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子和鲻鱼

剧情片法国2007

主演:阿弗西娅·埃尔奇  Carole  Franck  布鲁诺·罗塞  哈比·布法莱斯  

导演:阿布戴·柯西胥

 剧照

谷子和鲻鱼 剧照 NO.1谷子和鲻鱼 剧照 NO.2谷子和鲻鱼 剧照 NO.3谷子和鲻鱼 剧照 NO.4谷子和鲻鱼 剧照 NO.5谷子和鲻鱼 剧照 NO.6谷子和鲻鱼 剧照 NO.13谷子和鲻鱼 剧照 NO.14谷子和鲻鱼 剧照 NO.15谷子和鲻鱼 剧照 NO.16谷子和鲻鱼 剧照 NO.17谷子和鲻鱼 剧照 NO.18谷子和鲻鱼 剧照 NO.19谷子和鲻鱼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4:20

详细剧情

曾在赛特港码头辛苦操劳大半生的工人赛门(哈比•布法莱斯HabibBoufares饰)被解雇了,他感到既气愤又无助,跟上司的抗争也无功而返。由于事业的不顺利,他跟家人的关系也变得紧张起来,前妻、情人、儿女都对他感到失望。正在赛门走投无路的时候,情人的女儿丽姆(阿弗西娅•埃尔奇HafsiaHerzi饰)挺身而出。在她的鼓励帮助下,赛门准备在废弃的船上开一家餐厅,但是投资方对于他资产的质疑,险些让这桩买卖泡了汤。但是,赛门已经重新找回生活的勇气和信心。他带领家人逐渐走出阴霾,正当一家人为餐厅筹备菜品的时候,他们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麻烦……

 长篇影评

 1 ) 古斯古斯与笼中鸟

去年一部《阿黛尔的生活》的爆红让很多人认识了该片的导演阿布戴•柯西胥,这部《谷子与鲻鱼》是他2007年的作品。和他为数不多的电影一样,影片记录了生活在法国的移民们的一种状态,不管是工作生活上的,还是心理认知上的。那种无根的漂泊感始终横亘在面前,让人无所适从,这种题材上的选择和导演本身是移民第二代的身份脱不了干系,柯西胥出生在突尼斯,后来迁到了法国,这和本片中男主角一家的阿拉伯移民身份非常类似,想必是导演自我的一种投射。回头再看《阿黛尔的生活》,剥开同性之爱的外壳,女主角对于自我身份的认知停留在一个迷茫的状态,这和柯西胥一直所要表达的主题是契合的。

影片以老人要开一家船上餐厅为主线,进而勾勒出以老人为中心的一个大家庭内每个成员的模样。由于这个家庭实在有些庞大,柯西胥很聪明地选择了美食这一切入点来带出各色人物。当然这道美食的选择也很讲究,是以突尼斯一带的小麦制成的类似于小米的东西,很多地方称之为阿拉伯小米,也就是片中所说的cous-cous,即古斯古斯。这种食物在煮熟后可以和肉类,蔬菜搭配,在电影里老人餐厅的招牌菜就是加了鲻鱼的古斯古斯,这也就是片名“谷子与鲻鱼”的由来。但细究便可以发觉导演之所以选择这个片名不仅仅是一道食物的指代,古斯古斯代表了老人一家移民前的故乡,而鲻鱼则是老人现居地——法国的赛特港的一种指代,用二者烹调出的美味正好和老人一家的身份产生了一种互文的关系。

