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

剧情片大陆2020

主演:王千源  张译  姜武  黄志忠  张俊一  欧豪  杜淳  魏晨  张宥浩  唐艺昕  李九霄  李晨  梁静  侯勇  辛柏青  俞灏明  刘晓庆  姚晨  郑恺  余皑磊  黄晓明  徐嘉雯  张承  马精武  胡晓光  陆思宇  白恩  曹璐  刘云龙  杨嘉华  中泉英雄  高爽  郑伟  高冬平  黄米依  曹卫宇  宋洋  徐乐同  徐幸  

导演:管虎

 剧照

八佰 剧照 NO.1八佰 剧照 NO.2八佰 剧照 NO.3八佰 剧照 NO.4八佰 剧照 NO.5八佰 剧照 NO.6八佰 剧照 NO.13八佰 剧照 NO.14八佰 剧照 NO.15八佰 剧照 NO.16八佰 剧照 NO.17八佰 剧照 NO.18八佰 剧照 NO.19八佰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27 16:02

详细剧情

  1937年淞沪会战的最后一役,“八百壮士”奉命坚守上海四行仓库,以少敌多顽强抵抗四天四夜。电影《八佰》由管虎导演,是亚洲首部全片使用IMAX摄影机拍摄的商业电影,将于2020年8月21日全国影院上映。

 长篇影评

 1 ) 其实《八佰》没有你们说得那么好看!

《八佰》上映的消息一传出,豆瓣和知乎两大精英平台,完全是不一样的声音。

豆瓣网友如同过年,知乎网友一片骂声。

当然这一切都是电影上映前的猜想。

如今电影上映后,朋友圈、豆瓣以及整个社交媒体的一致好评,让我恍惚了。

每次看完电影,个人感受和大多数网友的意见不一样时,我就会怀疑自己。

难道是我自己有问题?

以至于看完这部电影后,我都不敢发评论。

后来思索再三,还是坚持己见了。

这是一部很拧巴的电影,导演既想将主旋律进行到底,又试着去批判电影里政府的不作为。那么问题就来了,主旋律本身和diss政府是矛盾的。如果你想批判国民政府,那应该力度更大一点,而不是通过黄特派员的几句话一笔带过;当然弘扬主旋律那更不可能,国军的先天条件不允许。用主旋律的方式去拍一部反主旋律的电影,本身就不合适。

——这是我的豆瓣短评。

《八佰》算主旋律吗?

什么是主旋律?国、府、军、民,四位一体,谓之主旋律。

回顾一下我国主旋律战争电影的发展,无一不是如此。

从最早的《上甘岭》、《英雄儿女》,到90年代的《大决战》,再到新世纪的“大业”三部曲、《战狼》都是如此。

那《八佰》呢?

这四位一体里,别的暂且不提,这“府”肯定不包括在内。

那你说这是主旋律,我不认同。

因为主旋律和diss政府是背道而驰的。

这就涉及到第二个问题,批判国民政府。

有一说一,这部电影大可不必向主旋律靠拢,因为不管是电影还是历史,国民政府的错误指挥使得这四百多人无援无助。

导演完全可以把这部电影拍成一部反思性的战争电影。

今年我在上影节看了一部俄罗斯战争电影,名字是《勒热夫战役》。

勒热夫战役是二战苏德战场上的一次战役,苏联和俄罗斯虽然有承袭关系,但终究不是一家。

那么俄罗斯导演就可以毫无忌惮地“黑化”苏联。

其实,也不能叫“黑化”了,苏联确实比纳粹德国好不到哪儿去。

《八佰》完全可以按照《勒热夫战役》的模式去拍,骂上级、骂国府、骂老蒋。

大家可以一起骂啊!

可惜,这些在电影里一点儿都没有体现。

导演只派了一个“黄特派员”告诉谢晋元,政府不管你们了,一笔带过。

同样有批判精神的电影,在中国也有,比如和《八佰》同属一公司的《集结号》。

张涵予饰演的谷子地就是一个反传统型的军人形象,他在面对上级的指令和同志生死时,表现出的心理状态也是电影的一大矛盾。

甚至在战后,他对着曾经上级领导的灵位破口大骂,正是因为他的失信,全连战士除了他之外,一个都没留下。

可惜这些在《八佰》里通通没有体现。

顺便说一嘴,《集结号》的故事发生在我军。

有人会说事实就是如此。《八佰》几乎是对历史的完全还原。

事实如此,但电影是艺术,艺术可以再加工。

当然这种加工不是篡改,可以厚此薄彼。

导演可以把重点核心放在某一个点上,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电影前后完全两张皮。

看的人不知道导演想说什么,观众看完不知道该说什么。

你觉得应该为八佰壮士鼓掌喝彩,可他们的牺牲完全是国民政府不作为下的悲剧;

那你觉得国民政府很可恨,但却没有展开来讲。

关于被很多人夸上天的“群像戏”, 我也有话要说。

电影里没有谁是绝对的主角,尤其前半段更是如此。

导演很想把所有人都面面俱到。如果条件允许,他估计能把这四百多人都当成主角。

这就犯了大忌。

所谓的“群像戏”只是相对而言,任何艺术作品,都会有一个相对而言的主角。

《水浒传》,是不是群像戏?可唯一的主角依旧是宋江。

“群像戏”的塑造使电影前半段失去了主次之分。

尤其是那段八百壮士和日军在仓库内外搏斗的戏份,导演东一榔头西一棒头,让银幕前的观众风中凌乱。

为什么有一些影视改编,会将一些人物删除,或者将几个人物的性格事迹合并在一个人物上,正是因为影视作品需要主次之分。

很多经典的战争电影都是群像戏,可依旧有主次之分。

《拯救大兵瑞恩》难道不是群像戏吗?

可米勒上尉依旧是绝对的主角!

如果一味追求群像戏,使得电影没有主次,那就有些顾此失彼了!

《八佰》在人物塑造上也很失败,尤其是张译饰演的这个角色。

他努力想让人物复杂化,向反思战争电影靠拢。

在电影里,张译饰演的老算盘几次逃跑、几次失败,依旧锲而不舍。

可在最后,还是回到了主旋律的框架之中。

你就让他逃了又能怎地!

中国最好的战争电影,《八佰》当不上,当然也不是《集结号》。

而是这部电影——《高山下的花环》。

我觉得每一个想拍战争电影的导演,都应该看一下《高山下的花环》。

看看谢晋大师是怎么拍战争电影的!

 2 ) 管虎《八佰》的文眼:冒着敌人的炮火,逃跑!!

我裤子差点毁在这部电影上了。

电影上映前上就诸多言之有物的差评,今天亲身看完电影的感觉,所言非虚!!

