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袭60阵地

战争片澳大利亚2010

主演:布伦丹·考威尔,哈里森·吉尔伯特森,史蒂芬·李·马奎德,杜坎·杨,盖东·格兰特利,瓦维克·杨,马丁·托马斯

导演:杰瑞米·西姆斯

 剧照

奇袭60阵地 剧照 NO.1奇袭60阵地 剧照 NO.2奇袭60阵地 剧照 NO.3奇袭60阵地 剧照 NO.4奇袭60阵地 剧照 NO.5奇袭60阵地 剧照 NO.6奇袭60阵地 剧照 NO.13奇袭60阵地 剧照 NO.14奇袭60阵地 剧照 NO.15奇袭60阵地 剧照 NO.16奇袭60阵地 剧照 NO.17奇袭60阵地 剧照 NO.18奇袭60阵地 剧照 NO.19奇袭60阵地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23 12:02

详细剧情

1916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场呈现出胶着状态,来自澳洲的伍德沃德中尉(布伦丹·考威尔 Brendan Cowell 饰)在昏暗的地道中接管了一支爆破部队。18个月以前,伍德沃德尚远离战场,在巴布亚从事矿场爆破工作,同时与年幼的女友渐渐确立了关系……随着战事的推进,伍德沃德响应号召,凭借自身的爆破专长加入军队赶赴欧洲。伍德沃德起初的表现未令下属们折服,但在成功炸毁德国人的机枪阵地后,伍德沃德和战友们一起被派往位于比利时的“60阵地”,那里是一处令协约国士兵闻之色变的德军阵地,大家传说60阵地前协约国的战壕中洒满了鲜血。伍德沃德一行人抵达目的地,发现战友们已在60阵地下的地道中布置了百万磅炸药,然而引爆的时间迟迟未能确定……

 长篇影评

 1 ) 惊心动魄

一部澳洲战争电影,成本不大,但效果很好,真实再现了一战中一段惊心动魄的往事。梅西讷山脊战役也就是本片中的60高地战役是协约国最成功的一次战役,炸死炸伤德军2万余人。也是目前为止,除核爆以外造成最大伤亡的常规爆炸,而这件震惊世界,创造历史的事件背后是怎么样一个故事呢?这就是电影要告诉我们的。影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但影片没有过多正面的描述战争的大场面,没有很多血肉横飞,断臂残腿的镜头,对于战争的残酷无情更多通过人物的内心刻画来描述,通过伍德沃的回忆与战事推进交叉进行的方式,最终片头片尾重合,出现伍德沃结婚场面,也予示了美好生活终于来临了,但战争中牺牲的人们最终成为了记忆,而正是这众多的小人物改变了历史,也正是有了这千千万万的牺牲,换来了人们对战争的控诉与对和平的向往。影片通过细腻的手法,舒缓轻快与压抑黑暗的反差,逐步将伍德沃从一个矿工管理者成长为一个战场上的领袖,从一个对战场并不上心的人逐渐成为战场上冷静的决策者,当伍德沃刚到地道兵团时,面临的是一个松散而并不团结和谐的团队,有老将弗雷泽,有父子兵吉姆与沃特,有胆小怯懦的提芬等等,当然有军队纪律在,大家必须服从命令,但红堡一战,伍德沃的勇敢与仁爱,身先士卒的行动加上过硬的技术,使他迅速赢得了队员们的尊重,随后队伍就来到了60高地,几个队员的牺牲,使剩下的队员越发珍惜与团结,而提芬从一个听见炮火就瑟瑟发抖抽泣的士兵最终也成长为一个可以冷静平和面对死亡的勇士,伍德沃则通过自己的抉择与执着的精神,最终将一场惊心动魄的爆破成功引爆。影片通过对人物的成长与人性描写,来间接描写战争的无情,通过爱情,友情,父子情来描写战争中的种种残酷无奈,而部队里的一些不和谐指挥,德军士兵的努力执着,也间接控诉了战争,最终爆炸成功了,奥利弗·伍德沃也被授予野战军少将军衔,是仅有的四名被授予此荣誉澳大利亚人之一,但60高地在随后一个月后,又被德军占领了,正如德军士兵的对话中所说一样,60高地成为了一种象征,寸土不让,是一种荣誉感,更是一种标志,可惜不管是盟军的士兵还是德国士兵,都成为了战争的牺牲品,实在是悲哀的。60高地最终造成了80万士兵的伤亡,这段历史确实应该被铭记,警醒和平年代的人们。 影片用了大量的近镜头与枯燥的声音来渲染地道战中的压抑,灰暗的镜头加上满身污垢的士兵,再加上简单的音效,充满着紧张,恐惧。影片比较独特时刻画手段,通过在战争背景下一个人,一个团队的成长来反思战争的无情,真是不错的一部战争电影!

