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女嘉莉

恐怖片美国1976

主演:茜茜·斯派塞克,派珀·劳瑞,艾米·欧文,威廉姆·卡特,贝蒂·巴克利,约翰·特拉沃尔塔,南茜·艾伦

导演:布莱恩·德·帕尔玛

 剧照

魔女嘉莉 剧照 NO.1魔女嘉莉 剧照 NO.2魔女嘉莉 剧照 NO.3魔女嘉莉 剧照 NO.4魔女嘉莉 剧照 NO.5魔女嘉莉 剧照 NO.6魔女嘉莉 剧照 NO.13魔女嘉莉 剧照 NO.14魔女嘉莉 剧照 NO.15魔女嘉莉 剧照 NO.16魔女嘉莉 剧照 NO.17魔女嘉莉 剧照 NO.18魔女嘉莉 剧照 NO.19魔女嘉莉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4:16

详细剧情

  外表平凡性格内向的嘉利·怀特(茜茜·斯派塞克 Sissy Spacek 饰)一直都是班上默默无闻的丑小鸭,她古怪的性格和沉迷于宗教崇拜的母亲更为她遭受同学的欺凌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尽管现实残酷,但在校园里,依然有人默默的关心着嘉利,这使得嘉利树立了信心想要融入校园生活中去 。三年一度的毕业晚会要开始了,尽管母亲玛格丽特·怀特(派珀·劳瑞 Piper Laurie 饰)极力反对,但嘉利下定决心要在舞会上夺得“舞会王后”的头筹一改往日抑郁的形象。可是,一些人总是不愿意放过她,舞会当晚,头戴王冠的嘉利在众目睽睽之下全身淋满了猪血,愤怒激活了她体内的女巫血统,她要使用她的能力,将整个会场变成人间地狱。  本片改编自史蒂芬·金(Stephen King)的同名小说,不仅成为了青春校园恐怖小说的鼻祖,也为日后层出不穷的同类题材电影开出了一条道路。

 长篇影评

 1 ) 一种解释

      前面是佳作,但是到了回到家以后的结局就是神作:母亲想要杀死女儿,但以耶稣(但看起来像圣塞巴斯蒂安)形象死去,女儿怀抱着母亲被石头砸死,以及房子的崩塌(耶稣死后圣殿崩毁):这就引出了一个独特的理解方式,女儿本来就是本初的罪恶(圣人之罪恶),母亲一直想要救赎她而非消灭,但是罪恶隐藏在这个不再信神的时代里所谓的“正常”的外表下,最终得以成为了完全体。很多人都把一切都归咎在了那几个欺负嘉丽的同学身上,彻底的把这部优秀的电影解释为了一部青春片,这很让人惋惜。嘉丽所带来的惩罚并不是只杀了那几个人而是所有人,包括那个女老师(里面很有意思的一个段落便是女老师虽然善良但本质上也只能通过严厉的训斥与殴打来获得服从),同时也不是那桶猪血让嘉丽被迫变成了恶魔,而是她本来就是,猪血恰恰剥去了伪装的外衣让其成为完全体:母亲曾说我知道你穿了一条红裙子,嘉丽说不那是粉红的。粉红就象征着这个时代:伪装的恶魔变成了被崇尚与接受的对象,于是此时无论怎样的善都将被异化成恶(老师这一形象颇为精妙的预示了现在的白左们:希望在去本质的时代中达到善却最后带来了政治正确之恶与某些真正的恶魔)。所以在这个角度上母亲最后的想杀嘉丽也是最后的无奈之举:她们最后的一同死去也算是母亲通过自己的殉难带来的对于嘉丽的救赎和对于剩下的其他人的拯救吧。
      嘉丽的悲剧还是在于被这个时代所引诱,然后遭到背叛,从而到达了不可挽回的境地。

 2 ) 《魔女嘉莉1976》,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在于不可再现。

嗯,我对1976年版的《魔女嘉莉》一见钟情。

经典,实在是太经典了。

这部改编自同名小说的经典影片,如同史蒂芬·金自己说的:“我写的是恐惧小说,不是恐怖小说。”我并不认同将它单纯的定义为恐怖电影类型,它带给观众更多的实则上是心理层面上的震撼和思索。

在故事中,嘉莉是一名拥有超能力的中学生,拥有意念力量,而影片的传神之处在于没有将重点放在主人公超能力的“炫技”上,而是把对于恐惧的渲染放在了心理层面,并通过人物行为进行外化。嘉莉的愤怒和绝望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事件严重性的加深不断地滋养着,在这过程里就对嘉莉受冷落、欺辱进行了高效的铺垫,才让真正的报复爆发有着雷霆之效。

影片叙事视角以主人公嘉莉切入,着重刻画围绕主人公身上所发生事件时人物性格及内在心理的外在表现和爆发。它并不是单纯的描绘如何杀人,也没有为血腥而血腥,而是重在精神层面的描述和传达。(这里不得不赞叹一句茜茜.斯派塞克的演技,简直为人物形象赋予了真正的超能力!)

