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拳打脚踢邵氏功夫

记录片其它2019

主演:斯科特·阿金斯,杰西卡·亨维克,陈钰芸,艾米·约翰斯顿,梁琤,安德鲁·摩根,麦克·里德,Ross Boyask,Robert Samuels,Colin Geddes,Matthew Polly

导演:瑟奇·欧

 剧照

拳打脚踢邵氏功夫 剧照 NO.1拳打脚踢邵氏功夫 剧照 NO.2拳打脚踢邵氏功夫 剧照 NO.3拳打脚踢邵氏功夫 剧照 NO.4拳打脚踢邵氏功夫 剧照 NO.5拳打脚踢邵氏功夫 剧照 NO.6拳打脚踢邵氏功夫 剧照 NO.13拳打脚踢邵氏功夫 剧照 NO.14拳打脚踢邵氏功夫 剧照 NO.15拳打脚踢邵氏功夫 剧照 NO.16拳打脚踢邵氏功夫 剧照 NO.17拳打脚踢邵氏功夫 剧照 NO.18拳打脚踢邵氏功夫 剧照 NO.19拳打脚踢邵氏功夫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7-17 03:47

详细剧情

  从邵氏兄弟到当下的好莱坞大片,本纪录片探究了香港功夫电影对电影制作的影响。

 长篇影评

 1 ) 铁拳飞脚60年

我当然爱它谈论的功夫电影,

但我也爱了这电影本身,

棒呆!

从香港本地出发,

结合社会事件、业内名人背景,

从酝酿、壮大、流变,

写出了“功夫片”这个中国特有的单一片种,

如何在1960至今,

通过各类人员/人才的合作,

并借助不断变化的时代性传播介质,

在世界范围内,在几代人中,

产生水银泻地般的影响。

1小时整开始的论述最让我心折:

对功夫练习过程和练习结果的认识、

用自己的风格说服对手的竞技方式、

影响到了当时正在形成和发展中的霹雳舞流派、嘻哈精神、跑酷运动!

电影史、次文化史、社会史、身体应用之史荟萃一处

我愿意起立鼓掌👏

 2 ) 补遗与扩展内容

1.蔡澜曾任邵氏公司的制片经理长达20年,早期蔡澜曾觉得,邵氏拍四十部电影,三十九部赚钱,一部拿来搞艺术、给观众思考,又有何妨。而邵逸夫的考虑是,既然能拍四十部赚钱的电影,为什么要拍三十九部赚钱,余下的一部不赚钱呢?

2.1970年初冬,王羽首执导筒拍摄《龙虎斗》,并拉大队赴韩国汉城取景。在汉城拍摄的日子里,众人白天赶拍电影,晚上就跑去夜总会泡妞。直到拍摄尾声,有个镜头是轮到扮演大反派的罗烈出场做好功架,大吼一声冲向王羽,但此时罗烈突然双脚一软,跪倒在地上,原来是泡妞泡得太多的缘故。因为拍摄大决斗时临近农历新年,拍摄地开始回暖,积雪出现融化,没法连戏继续拍摄,剧组众人又要赶着回香港过年,急得王羽直跺脚。此时担任监制的蔡澜灵机一动,打电话给好友申相玉,要求他赶紧派出几辆大货车和一队搬运工人,前往汉城南大门的市场,将市面上所有面粉收购一空。最后将面粉拉到拍摄地铺满整个山丘,这才使得电影拍摄赶在过年前顺利完成。(出自蔡澜文章《雪山外景记》)

3.1971年,在美国已经凭借二流片集《青蜂侠》以及作为动作指导小有名气的李小龙,构思了一部叫做《The Silent Flute》(沉默的长笛)的带有李小龙哲学思想的功夫片,并与徒弟詹姆斯·柯本、剧作家斯特林·西利芬特一同飞往印度外景地考察了3周。但当时的好莱坞制片人都无意于这样一部电影,加之李小龙华裔的面孔,更不会让他作为男主角出演此片。于是最后逼得李小龙回香港另谋发展,直到李小龙去世的5年后,《The Silent Flute》的剧本才被重新拾起,并由大卫·卡拉丁担任主演,最后改名为《Circle of Iron》在美国上映。

