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荣之路

剧情片美国2006

主演:乔什·卢卡斯,Wes Brown,德里克·卢克,强·沃特,奥斯汀·尼可斯

导演:詹姆斯·加特纳

 剧照

光荣之路 剧照 NO.1光荣之路 剧照 NO.2光荣之路 剧照 NO.3光荣之路 剧照 NO.4光荣之路 剧照 NO.5光荣之路 剧照 NO.6光荣之路 剧照 NO.13光荣之路 剧照 NO.14光荣之路 剧照 NO.15光荣之路 剧照 NO.16光荣之路 剧照 NO.17光荣之路 剧照 NO.18光荣之路 剧照 NO.19光荣之路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24 12:04

详细剧情

  1965年是马丁·路德·金与黑豹党、披头士与越战、白人在篮球领域统治天下的时代。  高中女子篮球教练唐·哈金斯(Josh Lucas 饰)接到德州西部大学的聘用,虽然提供的待遇不高——一家人只能暂住男生宿舍,董事会的资助也不足以招揽高水平运动员,但由于将要执教的是一支NCAA(美国大学联盟锦标赛)第一赛区的球队,哈金斯还是承接下来并马上同助手展开范围广泛的定位在黑人选手上的球员搜寻。  教练组陆续找到了七位天赋优异的黑人球员,这些球员性格迥异,各有所长。在经历了一次热血对决之后,黑白球员很快打成一片,投入到哈金斯教练严酷的训练中去。球员偶尔的违规行为跟篮球理念的区别让教练与球员们逐渐成长着……  终于迎来了赛季开始的时刻。德州西部队一路凯歌,面对种族主义者的暴力威胁、部分舆论的轻视,哈金斯教练决定和他的黑人球员们一起冲向光荣之路的顶点……