 2 ) 《奇袭60阵地》:扎实舒缓,深沉蕴藉

不得不说,《奇袭60阵地》让我必须要修正之前的说法:这才是整个三月影市淡季水准最高的电影!
一部澳大利亚电影,不但拍出了六七十年代好莱坞经典战争片扎实舒缓、沉着大气的范儿,且连其中深沉蕴藉的悲剧感也仿佛是直承那个年代而来,这对我这样一个着迷于老电影的人来说,着实是一个很大的惊喜。
好电影的根基是讲人,讲故事,这个基点从电影被接受成为一种工业,一种大众娱乐艺术开始,就没有变过。只不过电影发展到现在,无论主动还是被迫,都在越来越为科技的表演腾出空间,为“奇观”的展示腾出空间。这是对的。要不然电影就会固步自封在过去的惯性里,慢慢消失掉生命力。但问题的另一面是,当主流电影的爆米花倾向越来越严重,当大片习惯于用钱砸出一个又一个奇观,当小片习惯于用台词堆出一个又一个段子,并且让观众越来越习惯于这才是所谓“电影”的时候,人,还有故事,到底还能剩下多少空间?
说远了。这不是《奇袭60阵地》应该承担的东西。在电影院里,它的海报和《洛杉矶之战》被并排放在一起,但或许,它的票房连《洛杉矶》的零头也不会有。它不时髦,也缺少噱头,在电影节电影奖遍地的今天,荣获澳洲电影大奖12项提名的荣誉屁也不是,它有一点点古板,就像它的海报,不逢迎,不讨好,用后背朝着观众,它是继承,但不发扬——不过,这并不妨碍它成为一部好电影。
《奇袭60阵地》讲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在对德作战的西线战场上,一支来自澳大利亚的地道爆破小组(当时澳大利亚属于大英帝国)承担了一项艰巨的任务,在德军驻守的比利时60阵地之下埋设数万磅炸药,并最终爆破成功的故事。这也是人类战争史上迄今为止最大的一次人工爆破,其爆炸长度相当于从伦敦至都柏林!
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观。如果这个题材换成好莱坞来拍,它会更惊险,更大场面,更扣人心弦,更适合主流口味……不一定不会是好电影,但肯定不会是如现在的这个样子——《奇袭60阵地》拍的则是人。
总是有那么一点希望。希望观众在进电影院之前,不要预先先拿一个框框把电影框死了:这部电影应该是什么样子,开头要怎么样,中间要怎么样,结尾又要怎么样……只有符合了我预期的才是好的,不然就不好。这样当然不是不行,毕竟看电影本身只是一项娱乐而已,压根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只不过,这样会让自己错过许多好的电影。
就像李小龙说的,如果要品尝别人的茶,先得倒空自己的杯。当然,不止是李小龙这么说。
《奇袭60阵地》有不少不足的地方(特别是当电影逐渐行进到后半部分的高潮的时候,本来存在于德军军官和爆破小组指挥官伍德沃之间的剑拔弩张的斗法莫名其妙地泄了气),但它用克制内敛的镜头语言,扎实的坑道作业细节,拍出了一个地道爆破小组的英雄群像,拍出了他们既充满个性,又纷繁多面的内心世界:你多半不认识其中的任何一个演员,尤其在电影的开篇,他们脏兮兮的造型几乎让你无从分辨,但当电影结束的时候,你一定会记得他们当中的大部分,记得他们的抱怨和玩笑,记得他们在战争的重压下不同的活着的方式,甚至会记得他们有妻子和母亲在为他们一刻不停地织着手套和袜子……因为正是他们带你进入那个战火纷飞的情境,在狭窄逼仄的地道里,让你体会到他们的勇敢和怯懦,体会到生存和死亡,体会到牺牲可以重于泰山也可以毫无价值,体会到“残酷”两个字底下更复杂的含义……这就够了。
写这篇文字并不是推荐。《奇袭60阵地》注定了不会是一部热门的电影,它甚至连引起应该的关注都不会有(昨晚那一场,影厅里坐了不过十来个人),但,就像真正的好书总是与那些畅销榜无缘一样,主流的视野之外,永远不缺乏好电影的存在——人的时间不可能都用来看电影,错过一部并不可惜,可惜的是一直错过。

