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三周两天

剧情片其它2007

主演:安娜玛丽亚·玛琳卡,劳拉·瓦西里,弗拉德·伊凡诺夫,亚历山德鲁·波托切安,卢米妮察·盖奥尔吉乌,阿迪·克勒乌莱亚努,莉莉亚娜·莫卡努,塔妮娅·波帕,特奥多·科尔班,切拉塞拉·约西费斯库,多鲁·安娜,欧根尼娅·博萨恩斯努,伊昂·萨普达鲁,克里斯蒂娜·布布鲁兹,马里奥拉·施特里安,埃米尔·科泽,杰奥尔杰塔·珀杜拉鲁·布尔杜然,杰奥·多布雷,默德莉娜·吉采斯库,克特莉娜·哈拉巴久,森济亚娜·塔尔策,米哈埃拉·亚历山德鲁,哈齐姆·叶拉扬

导演:克里斯蒂安·蒙吉

 剧照

四月三周两天 剧照 NO.1四月三周两天 剧照 NO.2四月三周两天 剧照 NO.3四月三周两天 剧照 NO.4四月三周两天 剧照 NO.5四月三周两天 剧照 NO.6四月三周两天 剧照 NO.13四月三周两天 剧照 NO.14四月三周两天 剧照 NO.15四月三周两天 剧照 NO.16四月三周两天 剧照 NO.17四月三周两天 剧照 NO.18四月三周两天 剧照 NO.19四月三周两天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4:25

详细剧情

  苏联解体前夕的1987年,其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的罗马尼亚仍有明确法律禁止堕胎。布加勒斯特被男友抛弃的女大学生Gabita意外怀孕,她的室友兼好友Otilia(Anamaria Marinca)决定帮她秘密堕胎。通过朋友的介绍,两人联系到了愿意做手术的医生,并估算着筹集到了一笔数目不小的钱。  不想,她们所筹的钱无法满足医生的要求。在做手术的地点——一家廉价旅馆里——医生提出用Otilia的身体做交换。为彻底帮助Gabita,Otilia答应了医生的要求,事后,她开始思考自己同男友的关系,并提出假设:如果她意外怀孕,男友会是怎样的态度?而影片名字“四月三周两天”,正是Gabita从怀孕到堕胎的时间总长。

 长篇影评

 1 ) 【关灯拆电影】你知道什么是“月经警察”吗?

关灯拆电影,只读经典。

如果世界影史有黄历,2007年一定写着三个字:

宜。打。胎。

关灯特约,请勿转载

文/豌豆 看东欧电影,想美国马桶,琢磨《小团圆》

2007年,中美欧串通好似的各自捣腾出一部未婚少女怀孕片,还都获了奖。

中国女生献身中年大叔并亲手教大叔打胎,拿到了金鸡(《爱情的牙齿》),

美国女生未婚先孕差点打胎最后生下来赠与不孕不育家庭,斩获奥斯卡(《朱诺》),

罗马尼亚女生未婚先孕找医生打胎还连累室友被性侵,折桂戛纳金棕榈(《四月三周两天》)。

2007年,有太多关于怀孕与打胎的秘密在发酵。

本着“蛛丝马迹考据癖,顺藤摸瓜神联系”的电影考古精神,看完这仨片豌豆一口气拟了好几个知乎体标题:

中美欧堕胎技术哪家强

中美欧排水管道哪家强

有一个智商感人的闺蜜是怎样一种体验

遭性侵后立即参加男友妈妈生日宴是怎样一种体验

……

论堕胎技术,罗马尼亚拔得头筹。

虽说《爱情的牙齿》里堕胎在技术上也取得了成功,但善后处理不当,居然智商感人到用写有自己名字的报纸包着死婴光天化日之下丢进小区垃圾箱,最终败露。

《四月三周两天》则在私人医生的有序指导下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潜入高层住宅扔进顶楼垃圾道。

论排水管道,美国当仁不让。

《四月三周两天》里私人医生特意叮嘱死婴不能冲马桶会堵,那是在1987年的东欧。

张爱玲在《小团圆》里描述了自己(九莉)也拿掉过一个四个多月的男婴:也是找的私人医生,10英寸长度、已看得到眼睛的婴儿被抽水马桶冲走。那是在1956年的美国。

至于那两个时期的中国,抽水马桶尚未普及,并且在相当一段时期内连厕纸都不能直接冲。

论智商感人,《四月三周两天》的罗马尼亚女生加比塔完美诠释了什么是猪队友。

意外怀孕,室友帮她凑钱联系了医生,她却一再把事情搞砸,最终医生提出以性交易为条件,对象当然也包括她的室友。

论遭性侵后立即参加男友家生日宴,《四月三周两天》的尴尬指数领先彩虹乐团的《春节自救指南》30年。

《小团圆》里张爱玲打胎时美国丈夫就守在门外,称大夫有不轨就立刻冲进来。

《四月三周两天》中,两个女生默默接受了性勒索,那个始乱终弃的男友始终没有出现,这到底是怎样的国家、怎样的时代?

《四月三周两天》的故事发生于1987年,距柏林墙倒塌、东欧剧变只剩两年。

小国寡民的罗马尼亚正如火如荼的大搞“禁止离婚,禁止堕胎,生不够四个都算违法”的造人大生产,还有令人发指“月经警察”每月对女性身体检查和盘问。

你以为你的身体属于你?

