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梦人生

喜剧片美国1960

主演:玛丽莲·梦露  伊维斯·孟坦德  

导演:亨利·哈撒韦

播放地址

 剧照

戏梦人生 剧照 NO.1戏梦人生 剧照 NO.2戏梦人生 剧照 NO.3戏梦人生 剧照 NO.4戏梦人生 剧照 NO.5戏梦人生 剧照 NO.6戏梦人生 剧照 NO.13戏梦人生 剧照 NO.14戏梦人生 剧照 NO.15戏梦人生 剧照 NO.16戏梦人生 剧照 NO.17戏梦人生 剧照 NO.18戏梦人生 剧照 NO.19戏梦人生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7-17 14:54

详细剧情

拍摄于1960年,和法国明星伊夫。蒙当共同主演,也是梦露逝世前的最后一部歌舞片。梦露饰演的阿曼达清新活泼,富有魅力,延续了梦露一贯的喜剧风格,让人喜爱有加,MyHeartBelongstoDaddy这个曲子梦露演绎的也十分有趣,快乐十足,叫人不禁。

 长篇影评

 1 ) 舞台逐渐消退的金光

看完后,(中段有点想睡了,小声BB...)印象最深的就是随着老人往后讲述布偶舞台上的颜色逐渐暗淡,好像每个人一开始都认为自己拥有着金色年华,但后来不情愿的发现原来我们都是那被操纵的布偶。舞台黯淡了,布偶也白送人家了。(是不是我太悲观了……) 老爷爷诉说的时候,诉说的好几件事都是因为周围人的言语改变了事情的走向,好像这舞台;戏台一直在那里,布偶也在那里,可是那光消失了。

