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宴之歌

剧情片英国2010

主演:艾玛·汤普森,艾伦·瑞克曼,Andi Soric,肖邦·哈里森,约瑟夫·朗,Georgina Sutcliffe,Christopher Grimes

导演:尼亚尔·迈克考米克

 剧照

午宴之歌 剧照 NO.1午宴之歌 剧照 NO.2午宴之歌 剧照 NO.3午宴之歌 剧照 NO.4午宴之歌 剧照 NO.5午宴之歌 剧照 NO.6午宴之歌 剧照 NO.13午宴之歌 剧照 NO.14午宴之歌 剧照 NO.15午宴之歌 剧照 NO.16午宴之歌 剧照 NO.17午宴之歌 剧照 NO.18午宴之歌 剧照 NO.19午宴之歌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4:26

详细剧情

  “他”(艾伦·瑞克曼 Alan Rickman 饰)是伦敦一名默默无闻的图书编辑,经历了写作生涯的惨痛失败后,只能在工作之余写写诗,一边唾弃着他平淡无奇的工作,一边为曾经的失败爱情心怀遗憾,渐入颓唐中年。  “她”(艾玛·汤普森 Emma Thompson 饰)是“他”的 旧情人,离开他之后嫁给了一位极负盛名的作家,在巴黎过着光鲜滋润的生活。  分开15年后,两人再度相约在以前常去的餐厅共进午餐。满怀期待赴宴的“他”却发现,餐厅已面目全改,曾经熟悉的一切无迹可寻。“她”依然亮丽,却少了他记忆中的样子,食物依旧,话题却不尽人意。这一切只是他沉溺诗歌的幻想,还是他真的已经随着那老去的一切被遗弃了?  本片改编自克里斯托弗·里德(Christopher Reid)的同名叙事诗,诗人携该诗于2010年获柯斯达文学奖(Costa Book Awards)“年度代表作”奖。

 长篇影评

 1 ) 质感华美之作

<午宴之歌>BBC精致短小精悍之作。艾伦瑞克慢&艾玛汤普森绝配演绎,台词华美又满含深蕴,画面天鹅绒般质感流畅,尤其斯内普教授那厚重磁性的独白,那深邃眼神,内心戏如泉涌般汩汩流出,可谓内心戏大师啊。剧本和台词源自同名叙事诗,让人体会文字之美的同时,充满哲学意味,对逝去的追忆和回味,对现实的迷惘和不满,一切由不得你,生命就这样流淌着。

 2 ) 心慌意乱地唱午宴之歌

我不是文青,绝对不是。并非因为“文青”在当今像是骂人话,而是因为我的思维结构与文青格格不入。我看重事实,讲求证据,逻辑,推理,科学事实,这些东西无一不是艺术的大忌。
自然而然地,我尽量不碰文艺片,不读诗。塔可夫斯基的《乡愁》我看了三遍,都没看完;西莫斯·希尼的诗集我也知道写得极好,却就是看着……不给力。
文艺片那大段大段无声镜头,长镜头,超长镜头,不停地蒙太奇,我受不了。你知道我在看《乡愁》时会走神到什么程度?因为片子里基本没什么对话,我忍不住胡思乱想:这个教堂是东正教的还是天主教的?东正教堂我可从没见过,不知里面放的圣乐和其他教派的是不是一样的?是不是格里高利圣咏?那巴赫的音乐呢?……我自己在生活中可以连续几天一字不讲,但要我长时间忍受无声的有声电影是很痛苦的。
诗歌我从来不喜欢,这里尤指现代诗歌。唐诗宋词我还是愿意一读的,给个注释就更好了。国外诗歌我得羞愧地承认自己好像只读过《浮士德》。对,我喜欢看长篇叙事诗,有文采又有内容,文质彬彬,寓教于乐。
又是孤陋寡闻了,不知道如今还有把叙事诗拍成影视作品的。我值的就是这部,《午宴之歌》(The Song of Lunch)。原作者是出生于我国(香港理论上算“我国”吧?)的英国诗人克里斯朵夫·里德(Christopher Reid)。两位主角也很熟了,一位是女人喜欢的老男人,另一位是男人喜欢的老女人——顺便问一句,男人有喜欢老女人的吗?反正我是喜欢的。
这部片子我目前看了三遍,已经看得抑郁了。连续不断的优美词句和对细节的捕捉让我根本不可能胡思乱想,更要命的是,我就算胡思乱想,可能也就是诗中所说的细节(我无意暗示自己有什么“诗情画意”)。对本人而言,一部好的文青作品的标准是什么?让人看得心慌。上一次让我看得倒吸凉气的作品是罗兰·巴特的《恋人絮语》——一本我发誓不再翻阅的顶级个人禁书,读过的人都知道我说的是什么意思。
很好,《午宴之歌》让我重温“心慌意乱”了,而且是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午宴之歌,瞧这名字,怎么看怎么觉得是个轻松愉快的样子。抱歉,是我幼稚了,Professor Snape和Professor Trelawney在一起能怎么轻松愉快?
这下好了,抑郁了,怎么办呢?以前用恶意解构作品的办法驱赶忧愁,但面对她,我无能为力。
要不这么得了,背背诗作,里面有一百多个高分词汇呢,用到考试里,得牛逼啊?考试是扼杀一切情绪的手术刀,不是么?

