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瑞普利

爱情片美国1999

主演:马特·达蒙,裘德·洛,格温妮丝·帕特洛,杰克·达文波特,凯特·布兰切特,

导演:安东尼·明格拉,

播放地址

 剧照

天才瑞普利 剧照 NO.1天才瑞普利 剧照 NO.2天才瑞普利 剧照 NO.3天才瑞普利 剧照 NO.4天才瑞普利 剧照 NO.5天才瑞普利 剧照 NO.6天才瑞普利 剧照 NO.13天才瑞普利 剧照 NO.14天才瑞普利 剧照 NO.15天才瑞普利 剧照 NO.16天才瑞普利 剧照 NO.17天才瑞普利 剧照 NO.18天才瑞普利 剧照 NO.19天才瑞普利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1-22 00:06

详细剧情

年轻有钱又置身于意大利的艳阳下,这是汤姆·瑞普利(马特·达蒙MattDamon饰)所渴望的生活,却是迪基·格林利(裘德·洛JudeLaw饰)早已拥有的东西。瑞普利是个出身平凡,生活也毫无值得炫耀的年轻人,他受到一个富商之托,到意大利去游说他号荡不羁的儿子迪基,重回他的家乡美国。但是当瑞普利一到那里,就深深地被迪基的生活形态所迷惑:美丽的别墅、高级浮华的渡假饭店、一掷千金的奢靡生活,以及他美丽温柔的女友,都令他羡慕不已。由于瑞普利一心凯觎迪基的生活,最后这样的欲望竟扩张成想要将迪基取而代之,他缜密的心思不仅令人昨舌,而冷静的犯罪手法更教人措手不及。就在他陶醉于亲手打造的美梦中时,瑞普利因为一次意外的巧合害他露出了马脚,于是引起警方的注意并展开调查……

 长篇影评

 1 ) 那些恰似古典乐和jazz的爱情(还有迷人的Jack Davenport,笑)

如果你和我一样,是一个从没看过Matt Damon的电影,也对大帅哥Jude Law一无所知,没有看文艺片的天赋而且神经也很大条的人,千万不要选择《The Talented Mr. Ripley》作为入门。
更进一步,如果你和我一样其实是为了Jack Davenport才去看这部片子的,那我肯定你看完第一遍的时候除了想掐死Matt Damon之外不会有任何别的感想。JD在片子里演的Peter Smith-Kingsley是个和小说有质的差别的角色,导演把他造出来,而且找了JD来演,那目的也就是让观众心碎的。
当然,如果你是冲着MD和JL的暧昧去看……赶快算了,这片子只会让你弃腐从良的。
——《The Talented Mr. Ripley》观后感

片子的内容,是讲一个迷恋上大少爷的倒霉穷小子,怎么由妒生恨到失手杀人到一错再错,最后万劫不复的。关键词是物欲(重点),打着同性恋题材的擦边球(深究起来,关系真的不大),主色调昏黄。
四个男角色:主人公Tom Ripley(MD饰)、大少爷Dicky (JL饰)、Fredi(大少爷的狐朋狗友,胖子影帝Hoffman饰)、音乐家Peter(唯一一个确实是homo的角色,JD饰)
两个女角色:Marge(金牌美女Gwyneth Paltrow饰,大少爷的女朋友和真.心上人)、Meredith(家底和大少爷相当的富家小姐,和Tom有段镜花水月的恋情)

主人公Tom是个美国穷小子,在剧院做侍应生,生活贫寒,只能在租住地下室,经常在没人的时候偷弹剧院的钢琴。爱好是古典音乐和戏剧,随身带着莎翁剧本,歌唱和弹琴都很有天赋。性格上缜密精明,有惊人的模仿天赋(包括别人的声音和笔迹),对上流社会的奢靡生活有深深的向往。Matt Damon演得很成功,如果你同时看过他的谍影重重,你大概会觉得那里头男子气概十足又简单刚毅的MD和这部戏里机关算尽的可怜虫根本不是一个人。
一切开始于一场名流集会,穷小子Tom在集会上给女歌手做钢琴伴奏,他那天穿着一件借来的普林斯顿校服,因为他的艺术天赋和他这件衣服,他受到了船王Jenny先生的青睐。这儿Tom撒了全剧的第一个谎——在Jenny先生问他是不是普林斯顿的学生的时候,他出于虚荣心没有道出实情。Jenny先生喜欢他的乖顺伶俐,同时给了Tom足够的路费,让他帮忙去意大利找回来自己翘家的儿子Dicky。
Tom答应了,同时他也面临着因为谎言带来的困难,他必须伪装自己确实来自普林斯顿大学,是Dicky的同学。大少爷Dicky是个风流英俊的花花公子,酷爱爵士乐,正流连于意大利的风景和潇洒生活之中。Tom为了他的任务做了周密准备,他在家温习爵士乐有关的所有知识,这儿出现了全剧第一个矛盾——其实Tom不喜欢也看不起爵士乐,他是古典音乐的拥趸,在放唱片的时候他说了全剧里他自己最有男人气概的一句台词,讽刺说他根本分不清唱片的爵士乐歌手是男是女,实际上这个矛盾也作为一种象征,贯穿了全剧的始终。
然后他出发了,找到了Dicky,凭着自己的手腕和智慧挤进了大少爷的生活,然后他沦陷在了意大利风景如画的夏季里。
Tom迷恋上了Dicky和Dicky的生活方式。没错,他俩的关系是迷恋,就算Tom再怎么说我爱你,说我愿意为你做一切,甚至穿Dicky的衣服闻Dicky的体味,他俩的关系都是迷恋和被迷恋,是物质欲望和猎奇心理作用下的产物,多多少少让人不寒而栗。
片子说Dicky大少爷是个太阳一样的人物,这是他女朋友Marge的评价。“他关心在意你的时候给你太阳一样的温暖,但是被他忘记却又如此寒冷。”这位迷人的姑娘这么评价,Tom认同。不过我不认同,我第一眼看见Jude Law的扮相就纯生理的排斥这个把“不可信任”写在那张俊脸上的Dicky。实际上也是这样,剧本一边说着Dicky是太阳,一边对他真实的情况给出了诸多暗示。他爱恋女友Marge,甚至为了她愿意放弃一直以来的不婚主义,但是他又不能控制自己四处拈花惹草寻找新鲜感,出于年青冲动和Tom玩暧昧之后又厌倦拒绝,还制造过对当地女子始乱终弃结果一死两命的惨剧。这儿明显能看到Dicky的性格缺陷,他完全不成熟,精神空虚而且心智不稳,这点儿在后来被证明了,他在大学就有暴力倾向。不仅如此,在电影里,Dicky大少爷一直会是万人迷,但是实际上普林斯顿没教给他任何东西,他读书拼写都挺差劲,把大量时间浪费在酒吧和游艇上,一副爵士乐发烧友的模样,可惜随身携带着萨克斯却只会吹可怜的几首曲子。总之他内心或许有深刻的痛苦,但是他的头脑却实在简单。
所以Tom说他爱Dicky的时候我简直要叹息他实在瞎了眼,傻小子受够了贫穷,一见到意大利迷人夏日里,大少爷奢靡放浪的生活就立刻缴械投降。更可悲的是他居然就此把Dicky的生活方式视为追求目标,这体现在Tom假装喜欢爵士乐,并且以此吸引Dicky的注意,而Dicky对他真正爱的钢琴一窍不通,对他喜欢的戏剧更是嗤之以鼻。不过不管Dicky有多不学无术,这位大少爷有种放浪的聪慧,他最后厌倦了Tom,意识到了Tom和自己的差别,并且拒绝了Tom的告白之时,相当残忍地说道:你简直就像个缠人的小姑娘。
这话说对了,我不愿意看到Tom被这么奚落,但是Dicky的话一针见血。没有什么比这句话更能精确地形容丧失了自我的Tom是个什么样的精神状态。
Tom和Dicky的决裂也是有象征意义的。最开始二人欢乐地在游艇上度日的时候曾经约定要一起去威尼斯。当时Dicky说“一见威尼斯死也无憾”,但是等到Tom邀请他去的时候,大少爷已经厌倦了反悔了,他们改去了北意大利,然后Dicky死在了和Tom租来的小船上。不过威尼斯并没有从Tom的生命里消失,而且最终证明了那确实是个让人死而无憾的地方,不过绝对不是因为Dicky,而是因为那儿有Peter——Jack Davenport扮演的Peter。
我其实对同性禁忌这类题材的电影不怎么有耐受力,当初看断背山稍为纯情的部分感动,而春光乍泄则只想演员各回各家各找各老婆……所以我必须说挑了JD去演Peter的导演你是个天才,从剧院里Matt Damon一头撞在他身上,JD微笑着说了第一个单词Hello的时候起我就完全被他迷住了。Tom和Dicky的关系是物质欲望引起的错误痴迷,夹杂着因为主人公长期自我压抑的性取向最初开始抬头的那种……呃,纯身体吸引。Tom遇到Peter则是完全相反的、纯精神的关系。
Peter是全剧唯一一个毫无争议、确实是homo的角色,JD成功了,比起还有粉丝为MD在片子里的取向争论不休,基本上他的演技被认为一看就是个homo。Peter和Tom之间可没有我爱你也没有鸳鸯浴,不过我必须说就凭Jack Davenport给Matt Damon的那些柔情似水的眼神,你应该相信他的演技不是盖的……不是每个直男都能用那种眼神看一个比自己矮半头的兄弟的,不信你找一个试试。关于Ripley这片子的同性恋话题,Matt Damon接受过一个采访,里面提到Peter的部分很有意思:

