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茜2018

剧情片爱尔兰2018

主演:莎拉·格林  莫·邓福德  Ellie O'Halloran  Ruby Dunne  Molly McCann  Paul Alwright  Fiona Ashe  

导演:帕蒂·布莱斯纳奇

播放地址

 剧照

罗茜2018 剧照 NO.1罗茜2018 剧照 NO.2罗茜2018 剧照 NO.3罗茜2018 剧照 NO.4罗茜2018 剧照 NO.5罗茜2018 剧照 NO.6罗茜2018 剧照 NO.13罗茜2018 剧照 NO.14罗茜2018 剧照 NO.15罗茜2018 剧照 NO.16罗茜2018 剧照 NO.17罗茜2018 剧照 NO.18罗茜2018 剧照 NO.19罗茜2018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7-17 11:26

详细剧情

在《飘零玫瑰》中,获奖无数的爱尔兰小说家罗迪·道尔用他标志性的温暖和纪实的风格描写了引人入胜的现代故事,主要讲述了在都柏林四处流浪的一家人。作为本年度最受瞩目的爱尔兰电影,《飘零玫瑰》跟随一位年轻的母亲在一个无家可归的夜晚为她的家人寻找住处的过程。这是一场和时间的赛跑。随着时间的推移,留给莎拉选择也所剩无几……电影由帕蒂·布莱斯纳奇执导,是一部关于爱情、家庭以及告诉人们当你无家可归时,该如何保护孩子的影片。

 长篇影评

 1 ) 史诗般的浪漫——弗莱迪和玛丽的故事

看完电影对 Freddie 和Mary的故事很好奇,所以动手搜索了一下相关资料,也顺便分享给感兴趣的同道。这篇文是根据几篇外网新闻和杂志文章翻译而来的,因为我着急睡觉,所以草翻了一下,不是很流畅,感兴趣可以看原文~

//www.elle.com/culture/movies-tv/a26449346/who-is-mary-austin-freddie-mercury-fiance/

//www.thevintagenews.com/2018/11/22/mary-austin-freddie-mercury/

//spinditty.com/industry/Mary-Austin-Her-Epic-Romance-with-Freddie-Mercury

微时相遇

玛丽·奥斯汀(Mary Austin)于1951年出生于伦敦西区富勒姆的一个普通的工薪阶层家庭。她的父亲是一个壁纸修剪师(wallpaper trimmer),她的母亲是一名女仆。父母双方都是聋哑人,因此,这个家庭的日常交流都采用手语和嘴唇(影片中也有细节体现这一背景信息)。

为了帮助家庭维持生计,玛丽15岁时就辍学并成为一名接待员。不久之后,她进入了高级时装行业,并在保罗·麦卡特尼和米克·贾格尔等超级明星经常光顾的精品时装店Biba工作。

年轻时的玛丽,1970

1969年,玛丽·奥斯汀和弗雷迪·摩克瑞(Freddie Mercury)相遇,这一年,她19岁,他24岁,而他们独一无二的亲密关系从此将持续终生。在玛丽与弗雷迪相遇之前,她和女王吉他手布莱恩曾经有过短暂的约会。但他们在还未正式交往时,便友好地分道扬镳了。因为布莱恩的缘故,玛丽结识了当时他所在的一个初出茅庐的乐队——这将成为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乐队之一:女王乐队。而与此同时,他们的主唱弗雷迪被她迷住了。

24岁的弗雷迪此时刚刚从艺术学院毕业,成为了皇后乐队的主唱,业余时间也和女王鼓手罗杰·泰勒在Biba附近的肯辛顿市场经营着一个衣服摊位,在那里他们售卖着旧爱德华时代的各色衣服和围巾。

对玛丽的迷恋促使着弗雷迪长期徘徊在Biba,用行动表达着他沉默的爱意。但是整整六个月之后,这个在舞台上看起来热情而桀骜的歌手才鼓起勇气向玛丽发出了约会的邀请。

生命之爱

即使在那时,弗雷迪就散发出一种癫狂与耀眼的气质,尽管他生活里害羞而内向,而这与玛丽静谧却又包容一切的风度相得益彰。在短暂的约会后,他们很快坠入爱河,并在一个狭窄的公寓里开始了同居生活。这时的日子还很甜蜜,他们在外人看起来就像新婚夫妻。弗雷迪的妈妈,博尔萨拉夫人在多年后回忆起对玛丽的印象:“她很惹人喜爱,常常来我们家吃饭,我当时很希望他们能够结婚。”

与此同时,女王乐队的人气在1970年起蓬勃发展,并获得了在海外演出的机会,弗雷迪也随乐团辗转于世界各地。这几年里,弗莱迪的舞台风格相较从前更为夸张炫目,并且也在尝试后来被人指责为异装癖的服装,但由于玛丽在他身边,没有人质疑他的性取向。 1973年,他将歌曲“我的生命之爱”(Love Of my Life)献给她。

恋爱时的弗莱迪和玛丽,1974

在交往了四年后,玛丽迎来了弗莱迪的求婚。 在1973年的圣诞节,玛丽收到了来自弗莱迪的礼物——一个大盒子。多年以后,玛丽还能清晰地回忆起当时的情景,“(盒子)里面是另一个盒子,然后又嵌套另一个盒子,这就像一个有趣的游戏。最后,我在最后一个小盒子里找到了一个可爱的玉戒指。”奥斯汀说,“我看着它,一下子愣住了,因此这是我此前从未预料到的。所以我问他,‘我应该把它放在哪一只手上?'他说,'左手,无名指。'然后他继续说,'你愿意嫁给我吗?'我脑子里一片空白,只是低声说'是的,我会。是的,我会(Yes, I do)”

一朝变故

求婚仪式令人印象深刻。然而,日子一天天过去,结婚却久久没有下文。玛丽心底疑虑,却从来没有直接向弗莱迪问起,只是偶尔用一些别的方式提醒这件事情的存在。一次,她在小商店里发现了一件漂亮的古董婚纱,就询问弗莱迪,“我是时候买这件衣服了吗?”但他说“不”。这样的否认似乎就暗示了弗莱迪没有了结婚的打算。

玛丽对他的反应感到很失望,她此前从未想过这样的对话会在他们之间出现。事情似乎朝一个复杂的方向发展起来,两个人的关系变得微妙而紧张。 最终,当弗莱迪向她坦言自己的性取向时,玛丽所有的不安、疑虑和怪异感才有了可以名状的根源。虽然他们在一起已经七年了,但直到那天她才最终了解到眼前这个男人的性向。“有点天真,我花了一段时间才意识到真相。后来他终于告诉我他是双性恋,他感觉很好。”玛丽回忆道。她还记得她当时回答他的内容,“不,弗雷迪,我不认为你是双性恋。我觉得你是同性恋。”(No,Freddie. I don’t think you are a bi-sexual, you are a gay.)