这些特质就奠定了电影与通俗意义上理解的恐怖片有着本质的区别,不作刻意吓人的描绘,只为内涵表达而存在。

在情节上和视听上电影迎来真正的高潮当属最后的晚会场景,嘉莉被同学戏弄全身被倒血水后彻底触发,这样的崩溃不再停留在心理,而是转换成惨烈的大屠杀,对所有人的大屠杀。

一身血水的嘉莉站在整片的红灯舞台上营造了视觉上的恐惧, 嘉莉的愤怒意念使得电线走火,梁架崩塌,消防喷射,老师吐血身亡……全场覆灭。这种行为化的心理表达和刻画十分直接,对于观众而言,这样的影像也更具视觉和心理冲击力。晚会的疯狂混乱在此时已达到高潮,在声响上更是配合的真实而刺激,画面上运用万花筒镜头强调了讽刺嘲笑,加上音乐的诡异气氛让画面和声效达到了高度呼应。

而后,嘉莉离开会场,导演在此处设计了一场车祸。全身血水的她从现场走出,至一片旷地公路,嘉莉的三位同学开着车欲险欲撞,而身心都极具恐怖气息的嘉莉充满怒意仇恨的一瞪眼让疾驰的汽车方向失灵,当场翻覆爆炸,简洁有力的画面冲击让观众内心的震撼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回到唯一可以或者说是想要寻求安慰的家中,嘉莉在同样“疯狂”的母亲面前,失去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心灵的稻草。母亲本身的恐怖形象在影片中塑造得也是惟妙惟肖。盲目的宗教信仰扭曲了她的人性,对女儿的苛刻无情甚至可以说是恶毒,逼得嘉莉最后在绝望恐惧中弑杀母亲。

影片的又一经典片段诞生了,一刀接连一刀的飞射直至画面呈现母亲被钉成祈祷室的圣塞巴斯蒂安像,讽刺意味十足。被宗教洗脑以至于走火入魔的母亲,也就此成为了影片中最为经典的角色之一。

她的死亡是极富思考价值的,最后是堕入地狱或是得到救赎,也许连当事人自己在最后时刻都无法参透。这种恐惧是人类所自创的,思想上的恐惧。女儿弑母,也喻示着人与人之间情感关系的危险恐怖,不禁让人深思和审视。

暗含隐喻的画面让我们看到了导演对镜头语言的把握精准而到位,不光成功地将主人公嘉莉内心的绝望彻底的影像化,更是在画面元素的组合中透露出宗教、信仰、人性的意味。演员更是到位绝妙的诠释了角色的心理变化和性格特征。

嘉莉的超能力是天赋礼物还是灾难诅咒,母亲的死亡是地狱还是另一种解脱,同学老师覆灭的原因是一种自我作孽还是拯救;这些问题均牵扯着对惩戒和救赎的矛盾。

影片所营造的恐惧气氛真实而渗入人心,嘉莉的心境也透过导演独特的分镜手法展现出来。恐惧元素真实存在,又给观众以心理暗示和投射,因此将诡异效果强化到了最大力度。

影片本身带给人的恐惧是一时的,而衍生出的心理思考上的、心灵感触上的恐惧是久久未平的。一部优秀的作品必定是带给人触动的。《魔女嘉莉》的经典在于它对恐惧别具一格的诠释方式,这里面包含着青春的无助和迷失,对校园暴力的充分表现,更甚至时刻体味着对宗教信仰的思考,无处不直面人性。

 3 ) 失恋+被吓

  想起刚刚失恋的时候,哭得稀里哗啦,现在只是偶尔落落泪。
  想起以前大冬天一个人趴在宿舍的床上看《闪灵》,吓的不敢下床。想想距离现在也是2年多了。那时看完小说再看电影,觉得有相通的地方,电影拍的不错,至少那种空荡荡的恐怖是一致的。
  于是很向往《魔女嘉莉》,一直到现在,才打开看了。虽然比我大了一轮,看起来画面也没有那么惊爆,可是看完着实害怕了一晚。
  全片的高潮在血淋下来,嘉莉惨叫声中掀起。我们没有看到主人公最后大发善心饶了所有人,也没有看到惩罚只降临在有罪的人身上。也许因为这场灾难本就是由家庭和学校共同引起的。(当然,Mrs Collins还是很无辜的==)
  茜茜当时拿到了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说丑不难看,说漂亮又自欺欺人的她,倒是把那个嘉莉诠释的很好。想想为什么会有人要受到欺负呢,大多数是因为那个人看起来格格不入,而且让人看起来不舒服,嘉莉因为宗教偏执的母亲变得不融洽,怯懦而过于害羞,被愚弄到忍受的极限,又爆发出超强小宇宙,一雪前耻。
   至于sue,虽然欺负过嘉莉,不过后来和tommy一起帮助嘉莉,虽然活下来终究也未能安度余生。
  说到嘉莉的母亲,是个不折不扣的自我矛盾的宗教狂热者,要忠于自己的信仰,违逆不了身体对性的渴望,最后变成偏执狂,被刀插到满身都是洞,还达到了高潮,最后死在圣·塞巴斯蒂安像前,真是讽刺。
  看完之后一阵凉苏苏的,那只手好像随时都要出来,拖走这世间犯过错的人。想想我那么可怜,老天有眼,拖走那个负心汉吧!AMEN~