 2 ) 没有看客的命运

资料馆侯孝贤作品回顾展,19号《海上花》和《戏梦人生》连放。前者放映几近完美,但《戏梦人生》不断出现虚焦。要么糊了字幕,要么画面对不准焦。放映员要么是没吃好早饭,要么就是饿得不行。 按作品时间,《戏梦人生》是侯孝贤台湾三部曲的第二部(王童也有个台湾三部曲),但按照电影故事时间,它则是第一部,从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讲到了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台湾光复,然而《悲情城市》又从1945年的光复讲起,一直到1949年国民政府迁台。 《戏梦人生》围绕着李天禄的前半生说事,主题大概就是老人挂在嘴边的:人生的命运(运命)。命运跟算命先生的话有关,“这小孩的命很硬”,也跟父亲入赘一事有关,他随祖父姓,埋伏了父子关系紧张的隐情(他自己又入了赘)。命运又是一系列的生离死别,像前一部分讲祖母克死一堆人、大目仔送回厦门,到了结尾部分,痢疾又接连夺走了丈人和小儿子的生命。然而,这些在动乱和颠沛流离的年代里,它们看上去好像都太正常不过。同以一连串死亡(父亲、母亲、祖母)带出故事的,侯孝贤的《童年往事》似乎更有人情味和感染力。相反,《戏梦人生》就像是老人的自我唠叨。 电影不断做的事情就是去除戏剧性,除主人公李天禄以外,其他人物都缺乏连贯的命运交代,转用片段式放映来呈现。发妻、丈人这样的就不用说了,就连丽珠的去向都略过了。通俗的讲,这是侯孝贤追求的距离感,镜头始终离得远远的。人物藏在阴暗处,让观众始终看不大清楚面目,知道有这个人,却不知其长相。在一部讲述个人记忆的电影里,导演如果不想让观众看清楚,那么,他一定是希望观众去思考,为何人生跟命运会如此不明?比起《悲情城市》的家族史谱写,《戏梦人生》转为聚焦一个人,在这个漫长的时间过程中,绝大多数能激发观众兴趣的东西都被减弱和消除了。恐怕,这正是很多人看《戏梦人生》昏昏欲睡的由来,人和事远远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清晰,反而是一片模糊,晦涩暧昧。 基本上,《戏梦人生》是最暗的一部侯孝贤作品,几十分钟过去,众多配角人物经常是看不清脸,如同只有轮廓的剪影照。以父亲许梦冬为例,先是直接没影子,然后只有声音,再是躲在阴影里,迟迟不肯露面。再到祖母,尽管李天禄一番话讲得生动有趣,哪管它是不是迷信,然而,祖母是什么形象?没人记得住,更想不起来,只是隐约感觉,在李天禄生命里,有过这么重要的一个人。如果对比《童年往事》耍玩芭乐的祖母形象,或许就不难理解,两部电影追求的差异和不同了(《童年往事》是一一离去的那些人,《戏梦人生》则是那些人曾经陪伴过我)…… 跟《悲情城市》一样,《戏梦人生》起于黑幕画外音。前半部分给人最深的印象就是再三出现的古宅建筑,几乎没有打灯。李屏宾后来交代过,其实有打,但低照明,充分利用了自然光,追求接近真实和还原历史的感觉。自然光也就是建筑物本身的采光,要么依靠高窗和中间天井,要么就是少得可怜的顶上玻璃瓦。油灯昏黄、阴影笼罩,这就是《戏梦人生》给人的第一印象。观察下影片就能知道,明亮的光线会集中在门框和窗户上,这点和吴念真的《多桑》是一个路子,同饰演父亲的蔡振南也有一系列爆粗,形象极其相似。插一句,中间小孩用闽南语背诵唐诗: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首诗歌也出现在《悲情城市》,挂在了文清家的墙上。 《戏梦人生》的故事架构比较复杂,电影可以分为三部分内容。一是正常的镜头叙事,二是李天禄的现身说法(画外音加本人出镜),三是戏剧舞台(布袋戏加歌仔戏)。有时候是先出画面,再有画外音的注释解说;有时候解说充当了叙事功能,连接前后段落,提示下一段故事;有时候是互为补充,更有些地方是存在出入——讲述的和画面上的并不一致(丈人躺棺材一段)。这些设置表明,个人经验和口述史并非百分百的确凿可信,在重新建构历史的过程中,我们更需要多角度、多样本的参照。 当一个画面搭配了口述者的说法,画面所能承载的意义被无限扩大。李天禄第一次现身说法是在祖母搬来内山,和孙子住。电影先有修房子的画面,冷不防李天禄出现在了片场,现身说法起来,令人搞不清他到底是回到了过去,还是电影在采用纪录片拍摄,完全混淆了起来。