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奶奶

记录片大陆2010

主演:樊其辉

导演:邱炯炯

播放地址

 剧照

姑奶奶 剧照 NO.1姑奶奶 剧照 NO.2姑奶奶 剧照 NO.3姑奶奶 剧照 NO.4姑奶奶 剧照 NO.5姑奶奶 剧照 NO.6姑奶奶 剧照 NO.13姑奶奶 剧照 NO.14姑奶奶 剧照 NO.15姑奶奶 剧照 NO.16姑奶奶 剧照 NO.17姑奶奶 剧照 NO.18姑奶奶 剧照 NO.19姑奶奶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7-17 04:49

详细剧情

  一袭如画的长裙,扎着一朵白色玫瑰的巨大的发套,足足二十公分的高跟鞋……碧浪达夫人眼角挂着混和了厚厚睫毛膏的黑色眼泪在灯光昏暗的酒吧里低吟浅唱,纵声高歌——从白光(四十年代的歌后)到闫秋霞(白派京韵大鼓传人),从调侃仰慕者送来的不菲小费到对台下骄傲女人的尖酸与不屑,从渴望的沉浸在回忆中的温暖歌唱到绝望的跳大神式的嬉笑怒骂……嘈杂的环境中,舞台是她的——这个小小的舞台是属于这位华丽的、庄严的、刻薄的、胆怯的、恶毒的、势利的、羞涩的、不幸的、风情万种的、母仪天下的、冥顽不灵的碧浪达夫人的!  裁缝是个健谈的人,他经常会去同性恋的专门的据点——比如公园和浴室寻找故事——邂逅,调情,做爱,吃饭……裁缝说他天生就喜欢男人。  在裁缝眼里,他的父母是不幸的;他的童年一直缺乏安全感,也没有什么意思。  长大后的裁缝靠做衣服的微薄收入供自己去了广州,他想在那里实现自己的理想——做一名走红的“妓女”……确实,他遇见了一些让他刻骨铭心的男人——无论是在北京还是在广州——那时他还很年轻。  一次不慎染上梅毒的经历让裁缝开始吟诵《心经》……日复一日,当他反复吟诵从而慢慢忘却了经文甚至自然而然地对其进行了彻底颠覆的时候,他似乎有了一点安全感。  裁缝是个健谈的人,他生动地强调:金钱,色情。他依旧这样生动地活着:在渴望中,在绝望中。  健谈的裁缝就是台上的碧浪达夫人。

 长篇影评

 1 ) 。。。

其实我很难描述《姑奶奶》讲的是什么,如果我说这是一个同志鸭子的纪录片就太直白了。不过可以先这么说着。因为其实我想说的是别的事儿。

其实很多人都质疑主演樊其辉是不是再利用镜头表演,不过我觉得就算表演也不要紧,因为这个人本身是极致的;而且其实他长得有俩下子,我是指举手投足,有时候还挺骚叫人就记住了。既然如此,爱演就演。

当然我也确实觉得他有表演的可能性,因为他的现实生活太像行为艺术,让人觉得是名利想疯了。于是最后都有成为笑柄的痕迹。而这么一丁点儿痕迹说真的叫人觉得可悲。

但除此之外,无论他演的那些细节很多人觉得生理上多不舒服,我都不会出去想吐。因为大家不舒服都是因为用一个正常的概念然后测量出了你的不正常。正常与否根本不是什么天大的事儿。

另外,邱炯炯属于导演主观意识很强的一个人,所以难免作态。他最喜欢表现的现实仿佛只是后现代破碎消极的脏乱差的一面。其实还是以小丑的方式展现当代社会谱系。虽然他说自己在拍纪录片,不过其实我觉得纪录片作者的任务可能就是把现实中可能根本没有发生过的事件明确地记录下来。因为纪录片中的现实是不能证明的。这也是樊其辉本人某种程度上不承认邱炯炯拍的是他的一个原因,其实拍摄者和被拍摄者的这种关系是无可奈何。纪录片中的角色为单面人非常普遍,人是不可知的,无法还原因果关系。你觉得这个角色的因果是合理的,其实只是被合理。