最可怕的专制是管到女人的身体。

截止1989年,有50万罗马尼亚女性死于秘密堕胎,出生于1968年的本片导演克里丝蒂安·蒙吉(2017年上海电影节评委会主席)的青年时代正是经历了这一时期。

正如“三线少年”王小帅一直焦灼于“三线题材”,蒙吉作为那段历史的亲历者同样不能释怀,他说拍这部片子为表达“友情、责任和爱”。

影片第一个画面是阴冷陈旧的女生宿舍,狭小鱼缸内游动的两只金鱼成为视觉中心,鱼缸背面贴着城市高楼的图片,闹钟急促走动营造出一种紧迫感。

接着智商感人的女二号加比塔、沉稳干练的女一号奥蒂莉亚相继入画。如同困在鱼缸中的鱼,她们被缚于时代的不可抗力中。

接下来的40分钟,镜头跟随奥蒂莉亚穿梭于走廊、洗手间、男友学校、酒店大堂,目睹她为一项目的不明的任务有条不紊的准备:借钱,开房,与神秘男子会面。

司空见惯的黑市交易,国营旅馆的官僚服务,萧条压抑的市容市貌,再现了物资匮乏、人情冷漠、供给制依旧存在的1987年的罗马尼亚。

冰冷的色调,幽闭的空间,线性的推移,没有阶级矛盾、阶级斗争、社会动乱等宏大的时代标签,甚至没有背景音乐,纪录片般的质感。

奥蒂莉亚与酒店前台交涉的戏中,构图通过高高的大理石前台将画面一分为二,将她与服务员彻底隔开,仿佛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暗示她与对方交流存在重大障碍。

仅仅订个房就要接受前台的倨傲不屑,甚至要解释隐私,报告行踪

搞定了酒店,带回了神秘男子,重头戏到来。

加比塔带了自制的蛋糕,却忘带塑料布,最后找个塑料袋凑合。

对比《爱情的牙齿》中的医学院女生,人家可是消毒包钳子镊子带了全套。

然而真正的困难却没那么好解决。

她怀孕原来不是两个月而是四个月

“一孕傻三年”,她终于凭借感人智商一步步把事情搞得糟。

按医生的说法,一旦败露,怀孕四个月将直接增加量刑年限。

加上她们没带够本钱,医生无耻地对她们提出性勒索。

影片没有直击性侵场面,性侵发生时,两个女孩都被隔绝于另一个人的经历之外

加比塔打开卫生间水龙头用流水声掩盖房间里的声响,出于逃避,也避免难堪。

直到奥蒂莉亚突然闯入卫生间,赤裸的下半身让观众都有些措手不及。

导演没有让观众看到她的表情,只留给镜头一个背影,她没有跟加比塔说话,看不到她的脸,但我们可以从她不停洗刷身体的背影中揣测她巨大的愤怒与恶心。

轮到加比塔走进房间,镜头再一次留在卫生间,等待房间里性侵的结束。

而对于奥蒂莉亚来说,这一天的尴尬远没有结束,她要赶赴男友家参加之前说好的男友妈妈的生日宴。

一大桌亲友围坐在一起,导演始终没给全景画面,而是让奥蒂莉亚位于画面中心,镜头始终对着她,两侧亲友只出现手臂或半张脸。

他们热烈讨论着医院的话题,让奥蒂莉亚很难不想起刚刚的遭遇。

高谈阔论的亲戚以及背景里满墙的书架显露了这个知识分子家庭的优越感,出身十八线农村的奥蒂莉亚显然处于鄙视链末端。

她就这样尴尬的置身于一群陌生人中,听他们聒噪的自嗨,心却早已飞向酒店,那个独自留在酒店的蠢货随时可能发生N种意外,或许已失血过多死在房间。

巨大的恐惧笼罩着她,她满怀焦虑,如坐针毡。

封闭压抑的空间,固定机位,观众仿佛也随着奥蒂莉亚一起被“钉”在那里动弹不得,不得不去猜想酒店那头到底有没有出意外。

她与男友的谈话也不尽人意,这个小男生显然不知道她刚刚遭遇了什么,更不明白她为何好端端要提怀孕了怎么办。

其实在影片开始她在洗手间与同学的对话时我们就可以发现端倪:舍监在找她,她月经推迟两个多星期需要开医学证明。

男友说怀孕就结婚,可在那个满嘴“阶级”和“城乡差异”的家庭,他真的能与她结婚吗?

奥蒂莉亚第一次清醒地意识到一旦噩运降临她唯一可以指靠的似乎只能是猪队友加比塔

所以她不能死,她必须回去救她,于是她不辞而别,冲进苍茫的夜色中。

这段归途使用手持跟拍,剧烈的晃动把一天之内她遭遇的所有压抑全部释放,我们跟随晃动的镜头真实的体验到她的魂不守舍与不安。

后续奥蒂莉亚去“抛婴”的镜头也是采用这种方式。

导演不直击性侵,也同样拒绝拍流产,所有的重要事件都发生在镜头之外。

镜头语言的克制却放大了想象空间,我们心中已预演过加比塔的N种死法,在开灯的那一刹那,却没看到任何血腥,加比塔非但没死,还顺利的完成了堕胎

随着奥蒂莉亚冲向卫生间,我们看到地面由毛巾包裹着的一团血污中的死婴,镜头坚定地停留好几秒,逼我们直视这个无辜的生命。

最后,她们下楼用餐,所有的脏器食物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死去的胎儿。

导演没有让她们表现任何悔恨和反省,她们甚至拒绝以任何方式重提这一天的屈辱

背景是一面巨大的玻璃窗,玻璃前的她们恰似片头鱼缸中两尾鱼,她们挣脱不出这个时代。

相比“劈腿、堕胎、三角恋”的国产青春片标配本片克制,不动声色,没有说教,没有煽情,冷酷到极致,营造出一种零恻隐之心的客观

这部拍摄资金60万欧,按当年汇率600多万人民币的小成本片,就这样触碰到了每一位观影者的灵魂。

历史有两个版本,一种印在书本上,一种烙在人们心头。

导演从小人物身上折射历史,从女性视角重新审视和反思了那个时代。

本片获得第60届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这座超有份量的奖杯。

当社会制度残忍到管制女人的身体。

性,就成为一种负担,更是女性焦虑的来源。

这或许是女性身体的终极困境。

革命过后,冬季照常到来,对于罗马尼亚人民来说,似乎没有什么比从冬季阴冷迷雾中挣脱出来的阳光更令人感到满足。

 2 ) 不生孩子的人,就是背叛国家的人

2019年5月14日,美国阿拉巴马州参议院经过4小时辩论,以25比6的票数通过了HB314法案。

根据HB314号法案上的“人类生命保护法”,该法案把堕胎定为犯罪,将堕胎重新归类为A类重罪,医生可被判处最高99年监禁。

这意味着,该州女性即将面临全美最为严格的反堕胎规定:除了怀孕或生产会严重威胁到自身生命安全的原因外,她们将不得以任何理由进行堕胎,即便是强奸和乱伦行为所致的怀孕也被排除在外。

哪怕那个受害者,还未成年。

所有人都注意到,投出赞成票的25位州参议会议员,全都是白人男性,这里面没有一个人有子宫。

蕾哈娜在instagram上晒出他们的照片并且愤怒地说:“看一看,这就是那些为美国女性做决定的蠢货。

同时她还对着在法案上签字的阿拉巴马女州长Kay Ivey说:“SHAME ON YOU 以你为耻!”