既然食物在片中充当了这么关键的一个角色,那么吃戏自然是重中之重。片中第一场正式的吃戏就是场面颇为壮观的家庭聚餐,长长的餐桌旁边坐满了人,孩子们被安排在了旁边的小桌,亲戚们你一言我一语的好不热闹。这场聚会的主菜依旧是加了鲻鱼的古斯古斯,在前大厨老妈的精心烹制下,老爸带回来的被塞满一冰箱的鲻鱼终于有了用武之地。在表现这样的一场群戏时,导演用手持镜头迅速地在演员身上切换,大量的特写镜头试图让每一个角色都跳出来,而不是拘泥于取景框里的一个声音而已。密集的台词提供了巨大的信息量,除了交代人物之间的关系外,讨论阿拉伯语的桥段也表明了这是一个移民家庭,而在吃饭前插入的一段大儿子与儿媳的家庭危机则为接下来的故事走向埋下了伏笔。紧接着电影里的第二场吃戏上演,而这也是我个人认为拍得极为迷人的一场戏。不得不佩服柯西胥拍特写的功力,在《阿黛尔的生活》里就领略到了一二,这次拍女孩丽姆的吃戏更是有种惊艳之感。女孩的脸庞被拍得极美,毫不顾忌吃相又为她增添了一种真实感,甚至时而吮吸手指的动作也是魅力十足,看得老人的两个儿子都入了迷,所谓“食色性也”大抵如此。

从美味的古斯古斯撤出来后就不得不面对冰冷的现实,工作了35年的老人一夕之间失了业,梦想开船上餐厅却在贷款环节屡屡碰壁,是这个世界太残酷?还是我们太幼稚?当老人和丽姆奔走于政府部门走程序时,更多的是丽姆在充当着游说的角色,老人只是偶尔应声附和,我们分不清他严肃的表情是对这个世界缴械投降还是一种沉默的反抗,但我们能够确定的是老人心中必定有一种因为移民身份所带来的疏离感,就像前面丽姆和老人就笼中鸟的一场对话,“它怎么不唱歌了?”“记得以前它怎么唱吗?现在它不唱了,不知道为什么。”笼中鸟离开了熟悉的环境因而丧失了唱歌的能力,老人也因为缺乏归属感而默默不语,两者之间通过失语这一特点暗示了背井离乡的共性。

开放性的结尾是一个很明智的选择,老人餐厅的命运我们不得而知,甚至老人自身的命运都是个未知数,因为不排除老人倒在街上暴毙的可能。很庆幸影片避免了喜剧或是悲剧的走向,太乐观或是太悲观都会让这样一个故事走了味儿,唯有留白才是最好的收尾方式。当老人在大街上奔跑时的绝望与丽姆忘情舞蹈时的希望形成了一个强烈的对照,生活本就是一场冰与火的交织。在结尾导演还设置了一个小细节,流浪汉最后成了吃到古斯古斯的唯一一人,所有餐厅里的食客甚至是政要都还饿着肚子,无疑这是导演利用电影伸张正义的绝佳途径,也是对这个世界的最大嘲讽。

 2 ) 肚皮舞和米饭

导演很残忍啊,那段舞蹈似乎一直在说,米饭怎么还不来?米饭马上就来。米饭米饭米饭。。。。心里那个焦急啊。
非常好的电影。难过和希望。

 3 ) 外部世界

他可以将……题材……升华至角色无力去改变其他人的错误和外部世界的无情。他的命运,不被自己的欲望所主宰。——仁直

————————————————————————————

仁直的这个角度在理,特别当你把《谷子和鲻鱼》、《躲闪》、《伏尔泰的错误》联系起来看。主人公无不是被控制不了的外部因素裹挟着前进,而且从影片开场的激励因素起便是如此。

《鲻鱼》主人公突然失业,决定创业,然后便是与各个政府部门的交锋及失败,儿子带走了鱼丸粗面(我没记住名字)导致宴会开饭时间无限延迟。这个[意外]搁在一般叙事里可称是败笔,在柯西胥这里,[不顺心]便是主题。

《伏尔泰的错误》主人公来法、丢钱包、恋爱、为户口假结婚、没结成、抑郁成病、住院、被神经质女纠缠、再纠缠、再纠缠、终于搞上了、然后便被逮捕。

《躲闪》中明确地表现出上述特点(主题)的,是主人公的射墙好哥们为他抢手机、揍女孩,为哥们的示爱讨要一个明确的答复。可笑的是,他都没搞懂他哥们到底爱的是哪个!这使得这个桥段的设计更像是对该主题的一个比喻、一次概括。与这相比,警察的到来尽管让人震惊(因为其不加修饰地对暴力的使用),但也不过是比喻的一个演绎罢了。

