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手没有假期

喜剧片英国2008

主演:科林·法瑞尔,布莱丹·格里森,克蕾曼丝·波西,拉尔夫·费因斯

导演:马丁·麦克唐纳

 剧照

杀手没有假期 剧照 NO.1杀手没有假期 剧照 NO.2杀手没有假期 剧照 NO.3杀手没有假期 剧照 NO.4杀手没有假期 剧照 NO.5杀手没有假期 剧照 NO.6杀手没有假期 剧照 NO.13杀手没有假期 剧照 NO.14杀手没有假期 剧照 NO.15杀手没有假期 剧照 NO.16杀手没有假期 剧照 NO.17杀手没有假期 剧照 NO.18杀手没有假期 剧照 NO.19杀手没有假期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7-17 16:08

详细剧情

一对儿杀手,肯与雷(Colin Farrell 饰),在圣诞期间来到比利时古城布鲁日,他们将在这里接到联系人哈里(Ralph Fiennes 饰)指令的新任务。雷在不久前的一次暗杀中误杀了一名男童,怀着深深愧疚的雷情绪不稳,古城中的等待对他来说是一场难耐的煎熬。肯作为带领雷入行的前辈,试图帮助雷摆脱困境,但他的努力毫无收效。百无聊赖的雷在街上结识了女演员克洛伊,这个神秘女孩引发了雷一系列的冒险经历,与此同时,肯再一次被哈里催促,原来此次任务的真相是暴怒的哈里要雷为他的误杀行为付出代价,肯面对被自己一手引入杀手行当的年轻人,难以做出抉择,两名杀手,在夜色中的古城各怀心事…… 本片获2009年英国学院奖最佳剧本奖等多项褒奖。©豆瓣

 长篇影评

 1 ) 杀手人学

迷影背后是科恩昆丁。麦克唐纳延续《枕头人》里的关怀,童年、暴力和无所适从。戏剧观上接通《等待戈多》,文本则与《麦吉与尼基》互文,导演显然期待《低级小说》式的“绞合性的爆发”。对于误杀儿童的不容忍更多出于一种原教旨的人道主义而不能够被认为是追求完美的犯罪者强迫症发作。麦克唐纳偏执的道义观与写实主义完全不可兼容,正如他在片中反复提及的《时光大盗》,吉列姆提供的写作方式或许是他有意参照的:去历史主义的宗教漫画和反对现代影像科技主义的疯癫超现实(本片中最后一场由布鲁日片场的拍摄场面完成“戏仿”对于现实的介入)。可贵之处在于麦克唐纳精心设计的循环赋予了这一脱线日志以杀手职业本质(反上帝)与道德理想主义的悖论视野,并几乎完成了对这一论题的评价。如同片中展示中世纪宗教画作有关但丁神话及审判日寓言的视觉呈式,《杀手无假期》头尾相接的因果狡计揭示的是有关救赎历史的密码,人物行动所遭遇的不可预知的往复无间反对的是不再信仰自然宇宙理性或“上帝之国”的“历史的命运”或“进步之轮”。麦克唐纳将一切的人物关系和动力给定在了报复性的反复之中,但最终留给法瑞尔一条性命(由于坠楼者的舍身警告)则似乎说明导演本人站在历史神意论的对立面,仍然最大限度的肯定人性,并将之视为取消救赎后唯一超越性的可能。

 2 ) 盗亦有道

仅仅看影片简介,《In Bruges》显然不是我的那杯茶,但我还是选择与之共度两个小时。

电影讲得是两个杀手奉命展开的一场“假期”之旅,辗转间竟谱就一出黑色幽默,让人忍俊不禁之余也会静心想一想。影片景设欧洲名镇——布鲁日,建筑古老沧桑中暗藏一种淡定从容,风景典雅清丽中自显一丝悠闲自在,音乐舒缓轻扬中时有一份忧伤低沉,人物性格鲜明,嬉笑怒骂举手投足间,演技无懈可击。

Ray,抵达布鲁日之初,就非常烦躁郁闷,竖着个浓黑八字眉,古迹美景视若无睹,牢骚满腹,四处挑衅。他的伙伴Ken,则悠哉游哉,一副既来之则安之的游客心态,欣享着名画古迹,流连在美景酒肆。及后,方知初出茅庐的Ray,因为失手错杀无辜孩童,不得不避祸布鲁日。他不能摆脱记忆中的血色,美酒佳人,也难减灵魂的重荷。而老练的职业杀手Ken,则在无情指令下犹豫踌躇,不但不忍把枪口指向并肩的同伴,还及时喝止了他自杀的冲动。温情,在那一刻绽放,但这样的转折,却又出离了杀手本应具备的冷酷与理智。