 3 ) 过去已死?还是时间偏袒了你

影片最后
“床边还有人独坐
十分苍老的人
羊皮纸似的脸庞
稀稀落落的白发平整的梳起
失明而呆滞的眼睛
黑色的领带
黑色的套装
像是西西里坟茔中的死尸”
WHY?
或许我并不适合看这样的短剧
里面太多的短兵相接让我措手不及
太多的心计太多的得失太多的在意
但是最后的这个镜头
静止在一个衰老男人的目光里
谁又能想到
他就是那个为了爱牺牲了自己一辈子的悲情男人

看过将爱之后
很多人写
12年后会怎样
刚好
女人说,刚好十二年
两个在一起也不会太快乐的男人女人
在十二年之后会是这个模样
不会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的相互舔舐
更不会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说,我们回家吧
老男人不停的喝酒
而老女人指节明显的手始终拒绝着共饮的邀约
如同这家餐厅
过去已死
真正停留在时间里的
还有诗歌

时间偏袒了这个做了正确决定的女人
笑起来
看到皱纹明显
哲人慧眼中始终彰显最明确的拒绝

好吧,我承认我胃疼
这是一部让我胃疼的电影
我讨厌争吵
我讨厌男人推卸责任
我讨厌男人装疯卖傻
我讨厌男人不顾及别人感受自以为是
我讨厌男人在失去某个女人后假装的痛苦与悔意
这个老男人让我讨厌
我讨厌他诗歌中不停的反复与折磨
我讨厌他不得体的西装外套和假装的优雅
讨厌他猥琐的眼神讨厌他的幻想
我讨厌这个电影
但是却始终不敢妄加评价
它精致、优良,冲突明确
两位演员演技精湛,细节把握准确,情绪酝酿完整
但是我依然讨厌这部电影
如同我讨厌这个老男人

 4 ) 知君仙骨无寒暑,千载相逢犹旦暮

用了这句词做题目,苏轼一生作品甚多,我喜欢的也不少,但是只有这两句,我觉得自己永远需要反复咀嚼,才能期待在某一个瞬间和它背后隐藏的心情相遇。

另一个原因是江南的同名卷首,2006年5月,我在高考前读到这篇色彩清丽的文。事实上整部午宴之歌给我的感觉和这篇文也极其接近,我脑海里不断回响它的某些字句,和AR独有的念白重叠在一起。