所有这些都是意外,而三部电影的主人公也都是被动的,其被环境逼迫至此,他们的性格本也是如此。

最后,是柯西胥标志性的无果而终。电影引入一个外部因素,跳脱了之前的叙事范畴,导致先前的努力或挣扎全部付诸东流。《鲻鱼》是偷自行车的小孩,《伏尔泰的错误》是警察,《躲闪》也是警察。尤其是最后这部,警察打败了在场的所有人。

每一次遭逢都停下来慢慢剖析,不厌其烦、让人焦躁,于是呈现出来的便是切骨的真实:《鲻鱼》中的60岁失业渔工、《躲闪》的高中少年、《伏尔泰的错误》的水果贩子的生活的真实。不承诺会有结果,发展到哪里就是哪里,即便影片结束后再接一场戏,也还是一样的无休无止。

不能不谈政治,《伏尔泰的错误》标题即是对自由、公正旗帜鲜明地质疑。《鲻鱼》、《躲闪》的政治议题也首先是法国的突尼斯移民问题。但在前述主题的主导之下,这个政治话题并不令人嫌恶。生活本就不易,他们只是更困难一些(因民族身份而不被信任)。

他们,三位不同身份、不同年龄的主人公,势必要跟政治发生冲撞,《鲻鱼》的老头儿想开店,必须要办各种手续,就像中国人民想要看病,就得容忍不合理的医疗制度的恶果。这个,在以个人与社会(他人、外部世界)的冲突为基础展开的故事中,是规避不开的。

 4 ) 爱你,一如家人

在金马奖的加映场中,我看了这部电影。看过以后才发觉,原来金马影展手册的封面就是它的剧照——父亲、女儿、女儿的女儿。话说,这本该是一家人,然而他们是,也不是。

父亲老了,被老板辞退。他有一大家子的儿女,只是孩子们的妈妈已成了前妻。他会来看望他们,心里装着挂念,脸上却笑不出来。再新鲜的鱼拎进来也只闻得到腥味,满屋子的争吵,满屋子的怨气。拥挤的小餐厅里塞不下五个人的隔膜,除了那不懂事的外孙女,能让他抱在怀里暖暖地亲。

胖妈妈的手艺很好,能做出美味非凡的库斯库斯。一大家子吮指品咂,嘻嘻哈哈地说着重要、不重要的话。琐碎的新闻,零散的八卦。吃啊,吃啊,说啊,说啊,每个人都拼命地笑,却看不出哪个人真的幸福。两个儿子去送库斯库斯,其实是想让父亲回家。一个长发女孩坐在桌旁,他的情人是这女孩的妈妈。儿子们说这是个垃圾堆,父亲脸上露出少有的憎恶,摇摇头,就是不肯回家。

“你那么热情,那么独立。可我却什么也没有。我给不了你和琳任何东西。”这是他心里最深的痛苦。可是那一大家子的男男女女却没有一个人在乎。寂寞的小屋里冷冷清清,然而却有他最爱的女人和最贴心的琳。这个与他没有婚约的女人却真正会为了他心碎,这个与他没有血缘的女孩却真正会为了他心急。

她像秘书一样陪他跑各种机构,见各种人,申报材料,争取贷款。最后,他们只赢得一个机会,一个宴请所有贵宾的机会,一个向所有人展示库斯库斯美味的机会。然而,这个机会却对琳和她的母亲关上了门。因为会做库斯库斯的人是他的前妻,招待宾客的人是他的儿女。在那艘漂亮的餐厅大船上,他们才是“一家人”。而她和她的女儿只是几米之外,隔窗哭泣的人。他当然希望她们来,因为这餐厅就是为了她们而开。可是,她却退缩了——在名正言顺的“家人”面前,她觉得自己没名没分。