不知是因为厌倦了打打杀杀的日子呢,还是因为封存在来不及打开的遗书里的某个缘由,或者就是生无可恋,Ken把生的希望留给了毛头小伙,自己则公然挑衅坦然向死。令不能行的Harry,大怒之下,披挂上阵,亲自追杀到布鲁日。面对垂手就死的Ken,Harry也矛盾、也挣扎,最终还是选择了他的原则——无论如何,他要为枉死的男童索命。而当自己犯下同样的错,穿透Ray的子弹也殃及到其身后视线不能及的侏儒,残留着余烟的枪管毫不犹豫得转向自己,坚定得扣下扳机,以命偿命。

细节的精致,让我品咂出盗亦有道的味道。但为此赔上四条人命?与所谓原则相比,人命似乎反而变得轻贱起来......

这部影片里的三个杀手,都脱离了刻板的职业形象,各有特色;情节流转,更是出人意料,的确如你所言,不落俗套。而且自己鲜少看这一类型的片子,所以观影中充满了新鲜感。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精彩的电影原声。

影片一开始,音乐就一直在背景里铺垫过渡着,钢琴的轻快与大提琴的低沉交织,映衬着角色情绪的波动与矛盾;不急不徐的韵律,与欧洲一贯以之的缓慢节奏相呼应,似乎让人松弛了神经,而其实若有似无的不安躁动,一直在焖烧锅内积聚,等着沸腾的那一刻。当Ken拖着流血的躯体,艰难得拾阶而上,《On Raglan Road》开始响起,低沉的男中音在耳边轻吟浅唱,远远的爱尔兰风笛飘来,酝酿了很久的情绪开始喷薄而出;等他在塔顶站定,俯身远眺,四周雾气朦胧;当硬币一个个坠落,路人好奇得驻足仰望;他整饰好衣装,凌空一跃,此刻的我,已全然沉浸在The Dubliners带来的充满爱尔兰风情的民谣中,哀而不伤,等待着一个似乎无可避免的结局。

On Raglan Road

On Raglan Road on an autumn day
I saw her first and knew
That her dark hair would weave a snare
That I might one day rue
I saw the danger and I passed
Along the enchanted way
And I said:"Let grief, be a fallen leafAt the dawning of the day"

On Grafton Street in November
We tripped lightly along the ledge
Of a deep ravine where can be seen
The worth of passion’s pledge
The Queen of Hearts still making tarts
And I not making hay
Oh I loved too much and by such
By such is happiness thrown away

I gave her gifts of the mind
I gave her the secret signs
That's known to the artists who have known
The true gods of sound and stone
And word and tint did not stint
I gave her poems to say
With her own name there and her own dark hair
Like clouds over fields of May

On a quiet street where old ghosts meet
I see her walking now
Away from me so hurriedly
My reason must allow
That had I loved not as I should
A creature made of clay
When the angel woos the clay
He'd lose his wings at the dawn of day

 3 ) 一颗巧克力味的屎

奇葩的价值观,文艺虚伪的救赎感。形成了一颗巧克力模样的屎,或者说一颗屎味的巧克力。

男主可以坦然杀人、打女人、欺负残疾人、打爆偶遇男人的眼睛,但是执行任务的时候误杀小孩,就痛苦纠结得想要自杀。然后一群人还点赞说好啊,真有人性原则,杀手界的良心!

呸。

这跟一边吃猪头一般恨不得把吃狗的人碎尸万段,跟吹爆民国踩爆当今的人,一样弱智。

弱就弱智在,树立了道德上一种“绝对错误”和“绝对正确”,其实二者本质上并不遥远。

C说:混乱不靠谱的信念也是信念啊!

我说:假如一个人被灌输“吃毛豆是邪恶”的思想,有一天他无意中吃了一颗毛豆,痛苦万分想自杀。作为旁观者,你是哈哈大笑并且批评这个理念的引导者和信仰者呢?还是夸他真有原则好感动?