终身相依

走到这一步,两人只能分手,但他们的关系仍然非常亲密。玛丽搬进了弗莱迪住所附近的公寓,这由他的音乐出版公司为她出资购买。虽然他们已经不是名义上的恋人,但却形成了一种更加亲密的关系。玛丽成为了乐队团队的一员,在20世纪80年代,她经常与女王一起巡回演出,担任出版业务的秘书。并且,当弗莱迪陷于毒品、滥交和精神孤独时,他总能从玛丽那里找到强大的精神支持。

80年代的弗莱迪和玛丽

玛丽于弗雷迪之重要,可以从他1985年的一段访谈中得知一二,“我所有的恋人都问我为什么不能取代玛丽,但这就不可能。我唯一的、真正的朋友是玛丽,我不想要任何其他人。对我来说,她是我的合法妻子。对我而言,我们的关系是一场婚姻......我们彼此相信对方,对我而言,这就已经足够了。我不能像爱玛丽一样再爱上其他任何一个人。”

的确,弗莱迪在玛丽之后还有过不少恋人。其中跟他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吉姆·赫顿,一位来自卡洛郡的理发师,他们从1985年开始交往,直至1991年弗莱迪因病逝世吉姆仍旧守在他的身边。

奥斯汀后来则和画家皮尔斯·卡梅隆交往并结婚,诞下了两个儿子理查德和杰米,弗雷迪还是玛丽长子的教父,她的第二个孩子则在他去世后不久出生。

弗莱迪和玛丽的大儿子

未亡之人

1987年,弗雷迪被诊断身患艾滋病,并在第一时间将这个消息告诉了玛丽,在伤心欲绝的同时,玛丽也和弗莱迪的男友、助理、佣人和朋友投身于对他的照顾。在1991年弗莱迪去世后,根据他的遗嘱,玛丽继承了他的一半现金资产(1000万英镑)、他在肯辛顿的花园别墅、两栋房子和他未来的音乐版权。他另外一半现金资产则留给了父母和妹妹,而他的厨师、私人助理和男友则每人分得了50万英镑。据说,他的母亲批准了他的决定,声称玛丽和她一样是家人。

弗莱迪在遗嘱中对玛丽写道,“如果事情曾会有不同,你早就是我的妻子,这些无论如何都早已是你的了。” (If things had been different,。you would have been my wife, and this would have been yours anyway.)

玛丽和乐队成员参加弗莱迪的葬礼,1991

同时,弗莱迪在临终前也嘱托玛丽处理他的骨灰,希望能让他安葬在一个无名之所。为避免记者的关注,她在弗莱迪逝世两年后,才在某一天悄悄出门,将他的骨灰埋在一个无人知晓的位置——这是她至今仍保留的秘密。

如今的玛丽,仍住在弗雷迪生前长住的肯辛顿别墅。

Mary has told the Daily Mail. ““I lost my family, really, when Freddie died,he was everything to me, apart from my sons. He was like no one I had met before.”

And the most important and definitive statement of Freddie Mercury speaking about his love life is perhaps this: “I couldn’t fall in love with a man the way I could with a girl. Love is the hardest thing to achieve and the one thing in this business that can let you down the most. I have built up an immense bond with Mary. She has gone through just about everything and always been there for me.

 2 ) 影院版和原版相比剪切内容

(本来想发gif图的,无法上传成功,附上gif图摆渡运:

链接://pan.baidu.com/s/1K498RZ__-pNtIB7i_tqyzA

提取码:c2td )

1 最开头20世纪福克斯开头被剪了,本身配乐改为了这首——//music.163.com/song?id=1318814922&userid=305641051

2 渣男强吻Freddie

3 Freddie向 Mary坦白

4 Freddie在买了新房子后

5 Freddie聚会结束后和Jim初次相见,Freddie先是在房间里弹钢琴看到Jim在打扫卫生,摸了下他的屁股,Jim很生气,Freddie赶紧道歉,邀请他喝啤酒聊天,并表达自己喜欢穿制服的男人,Jims回答自己也是,然后两人接吻

6 记者见面会结束后,Freddie找 Mary未果,接着有一段MV的画面,歌曲是 I Want To Break Free

左边的Roger还有点眉清目秀

Brian这性感的唇

大长腿

7 左侧

8 Freddie直接告知乐队成员自己得了艾滋病(不明白为什么这都要剪)

9 结尾

10 有些电影院好像没有左边这一部分,是一段现场录像,歌曲是 Don't Stop Me Now

 3 ) 院线团 | 伟大的Queen,假嗨的电影?

本条为公众号「风影电影」的日常院线评价栏目。由于豆瓣分数长短评须一致,评星与本人短评相同,与具体评分无固定关联。

尽管拍摄过程几经波折,《波西米亚狂想曲》还是顺利公映。影片起初在媒体评分网站Metacritic仅收获不及格成绩(至今依然只有49分),但却在颁奖季一步步逆转劣势,夺得金球奖音乐喜剧类最佳影片,最终在万众瞩目(NBCS)的第91届奥斯卡斩获最佳男主角、最佳剪辑、最佳混音、最佳音效剪辑四个奖项

尽管原版已经被不少观众批评「保守套路」、「情怀消费」,但是影片依然在进一步删减之后于昨日登录内地院线。目前,影片在豆瓣与猫眼分别收获8.6分、9.6分的超高分,可以预想将会成为好莱坞本届颁奖季影片继《绿皮书》之后在内地院线的又一次商业成功。

部分观众表示,这样一部视听刺激丰富的音乐片,更适合有情怀的影迷乐迷在大银幕前观赏;也有观众表示,影片除了Queen本身的音乐之外几乎一无是处,看一部作为复制品的电影,不如直接欣赏演唱会录像。