4.在《龙争虎斗》之前,第一部真正引进到北美主流院线(超过1000家戏院)放映的香港动作片,是邵氏的《天下第一拳》,于1973年3月21日公映。尽管在香港,这只是部票房不佳的三流功夫片,但在北美地区,因为美国观众从未接触过这类片种而获得热捧,其中更影响了昆汀这样的日后大导演,在《杀死比尔》中就致敬过本片。5个月后,李小龙的《龙争虎斗》在北美上映,取得了2530万美元的首轮成绩,打进了73年的年度票房前十,而此片的制作成本仅仅只有85万美元。

5.《直捣黄龙》是1975年嘉禾公司与澳洲电影公司合作的作品,当时的王羽实际上已不在号召力巅峰,前往台湾自组公司拍的电影都不太成功。在拍摄本片时, 王羽对澳洲工作人员的不尊重、真打对手演员、歧视白人女性、自负惹得所有澳洲电影人杯葛,这在2008年的纪录片《不十分好莱坞》中有讲到。

6.说到王羽,他可谓是当时演艺圈唯一的一位从娱乐版头条打到社会版头条的明星,关于他的黑帮身份许多人都有所了解,就不再赘述。但值得一提的是,1979年,刚刚打出一片天的成龙想摆脱罗维公司的桎梏,跳槽到热情迎接他的嘉禾,但是却受到罗维找来的黑社会百般威胁,甚至带着凶器逼迫成龙到罗维的片场赶拍《笑拳怪招2》。最后嘉禾方面请来王羽作为调解人,这才化解了这场风波。但作为人情的偿还,成龙后来跑去台湾给王羽拍摄了《迷你特攻队》和《火烧岛》两部大烂片,其中《迷你特攻队》成龙更是直接买断版权不让本片在香港公映,以免影响之后《A计划》的口碑。

7.黑人剥削电影: 源于上世纪60,70年代美国的种族歧视依然十分严重, 再加之当时黑人族群的民主意识崛起,于是黑人剥削电影由此而生。这类电影以低成本、暴力、色情为主,故事也主要以黑人聚集区为发生地,围绕黑人的生活处境,当时流行的黑人爆炸头、腐败白人警察、豪华轿车、英雄黑人主角是必不可少的元素。

8.磨坊戏院:磨坊戏院 (Grindhouse) 意指50年代,美国的城市暗角以表演艳舞为生的小剧院, 而艳舞中以“Bump and Grind”(意为“撞与磨”)为名的舞蹈为常备节目, Grindhouse之名由此而来。 60年代以降,低成本的剥削电影流行一时,磨坊戏院也纷纷结束了艳舞表演,挂起了银幕专门放映这类小成本电影。当时的磨坊戏院还推出一张票看两三部电影的营销策略,如此低廉的娱乐消费获得了当时美国小镇青年的欢迎。 到了70年代,美国电影分级制确立,磨坊戏院又转型变成色情片戏院,专门放映那些低廉的色情电影。直到80年代,家庭录像带的兴起,彻底打垮了磨坊戏院的经营,进入90年代后,此类磨坊戏院基本已经在美国消失。

9.李小龙去世后,许多模仿李小龙的动作片如雨后春笋一般纷纷冒头,各大电影公司都在寻找李小龙的接班人,由此在香港、美国都形成了一股“李小龙剥削片”的风潮(本纪录片中也有提到)。当时模仿者无数,这些演员纷纷把英文名改成Bruce xxx来吸引观众,还有甚者声称取得了李小龙本人同意的数十部电影,或打上“Bruce Lee Style”或干脆冠名李小龙来进行欺骗性宣传。其中,吕小龙就是直接给自己改名“Bruce Le”,并拍摄了一系列李小龙剥削电影。