比起八佰这个题材,我本人对管虎导演的个人能力怀疑更大。他历来把电影拍得疯疯癫癫,又喜欢滥用象征和隐喻去掩盖一些不敢公开示人的价值观点,关键在于每部电影都假高潮,文本也不好看。

今天看八佰,前半部分尽管战争场面明显不符合历史(双方军队的纪律性都好差,战术都好蠢),剧情也不符合逻辑,价值观也令人欲言又止,然后就对那种德械审美、咆哮式治军硬吹……我都还算坐得住。

接下来到了黄晓明饰演的党国上峰来对谢晋元劝晓以“理”那段——我就记了个印象。好像说的是,这场战就是被日本人揍了躺地上撒娇,演戏给帝国主义爸爸们看的,期望帝国主义爸爸们看到别人家孩子打我屁股多疼,生气了去骂他的爹妈;结果现在欧爹美妈自己闹脾气,没人管我们了,演不下去了,要逃到割让给洋爹妈的租界去“保留些种子”,“让那些杂牌军断后吧”。

我心说哎哟,管虎让人意外啊,这段台词不把光头党的底裤都给扒了吗??难道前面铺垫那么多,是为了最后反转来个大批判?这按新中国后的价值观,谢晋元要不憋出一个临阵抗命誓死不撤,这个“孤军唤醒国人”的大牛皮怎么圆得回去?

本来这个尿点我已经憋了一瓶可乐的尿了,反倒是坐了下来。眼看剧情就要到最后的高潮,最后的决战了,我 倒要看看管虎怎么才能把剧情圆回来!!

结果最后的剧情原来是,谢晋元对着他刚下令洗过断头澡的这几百名士兵,一顿训话猛如虎,大意就是真的要 “成建制、整齐”地撤离到租界了!!而且还真的让杂牌兵断后了!!!

然后整个剧情的高潮就是,在杂牌兵和伤兵们挺胸抬头走出去送死(???)的同时,几百个全副武装的德械精锐,丢下尸体和伤兵,用德械吹最喜爱的整齐划一的号令,冒着日军的猛烈炮火,面对对岸无数平民殷切的目光,不顾伤亡,集体冲向租界的大桥!!!

租界的大桥 ??

???????????????????

我靠管虎原来是这么给溃逃洗地的啊?!!原来根本就不洗啊?!!直接就放礼炮“转进”了啊!!!!!

看到电影最高潮的那一幕,一群弓腰如猛虎的德械精锐,在营长的一声“冲啊”的大吼下起身狂奔,我一瞬间产生幻觉还以为是吹响了反攻上甘岭的号角了——现实却是喊着 “不要恋战”、“不要回头”,面对着自己的人民,背对着屠杀自己的敌军,想逃到别的帝国主义爸爸从你中国抢走的地盘里逃命??

我特么————————差一点就把尿给气出来了!!

查一查这是75年台湾版八佰设计的虚假桥段,国民党那些窝囊废一辈子都在给帝国主义爸爸演戏,一辈子都转进,拍出这种剧情来他们还自觉心安理得。你管虎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的人,居然连这陈年老屎都吃得下去??

即便吃的下去,问题在于这个结局也把整个电影的逻辑毁了啊!管虎你处心积虑编了那么多剧情,编出了一堆被孤军感动的皮条客、戏子、妓女、青帮、赌场黑帮、外国记者甚至还有汉奸双面间谍……只为了圆一个国民党吹了几十年的谎:孤军奋战激发起国人的民族情绪、最终获取抗战胜利……

但电影中谢晋元 “冒着敌人的炮火,撤退,撤退”的理由是 “保护德械种子”,那这些 “德械种子”后来在租界下场如何?谢晋元本人下场如何??保家卫国的军人从战场上丢下死者和伤兵逃走,面对自己的老百姓,背上受敌人的伤,宁愿受如此奇耻大辱……换来在祖国被帝国主义者侵略强占的土地上,最后手中没有武器被敌人俘虏、奴役???给管虎这么一演本来颇有气节的孤军就纯粹是贪生怕死的军人败类了啊??

至于管虎花掉好几成笔墨,着重描写的那些被孤军感动的青帮、黑社会——他们几成在四一二沾过烈士的鲜血,又有几成在上海沦陷于日寇时甘心做了汉奸?

而管虎导筒里那些被孤军所感动的列强爸爸们,什么泪流满面拍摄战局的洋记者,气愤至极向日军方向开枪的租界士兵——日军统治上海的时候他们在干嘛?孤军被交给日军时他们在干嘛?

电影结束了,一个大镜头从战火后的四行仓库直接变成了今天金碧辉煌的上海滩头景象,可管虎这部电影中 “演戏给帝国主义爸爸看”、“转进到老百姓中去”的历史逻辑,和今日上海哪里有一丝一毫的关系??

恐怕只有在台湾天天演习 “飞机撤退”、“地堡逃亡”、“军力保全”,以求支撑过两星期获得美国爸爸 “调停” 的那帮货色,才可能对管虎八佰的历史逻辑投来会心一笑吧(然后转过背去继续骂死一个少一个)??还说不是跪舔金马奖?

真是气死人了!!下次再要去看网上差评如潮的电影以身犯险,一定要不喝水!

 3 ) 聊聊《八佰》观感、争议以及台湾版本(加更,谈谈死了几十人的战斗,为什么值得花5亿拍大片,加更2谈谈电影前后割裂感和战争片的困境)

加更2如下:(原测评部分在后面)

上周凭借超过5亿元的收入《八佰》蝉联全球周末票房冠军,总票房即将于今日迈进20亿元人民币大关。可以说是中国首部取得如此成绩的商业战争电影,即使放在国际上在相同题材中也算是票房表现不俗的。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到现在中国才出现了一部这样的电影,这和电影中前后两部分不连贯的割裂感有什么关系?世界范围内为什么战争片变的如此之少呢?

1, 真正的战争片凤毛麟角

当然本文所谈的战争片是指对战争中双方士兵的大规模作战有详细描述的电影,比如《拯救大兵瑞恩》或者《血战钢锯岭》就属此类。

但是很多片子只是以战争为背景,内核其实是小分队完成特定任务的动作片,比如《红海行动》、《湄公河行动》一类。

本文主要探讨第一种战争片。

这类的战争片即使在今天的好莱坞也属于稀有品种,近十年来拍的比较好的此类型电影,也就是《敦刻尔克》、《1917》、《决战中途岛》、《狂怒》等少数电影。

当然这和战争电影投入大,拍摄难度大,票房风险高,受众群体少都有关系。但是这都不是问题的关键。

2, 战争片主题只能是反战

真正阻碍这个电影类型发扬光大的是它无法突破“反战”这一主题。

任何现在的战争电影都不可能去歌颂任何攻城掠地的“英雄行为”,任何现在的战争电影都不可能去为主角杀死地方无数士兵而“歌功颂德”。

自二战之后主流民意就一直是反战为主,原子弹发明之后更是如此。

在好莱坞越战之后的诸多电影更是将反战这个主题推向了极致,在《猎鹿人》以及《现代启示录》这两部代表作中,导演都把战争对人性的摧残作为影片的重点,尤其是被战争逼疯的人随处可见。

之后这一主题犹如政治正确一样,贯穿了之后好莱坞几乎所有的战争片,即使被称作改变战争片历史的斯皮尔伯格,在他的《拯救大兵瑞恩》中开场的登陆戏,也表现的是战争的残酷和血腥,基调仍然是反战的。