如此说来,《戏梦人生》是一部不纯粹的剧情片,它由不完整的人生片段组成,时间点都是不加提示的。至于李天禄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电影似乎并不关心。我们大可夸奖侯孝贤是春秋笔法,每到关键所在,他就跳将出来,转入到下一个段落。 从《风柜来的人》、《恋恋风尘》到《悲情城市》,侯孝贤始终会去表现没有被割断的传统。传统包括祭祖和拜神仪式,堆得一桌满满的贡品,家家户户烧金银纸。正因如此,理解继母换带的一段戏就变得简单起来了,反倒是先前剪辫子的戏份没有正面表现,被略过。它们和先前争论李天禄姓氏、挂在墙上的祖宗肖像,后来四处赶场演出的意义都是一样,可以归为传统的一部分。 片中也详细完整地讲解了布袋戏,先是正面固定镜头对准了戏台,看帷幕下的尪仔在演《白蛇传》,然后是侧面拍演戏的人,看他们躲在幕后把尪仔举在手上,边唱边演,然后是中远景的完整交代,交代布袋戏有前场表演和后场奏乐,搭上几个观众。 《戏梦人生》不断出现笙萧锣鼓,时不时就是热闹嘈杂的戏台和鞭炮硝烟,你分不清是哪家的红白喜事,反正它们都和演戏有关。我一直觉得那些乐器声音刺耳,觉得戏台喧闹不堪,然而,在这种嘈杂的背后,《戏梦人生》的故事却有一股难以掩饰的悲凉,好像生老病死只是组成人生的固定过程,但人生表面上又总是那么热闹,张灯结彩、游戏过场。它们就像布袋戏里不断搬演的剧目,重复着古老的故事传说。还可以注意到,《戏梦人生》的配乐不多,相比《恋恋风尘》和《悲情城市》的灵魂音乐,原声带的众多曲目根本没出现过。显然光有这些不时出现的戏,电影已经够嘈杂了。 李天禄第二次和第三次现身说法都和丽珠有关,也就是爱情部分,发生在台中。事实上,在李天禄的自传里,他一生有四个影响比较大的女人,丽珠一段不过是攫取出来的最美部分。有说,封建社会里,与发妻的婚姻基本不被认为是爱情。难怪到《海上花》时候,冒出来一说法,侯孝贤是拍男人们去妓院里谈恋爱。 这一整段出现了两场歌仔戏(李天禄有介绍),其中一段是典型的苦戏。和丽珠恋爱时候,背景音乐还是霏靡靡的日语歌。可以看得出,这部分室内戏开始有了后来《海上花》的感觉,只不过镜头基本不动。点烟、撕照片还有验真心,寥寥几笔,道出了一段爱情的动人之处。 及至参与日军的“英美撃滅推进队”,李天禄为了养家糊口,也不得不四处奔波。《戏梦人生》谈及为日本人做事的表述,也不同于内地的官方语境,甚至会让人感到不解。然而,李天禄打一出生台湾就在日本的殖民统治下,中间他还说了一连串流利日语,为日本人做事,其实是很好解释的事情。他和川上的关系,也有些《悲情城市》宽美兄妹和静子兄妹的关系影子,讲日本兵烧大米的一段更是极有代表性。敌对的国家,不一定就是催生出敌对的人。其实,换哪个政府、由谁来统治,那还不是一样,对底层百姓而言,他们只希望能存活下去,不变的逢年过节、一日三餐。 如果单看拆飞机的两处场面,观众是无法理解一个时代的落幕。李天禄出来说了,拆了飞机当废铁,卖废铁换钱,换钱来演布袋戏,演布袋戏为了谢神,谢神是为了庆祝台湾光复。因为台湾光复,作为地方剧种的布袋戏自然而然就解禁了。李天禄的人生,又开始了新的篇章,但《戏梦人生》的故事,到此为止。 作为传统手艺人,李天禄赋予了尪仔(傀儡、玩偶)生命。在李天禄的生命中,他有一段辉煌的布袋戏生命。同时,电影又赋予他另外一种生命。那么,“谁在命里主牢我”,这或许是《戏梦人生》最想说的主旨。人如傀儡,哪会知道有什么东西在操纵着命运。那到底是从神明和祖宗那里借来的生命,还是说命运已经由不得他的选择,《戏梦人生》依然没有给出个解释。就像除了让李天禄现身说法,已经没有其他看客能讲出个所以然。 其他地方,《戏梦人生》也在重新讲述一种逝去的、独特的乡土经验。不要忘记,布袋戏并非是给什么可达官贵人观赏的戏剧,同时游荡在乡间的演出注定也不会有宫廷趣味。它以最喜闻乐见和家喻户晓的传说故事为蓝本,编成了通俗易懂的方言剧目,说说唱唱,在以村落和族群为纽带的乡村土地上,焕发出最后的活力(即便后来有借助电视节目的一阵红火)。我们当然不会意外,为什么这般地方剧种会由台湾人来著传立说。若是在内地,丢掉性命的何止是李天禄这等草民,经历清算洗劫,整个地方剧种早已消失殆尽了。 http://www.douban.com/note/55978017/ 逝去的 http://i.mtime.com/moviel/blog/251431/ 再看再阅再读 李天禄和戏梦人生