10.廉价电子乐:相比起主流大制作请来乐队在录音棚制作配乐,B级片的配乐更热衷于花费低廉、制作简易却也变化多端的电子乐。七八十年代盛行的动作片,电子乐就是必备的元素,从70年代的黑人剥削片,到80年代尚格云顿、龙格尔、席格等人主演的B级动作片,80年代的大导演约翰·卡朋特更是擅长此道,他的《纽约大逃亡》和《月光光心慌慌》系列,单是片中的电子配乐就已是经典。

11.zoom镜头:zoom镜头,是指变焦镜头的zoom in ,zoom out,这一技法的形成可谓无心插柳柳成荫,由于B级片剧组装备简陋,拍摄周期也很短,因此很多镜头会用灵活性较大的肩扛式摄影机完成,并常有许多突然拉近人物特写的镜头。这一习俗在邵氏电影里找到了发展的土壤,在武侠片中,镜头忽然聚焦演员的做法蔚然成风,与夸张的音乐结合一起后,这种画面成为了许多观众忘不掉的回忆。

12.邵氏片场最鼎盛的时候,可以做到电影从立项到拍摄到宣传、上映的一条龙制作。邵氏有无数签约电影人,有自己庞大的拍摄片场,成片完成后也有自己的院线进行放映,除了拍摄所用的菲林不能自己生产以外,邵氏公司可以做到一部电影诞生前前后后的所有工作。在生活方面,包括员工的住宿、饮食、银行业务等等都完全可以在片场内就解决。实际上,在那个年代,邵氏的艺人、演员是很少出现在香港街头的,几乎都是待在邵氏片场内,与普通观众的距离很远。李修贤就曾说过,当时公司的制度是不允许演员晚上外出,对于演员形象的管控也非常严厉。

13.嘉禾公司奉行外判制度,也就是制片人起主导作用,他们可以不受投资方约束,独立制作电影并参与电影分红。嘉禾还支持这些电影人成立电影公司负责制作,而嘉禾则负责发行,这一做法比起邵氏的大片场制度的优越性在于,电影人的创作更不受拘束、对于市场的应变更加灵活,电影质量也有稳步的上升。得益于外判制度,成龙、洪金宝、许冠文等电影人才能够在自由的创作环境下一展身手。

14.80年代,香港动作片从民初古装背景转到了现代都市,市场也更加扩大到了日韩乃至欧美国家,当时嘉禾、德宝、新艺城这些大公司的片子在东南亚等国家供不应求,于是出现了像何志强、高飞这样的导演、制片人,他们以极低的成本拍摄那些专门卖埠到海外的动作片,其中有许多是以忍者、枪战为题材,比如《忍者斗僵尸》、《忍者出击》、《特警风云》等等,这些电影甚至都不会在香港本土发行,完全迎合外国观众的需求。

15.90年代末,香港电影大崩盘,许多电影人纷纷前往好莱坞发展,当中就包括李连杰。据说,当时《黑客帝国》曾考虑让李连杰出演男主角,但我觉得完全没有可能。第一,当时李连杰只是刚刚在《致命武器4》里出演了大反派,甚至还没有一部作为男主角的好莱坞电影在欧美公映,知名度很有限。第二,李连杰的亚裔面孔,加之对于美国观众而言他只是个新人,华纳公司实在没理由用一部投资7000万美元的大片给一个从中国来的新人冒险,更不用提所谓的1300万美元片酬这种事。唯一可能的,是电影公司希望李连杰能担任电影动作的特技捕捉,这倒是可以说得过去。

16.1985年,吴思远带着资金和《No Retreat, No Surrender》的剧本来到洛杉矶开始物色演员,并一眼相中了彼时刚刚到美国闯天下的尚格云顿,让他出演了片中的反派伊凡。在选拔的时候,可以说尚格云顿的欧洲口音帮了他大忙,这让制片人吴思远觉得他更加接近伊凡来自苏联的感觉。1986年,这部低成本之作在美国各大B级片戏院放映,卖座470万,成绩不错。尽管尚格云顿在片中只是个戏份不多的反派,但他俊朗的面孔、招牌式的360度空中回旋踢给一些好莱坞制片人看中,很快他就和美国专门拍摄B级动作片的佳能电影公司(CannonPictures)联系上,并得到了主演好莱坞电影的机会,也就是成名作《血点》;为此尚格云顿不惜与吴思远毁约,这让吴思远大为光火。

