声名显赫的资本家,他原本的生活充满了骄奢淫逸,风流韵事不断,并且在面对无产阶级的游街示威时毫不在意的出口嘲笑,但是他并不是一个大脑空空的富家子弟,相反,他的心中对所处的社会状况有着清醒的认识,他第一次表现出自己的看法是在与日瓦格医生的交谈中透露的:但是我并不讨厌布尔什维克,知道为什么吗?因为我觉得他们会赢。或许是长期的浮华反而更容易让他看清社会利己主义的本质。在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他在经过瓦雷金诺时再次寻找到日瓦格和娜拉,并且在对话中表达了自己的痛苦,他知道自己是一个多么卑鄙的人,但是他知道不管社会怎么变化,只要对掌权者有利用价值,那么不管自己是怎样一种身份都会有立足之地。同时在遭到拒绝的时候他也歇斯底里的表达出了自己的绝望,他不相信世界上会有真正为了自己信仰而存在的人,同时他也痛恨这些人的存在,因为这种忠诚更深刻的反衬出他自己的腐朽。对他来说,他全部的个人价值的实现就在于保护自己的社会财富并且力图保持一定的社会地位,不论在何种社会形态中,也不论采取哪种方法。这种思想也同样可以表现出部分资产阶级人生的空洞和希望寻求更高的价值却无力改变自己根深蒂固的金钱主义和利己主义的思想。 知识分子的转变是电影想要表达的主要方面。在我看来知识分子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出生在小资产阶级家庭中,少年时代衣食无忧并有能力接受良好的教育的知识分子,一种是出生在无产阶级即贫民家庭中,靠自己的努力艰难求学,并在此过程中接触到各层各类社会人物,对社会有着最为深刻和清醒的认识的知识分子。前者以日瓦格为代表,后者以安吉波夫为代表。以日瓦格为代表的这类知识分子,从思想上来说他们比单纯的资产阶级更为开放,对各种先进的社会思潮都有很强的接受能力,他们欣赏劳动人民的朴实和勤劳,也敬佩坚定的布尔什维克者的勇气和热忱。他们的心是不掺杂社会苦难的纯粹,并因为不掺杂苦难而格外坚信自己为之付出的事业。但在灵魂深处他们向往和渴望的仍然是安逸和富足。在战争初期,日瓦格怀着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将自己的医学成就奉献给国家的心愿加入战斗军队,但是在回到家后现实情况的巨大改变却给他当头一棒,自己家被瓜分给别人,所有的东西全都按需配给,原有的对他来说正常的生活现在却很难再次还原,甚至为了让家人有足够的柴火走上偷窃公物的道路。最让他难以接受的是他曾经那么热爱的诗歌都变成了不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充满了享乐主义的糟粕。他曾经以为他的价值在于实现自己的医学抱负和用诗歌表达蕴含在内心深处的情感,但是现实让他质疑自己存在的意义,甚至疑惑的发出了:我也是人民之一啊!的疑问。最终他只能选择远离社会,做一个简单的劳动人民,或许最终他放弃拯救自己生命的机会选择仍然留在俄国,这种对祖国不离不弃的忠诚是他最后实现自己价值的方式吧。而安吉波夫这类知识分子,因为见识过各种各样的社会苦难现象,他们的心中充满了对资产阶级的憎恨以及想要推翻现有的腐朽的沙皇制度的渴望,在这种情况下,布尔什维克主义的出现对他们来说就像救命稻草一样,一旦出现就要毫不犹豫的紧紧抓住。这类知识分子在我看来是最为可敬却也最为可悲的,他们对信仰的追随极为纯粹,并且为了实现自己的信仰可以抛弃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家庭,更不用说金钱等物质欲望。但是在这种盲目的追求以及狂妄的自信背后,蕴藏着极左思想的萌芽,甚至当这种思潮扩展至社会,就极有可能出现极端的个人崇拜和民粹主义。从积极意义上说,他们是为了自己的理想不惜奉献出一切的人,但从消极意义来说,是为了体现自己对社会的不满和实现自己心中隐藏的英雄主义而给自己套上冠冕堂皇的借口。在小说的结局中安吉波夫最终做回了单纯的自己,却在寻找娜拉的路上被击毙,不知道他在临死的那一刻,有没有想过被自己以所谓“村庄背叛我们,就该被烧毁”的理由错误的赶尽杀绝的人民,被自己以实现理想为借口提出的“个人生活在俄国已经覆灭”,从而被迫苦苦等了自己那么多年的妻子?去追寻个人理想,实现个人价值并没有错,但是用这种冠冕堂皇的理由掩盖自己内心的自私和欲望就只能成为一种可耻的行为。 接下来是贵族和平民女子的区别,以冬妮娅和娜拉为代表。冬妮娅作为一个从小不食人间烟火,在莫斯科接受教育的贵族小姐,身上却并没有一般贵族小姐的骄矜,反而是充满了纯洁和脆弱,充满了让人想要保护的欲望。在日瓦格从军期间一心一意的帮助他管理家务,即使苦难重重也还是力求打造出精致的生活环境,并且为生活中每一点幸运和快乐感恩,但她的性格同样也有着来自贵族家庭的弱点,就是面对世事变化时不会勇敢的去斗争,反而只能敏感惊慌,希望逃离。她的人生价值在于在乱世中也能保护好自己的家庭,为自己的家庭谋求一席之地,固然没有多么远大的理想,但这种精神依然值得敬佩。而以娜拉为代表的女人则在少女时代就被社会糟蹋的遍体鳞伤,女人的生存环境本来就比男性更为艰难,更何况在动荡的年代一切伤害都变得光明正大,但是她也因此变得更加坚强。在之后的日子里,她为了寻找丈夫勇敢的踏上前线,在战争中展现了自己作为一个女人的傲骨,无所畏惧,不屈不挠,并且最终赢得了日瓦格的敬佩。或许她一生都不知道自己的价值表现在哪里,但是在旁人的眼光里,她已经成为了一个果敢的女性典范。这两种人生的差别本身无可厚非,但是在小说中男主人公日瓦格本来已经和冬妮娅结成夫妻,但最终又被勇敢的娜拉吸引,而善良的冬妮娅在得知真相后依然忍住悲伤给日瓦格留信说娜拉人很好,并且说娜拉的住处是“认为你回来后应当会去的地方”,让我有些不理解,或许感情的升华和延续需要价值观的碰撞,但是为了一己私欲伤害另一个女人却令我不齿。 最后是无产阶级也就是普遍意义上的劳动人民,他们意识的觉醒更多的表现在苏维埃政权建立后至大清洗活动中,在他们看来,自己终于可以翻身为主,也终于不用再受资产阶级老爷们的气了。劳动人民的勇敢和勤劳固然值得我们敬佩,并且民主思想的普及也确实是众望所归,但是在影片中所表现出来的,我们很少有机会看到的一小部分属于劳动人民,但却极有代表性也是表现最突出的那一部分,却深深地体现了人的劣根性。在他们身上,我不得不说没有看出任何有意义的人生价值的实现。用小说中的话来说,他们纯粹是一群“披着红军外衣的为所欲为的人”。在社会变革的时期,因为社会制度不健全或者是执政党迫切的需要广大的群众作为基础等种种原因,这些人在为所欲为的道路上愈加猖狂。在他们自己看来,自己俨然就是正义的化身,为社会公平贡献自己的力量,殊不知在其他人看来,纯粹就是长时间被圈养的羊突然被放出了羊圈不知所措的咩咩叫,还以为自己获得了跟狼一样的力量,然而其真相只不过是牧羊人一时的仁慈而已。 综上所述,集体意识是由个人意识所组成,集体意识的形成必定受到长期的和当前的社会环境的影响,并且作为一种潮流影响着特定情况下个人思想的走向,并最终影响着个人价值的实现。这种情况并不是特例,而是广泛的存在于社会每时每刻的运动中,在当下则更为突出的表现在网络舆论和公众的价值取向中。在我看来,一个人从小形成正确的三观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养成一种批判思考的习惯,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过于偏激盲从,否则小则影响个人的生活,大则影响整体的社会走向,因此一定要时时谨慎,在实现个人价值之前,先判断这种价值是不是真的有被实现的价值,做一个更理智的人,做出更理智的决定。