说回《八佰》,它也想要表现战争的残酷,于是有士兵背着手榴弹跳下楼和日本士兵同归于尽的镜头,这也戳中了很多观众的泪点。

但是它还想表现以后强大了就不受别人欺负的思想,而且将战争只是简单归结为一方的非人性,这就不是对战争本身的反思。

所以当后面杜淳饰演的谢晋元开始出场的时候,影片也开始陷入割裂状态。

因为他必须用一个理由说服士兵(当然我们知道其实说服的对象是观众)选择撤退,而不是一开始的死守到底。

一般战争片一个反战主题能表现好就不错了,但是《八佰》既想要战士死守到底的气魄,又想要人性在战争中的表现,还想要全片最后一个镜头国家强大的情绪,不可谓野心不大。

3, 战争片和观影情绪相抵触

其实反战这个主题其实很难和人类的简单的正面情绪相连接。

看动作片中主人公以一当百的顺畅感,看爱情片中被主人公真情感动的暖心感,在战争片中都没有。

简单来说,就是作为商业类型片它很少能给观众带来“爽点”,自然观众情绪上也很难高涨的起来。

而像《复仇者联盟》这类打着科幻外衣的动作片才是专门为制造“爽点”而生的。

再比如《战狼2》,开场是水下长镜头肉搏,然后是一轮强过一轮的动作戏,最后在坦克大战的高潮中结束,完美符合人类的情感走向。

而观看《八佰》等战争片情绪上全程被压制,这和平时观众看电影为了娱乐的感受完全不同,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战争片受众小的原因。

《八佰》在升旗这场戏结束后,观众整个情绪达到了顶峰,但是展开撤退后就很难情感共鸣了,我们是很难在一直撤退的军队身上找到热血沸腾的感觉的。

4, 没人喜欢宏大叙事

割裂感的另一个来源是《八佰》前后视角的转变,开始是以几个底层士兵的小人物的视角展开,可是后面却开始了宏大叙事,而众所周知,人类是讨厌宏大叙事的。

比如去年上映的《决战中途岛》就是一个典型,它选择大篇幅的描绘中途岛海战中双方高层的情况,这直接导致本片融资一直非常不顺利,直到中国的博纳影业出资才算可以正常拍摄。

这是因为普通观众很少能和历史上的大人物感同身受,而且在电影中我们也不会为这些精英人物担惊受怕,因为我们知道在历史上他们没有死。

于是各种描述高层的大制作战争片几乎无一例外都是失败的,可能只有《巴顿将军》除外。

当然还有苏联的《解放》,一部动用真实军队当群演的电影,不过除去本国情怀的因素,这样描述高层戏份很多,号称史诗的片子是很难有海外票房的。

而《八佰》中对谢晋元的描写无疑也难以让人产生共鸣,尤其是之前的戏份中几乎没有交代这个人物,这就导致观众仿佛置身事外,看历史纪录片一样的难以感同身受。

到这里《八佰》前后割裂的感觉来源就分析完了,战争片之所以小众的答案也已经呼之欲出了。

5, 全世界的电影只有一个故事

既然大众都不喜欢宏大叙事,那么观众喜欢什么呢?

其实古往今来任何成功的电影作品说到底就只是在讲述一个故事而已,那就是底层小人物排除万难走向成功的故事。

这也是为什么大众更喜欢的是带有战争元素,或者说把战争当作背景,进而描述战争中小人物悲欢离合的电影。

这些小人物比如《美丽人生》中被抓紧集中营,但是仍然要保护儿子美好童年的父亲,比如《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中的想保护心中女神但是却什么也做不了的小男孩雷纳多。

毕竟观众自己也是小人物,人总是对同类更能产生共情,也更加关心。

所以即使《珍珠港》也要描写两个普通飞行员的故事,而不是描写偷袭珍珠港这个历史事件中美日双方高层的博弈。

所以未来的中国战争电影这个小分支要想变得更好,那就要少一些指挥室中的“真实”,多一些《八佰》前半段中那样底层士兵的真实,毕竟这才是观众想看的部分。

原影评部分如下:

《八佰》自去年上海电影节临时撤档以来,经过一年零一个月终于和大家见面,如果频频传出定档又定不了档还不算过于抓马,那么上映之前因为导演和飞将军儿子秦汉的合影则是把该片推到了风口浪尖。

1第一手测评7.5分

先说总体观感,这是一部非常合格的战争片,个人打分在7.5。是华语电影比较少见的各方面做的都比较出色的类型片。

战争场面拍的应该说侧重写实,以几个战场逃兵的内心转变为故事主线,辅以整个部队的战斗全过程。以逃兵为视角切入能够给和我一样怕死的普通人很强的代入感。欧豪饰演的士兵在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残酷和其他战士的英勇无畏之后,完成了内心的成长。有了这条主线,就使得对整体战斗走向有一定了解的观众有了新的观影期待,而不至于无聊。

本片对于血腥镜头没有太多忌讳,有时采用远观镜头,有时又对着尸体大特写。其中战士们抱着炸药纵身跳下的镜头,确实赚足了观众的泪水。

我个人感觉比较出彩的是本片的特效,因为有很多城市全景的呈现,其实难度还是蛮大的。尤其让人印象深刻的是,镜头从通火通明的租借区转向暗无天日的战区(只有远处炮火的零星光亮),视觉上的强烈对比突出了战争的真实面目。

当然全体说方言也是本片的一大特色,这一设定完全符合30年代中国的真实情况,每个人都说这属于自己家乡的方言,但是我们却又有对同一个祖国的高度认同。平时见面要问你是安徽还是河南的,但是在战场上大家都是中国人。

虽然撤离的时候还是使用了升格慢镜头和音乐抒情,略显老套,但是从冰冷的栅栏门后伸出的一双双手,让整个电影的气氛达到了高潮。

不过剧情上,黄晓明饰演的委员长特派员这个人物还是让我有些困惑,他是杜撰出来的为了满足剧情需要,还是真实存在,如果存在,他又姓甚名谁呢?

令我比较意外的一个点是电影似乎还相对这段历史进行一个解构。当时在拍摄战况的外国记者说,这些战士要出名了!当然他们的英雄壮举值得留名,但是四行仓库战斗确实在后来逐渐变为一个象征的符号。经由这些记者和其他一些人,400多人代表的已经不仅仅是他们自己了。

2有关争议,实无必要

关于本片争议最多的是两点,一是因撤档而造成的删减问题,二是所谓对孙元良的定位问题。

先说第二点,通篇看下来整部电影根本不涉及当时高层军官,至少在现在的版本中不存在任何“洗白”和“夹带私货”的问题。147分钟里镜头中出现的始终是战士和普通人。就连杜月笙也只是一扫而过,剩下的当时所谓高级军官更是无一涉及。

至于删减问题,根据豆瓣显示当年上影节版本是160分钟,现在是147分钟,相差13分钟。又因为和原版相比据说现在结尾字幕部分少了一些,所以推断删减应该超过13分钟。

观感上确实有个别地方感觉不够连贯,尤其是在顶楼升旗后的战斗场面,明显感觉到应该有旗子的特写再切反打镜头。但是旗子无外乎就是那面,以及在桥上一晃而过的当时德国人的旗子,不可能删掉13分钟。

那么演职人员表中赫然在列的阮经天没有出现在电影中就找到原因了,明显他的戏份应该是整体删掉了。

当然作为细节控,我也注意到片中结尾处的雪花飞舞,当时是11月初按照道理每年这个时候的上海是不会下雪的。这就涉及电影这种艺术的真实度的问题,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就要完全是对事件的复刻吗?其实并不需要,电影有自己的特点,它需要起承转合,也需要在适当的地方结尾,比如本片就停在了战士们奔向租界的画面。

其实这群士兵还有更坎坷的后续,当然作为电影要有取舍,就没有必要都拍出来,比如谢晋元的遇刺。

第3,第4部分为第一次加更,原来的部分顺延在加更之后:

3,为什么真实的战争纪录片无人问津?