记者:但在电影最后那一位甜美且心地细腻的音乐家彼得……
Damon:他是位绝好的男人。

(看过JD表演之前,我估计不会对甜美用来形容男人有任何好感,不过现在我得说这也是个精确的词。更有趣的是虽然他总是柔情似水细腻如诗,但是比起homo我更容易在他身上想到某种肖邦式的气质……呵呵)
很多Ripley的影评都说,Tom爱的是大少爷Dicky,但是对Peter只是暧昧暧昧。不过我看完了全剧觉得事实恰好相反,Tom发自内心的爱Peter,这一点导演给出了决定性的暗示,不过他当然不会让他俩脱光光泡一个澡盆的,那种露骨的手法是留给Tom和Dicky的关系的。
这儿就涉及到Tom到底是不是双性恋的问题(他有homo倾向是官方设定不用争议),我觉得他还是有点的。就像他其实也很享受和Meredith的关系。Meredith这个家底丰厚的大小姐为人大方坦率,对他很主动,那种被蒙蔽着的爱情里带有一丝情窦初开的天真味道,但是绝对不让人讨厌。反过来说Tom在Meredith面前有尊严有男性对女性的自信,他也吻了Meredith(虽然那里面兼有利用和欺骗的成分),Meredith的爱是他享受假扮Dicky的生活的原因之一。
但是,Tom最倒霉的是他最后不得不面对Meredith和Peter的矛盾。Peter爱的是Tom,Meredith爱的是假装成Dicky的Tom,但是Tom如果想要活下去,想要罪行不败露,他只能选择杀死孤身一人和他一块旅行的Peter,而不是亲友环绕的Meredith……功利的答案,悲剧的结果,不过我还是想掐死Matt Damon。
杀死一个像Peter那样的人的代价是巨大的,你的灵魂肯定会背负永恒的诅咒。很多fans俗套地形容Peter像个天使,那就这么类比吧,你得永远背负杀死天使的罪孽,这是Tom的结局。
Tom爱Peter,这种感情真切而深切。他的感情在这儿干净地就像他手指之下演奏的钢琴曲,带着忧伤和遗憾。他爱Peter就像他终于可以不用再假装喜欢爵士的嘈杂,而回归到古典音乐的纯净美丽当中一样。他爱Peter所以他看到音乐家在教堂的唱诗班演奏钢琴的时候,那表情像信徒一样虔诚而且痴迷。
实际上如果他不爱Peter才奇怪,想想吧,一个和他迷恋的大少爷一样具备上流社会气质的人,不同的只是他还爱他。Peter情趣高雅,温柔如水,善解人意,而且显然这个音乐家痴迷的是和他一样的古典音乐,是钢琴而不是酒吧里彻夜不眠的爵士乐。
Peter的善良让他爱怜Tom,他不知道Tom犯过的罪,他以为Tom只是没法面对社会对同性恋的歧视。第一次提到这个问题实在警局,他对Tom说,意大利当局确实不接受同性恋,可是你看,那曾经给意大利两大艺术巨匠都带来了不便……这个开脱之词纯洁得简直像水晶一样。
在Peter家里弹钢琴的时候Tom终于忍不住,隐晦地坦白了自己,他说他希望能抹去过往的一切,从头开始。我敢肯定他希望他的生命里从来没有出现过拿波里小镇那些纸醉金迷,他那时候希望自己只拥有眼前这个愿意笑着为自己弹奏一段欢快乐曲以驱散忧伤的人。很可惜Peter并不明白Tom在说什么,他不知道面前坐着的是个杀人犯,Peter的爱是简单的,他喜欢Tom的才华和他敏感的心灵。
决定性的镜头出现在船上,那时候Peter在雅典有演奏会,Tom陪他一起去,两个人在船舷上一起唱起了威尼斯船夫之歌,Tom对Peter说这一刻他已经再没有其他遗憾需要去改变。你必须注意这个镜头——Tom穿着西装领子的黑色外套,但是Peter穿着的是一件有兜帽和牛角扣子的呢子大衣。然后Peter说天气好冷,想回船舱,沉浸在喜悦之中的Tom决定自己留下来看落日。
然后镜头转了,船舷上只剩下了Tom,然后他碰到了Meredith——你再去看Tom的衣服,你看看他是不是变成了穿着一件带帽子的呢子大衣?
没错,他穿着Peter的外衣吻了Meredith,我想掐死Matt Damon。
你可以继续看下去,Peter在船舱翻看乐谱,他看到了那个吻,他之后一直低垂着眼睛,微微咬着嘴唇。Tom辩解说他是为了拒绝Meredith(其实他也真的是利用Meredith的感情以保存自己的成分居多),Peter淡淡地说:I don’t know that way,but I’m from a distance……后半句听不太清,不知道是不是这句,大体上就是说,我不那么认为(你是在拒绝她),但是当时我离得很远。
然后Tom崩溃了,恐怕他做不到当面欺骗Peter,更做不到像对待别人那样利用他们的感情来欺骗,所以他只能杀人。当然Peter不明白是完全不同的原因让Tom没法容忍他和Meredith共存在这艘船上。
然后就是片尾最后的谋杀,混账的Tom啊,你得多扭曲才能一边要求Peter对你讲一些柔软的情话一边下手杀人啊……Matt Damon我要掐死你……
Peter的死只有声音,他说了三句“Tom is crushing me”,第一句是暧昧的玩闹,第二句声音似乎发闷而且有点意乱情迷,我怀疑这儿的潜镜头是Tom吻他了,当然也有更残忍的猜测……不说了。第三句声音碎了,Tom是用勒颈的手法杀了他的,Peter没有怎么挣扎,他可能还不知道到底怎么回事,后面只有呻吟。Tom一边崩溃地哭一边勒死Peter,那个镜头里他没有穿外套,只穿着贴身的衣服。
然后Tom出来了,不胜寒冷地一个人蜷缩在房间角落里。
最后一次的注意,Tom身上的衣服。
他又穿上了那件带兜帽和牛角扣子的黑色呢子大衣。
其实那也是在他孤身一人来到威尼斯,Peter在码头上笑着向他招手,在漫天飞翔的鸽群中,带着他穿过日过之时的码头广场……那时候音乐家穿着的外套。
没啥别的可说的了,我注意到Tom最后穿着那件大衣出来的时候已经是我第三次看这段,不过我还是只想掐死他,话完了。