 4 ) 从女性主义视角看《魔女嘉莉》的电影改编

《魔女嘉莉》改编自斯蒂芬·金的小说,描写了一个拥有心灵制动能力的少女在母亲疯狂的宗教压迫和同学们的嘲笑戏弄下,终于按捺不住内心的愤怒,在学校舞会上进行疯狂报复的故事,它被称为20世纪70年代重要的恐怖片之一,但是从小说原著来看,其实这个故事本身并无恐怖元素,甚至其叙述还有科学严谨的分析态度。比如有学术界对嘉莉引发灾难的研究分析《爆炸的阴影:嘉莉·怀特个案的记录事实与确切结论》,还有《我叫苏·斯内尔》,是她的同学苏作为幸存者对事件经过的描述,最后还有美国缅因州新英格联合通讯社的新闻报道,诸多引述和参考使这个虚构的故事俨然煞有其事,其严密多角度分析的组成大大减弱了其故事本身的恐怖色彩,而这也成为了这个小说叙事的主要特色。而在电影改编中,导演编剧将这些纷繁的引述有选择性的删减,而着重于校园暴力、家庭宗教两个方面形成一条完整的线性叙事。他们依然遵循原著的情节发展,因此笔者认为该影片最有张力的部分是为叙事而服务的拍摄手法以及在此手法下塑造出来的女性形象。

一、女性主义电影理论批评的发展概述

从性别角度对电影进行研究的理论主要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在性别角度的基础上还广泛地吸收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等等,在具体的实践批评中形成了社会学批评,如梅杰里·罗森的《爆米花维纳斯》、莫莉·哈斯科尔的《从敬畏到强奸》等等。作者把各个时代的银幕女性形象与同时代的社会经济现象联合起来进行思考,发现在女性在银幕上往往呈现出刻板的、两极分化的形象特点,是“自觉地致力于这种深化建构的工业,它塑造了好莱坞女明星,在回应真是的女人变化着的社会经济位置的过程中,好莱坞建构了自己的电影叙述,他的回应总是把维持男性统治作为其首要关注”,要么是善良纯洁不食人间烟火的天使,要么就是邪恶性感带有强烈诱惑力的恶魔,而这两者正是男性将其幻想投射到大屏幕的心理归属,并非是女性角色原本的呈现;其次还有叙事结构批评,主要代表作是劳拉·穆尔维的《视觉快感与叙事电影》,使用了精神分析手段反对男性阳物中心主义,分析了快感的两个来源:对女性身体的窥淫癖和将银幕上的理想自我投射到本体自我上的自恋,而在这种性别不平等的看的世界里,女性作为被动一方还往往会被主动的男性一方融入叙事节奏中,摄影机的看,男性观众的看和荧幕中男性角色的看三者形成了有机的整体;最后是文化批评,主要代表作品是格莱德希尔的《当代女权理论的最新发展》,她对穆尔维的理论进行了补充,尝试从女性受众方思考电影是否能带来快感,发现人们并没有真正掌握和理解妇女的真实情况,向女权主义者发出不要过度关注理论的警告,但本质上与穆尔维还是相同的,即都认为主流电影没有把女性作为女性来表现,女性没有真正的话语权,女性仍旧是客体化的和受控制的。

二、女性形象的转换

回归到《魔女嘉莉》这一个案研究中,在小说原著中我们不难发现,斯蒂芬·金对嘉莉的外貌描写着墨并不美好。如嘉莉看着镜子里自己的脸:“她恨自己的脸,这张愚钝、毫无生气、呆头呆脑的脸,无神的双眼,红得发亮的粉刺,一团团黑疣子。”即便是后来在汤米邀请她参加舞会时认真地打量了她,也仅仅不过是“长得并不丑”,即便是后来的舞会场景也没有对其外貌做进一步的描绘。但是在影片中,女主角茜茜·斯派塞克本身长相甜美,尤其她和汤米在当选舞会的“国王皇后”之后,导演使用了大量慢镜头,柔和光晕中嘉莉一头微卷的长发,略施粉黛,穿着白色长裙款款而行,充分表现了嘉莉温馨喜悦的少女情怀,宛如清纯动人的天使在镁光灯下熠熠生辉。与之相对的则是整个灾难的始作俑者克丽丝·哈根森,她在小说中似乎更想一直张牙舞爪的幼兽,野蛮粗暴的比利对她有着迷之吸引力,“她感到自己腹中强烈的刺激感正在不断膨胀,像是在夜间开花的贪婪藤蔓”;她一时逞强委托比利帮他弄到猪血,但在事情落实之后却感到恐惧,“事情开始脱离她的控制,这使她不安”“但他是第一个她不能随意操纵的情人”,最后真正要伤害嘉莉时,所有的布置设计却均是由比利完成,直到最后拉绳子的瞬间,“她以为比利一直在捉弄她,绳子那头除了稀薄的空气什么也没有”,但是影片中的克丽丝却漂亮性感满口粗话,她要求比利帮她戏弄嘉莉时欲情故纵,主动献出身体将比利的一举一动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她不仅参与了取猪血、布置铁桶,连最后拉绳子的决定性举措也是她夺过怯懦的比利自行完成的,这大大超越了原著中心怀怨恨却略显懵懂退缩的富家千金形象,而直白大胆地变成了邪恶而充满挑逗欲望的妖女荡妇。德·帕尔玛将原本指向性并不强烈的角色设计成完全对立的两种类型化人物,说明“电影中的主体地位不是真实社会的反映,而是一种建构过程的符号运作”,尤其是女性这套象征符号系统,被男性导演和广大观众的审美喜好大大固化,不仅仅是《魔女嘉莉》如此,众多好莱坞影片中的女性都被塑造成近似的两类形象。而这两种人物,“天使”与“恶魔”的身份设定,恰好能够囊括大多数男性对女性风格类别的想象,巧妙地避免了男性观众在观看影片时因偏好不同而对电影产生的厌恶感。另一方面,女性作为吸引男性目光的运作手段,其本身的个性特点也被大大泯灭,小说原著中另一个重要角色苏,她甘愿受罚参加德斯佳汀小姐的锻炼,再到主动找汤米让他去邀请嘉莉,其出发点并不完全是单纯的善良,而有一个复杂的反思过程,而影片中并未表现这一内心冲突,让苏的好意来得有些空穴来风。这种对女性性格特色的删减修改,使女性角色不得不走上了类型化的道路。