本期风影院线,我们请到17位影迷,一起来聊聊这部《波西米亚狂想曲》。


综合评分:5.1分

汪金卫

8.0分

【2018年11月台北观影完整版】很不错的皇后乐队主唱传记片。即使对皇后乐队不熟悉的观众也能看得很爽快,并能感受到男主的演技。《We will rock you》等各种耳熟能详的经典金曲轮番上演。结尾20分钟高度还原Live Aid,制造全片冲击力最强的最高潮,在各种摄影机运镜调度下如同亲临演唱会现场一般目瞪口呆,激动震撼。

第七大陆

7.5分

他得到了全部的爱。

鲛人河

7.0分

拍给歌迷的传奇,感觉皇后迷会看哭,最后的演唱会太震撼了,完全不觉得自己是坐在电影院里,全方位调度把观众和舞台拉到无限近。感觉作为传记片情节普普通通,但情怀大于艺术价值

晚不安

7.0分

低开高走,渐入佳境。前一个小时人物形象相当破碎,用满溢的歌曲去拼凑乐队成名的过程,这个托举的动作非常无力。后半段收束到「浪子回头」这个老套而经典的主题,往一处使劲后Freddie的挣扎愈发清晰。最后演唱会的二十分钟表演直击人心,调度上完爆《一个巨星的诞生》——它是这列摇滚火车开足马力奔向的终点。电影拓展了观众的时空体验,有一种东西确实掀翻了天空。但必须承认的是,音乐的力量凌驾了影像的力量、戏剧的力量

凹凸

6.0分

出色的表演和视听语言,拯救了一个连流水账都称不上的剧本。

天马星

6.0分

看看豆瓣评论的关键词「音乐」、「情怀」、「Live Aid」你就知道这是一部没啥内涵的大型演唱会串烧,所有好的方面都来自于皇后乐队的经典音乐,而在挖掘影像叙事的深度和建立人物形象的弧光上都毫无建树,这不是一部传记片该有的样子,甚至这都不能算一部电影。

徐若风

6.0分

看这部电影所获得的,并不会比看一篇东拼西凑的微信推送多。百度百科+PPT式单薄剧本,推进剧情靠吵架,忽视真正困境;而KTV+COSPLAY式对口型表演虽然也很尬,却是撑起全片的唯一稻草,拉米·马雷克也算是尽力拯救这个烂片了。

p.s.不过,本片的大银幕魅力实在是堪称巨大。完整版电脑观看给4分,删减版巨幕观看给6分。

YQY-Vader

6.0分

最后二十分钟,足足让我从两星给到三星。

掉线

5.5分

浮华而空洞。用了一个排的配角去陪衬主角,Freddie这个人物最后却还是塑造失败,编剧是听歌听到脑膜损伤了吗?给剧情套了个「成功-挫败-再起」的励志模板,看着像模像样,当中却没有切实的事件来体现。于是情绪没法立住,主角总是突然就开始迷茫,困顿,痛苦,醒悟,如同吃饱了撑的。人物间分分合合也因此显得随意,眼一闭一睁,乐团散了,再一闭一睁,乐团和好了,你们小学生撕逼呢?说白了,现实中皇后乐队就是一路顺风顺水,根本没法强行成编剧想呈现的结构,结果自然是强扭的瓜不甜。

Live Aid那段确实燃,但也不过是借的皇后本身的音乐力量。这种将台上演唱的主角,台下流泪感动的配角们拼接在一起的廉价煽情蒙太奇,各位在《老男孩》里还没看够吗?唯一值得称道的只有拉米的表演,远超我预料的好。

寒枝雀静

5.5分

整体结构其实是短视频拼贴思维(另一种PPT电影)建立起来的,最后又变成了对口型综艺节目。当然最灾难的还是剧本,一个极端孤立的中心人物旁边一堆木偶一样的NPC(内地院线版恐怕会更糟糕)。然而即便知道拍得多平庸多么支离破碎,历史中的原人物却还是能透过这些浮尘感染我一个纯路人,导演或许还是抓住了一些神韵。除了音乐本身,大概还是要归功于拉米·马雷克极具弹性与力量感的肢体表演吧。

北投少年他

5.0分

不如直接看Live Aid录像。

渡口无边

5.0分

脸谱化的人物构建只是作者对于艺术家「疯魔」印象的惯有思维和臆想,最致命的是,对Freddie的魅力展现能力全无。叙事稀烂,连拯救生命的live场都没啥张力,两小时不如结尾的当年两分钟录像。

欢乐分裂

5.0分

一星给伟大的Queen,一星给表演。剧本灾难,极其蜻蜓点水般的流水账剧情,磨平了mercury痛苦而孤独的自我蜕变,也抹去了乐队和个人都遭遇到的现实阻碍,达成的目标没有经历演绎,只有结果呈现;拍得极为俗气,且非常流于表层,其他人几乎是面目模糊的。结尾的live感动也是基于原样复刻,但这样的完全拷贝,对一部电影来说究竟有何意义?

小宇

4.0分

这个分数仅仅我给这片剪辑的一个印象分,下面内容只是回应一位友邻的疑问。

波西米亚狂想曲电影剪辑,更加放大该项目拍摄的尴尬,整个作品给我的感觉就是把现场拍摄问题全都放大一遍,并且通过剪辑师的痛苦直接透露出来,丢到观者头上。有人愿意,有人不愿意,我就是不愿意那位。

对话戏是我看电影关心的内容,这片居然创造一场谈资戏用了接近60个镜头去拼凑,最短内容还不到一秒,镜头内容之间联系之混杂,排列组合顺序之凌乱,动作衔接之各种不对头,镜头内容组合各种破坏空间感,人物对视居然不符合正常人类交谈,强烈营造出非人类剪辑效果。就这点能获得奥斯卡最佳剪辑吗?

如果说对话戏不是大家所关心的,那结尾的Live aid演唱会那效果也蛮让我出戏。因为拍摄内容贫乏,更多呈现是他个人秀,即便加入跟观众互动内容也弥补不了拍摄内容匮乏。因为要保持这种碎剪节奏,只能让我们看到佛莱迪各种肉体,各种动作,乐队各种兴奋的瞬间。我再努力静下心听音乐的时候,看到这样画面堆积的效果,能不火大吗?