 2 ) 爱的反面不是恨,是深深的嫉妒。

The thing with Dickie - it's like the sunshines on you and it's glorious, then he forgets you and it's very very cold. When you've got his attention you feel like you're the only person in the world. That's why everybody loves him.

这个电影,每看一次,就寒凉一场。它展示了爱的另一种的面目,赤裸裸的占有,不是占有这个人,而是吃掉这个人。
自恃怀才不遇的瑞普利,最终吃掉了最爱的迪奇,变成了他,却将自己囚禁在这个名字里面。
嫉妒是原罪。爱的反面不是恨,是深深的嫉妒。

年轻的裘德洛淋漓尽致地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放浪形骸,桀骜不驯的富家公子迪奇,无所顾忌的寻欢作乐,始终无法消解内心深深的厌倦和寂寞。裘德洛非常完美的用一个简单外化的符号化角色抢走了所有的戏。
马特戴蒙饰演的主角雷普利个性比他复杂百倍,阴郁自卑嫉妒,极度聪明,有一种冷静克制的疯狂。但是这一切心机都完败在迪奇浓郁的长睫毛在阳光下面的投射的阴影里。

迪奇就像阳光下疯长的植物,无往不利,无所适从,他明晃晃的笑容里有死亡的灼灼气息,注定要把自己燃烧殆尽。这种人是不能老的。所以,不得不死。

格温妮丝,清醒敏锐的作家。布兰切特,虚荣无脑的富家女,菲利普霍夫曼,傲慢轻蔑的朋友。锋芒毕露的演技,一流的剧情控制,原著改编剧本的丰满细节,最重要的是,那种平静下面死水微澜的悬念,那种优雅的疯狂,极端的爱与背叛,充满了黏着的张力。

片尾,达文波特演的彼得,无限温柔的彼得,唯一真正懂得,也真正爱着雷普利的彼得,趴在床上,轻柔地诉说着,他是怎样幸福地爱着雷普利的每一个角落。雷普利在身后,慢慢的用领带勒死了他,泪流满面。彼得到死都不曾想到,爱人会忍心伤他,仍旧优雅温柔,轻声地喝止着雷普利这个有些过火的玩笑。

然而悲剧是注定的,这个悲剧不是彼得的,是雷普利的。是每个放纵欲望和嫉妒直至失控的灵魂的,我们都无能为力,我们都泪流满面。

 3 ) 这部被低估的电影,时光终会为它正名

1996年,导演安东尼·明格拉凭《英国病人》拿下奥斯卡。他马上想将他最喜爱的小说《天才雷普利》拍成电影,一开始,他想邀请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或者汤姆·克鲁斯来饰演雷普利。然而最后拿到角色的是当时凭《心灵捕手》大热,被称为“golden boy”的马特·达蒙。

马特·达蒙与明格拉在《天才雷普利》片场

明格拉在达蒙身上看到了他心目中雷普利的一些特质,如少年般的魅力。

电影的其它选角也同样完美。裘德·洛饰演成熟又邪恶暴躁的迪基,杰克·达文波特饰演令人心碎的彼得,演技出众的菲利普·霍夫曼,格温妮丝·帕特里、凯特·布兰切特青春貌美……

然而这部电影上映后却不如人意。尽管获得了几个提名,票房表现也不错,达蒙的表演却没有得到应有的认可。

甚至好友本·阿弗莱克还(通过自黑表演的方式)“嘲讽”他:“我很抱歉,我把你(指Ben自己)从那些骑着马,喜欢打高尔夫球的同性恋连环杀手身边拉开了。”(这是反映当时影评人的苛刻评价——同时讽刺了达蒙连续三部电影的失利:《心灵神驹》骑马、《重返荣耀》打高尔夫、《雷普利》同性恋连环杀手)

《天才雷普利》片场照,英年早逝的奥斯卡影帝菲利普·霍夫曼

2019年,一篇主题为《马特·达蒙悲惨的冲奖史》的帖子在Reddit论坛上引发热议。影迷们为马特·达蒙这部作品当年遇冷而抱不平。

“我2000年看到了《天才雷普利》,那是它上映的第二年。达蒙的才华被学院压制了。那年,凯文·史派西凭借《美国丽人》当之无愧地赢得了奥斯卡影帝。我认为达蒙之所以被冷落,是因为其他四位提名人是罗素·克劳(Russell Crowe),理查德·法恩斯沃思(Richard Farnsworth),肖恩·潘(Sean Penn)和丹泽尔·华盛顿(Denzel Washington),他们共拍摄了四部出色的杰作——而达蒙不在其中。”

《天才雷普利》剧照,马特·达蒙与裘德·洛

“这部电影本身获得了5项奥斯卡提名。裘德·洛获得了最佳男配角提名。实际上,他获得了不少于8个独立电影节的各种表演类提名。达蒙的表演仅获得3项提名。他一无所获,而裘德·洛则赢得了BAFTA(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

“当我重新品味这部电影,仍觉得它是一颗宝石。悬念足够,拍摄精美,充满意大利风情,而每个人的演技都很出色,然而达蒙却没有获得学院的欣赏。”

也有人从另一个方面赞叹本片恒久的魅力:“‘不费力就很酷(effortless cool)’,这个词在时尚杂志上经常出现,以至于大家都麻木了。然而,《天才雷普利》是一部真正体现了effortless cool概念的电影。”

这部电影全方位描绘了20世纪50年代意大利的浪漫生活,包括室外咖啡馆的街景,拥挤的爵士俱乐部,富有魅力的帆船旅行,人们在狭窄的意大利街道上骑行,以及田园诗般的、充满咖啡香气的夏季野餐。

影片的风格无可挑剔: 休闲西装、光脚穿着平底便鞋、修长的黑色高领毛衣、翻边白裤子、针织短裤、复古印花裙子,以及在意大利微风中飘动的亚麻衬衫……

这部电影还拥有许多令人难以置信的风格细节,比如迪基•格林利夫(Dickie Greenleaf)的镶嵌宝石的金戒指、汤姆•雷普利(Tom Ripley)的醋酸纤维镜框,以及玛吉•舍伍德(Marge Sherwood)的白衬衫。