另外,其实电影有几个地方我看的挺难过,掉了几滴鳄鱼泪。因为我是觉得我们才是边缘,就是生活在一种真实的边缘,樊其辉是在真实的中央,可能也有表演的成分,但最后就还是被那漩涡给卷进去了。他的生存哲学就是在这个世界上赤裸裸的卖,最后是唯有金钱忘不了。他得到的那一点儿是觉得只配得到那一点儿。该他知道的生活都会让他知道。没有波折他看不上,有波折又觉得命贱。他无非都是相混,想不劳而获,想有一个容易一点儿的生活。他不隐晦这一点。这已经很贴近真实了。

另外影片其实我也看不到什么感情的展示,我隐约能感觉到他有那么几年是想通过卖这个方式找到一个喜欢自己的人能被操灵魂那种。不过这个非常可笑。搞得最后竟剩被人白玩儿了。只是他自己最后也不可怜自己,就是觉得活该。

其实樊其辉本人在现实生活中已经自杀了,不久之前。抑郁症,其实就是想不开。我觉得这也不意外。因为影片中的樊其辉又敏感又聪明我觉得肯定会完蛋。聪明容易走入内心;敏感容易找到方法。但有些时候找到方法是不对的。得到的太容易就觉得没劲了。人就是一混沌最好,你如果凿一个眼儿的话肯定能开到极致,没问题,但是也就死了。所以最后一切基本无可挽回,需要去死,因为凸显所有事实和代价的最快方式就是死。。。于是他的生命过程反而倒成就了这个电影一个完整形式。

其实现实世界总有人在做梦,但有些人梦的不好这倒是真的。

反正影片我大约就是上面这么一个感受已经没办法再具体了。

另外,当时一块儿的一个朋友看完电影说——反正什么也别说了,千言万语呀最后就汇成俩字——我操。


 