 2 ) 爱她离开她

在大卫•里恩的电影《日瓦格医生》中,主人公尤里•日瓦格医生同时爱上了两个女人,,一个是他的妻子冬尼娅,另一个是布尔什维克革命者的妻子拉拉。这种双重的爱他使他陷入痛苦和自责中,最终家庭的责任促使他决定与拉拉分手,在与拉拉度过了最后一夜的缠绵后,日瓦格离开了拉拉,却在回家的途中被红军游击队劫持成为了一名军医。丈夫的失踪使冬尼娅感到焦虑,虽然她坚信丈夫会回来,但是战火迫使她离开了居住的小镇。出于对妻子的思念,日瓦格逃离了游击队,回到家中面对的却是人去屋空。于是他回到了拉拉的身边,两人像夫妻一样开始了新的生活。然而由于日瓦格曾从军队叛逃和他对革命的怀疑态度使他受到苏维埃政府的迫害,两人开始流亡。这时曾强奸过拉拉的资产阶级投机者科马洛夫斯基出现了,答应保护他们带他们去西伯利亚。日瓦格拒绝了科马洛夫斯基的好意,却让拉拉跟随科马洛夫斯基离开。拉拉成为了科马洛夫斯基的妻子走了,许多年后,日瓦格在莫斯科的街头遇到了一个酷似拉拉的女子,他不顾一切的奔上前去,却在那时心脏病突发瘫倒在地。他望着拉拉的身影渐行远去,却无力把她喊住。就这样,日瓦格医生死了。

尤里倒在地上,眼中是拉拉的背影,面对爱人却不能向她呼喊,视野外是路人在望着他。观众隔着银幕看到发生的一切,这样的结局恰到好处,残缺的美更能打动观众。尤里•日瓦格死了,没有人会注意到一个小人物的死去,无论是拉拉还是冬尼娅,她们也许仍然相信尤里仍然活着,于是默默的等待。影片的最后一幕,尤里和拉拉的女儿知道了她父亲的故事,她的男朋友来接她,两人挽着手离开,那是一段和平年代爱情的萌芽,但随后的战火会使他们的爱何去何方,我们遐想着,让这个故事继续下去。
 