最勇敢的是琳,拉着母亲的手走进餐厅,一袭盛装,坦坦荡荡。最聪明的是琳,救场如救命,没有库斯库斯还有年轻的身体。当灯光重新亮起,你看见那火红的肚皮舞裙,还有那美丽而又忧伤的脸。那凸出的小腹,并不具有迷人的线条,然而她却在火辣的扭动和传情的撩拨中,跳出了最最动人的性感。一个女孩,用一种豁出去、拼了命的姿态跳啊跳……只为了不让那个开餐厅的男人伤心。她用智慧和身体保护那个被叫做“爸爸”的人。母亲看到女儿的舞姿,悄悄地离开热闹的人群,煮了一大锅库斯库斯。那是躲在华丽礼服后面的贤惠,那是一个“妻子”最朴素的支持。

他不想回去,因为在那垃圾堆似的小房间里,他找到了叫做“家”的东西。

 5 ) FIFF13丨DAY7《谷子和鲻鱼》:生活无非就是泼洒一地的谷子和被开膛破肚的鲻鱼

第13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第7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谷子和鲻鱼》,下面为大家带来前线港口居民们细碎啰嗦的评价了!

George:

实在是太好。

巴黎小情歌:

太啰嗦了,看的难受。

松野空松:

you need to calm down。

杰夫江:

再长一点,再近一点。达内兄弟应该感到羞愧。

莫扎特仑苏:

琐碎的真实,情感爆发,归于无解,戛然而止,生活继续。

zzy花岗岩:

大量的对话,啰嗦的对白,实在让人看的累,前面的铺垫太长。

Outisss:

长,除了长就是长,如果能再压缩三四十分钟就好了。但是柯西胥在影像写实方面很成功。

盆满钵满赵+:

如此生活,日常小事的堆积将一切引爆,又如此焦灼,最后随音乐狂甩略肉的小肚腩似乎释放了一切。第二部柯西胥依旧十分喜欢。

我们敏熙:

柯西胥以往对我而言有些难以消受的对丰乳肥臀的追求这次在最后竟然点燃了全片,结束得美不胜收,生与死交织,像是“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的马上风。

RIVER:

收尾不错,但是整体聒噪了,也太长了,也丝毫不觉得柯西胥在此类议题较他的前辈或是同辈有什么独到之处,最有存在感的个人印记大概也就是结尾标志性的摇臀了吧,可惜我最讨厌的就是他镜头下不知所云的肚皮舞……

蝠蝠:

真的很好,虽然观看过程会有一种游离的状态,不知道他们是怎么争吵起来又是怎么原谅对方的,全片的对话可能对观者而言几乎毫无营养,但还是让人移不开眼睛,在日烦夜烦的生活中找寻到令人着迷的时刻,所有积压的情绪也跟随者那段在片末婚宴上的迷情肚皮舞一起,被放逐了。

子夜无人:

品尝到的味道像是锡兰化的肯·洛奇,用资产阶级的絮叨来发表无产阶级的生活,但论菜品本身,则既不带有前者那样甩不脱的文青小资佐料,也并非是像后者一般始终挺立在一种为贫苦大众发声的立场来完成高火爆炒,反而是把两者的缺点——聒噪+粗糙,糅合起来发扬光大了。中年老男人式的无能为力与力不从心弥漫了整部电影,不讨喜是真的不讨喜,现实性却未必很够劲。短评里言必提最后的肚皮舞,那我也提一句吧:你们是没见过女人的小肚子吗?

