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本哈根

战争片英国2002

主演:丹尼尔·克雷格,斯蒂芬·瑞,弗兰西丝卡·安妮丝

导演:Howard Davies

播放地址

 剧照

哥本哈根 剧照 NO.1哥本哈根 剧照 NO.2哥本哈根 剧照 NO.3哥本哈根 剧照 NO.4哥本哈根 剧照 NO.5哥本哈根 剧照 NO.6哥本哈根 剧照 NO.13哥本哈根 剧照 NO.14哥本哈根 剧照 NO.15哥本哈根 剧照 NO.16哥本哈根 剧照 NO.17哥本哈根 剧照 NO.18哥本哈根 剧照 NO.19哥本哈根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7-17 11:27

详细剧情

A television adaption of Michael Frayn's celebrated and award-winning stage play about the meeting between physicists Niels Bohr and Werner Heisenberg in 1941 Copenhagen. At this time the young Heisenberg was leading a faltering German reseach program into nuclear energy, while the middle-aged and apparently isolated Bohr was in contact with allied agents, and still held a posi...

 长篇影评

 1 ) 一些短评写不下的感想

可能是我太low了吧,尽管之前对这段历史已经有一定了解,但是看电影的时候还是有点云里雾里的。 看到最后的访谈时真的挺难过的,莫名的心疼海森堡。当然,或许他并不需要。 我想我应该再看一遍这部电影。 2017.7.08更新:看了第二遍,我不能说我非常理解这部电影,但至少比之前更加理解。真是一个悲剧,我不仅为毁灭的友情而叹息,我更感慨,或许我们的今天都是基于那一两个“宇宙中心的人物”,基于一个个偶然。而“一切的一切化为尘土”终究没有发生,无论是出于个人的偶然还是历史的必然,还好它终究没有发生。

台词非常的好,演员出演的也十分细腻动人。你看开头的那一幕,海森堡紧张地连话都不会好好说了……还有最后一幕,终于还是老师伸出双手拥抱了有些无措的学生,看到这儿,心都快碎了。

 2 ) 一切依旧是个谜团

故事很有趣,讲述原子物理的两大巨头——丹麦科学家波尔与德国科学家海森堡,以及波尔的妻子,在死后回忆与探讨1941年在哥本哈根10 min的神秘对话,以及为什么海森堡要在1941年来哥本哈根。

这两天看了两版:英文电影版、05年国家话剧院版。两者的剧本应该是同一个,所以结构相同,对话内容90%以上是一致的。更喜欢英文电影版,有场景的切换,也有体现出时间的变换,最重要的是波尔和海森堡的选角非常贴合,会让人觉得他们真实经历了这一切。而国话版的代入感更弱,能明显感觉到演员在演绎这一切。

海森堡为什么要在1941年战时来根本哈根找波尔呢?海森堡向波尔提问,大意是“作为一个有道德良知的科学家,能否从事原子能爆炸的研究”。海森堡的提问让波尔意识到了海森堡为纳粹德国制造原子弹的可能性。但海森堡希望听到什么样的回答呢?他或许并不希望波尔告知同盟国的进展(在当时,波尔是否知道也是个谜),他或许更不寄希望波尔会劝阻同盟国停止原子弹的研究,而他处于恐惧与忌惮,回德国后也会继续从事核反应堆的研究。所以看了两遍以后,我仍是无法确认海森堡为什么要来哥本哈根,是否10分钟的谈话并未有真正的信息传递,一切猜疑依旧?海森堡又为何没有成功研制原子弹呢?是他从未想过,还是他能力不足以造出原子弹,或者他自己的道德良知造成了他的能力不足?历史是由一系列偶然的事件组成的吧。如果德国研制原子弹成功,或者如果美国研制成功的时间提前后轰炸德国,一切将大不同吧。

非常喜欢这部剧的剧本,多处地方都可以相互呼应,例如海森堡滑雪极快,对应他在研制反应堆时为了尽快成功而没有设置防护层;例如众人玩牌时,波尔用一副并不存在的顺子唬住了众人,对应同盟国与美国对对方研制原子弹的恐惧。这种互相忌惮让我想起三体中的猜疑链,也让我想起美国的合法持枪,会让我觉得失去了中间的协商空间,从而让事件变得更糟了。