大卫•里恩的镜头总是描写那些风云变幻的时代, 在大时代的背景下表现小人物的命运。大卫•里恩镜头中的男人总是显露出挫折感。他们英俊,有强烈的尊严,在大时代的风浪中追求自我,在坚持自由意志与命运的对抗中体现大卫•里恩史诗电影的悲剧主题。就如我们的日瓦格医生,他温文儒雅,有着绅士的风度和诗人的气质,他善良,同情穷人,在战场救助伤员,他有正义感,充满尊严,面对苏维埃政府的战时政策提出质疑,同时他又是多情的,爱上了两个女人。然而这种爱没有给我丝毫的不道德感,他对冬尼娅和拉拉的爱是不分薄厚并行不悖的,是有如天空与海洋的平行姐妹。他在给冬尼娅的信中描绘他和拉拉如何救助伤员,丝毫没有想过冬尼娅的眼中充满的焦虑,他为了不让妻儿受冻而去偷盗木柴,没有意识到可能造成的后果,他逃离军队,在冰天雪地里寻找着回家的路,一心想着是自己的爱人。他是典型的理想主义者的形象,与时代显得格格不入,注定了遭受挫折。

在大时代的环境中个人的情感是脆弱的,缺乏风花雪月的氛围连爱情也变得卑微,于是战火中的女人很自然的被打上了红颜薄命的烙印。大卫•里恩镜头中的爱情是内敛的,缺乏干柴烈火般的炙热,有的是小桥流水般的缓慢流逝。大卫•里恩镜头中的女人都是善良的。冬尼娅和拉拉爱上了同一个男人,然而他们并没有争风吃醋。冬尼娅选择默默哭泣,她是那么爱她的丈夫,相信他,祈求她对丈夫的爱能把尤里的心唤回。但当战火迫使她与尤里分离时,她又写信给尤里,希望他能和拉拉在一起获得幸福。拉拉的内心是痛苦和愧疚的,她亦是有夫之妇,她遭受丈夫的抛弃,理解尤里对妻子的爱,为自己将可能拆散一个幸福的家庭而怀有深深的罪恶感,她选择和尤里分手。当尤里重新回到她的身边,她感到是何等幸福,忘记了因遭受政治迫害而承担的痛苦。可是最后,尤里还是离开了,他把拉拉托付给科马洛夫斯基,自己选择留下接受即将到来的迫害。拉拉随科马洛夫斯基走了,坐在火车中一言不发,把对尤里的爱埋在心里,永远不再回忆。她把她和尤里的女儿抚养长大,却从不对她提出关于她父亲的事情。

为什么尤里不选择和拉拉一起离开,那样的话两人岂不是能够长相厮守?一个女孩问我这个问题,我告诉她,也许是大卫•里恩不想使他的电影陷入好莱坞电影大团圆的俗套中。我没有告诉她,也许还有一种可能,为了男人的尊严。尤里不能忍受自己屈居科马洛夫斯基篱下,接受一个卑鄙小人的施舍。他爱拉拉,但却没有为她而放弃自己的立场,如果他向政府妥协,如那些识时务者般歌颂苏维埃,他们就能免于迫害,如果他和拉拉一起离开,他们至少能在一起度过余生。但他放弃了一切有转机的可能,他从未放弃自己的立场,从不接受他人的怜悯。有人会埋怨尤里的残忍,是他放弃了拉拉,让拉拉成为了科马洛夫斯基的妻子,让拉拉在痛苦中度过余生。但如果尤里是一个革命者,让他为爱情而放弃自己的革命立场,那样反而会被众人唾弃。这样一想我们又有什么理由来职责他呢?自古以来不爱江山爱美人的故事总是被广为传诵,但如果一个帝王真的为了一个女人而放弃他的百姓,那个皇帝一定是昏晕无道的。尤里是一名诗人,一名理想主义者,他在外界压力下坚持自己的人格,为争取自己的尊严而与时代的潮流抗争。但他仍然爱着拉拉,爱着冬尼娅,他是忧郁的,有着诗人所通有的多情,他在莫斯科的街头追逐拉拉的身影,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仍想呼喊爱人的名字。

我想起了《天堂电影院》中的故事,穷小子多多爱上了银行家的女儿爱莲娜,尽管两人相爱却因为身份差距而不能在一起,多多为此失意潦倒,那时,老放映师艾佛多给多多讲了一个故事:一个士兵爱上了一个公主,为此内心陷入煎熬,他向公主求婚,公主答应他,只要他为她站满一百天岗就嫁给他,于是那名士兵无论风吹日晒日夜守候在公主的宫殿前,他站了九十九天的岗,然而却在最后的一个夜晚悄悄离开了,那个士兵为什么会在最后的时候放弃呢?爱佛多让多多去思考,却没有给他答案。后来爱佛多让多多离开小镇,去外面的世界不要回来。许多年后多多重回故里,已经有了问题的答案,那名士兵是害怕即使自己站满一百天岗公主依然不会嫁给他,他宁肯选择逃避,把最美好的可能留在心里。