除此之外,影片中的母亲形象也被德·帕尔玛塑造得更加戏剧化。小说原著中母亲玛格丽特·怀特是一位追求宗教走火入魔的信徒,对于性有着深深的内心恐惧,而她把自己的恐惧转化为女性原罪又施加在自己的女儿身上。而影片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储藏室里的圣塞巴斯蒂安塑像作为母亲的象征物,使母亲身上的宗教意味更加强烈,尤其是结尾处,玛格丽特下定决心要杀死自己的女儿,而嘉莉在恐惧之下使用念力将母亲钉在门上,其死相与那尊圣塞巴斯蒂安塑像如出一辙,他们都是为了信仰而殉难。这一类比,愈发说明影片中的母亲担当的是一类非男性的父亲角色。在弗洛伊德和拉康的学说中,他们都认为男性是更权威的一方,即“菲勒斯中心主义”,认为男性优于女性,而女性因为缺失则变成了被阉割被客体化的一方。玛格丽特·怀特正是这样虽身为女性但内心无比尊崇这一原则的人,而这一“阉割情结”往往会带来不快感,因此母亲主动进入父系体系规范,常常使用自虐并严厉惩罚女儿。尽管在小说中这一特点已有所展现,但在影片中,德·帕尔玛直接赤裸裸地将圣塞巴斯蒂安的意义投射在母亲身上,甚至给了母亲死后脸上露出救赎般和蔼慈祥的微笑一个特写镜头,这种非男性的心理架构有了更明显的视觉冲击,使之成为了一个“奇观性的单元和影像”。

三、叙事视角的转换

另外,在德·帕尔玛的电影叙事手法中也拥有着典型的男性视角。在电影开头,导演将横向移动和慢镜头结合在一起,配合洗浴室中氤氲的水汽,将年轻女孩子们青春丰满的身体充分地展现了出来,而对于嘉莉个人,首先是给出她淋浴的朦胧的全景,然后对其胸部、脸部、腿部进行了大特写刻画,以及镜头与镜头之间的叠化效果,都呈现出了一幅柔和唯美而又带有色情味道的少女出浴图,这对于男性观众来说无疑是视觉上的巨大快感,而此类手法正是劳拉·穆尔维所说的“窥淫癖”,她在《视觉快感与叙事电影》中这样描述这个情景:“主流电影的主体,以及它在其中自觉演化而成的惯例,都描绘着一个封闭的世界,它魔术般地展现出来,却又对观众的存在漠不关心,它为观众创造出一种隔绝之感,并激起他们窥淫的幻想。”尽管嘉莉身体各部位的特写会打断电影叙事的完整过程,但人们能够通过电影能够满足其对于他人生殖器官和身体机能窥探的好奇心,尤其是电影中的女性形象既是男性欲望的对象,又是其“窥淫癖在自恋方面的发展”。荧幕上的女性胴体,也是男性进行自我认知建构的重要过程,穆尔维借用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认为“经识别的影响被认为是自己身体的反映,但是优越的误识却把这个身体视为理想自我而外在于他自身”,他们以个人为主体,将女性视为被阉割的男性“他者”形象,从而对自我产生更强的肯定性。而德·帕尔玛对小说开头月经事件的改编,恰好满足了男性窥探的原始欲望,从而推动了男性观众无意识地自我认同快感。而这种带有性意味的镜头也发生在了克丽丝·哈根森身上。她有求于比利而贡献身体的这一场景被封锁在一个狭窄的汽车中,暗调的闭塞空间为影片中两人的不当交易提供了安全的环境,同时也为荧幕外的观众打开了一个细小的缝隙偷窥他人的秘密。此外还有克丽丝最后拉动绳子时快速剪辑,尤其突出了她用舌头舔舐嘴唇的两个特写镜头,既体现出她恶作剧完成的沾沾自喜,又是略带性感邪恶的人物形象的强调,能够让观众在短暂“间离化”瞬间感受到窥视的快感。