 3 ) 科学家在政治面前,又总被动与尴尬

这部2002年拍的英语片《哥本哈根》就是一部话剧,就这么个场景,三个人物从头讲到尾没停过,典型的小剧场。直接表现的内容就是两位量子物理学家二战期间在哥本哈根的一次短暂的会面,德国的海森堡与丹麦的玻尔夫妻,三人激烈、尖刻的对话。海森堡为什么来哥本哈根,到目前为止似乎都没有可靠的历史证据,编导在整部电影里对其进行了种种推测。 看到一半了,都让人有些找不到北,直到最后,电影的深度才显现出来。观众看完后会对科研成果与道德伦理、哲学家的成就感与历史责任,有直接又深刻的体会,并对事件与历史、科学与政治、祖国与全人类,做进一步的思考。做为被占领国的科学家,玻尔夫妻只有恐惧和仇恨,而德国科学家的心理就复杂了,对祖国的认同,对研制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后怕,以及试探对手情况,想让双方都放缓研发推进步伐等策略,电影表现的都比较好。然而不久,广岛长崎方向的原子弹就爆炸了,没多长时间,世界进入了以核威胁和核军备竞赛为主要形式的冷战,科学研究成果给人类带来的福址,远不如与此连同的灾难。对于善良和有才华的科学家来说,总是锲而不舍、一往无前,而在政治和历史面前,又总是摆脱不了被利用的角色,摆脱不了尴尬的境地。

 4 ) 人性和终极意义

11月21日国家大剧院小剧场看的,剧情像一层一层剥包裹一样,而连结每一层的线索就算玛格丽特不断重复的问题“海森堡为什么到哥本哈根来?”每个人看的感受不一样,我看到的主题是难以琢磨的人性和生命终极的意义。波尔和海森堡都不是纯粹的人,有着罪人的罪性和人的良善的特质。波尔说“我那屈辱又美丽的祖国”时是那样的深沉和凄凉。最后的时候,玛格丽特将主题升到更高的层次,不再限于德国,或者美国、日本,而是地球。她说,当我们都死去,当我们的孩子死去,当孩子的孩子的孩子也死去了,地球还剩下什么呢?这就关乎终极的意义了。话剧的结尾是三人出到屋外,一束金色的光芒照耀大地,他们三人的疑问似乎都终结,一切都有了答案。最后的结局留给人很多想象吧,美好的盼望是什么呢?

这些问题在基督徒的心里总是萦绕了千百遍,没有新鲜的答案,但是每一次的思考都更加感恩。如果一切都只是一厢情愿的美好愿望,那这些都是意念上的,只能逗逗乐。但如果盼望是真实的,那么一切都有了答案和意义。

 5 ) 观后感

其实这就和莎士比亚戏剧是一样的,不论真实的历史人物究竟怎样,他笔下的人物单独看是立得住、值得琢磨的(当然我还是很讨厌这种为了政治目的抹黑一个人的行为)。

BBC这个话剧电影让我深受感动,我不喜欢曹天元科普书里说话剧作者福来恩是“押宝押错了”,因为这部戏的目的就不是为了表明一个人有多么伟大,而是抨击了将科学用于政治的丑恶,旗帜鲜明地表示科学确实无国界——为了全人类不论是哪个国家都不该造原子弹,通过理想化海森堡来树立一个有良知的科学家应有的样子。毕竟过去已经过去了,将来的人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才最重要,然而可惜的是在原子弹研发这件事上科学家们的重点是站边,战后在海森堡究竟是不是圣人这个问题上他们还是站边。

很喜欢电影最后一段旁白,说未来人类多半会毁灭在自己手上,到时候尘归尘土归土,知识也就没有了意义。准备找中英对照版看一看原剧本。

2021.9.9

 6 ) 伟大的灵魂

Our children and our children's children preserved, just possibly by that one short moment in Copenhagen.By some of event that will never quite be located or defined. By that final core of uncertainty at the heart of things.

 短评

以前真没认真想过假如被纳粹德国先倒腾出了原子弹会怎样。细思极恐啊!

9分钟前
  • 天使天天
  • 推荐

一个用许多年把信写了又写最终也没寄出去,一个用尽余生去等待回应……以为有糖结果全是刀子,刀刀见血,心碎一地。港真,好久好久没这样全身心地爱着一个CP了,爱得我燃尽激情,爱得我心力交瘁,爱得我热泪盈眶。

14分钟前
  • 萝卜见光die
  • 力荐

戏剧感依然非常浓。剧本没得说。回忆反复重演的手法层层深入,从各角度推敲海森堡的动机。历史发展一半因为人物的性格,一半因为事件的偶然。两位男演员都好棒。stephen rea的Bohr好迷人。

17分钟前
  • 苗儿
  • 力荐

三人戏非常精彩!海森堡说他没有计算铀235的扩散率(后果深远,比如德国没有造出原子弹),因为他assumed不值得做,波尔说,assumed?你从来不assume,你是海森堡,你计算一切。真真鸡皮疙瘩都看出来了。打牌、物理学定理、蘑菇云在那座城市升起、你为什么要来哥本哈根……一切皆为uncertainty。007不打架,犟嘴的样子更适合他。