C说:可是这不是吃豆,这是杀小孩。

我说:作为杀手杀人不就是跟吃豆似的吗?你看他对成年人多么不合理暴力得理所当然,黄豆绿豆红豆都吃,就是误吃毛豆就崩溃?这不好笑吗?何况毛豆不就是幼年黄豆么。

C说:我明白了…可我还是喜欢那种感觉,看了电影我都想去布鲁日旅游。

……

是的,在布鲁日”这个名字也令人恶心,好像一个冷酷的人轻而易举被一个城市的纯洁美好给唤醒、救赎了似的。这和小清新粉草原青海湖觉得只有那里才能唤醒自我如出一辙。

这么说吧,魏晋以来,中国人总是相信山水能陶冶性情,洗涤尘世中沾染的污浊,事实上这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从来没有哪座山、哪条河、哪个小城能救赎灵魂,无非是给人一种“我是自由的美好的”错觉,而空洞的眼神、混乱的价值观、苍白的灵魂,造过的孽……不会有一丝改变。

相比之下,胖子队友“宁可死也不杀兄弟”的信念要靠谱得多了。

 4 ) 我误杀小孩嘲笑侏儒殴打游客,但我知道我是个好杀手

《在布鲁日》绝对是部后劲很足的电影。虽然还不至于冲动到马上打开订票软件订一张去布鲁日的机票,但却时不时想起那座大雾笼罩楼梯很窄的塔楼,两张单人床的临河房间,艺术馆里三幅血淋淋的画,河道和广场的小桌,法瑞尔那张忧伤的脸,和他那像迎风乱舞的气球人一样360度扭动的眉毛。

《在布鲁日》也是一部很难定义的电影。有血浆和断肢,枪击,谋杀儿童,迷幻药;有非常越界的黑色幽默和令人不适的笑话,嘲讽"都有自杀倾向的"侏儒、超重美国人、黑人女性;有宗教映射,神性的城市,以“惩罚”为主题的绘画,被枪杀的神父,教堂里保存的圣血;也有黑吃黑,追与逃,有悲剧的宿命论,情绪和情感,父子关系,甚至还有点空间来一段浪漫剧情。

这些过于丰富的类型元素,还有藏在台词中的耍机灵、掉书袋,让《在布鲁日》像四五部影片的集合,牢牢勾住又放大观众的情绪。跳跃在悲剧喜剧甚至闹剧之间,影片带来了一种很新奇又略带割裂的体验,就像Ray游走在悲伤和愤怒之间一样,观众也被迫在情绪之间转换,时哭时笑,时而不适于血腥场面的尺度,时而为自己被政治不正确的笑话逗笑而感到隐秘的内疚。


出身剧院的麦克唐纳,是操纵语言和情绪的高手。他剧作中的台词是出了名地有趣而富有音乐感,常利用人物的音调变化和不断重复,营造出一种有来有回的对峙。比如Ken和Ray谈论之前的一次误杀经历,Ken举例说有可能他误杀的那个lolipop man(引导小朋友们过马路的一种工作)会空手道,那就成了纯粹的自卫行为。两人有了这样一段对话:

Ray: You said he was a lolipop man ?!

Ken: He was a lolipop man.

Ray: What's a lolipop man doing on fucking karate?!

Ken: I'm just saying.

Ray: How old is he ?

Ken: 50.

Ray: What's a 50 years old lolipop man doing in fuckin karate ?! What was he a Chinese lolipop man ?!

读麦克唐纳的剧作集和剧本后才进一步发现,他真的很喜欢用"?!"这个充满惊叹和反讽意味的标点符号。这段对话中Ray通过抬高音调和重复Ken刚说过的话,对Ken不恰当的想象进行无情的拆穿,颇有点日系吐槽的味道。

《在布鲁日》中还有许多这样的片段,比如Ray在餐厅揍完(他以为的)美国人以后大喊“That's for John Lennon, Yankee fucking cunt!“,或是在约会的时候自以为是地调侃比利时的儿童虐杀案,这些以死亡和悲剧为话题的尴尬幽默,和一堆充斥着刻板印象却又被演绎得无比好笑的笑话,构成了麦克唐纳笔下的对话,总是让人当场笑出来,却又马上讪讪地怀疑自己是不是不厚道。

虽然是不可否认的好笑,这大段大段的政治不正确幽默却也为《在布鲁日》招来了大量恶评。诚然这些笑话会让部分人群感到不舒服和被冒犯,然而正如麦克唐纳《枕头人》中主角作家卡图兰发问,“就因为现实世界里真的有小孩被杀,你就不准我在书里写小孩被杀吗”一样,讲故事的人只是在讲故事,他不必为所有听众的不适负责,而我们内心的那部分阴暗面,就留给我们自己在大笑后自省吧。