我能看到中后期为了挽回气氛hold不住而做出各种努力,但都做得嘴都对不上,拍摄素材混乱并且庞大臃肿到让剪辑师崩溃,已经很难用剪辑师自己的大脑去排列筛选组合。听他们疯狂感动到哭,我也难受崩溃到哭了。

我知道这片剪辑难度巨大,但不也是因为导演自身拍摄灾难,外加因为个人私事退出剧组,而导致的灾难性结果吗?不能因为剪辑师干了两倍甚至多倍的活,就这样奖赏吧?大家都是职人,干好自己的活就好,对奥斯卡的剪辑奖接受不能。

嘟嘟熊之父

2.0分

感觉读了一遍百度百科,搭配了一些色彩鲜艳的有声连环画。所有渲染情绪的方式都是最土的那种。

犹在镜中

2.0分

怎么会比本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有力竞争者巨蛋还烂呢?

OreoOlymLee

0分

这类「电影」和片中所有演员的表演理念一样,实际上是模仿秀的一种,却要承载着成为历史资料馆的意义。最后的Live Aid更是疯狂地对口型,有半点诚意么。这个剧作让一些矛盾的外因指向性过于明显,几乎成了编剧我行我素的甩锅。喜欢的地方几乎独立在画面外,是一首首「真实」歌曲的迁移。


2019风影评分榜

《四个春天》7.8分

《过春天》7.3分

《绿皮书》7.3分

《地球最后的夜晚》7.3分

《惊奇队长》6.1分

《波西米亚狂想曲》5.1分

 4 ) 摇滚70年进化史(1949-2019)

看到Queen 的经纪人是 Elton John 的经纪人的一刻,我发出了少女的尖叫,很多歌曲,即便过去了40年也依然能戳到心底。

所以在Queen前后还有什么伟大的摇滚乐队吗?

本文中会涉及的摇滚乐队Logo

翻着看《银河护卫队》启蒙并保存下来的摇滚歌单,我打开了搜索引擎,发现,妈啊,今年真的是一个大年份!摇滚这个概念竟然出现了有足足70年!

几百个乐队和上千首歌在这70年回荡,182年的宝洁都退市了啊,真难想象70年后的豆瓣会在哪里。

摇滚不死。


1949 摇滚元年

摇滚起源于美国,其中里程碑作品已经无从考究。

但鼻祖级别但作品还是有的,Rock Awile 和 Rock the Joint 这两首发布在1949年的歌提出了ROOOOOCK 的概念。

Rock Awile

无论最终的争议之下的元老级摇滚歌曲到底是谁,这一年很重要就对了!

代表作已经早到无法找到链接。


1950s

这时候的摇滚还有一股舞厅气,起源于Jazz 的摇滚在这时还没完全脱离Jazz的影响。

1955 - Speedo (The Cadillacs)

1956 - Long Tall Sally (Little Richard)

Speedo (The Cadillacs)


1960s 出口转内销,英国摇滚入侵

60年代和70年代早期,在英伦摇滚流传回到美国之后,出现了很多分支流派,例如重金属(heavy metal),轻柔满摇(soft rock),前卫摇滚(progressive rock)这一个年代也是我自己最爱的年代。

The Beatles

没错,Beatles 在这一个十年出现,但是他们太红了,就不逐一播放了。

1963 - She Loves You (The Beatles)

1964 - I want to hold your hand (The Beatles)

1965 - My Generation(The Who)

Wouldn't It Be Nice

1966 - Wouldn‘t it be nice (Beach Boys)这首歌在太多电影中出现过了,曾经一度是我的精神支柱

1967 - Somebody to Love (Jefferson Airplane)

1968 - 爱用人名做歌名,是1968年的一股妖风。之前大火的《极盗车神》 和《银河护卫队》里都有这个时期的作品,从《海盗电台》片头使用的《Elenore》到再到《极盗车神》用过的《Debora》清一色的女孩名都来自1968年,完全不考虑后人搜索的难度!

1968 - Debora

1968 - (The_Turtles) - Elenore_《海盗电台》

1968 - Born to be wild (Steppenwolf)这首的异域风情太抓耳朵了,没忍住放进来了

1968 - Kashmir (Zeppelin)

1968 - Kashmir (Zeppelin)

1969 - Don't let me down (Beatles)


1970s - Queen

1970s 是属于 Queen 的摇滚元年,整个摇滚乐队或许为人所知作品最多的时期恐怕也要集中在这10年。

1971 - Riders On the Storm (The Doors)

1971 - Riders On the Storm (The Doors)

1971 - Iron Man (Black Sabbath)

1972 - Smoker on the water (Deep Purple)

1973 - Money (Pink Floyd) 真的是火了很久的一个团

Pink Floyd

1973 - Dream On (Aerosmith)

Aerosmith

1975 - Bohemian Rhapsody (Queen)

1975 - Bohemian Rhapsody (Queen)

1976 - More than a feeling (Boston)

1976 - Somebody to love (Jefferson Airplane) 这首歌可以说是 酸性摇滚Acid Rock)的代表作品。酸性摇滚是一种主要依赖变奏的吉它、柔美的歌声和长时间的即兴表演完成的摇滚类型,很适合女性主唱完成。

1977 - We will rock you (Queen)

1977 - We will rock you (Queen) 现场

1977 - Hotel California (The Eagles)

1977 - Hotel California (The Eagles)

美国也不认输就是了,《波西米亚狂想曲》好歹只有5分56秒,就已经和经纪人吵架吵到砸玻璃,《加州旅馆》却可以做到6分30秒,整整50秒后才进入主题,但是却火到即使过去40年,只要是学过英文的人至少一半听过,70年代,妙啊。

1978 - Don't stop me now (Queen)

1978 - Don't stop me now (Queen) 这首是本片的,片尾曲了,最喜欢的一次使用还要数《僵尸肖恩》里配乐时用到它,2016年的作品《硬核亨利》中也使用过这首歌,太适合配打架的场景。

1979 - Hold the line (Toto)

1979 - I was made for Loving you(Kiss)


1980s

朋克少年和朋克少女在这一年出现,非主流摇滚(alternative rock)也称另类摇滚在80年和90年代逐渐传播开,包括工业摇滚,哥特摇滚都是对于之前摇滚音乐的反叛和不服气。

这十年过后,音乐界才后知后觉地发现,非主流摇滚不仅是小朋友的打打闹闹,还可以拿来卖钱的商业价值被音乐界重视了起来,因而在1990年代会涌现大批量的工业摇滚,走红乐队包括了Jane's Addiction, Red Hot Chili Peppers, Dinosaur Jr., Firehose, 和Nirvana。

1980 - Ace of shades (Motorhead)

1980 - Back in Black (AC/DC)

1981 - Dont Stop Believing (Journey)

1982 - Eye of the Tiger (Survivor)

1983 - Sweet Dreams (Marliyn Manson)

1983 - Sweet Dreams (Marliyn Manson)

1983 - Beat it (Michael Jackson)

1984 - Turn up the Radio (Autograph)

1984 - Footloose (Kenny Loggins)

1984 - Footloose (Kenny Loggins)

1985 - No easy way out (Robert Tepper)

1986 - The final countdown (Europe)

1987 - Wake me up when September end (Green Day)


1990s

不修边幅的油渍摇滚(Grunge Rock)是这十年兴起的流派,风头盖过重金属。当中最有代表性的乐队涅槃(Nirvana),就连起名字都已经不考虑读者的文化水平了!很酷!