但是,当2008年明格拉去世后,外界终于给予了这部作品公正的评价,普遍认为《天才雷普利》才是他最伟大、最重要的成就。二十年后的今天,这部电影被广泛誉为现代电影的经典之作。

明格拉与马特·达蒙在《天才雷普利》片场

明格拉与马特·达蒙在《天才雷普利》片场

时至今日,影迷们关于《天才雷普利》的怀旧风潮仍在继续。

在该片上映20周年的2019年,有专栏作家撰写了一篇「关于《天才雷普利》上映20周年的20种庆祝方式」:

“1999年被许多人认为是电影业最好的年份之一。《黑客帝国》 、《大开眼界》 、《搏击俱乐部》 、《校园风云》 (Election)、《木兰花》 、《关于我母亲的一切》 、《罗拉快跑》 、《加油,男孩不哭》 、《第六感》 、《美国派》 、《夺金三王》和《傀儡人生》。”

“这也是《天才雷普利》上映的同一年。本片在当时即使没有受到高度评价,也收获了不错的口碑。也许这是因为它是在《英国病人》之后出现的——安东尼·明格拉的上一部电影,大获成功并赢得了9项奥斯卡奖。”

“《天才雷普利》随着时间推移评价更高了,因为出演本片的年轻演员们事业蒸蒸日上: 马特·达蒙,裘德·洛,格温妮丝,霍夫曼和凯特·布兰切特。本片的美学也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 无论是服装或是格调,以及沐浴在阳光下的意大利风光。酷儿题材的独特性及其惊悚片的精巧框架屡屡引发影迷共鸣。(的确,比起“gay”,雷普利的取向应该更接近“queer”) ”

“如今,《天才雷普利》无疑被认为是一部经典之作,深受许多电影迷的喜爱。”

“在庆祝本片上映20年周年的时刻,你可以用20种方式来庆祝这部精彩的电影↓↓↓

1. 找个借口去意大利旅行 2. 用 Meredith Logue这样的假名旅行 3. 把你的冰箱叫做 icebox 4.去爵士俱乐部唱“ Tu Vuo Fa’ l’ americano” 5. 像 Cate 一样慢慢地、略刻意地吸烟 6. 去看柴可夫斯基的歌剧《尤金 · 奥涅金》 7. 边看歌剧边哭 8. 当你的朋友having sex时偷看。 9. 被你讨厌的仇家叫出去 10. 邀请那些声称和你一起上过大学的人共进午餐 11. 试着和裘德·洛一起进浴缸泡澡 12. 成为朋友圈的一员——这群“朋友”最终将赢得5项奥斯卡奖,并被提名19次 13. 不要成为朋友圈里的杰克 · 达文波特,也就是唯一一个没有奥斯卡提名的人(喂!) 14. 背诵所有这些演员们获得奥斯卡提名的电影和类别的名称。格温妮丝有1,裘德洛2,菲利普霍夫曼4,马特5和凯特7 15. 点一支蜡烛,看一部霍夫曼的电影来纪念他的英年早逝。 16. 再点一支蜡烛,为了同样过早离去的安东尼·明格拉。 17. 唱一首非常悲伤的 My Funny Valentine 18. 背名台词:“我一直认为做一个虚伪的人比做一个真正的无名小卒要好得多。” 19. 收听一期这部电影的播客节目。 20 . 最后给我们讲一个你偶尔看到的这部电影的轶事。”

看到这里的你,不如再去重温一遍,这部终于被时光吹去砂砾,露出璀璨光芒的名作?

 4 ) 天才雷普利

match point里的那枚戒指在护栏上高高弹起最后落在了岸上,dickie的老爸千里迢迢来到意大利还带了个私家侦探。戒指最后成为案件落幕的铁证, dickie老爸给ripley带来始料未及的结局。match point之后就结束了,而the talented Mr. Ripley的高潮还没有真正上演。
ripley的心态很多人都有吧,至少我自己有,那么一点儿。专注于自己缺少什么,别人拥有什么,心里从来不能接受这个不公平的事实。他喜欢 dickie,倒也不仅因为他的富有,他迷恋他的魅力。但ripley更喜欢自己,自己能够拥有这些魅力。他喜欢marge,因为她和dickie是同一世界的,他喜欢peter,因为peter对他好。但是他永远最喜欢自己,所以能毫不迟疑的把所有喜欢的人都毁灭掉。
在船上看日出的时候原以为这会是一个跟match point一样的结局。那一声声dickie的呼唤冒出来的时候,我跟ripley一样不愿意相信这个事实。他终于有了自己的身份,不用再冒充别人的时候,却无法摆脱以前的影子。他失望的发现meredith不是一个人,于是他只有一种选择。他始终舍不得放弃自己,因为他爱的,永远是自己而已。

 5 ) 没有人一开始都要做坏人——《心计》这片子

  《心计》,这中文翻译绝妙。
  早先一看到内容简介便对这电影产生了强烈的观看欲。作为一名同人女,固然对主人公的性倾向格外感兴趣,但是更重要的还是那剧情。顺便一提那电影海报的形式感,应该把设计师拖出去枪毙,如果不是仔细看了主演的名字和剧情简介,那张碟会在盗版市场华丽的碟海中被我当成三流烂片而完全忽略,盗版商都懒得给那种封面的片子多发几套……形式感很重要,很重要!

  汤.雷普利[马特.达蒙 饰]是个生活低贱的青年,但是他有独特的才能,可以模仿他人的笔迹和声音,并善于伪装。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受造船富商之托,去意大利说服富商之子迪奇[朱迪.劳 饰]回到美国。雷普利在船上结识了富家女梅尔蒂.兰多[凯特.布兰切特 饰],简单几句话便让她深信自己就是船王之子迪奇.坚尼。在意大利,雷普利乖巧地融入了迪奇的生活,雷普利深深羡慕迪奇的一切,对迪奇产生了一种难以说清的爱慕,当迪奇坚决地否定和拒绝了雷普利后,情绪失控的雷普利用船桨杀掉了迪奇。
  此后雷普利假冒迪奇到了罗马,再次遇到梅尔蒂并与之约会,但是不久后遇到迪奇的女友玛芝[格温妮斯.帕特洛 饰]和音乐家彼得[不知名的帅哥 饰],他设计让梅尔蒂与玛芝相遇制造迪奇脚踏两条船的假像,后来又杀死了发现他假冒迪奇的弗莱迪,匆忙逃脱罗马后来到了威尼斯,伪造迪奇的笔迹留下了因谋杀好友而悔恨自杀的信件,不仅使自己逃脱罪责,而且让迪奇的父亲深信迪奇生前的最爱不是玛芝而是雷普利本人,从而得到了本该属于迪奇的大笔钱财。
  以为已经脱开一切的雷普利与彼得共同乘船去往雅典,故事到此本该完美,但是雷普利在船上又遇到梅尔蒂,他与梅尔蒂的一吻令彼得感觉到嫉妒和怀疑,无法继续掩饰的雷普利勒死了彼得,最后他回到自己的船舱,呆坐着陷入了一片寂静之中。