《在布鲁日》另一被大肆批判的元素,是过于铺张的血腥和暴力。麦克唐纳将主角设置为杀手已经一定程度缓解了一些暴力的无因性,但直到之后的《三块广告牌》时,他才找到了弗兰纳里·奥康纳这把为暴力背书的万能钥匙,将暴力和崇尚暴力真正地合理化,做出了不割裂不拧巴的一部作品。这是一段令人蛮振奋和欣慰的后话。


除开精妙的对话,麦克唐纳也是写人物的高手。虽然Buddy film这样的搭配形式已经太过常见,麦克唐纳却能用充分的银幕时间去细细展现了人物的状态和心理,让Ken和Ray这样一对有点脱线的老少杀手,成为了银幕上继抱盆栽的大叔、穿西装的话痨之后深入人心的杀手形象代言人。

外观像个不太得志的理工科大学讲师的Ken,一下火车就开始了认真的观光。杀手观光客这个身份设置本来就有种反差趣味,而Ken的不苟言笑和要打卡每个景点的那股子坚持,让他显得更加有种格格不入的好笑。而没耐心的Ray,脚一沾到布鲁日的土地就拧着眉毛开始抱怨这是个"shithole",又在看到电影片场的时候高兴得像个上蹿下跳的孩子。

两个人物初来乍到时的这第一层描写,就已经相当有层次。而对于两人精神状态的进一步观察,在揭示了Ray的心结和Ken的真正任务后逐渐展开,我们才能看到Ken的同理心和纠结,Ray百转千回的痛苦,和两人类似师徒,父子,和玩伴的关系。

杀手老板Harry,在剧情的前三分之二都只活在信件和电话中。但这并不代表他的人物发展被耽搁了,信里满溢的脏字儿,电话里咄咄逼人的口气,都在塑造一个暴戾又原则至上的反派形象。当他的脸顺着电话线出现在景框之中,Harry立马贡献了一段摔电话和安抚孩子的戏码,增添他属于黑帮老大和慈爱父亲的人物厚度。当他驾临布鲁日,我们也能更多看到他的原则,他更人性的情感,和他在紧张追击中拿出一张地图的路痴属性。


麦克唐纳之前的剧作作品常被贴上黑暗的标签,弑父、弑母、虐杀儿童和自杀是反复出现的主题,人物常处于道德困境之中。而《在布鲁日》中,每个人物也都面临着没有正确答案的道德难题,做出了必然的选择,付出了必需的代价。

Ray在第一次出任务时意外射杀了一个正在祈祷的小男孩。还保持着跪姿的男孩手里轻握着一张纸片,上面列着他请求上帝原谅的三条罪孽:容易生气,数学不好,容易悲伤。酿下大错的Ray从此背上了宿命论的诅咒,小男孩的三条罪孽开始生长为Ray的一部分。让他杀一个人他却杀了两个,这当然是数学不好,而在整部影片中,Ray都又生气又悲伤,极度情绪化极度没有安全感,最终企图以自杀的方式寻求救赎。

而Ray或许没意识到的是,他身上还有另外一条诅咒,而这条诅咒的应验,是他自身行为的连环效应带来的必然结果。不计后果的两次打架,让他在快离开布鲁日时被命运的引力拽了回来,最终被困在这个他在地球上最厌恶的地方。我相信影片最后Ray是死去了的,死在他最厌恶的布鲁日,让这个自作自受的宿命链成为一个漂亮的闭环。

Ken面对道德选择时,也经历过一番纠结,最终被Ray的求死意志给动摇了立场。Ken或许相信,当一个人愿意用死来弥补他的错误时,他已经罪不至死了。得出了结论的Ken想必对自己是很满意的,所以当他不得不付出这个坚定选择背后的相应代价时,他几乎没有犹豫。口袋里没花出去的硬币成了开路钱,叮当叮当地落在石板地上,Ken站在大雾中才意识到,Ray或许是对的,那些建筑在地面上就能看得见。

Harry是三人中面对道德困境最坚定的,他已经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道德体系,所以矜矜业业亲力亲为地追杀下属,在对自己处刑时也毫不犹豫。但最讽刺的是,在他的标准下他自己本是无罪的,然而整个《在布鲁日》的剧本都在铺垫这最后的一个强力反转,Harry就只能带着他的高贵含笑九泉。