 长篇影评

 1 ) 29岁的库布里克

库布里克仿佛是来自未来的导演,他总是让人一再怀疑电影资料上的年份是否恶作剧式地往前推了几十年。库布里克以“未来三部曲”《发条橙》《奇爱博士》《2001太空漫游》而著名,但并非是科幻题材使他的电影能够便利地具有未来感(比如三部曲里无处不在的未来场景),而是相反,库布里克的超前能力使得只有他才能驾驭好这样的题材,把三个优秀的原著整合在一起,再让人不得不冠上“伟大”之名。《光荣之路》,这部库布里克29岁拍摄的电影,一个现实主义题材无关幻想的电影,就能说明这点。
     我看文学作品和看电影正好相反,文学作品喜欢旧一些的,最好是20世纪中期之前,感觉醇厚,新的有的看不明白,有的花样虽足但也感受不到太多好处。电影则喜欢新的,奥斯卡奖喜欢把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来回看,再往前就觉得兴味不足,若是到了黑白片,就往往硬着头皮。因为电影毕竟是视觉效果的奇观,故事和技法新的,往往也掩不住画面和音乐的旧,但《光荣之路》正好相反,故事和技法的新,往往令人忽略画面和音乐的旧——实际这也是不严谨的,因为库布里克的画面(尤其是色彩)和音乐意识恰恰又是最超前的,姑且说关于光影的技术是旧的——只能说他的新太为超前,仿佛来自未来。
     影片的切入点非常合理、非常轻松,也非常深刻,这是库布里克电影的一贯特点,他不声嘶力竭的营造一些貌似雄壮的氛围,只是把四周打扫干净,从容开展,但是优秀的音乐、镜头和对白的结合,往往在开头就能把人抓住。
     故事的剧情不复杂,法军将军A为了军功命令下属去执行不可能的任务——攻击德军的蚁丘(ant hill)【此名字大有深意】,左右为难的师长Dax最后还是决定执行,在身先士卒的冲锋之后,整个军队几乎全军覆没。将军为了推卸责任,以激昂军威为名,要求从军队里挑选出三人执行死刑。为了挽救下属,富有正义感的Dax在法庭上为下属辩护,却没能改善情况,为了救人,Dax使出了制衡的招数,想通过抖露军队丑闻的方式使将军B干预审判。但这一切都没有改变结果,军队的丑闻反而成为了将军B除掉将军A的武器。
     电影直白地展现了法国人足以和中国人媲美的劣根性,这也是为什么中法两国近代历史何其相似乃尔的原因,因为电影的批判力度,曾一度在法国遭到禁播。影片的背景是一战期间的法德交战,但是德国的军人从头到尾都未曾出现,我们所看到的也只是在大敌当前的情况之下,法军的上层是如何争权夺利、中层是如何玩忽职守、下层是如何茫然四顾的乱象。法国人相比起德国人来说,庸俗的情感更多,理性的思考更少,信仰在法国人那里看来是可笑的,所以它们才能把自己认为可笑的东西玩得炫目灿烂,用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等虚无缥缈的东西来鼓励属下去送死,为自己的晋升添砖加瓦。正因为事实上的缺失,所以他们才需要在口头上把它玩的花样百出来弥补心虚。所以法国一贯以来是有着最“宏大”的理论,最“伟大”的目标、“人权宣言”、“社会契约论”“三权分立”都从法国起源,这些理论顿时成了各方政客的安身立命之本,天天讲年年讲,仿佛一翻手便能创造新世界。但法国人嘴里的新世界却往往在他国的土壤上开得果实,即便是被国际社会目为血海狂灾的法国大革命,也没有确立起稳定的民主体制,依旧是民主了再复辟,复辟了再民主,究其原因,不外是玩政治的人都将理论当成了纯粹的工具,无需敌人的进攻,自己就在无序的争夺中把空盘子打得粉碎。就如托克维尔说的那样,法国人已经许久没有过过正常的政治生活了。
      电影的最后,德国人出现了,但她不是一个将军、不是一个统帅、甚至不是一个士兵,她只是一个可怜的德国俘虏,但她在满脸泪痕之下唱起欧洲的民谣之时,原本糜集在小酒馆里想要取乐的法国士兵们,顿时感动泪下。这说明库布里克也许并不是一个严格的民族主义者,他更近于世界主义者,也许在他的眼中,只有穷人富人之分、统治者被统治者之分,并没有明确的民族分野。因为在肮脏的小酒馆里,同样底层的德国少女和法国士兵在含着眼泪,同样地思念亲人,同样地祈求安宁。而在金碧辉煌的将军府里(库布里克特意在影片开头用语言渲染将军府的豪华,在我看来失之过显),这些研究着权术、高喊着爱国的权贵们,可能随时就会以相同的理由和敌人携手起舞(贝当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绝佳例证)。
     电影也完全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我们到底是需要庸俗的温情,还是理智的冷酷,在取长补短无法做到的时候,这往往是我们不愿却必须面对的问题。像Dax这样过分爱惜战士生命,与上级统帅意见严重相左的指挥官,在机器一般严酷的德国军营里,活不过半个小时就要被处理掉,因为他动摇了钢铁般的意志。而虽然电影中的权贵们一再高喊钢铁的意志,胜利的信念,但和他们倡导的其他东西一样,都是他们无法做到且非彻底认同的,所以,即便Dax一再和电影中的权贵们相左,他依旧可以活下来,依旧可以继续战斗,甚至,继续发挥自己思想的影响力。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将军B气急败坏的训斥实际上是一种最温柔的态度了。因为说到底,酒馆里的底层士兵们自不用言,即便是脱逃追责的中层代表——营长,会在被自己陷害的人行刑之前真心实意地道歉,颠倒是非的上层代表——少校,会在宣读审判书时目光闪烁,声音发虚,从始至终,对正义和生存的思考,依旧是困扰他们的一个问题。而这样的问题,在意志高度统一的极权社会里,是完全要被取消的:正义和生存不必考虑,唯有胜利才是唯一。我们会为法国人的庸俗、自私、推诿、虚伪而感到恶心,但却从他们无时不在的一些人性思考中感受到温暖;我们会为德国人的坚定、自律、责任感、细致感到由衷的敬佩,但却有在他们超越人性的黑色思维方式下感到恐惧。说到底,人性内涵是什么,是一个没有定论的问题,是向下到动物性,还是向上到机械性,越过哪些边界,人性就不为人性,由此人也就不为人,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2013年

 2 ) 光荣之路

故事发生在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战壕中,战争的无力感和讽刺意味充斥全片。在后方安然自得地住在美丽城堡里的将军,向在前线卖命杀敌的陆军上校达克斯下达了一个命令:不惜任何代价占领安特山。这一命令在当时的战况下无异于让战士们去自杀,任务注定是要失败的。将军为了掩盖自己犯下的致命错误,下令逮捕3个无辜的小兵,宣称他们犯下了临阵脱逃和叛变的罪行。达克斯在入伍前是一名律师,他自愿充当3名士兵的辩护人。但不久他就发现,除非能够证明将军犯了过失,否则只有奇迹才能救出这几个危在旦夕的小兵……