 2 ) 被捕捉的人

      17岁,高二辍学后的邱炯炯来到了北京,异于大多数同龄人,在盲目的冲动和自信下,此时此地的邱炯炯开始了追求少年时代就已确立的艺术家的梦想。
       据邱炯炯自己说,就是在那两年里,他开始成型。作为一个有着奇特成长经历(两岁开始画画,三岁开始表演川剧)的文艺青年,邱炯炯选择了辍学,故意要去抵抗现世的教育观念,这让他脱离了颇具束缚和同质化的集体环境,过早的就被流放到社会中,但另一方面,这也促使其更为自由的成长,而更加强调和注重自己的个人感受。
      对于18岁就开始写电影剧本,对拍片一直有个心结的邱炯炯来说,直至29岁,他才拥有了生平第一台DV。原本是计划好要拍一出两个年近30的男青年的室内短剧,地点选在了他父母开的酒楼里的桑拿部。但在联系场地的时候,父亲告诉他:“连酒楼都不留了,咱们不干了!”就此,邱炯炯放弃了之前的那个故事,怀着真挚的失落,组织了几个朋友回老家拍摄大酒楼最后的日子。从2006年5月底得到消息,父母将于7月关闭开了14年的酒楼,到2006年7月初,大酒楼永远关闭,而拍摄工作也就此完成。而后带着50多个小时的素材,邱炯炯回到了北京,第一时间请了朋友教他用编辑软件,一边学一遍剪,历时5个月,其处女作慢慢显影,这即是后来的《大酒楼》。
       影片记述了邱炯炯的父辈那一代人的生活,他们以酒桌和牌桌作为重要的交流平台,谈论着各种话题,大到生老病死,小到八卦俚语,那代人的情感、生活、诗意一并尽显。
      而在影像文本之外,邱炯炯一改往日的对抗姿态,由此与父亲达成了和解,“通过影像这个介质,用光影记录一个口述,我更有欲望倾听了,他们也更来劲、更愿意说了。”邱炯炯如是说道。
     紧接着,在同一年(2007年),邱炯炯又完成了记述他父辈的父辈的《彩排记》。作为“川南第一丑”的邱福新是邱炯炯的祖父,其曾一时忙于抢救传统川剧而四处奔走巡演,当时的邱炯炯正值童年,浸淫于剧团的氛围里,少时的炯炯开始了艺术和性情的启蒙,体会着川戏内外的人生。而1987年,祖父的逝世使得邱炯炯“童年夭折”。由此,作为此片戏核的那场纪念邱福新逝世二十周年的纪念演出,对于邱炯炯来讲,不仅仅是一种追溯,一种对更老一辈人的回忆和感悟,而更成了一道他通往童年的隐秘出口。
     特殊的童年启蒙和成长经历,使得邱炯炯的影片也不可避免的显得有些另类。这其中夹杂了大量他在影像文本之外,对于自己和周遭世界的回应和思考。就如有的人评价说:邱炯炯绝对是近年独立纪录片领域的现象级人物,在直接电影的方式依然占据独立纪录片主流的今天,邱炯炯的影片让人耳目一新,提示了独立纪录片题材拓展和风格探索的新的可能性。邱炯炯也使得独立纪录片从以往社会/政治话题的宏大叙事中脱身,而更关注自我及周边人物。在创作风格上,也不再强调素材的“客观”、“完整”,而更多的是通过剧中人物的口述进行的演绎,为此,张献民曾在评价他的作品中说道:口语过剩的作品往往有体温,这个或许可触摸的体温与肉体的不完美相关联,同样属于一个美感不是时尚概念的旧时代。而最能体现这种口语过剩风格,带有邱炯炯强烈个人印记的作品无疑是他后来的“话痨三部曲”,即《黄姥姥拍案》《姑奶奶》《萱堂闲话录》。
       《姑奶奶》作为邱炯炯的“话痨三部曲”中的第二部,完成度颇高,基本实现了其自觉的影像风格和品质上的追求。
       影片分为序幕、第1—8场、裁缝颂爱、尾声,整整11个段落。段落式和口述式的形态将影片结构起来。在影片中,我们会发现在樊其辉的口述当中,不乏流露出的强烈的文学化倾向。从客观的角度来讲,谁也不能保证主角在镜头面前讲述的就是一种绝对的真实,但精妙入微的细节和情感却让人愿意倾听他的故事,在摄影机作为一个帮凶的境况里,观众不自觉的迎合了此种催眠,信任了主角所阐述的一切,并认同了这种主观构造的真实。
      此外,影片延续邱炯炯一贯的风格,采用了黑白色调。由于技术的限制,此片在前期拍摄的时候采用的是彩色,而在后期制作中才转化成黑白。对此,画家出身的邱炯炯曾言道:黑白也是色彩关系的一种,只是相对简约。黑白画面能很好地与现实拉开距离,给予我臆想和创作的空间。由此,影片便进入了一种状态。
       对于题材的选取,邱炯炯依然选择了身边的人的故事。影片的主角樊其辉是其此前相处了两年多的朋友。而对于大部分纪录片导演来说,寻求素材、拿镜头去捕捉或创意的自觉性是必备的,而邱炯炯却认为自己是一个猎物,因为身边很多有意思的人,所以基本都是被主人公捕捉过去的。
      《姑奶奶》也是让导演称为一个被捕捉的猎物的作品,影片的开场自一个叫做碧浪达的歌女,她手持一支细细的香烟,烟气延宕开来,氤氲了她的脸庞。她翻唱着上世纪60年代叶枫的《神秘女郎》,烟酒嗓音,如若老唱机般的发声,给人一剂颓势破败的阵痛。唱完后,她还不忘调侃两句:谁在乎你是什么女郎。是不是一个长了鸡巴的女郎。卸妆后的碧浪达成了一个叫做樊其辉的裁缝,与台上的不屑、轻浮不同,裁缝显得更知性一点,无可的数落着自己的身段模样,说着:嫖我可能只能嫖上装和卸妆这一会儿。
      与邱炯炯一样,樊其辉也有着学戏的经历,10岁考上戏校开始学京剧,期间学了1年花脸,5年老生。此外,他从小就开始看妈妈做衣服,14岁就开始自己做。后来,从戏校出来后东晃西晃,还学过唱歌。早年还去过谷建芬的培训班,不过谷建芬听了他的歌后说,孩子你还是去做衣服吧!到了1998年,30岁的他得了“兄弟杯”服装设计大赛的银奖,一年后又得到了“益鑫泰”的金奖,然后去了法国。与历届的获奖者后来名声鹊起的发展道路不同,樊其辉选择了颇为低调的生活。他的工作室是一个有着家庭式气氛的手工作坊,在此却承接着国内最高级的礼服定制。
       而片中的樊其辉显得特别超脱,一种油盐不尽的状态,虽然作为一个同性恋和异装癖,但他将周遭的一切待之坦然。跟父母的不合,对自我身份的认知,视生活为大粪的绝望,一切的一切,娓娓道来,不遮掩、不矫饰,淡定从容的仿若一个路人或看客。在影片的第五场,在冬颓、春燥、夏酷、秋靡四个篇章里他讲述了一次特别的性爱经历,鸡巴、逼、肛交、金刚经、青霉素、梅毒、医师、老太太……一些不搭粗鄙的辞藻堆砌在了一起,伴着樊其辉京韵大鼓宝玉探晴雯的念白,在某一刻,就如一个哀婉细腻的灵魂在倾诉着自己的苦楚和悲愤,如泣如诉!
      在影片拍摄完成不久后,樊其辉就自杀身亡了,而此片也就成为其有生之年最后一段影像,而这就如邱炯炯所言:樊其辉大口大口的和生活互相吞噬,最后同归于尽了,在我来说他的任何做法都是合理的。
      影片的结尾,那位碧浪达哀怨地吟唱着《天涯歌女》,用人民币擦拭着他那一英寸宽,三英寸长的眼泪,滴滴流入人心,那是我们该嫖的地方,或许他下面的鸡巴可能比你我的都要粗大硬挺,但他的内心、他的柔情却比你我都要细腻柔软的多,这踏踏实实的嫖到了你我!