来到剧场之外,麦克唐纳终于有了舞台和聚光灯之外的视觉工具,而他用柔和的光和褪色油画般的色彩去还原了一个神性的布鲁日。这个故事不再只是黑暗的,而是黑暗与温柔并存,血与柔美的河水,夺命追逃和慢速的游船,枪声和那首洗脑的钢琴主题曲,都同时出现在这个巨大的舞台上。

Ken和Ray参观的美术馆中有这样一幅画,法官向代表死神的骷髅递上纸片,那是他在人间最后的一笔债。最后的最后,三个人都为自己的行为和选择付出了代价,Ken洒下了金币,Ray倒在了片场梦幻的雪地,而Harry伦敦家中的那棵圣诞树下,堆着再也不会被打开的礼物。审判日最终谁也逃不过,我们只能祈祷当惩罚到来时,我们能在一个完美的地方,能在布鲁日

 5 ) 得不到的自由


       两个杀手,血迹斑斑,背负着自身的罪孽在布鲁日度假旅行。年轻的杀手雷忧心忡忡满脸抑郁,年长的杀手肯轻松惬意略带思绪。抑郁也罢,轻松也好,既然已抽身来到古雅的小镇,何不享受一下血腥职业生涯中难得的自由?可剧情陡转直下,虽想悠游自在,“自由”二字却注定和他们无缘,乃是他们为之沦陷的噩梦:肯接到老板哈里的命令,要他杀掉雷,而肯不愿意使命令成为现实,于是大费周章,甚至丢掉性命;雷则一直心神意乱,困扰在误杀孩童的梦魇中脱不开身。影片在二人懒懒散散的神游闲逛中刻画出他们的不自由,一个被迫去做不情愿做的事情,一个因心事而悲苦愁情不得安宁。在布鲁日的冬日阳光下,他们要经历何种的周游,才能摆脱自身的阴霾?

    除去高矮胖瘦,英俊臃肿这些体貌特征,电影用简洁略带情绪化的对话告诉我们,雷和肯的处世心态也不一样。于肯而言,他不相信什么,但相信活着就要做一个好人,要遵循善的规则做事,比如最基本的扶老携幼。雷马上接着说,扶老携幼?在这个世道上,说不定那个你搀扶的老太婆还要怪你把她的东西提坏了呢。他没什么善的观念,也没有什么信仰,也许他只有一个八字眉,永远挂在愁苦的脸上。

    曾有两种自由观念在西方先后出现,古希腊柏拉图一派讲的是,自由关键在于拥有善。人把握住了善,行动就得到了自由。肯杀人,但他认为所杀的都是坏人,除去一个无辜者,那是为救自己兄弟而被肯杀死的男人。在片尾哈里追杀而来,面对欲杀雷的哈里,肯陷入了一个轮回,他现在就成了为保护兄弟雷不被杀而反被杀手残害的人。他之所以要去阻止哈里,那是去做他认为应该做的事,无论是否能够从往日的罪恶中解脱出来,至少在拯救雷的过程中,他能得到自由。

    但这种对自由的看法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人有可能不清楚什么是善?更有甚者本身就不是为拥有善而行动的,那这些人的行为还能不能得到自由?肯认为自己是持守“善”的,可难道把坏人通通杀掉就能算善?所以肯口中所言的“善”,定义并不清晰,他唯一坚持的不过是他自己给善下的定义。

    片尾另一个相似的轮回更好的阐释出:若有的人所行之事本不以善为主旨,那此类行为将会产生多么可笑又可怕的现实。这发生在哈里和雷之间,哈里认为雷误杀小孩应该死,因为这是拟定好了的规则。而哈里杀雷时,无意间杀死了在场的侏儒,并将侏儒误认为小孩,按照自己所言的规则,他饮弹而亡。当然,哈里的自尽绝非成仁之举,而只是死守被抽掉“善”的观念后徒留下的僵硬条款。这是对失去灵魂的律法规则的绝妙嘲讽,它既不能迎来善,又无法避免恶,只能让彼此深陷在你来我往的同态复仇和冤冤相报中。
    
    从肯到哈里,最糟糕的情况出现了,那就是现实生活中,有些人的确没有认识善和拥有善的能力,他们的行动怎么能称得上是自由?于是便有了善外在于人的观念,这就是基督教的自由观,由神学家奥古斯丁率先写出。他说,我们自身是无法把握住真理和善的,除非代表它们的上帝向我们显现,自由只能在于真理自身的给予,也就是在信仰神的恩典中才能享有自由。