欧.尹:

感觉像是肯•洛奇与达内的结合体,加上大量柯西胥导演丰乳肥臀的私货,讲述了一个生活细碎与暗藏矛盾的故事。然而文本与影像风格实在过于琐碎,加以大量的晃动镜头和贴脸摄影,常令观影者不知所措,也许在影院观感会更好。抛去琐碎来看的话其实故事的内核很不错,尤其是结尾十分高级,一面是重拾希望的男人终于倒下,一面是路边乞丐反而吃得谷子,一面是露骨的肚皮舞完全消解了船上体面人们的焦虑,果然是食色性也。

Pincent:

始终让一个平凡的家庭同观众贴近,开头影响着结尾,直至结局把这种家庭所面临同环境之间关系的困窘放至最大,并用一种竭力且无法停止将问题悬置的方式作结。并不反高潮,取决于我们觉得哪种戏剧是高潮。演员状态显得随性且不加修饰,某些场景景别够小、持续时间够长已经是柯西胥的妙招,银幕内外等长时间的近景特写在这部电影里发挥至最大功效,生活日常的焦虑溢出到屏幕外,人们不禁思考,在有那么多人还在奋力奔跑却永远追不上前面的自行车时,法国社会的谷子究竟该分配给底层移民流浪汉还是上层体制。

Bwheat19920313:

柯西胥妄图拍出一部生活化的电影,可是整部看下来觉得跟生活化这个词简直差了十万八千里。漫长的时长看似是情节厚实的产物,实际上则更像是导演试图装逼但能力不够而只得用各种狼狈的方式来给自己圆场的愚蠢体现,冗杂与聒噪的架构使得原本平实化的框架轰然倒塌,只剩下浮夸与做作。更为可怕的是,柯西胥依然不遗余力地要告诉观众“我是钢铁直男”,令人恶心的直男视角嵌入了影片的每一个角落,使得这种看似接近生活的烟火气味里混进了大量的有毒气体,让人呼吸一口都会气绝身亡。至于演员和技术方面也都是中规中矩毫无特色,这样一些臭鱼烂虾般的元素就共同组成了这般虚伪的生活影像“实录”,实在是让人失望。

#FIFF13#DAY7的主竞赛场刊评分将在稍后为大家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6 ) 看阿布戴·柯西胥如何讲述一份美食与人及社会的关系

古斯古斯是一种北非阿拉伯人的美食,传统上是用一种样子很像谷子的当地小麦和羊肉的搭

配,只要想象一下南疆的手抓饭,大概可以想象到古斯古斯的味道。靠海吃海,迁居法国南

部赛特以打鱼为生的突尼斯移民做的古斯古斯是用谷子与鲻鱼烹调在一起的。这种从意大利

流转到北非的小麦,颗粒很小,颜色金黄,一般人分辨不出,把它们称作谷子。这就好像刚

到异地,仅从外表,语音,分辨不出当地人之间的差别,都会大而化之的把在某地遇到的人

归类为当地人。

2017年9月的一天,我和同伴两人在黄昏时开车抵达赛特,有朋友推荐这里的海鲜。在可以眺望城市和海岸的半山上转了一大圈以后,找到一条接近出海口的河边停好车,我们走近人多些的街道,打听当地餐厅聚集的地方。赛特是法国南方著名的渔港,当地海鲜十分有名。黄昏时,光线柔和,气温舒适,靠近渔港的街道上却空空荡荡,没有什么游客。赛特的海鲜大排档就在港口对面。快八点时,才渐渐开始亮起灯来,装修豪华的一家干脆就没营业。我们在一家灯火稍微明亮些,看起来会有食客的餐厅坐下,门口的服务生很卖力,热情招呼。说实在的,我们分不出餐厅老板是传统的本地人还是来自北非的移民,就像分不清谷子和突尼斯小麦。

餐厅的位置隔了一条河就是《谷子与鲻鱼》电影中赛门情人所开酒吧的对面,我们坐下四处张望的那一刻之前的十二年,《谷子与鲻鱼》正在这里拍摄,电影中,主人公赛门·北吉要在这餐厅外的河面上做一艘画舫餐厅,费尽心机。作为游客,此时丝毫体会不到赛门当时的窘迫,一切都很闲适。酒的温度刚好,大盘子端上来的生蚝、海虾十分新鲜,隔壁一桌是一对讲英语的同性恋帅哥,相貌堂堂,十分亲昵,不断的加餐。赛特安宁,惬意,海鲜美食可以留连。对游客来说,这是赛特的全部。