 3 ) 碧浪达夫人

中国的诸多导演里,你可能还应该认识一个叫邱炯炯的。他拍摄的这部影片简直牛逼的不行。牛逼的不是他的人生,他的人生只是他在面对这种从出生就决定了他性取向时,他选择了不躲避,不遮掩,不隐藏,直接迎面而上的态度的一个结果。

一瓶北冰洋和五块钱。

很多把人生早看明白也早活明白了的,多半都是只能在近旁或远处那么地活着。那句人人都知道的名言:生命给你准备了两公斤的大粪,有的人一点一点地吃,匀着吃了一辈子;有的大口大口地吃,想早点把它吃完,碧浪达就是后者。

碧浪达的每身装扮可是真好看。愿每个人都能有勇气活得像碧朗达吧,如果不能,也可以支持像碧浪达这样的,而不是自己既不能,还冷嘲热讽。

“我站在台上(这里),是替每个人站在台上(这里),你们看到我觉得我很大牌的时候,就像是在照镜子,可以看到自己的阴暗。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大牌,其他的,都可以在”他妈的“前面加上个动词,去他妈的。”

“我看不上没有波折的人,但那些有过波折的,我又觉得他们命真贱,所以,没有合适的时候。”

“小的时候不懂生命是什么东西,等长大明白了以后,你可以去死啊”。“有人说小时候的东西是最真实,最自然,最原始,最珍贵的,但我是最看不上那东西,你可以说那时最恶心的。因为那会儿还什么都不是。”

”你想得到什么的时候,你只能得到失望。理想从来不是用来兑现的,它就是用来在那诱惑你的。”

“你该会的日子都会教给你的,你听别人讲,没用。”

“打到反动破鞋,自由属于妓女。”

 4 ) 冬颓。春燥。夏酷。秋靡。

9.0的高分有些过誉。我加一星,是为碧浪达,我斗胆猜测有不少人也是这样。

全片几乎只有两种镜头:卸了妆的裁缝在说话;浓妆艳抹的碧浪达身着华服,头披夸张假发,踩着20公分的高跟鞋在舞台上唱歌。当然两者是同一人。大概是我眼力浅薄,没看出来导演功底何在。几乎全是对主角的脸部特写,偶尔的镜头闪回也并无新意,只有唱歌与采访片段的穿插剪辑还算颇有用心。为时2个小时的电影大半靠主角的歌与话在撑场面,幸亏是个有意思的人,不然这电影连三流都够不上。不过貌似独立传记纪录片好像都这样。最成功之处就是找到了一个好人物,好人物有了,故事就带出来一半。

碧浪达肢体语言和表情语言都十分丰富,说话抑扬顿挫的,爱模仿别人,惟妙惟肖。也讲了许多有意思的话,比喻用得极多,很是生动,非常粗糙,几乎不过脑子,不装腔作势,天然带有一种市井气息的诙谐与美妙。