《光荣之路》是一部璀璨耀眼的电影杰作,对军队政治作出了尖锐的控诉,也是一次让观众与电影人都同样无法忘怀的电影历程。

 3 ) 其实那三个士兵早就出现了

《光荣之路》是库布里克拍摄于1957年的一部战争片,反应的是一战期间法国与德国之间的一场战役。电影中借由三个士兵荒谬的死因,表达了导演对人性和“爱国”的哲思。除了故事文本,导演借由运动摄影和对非叙事材料的使用,起到了表达主题的作用,颇有大师的手笔。

电影中有两段对比非常鲜明的运动摄影。一段是将军米罗巡视战壕时,另一段是上尉达克斯在冲锋前巡视战壕。这两段里,不同的摄影视点和背景音效带来的反差,在叙事之外表达了主题。

运动镜头一

(威风凛凛的将军踩着鼓点行进)

将军米罗巡视战壕时,停顿了三次,和三个士兵说了话,而这三个被问话的士兵(最后一个是被问话者旁边的士兵),恰好就是最后被选出来要处决的士兵。一开始,摄影机一直是正对米罗拍摄,也就是在战壕里倒退,每当米罗行走时,军鼓(仪仗队的那种鼓)的背景音乐就响起,配合米罗威风凛凛的表情,一个将军的得意形象跃然纸上,然后结合故事,我们知道这种得意背后正是他的虚伪。

当米罗停下问话时,军鼓背景音就停止,颇具仪式感。我们注意到,那三个后来被处决的士兵在此时并不参与叙事,可是导演却正好让他们出现在米罗的三次停顿中,而且第一个士兵答话时,背景里一个炸弹爆炸,炸点在屏幕上的位置就在他脑袋正上方;第二个士兵答话时,机枪的声音响起;第三个士兵虽然没有答话,却见证了一场训斥。导演使用画面、声音和暴力情节暗示了三个士兵接下来的命运。

(被问话的人恰好是之后被处决的人)

而到米罗被“吓傻”的士兵激怒后,摄影机转而拍他的背影,正面拍摄转换到背面拍摄,表达出米罗由得意到沮丧的心情。

运动镜头二

(上尉的主观镜头)

上尉达克斯巡视战壕时,导演采取了与米罗将军完全不同的视点。当米罗将军在作战室里举起酒杯并说“致法国”时,画面马上切到上尉达克斯在战壕里的主观视点:战壕里,士兵们绝望地看着画面(也就是看着达克斯/也就是看着摄影机/也就是看着观众),行进一段后,画面切到达克斯的半身正面镜头,如此来回四次。

因为战士们即将进行的是一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达克斯和士兵们根本没有信心,这里的主观镜头配合隆隆的炮火声,一下子把观众与上尉达克斯的心理距离拉近,使观众对达克斯和士兵们产生移情,也就为后面对人性和爱国的思考打下了基础。

通过上面两个镜头,我们可以看到,库布里克非常注重非叙事材料的使用(米罗停下来看的三个士兵)以及画面信息(第一个士兵头顶的爆炸位置)、音效(鼓点、爆炸)的使用,并通过它们在叙事之外达到表达主题的作用,形成自己强烈的风格。

 4 ) IMDb英文网站幕后花絮翻译——看看库布里克为啥是大师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IMDb榜单电影评论”,提供英文网站幕后花絮翻译。

来源:IMDb英文网站。著作权归译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译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电影中史诗般的战斗画面,是在向德国当地农民租用的一个面积约5000平方英尺的农场中拍摄的,在支付了农场中当季已经种植的农作物的相关费用后,道具组调用了八台起重机,60多名剧组人员不停的工作了三个多星期,终于真实重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场上的战壕、弹坑和粗糙泥泞的地形。
 
    温斯顿邱吉尔说,这部电影高度、准确的还原了在阵地战阶段,战争双方的真实面貌,以及有时会发生的军事战略上的错误导向。

    1969年,柯克道格拉斯回忆说,从现在到将来,这部电影将永载史册,我不需要等50年后再证实这一点,我现在就如此确信。

    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被称为完美主义者,电影中注定的“最后一餐”场景拍摄了68次,由于场景的细节表现要求演员们看起来在真正的吃东西,几乎每次拍摄时都要准备一只新的烤鸭。

    监狱中士兵讨论他们命运的一幕是在周六拍摄且超过了工作时间,导演库布里克一直不满意,制片人James B. Harris在拍摄了63次后提醒导演在德国不允许加班,导演库布里克大发脾气坚持继续拍摄,在第74次之后终于得到了想要的效果。