 3 ) 好片子

澳洲人民出产的一部好片。很多影评网站给分很低,说场面不大,说是地道战。我估计可能是理解不深。
影片里有很多发人深省的镜头与画面,主题十分的鲜明,各路演员感情投入整体感强烈。虽然只是一个工兵为主角的战争题材影片,但是全片剧情紧凑,设计合理,很喜欢。里边有很多令人难忘的镜头。刚愎自用的军官,懂得每一寸阵地都是浸满鲜血的德国士兵,那句老兵的告诫“照明弹飞起的时候,不要急着趴下,不要动,机枪只会打移动的目标。”趴在战壕里看明信片的德国士兵。还有那个故意让儿子给自己沏茶的父亲。

 4 ) 整个感觉闷闷的

一部很平淡的电影,不知道是不是引进后被乱切割的关系,很多情节莫名其妙,男主的同学,陪儿子当兵的爸爸,到最后面拾工具想在战后当木匠的小Tiffin(是全队人一直一起在保护的),他们MS应该不用死的,或许电影本来的硬伤,而且对于这个人类战争史上有名的人工爆破,男主好像没起什么很大的作用,第一次爆破算炸药用量,第二次为炸药做防水,其实炸那两个挖洞的德国人,感觉也没太大的必要,也许是我没看懂。
其实我对那个加拿大的爆破专家蛮感兴趣的,地下一呆就是三个多月,没上来过,那洞挖的,炸药布置的水平那叫一个高,21个层次啊,可惜防水没做好,这在现在的中国建筑业也是个难题。
比如我家,自从水管改造后,顶楼的管子没弄好,时间一长,杂物慢慢堵住,就漏水了,频率为一年半/次(啊哦,跑题了)。
可是到电影最后,这个加拿大专家也没再出现,难道说是默默得被一起炸死了?
电影情节处有许多不值得推敲的地方,所幸细节还不错,比如战友们之前相处的点滴。
另有好玩的地方,和情节无关,中国人看老外和老外看中国人一样,认为都长得差不多,以至于我后排的那位大哥错把最先牺牲的那位看成男主了,也难怪,都在地下,脸都黑曲曲的。
还有让我很不解的地方,战争时期处处危险也就算了,怎么现在是和平年代,也会让人感觉可以看到明天的太阳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回家路上又遇一车祸。

 5 ) 影评《奇袭60阵地》

这是我第一次接触澳洲电影,本来并没有抱太大希望而来,不过最后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奇袭60阵地》讲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在对德作战的西线战场上,一支来自澳大利亚的地道爆破小组(当时澳大利亚属于大英帝国)承担了一项艰巨的任务,在德军驻守的比利时60阵地之下埋设数万磅炸药,并最终爆破成功的故事。这也是人类战争史上迄今为止最大的一次人工爆破,其爆炸长度相当于从伦敦至都柏林!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观。如果这个题材换成好莱坞来拍,它会更惊险,更大场面,更扣人心弦,更适合主流口味……不一定不会是好电影,但肯定不会是如现在的这个样子——《奇袭60阵地》拍的则是人。
  
  
  
 这场战争也是主人公和他的部下企图对抗的对象,正如影片开头,主角对在坑道里凝神谛听敌军动向,把自己心跳声当作敌人推进的征兆的懦弱士兵说的话:“管好你的心,否则完蛋的不仅仅是它。”这里的“它”指的是这个年轻的士兵每次执行任务都要带着的一只关在木笼里的白色小鸟,而这往往是这位于几十英尺地下的坑道深处,除了跳动的微弱火苗以外,唯一给这个年轻人带来些许慰藉的东西。生命是脆弱的,战争是残酷的,影片也反衬对发起世界大战的不满亢奋的宣泄。
  
  
  
 特别是片尾,男主人公为了顾大局利益而牺牲一人命赢得最后的胜利,可以说可歌可泣,让我们无不想起世界大战是那样的无情摧毁无数美好的家庭,胜利意味着人们渴望世界和平的决心。“听到了什么,那是你的心跳”,我才看懂这句话的含义。 时刻要淡定才是真。电影并没有说这是一场多么伟大的胜利,片子也没有在歌颂正义的胜利,相反,在结束的时候影片还交代了六十阵地最后还是被德军夺走。有人会觉得很失望,既然没有大胜利拍出来还有什么意义,甚至会觉得这部片子拍的很沉闷。可我觉得奇袭六十阵地太精彩,用媒体的话来说是澳大利亚战争题材难得的杰出佳作。因为它是在来源了一段历史,无关胜负,这是一种信仰。不管发起战争是多么残酷,必须坚持下去的信念;面对必然的牺牲却仍要勇于面对正如我们回想缅怀中国式英雄任务舍身炸碉堡的董存瑞、奋身挺胸堵抢眼的黄继光等等中华英雄儿女;为了取得最后和平不得不付出惨痛代价,哪怕是明知需要牺牲自己的战友也要斗争下去的信念。电影是在告诉我们有关这段真实历史的坚定的信念,不管最终的结果是否胜利,热爱和平与无谓牺牲的精神才是真正需要我们去体会的真谛。当然伍德沃指导的这次有史以来最大的人工爆破,也是用军人们的生命谱写的一首真实而刚强的战斗之歌。
  