聊起自己的卖淫经历,相当直接,不加掩饰:“所以别人就算嫖我,也就嫖上妆和卸妆这段。”“我卖不掉的,没有人愿意嫖我。” 他还问记者:“你们没有卖过淫吗?诶哟,那你们比我还惨。”看到台下的观众把钱给了姑娘,没有给他,自嘲:“这就是真逼和假逼的区别。”台下哄堂大笑。说“操”、“逼”、“屁眼”、“肉乎乎的鸡巴”,脱口而出,自然而然。聊自己得梅毒的经历,像讲故事一样。还抛出悬念,说以为自己得的是痔疮,描述检查场景,模仿医生的话:“屁股再抬高点!”最后还揭开谜底——是梅毒。一副“你们没想到吧”的模样。

有时近乎恶毒。聊杳无音信的人,说“指不定得了艾滋死了”。烦别人在自己眼前晃来晃去,想拿个遥控器biu一下把他给关了,说完好像真的如愿了哈哈大笑。说:“人生就是两斤屎,有些人匀着慢慢吃,我大口大口想快点吃掉。”像是小孩子般的恶毒,所以恶毒得可爱。
有三段印象最深。

聊起跨性别者,他说:“他们也是同性恋,但是跟我们不一样。虽然有些女人的东西我喜欢,但我可不想变成女人,每个月哗啦哗啦流那么多血,不划算。”他笑,又补:“但是我理解他们。”

提到想过的生活,他说想要一种容易的生活。记者希望他详述,他不愿意,说就是一种容易的生活嘛。

我突然觉得,他是第一个如此大而化之地概括了我想要的生活的人。以前我在日记里写:独立,自由,有思想,有行动。现在看来,我想要独立吗?自由吗?但当为之要付出的艰辛、血泪、甚至只是一点小小的牺牲不由分说地降临我面前时,我也只会胆小到连摆出装腔作势的犹豫都不会吧。事实上我想要的只是不费吹灰之力便可得到的我以为的独立与自由。看似光鲜美好,充满着理想主义色彩,实则与乌合之众的庸常并无丝毫分别。说白了便是,确确实实是有一些自己想要的与别人不一样的东西,但又确确实实不愿意付出一些不一样的努力。也是可笑。

印象最深还是他回忆自己喜欢约翰逊那段,说当时的自己单纯,也没有更好的选择,一点点小东西便可以特别满足。送约翰逊走,想要他买个电熨斗给自己,扭扭捏捏地小心试探:“这个电熨斗好漂亮,才2、30块钱。”结果约翰逊花了几大百请小鸡小鸭们吃饭,没有给他买那个电熨斗。别人问他:“约翰逊嫖你一晚给了你多少钱?”那时的他装:“我喜欢他,我没跟他要钱。”而现在的他笑着总结:“一个妓女只会告诉你她现在标价多高,她不会告诉你,她当初是被白操的。”

大感动。他如此直白,说的是他,看客看到的是自己。

他敢于去面对自己的不一样,在台上,他直言不讳:“我是代表你们所有人站在这里。”同时也面对自己的软肋与人性幽暗。一方面极善自嘲,拿自己坎坷的卖淫经历开涮——不拔高自己;另一方面又笑称自己是最大的牌,敢对不屑于他的人报以更加恶毒的目光——不看轻自己。他爱笑,爱骂脏话,以一种举重若轻的方式解剖自己,嘲笑自己,你以为他会一直这么嬉笑怒骂下去,结果他掉转过头,其实是水到渠成地,安慰自己,为自己落泪唏嘘。没有丝毫柔情,却如此直抵人心。

他是独特的碧浪达,刻薄又温柔,洞见而天真,生机勃发又悲观主义,满怀渴望却与绝望相拥。他最感动我的地方在于,不造作,但又有所保留。该真实处毫不粉饰,真正只属于自己的东西,他又不会说出口以博同情,他知道理解难求。但归根结底,他是挣扎的,挣扎地活着。

他活得明白,大多数时候也知道要装糊涂。但是总会有些时候,台下喧闹依然,猎奇依然,他兀自唱着歌儿,长裙包裹着他相对魁梧的身躯,夸张假发下的脸覆着厚厚浓妆,他落下泪来,妆也花了,没有人看见。