导演阿布戴·柯西胥的父亲离开突尼斯到法国时就住在了赛特,这一次《谷子与鲻鱼》饰演了男主角赛门·北吉的哈比·布法莱斯正是阿布戴·柯西胥父亲25年的旧友。

赛门·北吉60岁出头,刚刚因为不能按时完成渔船修复的工作而被工厂辞退了。他与前妻有两男三女五个孩子,离婚后住在酒吧老板娘开的小旅店里。突然出现的工作真空让他难以适应,因此突发奇想要改装一条旧船,经营餐馆。这事儿唯一知道的是酒吧老板娘的女儿丽姆( 阿弗西娅·埃尔奇饰),丽姆对老赛门敬爱有加,努力促成。虽然政府的批准手续有些麻烦,但是事情好像也向着要成功的方向发展,终于,一艘难看的改装餐厅被拖进港湾,开业前大宴宾客的日子到了。赛门一家都要参与服务,酒吧一帮小乐队的老头子也作为参演嘉宾,经过一番心理斗争,酒吧老板娘也盛装出席。主菜是前妻主理的古斯古斯,谷子加鲻鱼,这是在赛特的突尼斯后裔们最热爱的美食。阿拉伯乡亲们及餐厅开业的各项批准权人都被邀请到场。

场面十分热闹,宾客各怀心思。赛门的儿子马吉德却突然找到一个出去幽会的空档,把装着煮好谷子的车开走了。联系不上马吉德,老赛门闷声不吭的骑着助动车出门寻找,一众宾客等的十分不耐烦。丽姆为救场站出来跳起肚皮舞分散众人注意力,丽姆的娘——赛门的情人穿着华丽的晚礼服跑回家重做一大锅小米饭。

故事里没有什么生离死别,没有社会动荡,虽然是聚焦了移民的生活,但是并没有在移民与法国主流社会的疏离关系和生活窘迫上大费周章。

在本片中有一个有趣的特点,阿布戴·柯西胥的镜头运用分成三大类,特写,中镜头和广角,每一种景别的区分非常鲜明。一是大量的特写,镜头聚焦在说话人的脸上,语言与表情一起大量的爆发出来,却悄悄地改变了原本无趣的故事进程。二是广角的镜头,这部分没有语言,只是交代事情在如何推进。三是在室内的中焦,基本是讲述角色在社会中与人相处时的状态。

特写部分有三组最为精彩,是整部电影最华彩的段落。赛门·北吉的家人聚餐,妈妈和女儿、儿媳一起做古斯古斯,这是第一次出现了“谷子与鲻鱼”。唯一的非阿拉伯后裔的女婿盛赞古斯古斯的美味,然后每个人在镜头前出现,你一言我一语,渐渐地显示出角色之间的关系,片名与故事的关系。第二次的特写群像塑造是在酒吧门前的闲谈,大家都不理解赛门·北吉正在做的这件事,先是冷嘲热讽,渐渐的舆论有了倾向,身为同龄人,同族人,这些身份趋同最后形成一股助力。整个过程完全是语言和表情在一个接一个眼花缭乱的特写镜头下完成的,有一种短时间集腋成裘的奇妙体验。第三次是丽姆声情并茂地劝解母亲去参加这次赛门·北吉的开业典礼。饰演丽姆的女孩儿阿弗西娅·埃尔奇的表演出神入化,平日的开朗泼辣到此时转为一种深沉的痛苦,到底是对母亲生活无力感的反击还是对自己的身份怅然若失,也许是对从未在影片中被提及的生父的某种牵连。丽姆声泪俱下,泣不成声,与法国或者移民身份毫无关联的我,被她的表演中表现出的人类的某种共性激发起深深的同情。

在中焦镜头中马吉德的俄罗斯后裔老婆对赛门·北吉的控诉也十分精彩,导演阿布戴·柯西胥是如何调度解说,让这些素人演员表现出角色的情感,不但深深投入,而且难以自已。看了这些表演,对阿布戴·柯西胥控制场面和演员情绪的能力十分感佩!