  剧情中任何一个细节都非常精巧。
  影片一开始,雷普利身穿借来的普林斯顿的校服演出,富商汉尼拔.坚尼以为雷普利与自己的儿子同校同级才向他提出去欧洲寻回儿子的请求,而汉尼拔说过的每一句话都被雷普利模仿得惟妙惟肖,使迪奇惊为天人,汉尼拔只提过一次的妻子的名字雷普利也牢记在心,轻易就得到了梅尔蒂的信任。雷普利半夜在剧场弹奏钢琴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借校服这样的事情也便不足为奇,也为雷普利日后为了得到奢华的生活而不择手段埋下伏笔。为了接近迪奇,素爱古典音乐的雷普利狂补爵士乐,并且故意在迪奇面前装作无意掉出爵士胶碟。
  最精彩的一段是伪装迪奇的事情败露后杀害弗莱迪时,抱着弗莱迪硕大的身躯将其搬上车子,夜间有路人走过,雷普利微带愠怒地大声抱怨着这“喝得烂醉”的朋友,一低头,又模仿弗莱迪的声音进行反驳,声音之惟妙惟肖,行为之流畅从容,霎时令所有观众目瞪口呆。影片前面借梅尔蒂之口提到在罗马没有人不认识弗莱迪,在雷普利模仿弗莱迪话音的时候,路人脸上的表情证明他们认出那名“喝醉的胖子”就是弗莱迪,那几名路人也就成为后来指认迪奇[当时雷普利正在假冒迪奇]的几名人证,而雷普利本人趁夜逃走,风一般地从罗马消失。
  雷普利到达威尼斯以后,因为也涉及到迪奇的谋杀案而必须参与警方的调查,早先他早已假冒迪奇的语气和字迹写下了给雷普利的一封表明自杀的信件,但是却装作一身轻松,探员把信件交到他手中,他先问:“你们已经打开看过?”然后他走到一边背对众人看那封信,读过后雷普利显得慌乱不堪,低声道:“这是一封表明会自杀的信。”转而又含泪对着探员厉声说:“你们早就看过这封信却还来问我这些无聊的问题?!”于是雷普利变成了一名失去爱人的受害者,令一直陪伴在雷普利身旁的彼得对他产生了同情和爱怜。


  关于雷普利的所作所为有两种说法,一种是雷普利在杀掉迪奇以后人格分裂,由于他深深爱着迪奇到达了在精神上与之融为一体的境界,所以一边以迪奇的身份生活着,一边又以雷普利自己的身份活着。另外一种说法是雷普利对迪奇的爱情纯粹是出于对迪奇生活的妒嫉,杀掉迪奇并取代迪奇的生活是从一开头就计划好的。
  第一种关于人格分裂的说法是一厢情愿的扯淡,第二种说法过于绝对。
  雷普利对迪奇,一定是妒嫉的,但是也一定有爱情,这两种感情是可以并存的。雷普利的性取向并不明确,但是可以确定他更偏向男性一方,他爱玛芝,他也爱梅尔蒂,但是他对于彼得的感情则更加纯粹一些,对迪奇的感情又异常疯狂。杀死迪奇以后他和尸体在一条漂泊的小船上相拥而眠,好象迪奇搂着他安静地睡着了一样,后来伪造的那封绝妙的信件,是雷普利自己伪造的迪奇对自己的爱和承诺,欺骗了所有的人,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自己。真正爱着雷普利的是彼得,然而他也被雷普利杀掉了,可以这么说,如果他不爱上雷普利那么也就不会死,雷普利杀死他终究还是为了隐藏自己的罪行,也是为了掩藏那个肮脏的自己,与其让彼得知道自己的丑恶而被抛弃,还不如让他永远也不知道。


  片中雷普利杀掉三个人,每次行凶的处理都震撼人心。

  第一次是在失控中杀死迪奇,说雷普利失控是因为之前迪奇打了他,在害怕和绝望中雷普利才抡起了船桨。船桨击中了迪奇的太阳穴,血液崩溃般地流淌出来,远景中雷普利拿着船桨一次又一次地向迪奇砸去,流着泪活生生地将他敲死。极其安静,只剩海水的声音。
  旅店的服务生物把仓皇逃回的雷普利当作了迪奇,雷普利楞了一下。也就是在这以后,雷普利才开始动用自己的才能,一方面隐藏自己的杀人罪行,另一方面借用迪奇的身份过上他曾经渴望过的生活。所以说杀死迪奇并不是从一开始就计划好的,而是一次意外。

  第二次杀人是杀死识破他假冒行为的弗莱迪。
  弗莱迪思维敏捷,在他闯入雷普利假冒迪奇所租置的公寓时就对雷普利充满了怀疑,况且他一开始就同雷普利互相看不顺眼,那样的人焉能不杀。雷普利在他闯进门以后用石膏头像[也可能不是石膏的,但是和我高中画的那些石膏头像非常类似……]猛敲他的脑袋,而就在五分钟以前雷普利还在叮嘱轻浮的弗莱迪不要乱碰那昂贵的石像。
  这一幕很容易就令人回忆起韩国电影《红字》的结尾里,照相馆老板娘拿着圣母像一次次砸向丈夫头部的场面,同样都是在行凶结束以后,警察来回在室内走动,被清洗得一乾二净的杀人凶器模糊在警察身后不远处的画面。当然,《心计》在前,《红字》在后。

  第三次杀人是在影片的结尾。
  彼得趴在床上,微笑着讲“关于汤.雷普利的一些好的事情”,他的声音温柔、低沈而优美,雷普利轻轻俯在彼得的背上,耳朵贴着他的身躯,脆弱地笑着倾听情人缠绵的低语,手中握紧了一条长长的丝巾。

  后来他走回自己的船舱,坐在床边陷入寂寞。彼得的声音还在继续,然后是短暂的呻吟,雷普利哭着喊他的名字,然后什么声音都没了。
  而电影一开始的时候,正是雷普利呆坐着的这个场面,他面无表情,旁白他的声音轻轻说:“如果时间可以倒流,如果往事皆可抹去,从我生命的开头,从我借校服的时候开始……”
  关于彼得的死,无需担心会怎样收场,雷普利依然会巧妙设计,逍遥法外。


  马特.达蒙的表演非常动人。对于特工题材的电影我一向兴趣寥寥,所以他主演的电影我只看过《心灵捕手》,那部电影里他扮演一个大学里的清洁工,闲暇时解出了留在黑板上没人做出来的数学题目,后来一名出色的老师引导他走上了主流人生路——发挥天分、把握人生……主题很好,演员也棒[罗宾.威廉姆斯],导演也很强[格斯.范.桑特],那部电影的剧本是马特.达蒙本人编写的,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剧本奖,其本人真的智商颇高。
  《心计》中,他所饰演的雷普利看起来并不是那种邪气横生的恶人,他看起来脆弱,他所做的一切是因为他真的受到了伤害,然而他所作出的种种伪装又真实得如此令人害怕,是什么样的邪恶和智能才能如此轻易地逃过一切。

  电影将视角定在一个犯罪的人身上,但是观众却并不觉得雷普利理应受到法律的严惩,反而为他能在各种险境之下能否脱身而感到紧张。他杀死了迪奇后,观众们对雷普利更多的是一种同情;至于弗莱迪的死,纯属那胖子活该;彼得的死令人感觉到深深的悲痛,每个人知道雷普利会为了保全自己不择手段,但是每个人还是都要问为什么雷普利一定要这样做,而雷普利如果真的存在他也一定问过自己无数次了。