首先即使是纪录片也并不完全是真实的,比如二战的纪录片不可能事无巨细的记录6年所有事情,必然要取舍,而取舍就是人主观的对历史的再加工。

所以即使纪录片也不是对历史的百分之百的记录,更别说电影了。

那么电影应该怎么拍呢?就是要在大体上史实正确的前提下,进行电影化的表达。比如本片中最后突围是天空开始下雪,以上海的地理位置显然不太可能在11月初下雪,但是这和当时的氛围是吻合的。

就好像电影中用过千百遍的主角心情糟糕,天空必然下雨是一样的道理。

而且更为重要的一个区别是,真实历史中524团因为不是嫡系,所以在退守四行仓库时,基本80%都是新兵。而电影中除了欧豪饰演的士兵和“小湖北”外,其他主要角色无一例外都是老兵!

很明显这样的设定是为了让主角内心有成长的空间,也就是一个历经战乱的老兵油子,最后在其他坚守官兵的感染下,变成一个勇于献身的热血男儿。

同样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无论是《血战钢锯岭》还是《1917》都有不同程度的改编,所以只要掌握好度,那么在真实事件之上进行再创作,不但是可以的,而且是应该的。

因为号称绝对真实的一战纪录片《他们已不再变老》在内地上映十几天也才318万票房,还不如《八佰》14日晚间小规模点映一天的票房。

可见口口声声喊着要真实历史的某些观众,并不真的喜欢真实历史,因为那样的纪录片没有高潮、没有戏剧性,用一句简单的话来说就是,不好看。

4,一切意义都是人类自己找寻的结果

另一个批评本片的角度也是来自所谓的历史科普人士,他们以自己掉书袋的本领,查到了原来因为四行仓库的地理位置,日军无法大规模进攻,所以打了四天,其实守军只是阵亡19人,伤47人。

而日军自己统计阵亡1人!当然中方统计说是150到200人。真相应该在两者之间。

我们暂且放下数字上的争议,因为即使是日军阵亡200人,这在整个淞沪会战乃至全国抗战中都只是一个很小的数字。

于是有人说这场战斗不重要,不值得后事人们大书特书,更不值得花5亿拍一部大片。

就像电影中所说,当时他们驻守的意义是引起英美等国注意,以期在10月30日的国际会议上争取大国支持。这无疑是很有意义的。当然我们不能因为最后在会议中没有得到想要的支持而否定他们,那是事后诸葛亮,事前是不可能确定结果如此的。

再看之后,因为8年抗战中绝大多数时候,我们处于守势,这就必然影响军队士气,此时任何能鼓舞军民士气的事情都要大书特书。

比如四行仓库保卫战,于是在当时政府一次又一次宣传和百姓的互相传播中,四行仓库和谢晋元成为了一个抗战中的符号。

就好像岳飞,其实中国历史上武将何止千万,军功十分显赫的也不下百人吧,为什么只有岳飞成为了家喻户晓的人物?

当我们沿着历史的轨迹寻找会发现,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其实是宋以后各朝代不断宣传不断纪念,成百上千的文人只要提到忠君报国就会把岳飞退出来凭吊一番。于是岳飞崇高的地位就此形成。

一个事物只要被人们赋予了象征意义,而且一个具体的人物、事件、或者旗帜往往要比任何的统计数据和说理管用的多,对人的触动也更大

前几年欧洲难民危机时,直到那张在海边溺亡的男童的照片出现,欧洲人才把报纸上冰冷的难民数字和真实的人道灾难联系起来,之后对难民问题才开始重视。

《兵临城下》中男主对上级说要给战士以希望,怎么给?树立一个狙击手战神!即使德军当时以摧枯拉朽的态势在苏联境内推进,但只要每天报纸上登载这个神枪手射杀德军的消息,战士们就会战斗下去。

《八佰》也是在用这场战斗来提倡一种誓死守卫国土的家国情怀,以及虽千万人吾往矣的精神。请记住象征意义

5,谢晋元的结局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打响。中国军队为保卫首都安全,原计划以优势兵力消灭在上海的三千多日本军队,但是久攻不下,日本援军从国军侧后方登陆后,战场形势发生逆转。10月26日至关重要的大场阵地失守,国军转入撤退,但由于指挥不当等多种原因,终使之变为大溃败。

由于国联将在11月召开会议,为争取国际援助,蒋介石决定在租界以北的城区留下一支部队继续坚守。最终决定由第88师524团团副谢晋元领兵,在四行仓库附近阻击日军。全员虽只有452人,但为迷惑日军,对外称有800人,这也是“八百壮士”的由来。

部队在26日晚接到命令随即向四行仓库集结,并在当晚完成工事搭建。27日起与日军展开四天四夜激烈战斗,期间打退敌人至少6次进攻,击毙敌军200余人。期间为阻止日军坦克撞开大门,一名战士跳下仓库与坦克同归于尽。

28日上海女童子军杨慧敏看见四行仓库外围三面挂有日本国旗,一面于租界内悬挂大英国旗,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于是当晚冒险把国旗送进了去,官兵们在屋顶还进行了简短的升旗仪式。

站在租界内被这一幕感动的中国人自发喊出“中华民族万岁”,上海各界人士组织起来,赶制各种食品,并和药品等一起连夜送进四行仓库。

同时八百壮士孤军守四行的壮举经过中外报道,传遍上海,甚至出现了一首歌曲讴歌他们:

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
你看那民族英雄谢团长。
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
你看那八百壮士孤军奋守东战场。

由于英法各国担心租界安全,加上作战已经达到预期目的,最高统帅部下令守军全体撤退进英国租界,31日午夜谢晋元命令打灭日军探照灯,然后分批撤退,以最快速度冲向租界境内。

孤军进入租界后由于地位特殊,先是被缴械,后被羁押长达四年一个月又二十七天,条件十分艰苦。1941年4月24日更是发生了谢晋元被刺杀殉国的事件。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上海彻底沦陷,1941年12月28日日军突入孤军营将手无寸铁的孤军全部押往宝山月浦飞机场拘禁。从此以后孤军被分散至杭州、南洋各岛屿以及新几内亚等地做苦力。