在HB 314法案签署后的第二天,女性抗议者们穿着美剧《使女的故事》里的女仆装,在阿拉巴马州议会大厦前举牌抗议。

她们高举的牌子上写着:Abortion is a human right(堕胎是人权)。

在当下的美国,堕胎权成为了两党争取选民的关键之一,为了对抗具有民主党倾向的各州对堕胎权的法律保护,佐治亚州、阿拉巴马州和密西西比州等共和党成员主导的州出台如此严苛的堕胎法案,无疑是在和民主党打擂台。

哪怕这个政治游戏的代价要用女人的生命来玩,他们也在所不惜。

日光底下并无新事,每一次,是每一次当有人觉得当下女权主义者已经太猖狂,女性地位已经太高的时候,现实的发展总会狠狠抽这些人一个耳光。

于是,我们看到历史再一次开了倒车,现在的美国,又在重复发生着四十多年前曾经发生过的事。

故事发生在1987年的罗马尼亚,一个阴冷、肮脏的下雪天,远远望去铅灰色的天空是如此低沉压抑,和以往的每一天没什么不同。

在这普通的一天,对女大学生嘉碧塔来说,却是生死攸关的一天。

她怀孕了,她遇到了不负责的渣男,她不想也不能留下这个孩子,她决定堕胎。

堕胎对于20世纪的现代医学来说,本是个技术上非常容易解决的小问题,但因为涉及到繁殖,堕胎在很多国家的很多历史情境下,就成为了具有社会意义的大问题。

即便现在也是如此,女性仍未完整地拥有生育的自由。

对生活在1987年的嘉碧塔而言,堕胎不是由她个人意志就能决定的,在彼时彼刻的罗马尼亚,堕胎是犯罪。

这不是电影的虚构,这是现实版的《使女的故事》。

苏联解体前的罗马尼亚是社会主义阵营国家,曾长期采取强制鼓励生育的政策。

为了“提高人口数量”以“增强国力”,1966年罗马尼亚共产党前zong书记齐奥塞斯库废除了以前个人可以自由流产的法律,实施禁止堕胎乃至禁止节育的政策。

齐奥塞斯库执政罗马尼亚25年,大搞个人崇拜和家族统治。西方称他是“共产主义皇帝”,反对派则称他是“喀尔巴阡的斯大林”。

△1989年东欧剧变,齐奥塞斯库政权被反对派推翻,他和妻子被执行枪决。

他宣称,胎儿是社会的财富,不生孩子的人就是背叛国家的人。

政策详细规定了夫妻完全禁止离婚,夫妻生活禁止避孕,只允许年龄在42岁以上或者已经生育了四个孩子的妇女堕胎。

单身、未婚和丁克都要多交税,堕胎者将受到判刑囚禁的处罚,妇女月经期要受到严格的检查与盘问。

为保证“政策落实”,齐奥塞斯库命令执法者进驻机关、工厂、学校、农村等单位对妇女进行严格监控,督促她们每月必须做妇科检查以确保没有使用避孕工具。对那些避孕的妇女和做堕胎手术的医生,一经查出就给以严厉打击,处罚监禁。

当时的罗马尼亚人私下把这些执法者称为“月经警察”

在那样的社会大环境之下,嘉碧塔的“堕胎之路”,是不折不扣的冒险。

没有男友帮忙,嘉碧塔幸运的是遇到了肯为她的遭遇奔忙的室友奥蒂莉亚,奥蒂莉亚不辞辛苦地为她准备堕胎的小旅馆、购买走私的香烟、香皂,筹集了一笔钱,托朋友找到了肯做流产手术的医生,准备赶在期末考试之前完成这次“冒险”。

她们能依靠的,只有彼此了。

但是事情并未如她们计划的那样顺利发展。

嘉碧塔是个自私、怯懦、没有担当的人,她只想要解决问题,却不知道该如何解决问题。

她欺骗了奥蒂莉亚和医生,说自己怀孕刚两个月,其实,她已经怀孕四个月又三周又两天了。

超过三个月和未满三个月的手术风险性完全不同,超过三个月的胎儿,就需要引产了。

用医生的话说,打掉怀了那么长时间的胎儿无异于谋杀。

这样一来,她们原本准备的用于流产的钱就不够了。

医生提出了新的条件,在钱以外,奥蒂莉亚和嘉碧塔各陪他发生一次性关系,他就可以为她们铤而走险。

面对这样的一幕,我竟不能坦然地谴责医生的无耻,毕竟如他所说,他是冒着入狱十年的风险来帮她们解决这个问题,他没有强迫她们同意,他给了她们选择。

只是她们,尤其是嘉碧塔,已经别无选择。

在特殊的时代里,每个人都在滥用自己手中的一点点特权,小到廉价旅馆的前台,想要从她手中订到房间,也必须用黑市的进口香烟贿赂。

那个叫毕比的医生,也不过如此。

如果在一个健康的社会大环境之下,他也许会做个兢兢业业尽职尽责的好医生,但是在扭曲的社会里,每个人的人性都不得不被摧残、被扭曲。

他们都是时代的受害者。

△奥蒂莉亚在和医生上床之后光着下体冲到洗手间里,神经质般地多次冲洗下身,仿佛在诉说未婚女子对生育的恐惧。

当然,还有那个四肢已经成型、五官依稀可辨的胎儿。

想了很久,还是没有给这一幕打上马赛克,这是个可以列入影史最震撼长镜头的画面,没有之一。

这个生命在四个月又三周又两天便戛然而止的胎儿,成为了电影的片名,这部2007年拍摄的罗马尼亚电影《四月三周两天》,以其冷静、克制、如手术刀一般精准的镜头语言,赢得了第60届戛纳电影节的金棕榈大奖。