21分钟前
  • 小是小非
  • 推荐

本圈同人巨制的感觉。DC果然还是适合这类角色。

24分钟前
  • 真红羽莲
  • 力荐

艰难啃完生肉,导演很机敏地将话剧中的mind flow以摄影机在人物间游移的形式表现出来,在客厅中三人对着镜子去剖析对方言辞的机位调度极为巧妙,可以说是把话剧的独白加上了电影的视觉张力。最大的硬伤和亮点是剧本对这种ambiguity的adoption,感兴趣历史的人只在此中收获了困惑,但转念一想如果历史研究本身也并不定论,这种剧本处理不失为一种有趣。

27分钟前
  • ToriAmos
  • 力荐

uncertainty principal 往事随风。

31分钟前
  • SHI NE
  • 力荐

十分想看电影版,话剧版十分!

32分钟前
  • jojo『浊水是魔鬼纠结者…』
  • 力荐

15年前的老剧了,三人行思录,永恒的思辨与不确定,看的第四部话剧。居然是科学背后的反思,借历史公案来讽刺人类。北京与上海还是中国的两大文化中心,哎!

35分钟前
  • 张星翰
  • 力荐

BBC版。对照电影的空间转换,有助于对原剧本的结构进行深入理解,尤其是戏剧节拍的变化。表演自不必说,光看特写已经很精彩,前置的迈克弗雷恩访谈也很有营养。但是,电影版删去了剧作结尾的两段抒情独白,非常遗憾。没有玻尔与海森堡的这两段独白,《哥本哈根》就是不完整的。

38分钟前
  • Y2K-nostalgia
  • 推荐

B站真是个好地方。再看这一版,觉得还是用英语说出那些富有哲理的科学词汇才动听。到底是你的无能,还是你的善意,使得纳粹没有研制出原子弹;而我,虽然参与到奥本海默团队,但我没有起到关键的作用,到底是我的无能,还是我的善意。如果是我俩的无能,那么哥本哈根学派只是一个理论上的虚妄;如果是我俩的善意,那么1941年的那次相会,我们的交谈使我们都在这个人类最恐怖的武器上无所建树。当然,此后核爆炸的成功产生了间接上的世界和平,是我们两个物理学家无法预测的。ps,考虑到原剧二十世纪末上演,花样年华的还原现场是否借鉴了它?ps,诺兰的新片是关于奥本海默的,有了信条的走得太远的教训,这部未来的硬科幻太值得期待啦!

41分钟前
  • 裴楷
  • 推荐

BBC电视版。迈克·弗雷恩1998年写完话剧剧本,原版百老汇作品于2000年4月11日在皇家剧院开演,共演出326场,并获得2000年托尼奖最佳剧目奖。剧本被用作电影版的剧本基础。对照国话版,BBC版保留了更多物理讨论,这其实增强了海波情感关系的拷问,进而让不确定性更永恒。

44分钟前
  • 丛二
  • 推荐

好多镜头好棒的呀,特别主观,还好不是像把话剧录下来了而已。。。

46分钟前
  • 朱马查
  • 推荐

演员演技非常好。数次动容。

47分钟前
  • 然一
  • 推荐

了解了二战期间世界上最顶尖的大脑都在想什么之后,就会觉得,决定二战结果的不是哪场战役,而正是这些大脑——奥本海默、海森堡、图灵……「聪明的孩子,提着易碎的灯笼」

49分钟前
  • 276088996649
  • 推荐

太精彩了 尤其是后半段通过玛格丽特 将三个死去的人对往事的回忆 对1941年谜之会面的重构 变成了一场灵魂层面的“”量子实验” 台词精彩到爆炸 最终并没有等来导演揭秘海森堡真正的来访目的 却看完了一场真诚与猜忌 温情与冷酷 科学与政治 人性善恶 言语真假 内心的平静与波澜的冲撞 有时间一定要收藏一个蓝光版

52分钟前
  • Dublin苍穹下
  • 力荐

提到玻尔打牌打到海森堡质疑数学概率,笑翻,牌也算不准,电子也测不准😂

55分钟前
  • 王大力
  • 力荐

看的是话剧,太经典了,在此记录一下。感觉有萨特《禁闭》的设计影子

60分钟前
  • Mike·Lee
  • 力荐

感谢b站上海契诃夫后援会

1小时前
  • 张脑三
  • 推荐

不愧是话剧改的,台词写得真好,用那么浪漫那么诗意的话去描述测不准原理和量子力学。电影化处理也很好,最后一次会面,镜头一直如电子一般围绕着三个人做旋转,表现出每个人心态上的孤独和难以理解对方。结构上通过三次重演那场谈话,每一次都更加深入人物内心。丹尼尔·克雷格演的海森堡太帅了!

1小时前
  • 刘康康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