期间有部分战士出逃成功,甚至有9人辗转回到重庆坚持抗战。但大部分孤军是在日本战败后才从各地回到上海,共计一百余人。

6,台湾也有个《八百壮士》

其实八百壮士的故事最早于1938年就被搬上过大银幕,用以鼓舞全国抗战士气。

1972年日本宣布与“中华民国”断交,于是之后的几年台湾上映了多部抗日题材电影,其中就包括《八百壮士》。

当然由于投资和技术限制,在战争场面等多个方面《八佰》都更胜一筹,但是由于一些不可抗力,本片不得不做出一些修改。为了多角度地观看这一历史事件,《八百壮士》也值得一看。

尤其片中对杨慧敏送国旗和升国旗的过程做了大量展现,为保持旗杆不倒,多名士兵前赴后继的牺牲在国旗下。另外撤退突围过程也很详细,虽然为了电影艺术效果对孤军营撤入租界后的真实遭遇没有表现。

片中第一主角虽然选定谢晋元,但是对部队高层、普通民众、士兵都有刻画,气氛渲染也不错,考虑到他的年代,能做到这样实属不易。

影片另一个亮点是可以看见还是少女的林青霞出演杨慧敏,虽然稚气未脱但是演的真实可信。《八佰》中女童子军扮演者明显距离林青霞还是有些距离。

 4 ) 他们,都是那一匹在城市里飞奔的白马

“云插剑提枪,复杀入重围,回顾手下从骑,已没一人,只剩得孤身。云并无半点退心……”

这说的是《三国演义》中的名将赵云赵子龙,单骑救主。电影《八佰》中的少年小湖北,被困在四行仓库中时,总会幻想他的哥哥端午就是那骑在白马上的名将赵子龙,骁勇善战,英勇无畏,面对迎面冲来的大片敌军无半点退心,孤身杀入重围。

大概在小湖北心中,哥哥端午就像赵子龙最终能单骑救下小刘禅一样,也一定可以救他身还。

赵子龙在《八佰》中还有两次被提及,一次是李晨饰演的山东兵,他后来表演了一段关于赵子龙的皮影戏。

端午和他有段对话,问他为什么喜欢赵子龙?山东兵说,因为赵子龙是护国大将。赵子龙是山东兵心目中的孤胆英雄,他的偶像。

还有一次是88师524团团附谢晋元、也就是“八百壮士”的指挥官,听着对面租界戏台终于传来京剧《长坂坡》。而此前租界的人觉得官兵抵抗不力,已经唱了好久的《走麦城》……谢晋元何尝不是另一个赵子龙?

《八佰》的故事聚焦于“淞沪会战”中最惨烈的四行仓库保卫战。仓库就位于苏州河岸,对岸就是租界,就是“和平区”,于是大家可以“隔岸观火”,也可以“加油鼓劲”,甚至“搏命相助”。

电影中第一个催人泪下的镜头,就是一个俯拍的全景。在租界区歌女哀婉的歌声中,镜头扫过苏州河两岸,一条不宽的河流分出了两个世界,一边是战争中的焦土,随时面临的死亡;一边是都市中的灯火辉煌,歌照唱,舞照跳,赌场照旧开放。一边是地狱,一边是天堂。

而《八佰》所要表现的绝不仅仅只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样简单的批判。战争不会放过任何一个人,四行仓库中战士的英勇行为激发了租界人民的爱国情怀,而同样的,租界人民的爱国情怀也激励着四行仓库中的战士们更加英勇杀敌,保家卫国。

《八佰》的好就好在虽然描写战争,但是聚焦于人,聚焦于人性。每个角色都不同,但又都有血有肉。有人在战争中始终英勇,有人在战争中从怯懦到英勇,有人在战争中从老兵油子变回真正的战士,有人到最后才真的不再是瓜怂,有人始终害怕、始终怯懦,终成逃兵……但,战争永远才是最值得批判的,它对人、对人性都是极大的摧残,而战争中的人,视死如归固然可歌可泣,贪生怕死却也是人性必然。

欧豪饰演的端午是个有成长的角色。他原本只是个农民,“想要来大上海看看”,结果被卷入战争。起先他害怕得要死,枪都端不起,随时想着逃跑保命,但后来在山东兵等人的影响下,变得勇敢,变得有担当。

王千源饰演的羊拐是个老兵油子,当兵打仗不过是为了挣军饷养老母亲,他并不想建功立业,他更想回家讨老婆,然而终于这只能是“下辈子的心愿”。

张译饰演的老算盘原本就是个军中的文职,结果也要被要求上阵杀敌,他油滑、他怯懦、他害怕、他随时想着逃走……最后,他终于逃往苏州河对岸的租界。然而这时候租界的人们也已经开始投入营救,投入战斗,从地狱逃出的他茫然了。

《八佰》对于租界人们的描绘也不仅仅停留在批判或者歌颂。是的,租界里有杨惠敏这样一直积极筹款、最后为守军送旗的女童子军,但更多的是人性更为复杂的人们。

其中最亮眼的角色应该是李九霄饰演的刀子,他是一个赌场打手,其实出场很早。难民们过租界的时候他就在,黄志忠饰演的老葫芦想要掩藏自己军人的身份进入租界,就是他阻拦的。后来杨惠敏带人躲避流弹,也是刀子不肯开门让他们进去。但当他看到为了给四行仓库的军人连上电话线,一个个国人牺牲了。他主动请缨,接下了这个任务。不管那一刻他是被人们的爱国热情打动,还是就想着能展现自己跑得快的技能,他终究是为战争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为国捐躯。他也是壮士之一。

《八佰》中都是这样并不脸谱化的、有血有肉的人。每个人在战争中都被迫展现出他们不同的面相,战争能够将一个普通人逼成战士,也能将一个普通人逼成懦夫、狂人、疯子……战争,逼得侯勇饰演的大学教授都举起枪来,战争太可怕了。所以看得出管虎导演还是反战的,并不仅仅停留在歌颂英雄和批判敌人这个层面上。事情是发展的,人性是复杂的。也因此,演员们都成功脱掉了自己的标签,变成一个一个丰满的角色。

而说完了人,其实我还想说一说管虎镜头里的动物。

《八佰》中出现了很多动物的镜头,第一个就是乌鸦,它们煽动着黑色的翅膀盘旋在断壁颓垣的战场上空,然后有一只落下来,落在了一个死人的头上。这一幕,仿佛是地狱写照。

而在租界另一边也有鸟,它们被养在笼子里。对于鸟儿来说,地狱里有自由,而天堂却寸步难行。

之后,又陆续出现了鱼、马、老鼠……还有被战士们抱着的猫、狗这样的宠物,这是他们死前的慰藉。而在租界,赌场老板娘养的宠物是孔雀,这是她富裕的炫耀。又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不过电影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动物,一定还是那匹白马。它贯穿电影始终,在四行仓库出场,然后被小七月驯服,又冲出了仓库,在街上奔跑,吸引了河对岸人们的目光。在战争炮火中出现,又成为谢晋元谈判时候的坐骑。有时候还出现在小湖北的幻想中……这个白马的意象是整部写实风格电影中最浪漫的一笔。