除了以正常的观众视角看影片中的角色之外,德·帕尔玛还常常从嘉莉的视角来看其他人和事,此时她的视线就变成了摄影机的视线,反而更能体现出嘉莉的内心状态。比如他母亲通过学校得知她月经初潮的事情责打她时,母亲明显处于居高临下的地位,因此母亲强迫嘉莉赎罪时使用了俯拍,而嘉莉看向母亲时使用了仰拍,两者反复地正反打镜头,更体现出了母亲不容置疑的严酷态度和嘉莉不被理解几近崩溃的心态。而结尾处母亲下定决心要杀死嘉莉时,这一仰拍俯拍的正反打镜头再次出现,再次印证了母亲作为“他者”对嘉莉“自我”规约审判的强悍与威严。另外,在舞会上嘉莉被泼了猪血之后,一脸惊恐的她再次看向观众席时,此视角被导演转化成了棱镜效果,多重人影出现在画面之上还配合着剧烈的抖动和摇晃,使观众能够站在主观视角深切地感受到嘉莉此刻绝望悲愤的心情。在此视角下看好莱坞主流影片,男性导演借由女性视角而进行的叙事并不是为女性发声,而是展现了女性在父权制意识形态下客体化和受控制的真实处境,它依旧落脚于主导的男性视线,女性的挣扎与卑微成为了一种巩固男性地位的手段。

四、电影独特的隐喻呈现

在斯蒂芬·金的小说和德·帕尔玛的电影中,两者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有特别意义的意象场景。比如舞会高潮时泼下的猪血和影片中独有的嘉莉回家洗掉猪血的片段。关于前者,小说巧妙地避开了对高潮情节的正面描写,而是从苏的视角、诺玛·沃森的视角以及美联社的新闻报道多角度侧面刻画了这一可怖的过程,影片的正面展现则带来了巨大的视觉冲击。这一猪血意象,仿佛是解构了嘉莉刚刚树立起来的女性尊贵高雅的地位,它去除了女性的神秘气质,将嘉莉完美女神的包装撕扯开,将她本身脆弱压抑的扭曲内心赤裸裸的暴露出来。这既是对她的宗教意义上的洗礼,也是将其作为罪行承担者的救赎。尽管这一审查和惩罚由克丽丝发出的,但实际上仍是荧幕内外的所有观看者潜意识中由男权主导的审判女性意识而产生的。他们从头至尾的嘲笑与戏弄,均是他们不能认可嘉莉作为特殊女性而存在的本能性排斥,因此猪血也可以看作是她的同学强行施加于身的无源罪恶。而影片中加入的嘉莉回到家痛苦地将身上猪血洗掉的场景,则更印证了她将周围同学所投射到她身上的罪恶清洗掉的隐喻。

除此之外,还有小说和电影中都出现了的镜子意象。首先,它拥有着自我重建的意义,而这是影片中额外加入的一段温馨感人的画面。嘉莉在老师德斯佳汀小姐的鼓励下,勇敢地抬起头看着镜子中还算不错的自己,露出了羞涩的笑容。老师作为影片中为数不多的拥有女性意识的人,在嘉莉的自我认可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在建设之外,镜子更明显意味着破坏意义。小说中“镜子里的形象突然被齿形的银色裂口分开了。镜子掉在地上,就在她的脚前摔得粉碎,只剩下塑料框像瞎子眼睛一般瞪着她”。而电影的视角效果更为巧妙地展现了这一过程,导演不仅借镜子反射出嘉莉压抑烦躁的表情,同时使房间墙壁上的一幅阴暗的黑白女性画像也一同出现在镜子之中,两者相辅相成;而在镜子破碎的瞬间,画像也因裂纹而显得愈发扭曲,由原始的虚焦背景变为清晰的焦点中心。她在母亲的逼迫下发动的念力对自我进一步摧毁,而上文分析过的母亲形象又是一个“非男性”的女性设定,也正意味着她在这种“他者视域”的重重包围下不得不一步步破坏想要自我认可的可能性。而与镜子意象相伴相随的老师和母亲,这样的双重母体身份恰好也代表了镜子的正反两种意义,正如拉康所提出的的镜像阶段,儿童在成长的特殊阶段能够发现镜像活动与自我之间的关系,这是他们确立“自我”和“他者”对立关系的意识缘起,儿童会对镜中的“自我”不断发出规约信号,产生疑惑或喜悦的心情,而母亲作为最初的“他者”,她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儿童是否能够成功把镜中“自我”与本体“自我”相融合统一,形成原始的自我意识以及他们在“他者”目光下所属的身份角色。而嘉莉非常不幸,她的自我认知在母亲近乎疯狂的宗教信仰下早已被粉碎,母亲从小给她建立起来的“他者”是女性的原罪意识,女性不是女性自己,而是要被男性社会秩序所归位的女性,即便后来德斯佳汀小姐伸出了援助之手,但也是建立在这岌岌可危的自我认知之上,从一开始嘉莉的结局就已经被注定,而影片中“镜子”的价值正是向观众以一种视觉化的象征方式展现了出来。