17.当时的B级动作片,经常有制片人为了节约资金,在拍摄过程中会储存一些未被用上的储备镜头,可供以后的电影使用,这也泛指电影制作者从以前的废弃胶片或其他影像资料里调用镜头充数的做法。比如烂片王艾德·伍德就经常用这招,在哥斯拉系列中,由福田纯执导的《哥斯拉·迷你拉·加巴拉:全体怪兽大进击》就用了以前的哥斯拉电影镜头充数。

18.关于邵氏还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故事。话说当时邵氏公司对成本的控制特别严苛,有一次,片场食堂做馒头的师傅,因私事请了一天假,食堂里没有馒头供应,于是剧务就签了一张采购单到总务那里去申请20块钱到外面买100个生煎馒头作为道具,要向邵逸夫请示。邵逸夫接过采购单一看一不对,生煎馒头在片场食堂是卖一毛钱一个,采购单上写的是两毛钱一个,而且还要去尖沙咀买,来回汽车油钱再加上汽车折旧,那该是多少钱一个呢?邵逸夫盘算了一番,觉得这不仅不合算而且是欺侮他不了解行情,于是大笔一挥写下了两个字:“不准!”。结果正式演员、特约演员、场记武师全都化好了妆,因等不到生煎馒头,戏拍不成了。但他们拍片的酬金还得照拿不误一一就这“不准”两个字,白白地损失了邵氏一万多块钱,而邵老板省下来的,仅仅是区区的二十元罢了。后来方逸华主事时期,邵氏的苛刻就更加变本加厉。比如经常拍戏的时候,要用多少多少临时演员,那么导演最好能够用一个镜头完完整整把这些临时演员都拍下来,因为事后方逸华会在毛片室里逐帧逐帧的数人头。而李翰祥有一次拍戏,要让10个小孩吹肥皂泡,每人需要一支竹筒,采购单交上去后,方逸华干脆直接减掉一半。

 3 ) 功夫片的影响这么大啊!

在黑人聚集地受欢迎,启迪了街舞;成龙空间跳跃,启迪了跑酷;更不用说李小龙影响了几代人;还有,当时的录像带;引申出来的韵律搏击;后来火了的骇客帝国、卧虎藏龙、拳霸、突袭…现在还有人在油管制作功夫视频;还有人在非洲拍电影,主题是非洲小孩靠功夫打人贩子……

这些都多多少少是从中国功夫片里获得的灵感,获得的养分,或者叫延展。

每个外国人都知道中国功夫片牛,可惜,以前我们有成龙,李连杰,甄子丹。随着老一辈的岁数大了,并且香港的电影处于衰落状态,中国能否将功夫片儿发扬光大,还不知可否啊。

 4 ) 看见时间的秘密

我们从记录片中看见了一个商业脉络的秘密,他无心插柳,我们却都是有心之人。邵氏影业错过了签下李小龙,下一个时代,又错过了签下成龙。导致嘉禾做大,影业关门大吉,邵氏本是香港电影工业化的标杆,邵逸夫也是兢兢业业,为什么会犯这么多的天灾型低级错误,不禁让人疑惑。

从邵逸夫浙江人奋斗型的生平看,勤奋努力,韬光养晦,不像是会犯低级错误的人,那是他的集团错了吗?也不是,集团的工业化流程巨大的提高了效率,也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质量。不然那些牛X的大导(胡金铨,张彻,邵仁枚,楚原)都不会出现,导演的机会是充分的,那漏签巨星,是他们的造星流程制度有问题吗?也不是,人家明星要啥有啥,女有刘雪华,惠英红,男有姜大卫,狄龙,钱小豪。那差的到底是什么呢?