先要赞一句AR的声音很适合这首诗的氛围,唇齿间摩擦的音节如同大提琴的弓在琴弦上来回,弥漫开一片厚实、温暖的光芒——略略泛黄的,有着旧时光独有的、微微发苦的香。

这是一个失意的老男人的故事,一个事业和爱情上都很难说是成功的老男人十五年以后突然某根神经搭错了想要找回点儿旧时的感觉,于是他写了邮件约见自己的旧情人,那个女人离开他以后嫁了一个远比他要体面的作家,戴精致的金手环,友好而有分寸地对餐厅的年轻服务生微笑,刀叉碰在盘子边缘发出令人愉悦的轻响。某个瞬间她伸出手去摩挲他的手,即使经历了15年时光,她的手依旧纤细柔软,只是多了些细小的皱纹,而他的手却发胖、饱经风霜。经过15年我们重聚,我的鬓角已经花白,我的脸上有了岁月的刻痕,我的眼睛已经混浊,再难看清你的模样,你或许还能随着当年的音乐起舞,而我已不再能逐你的舞步轻唱。

何必再叩我的心呢?我的心已是朽木。

而那个女人,她温柔、优雅、知性、善良,她对文学和美食都有着独到而优秀的品味,她在适当的时候谈论这些话题,时机把握得恰到好处,不会有任何不自然的感觉。

可是……

她不懂坐在她对面的那个男人的心。

她谈论那个男人的诗歌,那个男人的生活平凡而无望,在狭小逼仄的办公室里对着无止尽的文稿,使用一支简陋的圆珠笔,穿一件起皱的外套,没什么钱,甚而他的缪斯也弃他而去。女人知道这一切,或者说她的睿智足以让她在这段短暂的交谈中洞察这一切,她真的读懂了男人写的那些诗,其中的每一个意象、每一个人物都有着特定的意涵,因为她有着那么好的鉴赏力和文学修养。她是认真读了那些诗的,我们知道,男人也知道。

可是,她读懂了一切,却唯独没有读懂那些诗背后一颗逐渐老去的心。那个男人曾在巴黎的街道上她的房门外徘徊,却始终没有勇气去按响门铃,鸽子在巴黎的天空下四散飞翔,而他转身离去,巴黎的风吹动他两鬓的白发。他为一次午宴而欢欣,本来已经衰老而尺水不波的心略略泛起涟漪,他翩然出门,一跃来到伦敦的街道上,在那里邂逅弗吉尼亚·伍尔夫和T·S·艾略特,他穿过成群的游客,抄一条小道,步履轻快如同年轻人,我想甚至他会觉得缪斯女神的光辉再度照到了他的额头。

但是她终归不懂。他在饭桌上用流水般的语言描述他的自传,而她说自己的近况,巴黎很好,丈夫要出新书了,一切都遵循常规,没有惊喜,没有想象中久别重逢的温情脉脉,不,或许本该有的,是因为男人的笨拙抑或是放不下的骄傲而使一切都付之东流了么?对于重逢,我们怕的不是爱或恨或“纵使相逢应不识”,我们怕的是平庸。你好么?我很好。巴黎好么?美妙的城市,你也该来玩玩。你丈夫呢?他很好,而且也问你好。对话还在继续,但却是无意义的,当事双方的心不在一个宇宙空间里,他的目光游离,他的意识超越光速在另一个空间去追寻她远去的影像;而她认真地对待当下这场对话,只是老友叙旧而已,难道不该谈这些么?生活中的琐事,平凡的点滴,这些她觉得很重要的,却恰恰让他深恶痛绝。

我想男人应该是厌弃着自己的,无名编辑,写几首没什么人看的诗,工作环境让人窒息,厌倦现实而沉湎于过去——典型的一无是处。他想通过一次午宴找到一点旧日的光芒,然而从进入那间餐厅,看到服务员陌生的脸和礼节性的微笑时,这一切就都已花落水凉。