除了以上所说,斯蒂芬·金的结尾设置得比小说高潮别出心裁一些,苏和嘉莉交换了能力,苏变成了嘉莉的继承者。而在影片中,德·帕尔玛也不打算放过好不容易逃过一劫的苏,苏一身白衣给嘉莉的坟墓献花,一派柔和明媚的场景中突然伸出一只血手抓住了苏的胳膊,导演把这场会晤放在了苏的噩梦之中,从此完成了嘉莉对所有人的无差别报复,从另一层面来说,也是导演本人完成了对影片中所有女性的审判,在女性主义视角下则可以解释为他惩罚了所有有罪的对象逃避了这种“阉割焦虑”。而电影比起小说这一媒介来说,其信息容量更大,直观冲击力更强,导演能从形象、叙事角度、拍摄手法使得影片中各型各色的女性角色显得尤为出彩,他们无意识的男性先入为主的权威意识展现得更为突出。正如穆尔维《视觉快感与叙事电影》所言:“电影远远超越了仅仅是女性被看性的强调,它为女性从被看的对象发展到她就是奇观本身创建了推进。利用作为控制时间维度的电影(剪辑、叙事),和作为控制空间维度的电影(距离的变化、剪辑)之间的张力,电影编码创造了一种目光、一方世界、一个对象,因此,它生产出了一个按照欲望准则进行剪辑的幻觉。”尽管女性主义视角有时常常被诟病,只局限于主体快感、欲望、权威中心等范围内进行分析,其依靠的精神分析理论在解构一元化性别身份时反而更容易固化一元化意识,但对于《魔女嘉莉》这一部具有好莱坞代表性的恐怖片改编来说,依然可以窥探出那个时代背后男性导演的思维结构和偏好趋势。

参考文献:

1、冯欣.《电影观念的生成》,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年.

2、(英)布朗宁著. 黄剑,姜丙鸽译.《大银幕上的斯蒂芬·金》.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6年

3、(美)斯蒂芬·金著,陈体仁译.《凯丽》.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6年

4、严红兰.女性主义电影理论的三种批评模式[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32(05):128-131.

5、陶曦,李雯倩.西方女性主义电影理论[J].电影文学,2010(12):4-5.

6、章旭清.“他者”与“解构”——女性主义电影理论的关键词解读[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6(01):54-57.

7、郭培筠.西方女性主义电影理论述评[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5):33-37.

8、傅其林.后现代日常生活的恐怖书写——评斯蒂芬·金的《魔女嘉莉》[J].外国文学研究,2013,35(04):115-121

9、朱婧文.劳拉·穆尔维《视觉快感与叙事电影》解析[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5(02):141-143.

 5 ) 每个人都是嘉丽

    在我们人生的每个阶段,或者更具体,在少年时代,总是会碰到一个又一个嘉丽。
    不用否认,因为不可否认。
    她们永远是被遗落在拥挤人群的后面,是热闹的一个冷清的尾声。
    有的是不够美丽,有的是太过孤僻,有的根本就是不合时宜。
    在年少轻狂的我们眼里,她们仿佛就像一个怪物。纵使毫无交集,我们仍会附合他人来奚落她。不被重视,永远是人们的众矢之的。天生的沉默,挥着不去的自卑,她们活在角落里。
    我认识一个嘉丽,她个子很高,所以走路的姿势和大家不太一样。小学的时候有一些糗事一直到初中还被人津津乐道。她自然是受人耻笑惯了,永远是莫不吭声地坐着,看自己的书,写自己的东西。我也是笑她的行列中的一员。可是某一天,我竟和她成为知己,这是我始料不及的。她极爱读书,很有思想,只是不善表达。她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只是早已不在开启对外的心扉。她善良,睿智,温润,大度。对于他人的嘲弄不在意,她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倒显得我们的天地如此鄙薄。
    我才发现,她不是嘉丽,我们才是。我们无法正是自己的断臂,所以妄想去折断别人的翅膀。我们无法填补满世界的空虚与浅薄,我们用庸俗去注满。我们有着世俗的眼光,红尘中人,却偏偏要以上帝的眼光审视人世。我们连自己的生活都无暇顾及却坚持要为他人做一袭完美的长袍。
    可是嘉丽不会成为恐怖片。试想,若是嘉丽们都举起了屠刀来实施子的报复计划时。有几个人能够安然入睡?
    有人说是因为她们没有超能力。
    不对,是因为岁月的洗礼安抚了嘉丽们细腻的内心。我们长大了,可是她们的善良和纯真并未改变。宽容和谅解是上帝赏赐的成人礼。
而我们也逐渐变得随和,安宁,谦卑。
    张爱玲说: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我的嘉丽。
    她现在应该是在挑灯夜战吧。过年的时候在母校的光荣榜上不经意地看到了那个熟悉的名字。我很惊异,但是心里浮起一股温暖的说不出的欣喜。准确的说,应该是欣慰吧。可是某种无可排解的怅惘之情挥之不去,就像是长堤上最后的夕阳,有着迷朦的暖意和淡淡的萧瑟。

   因为我知道,她现在活的精彩,活得完整,活得坚强。

   因为我知道,她早已远远把我抛下,在那个流光溢彩的世界里毫不吝惜的挥霍青春。

   因为我知道,属于我们携手齐步的青葱岁月已经一去不再复返了。
   可是我一直记得,
   她黑亮眼珠里的悲悯与平和,
   一直记得,
   人生中第一个愿意安静听我讲话的人。