其实这个故事有很多种解读,如果那名士兵猜错了呢,公主是真的爱他,只是想考验他对自己的爱,为自己嫁给他寻找一个理由。可是那名士兵却选择了放弃,也许他只是为维护自己的尊严,为了一个美丽的幻觉而放弃了相爱的可能。就像《天堂电影院》的结尾,多多再次见到了爱莲娜,当他了解到爱莲娜嫁给的是昔日的玩伴时,他心里有的是无尽的遗憾,如果当初自己再坚持一下,没有放弃,也许一切都不会这样。

有人说男人为尊严而生存,女人为爱情而生活,但也许爱情就不应该存在所谓的尊严,因为无论怎样,都会有被伤害的一方,在那场漫长的拉锯战中根本就没有所谓的胜者。有些故事是没有结局的,我们永远也数不清到底存在着多少种可能,最好的办法也许是向加菲那样,一边哼唱着爱情来得快也去得快,只有猪肉卷才是永恒的,一边奋不顾身的扑向包裹着爱情的猪肉卷中。

爱他,是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离开她,是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海。

 3 ) 林国华《灵魂世界的装饰品,政治世界的缄默者》

按:想为这部片子写几句话,但是看了林国华的文章,觉得没有必要。牛人就是牛人,不服不行。

    19世纪的俄罗斯文人是那么迷醉于所谓“高尚”的“文化”,以至于忘了去培养一种在他们看来极其低贱的文化,一种一个民族藉以克服命运与暴力的威胁并体面地安身立命的文化,一种古代的摩西和近代的彼得大帝曾经筹建过的文化:政治。由于缺失了这种文化,19世纪的俄罗斯又是那么粗野,那么讽刺性地没有文化
    