 3 ) 不在手里的,都在命里

〈The Puppeetmaster〉译为《戏梦人生》,李天禄成为布袋戏演员,因缘际会,因着天地间的沧海桑田让他行走在一个个舞台间。古老的家庭秩序、情感观念曾限制他,也曾塑造他,只是无论艺术还是生活都不过是李天禄信得过的命理中的过眼云烟,“好运不会成双而至,坏运也一样”,那些不曾掌握在任何个人手里的人生叙事,都真真切切地躺在这命运里。

李天禄出生在一个笃信命理的家庭,家人相信当他改叫父亲“叔叔”,叫母亲“阿姨”后,便可改变命运。尽管命理让他从身份上远离了情感联结,但他也遵循着它暗示的一切。只是情感上他总归是要走出去的,也在这时他遇见了布袋戏。

屋里是繁文缛节下的疏离而有序,屋外的世界是赶着李天禄走的更迭变迁,什么时候有戏演,演什么戏,为谁而演,很多时候并不是由他和剧团决定的。而在演出时和丽珠的相遇,再深切的情感也在之前李天禄被招亲的家庭面前只当是朝露昙花。

所有的命运变量汇集而来,让李天禄颠沛流离,烽 烟 四起时,他带着妻子前往疏散地的那些日子,也失去了一些生命中重要的人,他平静且无力地回望着大半生,感叹这是自己的命,也是他人的命。那些演过的戏呢,便是做过的梦了。

如果人生是戏里演的西子湖畔的一场邀约,一次游船那就好了,可人生演的是不在手里的,在命里,是无可奈何,是一声唏嘘。

 4 ) 侯孝贤的[极品现实主义],猴年马月能等来修复版!

时代风雨飘摇下一个小人物的命运,这不是李天禄的传记,这是这个五十年间所有台湾人的传记。把情节埋藏在现实主义下面的这个方法侯孝贤是绝对的宗师,这种带有电影美学厚重感的极致现实主义我愿称为极品现实主义。他的的长镜头非常有意思,完全脱离了戏剧性就好像神在远远的静静的看着这个世界一样,所有冲突都被弱化了,只是冷冷地看。这种长镜头方言、素人、超级现实主义一点都不比舞台剧差,还有种极度的真实感,是一种非常非常取巧的方式。唯一遗憾的是--这部侯氏代表作!为什么!还没有!修复版!

关于生死的问题,一定要用比较客观的清冷的方式去讲述只要有戏剧性马上线的虚假。

《童年往事》+一段《海上花》,导演终究是对自己的无限复制。

饭桌上三言两语把日本战败撤离台湾说得一清二楚。

笔记:

侯孝贤电影以纪实性/写实性取代梦幻性,将普通人的真实生活作近似自然主义的呈现,《戏梦人生》就是李天禄一生的电影化记录,在这种记录当中试图让观众感觉和思想。 台湾主流商业电影的人物关系和情节推进以因果关系为根据,封闭式回圈发展。侯孝贤电影不以因果性来建构,尊重生活本身的偶然性,采用开放性结构,人物的命运和事件的结局不可预知。

像极了侯孝贤的电影风格——不管有多少的痛楚与感怀,镜头一转便是满目的绿水青山。

通过此片,侯孝贤第一次有意识地从现实主义式的白描与省略过渡到了自然主义式的写意留白。

戏剧化部分全部被纪录片元素干掉。

一场一镜,一百有余。浮生若梦,沧海桑田。

那些戏都不是演的,而是通过时间的第三只眼,从人生中截取的切片,最爱侯孝贤,他的影片里总有种迷人的经过时间沉淀的味道。

 5 ) 戏梦人生

戏梦人生 开场热闹气氛的营造,闲言碎语,遮挡镜头,就是这样生活气息的,而不是长镜头什么调度跟随演员 滞后性还有好处就是发生一个事,不给你解释,然后后面用剧里人物告诉别人或者人物独白方式解释给你,告诉别人有曲解和委屈,独白给你 听老人讲自己的故事照真好,贾樟柯二十四城记太作了 滞后性,就是先给你一个东西你看,然后再解释或者呼应他,比如他母亲梳妆然后配词得病,早晨街市空静解释父亲带他买鸭子,他和父亲开始走,木偶戏再给出怎么玩,滞后性非常有味 大光比阴影重土地阴影,我能想到的与之类似的影调就是白鹿原,但白鹿原太过鲜嫩 就是整场戏的重点是什么不需要切近景,近景反而分散注意力 侯孝贤拍鲁迅的三味书屋也能拍的很好,简直太棒了这个气氛营造,受罚下人替他说话 水稻乡间小路黄色天气远处古宅梳着辫子走过远处马车过来太棒了 私塾念书围栏潮湿太有感觉了

我看的渣画质 暗 分不清人物 不了解当地 直接导致我中途看不下去 断断续续看完了 学到的就是摄影氛围营造 滞后性 还有最重要的是当一个人老了坐在那里讲述他的一生,娓娓道来,当时艰辛,已经快要忘了滋味