 5 ) 相见不如怀念

睡前看了这部短篇《午宴之歌》,接下来仿佛整晚的梦里都是关于这部电影,醒来后再也无法入睡,所以干脆爬起来把由此引发的感触付诸于文字,于是有了以下这篇观后感。

影片一开始,那独特的旁白便深深吸引了我,它细腻的捕捉到了男主人公每一个细微的心理变化,并用精准而富有诗意的语言将其表达出来。从影片开篇的铺垫已经能猜到电影的主题,男主人公来到十五年前最爱的一家意大利餐厅,原本想找回藏在心里多年的记忆,而却发现很多东西已然物是人非:餐厅周围的街巷,内部的装饰,忙碌的服务生,用餐的客人,桌上的桌布,以及简易的菜单,所有这一切看起来都是如此陌生。对着满屋子陌生的男男女女,他不禁感慨:“时间虽如白驹过隙,对这群充满生机的年轻人而言却如此悄无声息不为人知……”

在我们的生活中何尝不曾遇到类似的场景——当你来到某些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地方,虽然多年未达,却在梦中常常神游至此,但看到眼前的景致,你不得不感慨时过境迁,在你的记忆里它永远是那个样子,而在现实中却一点一点被时间改变着,直至面目全非……每当这样的时候,你会发现,它的变化带给你内心的震颤,要远远大于那些不变的——或说你以为未变的带给你的惊喜……

随着女主人公的出现,这种物是人非的陌生感便继续升级——“熟悉的唇唇相依,却还有些什么不同。每处变化,都使他的记忆越发清晰。”她的相貌变化或许并不大,但当她开口称赞这间餐厅的变化,并称之为“改进”时,着实刺痛了他的心——她竟然对那些他难以接受的改变表示欣喜,这一细微的意见上的冲突让他感到不悦,甚至有些气急败坏。其实这一细节已经暗示了后面更多的冲突,也揭示了造成后面的尴尬和悲伤最本质的问题:She was moving on, but he was still there ——她已经随着时间向前行,而他却始终被困在过去,或者更确切的说,困在自己的回忆之中。

然而这只是开始,因为这一差异,接下来所发生的一切更加让他更加感到心痛。他所期盼的在经历了多年之后仍然留存在感情中的温存,逐一被打破。这或许是最让人绝望的事情:朝思幕想的人就在眼前,你们之间只有一张桌子的距离,然而四目相对,你却感觉到她如此遥远,前所未有的遥远。因为这距离不是空间上的距离,而是时间上的。

由此,他们的谈话很难谈得上投机,这一切对他而言似乎是那么的难以接受,于是他将对她的依恋转化到对杯中的酒。“酒与舌之间有一种亲密联结,一种强烈的相互吸引,它们彼此互补,它们深切相爱。当两者相遇时,瞬间产生出极值的快感……”于是他渐渐喝醉了。于是后来的情形越发不可收拾,原本期待多年的一场会面,竟然以如此悲惨而尴尬的方式收场。

影片的最后,那已经年迈得让人几乎辨认不出的餐馆儿老板Massimo,为整部片又增添了几分戏剧性。他的变化仿佛也同男女主人公之间的感情一样,变得面目全非。

不得不赞叹导演对男主人公的情感细致入微的而又极其到位的把握,将其心情的跌宕起伏、期盼与失落表现得淋漓尽致丝丝入扣。倘若早知道这样的结局,大概他一早便不会发出这样的邀请,约她见面。两人早就说好不再回首往事,但他禁不住诱惑——来源于美好回忆的诱惑——而主动约了她。对于已经翻过那一页的她而言,这不算什么,于是便欣然接受邀请,并能够在席间表现得足够优雅得体。而对于他而言,就没那么容易了,他始终沉浸在过去中,或说他自己营造的世界中,走不出来。有谁曾经说过,最美的爱情其实是一个人的故事。对此我表示认同。在一个人的世界里,没有两个人的冲突,没有人会冒出来打破美好的意境,没有在对方说出不尽如人意的话语时带给人的刺痛,没有爱情变质带来的失落,有的只是基于某个人所产生的美好想像,而这种想像——只要想像力够丰富的话,可以无穷无尽。因此——在看过这部片后再一次得出的结论:相见不如怀念——让那些美好的过往永远埋藏在心底,而不要轻易拿出来将它撕破。