  1994年秋,我进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读硕士学位,跟乐黛云和刘小枫两位先生研究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与宗教哲学中的末世论问题,尤醉心于陀思妥耶夫斯基、别尔嘉耶夫、舍斯托夫以及他们共同的精神之父———德意志极端神秘主义二元论的神智论大师雅各·波墨,此人在黑格尔的4卷《哲学史演讲录》中所占篇幅仅次于康德和斯宾诺莎。别尔嘉耶夫的精神传人舍斯托夫(Shestov)给我至深印象。
  作为19世纪末的俄罗斯思想家,舍斯托夫是那样陶醉于他所理解的犹太启示思想,那样毫无节制地诋毁理性和世俗的哲学与政治生活,那样公开地纵容自己的多愁善感。在其广为流传的神学随笔集《在约伯的天平上》、《旷野呼告》、《雅典与耶路撒冷》以及对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尼采的对比研究中,他对斯宾诺莎的道德义愤是罕见的,仅仅因为后者建议思想者“当谈论人世间时,决不应当讥讽、悲哀或诅咒,而应当首先去理解”(《政治论》1.i)。
  犹如当年的摩西站在犹太子民的流亡路与肥美的迦南地之间一样,斯宾诺莎发现自己作为一个犹太人正站在屈辱的古代与未知的现代之间。“当谈论人世间时,决不应当讥讽、悲哀或诅咒,而应当首先去理解”,这项关于思考习性的建议,对于斯宾诺莎自己的民族而言有着深刻的政治含义,它关系到他的“摩西式”的政治使命:通过把犹太民族的思想习性从漫长的弱者的道德怨诉转变为对公正、理性和坚韧的政治意志的健全的热爱,斯宾诺莎试图把丧失了独立与自由的犹太民族从屈辱的神学-政治命途中解救出来,并且以安静和平的“公民”身份、而不是以虚荣好战且屡战屡败的“神的选民”身份安顿在现代的人类世俗史中。
  在这个意义上,斯宾诺莎的著作都可以冠之以“新出埃及记”(New Exodus)的副标题。
  斯宾诺莎的这句格言遥遥呼应着罗马帝国晚期哲学家、政治家塞涅卡的斯多亚式的坚韧:“这个俗世中的事情是渺小琐屑的,我们之所以决定还要在其中活下去,是因为它还有值得研究的地方”(塞涅卡《自然问题》,vii.31.2)。和帝国斜阳中的塞涅卡一样,洞察人世的斯宾诺莎同样表达了一种坚定的政治思考意志:要按照人世的本来面目去看待人世,而不要按照我们所希望的样子去想象这个人世(《政治论》I.i-iv,《神学政治论》,序言)。
  俄国人舍斯托夫对斯宾诺莎的道德义愤的源头并非他本人声称的所谓圣经的启示真理,而是他自己的酷似犹太人的俄罗斯民族的历史处境。不是去试图改变自己民族的悲惨历史,而是把自己民族的悲惨历史当成引人于沉沦的审美迷醉与道德怨恨的文人悲剧,这才是舍斯托夫神学的原旨所在,也是19世纪俄罗斯文人思想传统的精髓所在,这就是通常所谓的“受苦的俄罗斯灵魂”,它其实不过是粗糙的斯拉夫民粹思想、东正教的末世论神权政治迷信,以及古老的日尔曼极端二元论的神秘神学(埃克哈特大法师、雅各·波墨、黑格尔)的大杂烩。
  “俄罗斯灵魂”从“受苦”中诞生,最后竟然以“受苦”为崇高归宿,它滋养了一个没有“政治文明”的民族,它蔑视“服从”,也不获“保护”,它津津乐道的是似是而非的“精神自由”,却无往而不在身体和灵魂的枷锁之中,从索洛维约夫、陀思妥耶夫斯基、别尔嘉耶夫,一直到布尔加可夫、舍斯托夫、梅烈日夫斯基,以及发明了典型的俄罗斯式的“撞墙哲学”的安德列耶夫,莫不如此。
  19世纪的俄罗斯文人是那么迷醉于所谓“高尚”的“文化”,以至于忘了去培养一种在他们看来极其低贱的文化,一种一个民族藉以克服命运与暴力的威胁并体面地安身立命的文化,一种千秋万代的岁月洪流中的万国立法者所孜孜不倦的、因而也是人之为人所能成就的最高文化,一种古代的摩西和近代的彼得大帝曾经筹建过的文化:政治。由于缺失了这种文化,19世纪的俄罗斯又是那么粗野,那么讽刺性地没有文化。正像帕斯捷尔纳克在《日瓦戈医生》结尾所展示的:一个厌恶战争和政治的高贵的俄罗斯诗人孤独地惨死之后,葬礼上的吊唁者却络绎不绝,作者旁白道:没有人比俄罗斯人更热爱诗歌和诗人了。请问,世上还有什么反讽的味道比这更加苦涩的呢?19世纪的俄罗斯文人没有一个不厌恶政治文化,但却没有一个不在谈论救度国民,他们往往被自己精心编织的高贵的民粹谎言感动得痛哭流涕,自以为他们和俄罗斯国民鱼水深情(如果我没有记错,在古今西洋各民族文学史中,19世纪俄罗斯文学作品是最滥情的,无聊的贵族的泪水也是流得最多的),但是,等到所有国民蜂拥而起,砍断他们的脖子的那一刹那,他们才意识到,他们错了,整个19世纪都错了。从来没有哪个民族的文人像19世纪的民粹派俄罗斯文人那样,自以为替民众立言,而实际上却又离民众那么遥远;最终把这两个群体连接起来的不是文人的同情与怜悯的文字,而是民众愤怒的镰刀和斧头。———文人的文化除了用来装点自己“旷野中”贫乏粗糙的灵魂以外,不但无助于救度国家,甚至也救度不了自己。
  19世纪的俄罗斯是文化的俄罗斯:俄罗斯给了文化以昙花一现的生命,而文化却没有拯救漫漫苦难中的俄罗斯。俄罗斯文人的命运提示我们,文化可以装点一个盛世中的国家,甚至可以陶醉一群贫乏无味的灵魂,但不能被用来救国度民,因为它自身不具备此等国民政治大业所需要的材质。
  1994年秋,我进入北大的时候,北大校园仍然弥漫着1980年代文化启蒙热浪的最后一丝余热,据说那是某一个源远流长的传统的余脉,那个传统叫做“文化救国”。袒露在那丝热浪中,我一直搞不明白一个问题:有“救国”之音,必先有“亡国”之相,然与前代相比,1980年代的中国百废渐兴,救国之说又从何谈起呢?好在那丝热浪渐去渐远,世相虽然不定,但学院众生似乎各自皆有了去从,读书只是个体性的俗世生活,而不再是救亡启蒙的集体伟业;成就此等伟业自有他人他途!身为文人,在对纷纭世事的清明洞察下,以及在对自身的文化职业的有限性的意识中,耕耘自己的园地,做一个安静正义的国家公民,这是文人自身的启蒙乃至救度,它肯定救不了“国”,但却一定能救得了自己。——“这一切原本都甚好。”
  现在,2006年,又有12年的光阴流逝,世相依然纷纭不定,有的东西已经死去,有的东西还在,或生或死,皆乃幽冥之中之命运使然,“人的一切劳碌,就是他在日光之下的劳碌,又有什么益处呢?”我此时感到,当年我从尘封中唤醒的并不是我曾经自以为是的所谓有着鲜活生命的文化,而是生人永远都不该去打扰的亡魂,古老的命运命令它们对阳光下的必死人世缄默不语。
  “已过的世代,无人记念;将来的世代,后来的人也不记念”,因为那出自尘土的,必将归于尘土,那已归尘土的,则不该再看到阳光。寄居特洛伊的希腊美妇人海伦曾经预见到自己死后将会成为后世的歌题,而我们的文人们则应该做好不被后人记念的准备。
  ———就是这样,从来没有什么“救国文化”,文化就是文化,灵魂世界的装饰品,政治世界的缄默者,它既出于必死之人,它自己也必将死去。凡以文为生者,都当如斯宾诺莎那样感知到命运所给予的平凡。