嘉碧塔打掉胎儿之后,奥蒂莉亚陷入了深思,她和自己的男友讨论意外怀孕的话题,得到的结果让她极其失望。

△那些共和党白人男性参议院所要挑战的,正是👆所说的美国最高法院在46年前的罗伊诉韦德案(Roe v. Wade)中确立的堕胎权。

在奥蒂莉亚看来,无论单身还是已婚女性,都有权享受性爱,至于性爱的副产品——孩子,则应该由女性自己决定是否要生下来。

我生或者不生孩子,应该看我想或者不想,生育本应是一件单纯的事,不应该和婚姻、责任、爱国等概念捆绑起来。

然而最可笑的是,从古到今对生育权的争夺上,作为主体的女性的声音,却是一直被忽视的。

她们不过被视作是“行走的子宫”,一种战略储备,一种可再生的资源。

齐奥塞斯库推行的强制生育政策,给罗马尼亚的妇女和婴儿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在恐怖的高压下,许多绝望的妇女试图偷渡多瑙河,到邻国匈牙利寻求庇护,但她们往往被当作叛国者,在边境线上遭到罗马尼亚士兵机关枪的扫射。

在这项政策实施一年之后,罗马尼亚的婴儿出生率翻了一番,成绩显赫。

但地下流产与堕胎的服务也随之出现,怀孕妇女的死亡率不断上升。

更令齐奥塞斯库感到棘手的是,随着婴儿的大量出生,罗马尼亚妇产医院的设备、妇产专家、产科医师、儿科医师以及妇幼保健工作者严重匮乏,这可不是单靠行政命令就能马上解决的。

仅仅一年,罗马尼亚的婴儿死亡率就增长了145.6%。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根据《纽约客》报道,阿拉巴马州和佐治亚州的婴儿死亡率都是美国最高的,佐治亚州也是美国堕胎法律最为严格的州之一。

消息传出,举世哗然,各国政要、媒体纷纷谴责:这简直就是“现代社会的滥杀无辜”。(好笑的是,当时的美国也是义正辞严加入谴责大军中的一员。)

面对国内外政治压力,为掩盖这种愚蠢而可怕的后果,齐奥塞斯库下令,婴儿出生一个月以后,再发出生证。

如此一来,那些在未满月中夭折的婴儿就不会填写在死亡婴儿的统计当中了。

一位罗马尼亚作家指出:“很多婴儿从来没有合法地生存过。”

这项政策的恶果,还不仅局限于此。在罗马尼亚的儿童养育院及收容所中,有许多被遗弃或身体及精神残疾的孩子,他们的生存状况更令人震惊。

上世纪二十年代徐志摩途径莫斯科写的《欧游漫录》中这样评价苏联的当权者:“他们相信天堂是有的,可以实现的。但在现实世界与那天堂的中间隔着一座海,一座血污海,人类泅得过这血海,才能登彼岸。他们决定先实现那血海。

罗马尼亚的强制生育政策,造就了一片血海,齐奥塞斯库也亲手埋下了颠覆政权的引线。

有人会问,现今多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在推行提高国内人口生育率的政策,为什么罗马尼亚却成为了负面典型?

因为,齐奥塞斯库采用的是行政惩罚手段,而非经济奖励手段。

他认为,为国生育是每个公民的责任,所以履行了责任的无赏,未尽责任的要受罚。

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认可公民有自由选择生育的权利,因此没有采用强制手段推行人口政策,而是通过给愿意生育的夫妻提高生活福利、减税、减免学费等经济手段来鼓励人们的生育热情。

从短期的结果来看,经济鼓励手段显然不如行政强制手段,但是从社会长治久安的角度去考虑,孰优孰劣一目了然。

自主生育的倡导者何亚福曾在2008年的时候写下过一段话,如今已经应验了:

如果公民没有生育自由权,如果国家有权控制公民的生育,那么其结果必然是:今天,政府借口“人口太多”而搞强制“一胎化”;明天,政府也会借口“人口太少”而强迫妇女怀孕,正如齐奥塞斯库时代的罗马尼亚那样。 Via 何亚福《从罗马尼亚的“月经警察”说起 》

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统计,2019年的前5个月,美国就有15个州提出类似的《心跳法案》。其中,有4个州通过了《心跳法案》,分别是肯塔基州、密西西比州、俄亥俄州州以及之前提到的乔治亚州。

所谓的《心跳法案》,就是规定只要女性怀孕时间超过六周,医学判定胎儿有“心跳”的情况下,就禁止母亲堕胎。如果女性被认定是故意打掉胎儿,可以以二级谋杀起诉,最高可判30年徒刑。

听起来似乎还有一些转圜余地,事实上几乎所有女性都知道,怀孕六周就能及时发现自己怀孕并不是一个常态,六周其实还可以理解为自己的“大姨妈”推迟了两周,很难在这期间意识到自己可能怀孕了。

从罗马尼亚“为国生娃”的政策,到美国多个州违反联邦法律所推出的《心跳法案》和《反堕胎法案》,表面上看前一个是鼓励生育,后一个是保护胎儿生命权,但二者本质上是相同的:都在用行政手段推行强制的人口政策,公民依然没有选择生育的自由。

就像《四月三周两天》开头经典的一幕,嘉碧塔和奥蒂莉亚在寝室养了一缸金鱼,不注意看以为金鱼是自由自在地在空气中游弋,实际上,它们只能在看似透明的玻璃缸中有限地活动。

美国政客和女性爆发的这一次“子宫战争”,归根结底是一场人口战争。

从前,专家说人口是负担,人口越多人均资源越少,减少人口方能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如今,专家说人口是红利,人口越多的国家才越有国际竞争力。

这两种说法都对,也都不对。

美国的发达不仅仅是因为人口少,印度的落后也不仅仅是因为人口多。

当今大国的竞争,比的不是人口数量的多少,而是人口质量的高低。

十亿文盲和十亿大学生,创造的价值能一样吗?引发的社会问题能一样吗?