我以为,这是战略思维和战术思维的一次超具体案例。我们今天再看,以时间为单位,以结果为导向。当年的嘉禾等公司,红极一时,风光无两。而今安在哉?反倒是大学里都有个逸夫楼吧,以公司集团制审视,根本就不是一个量级。邵氏无能出其右。我觉得原因只有一个,邵逸夫看的是战略,他不在乎个人明星的荣辱成败,也不想也不可能将商业集团的利益绑定在个别明星的身上。他当时已经有的是鸡蛋,也有的是篮子,不可能将集团的利益与个别小明星(在他看来明星与商业集团相比就是小的芝麻,是电影工业化的一小部分而已,没有你李小龙,还有的是张小龙,王小龙。)的潮起潮落做捆绑。我们能看到唯一的动作,就是关闭影业,改为光线电视上投注,电影转电视,在商业上讲,是战略级的。结论就是邵逸夫当时看到,电视才是未来,时间线上来看他是对的。相较之下,签约李小龙,成龙与否,都是战术级的思维,在他看来,最终都是小打小闹而已。

 5 ) 功夫片的辉煌岁月已远

最近才开始看邵氏的一些旧功夫片。

李小龙是绕不过去的。

BE WATER。这个理论如今被香江人重新演绎,成为抗争的一种手段。

《仇》的血腥。

王羽。

郑佩佩。

洪金宝。

《黄祸》这样的起名,明摆着就是洋人骨子里对黄色人种的轻蔑,片商也怕惹来种族歧视的争议而改名《直捣黄龙》,而这种不中不洋的电影最终票房和口碑都不佳。

刘家良追求力量和速度。

《洛奇》借鉴了《少林三十六房》。

功夫与嘻哈的共通,到底是功夫启发了嘻哈,还是嘻哈启发了功夫?后来也有国产片在街舞中结合功夫套路。

《马永贞》确实血腥,那时候的香港功夫片血腥的不少。

成龙自己也承认受到巴斯特·基顿的影响。

星爷倒是不愿意承认从哪些西人西片里得到了养分。

罗芙洛、大岛由加利们对香港的电影贡献不小。

替身。还好有了电脑特技,不然靠特技人香港电影以致华语电影就没法玩了。新时代靠特技人怎么能玩得过电脑特效?精神记住就好。

李连杰。

袁和平。

李安。

杨紫琼。

托尼·贾。

《突袭》。

油管上火的功夫网红。

 短评

学习了,中国功夫和街舞的一段缘……

9分钟前
  • 记不住密码
  • 还行

由邵氏开始,介绍了香港功夫片的发展和美国功夫电影的模仿和传播,功夫电影永远是中国的一面招牌,希望别就此没落。

14分钟前
  • 还行

hmmmmmmmmmmmm一部靠discovery快速剪辑风格拼凑而成的流水账。

19分钟前
  • 品客
  • 还行

我当然爱它谈论的功夫电影,但我也爱了这电影本身,棒呆!从香港本地结合社会事件、业内名人背景的酝酿、壮大、流变,写到这个中国特有的单一片种,如何在1960至今,通过各类人员/人才的合作,并借助不断变化的时代性传播介质,在世界范围内产生水银泻地般的影响。1小时整开始的论述最让我心折:功夫练习的过程,用自己的风格说服对手,从而影响到当时正在形成和发展中的霹雳舞流派、嘻哈精神、跑酷运动。电影史、次文化史、社会史、身体应用之史,我想起立鼓掌👏

22分钟前
  • aga四不象
  • 力荐

完全不是那种套路的港产武打片科普,从功夫电影出发,引入街舞、嘻哈、跑酷、录像带,上世纪美国电影文化和小众明星回忆,还提到泰国印尼乌干达动作片,视野大范围广,非常开眼界

23分钟前
  • 方聿南
  • 推荐

司各特阿特金斯是洛芙洛的粉丝,他在电影里三打中国人就很合理了。

26分钟前
  • Die Katze
  • 推荐

佩佩你好呀。。阿莽你好呀。。刘师傅你好呀。。三毛你好呀。。罗芙洛你好呀。。想你们。。。。

31分钟前
  • 不去
  • 还行

外国各大电视平台几乎每年都会做几期关于中国功夫电影的纪录片,正如影片中所言,中国功夫拥有一定的市场份额,而且影响深远,街舞、跑酷等街头活动,都或多或少受到了中国功夫电影的启发。而里面用到的视频素材,大多是高清修复后的版本,很大程度保证了整体画面质感,不过影片的版权也基本就是这些了,作为入门级影迷来说,还是算一个能有基础认知的影视泛科普类纪录片。

33分钟前
  • 电影协会
  • 还行

还能说什么呢?当年荼毒我们的精神鸦片可以一次看个够了!快去看!!!