 5 ) 孤独作伴,碎梦还乡。

1

这部影片的别名,老鸡伏枥 志在千鸡。

第一,这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可以非常平静的跟你讲,他怎么卖的过程。

第二,这样的人还是个男人。

第三,你在家就能看。

很久没有遇过这样的电影。在一开始看的时候嫌他烦,就把它关了。过两天又想把它拿出来看。

好像就是你认识了一个人,然后又想去见他。

A destined loner. 从小就认识到人是个孤独者,自己和父母没什么关系。但是这种大彻大悟者又死得太早,选择了自己结束。一个自己拔插头的人。

人生的碎碎念,转瞬成为沉淀。

2

在坦诚了自己歌唱的秘密。哭泣,就像一个小阀门,掌握了就随心所欲。

观看的人也会如释重负,被治愈。

虽然同样背负着沉重的人生,虽然也如同泥途中的曳龟,但姑奶奶似乎比我们要更清醒一些,叫骂的更泼辣一些,在唱歌时更聊骚一些。对,他的本质就是聊骚大师。前两幕你就能看出来。

感觉性与爱一起已经被降维成生理需要,就是gang与ji的联体寻找出路而已,没有任何可以升华的形而上学。厕所,也是它们最理所当然的发生场所。

导演是怎么找到这个奇葩的?

3

但即使这个片子的景别再单调,叙述也不多样,但这个人是有趣的。怎么说呢,面对这个人,听他说话,你总能找到那种bitter sweet的感觉。

就好像俄罗斯大师的小说,每一个妓女,心中都是一颗处女心。姑奶奶,就这味儿。

老北京的记忆也纷至沓来。

虽然只有两个景别,但是成立,为什么?因为如果光说不唱,就觉得太干;如果光唱不说,觉得太稀松。

所以,唱为讲泵入了空气,可让观众呼吸;而讲为唱提供了解说,理解了他的人生。

 6 ) 走了,永远的碧浪达夫人

    走了,永远的碧浪达夫人。

    此前我不知道他是谁,下午,看纪录片《姑奶奶》,我被他深深地吸引了,我所知道的仅仅是在影像里的他,他所叙述的某一个面的他:台上的碧浪达,台下的裁缝;台上的异装者,台下的同性恋者;有着自己生存思维的被嫖者;说着“操灵魂”“我是替你们站在台上”“你们说我是同性恋患者,你们只不过是异性恋患者,我们都是病人”“爱情就是一坨臭狗屎,你想甩的时候怎么也甩不掉”“人生都有两公斤大粪,一些人是慢慢地匀着吃,吃一辈子,我是大口大口地吃,早点吃完了它”。

    他说了许多,还唱了许多,尤其是贯穿片中后几场的那段《宝玉探晴雯》的京韵大鼓,唱得我颤巍巍的,嗓音恰好,韵味也恰好。片中,健谈的裁缝说了许多他的故事,旱点水点的事,红姑的事,家庭的事,某些事情碧浪达在台上也说,说了,伤感了,流泪了,黑的泪水顺着鼻沿,这是最后的镜头特写,他拿着一百大钞擦着黑泪珠,却还是唱还是淌。我知晓的就这么多,一个我认为从来只会在剧情片里看到的角色,他就这么直接地冒到了我的眼前,真实得让我觉得不真实。看了几场纪录片,见过直白的,没见过这么直白的,撼动人心。他就这么生活着的,他也就这么表述展现的。

    在影片放完后,交流时间,一女子说到裁缝自杀了,当时没听明白,也没放心上。回来,在豆瓣上看《姑奶奶》的某些信息,看到了他自杀的话,再一查,看到了好些人博客里关于他的追悼会的照片,荧屏上,姑奶奶依旧忧美地唱着,荧幕前却是大束大束的玫瑰百合和一群舍不得他黯然伤神的人。这群人里,不凡时尚圈艺术圈的知名人士,因为,裁缝头上有着不少的光环:中国著名服装设计师,益鑫泰”金奖、“兄弟杯”银奖得主,著名的“异装皇后”,清华客座教授等等。但,我接受的他,始终依旧是“姑奶奶”的他,多想再次一遍遍地品味他在影像中的话语歌声故事,我用力地看了,但还不够,还不够,那是他一生中他所看重的部分的糅合,之后,他就走了,成了永远的碧浪达夫人。

 短评

独立电影,他是我姑奶奶。

10分钟前
  • Vini_Kazma
  • 推荐

腐烂的龌龊与淫荡的纯洁,樊其辉就是让热内,彷徨在道德边缘,吃大粪却散发花香。白天是为了生而打拼的裁缝,晚上是为了活而肆意绽放的碧浪达,每一首你唱的歌,每一滴你流的泪,每一个不耐烦的轻佻白眼,你走了之后,这世上再也没有一个人如你一样卑微又高尚,提前吃完了大粪的你笑看着小口细抿的我们