1991 - Smell Like Teen Spirit (Nivana)

1991 - Smell Like Teen Spirit (Nivana)

Metallica-Enter Sandman 1991年莫斯科_腾讯视频

1991 - Enter Sandman (Metallica)1981年成立的Metallica在10年后推出了自己最受欢迎的作品

1993- Zombie (The Cranberries)很多人都知道这首歌的反战背景。1993年3月20日,爱尔兰共和军在英国沃灵顿市中心引爆垃圾桶中的炸弹,导致12岁少年帕里(Tim Parry)和3岁儿童鲍尔(Jonathan Ball)身亡,并造成数十人受伤。《Zombie》就是对这起惨案的悲愤回应。独自在公寓中完成创作的多洛丝在歌词中写下了自己对于战争的愤怒与痛苦。

1993- Zombie (The Cranberries)现场

1995 - Wonderwall (Oasis)这首可以说是英式摇滚(Britpop)在90年代的代表作品,90年代英国摇滚卷土重来,这种音乐类型,发展成为对抗美国的油渍要给(Grunge)的一种潮流。此间,Suede、Oasis、Pulp、Supergrass 和 SleeperBlur都是90年代版本英伦摇滚的重要乐队。

1997 - No Surprise (Radiohead)

1997 - No Surprise (Radiohead)

1998 - Fly Away (Lenny Kravitz)放客摇滚(funk rock)卷土重来的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这种乐派起源在1960,由David Bowie等灵魂人物祖传了30年,是各大音乐节的常客。那么为什么不在1960介绍他们呢——因为那边插了视频所以写不下了。

1999 - Everything will flow (Suede)

1999 - Everything will flow (Suede)2016现场


2000s

2001 - Feuer Frei (Rammstein)工业摇滚(industrial metal),这个派别也是起源于1970s,很硬,1970写不下,反正现在也没失传,去听听看,很硬。

有多硬呢,你妈听到了会说“吵死了,快关掉”这么硬。

2005 - Monster (Skillet)基督摇滚(Christian Rock),倒不是因为节奏或者乐器分的类型,而是因为歌词更加注重信仰和教义,这个概念在1950-1960就火起来过,但是那个时候大环境太拥挤,这种派系存活不下去。就像人工智能的概念也是1960s 就提出了,但却在2010年重新被提起一样,很有趣了。

反倒是在互联网时代,基督摇滚繁衍起来了,内核有点类似今天流行的“佛系”概念。


2010s

2012 - Burn it down (Linkin Park)电子摇滚(electronic rock)好听!不解释了!你们比我懂得多!

2014 - Shut up and dance (Walk the moon)

“ 今天不蹦迪,明天变垃圾“,舞曲摇滚(dance rock)就是一个1980年代蹦迪时期的小类型,但是一样的,80年代好作品太多了,因而2010之后又有人拿出来翻炒,大概周杰伦2020年又回小火一波,这事吧,就像股价,有周期性波动。之前放过一首footloose 就是这个风格,请回到1984篇。

2015 - The Sound of Silence (Disturbed)


NOW

还是没填完……希望这个礼拜能把这个坑填完,很喜欢这种拉一个大纲总复习的感觉,去吃饭了,欢迎提名你喜欢的乐队。

 5 ) 电影角色 vs 角色原型

图多警告

本文中大部分图片为gif动图。

如果它们不动,点一下图上的△加载它。

如果发现图片已经被压缩成jpeg,说明你打开的方式不对。(点这里在新页面打开

1.男主角:Freddie Mercury

虽然Malek的表演收获了许多好评,获得了金球奖最佳男主角,但其实他是四个角色中最不像原型的。

当他说:"I'm just a musical prostitute, my dear."

当他说:"We're not bad for four aging queens."

MV:I Want to Break Free

电影中

现实中

Live Aid

电影最受好评的一段,导演竟然用了14分钟完整地再现了1985年Live Aid公益演唱会的盛况。

电影

现实

可以看得出墨丘利当年那夸张的迈步,其实是为了不被麦克风线绊倒,当然也很有个人风格。

电影里纯粹是卖萌了。

Live Aid

2. 女朋友:Mary; 男朋友:Jim Hutton。

电影Mary Austin

真实Mary Austin

Mary继承了Freddie的大部分遗产,包括他的音乐版权。

Freddie也将自己的骨灰交代给Mary安葬在某个他指定的地点,Mary一直将Freddie的骨灰保留在身边两年,直到人们(主要是八卦的记者们)不再死盯着她,有一天借口去“做脸”时悄悄安葬了她的朋友。

至今没有其他人知道Freddie的墓地在哪里,只能推测在距离Mary当时的住所不远的地方。毕竟去“做个脸”不可能跑去非洲吧。

电影

现实

在Freddie死后不久,Jim Hutton就被Mary赶出了他男友的住宅,Jim拿着Freddie留给他的一笔钱回老家盖了一栋小房子。他一直住在那所房子里,直到2010年去世。

3. 皇后乐队:他们当年也是靠脸出道的(不是)

吉他手 Brian May

电影Brian May

真实Brian May

Brian May是公认的天才,也是乐团的大脑,严谨的完美主义者。Freddie在录制Somebody to Love时曾经说过:“咱们赶快录完,等Brian来了就有得磨蹭了。”

就像电影中的Freddie吐槽的那样,他的吉他手后来真的成了Dr. Brian May,写了一部出色的博士论文……

他的博士论文《A Survey of Radial Velocities in the Zodiacal Dust Cloud》,在豆瓣竟然还有词条。(豆瓣和亚马逊页面各有6人标记读过/留下评论,果然那是一口毒奶)