35分钟前
  • 粪海狂蛆
  • 推荐

1.常常会听到成龙启发了跑酷的言论,对此我还相信。可说功夫启发了霹雳舞、助力了嘻哈……emm……2.好莱坞真的是什么赚钱拍什么,能赚钱来者不拒,这恐怕也是能保持长久的一个秘诀。3.功夫片(也可以说香港电影),华语类型片之光。4.文化的成功和时代的契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正所谓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

39分钟前
  • 田材今
  • 还行

这部纪录片回顾了香港功夫片及香港动作片的演变史和传播史,几乎完全采用西方人的视角来审视香港电影文化对西方世界和全世界的影响,片中较为详细地介绍了香港电影如何启发欧美电影人的创作,以及亚文化及边缘文化创作者们如何受到香港电影影响而逐渐走向主流。本片归纳、总结了许多重要的现当代流行文化的根源和联系,如果没有邵氏、嘉禾、王羽、李小龙、洪金宝、成龙等的共同努力,动作片不会成为全世界争相追捧的主流类型,东方文化还会继续受到偏见与歧视,有色人种在欧美的地位不会提升,电影这种艺术形式也有可能从大众视野中淡出。

40分钟前
  • 菊花小王子233
  • 推荐

虽然有一众名人出镜,但比起其他的功夫纪录片来,资料性未必更高,胜在视野宽广,从京剧源头聊到香港功夫片之后的东南亚、youtube甚至非洲功夫片,而且强调社会背景,政治动荡催生除暴安良的幻想,一无所有者挑战制度权威,通过磨练可以以弱胜强,都是功夫流行全球的关键。没提剑戟片的影响,但是点出了功夫对嘻哈和跑酷的贡献。最高兴又看见了罗芙洛和安德鲁·摩根,很想找Ron Van Clief的作品和乌干达功夫片来看看。

45分钟前
  • 风间隼
  • 推荐

片名不该固定在邵氏上面,这其实是功夫片对世界的影响……内容按部就班,但我挺喜欢这种剪辑方式的,看上去特别唬人,哈哈哈。

46分钟前
  • 文白
  • 还行

耳熟能详的编年史

51分钟前
  • 水水
  • 推荐

#MIFF2019 香港特殊时期谈港产功夫片对世界的影响,提及了不少关于嘻哈和各种跨领域的冷门知识,加上首映前电影节还特别放映了《少林三十六房》以及《五郎八卦棍》让这部纪录片的观赏性更高。李小龙始终是谈及功夫电影时跨不过去的一道坎,相对于《好莱坞往事》里虚假的Bruce Lee

53分钟前
  • kuro lotus
  • 力荐

京剧表演形式影响武打动作设计,武打动作接近西方芭蕾……欧美视角对功夫片的解读,蛮有趣的,但是这么一个纪录片,居然不去采访一下功夫片大影迷、邵氏头号粉丝昆汀.塔伦蒂诺,真说不过去。

58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还行

功夫的影响,从嘻哈到跑酷到乌干达。片名翻译错了,并不只是关于邵氏的

1小时前
  • 朵云
  • 力荐

从文化角度讲述了功夫电影这种艺术传播和与其它文化的交流融合,从京剧演变而来的功夫武打动作,到街舞,再到跑酷,不同的时代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融合出新的艺术,真可当作一部文化简史来看!

1小时前
  • 用户名太长了
  • 推荐

内容杂乱了点... 有点让我迷失了。 影片的剪辑很棒,加一星

1小时前
  • bugz
  • 推荐

浮于表面,内容过度碎片化。

1小时前
  • 武侠小王子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