高素质的人口,无论再多,都是资源;低素质的人口,无论再少,都是负担。

但是想要成为高素质的人口大国,光靠行政手段的干预是不够的,奉劝政客们别把注意力都放在女性的子宫上,还是多想想怎么才能创造一个适合高素质人口诞生、成长、生活的社会环境,让生活在其中的人们都心甘情愿甚至是迫不及待地期待将下一代诞生在这里才是正经事。

否则,这觉悟还赶不上👇这个他呢!

 3 ) 《四月三周两天》:长镜下的添舐

(芷宁写于2008年1月22日)
    看完这部风格简约,内容深刻,充斥着镜头寓意、戏剧张力和人性拷问的罗马尼亚影片后,竟然至夜半都无法入睡。
    这部在拍摄前半年还没找到任何投资的影片,为罗马尼亚在第60届戛纳电影节上捧回了金棕榈大奖,导演克里丝蒂安·蒙吉无疑是个既具有人道主义精神又具备技术功力、既敢于深度反省又满脑门思想的优质青年,在《四月三周两天》中,他部分借用了纪实影片的拍摄手法,大量采用了固定机位和肩扛式镜头跟拍等,另外出色的长镜头是该片的一大亮点,既呈现出人间百态,又彰显沉静质朴的基调。同时,中景画面里人物的情绪收放、角度空间的调度切换、充满新意的剪辑手法、无配乐效果仅源于室内动作的声效以及所选演员克制而不凡的精湛表演……所有这些都将该国20年前意识形态正要发生剧变年代里,两个年轻女孩遭遇困顿的生活片段逐一再现,而令她们陷入恐慌焦躁的正是齐奥塞斯库统治时期颁布的“禁止堕胎法”。
    四月三周两天,是片中女大学生嘉碧塔从怀孕到堕胎的时间总长,而她身心所受的痛苦比之协助她的欧蒂莉亚(安娜玛丽亚·玛琳卡饰演)似乎还略微轻松一些。不幸中招的嘉碧塔无疑是惊慌怯懦且茫然无助的,甚至有点天真简单,需要室友助她走出绝境,她自身无法承受这可怖的经历,虽然她不得不承受。于是,她哀叹、懊恼、自责更辩白,由于她的错误估算和牵强谎言,致使借来堕胎费用的欧蒂莉亚需要付出更多——非法堕胎医生毕贝,以月份太大危险更大以及嘉碧塔的“不信任”为由,要求她们支付超乎预期的代价,既然钱不够,那么身体来偿,欧蒂莉亚别无选择……
    影片充分展示了蒙吉出色的场面调度能力和驾御全片的功力,虽然该片所涉及的场景不算多,但之间衔接得当,欧蒂莉亚的身影出现在片中各处:找男友借钱、寻旅馆开房、去接江湖游医、回旅馆交涉、到男友家赴宴、去处理死胎……人们跟随着她的身影逐渐明了了导演的叙事意图和人性追问,蒙吉也一路平稳流畅地引领着观众走进那个独特的年代,而他勾勒人物的方式,在很多地方,近似于白描。
    在封闭压抑的社会环境里,必须掩盖堕胎的事实,这使欧蒂莉亚的行为本身就营造出了一种空前密集的紧急感,也使全片充斥着无形的压力。而片中抛婴段落的细节处理,令人窒息且难忘。首先,欧蒂莉亚打开旅馆卫生间的门向里看,表情惊恐,然后镜头切换成对地上胎尸的俯视,这个残酷的镜头考验了几秒钟观众的心理防线。然后,欧蒂莉亚包起雏形人尸,倒空背包,将胎尸装入,而那个倒空背包的动作引来包中各小零碎的哗啦跌落,令焦虑的情绪骤然加倍。接着,欧蒂莉亚奔至室外,黑暗笼罩着静谧阴霾的街区,突发的犬吠令一直处在紧张状态的神经更加紧绷,沿途路过的人,不论警察还是闲人,任何一个好事者的搀合都有可能将“毁尸灭迹”的计划打乱。最后,欧蒂莉亚呼哧带喘地爬上高楼,将那原本不该来到这个世间的小生命按照之前游医的指示处理,此刻的欧蒂莉亚蹲着身体,弯曲着的背脊如同老妪般颓然无力。
    可以说,蒙吉把他想要表达的东西都付镜头中,片中有一个长达7分17秒的长镜头,出现在欧蒂莉亚男友母亲生日宴的餐桌上,在座各位除却欧蒂莉亚都是高知,他们自视甚高,是体制的受益者,以一种貌似礼貌实则倨傲的态度对待出身普通的欧蒂莉亚。导演似乎想籍此来审视彼时罗马尼亚知识分子阶层的庸常陈腐、虚荣伪善和内心冷漠。而刚刚经历过悲惨“肉偿”遭遇的欧蒂莉亚尴尬失措地坐在这些人中间,惊魂不定、目光游移、面色苍白……当她奔出男友家时,因惦记旅馆中嘉碧塔的情况而一路狂奔,在阴冷冰凉的街头,她开始呕吐了,所经历的一切都令她作呕。
    片中,有一段欧蒂莉亚和男友的对话,欧蒂莉亚认为男友并不关心她的生理期,从来没考虑到她的安全。“假如是我怀孕了,怎么办?”“可你并没有怀孕!”男友不理解欧蒂莉亚为何非要一再假设没有发生的事,他在女友不断的质问中六神无主。而他推诿暧昧的态度,令欧蒂莉亚的心荡到谷底——假设她怀孕了,男友会怎么办?他那注重所谓“名誉和教养”的父母能接受她吗?在这样的境况下,男友会真的负责吗?此时她清晰地意识到,假若她怀孕了,那她很可能会成为第二个独自蒙受痛苦的嘉碧塔。在这里,导演蒙吉提及了一个永恒的话题,关于男人的欲望和责任,而他悲悯女性的角度和思路,令人们看到了一个导演超越自身性别局限性的客观。
    影片结尾,画面定格在旅馆大厅,一场婚礼还在举行,婚礼的主角似是一对欢喜冤家,居然在自己的婚礼上大打出手,当欧蒂莉亚处理完胎尸返回时,他们已然停战,音乐响起,婚宴继续。在另一边的餐桌上,“腹内空空”的嘉碧塔准备好好吃一顿,而欧蒂莉亚却无胃口,她刚刚经历了或许是她此生中最糟糕、最阴暗的一天,当这天临近结束时,她的内心有失落有阵痛有余悸更有忿懑,这些远比肉体的付出要来的痛彻。
    片中两个女孩都有一个局部裸露的镜头,而这种裸露是必要且沉痛的,不似其他打着艺术旗号的做作影片,也丝毫没令观众感到厌恶或产生其他观影不良感,反而为这种毫无预示突然而至的身体曝露感慨,不论是欧蒂莉亚的身体交换,还是嘉碧塔的堕胎手术,这种迫使女性不得不放弃尴尬、羞怯、甚至是自尊的境地,被再现的真实而残酷,直接而无奈,也充满了震撼反省的强大力量。
    据悉,2006年罗马尼亚本国出产了10部影片,占全国电影总票房的4%,而这4%却让年轻自信的罗马尼亚导演们看到了希望,他们正在以超越前辈的理念,站在世界的广度和人文的高度,冷静且保有距离的观察当下的罗马尼亚,也理智地咀嚼反思着过去的创伤,就如猫科动物,愈合伤口自我疗伤的办法之一便是仔细添舐。
http://nicolew.blog.hexun.com/16585027_d.html