 6 ) 《魔女嘉莉》——谁也没有资格歧视谁

看这片子完全冲着布莱恩德帕尔玛的名头而去,之前我以为是部惊心动魄的恐怖片,虽然片尾也有不少恐怖和暴力的镜头,但其实这是一部讲人性的电影。

影片的开场让人难忘,在一场排球比赛中,因为一次接球失误,一个长相平平的女孩在赛后被众人唾弃,紧接着画面切换到浴室里,这群刚刚运动完的少女在导演的移动的慢镜头中展示着她们的青春,活力和美貌的身材,这时镜头摇到之前那个被骂的少女身上,她在用肥皂轻搓自己的身体,一切都是那样美,正当我陶醉在这慢镜头中时,女孩的手上开始有血渗出,随着身上的血越渗越多,她开始尖叫,开始求助于队友,可是换来的却是嘲笑和辱骂,原来她来月经了,可是她的母亲并没有告诉她如何去面对这象征着由女孩变成女人的第一次,所以她惶恐,害怕,尖叫的声音响遍整个浴室,直到她的体育老师进来,阻止了这一切。

这个女孩就是嘉莉,从近景镜头中你会发现她很丑,甚至有点讨人厌,也许在你的学生时代,周围也有这样的同学,也许你或者你的其它同学也喜欢嘲笑这一类人,嘉莉不但长的丑,而且家庭环境也和别人不同,她的母亲自从被丈夫丢弃后便开始神经质样的信仰上帝,当她知道女儿来初潮后不是去关爱女儿,而是骂这是上帝对她的诅咒,女儿稍质问一下为什么不告诉她月经有关的知识,巴掌便啪的打过去了。

嘉莉知道自己有不同于平常人的超能力是在校长办公室里,那个砸向地上的烟灰缸表达了她的愤怒,后来母亲把她关到小黑屋里,她进一步确定自己可以凭意念去控制某些事物。这是很可怕的,试想一下,如果你看某个人不顺眼,你就可以让那个人头上的风扇掉下来把他砸死!

嘉莉其实是一个很普通的女孩,她只不过没有漂亮的美貌,没有正常教育她的父母,所以她自卑,极度的不自信,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人,可悲的是我们往往喜欢靠一个人的外表转而去表达自己对这个人的感受,其实谁又有资格去歧视谁,谁又有资格去嘲笑谁,不是谁都有天生美貌,不是谁每天都有不同的男孩约会,就像那个体育老师说的,我们不应该这样去伤害别人,她是这部电影里唯一理解和爱护嘉莉的人,可是,最后却死在了嘉莉的手上。

一个讨厌嘉莉的女生开始想办法在舞会上陷害嘉丽,而另一个女生则希望自己的男友能约嘉丽去参加舞会,和体育老师的直觉一样,我们以为这个约嘉莉的男孩是故意设计陷害和羞辱她,包括嘉莉自己都认为他们想故意整她,可是从来没有被男孩约过的她终究也不过是个女孩子,她也想和平常人一样受到邀请,然后用口红,新衣打扮自己好参加舞会,所以怀抱着对人性的这点点希望她接受了邀请,我们开始为嘉莉捏把汗,因为另一个女生正准备和她的男友在舞会上用猪血淋嘉莉.......

影片随后分两条线索进行,一边是嘉莉在说服母亲,准备舞会,一边是精心准备的阴谋,当舞会开始,当嘉莉和约她的男生在一起起舞,当她受到男方的夸奖,当他吻了她,当她成为了当晚的最佳舞伴,当明星样的光环照在她脸上,她的脸上洋溢着幸福,她感激这些给她幸福和快乐的人们,那一刻,所有人都会觉得她是世上最幸福的女人,所以,当头上掉下的猪血淋了她一身,她开始暴发了,一切信仰都没了,一切信任都在这羞辱的片刻崩溃,她已不相信任何人,她用意念杀了她的体育老师,约她的男生(后来才发现这个男生并不坏),嘲笑她的同学,整个晚会只有那个安排男友约她的女生意外的得以幸存.......

身上满是冷却成块的猪血的嘉莉回到了家,洗去身上的血迹后才变得脆弱,她渴望母亲的安慰,可是母亲在安慰她的同时,却把刀子刺向了她,最后嘉莉不得不用意念杀了母亲,然后同归于尽......