    斯坦利•库布里克在电影拍摄过程中十分看重前期的关键性测试效果,柯克•道格拉斯回忆说,“他让资深演员Adolphe Menjou同样的场景拍了17次”,然后Menjou说,“那已经是我最好的一次了,我想我们可以吃午饭了”,午饭时间早已经过了,但库布里克说他还想再拍一次,Menjou暴怒。当着道格拉斯和整个剧组,他质疑库布里克的导演水平。斯坦利只是静静地听着,在Menjou完成贬低他的结论后,平静的说到,“好吧,让我们再拍一次”,Menjou完全顺从的回去工作。

    电影名称出自托马斯格雷的著名诗歌《墓园挽歌》中的一节:
“浮夸的纹章,权力的盛况,世间诸般的美丽,曾经无尽的财富,都等待着不可避免的时刻:光荣之路,通往坟墓。”

    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带着剧本去找柯克道格拉斯,道格拉斯立刻就喜欢上了这个剧本,并对导演说,“斯坦利,我不认为这部电影会挣哪怕一个镍币,但是我们应该拍摄”,事实证明道格拉斯所言非虚,电影本身票房不佳。影片成本不超过1百万美金,其中大概30万美金是柯克道格拉斯的薪酬。库布里克按影片利润分成,但未收取报酬。

    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在拍摄期间碰到了Christiane Harlan,在影片结尾扮演那个唱歌的女孩(也是本部电影中唯一的女孩),1957年(电影上映年份)库布里克与第二任妻子离婚,并与Christiane Harlan结婚,直至1999年离世。
 
    考虑票房因素,斯坦利•库布里克原本计划将结尾改编成一个快乐的结局。但几经易稿,他改变主意,决定按原小说的结局进行拍摄。 因为制片人James B. Harris必须要告知公司执行总裁Max E. Youngstein相关剧本变化,担心因此会被拒,所以Harris只是简单提交了最终版的剧本,而没有提交相应的变更备忘录,他假定公司中没有人会认真读这个终稿剧本,显然,Harris赌对了。

    因为影片中对法国军队的负面写照直到1975年一直被禁止在法国上映。德国出于与法国关系的考虑,也相应禁放。瑞士也直到1978年才解禁,因为指责电影“颠覆了法国的形象”。在比利时上映时,要求添加前言,说明影片仅是一个孤立的事件,不能代表和反应法国士兵的勇敢和荣誉。在西班牙,本电影因为弗朗西斯科•佛朗哥将军的独裁统治禁止上映,直到1986年弗朗西斯科死后11年才解禁。

    在拍摄过程中,Timothy Carey(饰演Pvt. Maurice Ferol)出了问题,他出于个人宣传意图伪造自己遭到绑架事件,因此斯坦利•库布里克和制片人James B. Harristo解雇了他。正因为如此,遭受审批的三名士兵无法拍摄相应的战斗场景,牧师在听Ferol的忏悔一幕使用了替身。

    虽然故事发生在法国,但电影拍摄于德国慕尼黑。影片中大部分法国士兵的扮演者,其实是未当值的慕尼黑警察局的警官。总共大约有六百名,使用六台摄像机跟踪拍摄,记录他们在战场上的“死亡。每一个演员(很多人的父亲曾真实参加过一战)被安排好遇到机枪子弹、弹片等确切的位置和“死亡”地点。库布里克不停的提醒扮演士兵的警察,他们应该在战场上表现出害怕,但只有再库布里克重复指示后,演员才意识到应学会表演恐惧。

   Richard Anderson回忆道:“战壕令人感到可怕,一开始只是散发某种气息,然后天气都很糟糕,寒冷,冻结,阴沉沉的,灰暗的。我们都感冒了,从拍摄的第一周起我们都生病了。我们都看起来很糟糕,但它确实增加了电影的真实感。”

   斯坦利•库布里克大量跟踪拍摄的镜头,要求战壕的宽度要比一战的实际战壕宽两英尺,即六英尺宽而不是四英尺,以便空间允许布置摄影机所需的移动轨道。

   电影特效监督Erwin Lange在获得德国政府特殊许可前,不得不先尽量准备战斗场景拍摄所需的大量爆炸物,在电影拍摄的第一周就使用了将近一吨炸药。

   电影结尾处酒馆中女孩演唱的歌曲为德国民间歌曲“Der treue Hussar”(忠实的轻骑兵)。这一幕,战争中疲惫不堪的法国士兵被一个德国囚犯用母语演唱歌曲所打动,在历史上有着现实事实基础。1914冬天的西部战线,有所谓圣诞节停火,一些历史记忆说,法国和德国士兵曾从各自的战壕走向无人区,共同唱起圣诞颂歌。