 6 ) 诗意可餐——文学魅力英伦造



文艺片范畴,通常为法兰西的特长;但谈到将“文学艺术”在影像上辗转呈现的热情,则非英国人莫属。拥有自中古时代起就大放异彩的足以自傲的文学史,莎士比亚的后裔们自然非常自负于他们独有的如同贵族世袭制一般的文学宝藏。不提自莎翁以来,英国的戏剧和小说如何成为了文艺复兴文学中的旗帜和标杆,对于18世纪往后类似简•奥斯丁和勃朗宁姐妹这种广受好评的大众情人类的文学作品,英国人向来不遗余力地加以推广。类似于将《傲慢与偏见》和《理智与情感》这样的名著改编在银幕上,从单集到系列的BBC古典剧目再到电影,翻拍了无数遍也不嫌烦。在互联网一统江湖、快速浏览网络讯息的方式几乎争夺了所有传统书读者的当下,这个闻名的岛国则永远竭力为正统文学留下一方不染尘埃的净土。

文学视觉化
将文学经典翻拍成影视作品并不见新奇,但将一首诗歌扩展成一幕剧的做法,却是将缪斯精神发挥到了极致。由瑞克曼(Alan Rickman)和汤普森(Emma Thompson)主演的《午宴之歌》即是这一出小小银幕舞台剧的绝佳代表。电影改编自诗人Christopher Reid于2010年获柯斯达文学奖(Costa Book Awards)“年度代表作”的同名叙事诗,也是他最杰出的作品之一。诗歌讲述的是某位不知名的图书编辑和他早已嫁做他人妇的旧情人在分手15年后再聚伦敦某餐厅叙旧的故事。如此小众的文艺剧最初依旧是在傲娇的BBC播出——作为某档晚间节目的单集剧目。按照BBC 2台《午宴之歌》节目监制人Greg Wise的话来说,BBC一定深得上帝眷顾。“因为除了BBC,我不知道还有哪家广播公司有这样的洞察力,勇气和责任心来保证这项工作完成。”——显然,这种吃力不讨好的手笔,是一贯的BBC风范。
深得上帝眷顾的可不光是只有BBC。满世界都忙着在捞钱,大英帝国却有闲暇为“国家诗歌月”造势——《午宴之歌》即是为2010年国家诗歌月应景而推出的。该诗所获的柯斯达文学奖也是大有来头,其前身为英国惠特公司自1971年所赞助的“惠特笔奖”。柯斯达奖的奖项内容、奖金及评选方式皆沿用传统,评审员广泛涉猎作家、书店老板和新闻工作者;其评判的标准是选出一本写的尽善尽美、富娱乐性并且值得向大众推荐一读的好书。其中,《午宴之歌》所获得的“年度代表作”(Book of the Year)奖项的审查小组则有九位成员,包括各审查小组的主席及其它三位热心读者,于全部得奖作品中评审出的唯一的一部作品,成为年度代表作。当年,《午宴之歌》获得的评论是:它展现了“Christopher Reid的全部智慧,诡计和人道”。这导致了诗歌最终被搬上了银幕,并获得了英国影界两位老牌戏骨的首肯:“他们几乎是迅速就确定了同意出演此剧的意向。”
事实上,BBC的《午宴之歌》确实是将诗歌的文学性还原到了最佳状态。在这幕不足50分钟的短剧中,没有连贯的完整剧情,没有清晰度人物设定,镜头的设置和运用多半为静止局部特写的画面切换,慢镜头的运用将各种细节展现的分毫毕现。而电影中最佳看点即为大段内心独白似的优美台词。这些提炼自诗歌的戏剧语言,配合着画面传达出这个无法止住失落情绪的带点残酷的故事。万事皆变,而昔日的旧情人在一顿并不愉快的午餐中依旧未能达成双方预想的愉快期许。对于故事主角的他来说,目睹在巴黎过着精致生活的她,比较自己的现状,暗生失落的情绪导致了荒诞的戏剧性结局。这种悲剧式样的宿命往往是人们不愿意面对的生活真实所在,却借助文学和影象艺术的方式完美呈现出来。也许这才是文学作品在瞬息万变的时代洪流中,最为珍贵的存在意义。