     也许从某种角度来说,在布鲁日即是在基督教中。伯尔曼的恢弘巨著《宗教与革命》中有一章名为“城市法”,在讲述11、12世纪出现的新城市时,特别提到了布鲁日。他说,这些城市不是世界历史上的第一批城市,但与它们完全相同的城市却从来不曾有过。虽然,诸多的历史学家为这样一批城市在当时的出现提出了历史、经济、军事方面的因素,但伯尔曼还是添加上了他自己认为重要的两个因素:“宗教因素”和“法律因素”。因为这些城市的建立都是宗教意义上的联合,是依靠相同的宗教价值和宗教仪式而结合起来的区域组织。这时兴建的城市,无论精神还是特性都源于基督教教会。布鲁日的建立来自于当时腓力伯爵所授予的特许状,在此基础上它建立起了自己的城市法律,甚至这些律法和规则都充满了改革现实和拯救俗世的宗教情怀。
    
    借由伯尔曼的论述,我们来看看两个杀手在假期中游览的布鲁日。两人对于游玩经过短暂争论后,雷跟着肯来到了杀手观光的第一站:“耶稣之血教堂”。在幽暗的教堂中,烛光映射出雷的心事满怀和肯的敬畏虔诚。第一站的用意或许在此:十字军的骑士带回耶稣死亡的血,而耶稣的死亡即所谓的“道成肉身”,在宗教意义上象征着耶稣用肉身代替世上的人承担了罪,而此后的世间众人就用信仰基督教来换取末日审判之时的救赎。接下的画面是一幕幕鲜血淋淋的宗教油画。油画用细腻的笔触展示了,人为其所犯下的罪孽而所要承担的种种痛苦和报应。雷和肯最后在一副油画面前停下,那正是“末日审判”。这一路的游览表现出雷既在自身的经历中纠结折磨,又完全忽视了走出困境应有的道路。他对肃穆的教堂满不在乎正是因为他的救赎观念异常淡薄。当他看到油画的惨烈场景时能激起心中恐惧,可对其中的蕴义则又全然不知。
接下来雷回忆起误杀幼童的场景,编导将其编排的极具宗教意味。杀人的地点安排在教堂,时间布置为告诫之时,被杀者是神父,误杀者是正在祈祷的小孩,总之,一切的一切,都是站在了基督教的极端对立面。雷的不自由,正是因为不懂行善的他忽略了“信仰”。这类自由观念正是强调自由别无他法,只能在宗教信仰中寻求,神的恩典中得救。

    对于信仰,雷似乎天生就是个绝缘体,对于罪过,他又有一步一惊心的敏感。他能在教堂中毫不在意的嘲讽,却又在清晨薄雾中想起犯下的罪孽直掉眼泪;面对肯大谈教堂历史时漫不经心诙谐以对,而看到剥皮割肉的油画却又感到了受刑般的创痛。虽然,在电影中的他喝酒泡妞打架斗殴饮酒吸毒,随性所至无所不做。可一看见他那永远拧上发条的八字眉,任谁都知道,他拥有的是揪心苦闷而不是澄明自由。
    
    在最后中枪的喃喃自语中,雷终于意识到这该死的布鲁日正是他末日审判后的炼狱。当他在教堂中犯下后悔不已的恶行,却来到被宗教包裹一切的城镇里消磨时光,因为自身的罪恶,他在这里所有的际遇都转变成了铭心苦痛的受难与惩罚!怪不得从始至终,他对布鲁日的态度是fuck到底。
    
    在布鲁日,杀手当然没有假期,杀手只能去面壁。在布鲁日,爱情也并非遗忘愧疚往事的途径,金发女郎的美丽与温情掩盖不了她是毒贩和抢劫犯的本质。在布鲁日,想一劳永逸的解脱,自杀却无法成功,因为别人的枪永远比自己的快准狠。在布鲁日,就算坐上逃亡的列车远离,结果仍旧要被阴差阳错的带回。在布鲁日,雷连最后死亡的姿态与场景都是他所犯罪孽的重现。
    
    这如宛如圣城又似鬼域的布鲁日,如此荒诞,如此扯淡,甚至连最后的落幕也是迷惑与茫然。在弥留时刻的雷一边咒骂布鲁日,一边他低语他不想死。这个瞬间,他说他灵光乍现,那是他正开始接近自由呢,还是更加远离了自由?