鼓手:Roger Taylor

电影Roger Taylor

真实Roger Taylor

Roger Taylor是一个非常重感情的人,他的性格活泼,随时high得起来,所以在团内和Freddie最玩得来。

这两人闹腾起来真没别人什么事了。

Roger的37岁生日

Roger Taylor的37岁生日庆祝会上,Freddie表现得好像一个为男朋友举办宴会的大佬。

Freddie Mercury去世之后第二天,媒体就对他的私生活进行攻击。Roger Taylor和Brian May因此一同接受电视采访,为他们的frontman发声反击媒体的诋毁。

Roger在Freddie死后第二天

二十多年后,头发全白了的Roger Taylor谈及Freddie的死依然伤心落泪。

Roger谈到Freddie的死

贝斯手:John Deacon

电影中的John Deacon

真实John Deacon

John Deacon是最后一个加入皇后乐队的成员,性格非常腼腆。

Freddie死后他就宣布隐退,除了参加了几次纪念那位早逝的天才的音乐会之外,从不出现在公众的视野里。

包括这部电影的制作,Deacon不但没有参与,也从未出席过任何相关的活动。

Roger Taylor曾说他们的贝斯手被Freddie的死伤得很重,“有点脆弱”,Brian May不忘吐槽Deacon对钱(他的版权收入)依然看得很紧,“因为他是John Deacon。”(笑)

然后他说“我们的任何版权收入都不会瞒着John。”[x]

新的主唱,新的开始

自2014年,皇后乐队有了新主唱,美国男孩Adam Lambert。

()

这爷爷带孙的感觉也是很温馨了。

()

咸猪手

Roger Taylor还是那么爱胡闹。

无情袭臀

虽然他胡闹的对象已经不是跟他一样爱闹的Freddie,而是严肃的梅博士。

让传说继续

在这部电影之前,我都没意识到《波西米亚狂想曲》长达6分钟。

这还是我的KTV必唱曲目,不管跟谁去,不管有几个人……一定从头到尾唱完,感动自己。#非常有效的社交自杀#

真实的皇后乐队的故事,其实比电影更厚重和感人。

Freddie Mercury在被确诊患有艾滋病后,坚持工作直到最后一刻。

最后的歌他每拿到一句就录一句,因为他认为自己无法活到歌曲后期制作完成那一天了。

1991,Mercury去世的那一年留下的视频

他的队友们一直陪伴着他,尊重着、保护着他的生活。

(John Deacon隐退之后,Brian May和Roger Taylor也这样尊重和保护着他)

在Freddie去世之后他们制作完成的那张专辑名为“Made in Heaven”.

正如Freddie所料,主打歌是由他留下的音轨合成——他自己确实没能坚持到后期制作。

专辑封面上挥拳高歌的Mercury并不是他本人,而是一座雕塑。

而那幅照片的全图是这样的:

这部电影虽然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但它让很多人了解到皇后乐队当年的故事。

它告诉观众这四个人是一个坚固的家庭,而事实确实如此。

QUEEN

 6 ) 生来传奇,他一开口人们就癫狂

1985年夏天,伦敦的温布利大球场,汇聚了超过7万名热切的观众,但平日里的足球圣地此刻属于摇滚乐。

U2、皇后乐队、鲍勃·迪伦、保罗·麦卡特尼、麦当娜、齐柏林飞艇......

人群欢唱高呼的热浪从白天开始,到夜间结束,超过100个摇滚明星、乐队不间断地登台演出。

演出通过全球通信卫星网络向140多个国家播出实况,共吸引了近15亿的电视观众。

©Live Aid 1985

而在这场为非洲饥荒筹集资金的义演Live Aid上,皇后乐队用20分钟的表演生生夺去了所有人的光彩,将自己送上了“摇滚之神”的地位。

你可以不喜欢这部传记片[波西米亚狂想曲],但绝不会不喜欢电影里最后这20分钟近乎完美的复刻演出时间。

©[波西米亚狂想曲]海报

弗雷迪·默丘里,那个留着小胡子的男人,穿着白背心,用一曲曲经典《Bohemian Rhapsody》、《We Are The Champions》、《We Will Rock You》带领着皇后被载入史册。

就像他所说的,“我们要歌唱震动天空”,他做到了,留下了那么多传奇故事。

Freddie Mercury,Mercury是水星的名字,也是古罗马神话中神的使者的名字,那是个自由飞翔在神山和人间,传递着众神信息的使者。

成名之际,他把自己的姓氏改成了Mercury,弗雷迪从一开始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知道自己将会成为什么。

他出生在东非的英属地,身上有着正统的波斯血统,在印度上小学、中学,7岁开始学钢琴,12岁就组建了自己的第一支校园乐队。

17岁时,他随家人搬到了伦敦,在艺术学院学习艺术设计,后来皇后的logo也是他自己设计的。

©弗雷迪小时候

那之后,他又辗转浪迹在不同的小乐队间,加入过利物浦的Ibex、和Sour Milk Sea,也和女友玛丽一起卖过二手衣服、在机场打过工。

当时的朋友回忆起那时的他时常说“他是一个有些安静害羞、但对音乐又有着强烈兴趣的年轻人”

直到遇到皇后,那时候,皇后还叫做“Smile”,吉他手布赖恩·梅是物理学硕士、鼓手罗杰·泰勒学牙科专业,而高学历的两人却一心放在捣鼓搞乐队上。

最开始Smile是有主唱的,弗雷迪只是到处追随Smile的一个小粉丝而已,契机是原主唱的离队。

弗雷迪自告奋勇加入了Smile,在他的坚持下,乐队名字也终于定下了Queen。

©Queen早期造型,左起鼓手罗杰·泰勒、主唱弗雷迪、吉他手布赖恩·梅、贝斯手约翰·迪肯

一个流传甚广的轶事是说,弗雷迪曾经对很多熟人都说过这样一句话:“我是有一天要成为流行巨星(pop star)的人”。

但那时也没人在意,大家只是笑笑,附和道“你会的,你会的”。

后来有一天,有人看到他在桌前用双手遮着脸,一脸闷闷的样子,人家问他怎么了,他却突然站起来大声说道:

我可能成不了流行巨星了,我将成为一个传奇!