 4 ) 曾辉煌燃烧的骨髓,它们终将成灰

《日瓦格医生》(《DOCTOR ZHIVAGO》),一九五八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一部被称为当代苏俄文学中最优秀的作品,刻画了一个旧知识分子在十月革命前后的理想,希望,沮丧和失望种种。更重要的是描述了一份在动荡年代中史诗般的爱情。小说作者俄罗斯著名诗人,翻译家鲍利斯.帕斯捷尔纳克(BORIS PASTERNAK)迫于被驱逐出境的威胁而拒绝领奖,不久郁郁而死,和日瓦格一样,他不愿意离开俄罗斯。同样让人惋惜的是,帕氏和他的红颜知己伊文思卡亚(拉拉的原型)传奇的爱情故事也以悲剧结尾。

被称为美国“传统文化中最后的莫希干人,两代美国知识分子的良心,第三代,第四代青年的精神教父的爱德蒙.威尔逊”赞扬《日瓦格医生》兼备了《战争与和平》与《芬尼根守灵》的双重经典特色。威尔逊表示自己同帕氏一样,继承了介于改革与传统之间的精神矛盾,有一种“艺术家气质同哲理素养的冲突”----仿佛是水泥盖的心房上长出一颗生机盎然的小树。

清澈如流冰春水,伴着弦琴叮咚,象绵延到天涯的白桦树林那样忧郁深情的“日瓦格旋律”。著名的美国乡村歌手肯尼.罗杰斯曾唱过填词后的日瓦格旋律----《somewhere my love》。

一九六五年好莱坞请“电影诗人”大卫.里恩(David Lean)将小说搬上银幕。该片被提名为当年度的“最佳影片奖”但最终输给了《音乐之声》。卓别林的女儿杰拉尔丁因为扮演日瓦格的妻子冬尼娅而获得“最佳女配角奖”。

影片中开头的一部分----送葬的人群唱着凄婉的哀悼之歌,合上棺盖,将这个黑沉沉的盒子中不幸被遗弃的西伯利亚富商的妻子放入墓穴。镜头从泥土雨点似地填入墓坑摇到坟丘旁一个十来岁的男孩失神地望着萧瑟森冷的树丫,风在呼啸着,哀嚎着。雪仿佛是一匹白色的织锦,从青灰色的天上茫茫不断地旋转着,飘落下来,有如一件件尸衣冰冰冷,漠漠然的覆盖在黑色的大地上。

临终阴影将合上我的双眼,
把我从白昼带走,
曾给熊熊烈火带来燃料的血脉,
曾辉煌燃烧的骨髓:
它们终将离开这个躯体,
它们终将成灰。

银幕下的每一个人都肃然起敬,坐在那里无声地感受着小男孩的恐惧和伤痛。鲍利斯.帕斯捷尔纳克让我情感的热火游过冰冷的水,继续燃烧。

小男孩尤里.安德烈耶维奇长大了.他看病,思考,研究,写作,成了外科医生日瓦格,并且诗名远扬。他和拉拉的爱情是乱世中的爱情。爱情的敌人太多了,可以是名誉世俗,可以是硬通货,也可以是政治。恋人总是能找到逃避的时刻。当外面的世界处于一片厮杀一片混乱时,这对恋人在冰天雪地的荒野小屋里缠绵厮守。拉拉烧水洗衣,尤里打水劈柴,为心爱的女人写诗,甜蜜的宁静,就好像是一对生活多年的幸福夫妻。安德烈耶维奇用手抹去长桌上的厚厚的灰尘,桌面散发出栗色温暖的光,他将再一次开始写作:

当生活陷入烦恼与痛苦,
你为我阻拦了绝望之路,
你的美就在于勇气十足,
就是它把你我牢牢系住。

微微发蓝的洁净的冬夜,远方沉寂的廖廓雪地里传来一声声凄厉的狼嗥。这是一种敌对的力量,这种力量还包括面临被捕,被冻死,草料和粮食的无法补给,他们陷入了绝境,等待着他们的不是逃脱就是死亡。医生和拉拉分手的时刻一天天的临近,他知道必将失掉她,随之也失掉生活的欲望,甚至生命。

命运的洪流终于,终于又一次的分开了这对恋人,永远的。那一刻,绛紫色的太阳落入了雪堆的蓝色线条里;那一刻,柔和的淡灰色旷野沉入紫色的暮霭中。冬天的夜晚,充满前所未有的同情,医生站在台阶上,脸对着关上的门,与世界隔绝了。“我的明亮的太阳落山了。”他心里不停地重复这句话,却无力把这几个字按顺序吐出来,因为喉头抽搐,一阵阵发疼,使它们时刻中断。有时,医生会清晰地想起那个已经远行的女人,心中便涌起一股柔情,心如刀割,痛苦得不知所措。就像是童年的时候,在夏天鸟儿的啼啭中他仿佛听到死去母亲的声音,仿佛她在隔壁的房间里叫“尤罗奇卡”.....。