 6 ) 冰炭置我肠

出戏看过很久了,一直向人推荐说好说好。除了几个英国来的人心领神会以外,别处好象都沉了大海。于是我决定很没眼色地,痛说一说怎么个好法儿。顺手推广一下我顶喜欢的英国电影。

象所有其它的英国电影一样,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电影里露的甭管大脸小脸,总是那些英国的脸。半部哈里波特都出现了:主角之一的老杀手是疯眼汉 Brendan Gleeson,黑帮老板是伏地魔Ralph Fiennes,年轻杀手闯下大祸的project,被杀的神父是斯内普Alan Rickman。

全世界的人都有偏见,或者说,叫stereotypes。英国人也不例外。可是英国人的stereotype编派得特别生动。白象一样庞大的美国一家三口,极度环保的加拿大人,比利时旅游景点的售票员不可理喻的无礼,阿姆斯特丹出名的满街都是妓女。老人热爱中世纪艺术,年轻人只对美女感兴趣。这些陈腐旧套如果放到好莱坞,也不过是多发一遍霉而已;在英国人手里就全都不同了。英国人不讲扼杀创意的极度政治正确。一点都不奇怪:从维多利亚时代风气幸存下来的文化,还有什么伪善没见过,不敢嘲笑的?

喜剧片看得多,黑色幽默也看得多,但是象In Bruges这样,一秒钟让人哭一秒钟让人笑的喜剧片还真的不多见。到电影渐渐进入紧张的时候,肝肠胃肺都拧到了一起。老杀手死去的一刻我真的马上要哭出来,一分钟以后黑帮老板诅咒一声掏出地图,我又要笑喷了。如是几次三番,从开头笑到最后。可是灯光明亮走出电影院,如果刚好有记者问我:你认为这是喜剧片吗?我可能答不出,揉揉红肿的眼睛。

很多美国电影为了抓人眼球,总是弄一个耸人听闻的开头,外星人都思不来的故事结构,再在电影的后半部分匆匆把所有情节和人物从四面八方收拢来,生硬地用钢丝拧在一起,让人在电影结束时生出咒骂“How dare you..."的冲动。In Bruges完全不是。每个人都个性鲜明,从开头到场结尾丝毫未变。混黑社会的几个男人,开旅馆的正怀着孕的老板娘,打心眼里讨厌外国人外地人的售票员,阴柔有钱的比利时枪贩子和他不争气混街头的蠢儿子。然而写电影的人把他们象七巧板一样拼成一出纵横来去的电影,处处用榫头严密地衔接起来。比起来,好莱坞电影根本是没揉开的,夹着生面疙瘩的面团。

我尤其喜欢的是剧中人的人格魅力。人格魅力不一定非是高大全人物才有,刘慧芳那就不能算人格魅力,那是“神格”,用现代网络语言来讲,恐怕要叫“雷格”。人格魅力就是,某个人身上那一点让人心生感动或欣赏的东西,就是人有时候不会放弃的一点坚持、固执或者宽容。现在流行的是分斤拨两世界观,理直气壮声称自己平生至爱是真金白银,把一切都折算成现金现美金(最近风头不好,可能要换现欧元),是相当时髦的人格。并不是我清高,而是人们普遍高估了经济砝码在自己和他人心目中的重量,尤其是在大部分人的生活早已免于冻饿之苦的年代。中国古话说“有钱能使鬼推磨”,其实现实中钱甚至不能使活人不怄气。年轻杀手误伤男孩以后的懊悔,老杀手对年轻杀手的爱护,冷血且有情绪控制问题的黑帮老板的坚持原则,怀孕的女旅馆老板的勇敢,都让人觉得他们活生生的能随时走近来。年轻杀手第一晚去和漂亮女孩约会,一粒扣子解开又系上,系上又解开,如是三番。老杀手看在肚里,又好笑又体谅。黑帮老板和老杀手决斗前在街头酒馆对酌,背后笑话卖枪的比利时人是在家里练瑜珈的。那轻松的朋友一刻稍纵即逝,然而没了它就完全不能解释后面的情节发展。

当然所有的英国电影里我百看不厌的是那些人都穿得那么齐整。他们的西服和大衣完美合身,不象美国人的裤子总垮着,肩膀总耸着,领子总张着。电影结束以后,我念念不忘的是旅店女老板美丽的奶油白色大衣和桃红围巾,想着自己什么时候也一定要买一件。

 短评

Hey guys, I wouldn’t go up there, it’s really narrow.