当白马奔跑在街道上,河对岸的人们惊呆了,争相观看这一奇景。是啊,白马为什么要出现在街道上?它们本该驰骋山野。就像小湖北、端午、老葫芦为何要出现在战争中?他们本该在家乡种地,做一个老实本分的农民。羊拐为什么要出现在这里?他本该在老家娶上老婆,过好日子。刀子为何要出现在这里?他本该守好他的赌场就可以。山东兵为什么要出现在这里?小七月为什么要出现在这里?谢晋元为什么要出现在这里?……

他们都不该出现在这里,他们本都该拥有更好的人生。

战争就不该出现在这里。

战争就不该出现……

 5 ) 八佰:在残酷的战争中,贪生怕死是一种常态,视死如归也是

推开客厅那扇朝北的窗,我能看见一座白色的大型公路桥。写稿累了的时候,我喜欢盯着上面来来往往的小汽车。偶尔,也会以80公里/小时的速度开车从这座桥上疾驰而过,这时总有一些货船悄无声息地从桥底下钻过去,驶向一个未知的远方。

如果不是一部电影《八佰》,我可能都不会意识到大桥下这条叫蕴藻浜的河,曾经发生过如此惨烈的战斗。它在片中唯一一次被提到,是从王千源饰演的羊拐嘴里:“在蕴藻浜时,日本兵就是这样杀人的。”

查阅这段历史,每每找到一个蕴藻浜战斗的发生地,发现它距离自己的坐标仅有2公里或3公里时,内心就抑制不住地颤抖。仿佛电影里那些血腥的肉搏战,此刻正真实地在眼前上演。不,现实的残酷又岂止是电影所能比拟,这些画面确实是触目惊心地发生在四周鳞次栉比的小区绿地上。只是若干年前,这里还是一片片农田。

一直绵延至长江入海口的蕴藻浜,并未拖住日军前进的脚步。大场失守后,国军被迫退守苏州河北岸。为掩护主力部队西撤,中央下令让88师的一个加强营进入四行仓库。对外宣称这是“五二四团”,而彼时的指挥官谢晋元也只是团附,并非团长。谢晋元大概永远不会想到,当他带着400多名战士抱着必死之心加固防线时,他们会在未来成为每一个中国人历史课本里的“八百壮士”。

其实,在翻开历史课本前,我便早已耳闻谢晋元的大名,这又是一段绕不开的真实经历。小时候住外婆家,每次出门都能路过一所叫“晋元中学”的高中。后来我才知道,这所中学正是为纪念谢晋元而冠名的,校园里还有一尊谢晋元的铜像。从那以后,每每看到校门口走出来的大哥哥大姐姐,我的眼神中都会暗暗掺杂一丝敬佩。我也会偷偷观察他们的眼神,是不是都如传说中的八百壮士那般勇敢坚毅。

而事实上,所谓的“勇敢坚毅”只不过是后人粉饰下的一种刻板印象。在管虎的电影《八佰》中,我们看到了这些军人怯懦的一面。从一开头,就不断有“逃兵”被就地正法。淞沪会战已经打了将近三个月,中国军队节节败退,已然军心涣散,无心恋战,上海的失守注定只是时间问题。这点在那几个被临时编入88师的“散兵游勇”面前尤为明显:湖北保安团的哥俩,一个之所以来打仗,竟然只是想看一眼繁华的大上海,另一个还是小毛孩;姜武饰演的东北兵老铁,曾经跟过“张大帅”,照理说应该身经百战,却成为羊拐口中一个不折不扣的“瓜怂”;至于张译饰演的浙江保安团“老算盘”,更是一门心思打算逃命。他根本不想上阵杀敌,舍生取义,只想在乱世中苟安下来。

苏州河以北的士兵厌战,苏州河以南的人民看戏。从难民疯狂地涌入租界区开始,我们便看到了一个硝烟滚滚下依然歌舞升平的“人间天堂”。来到这里不但能保全性命,还能隔岸观火。不管帮会大佬还是上流贵妇,望远镜不离手的中产阶级,还是卖包子的个体户和跑腿的小报童,每个人都以自身视角来观摩这出惨烈的大戏。和对岸的士兵一样,他们对这场战争更加不抱以希望。只不过,有些人为对岸的枪声牵肠挂肚,有些人则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经常看到一句话:有什么样的人民,就有什么样的国家。从这些厌战的士兵和看戏的人民身上,我们似乎见证了一个国家正在崩溃。但我们是否有资格去苛责这些“苟且偷生”的国人呢?无论他是一名士兵,还是一个普通老百姓,他首先是一个人,一条有血有肉的生命。任何有生命的物种,求生永远都是他的第一选择。所以,管虎并没有像很多俗套的电影那样,将“老算盘”强行洗白或反转。相反,他却始终维持了这个形象的人设。使得他的贪生怕死,变得更加有血有肉。这才是在残酷的大时代无情碾压下,一个小人物所能做出的某种抗争。

然而,即便一个置身事外的中国人,在目睹四行仓库的中国守军一次次顽强地阻击日军后,也会在潜移默化中悄悄改变。特别是当旗帜飘扬在四行仓库上空时,一种难以形容的情感如怒海中的波涛一样拍打着心脏,可以是久违的民族自豪感,可以是一种中华民族不会亡的信念。这一幕来源于真实历史,它释放出的凝聚力坚不可摧,将那些看热闹的人民和四行仓库的守军紧紧联结在一起。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明明可以在租界区明哲保身,却偏偏有人愿意冒着必死的决心去运送电话线圈。

毫无疑问,贪生怕死固然是战争下的一种人性常态,但不可否认的是,视死如归也是。每个人都有热血涌上大脑的一瞬间,之后他可能会后悔,但谁也无法阻止他藐视死神的那个当下。这是他人生中最鲁莽的一个时刻,也可能是他人生中最高光的一个时刻。信念这东西,没有人能称得出它到底值多少斤两。于是我们看到了,那个连一张照片都没留下的陈树生,绑着炸药包跳进了日军的阵地里……轰隆一声,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八百壮士血战到底的决心。从这一刻起,你才能真正理解谢团副的那句话:“对面是人间,而这里是坟墓。”这里也确实是坟墓,不是中国人的,就是日本人的。

只有几十米宽的苏州河,成为阻隔阴阳两地的冥河。断垣残壁和纸醉金迷,近在眼前,又远在天边。这一切的源头,是国民政府错误地判断了英美方面的态度。他们执意发动淞沪会战,将毫无防御力的上海赤裸裸地暴露在日本海军的大炮巨舰面前。可以说从一开始,这场战争就是一出戏。演员的道具是一身血肉,导演和看客麻木不仁地坐视这场戏坠落深渊。直到曲终人散,四行仓库成为最后一幕戏的拍摄地,八百壮士则是最后一批演员。没有一颗炮弹落在租界区,这场戏确实也赚取了很好的口碑。然而,一切还是没有像之前预期的那样,改变这个国家的命运。之后的事情你都知道了,中国被拖进八年抗战的深渊,整个世界变成了一座硝烟弥漫的战场,人类即将经历一次史无前例的浩劫。