法国是西欧国家中唯一的事实移民国家,200年间经历了大致四次的移民高峰。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不同的地方是,法国多年来奉行强制同化,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实现身份认同,文化归附,这是西方人权主流的“文化多元”主题的反向极端。在这样一种强制政策下,在文化上反而衍生出大量璀璨关注文化融合的作品。1990年帕特里斯.勒孔特的《理发师的情人》,讲述亚美尼亚后裔的奇趣故事。2013年,鲁本.阿尔维斯讲述葡萄牙裔法国人花俏生活的《金丝笼》。2011年,阿基.考里斯马基的《勒阿弗尔》,讲述的是当地人在救助难民中的暖心故事,那时候还没有出现大规模的难民潮。至于蓝白红的导演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作为第一代波兰移民身份,他的作品中大量身份认同主题。类此情景,汗牛充栋。以上是我近日刚好看过的一些电影。

同一主题,不同故事,各种表达。阿布戴·柯西胥只是把生活的具体细节用一个接一个的特写或者中焦推到观众眼前,使观众与角色产生了休戚与共,深切的感受到在事件发生时人的情绪,生活的压力。虽然这些都是在移民背景之下的结果,他却不描述场面,没有旁白,也不用字幕,仅仅从每个人的现实展示就足以传达更宏大的背景。阿布戴·柯西胥讲故事特立独行,这种对逐个角色的日常生活变化细枝末节的描写,带来了等同于纪录片般的生活认知。见微知著,一份谷子与鲻鱼烹调出的“古斯古斯”后面有着身份认同,年龄危机,工业化对简单手工业者生存空间的摧毁,同语种下,土著法国人与移民法国人之间依存与排斥的共生关系。当然因为曾经到访赛特,对我来说还有作为过客与当地居民对同一座城市在心理认知上的巨大鸿沟。阿布戴·柯西胥仅仅展示了现实,每一位看客却可以在其中寻找到不同的故事。

本片获得2007年威尼斯电影节评委会大奖,到2013年,阿布戴·柯西胥凭《阿黛尔的生活》得到戛纳金棕榈,这时候已经由从影以来的移民身份认同主题转到性别认同。

 短评

上海电影节@越到后面越精彩!!!

9分钟前
  • 木卫二
  • 力荐

从头到尾几乎所有的事件都比预料中应该出现在电影中的来得长,当你觉得早该切掉的时候它却仍在继续,无论Julia的哭诉,Rym的肚皮舞,还是Slimane追赶的自行车。效果惊人。

11分钟前
  • bayer04
  • 力荐

3.5/5最好看的部分,是刚开始一家人坐在一起吃妈妈做的蒸粗麦粉,自然融洽的吃饭场景(使得我想看《夏日时光》是怎么回事?)。每一个场景里对白都密集繁复,难以承受。故事走向逐渐迷离。另外导演选女性角色太单调,豪乳翘臀,没一个小的,因为他们都是阿拉伯移民的缘故吗?女主最后跳舞跳到热汗淋漓,为了让顾客们忘记他们是来吃招牌菜蒸粗麦粉的吗?!不,我选择蒸粗麦粉。

16分钟前
  • 每天都有坏消息
  • 还行

Kechiche对食物的热爱一以贯之。有些人评论部分段落过于冗长,但这些“冗长”显然是故意的。儿媳妇冗长的谩骂是为了先让观众同情而后焦虑,Rym冗长的舞蹈是为了观众欢呼而后难堪。Kechiche通过摆弄时间残忍地把我们丢到后排法国人当中。

17分钟前
  • Lies and lies
  • 推荐

不一样的电影,还有点不习惯

22分钟前
  • 阿尔法
  • 还行

法国新生代导演阿布戴·柯西胥作品,本片获得第64届威尼斯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奖。影片讲述了一个法国的阿拉伯移民家庭的故事,对话太多,有些拖沓,2个半小时太长了,压缩下也许更好。