无戏剧,不演员
和好莱坞大片打造出的流水作业一般的标杆型帅哥靓妹不同,英国演员通常都被赞誉为气质绝佳,功底深厚——那是因为他们几乎个个都是经历过舞台戏剧的浸淫,而不仅仅是一个杵在那儿当摆设的花瓶。比起肌肉救世主男和波霸性感尤物,考究的仪容、整洁的服饰、谦卑的姿态、优雅的举手投足才是英佬奉行的精髓,万般情绪在浅笑中流露;抑扬顿挫的语调和拿捏得恰到好处的诵读更是备受推崇的唯一标榜。虽然并不是每一个英国演员都能在戏剧舞台和电影银屏的双料上玩得左右逢源,但从十四行诗到弥尔顿,文学素养已成为英伦人深入骨髓的特征。对于演员来说,在舞台上的功力是其银幕上更多发展的基础,而对于这些老戏骨来说,举手投足,腾挪辗转中,未曾开演,自成戏剧。
《午宴之歌》中的两位主演——艾伦•瑞克曼和艾玛•汤普森可不仅仅只是《哈利•波特》系列里的两位知名教授而已。艾伦除了演员身份,还任英国皇家艺术戏剧学院副主席,在舞台剧、电视节目、导演、编剧、乃至戏剧配音上都有卓越的成就。在英国皇家戏剧艺术学院(RDRA)求学时,他就已经接受了正统科班的戏剧训练;毕业后,他并未一头踏入影视圈,而是在英国各种定目剧团和实验剧场中演出各种话剧和戏剧,深谙莎士比亚的经典作品。这些经历无异于对他日后进军银幕积累了宝贵经验。而演对手戏的艾玛•汤普森也是戏剧班底出身,就读于剑桥大学纽纳姆学院英国文学系;在学生时代,艾玛就加入了剑桥大学的戏剧社团“脚灯俱乐部”(Cambridge University Footlights Dramatic Club)并担任社团副主席——这是一支建于1883年的学生戏剧社团,在英国高校广泛享有盛誉。大学毕业后,艾玛在音乐剧和BBC电视剧中取得表演领域的成就。她同时还做过戏剧评论,改编剧本——总而言之,在英国,演员们基本遵循这样一条定律:无戏剧,不演员。《午宴之歌》中,大段的旁白和诵读,其语境之优美,音调之抑扬,展示了两位出众演员深厚的戏剧功底。提及戏剧,艾伦曾表示:“你可以在表演中表述真情实感,抑或谎言以蔽之。你可以揭示你的内心,或是掩饰你的情感。观众们能通过你的表演,认识和发现到自己身上的一些东西,或者没有。这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你不会期待他们在观看你的表演后,走出剧场,脑子里仅仅想着‘哦还不错吧,可是出租车在哪儿?’”

失落的财富
对于英国佬来说,保持着如此高姿态的文艺架势一方面基于古老传统,一方面源于自傲的贵族精神。如同古老的英国皇室一般,这种唯我独尊的优越感一直是老牌帝国昂然自居的资本。如今,英国人为之自傲的悠久传统在时代浪潮的冲击下,正面临着土崩瓦解的局面。当所有的人都在追寻感官的刺激和快餐式的享乐时,坚守着精神层面的孤芳自赏显得分外孤僻,但这其实是不可或缺的。《午宴之歌》是这样的一个例子,让人们意识到,即便再功利,诗歌这样一种优美精致到不容亵渎的高昂“消费品”,也有存在的理由。对于某些传承下来的珍宝标准而言,不是追寻利益最大化,也不是游戏人间;而在皇室也平民的世风日下中,某些固执的精神贵族对最后一块阵地的坚守,却是用最值得钦佩的一种方式来保卫着最具高贵精神的人类文明和他们自创的珍贵文化财富。

 短评

擦 明天就播了啊 有爱的逼逼西啊!诗歌改变成电影电视 创举!!AR磁性的嗓音就着苦逼的银生显得格外地沧桑且深沉!Emma婶一改Mcphee的扮丑 回归了优雅!绝对的Amazing!