《日瓦格医生》第十四章----《重返瓦雷金诺》,这一章和第九章《瓦雷金诺》具有同样迷人的诗意。记得这本书的译者之一,蓝英年先生也最心动于《重返瓦雷金诺》,说他译这一章节时,“激动地几次搁笔,无法译下去。”难道不是吗----动荡的时代与苦难的境遇不会磨灭反而激发了人的灵感和写作热情,而和命运相比显得那样渺小的爱情却自然的发生,坚韧得成长于命运的戏弄里,且常常矛盾地游离于婚姻之外。

电影《日瓦格医生》的编剧罗伯特.波尔特(ROBERT BOLT)是一个不可不提的人物。细腻而大胆地把本世纪最伟大的爱情主题搬上银幕需要巨大的勇气和非凡的才能。罗伯特将小说的结尾作了一个意味深长的改动:老年日瓦格回到莫斯科,准备到波特金医院就职,和影片开头的伏笔一样,他又上了一辆有毛病的电车,车顶上的绝缘体出了故障,噼噼啪啪冒火花。所不同的是,影片的开头,还互不认识的尤里和拉拉座前后排,影片的结尾,心脏薄弱的象纸一样的尤里在车里看到街上,一个头戴雏菊花和矢车菊花的淡黄色草帽的女人,她几次超过停停开开的电车。医生看到了她,一阵头晕,四肢无力。他以超人的毅力挤到车门口,踏到长街的石板上,想要叫住那位步履轻盈的女士,却发不出任何的声音,一阵锥心的痉挛,日瓦格医生走了一步,两步,三步,栽倒在地上,停止了呼吸。和小说中那个走得气喘吁吁的不相干的女人不同,电影中的金发女子被暗示成拉拉,于是故事的结局变成尤里又一次错过了拉拉,在生命的最后。

日瓦格医生神秘的保护者和崇拜者,每当在危急时刻就会悄然出现的医生的同父异母的兄弟----叶夫格拉夫.日瓦格将军同志在电影被添加了不少戏份。电影《日瓦格医生》用将军同志寻找尤里和拉拉的孩子来贯穿头尾,给湍急险恶,黑色无情的命运的河流带来了几许金色的曙光。

 5 ) 不是爱情是犯贱

我感觉花120元买了三个多小时的不痛快。 宣传的是一种什么样的价值观啊,我还以为俄罗斯是一夫多妻制……真是吓死宝宝了。 我绝对不是那种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学家,相反,我很看中“追求真爱”。可是可是,只为小三写诗集,带着小三住进妻子的娘家,这究竟是搞什么鬼…… 托尼亚温柔有趣,在恶劣的环境下努力让家人开心地生活。 拉拉呢,她就是个小贱婊啊,那的确不是强奸啊。撅着鸭子嘴,一脸“我好单纯,给我钱给我庇护,不要欺负我,不要抛弃我”的表情。我看着真的好恶心。 还有日瓦戈,除了做了几年志愿军医外,一辈子还有一点儿可赞颂的吗?

 6 ) 动乱时期的爱情

从头看到尾,8个G的电影,又是这种题材,真的想大呼一声好长!随便说两句,留个纪念~
在平和年代人们活在模式中,往往就没有了差异。而平和年代想要活出差异性,大体也就是这么几种,吸毒,卖淫,聚众赌博。
上帝,法治精神——人们有着对绝对精神的天生尊崇。柏拉图在背叛死刑的时候完全可以逃走,但是他的绝对精神使他接受酷刑,选择死亡,因为他觉得,人最恐怖的在于没有规范。
在这部电影的环境下,所有的固有秩序被打乱,战争,动乱,一切不合乎规范的东西都在这个年代发生,所以很多事情也就可以不合乎情理,家庭,伦理,道德,以及爱情。那么这部电影似乎也可以仿照马尔克斯的小说改成《动乱时期的爱情》,因为主角不光是日瓦戈医生一个人。
在电影的一开头,尤里是个寄养在别人家的孩子。本来的家庭就是一个上层阶级,父母因为破产而分别自杀,尤里寄养的家庭也很优秀,这样一来,上流家庭的孩子会产生两面性,一方面对苦难并无经验,本性不恶,但对善恶的抽象标准也经不起考验,大的灾难到来,有可能所有的观念都被颠覆了;另一方面,上流社会过于舒适,很多东西都是被准备好的,生活中也会缺乏刺痛和心里坎坷。日瓦戈医生一开始就是这样的环境中,而拉拉不同,因为生活在底层社会,心里经过了摔打,所以在后来才会这样坚忍。这样两个人在平凡的生活中是很难有交集的,而就是因为革命,可以让两个人脱离轨道相遇相知。
男女除了爱以外还有一种生命的相合性,冬妮亚和日瓦戈就是不相合的一对。冬妮亚善良,善解人意,爱得无私,但是善不能取代所有东西。爱情究竟是什么?多年以后你爱的人带着惨淡的婚姻和破碎的爱情来找你,你还能欣然接受,温柔珍惜,那你便是爱她的。两个人在生命中不停地牵绊,被生活打散又被缘分汇聚在一起,这就是命中注定了吧。
最后吐一句,两个演员选的真好。奥马尔的眼睛就和杰瑞米一样有故事,而奥马尔的眼睛是深刻的穿透力,杰瑞米的眼睛里永远含着深情和温柔。在两张男性的脸上有这样的眼睛,真的一不小心就醉了。女主角的眼睛颜色很淡,很多时候看起来有些茫然,但是因为肤色和五官布局,看起来总是坚定而执着。
最后想说一句,在世界上能找到一个让你失神的人是件很幸福的事情,可以让无恶不作的人彻底改变,也可以让正人君子变成地痞流氓。人都不是一成不变的,生命中的每一个细节都会给人留下许多痕迹。
何况是这样一场动乱时期的爱情。