  
 不要用胜负去衡量这部片子,战士勇敢无畏的精神才是它真正的可贵之处。正如当今社会,我们享受世界和平下那缕阳光,呼吸新鲜的空气,结合目前英美法意等各国为了争夺石油的利益联合攻打利比亚,就应该遭到全世界人民的谴责和痛斥。他们面对先天下大不违不管不顾,造成这么多的生灵涂炭,无辜的老百姓妻离子散无家可归,难道他们真的不懂历史的教训吗?我可以告诉他们日本就是最好的例子,日本不单单是因为地域的问题,而更重要的就是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等历史遗留的痛恨而遭到天谴。忠告你们放弃战争来掠夺别人的自由,和平年代需要谈判和法制来维和社会而不是枪杆子出政权和霸权主义的。
  

 6 ) 残酷地道战,真情兄弟连

   与其说这是一部战争片,倒不如认为《奇袭60阵地》利用战争背景去控诉战争的剧情片。本片没有战火纷飞的战场,却有极端条件下的人性与友情。



   这是一部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片,众所周知,一战号称“人肉绞肉机”,在多数战争合约没有制定的情况下,其残酷性与破坏性举世闻名。所以一般来说在表现一战的电影中,大多电影并没有直接表现子弹横飞的战场,而是旁敲侧击的通过战争来表现其残酷的一面,比如库布里克的《光荣之路》和热内的《漫长的婚约》。其中卓别林的《大兵日记》更是把一战战场的恶劣环境采用喜剧的方式表现出来,过程中不时笑料迭出,但最后剩下的只有沉默与深思,《奇袭60阵地》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产生的,以一队澳大利亚隧道工事兵为视角,通过战场上的友情与人性,更加体现出对战争的无情的控诉。

 
    作为一部发生在战场上的故事,《奇袭60阵地》表现战斗场面的镜头屈指可数,但在反映战场环境方面却通过细节的表现令人印象深刻。英国联军与德军在西欧前线惨烈的战况被活脱的表现出来。通篇泥泞潮湿与肮脏破烂的画面,随处可见的残肢断臂,被污鼠咬嚼得所剩无几的人肉尸身更被淹没于泥泞之内,死状恐怖。而对于隧道工事兵,不但潮湿幽闭的环境摧残着每个人的身心,而且随时都要屏气凝神,随时准备与德军隧道兵展开遭遇战,随时都可能有丧命的危险。电影在开场十几分钟,就是把隧道兵的工作环境与工作特点完全的展示出来,极度压抑,更加能体现出这群不为人知的小队的饱受折磨的身心与紧张的工作环境。

 
   《奇袭60阵地》采用了两条主线穿插的叙事手法,在战争主线之余,与之平行的另一条叙事线索抓取了主人公隧道专家伍德沃在家乡与其心爱的姑娘经历的点点滴滴。这条线索的目的是为了衬托战争的残酷,其恬静与明亮的画面与阴暗泥泞的战场形成鲜明的对比。不过这样的叙事手法有点断断续续的感觉,况且伍德沃的爱情主线波澜不惊,有些拖沓,虽能起到衬托的作用,但还是有些冗长和趋于平淡,倒不如采用伍德沃回忆的方式来表现这条线索,寥寥笔墨足够。

 
   本片以写人为主,小队中几个个性鲜明的人物给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比如沉默寡言的胡子男,憨厚的工兵,气盛的飞毛腿。当然对这些人物的刻画为的是让这些角色立体化,形象有血有肉,以至于当某个人物阵亡时令观众产生共鸣。另外,电影后半部分点缀了德国隧道兵的工作,这样的插入有些突然,但好处在于对战争双方的描写能使得本片的意识形态不发生倾斜,没有沦为那种歌颂杀敌的主旋律电影,而是模糊了正义与邪恶,没有将德军妖魔化,通过两方面的斗智斗勇与遭遇,把战争的危害性活脱的表现出来。比如最后那个临死前看家人照片的德军新兵,这样手法有些老套,但却是能把战争残酷展现出来的一种最好方式。