    Dax上校的驻地是几个严重受损的建筑,看起来好像是被炮弹击中过。实际上建筑是十八世纪的schleissheim古堡,军事法庭的场景也拍摄于此。二战期间,schleissheim古堡附近的工厂遭到空袭。一些炸弹落在古堡上,造成重大损坏。所以,Dax的驻地不是看上去像被炮轰,它实际上确实被炮轰过。

 5 ) 库布里克的“最后一分钟营救”

不必多说,大家自然看得出库布里克将这部影片取名为《光荣之路》实际上是一个巨大的讽刺。不管这片名是不是正如某些网友所说抽象的来源于罗马共和国的晋升体系(这里也同样指代军队的晋升体系),还是影片中具象的战壕用士兵尸体所堆出一条冲锋进攻的道路,或者是在影片最后处死三位士兵之时那条宽阔的冰冷的秩序之路,毫无疑问的是,这其中没有一个意向具有正面的意义。他们都构成了库布里克用镜头语言所搭建的一个巨大反讽。
库布里克将三位完全无辜的士兵送上了处决的刑场,让他们作为人类罪恶的牺牲品。他们三位当中,一位是因为得罪了长官,知道了长官误杀战友的秘密,一位是因为自身不合群的性格,而一位仅仅是因为运气不好被抽签选中。我们看到他们三位没有一位是应该赴死的,而一个冠冕堂皇的军事法庭可以毫无顾虑的夺去他们的生命。所以在军事法庭上达克斯达克斯感叹到:“我曾数次羞于作为人类的一员,这将是一次。判其有罪会是你们每一个人死前的罪恶。我不相信最可贵的人和他的怜悯会在这里死去。”
然后我们看到影片中最为揪心的在刑场上的那一段戏,库布里克故意拖长了镜头,故意放慢了影片的节奏。从刑场那条宽阔的、对称而又平衡的大道上,三个人分别被押上了刑场。一位夸张的向神父哭诉着他对于这个俗世的眷念、不断通过动作外化着他对死亡恐惧,一位强忍着巨大的痛苦故作镇定的想以一位英雄的身份舍身赴义,而另一位荒唐的被担架抬着上场,他们对一位已经没有意识昏迷中的伤员照样执行死刑的仪式,更像是一出闹剧。节奏是那么缓慢,以至于曾经被好莱坞经典模式培养出来的观众都等待着奇迹的出现,等待着格里菲斯传统下那个“最后一分钟的营救”。不过库布里克告诉我们,在战争的残酷现实下,永远也不会有“最后一分钟的营救”,于是单线程的故事走到了悲怆的结尾。
当最后达克斯军官在酒店门口观看酒店里法国士兵们对一位被俘虏的德国妇女的嘲弄的时候,库布里克做了一次关于人性的“最后一分钟的营救”。当德国妇女用她胆怯的嗓音唱出家乡的民歌的时候,全场肃静。再也没有嘲弄的嬉笑,没有叫喊,法国士兵们都留下了珍贵的眼泪。库布里克想说,其实人们的内心都是相通的,我们都呼吸着同样的空气、分享着同样的喜怒哀乐的情感。(这个故事也许有着一个历史的原型,同样发生在一战当中。当英国士兵在战壕中哼起英国国歌民歌的曲调,战壕里的敌人也同样哼了起来。)
而这一点电影大师刘别谦在他的战争电影《你逃我也逃》中也有着同样的体现。刘别谦让他的角色们反复应用着一句我们都耳熟能详的台词:

Hath not a Jew eyes? hath not a Jew hands, organs,
难道犹太人没有五官四肢、
dimensions, senses, affections, passions?
没有知觉、没有感情、没有血气吗?
fed with the same food, hurt with the same weapons,
他不是吃着同样的食物,同样的武器可以伤害他,
subject to the same diseases, healed by the same means,
warmed and cooled by the same winter and summer, as a Christian is?
同样的医药可以疗治他,冬天同样会冷,夏天同样会热,就像一个基督徒一样吗?
If you prick us, do we not bleed?
你们要是用刀剑刺我们,我们不是也会出血的吗?
if you tickle us, do we not laugh?
你们要是搔我们的痒,我们不是也会笑起来的吗?
if you poison us, do we not die?
你们要是用毒药谋害我们,我们不是也会死的吗?
and if you wrong us, shall we not revenge?
那么要是你们欺侮了我们,我们难道不会复仇吗?

————《威尼斯商人》威廉 莎士比亚

我想这就是库布里克在“最后一分钟的营救”中所做出的努力,他想让我们重新审视自身,审视我们作为人的最为本质的共通之处。其实我们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特别,当我们将那些光荣和崇高的各种意识形态的外衣脱去。人性都是相通的。



已刊载《东方艺术·大家》2012年11月刊

 6 ) 谁的光荣之路?