7分钟前
  • 浪味仙
  • 力荐

“你有怀念过什么吗?”哪怕是一座城市的美丽与宁静——导演长片处女作,即用静诣与慈怀杀死我们。“杀了个小男孩。那就拯救下一个小男孩吧,随便去个什么地方,离开这一行,做点好事。人死不能复生,你不可能让那孩子复活,但是你可以拯救下一个。”布鲁日,充满着诡异离奇同时又有未知数的品质。2008

8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笑不出来,只有感动。

11分钟前
  • mon babe
  • 力荐

据悉,韩式半永久纹眉店将邀请科林法瑞尔做形象代言,科林法瑞尔当即表示愿把一半眉毛捐给拉尔夫费因斯用作植发。

15分钟前
  • shininglove
  • 还行

科林法瑞尔的眉毛可以360°全旋!!!!!!!!!!!!!!!!!

20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处女长片即彰显剧本的功力不凡,虽有设计感,但被包裹在黑色喜剧走向的宿命论里,几乎消失无痕;冷面热心的仨杀手,依旧保持着道上人的职业操守与行业规矩,依旧葆有珍稀的兄弟情义,不无荒唐的行径背后,是对凉薄命运发出的惨淡微笑,是挣扎在炼狱与地狱之间的卑微恳求。

25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杀这样的字,盯的久了会发现你不认识了;而一个杀手,当你认识了他,这个词再不能描述他。这中译名是有够悲凉的。是部出乎意料的好片。

27分钟前
  • shu
  • 力荐

太有味道的电影 配乐完美 好生孤独啊!

30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生活毁于哪里呢?毁于无效的天真和腐朽的世故。可竟然被这三个杀手身上的天真和世故打动,英国人的黑色幽默还真煽情。布鲁日不适合度假,适合赎罪。

35分钟前
  • 喻鸣
  • 推荐

科林法瑞尔这个时候还没长残呢……费因斯演个黑帮老大结果被一个看门的戳额头戳戳戳戳的笑死了

39分钟前
  • 黄青蕉
  • 推荐

如此幽默的悲剧,如此悲伤的喜剧。新经典。

42分钟前
  • 匡轶歌
  • 力荐

坚持看下去并且看完,你才会发现,这是多么优秀的一部电影

46分钟前
  • Miss Lucky
  • 还行

这么讲信用的老板真是少见

50分钟前
  • 冬贝与9-13刺青
  • 推荐

主打黑色幽默的变格杀手片,俨然成为另一种次类型。杀手们不断被拖离岗位,替换冷酷的是中年危机与救赎,从解决问题的人变成了问题所在。今次的三位杀手,让导演兼编剧的McDonagh玩弄于一连串漫不经心的巧合间,节约利用任何一个伏笔,炮制了最后一场徒劳悲情的虚无救赎。一个死的徒劳,什么都没能阻止;一个死的讽刺,虚无的原则经不起上帝开玩笑;一个死的遗憾,嗑药涌起的自杀倾向没能挽回他人生最后的三步错棋:杀小孩、打食客、瞎劫匪,都是暴力惹得祸。Bruges原本只是几个英国人的度假圣地,没想到却成了他们的永久天堂。

52分钟前
  • 畸小山
  • 推荐

照着电影走了一趟布鲁日 http://www.douban.com/photos/album/20220680/

53分钟前
  • týr
  • 力荐

1,柯林的表演有学习德尼罗的倾向;2,港化,无间团队可以翻拍,or老杜的作坊也成;3,事关救赎、荣誉,色调和音乐都很出位

54分钟前
  • boks
  • 力荐

应当是属于杜琪峰的故事,很明显灵感是来自枪火和放逐。片子不错,但完全可以拍的更有味更好看,可惜柯林法瑞尔和他那些可有可无的恋爱戏给片子拖了后腿。

59分钟前
  • 易老邪
  • 推荐

囧囧有神

1小时前
  • 心猿意马
  • 力荐

或许很多人会被类型分类所迷惑,但如果静下心来看,会一点一点被它所吸引。那种静谧气氛下的黑色幽默难以言状,荒诞而又始终保持着阴郁让人感到忧伤。只能说,这些杀手都不太冷。★★★★

1小时前
  • Q。
  • 推荐

说到底,是身为一个杀手的原则、和身为一个人的爱。

1小时前
  • Doublebitch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