整部影片下来,相信很多人都会陷入沉思,都会试图寻找罪恶的根源,原来一个对生活重拾信心的女子,在一次玩笑后彻底的失望,用邪恶的意愿扼杀了所有的人,斯蒂芬金的小说我没看过,虽然这部电影也是被定性恐怖惊悚的类型,并被称为七十年代最有名的恐怖片之一,但能显然,布莱恩德帕尔玛无意于去拍一个单纯恐怖的故事,导演高超的电影手法将一个自卑女性对这个万恶社会的愤怒发挥到了极至。

 短评

擅长精神虐待的母亲,校园霸凌,相当深刻的现实意义。斯蒂芬·金写《魔女嘉莉》,原型是他的两个女同学,学生时代穿得老土,皮肤不好,就被所有人欺辱。其中一人突然改头换面,换来的不是友善,而是加倍的霸凌,他们恨她“越界”,等她恢复原状,受到的欺辱也恢复原状。她们没有嘉莉的异能复仇,都死得很早,一个独居癫痫发作,一个生完孩子朝自己肚子开了一枪。

4分钟前
  • 临素光
  • 力荐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永远不要欺负同学

6分钟前
  • Touma
  • 还行

一边营造少女梦幻,一边编织梦魇,两条线索汇合,激发出无比强烈的悲剧感与恐怖感。影片最黑暗的地方是对善恶的处理,没有做简单的厘清,而是讲其中的复杂性。善念与恶念交织,酿成一桩悲剧,由果索因,皆为恶。于是,复仇的对象就难以区分了,只得一同湮灭。女教师和母亲的行为也颇有暧昧之处,前者行善,用的是恶(暴力);后者的恶,在这场悲剧面前倒成了善。场面调度无比华丽。

7分钟前
  • 居无间
  • 力荐

经典 女性恐惧的代表作 慢镜头和特写部分精彩绝伦 从平淡到梦幻再到毁灭 一脉而起

10分钟前
  • 爱茉绿绿
  • 推荐

猪血浇头,猪油蒙心,若体验其一,便难以摆脱穷其一生的粘腻,从幸福的峰巅一下子坠入无底的黑洞,从慢慢铺垫到迅速展开,粗砺的慢镜头,记录下悲婉的圣歌,血洇校园,焚毁家园,一切是有多不甘心。

14分钟前
  • shininglove
  • 推荐

牛逼就牛逼在放到宗教维度还是反宗教维度都是自洽的,重溯会发现恐怖的根源并非一方所造就,而是两种极端的碰撞:导火索是委咎荷尔蒙过剩的最常见校园问题,而所谓反派与灾难土壤只是一个信仰至上化的母亲,是人乃万物尺度还是存天理灭人欲?史蒂芬金和帕尔玛选了C。舞会戏调度只能用上天入地来形容。

17分钟前
  • Ocap
  • 推荐

拍得着实邪气,很实验性也很电影化,镜头运动,灯光效果,分屏画面,帕尔玛从一开始就是个对探究电影本体十分痴迷的家伙;而且这帮演员真是太棒,从外在气质到内在表演。

21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推荐

一个小时略显沉闷的铺垫后,终于迎来了高潮。帕尔玛一直是个执着探索影像的导演,到现在仍是,这也是我一直很喜欢他的原因

23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又见帕尔玛的招牌分屏。可怕的仪式感和绝望感,还有史蒂芬金的招牌吓人结尾。在知道结局的情况下,嘉丽前面笑得越幸福观众就越难过。茜茜斯派塞克好神奇,前面看着不好看,化了淡妆突然漂亮了,淋了猪血后又丑得恐怖。不求新版突破了。

25分钟前
  • CharlesChou
  • 力荐

我的妈呀!迷信上帝真可怕,单亲母亲真可怕,女同学的恨意真可怕,被撒旦诅咒的女生真可怕。不要嘲笑同学,善意有时候给自己带来的是一生的噩梦。一切都是妈逼的!可怜的娃!约翰·特拉沃塔从小时候起就注定是当坏人的。

30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最后那只手也太!恐!怖!了!吧!真的不要随便欺负班上的同学啊!最后二十分钟真是太刺激了叹为观止

35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天哪苏原来是真心帮她的!…………一对大好的百合就死于那个贱人之手了。男主和老师也冤。贱人拉绳子前那个舔嘴唇的镜头极好。

38分钟前
  • 苍★☆☆☆☆
  • 还行

203 K,还真被那只手吓到

42分钟前
  • 蕊蕊
  • 推荐

最后的剧场和家中的两个高潮处理的非常漂亮 血红的视角 杀杀杀

45分钟前
  • 琧婯
  • 力荐

布莱恩·德·帕尔玛作品,斯蒂芬金小说改编电影的第一部。西西斯派斯克演技棒极了,凭此片首获奥斯卡影后提名。本片涉及同学关系、宗教、性压抑等内容。拍摄手法尤为出彩,尤其是嘉莉血洗舞会前的旋转镜头,以及之后的分屏屠杀场景。梦魇结尾的处理方式此后被各类恐怖片效仿。

47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对于成长的痛苦,这个付出的代价最惨烈

48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推荐

我们没有复仇只因为我们没有超能力

53分钟前
  • mon babe
  • 推荐

没有恐惧只有悲伤。想起了自己的一些经历和一个得抑郁症的同学。孤立与群嘲真的是世界上最可怕的冷暴力。希望每一个灵魂都可以得到善待

58分钟前
  • 粉粿症候群
  • 推荐

镜头和配乐都超棒,后来的很多电影都有该片的影子啊。我觉得讲女性主义这部比《末路狂花》更好。我倒真希望每一个被bully的小孩儿都有超能力来教训欺负他们的人。如果我以后有孩子(并不大可能)我对她的教导只有一条:Never be and never fear a bully.

1小时前
  • 铎奇
  • 推荐

不惊悚,不恐怖,它只是悲伤

1小时前
  • 眠去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