看到海报上仰视视角的柯克·道格拉斯冲锋陷阵的形象,再配上极具年代感的标题和“Bombshell!”,我们似乎就会意识到这是有关爱国主义的探讨。但在看了两遍电影后我还是没有办法斩钉截铁地回答标题上的问题:“谁的光荣之路?”。似乎每一处情节都是一出荒诞小品。

就像文学艺术作品中时常出现的妓女形象聚集着金钱、性、暴力、法律一样,战争也总是成为艺术家们的宠儿,战争聚集着阶级、生存与死亡、爱国主义、暴力、正义与邪恶等命题。库布里克对战争元素的运用是独树一帜的,对于它们的理解通常也带有多方面的哲学性思考,所以多元化的角色设置和角色冲突在他的这部电影中显而易见。而且他还喜欢将其以一种自己非常擅长的反讽调调讲述出来,悲剧中隐藏着些许喜剧色彩。外加例如单点透视镜头等独特的美学观念和精巧的编剧技巧,使得他的作品总是值得让人反复玩味,越思考越能体会其精妙和天才。它像戏剧一样面面俱到,又不会有生硬的感觉。


一切从最开始说起,乔治·布罗拉得(大校?)给保罗·梅瑞恩将军的那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梅瑞恩将军在荣誉勋章的利诱下,动摇了自己美好的将军形象。所以后面法军溃败也就理所当然。有趣的是,梅瑞恩将军在巡视中慰问到的三位士兵中有两位是即将会被枪决的良兵——弗罗和帕瑞斯,第三位阿尔诺目睹了将军将患着炮弹休克症的可怜士兵视作懦夫的全过程。爱兵如子的达克斯上校和梅瑞恩将军的冲突是影片中的第一个主要矛盾点:爱国主义以及“爱国主义是无赖最好的借口”。

在梅瑞恩将军的眼里,所有撤退的士兵都是懦夫,士兵的绝对服从是自己意愿实现的终极规则,丝毫没有对于合理性的判断。所以他在看到士兵在战壕里无动于衷时恼羞成怒地让炮兵攻打自己的士兵;所以在他成立的军事法庭上质问无辜士兵的圣奥班上校的思路简单得让人哂笑:你是不是撤退了,如果是,就该死;所以他才想处决掉本英勇善战却走投无路的无辜的士兵们。而在战时歌舞升平的布罗拉得的小丑形象也十分生动,餐桌上毅然拒绝参加“惩戒大会”而明哲保身的情节真的让我冷笑了一番。“维持纪律的方法之一就是时不时毙掉个士兵”这种无视人性的言论着实让人惊愕。

名垂影视的处决场面(及前后)则是矛盾与思考的大爆发。三位可怜的士兵分别是通过人际关系、私仇和随机选出的,无一和怯懦有关。在神父进来之前,三个人没什么差别,充满着一丝希望,也有着一丝恐惧之感;但在神父进来后,三个人面对自己信条和信仰的态度却发生了截然不同的变化,分别象征着三种面对死亡和非正义处罚的态度。弗罗的信仰崩溃了,他最害怕死亡,他将希望放在根本不会、也不能帮助他的上帝与神父身上,走向死刑柱时的歇斯底里,可笑而又心痛;帕瑞斯展现出了冷静且真实的人格:坚强、体面,不信任上帝却尊重信仰,但依然会悲伤,甚至崩溃。 私以为最具黑色幽默的是阿尔诺这个角色的设置。他的性格刚毅、正义、不信奉上帝、反叛精神最强,却从始至终处在一个旁观者的位置,将军批评炮弹休克的士兵的时候他在旁边默然注视,处决时他处于昏迷状态,他的意识没有参与死亡的过程,他依然只是那个拳击教父的反叛者。这让我想起了加缪《局外人》中的情节:

我也不知道是为什么,好像我身上有什么东西爆裂了似的,我扯着喉咙大叫,我骂他,我叫他不要为我祈祷。我揪住他的长袍的领子,把我内心深处的话,喜怒交迸的强烈冲动,劈头盖脸地朝他发泄出来。……而以后呢?仿佛我一直等着的就是这一分钟,就是这个我将被证明无罪的黎明。

默尔索死于社会的精神暴虐,而阿尔诺死于肉食者对人性的践踏之中。“相较于死亡,我们更害怕死得痛苦”,他们躲开了德军的子弹,却被不知荒唐的自家子弹要了命,虽然机枪带来的痛苦少,但临刑的一天却让他们感受到了绝望的滋味。