 短评

时代裹挟下的个人史诗,在大卫里恩绝美的镜头下,悲寥壮阔;同时在第三方的叙述以及琴声中感受到温度。医生和诗人,两个纯粹的身份于一身,在战争铁蹄践踏下残喘而生,更映射出时代之苦。只是整个俄罗斯都说着流利的英文这件事实在太奇怪了...

8分钟前
  • 神仙鱼
  • 力荐

在对人性的表达与抒发上,在对苦难大众与平庸之辈上都不及小说华美与深刻。

13分钟前
  • 高冷的鸡蛋仔
  • 推荐

军事斗争结束的时候,政治斗争才正要开始。

14分钟前
  • 空思
  • 推荐

还可以的老电影,就是有点太长了

18分钟前
  • fox的summer
  • 推荐

经典无可动摇——怕只有俄罗斯的长篇当得起史诗。怕也只有美国有这个胸怀拍人家的史诗长篇……重拾起当年读《日瓦戈医生》的那种大感动来……

23分钟前
  • 艾習角™
  • 力荐

Lean和演员都不懂得俄罗斯

27分钟前
  • 锦瑟
  • 还行

【北京电影节展映】三小时史诗巨作。银幕上那些乱世之中的婚外恋故事,总能让人感慨唏嘘。第三人称倒叙回忆角度,带出波澜壮阔的20世纪初俄国社会图景。作为世界毒瘤,communism革命比战争还可怕。看过《古拉格群岛》等书后,对苏供干下的那些伤天害理的暴行更理解,也看得更入戏,更有所触动

31分钟前
  • 汪金卫
  • 力荐

17.4.15 第一场就是三个多小时的日瓦戈医生,因为以前看过,所以原以为一定会睡过去,没想到真的进到影院里,连眼睛也没眨一下。主题曲一响,眼泪唰一下流下来。这种对人物和时代的精准把控,几无来者。毫不夸张地说,这回在大银幕上看大卫里恩,留下了一辈子也忘不掉的震撼。

34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

华丽啊,上一次看这种一部电影讲完一生且有时代荡气回肠的电影,是《乱世佳人》吧。

39分钟前
  • 塔拉胡
  • 推荐

从原型批判的角度说,日瓦戈的母亲代表着孕育与保护,而至死都没有给日瓦戈留下任何触动的父亲则是政权和力量的象征。也就说,从一开始,就奠定了日瓦戈远离革命、政治而挽救他人生命、热爱诗歌、热爱妻子和精神之母Lara的感情基调。尽管此片长达197分钟,仍旧是缺失原著的终极关怀。电影非文学

44分钟前
  • 饭夫斯基
  • 力荐

画面音乐很都美...故事摆在那里,不必多说

45分钟前
  • michelle
  • 力荐

拖了很久直到现在才看,大卫.里恩将重心对准那些大背景下人们的情感遭遇,而不是单纯的历史。其优美的主旋律《Lara's Theme》渗透在片中的每一场悲欢离合中。不得不说,罗德.斯泰格尔真是演技派,虽然戏份不多,他几乎每个角色都不重复但都游刃有余,尽管来翁内曾批评过他。

50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力荐

渺小的我们

54分钟前
  • 推荐

几乎哭了

56分钟前
  • 木卫二
  • 力荐

好看的

57分钟前
  • 最美的时光
  • 力荐

虽然明白书和电影当时的极受欢迎都受了冷战思想影响,今天跳出来看也更清晰一些。但是大卫里恩拍的并不完全像是那种对时局变化的怨恨和不满,而是用大气的制作结合广阔无尽的俄国冬天描绘知识分子一生的沉浮,无奈却坚忍,也难怪在这种好莱坞大片里竟然男女主人公的感情不像是主角了…

59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其实也不是电影实在太差,而是与原著的相对距离太大。

1小时前
  • 艾小柯
  • 还行

本片根据Pasternak的同名小说改编,获1966年奥斯卡最佳美术指导、最佳摄影等多项专业褒奖。

1小时前
  • (๑⁼̴̀д⁼̴́๑)
  • 推荐

好莱坞一厢情愿的改编。哎。

1小时前
  • 九尾黑猫
  • 还行

北影节@五棵松。最爱和最心疼的是男主原配,大气美丽善解人意又能随遇而安,青梅竹马一起长大的爱情,没有走歪没有变质,兵荒马乱的时候是她仍然让一个家像个家,最后的那封信那么感人。可惜这样的女人却总是要失去他的男人,像某处台词说的“老天不保佑好人”。诗人不会为家里那个完美的妻子写诗。

1小时前
  • 爱樱桃胜过草莓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