  没有人一开始都要做坏人,汤.雷普利是坏人么?他当然是,但他又是如此可怜,即使不入监狱也受尽心灵的折磨。[同无耻的夜神月同学很不一样,啊哈?]两次杀死自己深爱的人,那是一种什么样的邪恶,又是一种什么样的脆弱。迪奇太放荡,玛芝太执着,梅尔蒂太能纠缠,弗莱迪太多事,彼得很完美,但是他太轻信了雷普利。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的错事可能不是因为有很多坏人,而是因为有太多不一样的人。

  到了最后,雷普利所失去的已经远远超过他所得到的。


  电影的情节其实并不完美,虽然在后来整个故事说得还算圆满,但是倘若在真实的社会这样的事情还是显得太过荒诞。故事中安排了一些意外,是这些意外使雷普利逃脱,表明雷普利的心计也并不是十全十美的,而他所做的一切伪装只能安排在那个年代,我说不清楚,大概是50-70年代,听胶碟的年代,意大利小镇港边有渔民高歌着咏叹调,女士们穿著考究典雅,屋内装饰繁杂精致,那是一个没有现代社会恼人的数码机械横行的年代,一个让人去感受艺术的年代。


  影片的节奏非常流畅,环环相扣,充满张力;演员表演精彩,马特.达蒙脆弱内向,却又镇定凶狠,朱迪.劳轻狂活泼、格温妮斯.帕特洛温柔善良、凯特.布兰切特高贵多情、不知名的帅哥优雅深沉……;影片画面极美,展现了那个时代意大利旖旎的风光和独特的风情;开头古希腊歌剧般的吟唱、意大利小镇的民歌、爵士乐、歌剧、教堂赞美诗……各种类型的音乐贯穿其中,充满了艺术气息……非常美。也美得非常奇怪,为什么这么美的一切,合力描述了一个如此残忍的故事。

  看过之后我深深地哀伤。

  汤.雷普利,坐在阴暗的船舱里面,他刚从彼得那里回来。在他杀了他以后也许他还在他那里呆了好一会儿,等眼泪流干以后就走了回来。
  他的表情如此冷漠,到底是因为悲伤还是冷血。而我也不知道是应该去同情他还是憎恨他。




[汤静静地弹奏忧伤的曲子,彼得走了过来。]

彼得:我不相信那封信,你信吗,我指迪奇那封信,你信吗?
汤姆:我不知道该信什么。
彼得:他若是杀了弗莱迪,怎能活得安然。每天早上蓦然回首,怎能忍受得了?就像每天早上喝咖啡那样轻松?
汤姆:无论做了什么,无论多么糟糕,无论多么痛苦,你都认为合乎情理,对吗?总没有有人认为自己是坏人吧?
彼得:总会折磨人,毕竟杀了人嘛。
汤姆:你会把往事埋进地下室,然后把门关上永远也不进去吗?我就那样做。
彼得:天啊,对。换了我要一座大厦才能埋藏。
汤姆:……然后你会遇上一个特别的人,你要做的就是把钥匙给他。说:“把门打开,进去吧。”……但是又不能,因为那里太黑,鬼怪四伏,万一被他发现那儿有多么狰狞可怕……
彼得:你弹忧伤的音乐太多了,那种音乐令你胡思乱想。
汤姆:我只是想把秘密与回忆宣泄出来,打开那门……让光线射入,照亮一切。但愿我能有一块巨型橡皮擦掉一切,然后重新做人。但是问题是,彼得,如果……如果……如果……我不知道该怎么讲了……
彼得:那就把钥匙给我吧。

 6 ) 那无关爱,只是移情的渴望

最初是在男装杂志《Esquire》上遇到这部片子。一张剧照:那不勒斯的日光下,裘德洛、马特达蒙和格温尼斯帕特洛(以下统称小辣椒)慵懒地倚在墙边。令人倒吸一口凉气的盛世美颜。乍听还有凯特布兰切特(以下统称大魔王)加盟,那一定是像《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般沁人心脾的文艺片吧。

以后我会写一篇文章,专门来讲解《天才瑞普利》中的男装设计。

事实证明,我真是傻白甜,Too young, too naive。

但是,多亏了这种不设防的心境,本片给了我一种非常奇妙的观影体验。电影结束后久久,我仍沉浸在亚平宁半岛的焦灼午后与《你想装个美国人》的踏踏舞声中。描写意大利风情的电影很多,而这部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原因,应该是因为那种洋溢着热情与浪漫的风光之下,暗涌着颤栗杀机的反差。电影充斥着压抑的中近景和低位镜头,配上几个反复出现的意象,例如镜子、支离破碎的人头与躯体,从运镜技术与氛围塑造上来说,真是部值得学习的片子。

然而,我借本文主要想讨论的是:剧本

一个外行的剧本结构分析

《天才瑞普利》的剧本工整而精巧。编剧圣经《Anatomy of Story》里提出过一个四角原则,大意如下:如果你把剧本里的道德价值观分割成四个象限,你便可以把四个主要角色放在四个角落里。更重要的是,这四个主角应不仅是在目标上有冲突,更要在价值观上有本质的、不可调和的分歧,那么你故事里的人物矛盾将会到手拈来,戏剧冲突将变得生动而层次分明。

《天才瑞普利》就做到了这一点。按照四角原则,我认为这部电影里角色的本质不同之处,是在于两个坐标轴:这个人对待他人的表面态度,和内心是否有明确的底线。同时,我也列出了我认为每个角色的资本与诉求:

瑞普利(马特达蒙)

表面态度:一丝不苟——认真; 内在原则:没有底线——利己。 拥有的:投人所好的技能; 追求的:出人头地。

迪基(裘德洛)

表面态度:随心所欲——散漫; 内在原则:底线分明——利他。 拥有的:阶级地位; 追求的:自由与爱。

弗雷迪(菲利浦霍夫曼)

表面态度:随心所欲——散漫; 内在原则:没有底线——利己。 拥有的:阶级地位; 追求的:挥霍享乐。

玛姬(小辣椒)

表面态度:一丝不苟——认真; 内在原则:底线分明——利他。 拥有的:自由与爱; 追求的:责任与稳定。

一旦列出来,便不难看出,每个角色都对其他三个角色有一定程度上的不满意,他们之间可以自然地产生冲突。接下来便很容易定下以幕(Act)为单位的故事结构。什么是幕呢?剧本中的每一幕故事,应该是讲一个角色,在经历了一些事情后,最终做出一个影响剧情的重要决定。

《天才瑞普利》可以被解读为传统的三幕剧,但我更倾向于四幕——虽然第四幕很短,更像是尾声。而每一幕,只要着重处理其中一个角色的戏剧矛盾就好了:

第一幕(前面一小时):

瑞普利的戏剧冲突对象是迪基。 角色转变:瑞普利决定不再掩饰自己的情绪,告白。

第二幕(中间半小时):

瑞普利的戏剧冲突对象是胖子弗雷迪。 角色转变:瑞普利决定将戏演到底,为了维持身份不惜主动杀人。

第三幕(后期半小时):

瑞普利的戏剧冲突对象是小辣椒玛姬。 角色转变:瑞普利经过数次激烈的内心挣扎、最终败走,开始对自己的罪恶进行反思。这是全片情绪最激烈的一幕,以两人的关系崩溃作为结束。

第四幕 / 尾声(最后十分钟):

瑞普利的戏剧冲突对象我本以为是彼得,但其实是他自己。因为彼得其实是一个对凶杀案没有感情投入的配角。 角色转变:瑞普利拒绝了面对全世界唯一一个接受自己的人,并且踏上了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道路,在痛苦中不断折磨自己。全片完。

由此可见,《天才瑞普利》每一幕的戏剧冲突,都是建立在前一幕的结果上进行深化升华。

然而相较其他影片,本作了不起的地方,是在这个过程中,真正的做到了道德中立。故事中的数条人命,导演不缅怀也不谴责,甚至代表外界审判的警察,态度也是模棱两可的。

——这个故事完全由瑞普利的主观角度出发讲述,没有一个镜头瑞普利不参与。我们该恨瑞普利吗?我们该爱瑞普利吗?这个故事,究竟是关于爱的吗?