神父对弗罗说:“勇敢点孩子,这是上帝的旨意。”这同样也是梅瑞恩将军的旨意,梅瑞恩和上帝的想法一样,换句话说,将军就是士兵的上帝。

还有两处人物设置也蛮有趣。一个是被梅瑞恩将军掌掴的士兵旁边的大胖胡子,他在影片中充当政治机器中处决者的形象,抬走了炮弹休克症士兵,拉出了情绪崩溃帕瑞斯,绑好了昏厥当中的阿尔诺。另一个是罗杰中尉,一个典型以权谋私的小人形象,迫害知道自己底细的帕瑞斯。但大胖胡子在拉走帕瑞斯之前给了他酒喝,罗杰在帕瑞斯前面难掩羞愧而道歉。这样的充满矛盾的人物形象也使故事鲜活了不少。


整个处决过程看得人心情极度压抑,不仅仅是上述角色优秀的表演,也有镜头处理上的原因。

走近死亡的推镜头

六人戏剧性同框

越来越没底气的圣奥班上校

多次仰角拍摄两位草菅人命的将军

多次特写拍摄爱兵如子的达克斯上校

载入史册的单点透视,处决的士兵占了景框的3/4,相当压抑

没有过多华丽的东西,但镜头运用恰到好处,把正义力量深深的无力感表达了出来。这同样让人倍感震撼。

另外前面战争场面的场面调度也很优秀,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分半,却把士兵们的英勇无畏表现了出来,为后面将军们的荒唐举动做足了铺垫。


最有意思的是最后一段对法国士兵们的刻画。在处决了三位士兵后,其余的士兵依然在酒馆里谈笑风生,一派欢乐的气氛。戏弄德国女孩后,却被她的一曲《Der Treue Husar》触动了神经,士兵们纷纷落泪哼唱,想到自己的母亲,自己心爱的姑娘还在家中静候佳音,而自己却生死未卜……大家一起唱着,无论国家无论民族,思乡之切是联通所有士兵的语言。真正震撼他们的不是自己将军的惩罚,而是来自敌国女孩嘴里唱出的民谣。虽然这依然是库式黑色幽默,却多了些感人的温情在里面。年轻的库布里克在这个时候让我们看到了一丝希望,也许这是个泯灭人性的世界,但至少让人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芒。

所以,这光荣之路是什么呢,不仅仅是浴血奋战的爱国主义,也是那些在仇恨和利益面前能够做出正确决定的真善美的人性,同样也是永远向着正义的秩序。

 短评

这部影片,不算库氏出品最有名的,但我觉得是库布里克最好的作品(至少是之一)

4分钟前
  • 任晓雯
  • 力荐

又被老库给震了,呜呜呜,这是真事儿是吗,也太尼玛残忍了,黑到没边啊这是,所以这片子被禁了吗。然后科克道格拉斯年轻时候真的跟现在的迈克尔道格拉斯一个模样的啊!

8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刀下没有留人,这片真应该给那些好战分子看看,“一将功成万骨枯”,都以为自己是一将,其实都是万骨。库布里克拍这部电影时不到三十岁,说他是天才有疑问吗?

13分钟前
  • 津五渡
  • 力荐

“我曾多次以身为人类而感到羞耻,这便是其中一次。”他的作品总是带给人无与伦比的精神洗礼与心灵震撼,他的镜头仿佛能洞悉世间一切事物的本源,他的思想更是远远超出了时代的局限。2012年的第一部电影献给心目中独一无二的大师中的大师,端坐在电影神殿最高处的男人——斯坦利·库布里克。

14分钟前
  • 白发生
  • 力荐

库布里克是所有社会体系,共同体,国家和人类进步论的敌人.

15分钟前
  • 潜潜
  • 力荐

一道光荣之路。权利者的老迈迂腐无法终结。命令与生命、任务与自我、对与错,在战争中孰轻孰重已经开始模糊?人性正在丧失,利益隐藏在虚伪的主义中!一曲听完,便走向战场,接受一个无法完成的任务的洗礼。

16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末尾堪称神来之笔:当被俘获的女人被视为可性侵的战利品时,罔顾战友冤死的士兵们粗俗找乐的情绪空前;当被意淫的符号咏唱思乡化身圣母时,他们却在瞬间消解胯下燥热升华为圣诗孩童。人毕竟是一种环境中的人,很难超越环境而飞升自我。这种被共化的人性弱点,将残酷屠戮推向了光荣祭台的粉饰之路【9】