 4 ) 《四月三周两天》:堕胎作为“自由主义”的政治意义

   堕胎作为“自由主义”的政治意义
  
   为了同室好友能够顺利堕胎,而与打着道德幌子的流氓医生发生了肉体交易,这是影片里最让人心悸和动容的一幕,它说明堕胎在1980年代的罗马尼亚所建构的法律秩序中,是非法的,压抑到足以让人为之作出极大的牺牲,导演克里斯蒂安·蒙吉说,“为了增加国家劳动力,政府将堕胎行为视为自由主义和反对社会主义政权的犯罪行为。”他强调1980年代后期还是社会主义国家的罗马尼亚,堕胎作为“自由主义”的政治意义,“堕胎失去了它的道德意义,而更多的是一种反抗和对当时政治制度的抵制。”从历史中我们知道,影片发生的1987年正是尼古拉·齐奥塞斯库对罗马尼亚实行独裁进入第22个年头的时候,两年后,他长达24年的统治将在一场革命中灰飞烟灭。“1989年社会主义制度消失后,政府首先采取的措施就是使堕胎合法化。”当局的确有太多的理由把“堕胎”恢复到道德的领域。
   由此它所营造的叙事规则与《维拉·德维克》这部同样反映堕胎的电影有很大不同,虽然有人认为它们除了社会背景不同,主题倒是一致,但社会背景的功能差异恰恰把这两部电影引向不同的主题表述。对于《维拉·德雷克》来说,背景描刻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在影片中能够随着故事的进展从而对英国1950年代的堕胎情况了然于心,更重要的是,它在这里承担的是一种道德含义,尽管迈克·李不否认影片的政治性,“我的电影都是有政治意义的,《维拉·德雷克》决不例外:主角被社会体系驱逐在外。”但主人公维拉力争堕胎合法化的行为终究是为人的权利,而不像《四月三周两天》,后者的政治性不允许它在道德上浪费笔墨,要不它连一些人所说的“政治隐喻”都将消失殆尽——“堕胎”喻指齐奥塞斯库独裁的流产。
   灰暗的城市街道、死气沉沉的气氛、逼仄的空间所指无不表明罗马尼亚政局的残酷和对人性的窒息,吉姆·霍柏曼说,处在这样的社会里,“甚至连关个车门都能引发争议”,蒙吉希望这种现实“只是故事背景,而不是主题”,他为影片做出的一个美学贡献也正是“去背景化”,如果我们不了解罗马尼亚当时的历史或者不刻意在资料里为它和影片之间寻求必然的联系,那么这影片不过是一个枯燥而乏味的故事,事实上,它的确让人犯困,但是“尽量尊重并重现当时的现实”却不可避免地使背景成为影片的第一主角,不能不说,这是影片的美学,正是“尊重并重现当时的现实”和“避免过多聚焦社会主义末期的意识形态”之间的微妙紧张构建了这种美学的价值,而最大限度地对“故事和人物”进行开发则恰如其分地规避了意识形态的过分渗透。
   从人物关系到社会背景,蒙吉从而建构了一系列对东欧剧变之前的罗马尼亚社会或明或暗的政治影射,“影射”或者“隐喻”在这里需要商酌,因为它不是一个寓言体,而是一段历史的呈现,只不过“去背景化”了而已,“去背景化”是卡夫卡作品的属性,寓言体写作是这位20世纪排名第一的德语作家的天才所在,但瓦尔特·延斯甚至都认为卡夫卡的解读不存在“意味”、“象征”、“隐喻”等等这些寓言性质的语汇,《城堡》本身就是一个拒绝拆解的寓言体。不过对于《四月三周两天》来说,我们不妨相信蒙吉对它的评述,“城市传说”。长镜头是否实现了如巴赞所倡言的那种现实质感?在“城市传说”里,它的角色扮演在为数不多的空间交替里的确很难让我们轻易走出来,因为它以现代性的视角审视冷战时期的东欧政治让我们既感陌生又熟悉。