管虎的高明在于,他将这种“看戏”的处理方式,贯穿于戏里戏外。电影里的人在看戏,看电影的人更是在看戏。它的悲剧性早已注定,因为历史是最好的剧本。但这确实给了导演不少灵感,比如在租界区设置一座戏台,用长坂坡这场戏来比喻四行仓库保卫战,祈愿谢晋元他们化身为常山赵子龙,七进七出曹营。而那匹漂亮的白马,更是成为小湖北心中的一种希望。它狂放不羁,自由穿梭于苏州河南北岸,是唯一一个能在人间和坟墓之间游走的生灵。最终,欧豪饰演的端午骑上了这匹白马,化身为小湖北眼中的“常山赵子龙”。

10年前,我带一位朋友去看苏州河。他因为贾宏声和周迅的那部电影,执意要来上海看看这条河。我们沿着河堤,走进了北苏州路一家咖啡馆。早已忘了当时点的什么咖啡,但却永远忘不了出门一刻的震惊。在我们的右手边,一座百孔千疮的巨大建筑浮现开来,“四行仓库”四个大字如咒语一般镶悬在最醒目的地方。

在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结尾,党卫军上校面对幽灵一般的瓦尔特,无可奈何地说出一句脍炙人口的台词:“看,这座城市,它——就是瓦尔特。”这么多年过去了,我想是该再来一次旧地重游了。我会带上家人,像80多年前站在苏州河南岸的人那般,遥望着四行仓库,缓缓对他们说:“看,这座仓库,它——就是八百壮士。”

 6 ) 隔岸观火,隔靴搔痒,虚构煽情,差强人意

看了普通版和IMAX版。说说看法。 杂牌军隔岸观火的视角 电影整体上是一出群戏。涉及方方面面的角色:四行仓库这边的守卫国军、杂牌军、日军、特派员,以及对岸的女童子军、各国记者、爱国人士等等。没有绝对意义上的主角。开场1小时的视角基本上以“杂牌军”为主。表现他们一开始的各种胆怯、畏战。并且时常跳出仓库来到对岸租界,以对面百姓各国人的视角来隔岸观火。直到1小时后的抵抗日军阻击战才开始表现国军的正面作战。这种视角还是蛮独特的。但也有隔靴搔痒感。依照编剧套路,这些杂牌军也在战火中得到洗礼。电影还重点表现了这些男性老兵对烟、酒、女人“直男追求”的念念不忘,比较直男套路。 广东腔的谢晋元 片中各个角色各自操着各地的方言,令角色更加生动真实立得住,这点做得很棒。尤其是谢晋元的广东口音,既符合历史也让他的英勇坚定大气风范更深入人心。 只可远观的青天白日满地红 作为八百壮士传奇里最著名的事迹,电影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女童子军送旗、国军升旗鼓舞士气的桥段。甚至继承致敬了台版《八百壮士》,用大篇幅段落重点表现了国军弟兄们前赴后继地牺牲生命保护国旗不倒的壮烈气概。在升旗画面,也难得地出现了低沉悠扬的《三民主义歌》。 然而,公映版《八佰》也最大程度地弱化了这面最重要的中华民国国旗。所有国旗镜头都是远景,无任何国旗中近景特写镜头。颜色也十分黯淡,像掉了色。“青天白日”变成了“阴天灰日”。预告片中出现的一些国旗镜头也不见了。用生命捍卫的这面旗反被如此极度低调弱化,遮遮掩掩,实属讽刺。如片中日军台词“正在保持最大限度的克制”。 (以下有涉及结尾的剧透) 夸张与虚构 根据历史资料,守卫四行仓库的四百二十名壮士,至撤退共伤亡37人。在电影中却表现得极度惨烈,前前后后感觉能有上百人死伤。历史上自杀式炸弹袭击日军的只有一人,片中夸张表现成近十人。历史上守军过桥撤退至租界,只被日军机枪打伤十人。电影夸张得像是诺曼底登陆战,数十人中弹重伤牺牲。甚至谢晋元都身中数弹重伤无法站立。这已经是夸张到虚构史实了。极力渲染悲壮感。至于一众杂牌军、枪杀俘虏练胆、送电话线等更是无中生有张口就来。当然,这些也是艺术上的创作。 删减与缺失 据一些消息,公映版《八佰》最大的删减是开场部分,近十分钟。主要角色的出场都删掉了,导致影片开场显得突兀混乱,角色交代不清。 在片尾,留守四行仓库与狙击日军的两队“杂牌军”的结局也不了了之,埋下的炸弹等伏笔也没了下文。已经无法辨别是删减的因素还是刻意的留白了。 据传,另一删减角色是阮经天饰演的“金丝镜”。这是一个身在南岸民众之中的日本人。当他看到日军屠杀时,用日语高呼“不要!”,随即被愤怒的民众杀死,尸体吊在岸边。电影中确实可以看到那具尸体。如果这段删减属实,无疑会极大削弱电影的批判性。 整体看,管虎这次对“八百壮士”事迹的创作无疑是其导演生涯最重要的作品。也是相比1938、1975两版《八百壮士》战争场面最真实的一部。刻画了近十个有血有肉的角色。然而也有过度煽情、夸大史实的部分。并且经过了伤筋动骨的删减,片尾还加了强调突出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作用的字幕。令人出戏但也是无奈之举。总之,这个公映版仍然是值得一看的,算是差强人意。期待有朝一日看到完整的导演剪辑版《八佰》吧。三星半

 短评

好的地方不少,管虎耍起行活来还是很扎实,在第六代导演中他大概是最具类型片思维的一位,镜头游走、配乐卡点都颇为讲究,片中那些爆破戏、枪战戏以及对兄弟情(战友情)的呈现,一点不比陈木胜、林超贤、陈德森这批久经沙场的香港导演差。结尾撤退戏看哭周围不少观众,这场戏带来的紧张和感动大概不输《敦刻尔克》结尾渔民集体开船救援英军的情节。当然,战争片的一些通病也有,前半段明显剪得有些碎(自然也与删减有关),而且角色视点过多基本也是国产战争片老毛病,华谊大概是把自家明星能塞的全塞进去了。护旗桥段删得令人惋惜,其余几处删减也挺明显的,虽说就目前版本来讲完成度已经很高,但作为观众谁又不更倾向于看到代表导演诉求而非政治立场的完整版呢,终归还是怀有遗憾。最后,从各种意义上来说,参与这部片台前幕后的人员都是值得敬佩的。

7分钟前
  • 柯里昂
  • 推荐

2020年我看的第一场真正意义上的电影,即影院电影。时隔一年重新坐到影院,才深切感受到电影特殊之处在于影院环境,当灯一齐熄灭,荧幕亮起,在黑暗中目光灼灼地看着从背后投射到荧幕上的光,与古老洞穴里的人们或许产生相似的感受。我觉得是近年来不错的抗日题材电影,虽然在群像塑造上没有把控好,但在拓宽了人性和道德光谱上的讨论,可供解读的空间还算不错的了。