17分钟前
  • 吞火海峡
  • 力荐

国家机器对个体的肆意摆弄,而个体只能接受不能反抗,对不公无能无力。很有力量的控诉,同时饱含深情。29岁的库布里克对战争对军队对统治的剖析达到惊人的高度。

18分钟前
  • 帕拉
  • 力荐

“我曾数次羞于作为人类的一员,这将是一次。”不管在什么样的环境下,上级的那条光荣之路,永远靠的是下属的鲜血和尸体来铺平的,这就是政治这就是体制。不到三十岁的库布里克在当时拍出如此一部细腻沉着的作品,大师水准可见一斑,即便其后的作品也未曾让我感受到这么强烈。★★★★☆

20分钟前
  • Q。
  • 推荐

经典反战片,重点批判政治腐败。和《现代启示录》一样,视角超越了主角所在的国籍和时代背景。

25分钟前
  • [己注销]
  • 力荐

光荣之路是政客们的,不是士兵们的,在所有战争中,都是一将功成万骨枯。库布里克讲了战争残酷,但是这种残酷不来自于敌人,而来自于自己人,不来自于个体的扭曲,而来自于人性的本然。库布里克风格的开端之作。ps.道格拉斯长得很像他爹啊

30分钟前
  • 鬼腳七
  • 推荐

看了这么多库布里克,终于等到第一部义不容辞给5星的!全程几乎没有德军出镜,对战争、上层决策者、法律正义甚至上帝的一次全方位解构与讽刺,柯克·道格拉斯以及三位受刑人的表演都相当亮眼。把这片跟《西线无战事》对着看才有趣,一战德法双方都不是什么好鸟。以及,真的比《全金属外壳》厉害太多。

35分钟前
  • 柯里昂
  • 力荐

库布里克展示了他能拍好任何种类的片子,这是一部没有出现德军的战争片,三个士兵的死去终于让人知道法国人为什么在战争中总是被打得很残(当然前提是对手不算弱小,殖民别人法国总是抢在最先),结局让人真的很无力,稍微重温,仍然觉得还是四星半吧,总觉得差一点什么

36分钟前
  • La Cotiere
  • 推荐

半部战争半部律政……虽然通常把《奇爱博士》《2001:太空漫游》《发条橙》归为库布里克的未来三部曲,但把《奇爱博士》并到《光荣之路》《全金属外壳》里,组成的战争三部曲,更make sense。

41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力荐

我们英勇地冲锋,为了给将军加官晋爵;我们不甘的死亡,只是在羊群中“以儆效尤”;我们刺耳的哨声,忘了发泄战争中被撕碎的人性;我们轻轻地流泪,献给脑海中仅存的光辉。谁会关心我们?毕竟理想主义者都TM死了

42分钟前
  • AceSkoll
  • 力荐

从头到尾没有一个敌军的设计真的太妙了

43分钟前
  • 天真大师
  • 力荐

在我的记忆里,库布里克约等于上帝,上帝是他的敌人,国家也是他的敌人。在他29岁拍的《荣光之路》中,一场针对蚁丘的战争中,三个因为荒谬被处决的逃兵,其中一位叫作巴黎,随手打死了可能比他们还强的蟑螂,“最后一分钟营救”的团长,人性之脆弱,在国家至上的话语中犹见不堪。其实命运早已在电影开始时就已经宣判:“被我们大炮打死的大约有5%,10%在通过无人区的时候被打死,20%通过铁丝网的时候被打死…最后大约有75%的士兵死亡。”——所有的战争都是通向死亡,以正义命名如是,以光荣命名如是,片末库布里克老婆扮演的德国女孩所唱的《轻骑兵之歌》,可以说是库布里克对所有生命被战争扼杀被国家机器扼杀的一次哀挽,诗意由此而生,爱亦由此而生。

47分钟前
  • 刀叢中的小詩
  • 力荐

杰作!反战角度绝对新颖。人性剖析绝对深刻。黑色幽默和反讽荒诞绝对是库布里克。片末的默默温情,被感动落泪。镜头的流畅,通透,简洁,不着一语,乃是29岁的才华横溢。

52分钟前
  • 把噗
  • 力荐

准备好多杀些德国人了吗?准备好多杀些德国人了吗?准备好多杀些德国人了吗?

53分钟前
  • 木卫二
  • 力荐

影片结尾,大兵们对一个抓来的德国女孩吹口哨、起哄。我想,库布里克真是深刻,人性的黑暗都被深挖。可女孩唱起了一首德语歌,法国士兵们渐渐安静,渐渐随她一同哼唱。我才意识到,这才是真正的深刻,库布里克给我们保留了作为人类的最后一丝光荣与尊严。

56分钟前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