 5 ) 《四月三周两天》:为什么她命该如此

导演:克里斯蒂安·孟鸠
演员:安娜玛丽亚·玛琳卡

  过去两年,罗马尼亚电影的年产量均在十部左右,不过这并不影响克里斯蒂安·孟鸠(Cristian Mungiu)带着《四月三周两天》(4 Months,3Weeks And 2 Days)走上去年戛纳的最高领奖台。金棕榈的光环和举国上下的欢呼,使得影片蒙上了神秘面纱。去年,来头不小的“罗马尼亚新浪潮电影”(如《加州之梦》等)先后露面,又以《四月三周两天》在内地碟市的到来为之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四月三周两天》是一部得做足功课的电影,又是部不该过分解读的作品(显然它容易被时代信息、意识形态所累)。原因在于故事发生的时间虽然是1987年的罗马尼亚,但内容却和两年后该国的革命无关(可参见 2007年10月13日本专栏介绍过的《无主孤军》)。主人公是住在同一寝室的两名女大学生,怀孕的嘉碧塔(Gabita)需要堕胎,作为室友的欧蒂莉亚(Otilia)出于友情接过了照顾她的责任。不懂事的嘉碧塔一再犯错,仿佛怀孕的不是她自己,而是为她奔走的欧蒂莉亚。事情的发展并不如她们想象的顺利,欧蒂莉亚承担了可怕的损失、惊险和恐惧……

  作为一部低成本电影,有人说《四月三周两天》和比利时的达内兄弟(Dardenne Brothers)套路相似,手提肩扛、自然用光加上生活化的对白,粗粝质感中尽显技术的纯熟,一副老手相。按照孟鸠的说法,《四月三周两天》只是讲了个规规矩矩的故事,2.35:1的宽银幕上记录了一天中发生的事。他强调镜头与欧蒂莉亚的“形同一体”,也就是当欧蒂莉亚在室内活动时,摄像机会摆放在一个有利的中间位置或演员的身边背后,以图贴近观察。当她开始走动乃至奔跑,摄像机就开始大幅度地追拍乃至激烈摇晃。这种摄影方式令观众只能依靠欧蒂莉亚的所见所闻做出反应,她在男朋友家如坐针毡时,画面也不会切到旅馆房间去消除观众的焦虑―――据说在那个时代,罗马尼亚有50万女性因非法堕胎死亡。嘉碧塔出事了没?欧蒂莉亚能否脱身?相信这种紧张会伴随着你的观看,一直持续到影片最后。

  “四月三周两天”被很多人看做片中嘉碧塔的怀孕天数,但孟鸠说片名只是一个象征。这一切的源头要归到罗马尼亚政府禁止避孕和堕胎——上世纪60年代,社会主义国家受“人多力量大”的想法影响,鼓励生育、打击堕胎,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罗国当局倒台才得以扭转。不过,就此将影片视作对制度黑暗的揭露又有些夸张——因为禁止堕胎与社会制度并不画等号,比如今天的爱尔兰宪法中还规定妇女禁止堕胎。

  这几年电影中,堕胎题材的名作还有获得2003年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的《维拉·德雷克》(Vera Drake),它讲述的是上世纪50年代伦敦一名帮人堕胎的妇女的故事。“题材撞车”的《四月三周两天》何以能在短期内再度获得评委青睐?第60届戛纳电影节的参赛片可是近十年整体水准最高的一届。话题性?突破性?还是鼓励新生力量的创作?政治、女权、宗教乃至人性,影片可供诠释的空间很大。在我看来,《四月三周两天》只是一则弱势罗马尼亚女性的故事,它能用四个月大的死婴震慑观众,同时在欧蒂莉亚独自落泪时抛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事情会坏到这等地步?

http://www.mtime.com/my/moviel/blog/871247/

 6 ) 因为深感于彼此的痛,所以不再太看重自己的伤

电梯门关上的时候,我想我们之间已经结束了。我们之间的感情,似乎随着你腹中那个夭折的胎儿,一并死去。

影片的名字叫做四月三周两天,我却不知道我们这个故事的期限。

和你们分手后,我在长安街上迎着寒风走了很久很久。我无法像影片中的Otilia一样责问你:为什么拖延,为什么迁就,为什么不能真诚和直面。于是我给很多人打电话,激烈地批评和解释,精疲力竭地证明我的理智和你的荒谬。那一刻我想永远忘记他和你,离开这个让我感觉无法把握的局,义无反顾地转身而去。

然而不过区区四个小时后的凌晨,我便从噩梦中惊醒,心脏狂跳着坐在黑暗中,鬼使神差地想起那个早已随着救护车声远去的夜晚。

那是你第一次在我面前喝醉。酒桌上,你轻慢而美好地一杯一杯,慢慢地给我讲你和那个男人的故事。直到你说有点困了,然后轻轻趴在桌子上。我无法唤醒你,在空无一人的酒店里,抱着你,看着酒水从你的唇边不断地溢出来,唇角还挂着微笑。那是从未有过的恐惧,你的强韧和脆弱,凌乱和美好在同一时刻击中了我,让我不知该如何是好。

从那时起,我就隐隐觉得,无论我对你做什么,都不免做错,不免懊悔。

我无意向你批评男人的丑陋。影片里那个第一眼看上去还算正经的医生,已经把他们可能的肮脏嘴脸刻画得足够淋漓。我也不想再赞美男人有多美好,无论如何,男人是我们生命里无法分割的一部分。至今为止,我们最甜美最痛苦最深刻最切肤的体验皆来自于他们。我们因他们而成,因与他们的纠葛而有所分享,因憧憬他们的甜美而存念希望,因疑虑他们的弱点而相互依傍。

Otilia对男朋友说,如果同样的事情发生在我身上,Gabita会帮助我。我毫不怀疑她的话,但我坚信她们之间不仅如此,我们之间也不仅止于此。我不愿把影片归结为一个简单的因果逻辑,甚至不愿套上爱或责任等等词汇的冠冕。那些微末的平常之情并不需要更加光亮肃穆一些,人往往不及自己想象中的那样强大,许多危难时的惊人之举,往往只是下意识的挣扎与不甘。

Otilia是在帮Gabita,也是在努力做到自己。

因此片中最动人之处不是她义无反顾地为她失身,为她辜负男友母亲的好意,为她怀揣一个死婴徘徊在黑暗可怖的街头;而是在影片的最后,她们静静地对面而坐,压住心中万般的愤怒和委屈,努力忘记过往,陪伴对方。