24分钟前
  • 乌咪
  • 还行

厨房、餐厅内的不停叙说,不加节制的生活真相纪实。似乎明白了阿黛尔的金棕榈要分给演员2/3的原因,在柯西胥的影像世界里,演员的情绪、言行表现至关重要,而观者对演员表现的共鸣或抗拒直接决定着对全片的观感。

27分钟前
  • Lynchman
  • 还行

中間吃飯那段場面調度很棒,最後高潮部份四十多到五十分鐘的平行蒙太奇效果非常大膽驚人,“被小三”的女角在鏡頭前嘶吼了五六分鐘的時候簡直想打她一巴掌

28分钟前
  • 阿树
  • 力荐

《等了一晚的盖饭》。结尾不错,但真的是略长啊,看完下来觉得开头其实没必要整那么多的。关键是我觉得台词是不够精啊,里面女人吵架都是一句变十句(厉害的是说十分钟都是一个意思),小美女那段也就算了,后面那位把我直接搞崩溃啦⋯⋯

30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4.5星。那些影响叙事进程的超长片段回味起来是非常合理的,虽然我很不喜欢那些快速移动的手提镜头。对生活残酷的展示采取的是一种文学性的迂回手法,留白准确而沉重。

34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相当写实了。我自己也有过这样的经历,生活被各种各样的烦心事纠缠困扰着,于是决定集中力量去做一件有意义的大事,也许在做这件大事的过程中,那些烦心事就会被解决或者冲淡或者忘记。如果生活是一部好莱坞电影,那最后随着这件大事的完成,一切矛盾都会奇迹般得到化解。但现实却是,无论你想做任何事,在快要成功的时候,之前积累的那些问题和苦恼,最后都会一股脑地纠缠着出现。这就是生活。

36分钟前
  • 刘康康
  • 力荐

群戏演得太好了,很难想象这些台词是写出来的,更像是即兴发挥的,毫无做戏的意思。最后儿媳的那段漫长的哭诉看得人简直要窒息,我心里一直在问那个男主怎么还不跑出去。等他跑出去后,等待他的却是一个凄凉的结局……这部戏的结尾生动诠释了一种最常见的绝望,它不是生离死别,而是看似平静的生活里一浪高过一浪的困窘。

40分钟前
  • 远子
  • 力荐

我有漫长的耐心去忍受冰冷的等待、灰扑扑的日子,从来没有奇迹,没有最坏,没有最好,得意时迎头冷水,绝望时柳暗花明;片名触及法国社会中阿拉伯人移民群体;结尾非常有力。

45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我被女儿她那热力四射、技惊四座又充满了少许情欲的肚皮舞迷住了

50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推荐

结尾那段肚皮舞让人惊叹!太墨迹了

51分钟前
  • 朝阳川生
  • 还行

反高潮,非常赞!【电影资料馆】

54分钟前
  • 奇爱博士
  • 推荐

想把电影很多部分剪掉,但我只是观众;想把人生很多片段剪掉,但我不是自己的导演。

57分钟前
  • 凉水
  • 推荐

自《滑稽游戏》以来,看的最让人憋屈的电影!但被小三欺凌的原配在镜头前怒吼6分多钟时,我直想砸电视,最后精疲力竭的肚皮舞又让人巴不得赶快切入平行剪辑的那一头,看看这顿痛苦的开业饭会不会得到什么转机。

59分钟前
  • seamouse
  • 力荐

一堆特写实在受不了,记录式拍摄容易失控,在给小女孩换尿布那边太多穿帮,在家里聊天的段落明显太长,导演控制力不足。剧本还行,就是每个人说一大堆,最后说这是生活,太刻意,最早在海滩上卸鱼的工人就说了,太做作了

1小时前
  • 非灰
  • 较差

对着生活的艰辛,他们流泪、争吵、咒骂,但也努力的奔跑,大声的唱歌,使劲的跳舞。然后,说一句,这就是生活。它巨大的浪飞溅过来,让周遭的一切都失去了声音,你只能不停跑才不会被它吞没。都是特写,都是他们内心的情感和故事。

1小时前
  • 九尾黑猫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