4分钟前
  • 考拉赵小胖☂
  • 力荐

两位是演技的保证,艾玛头一次如此美丽。

8分钟前
  • 凌奥幸
  • 力荐

妈的 为了这俩人 我直是生肉也要啃了

9分钟前
  • kiminimuchu
  • 力荐

女人喜欢的老男人和男人喜欢的老女人

14分钟前
  • Mumu
  • 力荐

多么精致的故事,多么成功的改编,多么过瘾的对手戏!

16分钟前
  • 安迪·张不正经
  • 力荐

诗居然可以拍成电影,太神奇了。人真是复杂的生物,就算面对面坐着的两个人,其实也各有各的世界,沟通实在不易。

17分钟前
  • 灿烂千阳
  • 推荐

诗很好,兴奋和期待开头,难堪和沮丧中场,怅惋收尾。改编真特别。想想这的确是最合适的改编方式。"cajoling english, caressing french".

22分钟前
  • 苗儿
  • 力荐

但凡未得到,但凡是过去,总是最登对。

24分钟前
  • shininglove
  • 推荐

英伦的靡靡口音绝对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听着Alan Rickman的旁白,几乎可以将人融化。Christopher Reid的叙事诗耐人寻味,两位实力派的演技同样让人惊艳,一部几乎完美同时又很无聊的电影,除非你感性敏感热爱诗歌。好吧,也自恋一回,我想我是。★★★★

26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终极银幕情侣档,就是AR+ET

30分钟前
  • Mlle.61
  • 推荐

AR的表演课,ET负责喂招。电影的发明让illusion和reality变得不再泾渭分明也没有道德评判,可是电影工业却朝着消解现实一路狂奔过去。但它应该是这样,未完成,不彻底,混沌又有照见人心的真实。想到叶芝的饮酒歌:当我们还未老,未死,我举杯,看着你,叹息。

34分钟前
  • 北溟鱼
  • 推荐

感性优雅,冷静又舒缓的旁白,意犹未尽。老戏骨对决,好有味

37分钟前
  • 彌張
  • 力荐

Christopher Reid 的好诗啊,很喜欢这个调调

40分钟前
  • Cedrick
  • 推荐

太棒了,这两人放一起绝配啊~AR是神啊~

44分钟前
  • aicbgyihai
  • 力荐

"but he might have died and be returning as a ghost." 15年后,你约到了曾经的亲密恋人,你们在老地方共进午餐,你压抑着、遐想着、冲动着、尴尬的遮掩着,试图在她眼睛里找到一些过去的影子,但最终确只能承认:爱如云烟。

46分钟前
  • 7酱™
  • 推荐

他不确定究竟是意志力还是红酒的作用,老狗终究还是不情愿的服从了,缩回它孤独寂寞,气味难闻的小窝,沉入另一个冗长的梦中。

49分钟前
  • 亚比煞
  • 推荐

这两只怎么不管到哪儿都这么来电

50分钟前
  • 伊蒂克
  • 还行

费那劲拍电影做啥,直接录成有声读物不是更好。

52分钟前
  • 菖蒲河沿
  • 还行

斯内普磁性的声音让人难以自拔 细细长长的生命之河 怀念过往 或 许真的不快乐 却又能够让浮躁的心安静下来 真快我们在老去 四周的亲切的事物都已消失 一切都是物是人非一切也都改变 或许我们真的不应该来赴这场午餐之约 只在夕阳缓落的傍晚在记忆里 一遍又一遍重温和你走过的美好

56分钟前
  • 炑玉
  • 力荐

我喜欢这种絮絮叨叨的电影。

1小时前
  • 珍珠大爷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