那是不知从何而来的,无条件的宽容,怜悯,和原谅。

因为深感于彼此的痛,所以不再太看重自己的伤。

 短评

说这部片闷的人根本没有看懂或者没有细心看,那些隐藏在内心的人性

8分钟前
  • Henry
  • 推荐

冷峻,克制,准确,手术刀一般,如同纪录片的写实,摄影,表演,故事,天然去雕饰,那些长镜头,像餐桌上谈话,大段大段的,一口气拍出来,也不容易。这个罗马尼亚闺蜜真好,演得这么棒,为了朋友,东奔西走,借钱,得罪男友,甚至献身都可以,为了啥。

13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力荐

4.5;藉一天一夜一事件牵扯蕴含丰富信息,黑夜的蹒跚,明灭的灯光,一切都像是山雨欲来的前兆;细节巧妙构思,处处勾勒时代注脚,小格局见大空间,长镜意蕴深远,构图精妙;剧本沉稳有张力,弱化戏剧情节,貌似无痕无波的生命长河,实则处处惊心动魄。

17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简直就是欧洲学院派的教科书习作!

20分钟前
  • 艾小柯
  • 力荐

怎么都无法相信这部纯粹的女性电影会出自一个男性导演之手。

21分钟前
  • 眠去
  • 还行

闷,晕

25分钟前
  • 三角形的办公室
  • 较差

过于熟悉的社会主义味道,亲戚聚餐那段简直就是一帮说着罗马尼亚语的中国人

30分钟前
  • 王大根
  • 推荐

她说这个话题以后不要再谈了,可三缄其口如何抹杀卫生间里那一滩无辜的肉球、混入楼道间里的垃圾和再也洗不干净的身体。蓦然发现情深时的你侬我侬不过意外来时的龟缩叛逃,欢愉的代价就是丧却尊严的屈辱手术。蒙吉偏爱将镜头对准主角面孔,旅馆的堕胎现场或是无聊的饭桌上,无表情的脸上透出复杂况味。

32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扎实稳健的长镜头,滴水不漏的构图设计,全部服务于”电影语言“叙事,剧变前的风波早已在每一个人心中酝酿。残忍的”身体记忆“,身体共鸣,痛入骨髓。宴席上的众人争执,小房间里两个人的争吵,细节拿捏到位似行云流水。

34分钟前
  • shininglove
  • 推荐

我的疑问贯穿始终——为什么有人可以心安理得的接受别人的帮助甚至要求别人牺牲?看的时候恰逢江歌的事情出来,很生气。

39分钟前
  • 就我是包子呗
  • 推荐

这个导演好棒啊,长镜头冷静又全部服务于叙事,感觉不到一丁点多余。和《山之外》讲的都是两个女孩的关系,作为一个男性导演把女性的心理和相互的关系细节拿捏得这么准确真让人惊叹。女主和男友吵架那段让人心酸。

44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嘎纳总是选出这种冷冰冰静悄悄的电影

48分钟前
  • 布宜諾斯
  • 推荐

av9354470确实“于古有征” 引用:“罗马尼亚曾经为了提高生育率,不允许女性堕胎,市面上也没有计生用品。这样一来,出生率虽然上涨了,但是由于医疗资源短缺,婴幼儿的死亡率就很高。罗马尼亚搞出一个骚操作:3岁前不给出生证明。这样罗马尼亚婴儿死亡率就能为0。”

49分钟前
  • NARUMI
  • 推荐

对新浪潮与旧时代的凝眸回探,朴素手持长镜,齐奥塞斯库末代。开场半小时的未知目的,庆生宴上焦灼的真实时间,精妙的构图与调度,发展中人口大国的历史。结尾再次对称构图,G面前一盘动物器官,听完侍者介绍再次拿过菜单;O喝了一口白水,四百击般直视镜头。远处婚宴喧腾,忧愁并未了断。

52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力荐

前三分一我都处于因为加比的愚蠢而气愤到无法欣赏电影的地步,后三分一奥蒂莉亚与男友争吵,说如果自己怀孕了不会指望他,“至少那时候加比会在”。这就是她坚定地为不长性的朋友收烂摊子的原因吧。在身体体验上,两性之间的沟通无能,是宿命,也是无奈。

57分钟前
  • 小小虫
  • 力荐

社会主义长镜头

59分钟前
  • 皮革业
  • 推荐

那种点烟后不知看向何处,打开水龙头放水却什么也不做,按下电梯按钮后等待,拿起菜单以避免交谈……这些“悬停”制造出的静默。正如赫塔·米勒所言:“沉默不是说话中间的一段停顿,而是一个独立的过程。”女主角在手持摄像里,便是这样跟《罗塞塔》相当的战士。看小一点,是蒙吉“这是一部关于友情,责任和爱的电影”的自述。看大一点,影片发生在1987年,离齐奥塞斯库被枪决还有两年,那道自66年颁布的禁止堕胎法与分配工作制仍然生效。在此期间约有50万罗马尼亚女性因秘密堕胎的安全性而屈辱死去。“人们心目中致使他人痛苦的底线一天天降低,国民对暴力的认知标准也随之降低。”而通过爱,人能更珍惜自己一点,在被忽视与被折磨中,能感到自己并非一无是处。爱成为自由缺乏症的替代疗法。但被丢弃在铁轨上的孩子,比任何一个国家都多。

1小时前
  • 还行

他给你的感觉就像“你在喝一杯白开水,喝着喝着突然手一抖,水洒了一地”

1小时前
  • 深溪虎
  • 力荐

冷峻的定焦长镜,泥泞破败的罗马尼亚。她走进浴室冲洗下体的那一刹那,突然感觉悲从中来。为了除掉一个身体,就用另一具身体去交换。压抑,焦躁,羞耻统统绞尽心脏,跟餐桌那场置身事外的戏一起精神游离。最后有车开过,仿佛碾过我的血管。

1小时前
  • 后自愈
  • 推荐

Gabita就是条毒虫。

1小时前
  • 波澄酒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