11分钟前
  • XS号小土豆
  • 推荐

陈可辛都拍不出这么做作的电影,明明煽情得要死还要搞出一副纪录片的质感,后半段整个崩掉,生怕观众get不到还要派黄晓明出来说教点题。有几个战斗场面本来拍得还行,但都抵不过杜淳那出戏的假方言。

13分钟前
  • 其实叫朗基努斯
  • 还行

就像片名一样,佰。还是将核心置于个体,这也是最喜欢的一点。一群普通小人物的个人战争史,以及他们的觉醒。其中的血性,也是由之激发出来的。所以,才会更被郑凯那段感动。

15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五星红旗上也有他们的血

20分钟前
  • 木棍先生
  • 推荐

天堂与地狱只隔一条河,阵地与坟墓同在一座桥,壮士与伶人只差一层皮,怂包与英雄同扛一面旗。南岸有不恨国亡的商女,北岸是壮士许国的男儿,那边有粉墨登场的关羽,这边是七进七出的赵云。四百壮士用血肉唤四万万民众觉醒,五十三米河岸当幕布为租界万国表演。硝烟后,白马尚在,旗帜未倒,英雄不老。

23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怎么说呢,不管你抱着何种期待去看这部,都会觉得还欠一点。给它高分有点不甘,给它恶评于心不忍,“苦劳”电影。

27分钟前
  • SydneyCarton
  • 还行

管虎拍的不止是一部商业战争大片,还是一部历史反思之作。突出了一岸之隔、地狱天堂的戏剧性和残酷性。一场战争沦为了当局的表演秀,但那些销蚀的血肉、被辜负的感情都是真实发生的。电影没有刻意渲染牺牲,没有升华善恶轮回人性救赎,直面生死,宏阔壮烈。摄影、美术在国产电影里都是最高水准,中青代演员群戏精彩。希望《八佰》能扛起电影市场复兴的大旗。

32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摄影、视觉效果、场面调度是一流,但立意和内核是不入流。孙元良带领国军全部撤离上海,只留下420人保卫四行仓库,而且贪污了26万用于修筑防御工事的钱。人又少,又没钱,能打得不惨吗?打得惨,国军的目的就达到了。所以四行仓库保卫战的本质是国军用这420人证明国军“还在坚守”,用卖惨祈求国际的介入。八百只是他们的棋子,从头到尾都被蒙在鼓里。新闻讲究真实、准确、公正、全面、客观,拍真实事件的电影也一样。本片着重拍八百保卫四行仓库,对国军高层的昏庸腐败却一笔带过,这是片面,是断章取义。拍一部不交代时代背景的战争片毫无意义,我们不仅要知道他们打了一仗,更要知道他们为什么要打,更要知道这场战役背后的故事。张译从头到尾都是逃兵,没有任何成长。姜武和王千源的台词可以写得更高级。升旗很悲壮,但不符合史实。

33分钟前
  • 朝暮雪
  • 较差

带着一片空白去看,全程目瞪口呆。或许是太久没看国产战争片了,看完这部,就像片中姜武抽的那口烟,舒坦!苏州河南北两岸,一边是枪林弹雨、九死一生,另一边是灯红酒绿、歌舞升平;地上是战火横飞、天上是围观看戏。1937年的淞沪会战,太多的故事说不完。“孩儿不孝…娘,俺走了…” 陈树生绑炸药跳楼的群戏,没忍住直接老泪纵横。久违的口号“弟兄们,来生再见”、简短的一句“送你一程”都荡气回肠,战争片拍出了江湖气。而乱世中飞奔的白马,一骑绝尘,是对生的希望。幻想中的戎装战马,千钧一发,是对明天最后的向往。“活着就是胜利” 电影最后一个镜头,从四行仓库拉伸镜头,到现代的都市上海,电影内外,这都是最好的结局。

37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太惨烈,太惨烈,太惨烈。

40分钟前
  • 穆阳
  • 推荐

比较感人的是 大喊自己名字然后跳楼自曝那段 我哭的稀里哗啦,结尾感觉有点草率,老算盘不知所踪

45分钟前
  • 在下坂本
  • 还行

三星半,江分两岸,这边隔岸看戏,那边隔岸观火,四行仓库保卫战就是一场供看客们“围观”的战役。战斗场面着实突破,南腔北调的众演员也提供了很好的群戏。但导演迷失在符号堆砌中,马的意向用太多,还加了赵子龙……不及《老炮儿》的鸵鸟有那股灵气劲儿。战争的背后都是政治,视角必然受限,当然还有民众的视角也有缺失(只有观望和觉醒了),与台版《八百壮士》对照观看效果会更佳。

47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推荐

讲述淞沪会战末期,谢晋元所率524团第一营死守上海最后一块阵地,影片让我们再次感受到华夏热血儿郎的家国情怀!何香凝先生的一句“国人皆如此,倭寇何敢”印象最为深刻!牢记历史,勿忘国耻,爱我中华!

50分钟前
  • 慕容雨雯
  • 推荐

1917 > 800

53分钟前
  • 木卫二
  • 还行

有幸看了原版,那时疫情还没出现,世界还是原本的样子,但风暴很快来临,让电影耽搁很久。《八佰》让人震撼的地方在于它没有故意去彰显震撼却收获振聋发聩的效果,它用收束写磅礴,用胆怯写勇敢,用恐惧写悲壮,用不知所措写义无反顾。那些兵里有痞子、混子、油子,但最终他们都成了战士。那群人守护的是一种普遍的人类精神,有关于尊严和意义,其实这早就超越了某些区隔与冲突,在这样普遍的精神感召之下,如果说非要讨论守护,那他们护的就是人性尊严的旗帜。我们在生死硝烟里看见的是应该是一个一个一个的人,是具体的恐惧与希冀。《八佰》在中国战争片里是绝对重要的,无论技术还是意识,它所引发的电影外的讨论也会成为时间的注脚和底稿。

57分钟前
  • frozenmoon
  • 推荐

二刷。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竟不过是苍蝇。质感很好,服化道什么,以及整体气场,可能数年内国产战争片超越不了,既然给过《血战钢锯岭》四星,没有理由不给我们自己的历史一样的分数。

1小时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和删不删减没关系,创作者就没明白是想拍大时代小人物,还是小人物大时代。对岸民众拍得更可笑

1小时前
  • 下一秒治好懒病
  • 还行

杜淳模仿的广东口音太散装了😂

1小时前
  • 石川司
  • 推荐

我的评分是因为电影上映的不易,本身的虎头蛇尾和人物标签化就不论了。说点史实,“八百壮士”,百分之八十是湖北人,其中,通县县一百多人。多要感谢八十年代修县志,编辑部的张祥麟,挖出这一段历史。“小湖北”的原型应是万连卿,原是当地共产儿童团团长,被捕时因年幼保住一条命,后补充兵源去上海,成了谢晋元的卫兵。孤军营被破后,被日军押往南京做劳工,42年逃脱,编入远征军入缅。解放后,被送去新疆改造,79年特赦获释。释放前,遇到通城县公社在新疆推销茶叶,一听乡音,瞬即老泪纵横。

1小时前
  • 曉宇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