13分钟前
  • 鴍諌🌈
  • 力荐

不停截图的人应该不止我一个吧。

15分钟前
  • 迦摩子
  • 力荐

神情和妆容都酷似Janis Joplin,那么孤独脆弱,rather burn out than fade away;他毫不掩饰自己的性取向,他无所顾忌谈论心酸经历、猎艳奇事、人生哲学,句句犀利直指人心,真实的让伪君子们汗颜!“我就是自己的上帝,我就是最大的牌;理想从来都不是用来兑现的;爱情是臭狗屎!”

20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自由属于妓女

22分钟前
  • zitsunari
  • 力荐

今天下午在方家胡同度过了多么文艺的一天,精神上得到了熏陶,胡同口的卤煮火烧很好吃,推荐

25分钟前
  • 袁牧
  • 推荐

一切神一樣的人物都離我們而去了。向樊奶奶致敬!

30分钟前
  • 又又
  • 力荐

真正的嫖,是操灵魂。

32分钟前
  • Pirouette
  • 推荐

人自虚伪我自在,真GAY真性情。他就是他,他就是不一样的烟火。他比我们大多数人都活得明白,他比我们大多数人都勇敢!然后,歌唱的不错,最后,走好。

33分钟前
  • 巴喆
  • 力荐

你能想象一个异装癖的同性恋男妓 是清华的客座教授吗 《孽子》的花园 澡堂 是他混迹的地方 然后理所当然地上吊自杀 如果父亲因为文革被下放 母亲带着自杀的抑郁基因你该怎么办?她在舞台上放声歌唱,诉说自己的纯真爱情。

34分钟前
  • Buting-Pudding
  • 还行

白光、龚秋霞、蔡琴…… 岁月熊熊烧尽青春,生命火种狂舞,月下独自留连

36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真心话碧浪达赢了,樊其辉大冒险输了

38分钟前
  • 力荐

3.24 哀埋。看完这部电影便想看《红楼梦》了。「你若是果然不舍我晴雯女,望天涯频频长唤我两三声」

39分钟前
  • arlmy
  • 力荐

我从未见过一个人在镜头前脱光衣服说了两个小时的真话。

40分钟前
  • 辛波卡
  • 力荐

愿姑奶奶在天堂依旧唱歌,愿天堂有丛林一样多的鸡鸡。

43分钟前
  • 魏晓波
  • 力荐

他的每一句话至少都是真诚的

47分钟前
  • 8760
  • 力荐

听碧浪达唱歌,听裁缝讲话,流着一英寸宽、三英寸长的眼泪,在旱点和水点寂寞地踱步。广州的电烙铁,南池子大街的北冰洋,你没有忘记,但其实你在情感上和苏州婆一样落魄。是的,“真正的嫖是操灵魂”,于是你提前吃完了生命那两公斤的大粪。邱炯炯是真的懂爵士,所以我像是看了一场两小时的演出。这种演出的范儿太正了,因为他知道观众和听众在结束以后,都可以安然无恙地回到自己的生活里去。我们活得如此平庸。我们都太幸运了。“生命里面有什么东西是浓烈的呢?”我不知道。面对镜头,他是怎么一股脑说出那么多金句的?把人生看透了,也就能撒手了。拍摄对象的袒露,纪录片作者的建构,两相成全。

52分钟前
  • 晚不安
  • 力荐

“大部分人活着只是看到你活得不如他,他们就满意了。”

57分钟前
  • edwardyang
  • 还行

我不是不正常,只是一不小心穿错了皮囊。。。白天我为这假皮囊说谎,晚上我为这真灵魂流泪。

60分钟前
  • 藏马
  • 力荐

不知道它到底算不算是纪录片,充斥全片的访谈夹杂表演片段,没有当下生活,没有刺痛,没有突发事件,导演选择了一种远观甚至仰视的姿态想要打造一个绝世名伶。前后只用了二十个小时的拍摄时间,导演坦诚地承认它是一场秀,一切就像是事先酝酿好的,为他树碑立传。不可否认的是,导演做出了他想要的美感

1小时前
  • 生活还得继续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