在他的规划里,皇后的成名有一个“十年计划”,不过,也用不了十年,在第二张专辑《Queen II》发布后,他们就已经开始走红了。

三专中的单曲《Killer Queen》一举拿到了英国单曲榜的亚军,他们很快开始踏上了去往美国、日本巡演的道路。

之后,1975年的神专《A Night at the Opera》彻底奠定了他们摇滚巨星的地位,其中的一首《Bohemian Rhapsody》融合了歌剧、硬摇滚、民谣和金属,长达6分钟的时间里既有古典元素,又有磅礴的吉他独奏,还有华丽的曲调和癫狂的热情和诗意。

©《A Night at the Opera》是皇后最有分量的一张专辑

电影[波西米亚狂想曲]片名即取自这首歌名字,电影里也描写到了关于这首歌发行前乐队和公司产生的巨大分歧和风波。

最终,听众对乐队的坚持给予了盛大回报,《Bohemian Rhapsody》在英国单曲排行榜冠军位置上停留了9个星期,打破了最长时间记录。

还有什么能阻挡他们呢?《We Are The Champions》、《We Will Rock You》等等代表作频出,这是属于皇后的时代。

1981年,皇后的代表作精选集《Greatest Hits》发行,它至今仍是英国销量最高的专辑。

而在这张精选集的17首热单中,其中有10首都出自弗雷迪之手,他的创作可以自由融合各类音乐风格,金属、迷幻、福音、古典、前卫摇滚,在他手里和嗓音里都可以被演绎到绚烂极致。

也难怪人们提起皇后,常常称它是各类融合的完美综艺大厅。

除了音乐风格,皇后另一个为人称道的便是他们华丽的舞台表演风格。

即使你只看过这部[波西米亚狂想曲],也很容易从中窥见弗雷迪那一呼百应的舞台感染力和非凡的舞台艺术。

他的现场风格高度戏剧化,喜欢在舞台上和观众互动,带领他们合唱,让观众参与其中。

这也是85年Live Aid上皇后的20分钟表演能长久占据着摇滚乐史最伟大现场的原因之一:

他带动了7万多观众一起拍手、摇摆、合唱和狂欢。

©Live Aid

©[波西米亚狂想曲]还原的Live Aid

有人甚至评论他是“以酒神戴奥尼索斯式的表现证明最接近神的人”,而乐队吉他手布赖恩·梅直接说他“能让体育场最后一排的最后一个人感到和他联系在一起”

舞台上,他时常会手拿一杆话筒,时而挥动,时而旋转跳跃,或边唱边扭动腰肢和屁股,或伏地和吉他手和吉他互动,或高举拳头、激情昂扬。

©舞台互动

再搭配上他从各方汲取灵感而来的视觉化风格,从最早的影星玛琳·黛德丽、到丽莎·明奈利,再到70年代初的华丽摇滚风潮,以及同志和酷儿文化。

弗雷迪是gay,或者说是双性恋,稍微对他有过了解的人对此都再熟悉不过。

[波西米亚狂想曲]里出现了两次玛琳·黛德丽的海报并不是偶然,这个在30年代开创了中性风潮的著名影星便是弗雷迪的偶像之一。

黛德丽是第一位将裤装穿到好莱坞银幕上的女演员,1930年的[摩洛哥]里,她身着燕尾服、头戴大礼帽,扮着男装、手拿着烟,既诱惑着女人,又让男人难以忘怀。

©[摩洛哥]里的玛琳·黛德丽

而弗雷迪的另一个偶像丽莎·明奈利在72年的歌舞片[歌厅]里,演一个像猫一样的俱乐部舞女。

齐眉短发,淡蓝色眼妆、贴着长长的睫毛、狡黠而美丽的眼睛,灵动美妙。

©[歌厅]里的丽莎·明奈利

弗雷迪在舞台上也常常以浓重的笔墨勾画眼影和眼线,搭配上亮闪闪的从华丽摇滚风潮里“偷”来的亮片紧身衣,或纯白色连体服。

后期,他又以自己流连在同志酒吧和浴室的经历为灵感,将更具情色色彩的皮革服穿上了舞台。

包括他在80年代标志性的短发、小胡子,白色T恤或直接露出胸毛的装扮,都是当时同志色彩浓厚的流行装扮。

©各种舞台装扮

曾有尖酸的美国乐评人讽刺他在舞台的形象“就像是长了蛋蛋的默片艳星”。

但更客观的《旁观者》则赞美他是“用各种夸张放肆版本的自己去戏弄观众、震惊观众,最终迷住观众的表演者”。

曾和他合作过一曲《Under Pressure》的大卫·鲍伊称赞他说:

在所有戏剧摇滚歌手中,弗雷迪远远超过了其他所有人,他超越了极限。我只亲眼见过演唱中的他一次,结果,确实就像传说中的,他是一个能将观众掌握在手心里的男人。

[波西米亚狂想曲]里虽然没有太多地展现他的同志夜生活,但那些充斥着药与性、放纵与疯狂的夜晚无疑是他音乐来源的一部分。

而且是皇后音乐里很重要的一部分。

©[波西米亚狂想曲]剧照

他自己一生选择生活在主流文化和酷儿文化的十字路口,即使有着艰难和孤独的一面,但他并不曾后悔。

他自己说过:

我不会成为伊娃·贝隆,我不想因为“天哪,我希望他们意识到,在我死后,我创造了某种东西,或者我曾经是某种东西”而被载入史册。我玩得很开心。

就足够了。忠于内心,一生如此。

弗雷迪·默丘里的名字的确成为后世的传奇,就像他当初预言的那样,但更重要的,能用“我玩得很开心”概括这一生,就已经足够了。

-

作者/卷卷毛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破词儿】

 短评

“我昨晚做了个噩梦,我就跑过来了。我尝试跟你聊天,但你没了声音” 最亲密人的直觉往往最准,Mary这样的挚爱和灵魂伴侣值得一辈子。“我早已知道,但我不愿承认…虽然每次都这样,但这次不同,因为根本错的就不是你”、“这些人不在乎你”当爱成骗局,你会更看清自己,“我想你在我的生命里”。2019《爱乐之城》+《与歌同行》,这才是真正的《一个明星的诞生》。听Queen的歌不多,依然享有天堂般的体验。最劲的Freddie,真正的传奇。最后演唱会现场一开喉,就止不住的飙泪…@香港 The Grand cinema

4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Rami Malek该拿个奥斯卡提名了,台风简直神还原。最后Live Aid拍出了那么点伟大的范儿,我特意去油管看了原视频,电影这段还原得原汁原味,高空航拍越过人山人海的观众,然后镜头直接连到主舞台钢琴下对Freddie的特写,这个合成长镜头实在太酷了!万众瞩目,集全宇宙之光于一身的感觉;开头唱到Life had just begun就开始泪崩,结合他之前跟乐队成员说出自己得了艾滋,再看Bohemian Rhapsody的歌词,感觉每一句都是重磅催泪弹,于是才明白为啥这部传记片要用这首歌名当电影名;Live Aid上演出的每分每秒,都是Freddie燃烧生命的表演,这是他传奇人生的伟大谢幕。

9分钟前
  • 小四不象
  • 推荐

一开始就知道自己要做什么的人都是怎么开悟的?