 6 ) 只有生與死時,才能感受到人生的悲歡離合。

一曲一世代,匆匆檢生死。所有生來覆去,悲歡離合都只是時間的塵埃。人生如果身在那個時代能像這場夢一樣,其實真的幸福很多。在那個時代,生命猶如螻蟻,是個能夠肆意踐踏和消逝的,無論是日本人、台灣人或者是中國大陸人。他們都是那個時代的祭品,獻祭於意識形態。

李天祿,從出生的那刻,身分就是模糊的。多方角力去爭取他那血脈和遺留問題,家庭不和睦的始作俑者。從小就被批命不好,太硬,對親人都是一種傷害。而親人也隨著他的成長一個一個離開,電影表現得像是一場詛咒,但是我們都知道。這只是那個年代物資的匱乏和民眾對於醫學的保留造成的遺留。而且生命的流逝本來就是正常的,只是一種預言般的維權話語,使得整個事件顯得更為神性一點。

說到神性,電影中處處透露出神的福祉,這是台灣本土很好的文化遺產保留,但也是一種歷程的缺失。把所有的經歷和危難都牽扯到“神蹟”身上,而缺失了人應該對事實的關注。可以看得出,李天祿就是一種靠天吃飯隨遇而安的人,依附於各種權利,而最迷戀的還是“神”的眷顧。

最後,電影是一部半紀錄的人物傳記電影。其實,作為一個外國年輕觀眾看了後,其實並沒有太深的時代認同感和共情,李天祿其實是一個天才,我們很難在他身上找到什麼共同點,他做很多東西都很順風順水。而這樣的角色侯孝賢導演可能也不知道該怎麼去刻畫了,所以更注重於一些形式上的經歷,並沒有太多人物貼合的部分。我覺得電影之所以會有那麼高的評價,很大可能是跟時代背景有關係。電影唯一最動人之處,就是一種生命流逝的割裂感。和我們失去親人的時候很像,回憶起來其實已經沒有太多的情緒,但是就是好像感覺很難過,這是我覺得電影唯一處理的比較優秀的地方了。

 短评

离开我生命的那些人,留下模糊却隽永的脚印。

4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作为台湾系列的第二部,时间又往前走了些,从马关条约开始讲故事了,一个关于日据时期的城市隐喻。不变的是,不管有多少的痛楚与感念,镜头一转便是满目的绿水青山。布袋戏大师李天禄老人的几段自述故事,有纪录片的味道。真心喜欢里面的木偶戏,尤其第30分钟那段。戏剧最文化。

7分钟前
  • 大灰狼的兔
  • 推荐

继续对台湾近代史做考究,这回则到了日据时代。依然是由一个人看背后的一个时代。风格也基本类似,不过讲故事的方式,真真假假的,很有趣。

8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这部开始明显去戏剧化,有侯自己的创作意图,也有些是受客观条件所限——比如林强的表演没法给近景,那就拍全景;有些场景实拍成本太高,干脆就改成李天禄的口述。另一件有意思的事,外景基本都在福建,报了合拍程序,剧本居然审过了,那场日本宣传队的戏很可能就是在大陆拍的。《好男好女》也没事,就是到《海上花》才不让拍的——90年代的g点和现在还真不一样……

9分钟前
  • 皮革业
  • 推荐

“像云块的散布,一块一块往前叠走,行去,不知不觉,电影就结束了。”

12分钟前
  • 半城风月
  • 推荐

人生如戏,梦如人生,生老病死,悲欢离合,总逃不过的,生活本身就是历史。山是绿的,水是清的,不管有多少的痛楚与感怀,镜头一转便是满目的绿水青山。

14分钟前
  • 峰峰峰峰
  • 推荐

记录、故事、戏剧将影片一分为三,恰与戏、梦、人生一一对应。片中所有人等,全都面目模糊,或暗或远,隔着一层距离。

16分钟前
  • 狄飞惊
  • 力荐

那些当年性命攸关或是光怪陆离的事件,都化成李天禄口中轻描淡写的几段故事。这或许也是侯孝贤看世界的方式吧,时局再动荡,命途再坎坷,脑海深处留下的总有那些朦胧的山峦,昏暗的房间,冒着热气的面