不止是爱,更是渴望的故事

在看第一遍时,我以为《天才瑞普利》只是一个普通的爱情故事:瑞普利爱上迪基,示爱而不得,吃醋酿成情杀。随后换脸,被大魔王爱上,被彼得爱上,最终放弃,无心再爱。

回放两遍后,觉得这样解读未免片面。豆瓣上本片的大部分影评,也是聚焦于同性恋纠葛上。

《天才瑞普利》中,每个人确实都在爱,无望的爱,爱而不得。但爱只是一个容器,一种表达。爱背后所承载的——尤其是瑞普利本人所承载的——我认为,是一个关于渴望的故事

瑞普利渴望身份,渴望成为他人,与其说渴望被爱,倒不如说是渴望认同。他出身贫寒,生计的奔波造就了讨好型人格,他无法爱这样卑贱的自己,也不具有接受爱的能力。

这样畸形的心理造就了瑞普利的一种移情:既然无法爱自己,那就先成为别人,再爱上那个成为别人的自己好了。

在第一幕里,他太过想要成为迪基,以至于误以为自己爱上了迪基;我最初以为,瑞普利是因为迪基被玛姬(或其他野女人)抢走了传统意义上的爱情,瑞普利才会在船上生气。但后来越看越觉得不对:这真的是爱么?真正的身处爱河的人啊,哪怕是远望着那个人微笑,你也会像是掉进了糖罐般的甜蜜,可是当瑞普利从窗台望着院子里迪基与玛姬欢声笑语地夸他时——按理说,这应是一个单恋者最应该感到快乐的时刻了吧——可瑞普利的表情是遮掩不住的杀人欲望,在镜子里机械师般重复着两人的对白。

杀死迪基之前,瑞普利最快乐的时光,是他穿着迪基的衣服在镜子前跳舞;杀死迪基之后最快乐的时光,是瑞普利在迪基的罗马公寓里、穿着迪基的鞋子、过着迪基的生活,弹钢琴。那时,他嘴角上扬起悠然自得的弧度,仿佛他拥有了全世界。

因此,我觉得这并不是爱情;这只是一种移情,瑞普利从头到尾,都只是想要获得对自己身份认同的渴求。

可是,这能怪他么?一个在音乐教室里打杂的调琴小童,固然会对王子公主的浪漫生活产生憧憬,但王子又怎么可能会和他产生真正的爱情呢?而调琴小童,他又怎么会懂这不是真正的爱情呢?

瑞普利爱得何其容易,一次酒吧欢唱、一次同舟共济,迪基那所向披靡的开朗便让他动了情。如果从单纯利己的角度讲,瑞普利让迪基写明信片是为了方便抄袭他的签名,可他又何必夜里靠在迪基身旁,掂着他的歪扭字迹,将迪基的心事一一讲解、婉婉到来呢?又何必在洗澡时欲盖弥彰地试探?唉,如果这都不算爱。

可是这爱真是过于卑微啊,他不懂迪基那话中带话的交流方式,也不懂如何该回报迪基随意挥洒溅到他身上的一点脏水,在瑞普利的世界里,那是久旱过后的甘霖。在意大利姑娘溺死后,瑞普利生怕迪基不满意地拍着胸脯说:我已经做好准备帮你背锅了。一命相抵,这是他能回报迪基最大的方式了,可迪基根本不在乎这个。迪基在乎的是比偿命更抽象的东西,是有能者才会揪心的责任和原则,而这些,挣扎苟活着的瑞普利又怎么会懂。

他们本就不应该重叠的生活,中间被撕开了一条越来越深的裂缝,裂缝里是查理帕克的爵士乐、弗雷迪的讥讽和科尔蒂纳的滑雪场,逐渐将瑞普利稍微用奉献换来的自尊尽数吞噬。

因此最后瑞普利在船上爆发时,他提到的那些细节:比如那晚上在浴室下棋,你明明就对我有意思!比如那天你和玛姬在船上做爱,你们发出声音,被迫让我听,你是考验我,是故意在折磨我!迪基一脸黑人问号,说什么晚上?什么船?而同样地,当迪基被惹怒了、抡起拳头要揍瑞普利时,吼出来的第一句话是:你算是哪根葱的三流小混混,敢对我这么放肆?

在曾经称兄道弟的两人眼前横着的,一道阶级的大山。


好朋友跟我说,这电影讲的不就是阶级么。想要挤进上流社会的瑞普利,得不到上流社会的尊重。有道理,但私以为不完全是。那不勒斯小镇里的青年男女,甚至不得志小说家玛姬,都不是什么挥金如土的土豪,可是却能和作为上流社会代表的迪基打成一片,在擦肩而过的人生中分享真心,哪怕——如玛姬所说——那真心像阴天积云遮盖的太阳,转瞬即逝。

这又有什么错呢。没人有义务给你一辈子的注意力。就连最想要责任与稳定的玛姬,在努力过后,也懂得为迪基放手:「我不再需要你遵循任何承诺了。我不知道那些可怕的罪行是不是你做的,我只知道你伤透了我的心。」——醉笑陪公三万场,不诉离觞。

所以,还是回到了渴望上。瑞普利对迪基的要求,要迪基承认他爱他,只爱他,比玛姬或其他任何女孩子都爱,这本就是错位的。瑞普利的身世与性格,一个没有身份的人,想要通过误以为是爱情的移情来确立自我,这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是一个悲剧。而角色无法避免的悲剧,是剧本里顶好的悲剧。因此我喜欢这部电影。


电影里有衔接着的两处,剧本处理得非常微妙,想特地拿出来说说。

第一个情节是有天晚上,迪基从新买的冰箱里拿出冰啤酒,问瑞普利说,玛姬和我都对你来历很好奇。即使是瑞普利拿出明信片让他抄写,他也没扔下这话题,一句句试探着瑞普利的身世:管家说你只有一件衣服,是真的么?瑞普利没有什么聪明的抖机灵来反驳,只好搪塞。

随后便是著名的洗澡那场戏。迪基泡在浴缸里说,我没有兄弟姐妹,玛姬也没有,弗雷迪也没有。这是意味着什么?而瑞普利接话说:这意味着我们可以一起洗澡取暖。迪基脸色瞬间沉了下去。

从拿啤酒到现在,虽然迪基换了三种方式,吐槽自己没文化不读书——扮猪吃老虎一直是迪基的长处——但唇枪舌剑之间,他却在进行着交友过程中一种探戈般的心理游戏,一边试探着、一边退让着,暴露一点内心,然后伸出一双手说,轮到你了。那时的他,是真心想和瑞普利深化这段情谊的,这大概也是他和玛姬、弗雷迪、彼得、福斯托都做过的事——玛姬曾说:两人同床共寝时,我见过和平时截然不同的细腻的迪基——他或许曾期待瑞普利可以共情自己的孤独,可对方却用一种如此粗鲁的方式越过了那条线。冰山裂开了,两人的关系,从此不可逆地下坠。