14分钟前
  • shibuya emiri
  • 推荐

“你选择看《波西米亚狂想曲》的夜晚,是一个节日。”

17分钟前
  • waltznyy
  • 力荐

前半部分剧情潦草得仿佛赶着去投胎,内心OS:这拍的什么鬼?!大皇后好不容易有个传记片求别毁啊啊啊。最后Live Aid部分神奇地力挽狂澜,OS:壮哉你大皇后,片子拍得再水都能靠歌救回来。但严肃地说,布莱恩·辛格对牙叔私生活的呈现有哗众取宠之嫌,而对他真正的音乐精神和生命力却轻描淡写,“天才巨星”整个像撞大运一样【虽然人家牙叔是这么说的,但你也不能真这么拍吧。

21分钟前
  • 糯木
  • 还行

牛逼!!!好音乐真是颗幸福的原子弹!!!

26分钟前
  • 爬行隧道
  • 力荐

没有配乐也能掀翻屋顶,没有球棚仍能响彻寰宇,没有酒杯也能隔空共饮,没有声音仍能唱给你听。只要一起拍手跺脚,不用乐器也能摇滚;只要一起开灯关灯,不用相爱也能同在。电视里说,治愈病毒尚需数年时间,治愈偏见却遥遥无期。你与角落里那虚弱男孩诶欧着呼应,从此别人都苍老,唯独你永远风华正茂。

27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对于一个初中被《波西米亚狂想曲》打开新世界大门的人来说,听到Freddie弹前奏就炸了。谁特么关心剧本和电影完成度!重现LIVE AID还不够堵住你们的嘴吗!

29分钟前
  • 阿瞢
  • 力荐

在最后LiveAid台上的Freddie眼中看到了星辰大海。音乐的感染力太神奇,最后的现场万分动容,作为一个非粉都激动得心潮澎湃,热泪盈眶。

30分钟前
  • 木山豆睿
  • 推荐

其实也只三十年功夫,摇滚作为行动和爱的时代已经灰飞烟灭,我们究竟生活在什么样世代?

34分钟前
  • Peter Cat
  • 推荐

犹如亲临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演唱会,仿佛佛莱迪·摩克瑞复活重生,带领皇后乐队在你面前为你演唱,亲身体会人潮人海、振聋发聩,让人筋脉活络、热泪盈眶……感谢电影为我们缔造了一场最真实的梦境。正如他们取名叫“皇后乐队”的初衷,他们特立独行、我行我素,他们不属于任何人,他们只做自己,完美诠释自由和豪情。他们的音乐也是唱给和他们一样的人,那些受排挤处在人生低谷的人,给予他们信念和力量。他们终于做到了,在Live Aid引吭高歌、荡气回肠,被世人和历史铭记。而当初低估他们、轻视他们的人,真正成为了那个“失去皇后乐队的男人”。生命不止,激情不止。生命不止,音乐不止。皇后乐队不仅是一支乐队,更是一种精神。“我们虽然老了一点,但也还是那个皇后乐队。”

37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跨四个八度音阶的唱将传奇,迷失和寻找自我的璀璨之旅。难得的是没有因为换导演而烂尾,反而颠覆了很多外界对这位双性恋巨星的误解。温暖而澎湃,就像皇后乐队其他成员写给Freddie Mercury的一首爱歌。最后的拯救生命演唱会感动得人灵魂出窍啊,贯穿全片的原声非常过瘾!(IMAX燃燃燃燃燃燃燃燃)

42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看了一场不属于自己年代的演唱会,Queen的音乐真是太棒了,尽管觉得剧情和剪辑上有瑕疵,却仍旧下不去手给四星。

47分钟前
  • 岛上的夏奈
  • 力荐

太帅了!充满激情、甜蜜又无比心碎。三度落泪。你选择看《波西米亚狂想曲》的夜晚,会是一个节日。

50分钟前
  • 老晃
  • 力荐

特理解为什么这部专业评分和大众口碑相差很大,因为除去音乐的部分, 拍得实在乏善可陈。可舞台的灯光一亮起,音乐鼓点和拍手声一响起, 一切就都不一样了。把十几分钟的Live Aid放在最后也实在很聪明,试问哪个观众听完We are the champions走出影厅不是血脉贲张得像刚看完演唱会。这些五星和高分与其说是打给这部电影,不如说是人们对这支伟大的乐队和这些经典的作品, 以及为这个世界留下了这么多宝贵legacy的Freddie Mercury的一次致敬。(演Roger Taylor的那个男孩子也实在是有点漂亮的)

52分钟前
  • 水包酱
  • 推荐

坐在几百个白发的叔叔阿姨中间观影,感觉我们虽隔了二十多年但共享了一段青春。

57分钟前
  • 赵贾森
  • 推荐

我算看穿了,音乐电影拍到哪种程度,主要看OST的质量…

60分钟前
  • 肖恩恩恩恩肖
  • 力荐

作为传记片其实挺普通的,不过,结尾那段live aid 还是给煽到热泪盈眶。唉,这就是音乐的魔力吧。

1小时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从Freddie第一次在钢琴上轻轻敲出Bohemian Rhapsody的旋律开始,我的泪腺和毛孔便会为每一缕熟悉旋律而收缩。而最后Live Aid如临现场的冲击力,让我意识到此生都没有可能真正看一次Queen的Live ——莫名的痛苦卷着鼓点的狂骚将我击溃在影院最后一排的座椅之上,鼓膜轰鸣。

1小时前
  • 私~川流
  • 力荐

妈妈,Life has just 毕赣

1小时前
  • 螃蟹|腮脖膨客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