21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豆瓣第3333部。题材和形式竟然都和梅子青时有几分像,但它更摒弃戏剧性,尤其是李天禄碎碎念的口述(我不认为他是个好演员,不明白侯为何一直用他)实在让逼格欠高的我看得有点吃力。(排名靠前的标签竟然有“纪录片”……)

22分钟前
  • zitsunari
  • 还行

侯孝賢的片子一寸一寸看進去,再看其他都會覺得“飄”。

26分钟前
  • 匡轶歌
  • 力荐

淡極了的一部電影,以至於有一點沉悶,但人生何嘗不是。

30分钟前
  • 蘇小北
  • 推荐

1.由对镜自述(纪录)、片断搬演与戏剧三部分组成,加上时而插入的画外音补叙,大量留白,100个中远景长镜,冷眼旁观人生与历史。2.室内戏低光照明,人物大都面目模糊,一如回忆中的往事,与清晰明亮无缘。3.以布袋戏喻人,冥冥宿命感似[两生花],亦同贝托鲁奇所言"个体是历史的人质"。(9.0/10)

33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看戏剪辫巫术换命,继母世仇哭爸赶出家门,露水鸳鸯脸上敷了满桶青蛙,日本军国主义歌仔戏剪断交通线,解放后被疏散在棺材店里全家患上瘴气,拆掉破旧飞机卖破烂只为多买几张戏票……故事有点戛然而止,突然和《悲情城市》的时间线接了起来

35分钟前
  • kylegun
  • 力荐

没错啊生老病死,悲欢离合,总逃不过的。科技再怎么进步,但那一切还是逃不过的。怕且到了最后,当我们回顾自己的一生,却也连电影中那个风光秀美的长镜头都不及~对不起很残酷但也许就是如此。

38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推荐

当年阿巴斯在戛纳看了戏梦人生,说它好。回去后一想,岂止是好,简直就是厉害。

42分钟前
  • 小艺
  • 推荐

虽然我更喜欢故事性强的杨德昌,但感觉在真实性上做比较的话,还是侯孝贤更胜一筹。《戏梦人生》中,在布袋戏大师李天禄叙述人生经历的独白之下,所拍摄的影像无论表演、镜头语言、场面调度等都让我有种纪录片的错觉,仿佛就是截取自他的真实生活一般,因此弱化电影的情节性也不免让部分观众觉得沉闷,但与我们闽南地区相似的民风民俗民艺却看得我津津有味(当然也有鸡爪、芝麻饼、绿茶的缘故)。P.S.:《向前走》走红、如今给很多电影配乐的林强饰演年轻时的李天禄,意外发现的惊喜。

46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传记片的一种形式,口述与扮演彼此渗透(可比较沃特金斯的[爱德华·蒙克]。100个镜头,旁观的态度,极低的照度,以及远山淡影。值得称道的是历史叙事的态度,恰当地表现出了那种暧昧性。

49分钟前
  • 胤祥
  • 力荐

如果说悲情城市对家族命运的叙写还让人有些难以接受的话,戏梦人生对李天禄一个人的书写则简单至极,但简单之中又透出一股生死福祸的悲凉。景深、灯光更加极端,戏剧化部分全部被纪录片元素干掉,剩下的不过平淡讲述。日本宣传戏一段台本由日本人自己念出,台前却是台湾人在表演,心口相离,着实深刻。

54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

9.0/10。手一松就给了五星,这片不但尊重历史,且饱含乡土情怀。侯孝贤放弃了任何特写和蒙太奇的运用,大多都是固定摄影,但面画控制力神一般的历害。含含糊糊的语调,平静内敛的风格,口述回忆交替重塑场面的突破性叙事呈现,淡化了戏剧性,模糊了剧情片与纪录片的界限,不失为一部流水帐形式的杰作~~

58分钟前
  • 火娃
  • 力荐

除了奉俊昊,看最多遍就是他。他拍法其實怪,但抓住電影之最重要:表演、故事、空間和時間。也是我所喜歡的,看似漫不經心,實則精心設計過。廖桑課上叫我們拍「空」,其實就是體現「透視」。但片子裡有時無透視,譬如警察局那戲,因調度更複雜。他聰明到利用門框,使得畫面裡遠景和特寫並存,簡直奇蹟

1小时前
  • 林西拿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