配角们的盛世美颜

最后讲讲影片中两位相对戏份较少,但颜值团灭主角阵容的配角:

凯特大魔王扮演的千金大小姐梅瑞狄斯。她和迪基是一体两面的,两个人出身相同,追求的东西也是一样:自由的爱。然而,和迪基的随性不同,大魔王承载的是一种错位的爱。她爱真迪基抛弃家业追求自由的洒脱,也爱假迪基隐姓埋名旅行的风趣;但让大魔王坠入爱河的条件,必须是对方也要在上流社会才行,否则她便无法交心。讽刺的是,真正位居上流社会的人,反而都做不到本质的自由——就像迪基一直被自己心中标榜的责任与道德鞭挞折磨——因此才对自由百般追求啊。

彼得代表的,是不求回报的爱。其实迪基的爱也同样不求回报,但迪基的爱没有责任支撑,是一种肆意的、狂放的、自然的爱,像盛夏的台风般摧枯拉朽,而彼得,则更像是晚秋回暖的风……妈的我抒情编不下去了,总而言之,剧本给彼得这个角色的发挥空间不大,因为彼得出场晚、对迪基这整件事牵连甚微,因此安排成一个比较刻板印象的暖男(对玛姬对瑞普利都是),也是情有可原。

彼得的温柔,是代表着世界上唯一一个可以将瑞普利当做瑞普利来接受的圣母,某种程度上来看,是一种非常玛丽苏式的内心折射。但彼得反而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因为瑞普利根本承担不起这样的温柔。一个没有爱人,甚至没有爱自己的能力的人,若是忽然被施以无私的爱,会陷入无比漫长而挣扎的自我质疑中。事实便是,他也这么做了。瑞普利将带着这份悔恨直至他的坟墓。


终于写完了

没想到我被裘德洛的美颜和男装骗进了这个大坑,但是,不后悔!《天才瑞普利》是我近年来看过的剧本最出彩、气氛最独特、演员也是最养眼(喂)的电影,希望能与大家讨论。

最后感谢好朋友 K 的安利和芙芙的深夜激情剧透(划掉)讨论,有空我一定会另写一篇,歌颂一下电影里的男装设计,特此挖坑。

 短评

全片晦暗而沉重,意大利的风光亦像蒙了一层灰色的雾,只有他,Jack Davenport那双深邃的眼睛,盛满了温柔,给了我温暖和柔情。那是片中唯一的温情,亦是爱情。这一夜,我陷入了他那汪无底的眼波。

6分钟前
  • 細細陳
  • 推荐

我擦最后居然把这么温柔的Peter给杀死了!!!!不开心!!

10分钟前
  • 夜麻麻嘛
  • 还行

“说说你爱我什么?”“因为你纯真……因为你善良……因为你温柔……”叫我如何能不杀了你?你说的根本不是我。

15分钟前
  • 颜小兽
  • 力荐

中间好几次都看不下去,因为我实在是不忍心看到穷小子雷普利的谎言被揭穿 好在最后没有(真的是好在吗?)

20分钟前
  • 蚂蚁没问题
  • 力荐

Matt Damon太丑了,和Jude Law根本不像!不要伤害爱你的人,否则你会死得很惨。如果那时候有腐女,一切可能都改变了。

22分钟前
  • 齊克斯尼力佐飛
  • 推荐

Peter is gorgeous!!!

27分钟前
  • Mu
  • 还行

狭小圈子里的欺骗,竟然没被揭穿这些拙劣的谎言。人物塑造不错,但太经不起推敲了。

31分钟前
  • 林||我们谈什么都像谈死!
  • 还行

偶就是看上了Jack Davenport…………其他的……无视掉……还有 我还是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觉得jude law帅

35分钟前
  • valo
  • 推荐

一开始看这片名我以为是那种学习很牛逼很刻骨的励志电影,但是等我看到一半后就觉得是基友片,到最后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这是murder!

39分钟前
  • minhe
  • 还行

根本就是恐怖片!看的时候不停地想捂脸。卧槽太尴尬了!卧槽太紧张了!卧槽太傻比了!卧槽这可咋整!卧槽怎么这样!卧槽又杀人!卧槽警察来了!卧槽穿帮了!卧槽阴魂不散!能一直保持这种节奏也蛮屌的……

40分钟前
  • 囧叔
  • 力荐

不喜欢雷普利这个人,意大利倒是很美。

43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还行

“我需要再看一遍谍影重重挽回对马特达蒙的爱= =”

48分钟前
  • 粒糖
  • 力荐

我被困在地下室里,钥匙再也找不到了

52分钟前
  • 亚比煞
  • 推荐

当年这些大牌都是nobody,明格拉真是全世界花痴的福音

55分钟前
  • jj73浅之
  • 推荐

一个腹黑自卑受为了一个霸王别扭攻出柜杀人,再为了一个阳光可逆攻崩溃迷失的可怜故事,我想成为你,所以我爱你;我爱你,恨不得变成你。雷普利并不如传说中那样的聪明,他不是模仿的天才,他只是痴心的天才。我爱你,不惜让你永远看不到我的黑暗。

57分钟前
  • 伍德与夏洛蒂
  • 推荐

明格拉就是有本事把一部犯罪小说拍成文艺片,还把非自己出生地的祖国意大利拍的那么美丽。演员阵容里集结了当年还略显青涩的诸多日后大佬,个个像钻石一样醒目。

1小时前
  • 囧之女神daisy
  • 推荐

结尾处Ripley杀死Peter是放弃了最后的救赎的机会,任由自我被放逐荒野。扼住那个悉数自己好处之人的喉咙时,也是试图将丑陋的自己推开。迷失的人最可悲的便是永远无法承受爱与温情,比起外界的裁制,这样的惩罚才是最令人彻骨寒

1小时前
  • aten
  • 还行

AM大人的惯用手段:颠倒众生的主角。抱歉地说一句,MD长得实在抱歉——任何人和JL比长相都是输。(AM——“全世界花痴的福音”竟然和JL一样都是摩羯男。还以为AM会是金牛或天平,每一部片都力求美轮美奂。)

1小时前
  • ζωήιδ
  • 推荐

白嘉轩说自己这辈子没做过不能告诉人的事,他撒谎,他就不敢把骗卖鹿家田的事说出去。事实是,只有靠着不可告人的黑暗面,我们才苟活至今。偶尔会有一个过客让我们误以为可把秘密相托,但在萌生信任的那一瞬也立刻动了杀气。人生来唯一平等的就是孤独与沉沦,直到身败名裂,永堕无间。

1小时前
  • 高歌
  • 推荐

如果不是马特达蒙,还可以再加一星。雷普利这个角色设定得太薄了,人丑,心态阴暗,占有欲强,死不要脸,自私……真tm集所有缺点于一身,在配上马特达蒙的一副呆样,这应该是影史上数一数二令人发指的丑恶角色了吧。但是,在电影世界里,导演还是可以安排一个金发美妞,一个优雅小哥爱上丫。

1小时前
  • 像面条般地活着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