  
   《奇袭60阵地》通过这些有血有肉的人物刻画,把人物之间的友情与人性展现的淋漓尽致,在极端情况下那种友情最为可贵。本片的另一大特点就是从很多对白中表现出了战争伤亡的惨痛,比如“点三支烟”的故事和年轻的担架员与伍德沃的对话,虽说不如镜头来的直接,但作为一部小成本的澳大利亚电影,片中这些细节对白确实大有用处。电影还有一个角色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就是主人公身边的青涩小兵提芬,从开场怯懦的表现知道最后在倒塌的坑道中点燃蜡烛等待死亡的降临。一般来说在其他影视作品中,这样处处受到主人公护着的年轻角色最后死亡率很小,但本片中却因一次意外走向终点,极为突然。从这个人物身上能直接的反映出所以战争电影最直接的主题,反战。所以当最后所有人在欢呼胜利的同时,提芬独自留在坑道中,手持蜡烛,耳边响起开场时的那句话:你听到的是你的心跳。简单一个镜头,却是全片最有力度的一个画面。战斗大捷,但观众却无法开心。

 
   最后说一下本片的音乐,电影的配乐一般来说有两种,一种能然观众在看片时感受到背景音乐的动听,一种是纯粹的烘托主题和气氛,本片的配乐无疑属于后者,在观影过程的中你很难体会到本片音乐的存在,但当结尾处提芬的画面出现时,主题曲响起,观众才能感受到小提琴独奏那其悦耳的旋律,更加把主题烘托出来,这就是作曲家的巧思之处。

 短评

本以为看这电影会很闷很累,可未曾想还真有点看头。

4分钟前
  • 经纬万端
  • 还行

强大,沉默中的爆发

8分钟前
  • Lucifer
  • 推荐

战争片的铁律之一就是:掏照片的那位,无论如何都是最先挂掉的那位。

12分钟前
  • 还行

握紧摇曳的烛光,等待宣告死亡的爆破声从地下90英尺传来。你独自等待,和自己的心跳声。战争中从没有什么所谓光荣的牺牲,那都是政治家和军事家的说辞,战争本身就不光荣。但如果这就是战争,荒诞的战争,起码你死在了长大后。2011.3.17《奇袭60阵地》(推荐,四星)

13分钟前
  • 乔小囧
  • 推荐

战争片永远不是我的菜。边洗衣服边看,一个半小时后还是没入戏,不过被某位网友的短评影响到,男主角就是Russell Crowe和朱时茂的切换!

18分钟前
  • 少年夏不安
  • 还行

一战前历史上最大的人工爆破。一群男人和半固体物质的故事:蓝色黏土,黄色膏状炸药,泥浆。原来矿工也可以很美的!

21分钟前
  • 何碰碰
  • 力荐

老老实实用传统手法讲故事的电影。尽管不够惊艳,但也没什么缺点。

25分钟前
  • 张小北
  • 推荐

原谅我,没有认真看。

29分钟前
  • 皓宇
  • 还行

工程技术个人勇气

30分钟前
  • Die Katze
  • 推荐

男主角的脸一直在Russell Crowe和朱时茂之间切换,有没有。。

34分钟前
  • 门特
  • 还行

久违的战争片

37分钟前
  • mr.tall
  • 推荐

难得袋鼠国能出这样的片子。最后炸响的那刻,震撼人心。影片处处伏笔,小细节处理的不错。

42分钟前
  • 御。
  • 推荐

虽然不如澳洲1987年的light horesman,,但是比近年的科科达小路,以及妮可.基德曼的狗血片《澳大利亚》强得多的一部澳洲电影,也比加拿大的狗屎片《帕申达勒》强得多。

46分钟前
  • 原教旨托利党人
  • 力荐

不错啊

48分钟前
  • 卢十四
  • 推荐

看片总结:战争中有一技之长真不是好事,跑得快,挂了,会木工,挂了......ano,我是不是剧透了是不是剧透了是不是剧透了是不是剧透了

51分钟前
  • 薄荷
  • 推荐

好闷

55分钟前
  • alex
  • 还行

伍德沃德那张老脸,真不像二十五六岁。

58分钟前
  • 豆办
  • 还行

WAR,,WAR ,,WAR

1小时前
  • 没心没肺
  • 推荐

工兵系的战争片很少,澳大利亚的战争片很少听说,细描一战战场的真实战役更少,基于此,本片虽然拖沓过长,但诚意满满,尤其对男主人公的塑造,颇为真实。

1小时前
  • 哗啦啦
  • 还行

题材不错,稍显刻意

1小时前
  • 困难户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