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拉邦德

剧情片其它2003

主演:丽芙·乌曼,厄兰·约瑟夫森,伯杰·阿斯特,尤利娅·杜韦纽斯,贡内尔·弗雷德

导演:英格玛·伯格曼

播放地址

 剧照

萨拉邦德 剧照 NO.1萨拉邦德 剧照 NO.2萨拉邦德 剧照 NO.3萨拉邦德 剧照 NO.4萨拉邦德 剧照 NO.5萨拉邦德 剧照 NO.6萨拉邦德 剧照 NO.13萨拉邦德 剧照 NO.14萨拉邦德 剧照 NO.15萨拉邦德 剧照 NO.16萨拉邦德 剧照 NO.17萨拉邦德 剧照 NO.18萨拉邦德 剧照 NO.19萨拉邦德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4:21

详细剧情

  影片分10个小节讲述自与约翰分手已有30年后,玛丽安隐约感到约翰还需要她,于是她决定到约翰乡下的家里去看望这个别了30年的老男人。他过着富足但与世隔绝的生活,在两个人之间,尽管很多年过去,当初的情感依然非常真实。在那里,玛丽安认识了约翰与前妻的儿子恩里克,以及恩里克21 岁的女儿卡琳娜,他们住在离约翰家不远的地方,但这老少三代人似乎并不和谐,玛丽安感到了卡琳娜对父亲恩里克的爱和约翰对儿子的不满,三个心灵都非常孤独的人之间有着似乎无法消除的隔膜和爱恨交织的复杂情感。  玛丽安虽然和约翰分手三十年,但隐约觉得约翰还需要她,于是决定去看望这个阔别已久的恋人。约翰一个人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尽管岁月远隔,但两个人相见之后仍然能感到两人之间的感情的真实存在。在那里玛丽安认识了约翰与前妻的儿子恩里克还有已经二十一岁的孙女卡琳拉。他们住在离约翰不远的地方。但他们之间,约翰与恩里克、恩里克与卡琳拉之间都有着隔膜。卡琳拉如父亲所愿考上了音乐学院,但恩里克却自杀未遂。约翰知道了这一切之后,很平静。晚上,他来到玛丽安的房间,要求和她一起睡,两人相拥而眠,似乎一切就在这样的温暖中消逝了。

 长篇影评

 1 ) 《萨拉邦德》: 爱的缺失

2003年,八十五岁的瑞典导演英格玛•伯格曼为瑞典国家电视制作了电视电影《萨拉邦德》。这部电影是他1973拍摄的电影《婚姻即景》的续篇。《婚姻即景》细腻而深入的探讨了当代中产阶级夫妻的各种情感问题和冲突。上映后获得很大成功,引起社会广泛讨论。时隔30年,伯格曼再次带领观众走入已到暮年的主人公的情感生活中,此时女主演的扮演者丽芙•乌曼63岁,男主演的扮演者厄兰•约瑟夫森76岁。 萨拉邦德是巴赫的一组舞曲。影片中卡琳娜正在学习的即是这种乐曲。 萨拉邦德源自一种西班牙舞曲,这种乐曲曲调严肃沉缓,庄重哀伤,不重旋律性,以和声结构缓慢推展。在这样的音乐中,从不和谐的开始,隐约可以看到哀伤而又无奈的结束。

伯格曼秉承着以往一贯的对爱的匮乏的主题的探讨。在伯格曼看来,爱是唯一能够拯救人类的力量,但是爱的匮乏是人类在文明过程中付出的代价。他的作品往往都有一个残疾角色或垂死的人,这些眼前的残疾和即刻的垂危,都是人们内心疾病的外现,人们丧失了爱和被爱的能力,失去了信仰和方向。

影片除去序曲和尾声,共十小节。分别是探访、卡琳娜的倾诉、关于安娜、亨利和约翰、巴赫、抉择、安娜的信、萨拉邦德、残酷的一刻、破晓之前。影片的人物关系全部用双人对话这种人物沟通的最小单位的方式呈现,卡琳娜的选择是影片的主线,卡琳娜的反抗、犹豫、出走构成了故事的大部分的内容,期间,伯格曼深入细致的分析了恩里克对卡琳娜畸形的爱、约翰与恩里克的对峙、约翰对玛利安的需要。 卡琳娜 卡琳娜是美丽的,蓝色的眼睛,细致的脸庞,金色的头发在身后扎起一条漂亮的辫子;卡琳娜是有主见的,知道自己是需要在乐团里工作,而不是成为一名独立演奏者;卡琳娜是勇敢的,她拒绝接受父亲和祖父的安排,选择去和朋友到德国的青年训练营。 当卡琳娜与恩里克就选择发生争执,卡琳娜用力挣脱恩里克的臂膀,在林中拼命奔跑,滚下斜坡,此时镜头落在坡下的浅水旁,卡琳娜跃过浅水,在镜头外,卡琳娜大声的呼喊发泄,镜头内只留下水面泛起的浅浅波纹。如此充满生命力的女孩怎能被禁锢,被伤害?这样的女孩应该是被祝福的,而不应背负道德上的谴责。 恩里克 在妻子安娜眼里,恩里克,敏感、体贴、充满了爱;在女儿卡琳娜眼里,恩里克,对自己管教严厉却很温柔;而在父亲约翰眼里,恩里克,是如此的肥胖,如此的充满热情,从来就不是自己喜欢的人。 恩里克的心里汇聚着过度的爱和极度的恨。恩里克始终无法宽容父亲约翰,对约翰充满了恶毒的诅咒,恨使恩里克早已陷入生命的孤岛,是安娜的爱救了恩里克,但安娜无法改变恩里克。安娜死后,平衡被打破,一切又恢复原样,恩里克对约翰的恨还在,对卡琳娜的爱也变成畸形。当恩里克觉得活着变成了习惯,卡琳娜变成自己活下去唯一的理由时,结局注定是一场悲剧。影片接近尾声,当卡琳娜离开后,恩里克彻底绝望了,恩里克吞下大量安眠药,割破自己的手腕和脖子,被人发现赤裸着身子躺在屋里。看看周围,在我们之间有多少人不是也同恩里克一样生活在生命的孤岛上么? 约翰 晚年的约翰,孤独的住在森林深处的别墅里,远处的风景美的像风景明信片。约翰很富有,还是一样的自私。在他心中,爱早已枯萎,只剩躯壳,活着只是一种习惯。他亏欠恩里克么,亏欠玛利安么?他无法面对自己,只有躲在书房里,躲在贝多芬的音乐里,耗尽最后一点生命。 玛利安来了以后,约翰一直困扰着。终于一天晚上,焦虑占据了他的整个身体,深夜,他穿着睡衣,站在玛利安的房间外,却没有勇气打开房门,又不愿离开,只是蜷缩在地上抽泣。一个八十多岁的老人像个孩子一样蜷缩在那里抽泣。这是最让我动容的一节。后来,约翰还是打开了房门。站在玛利安面前,约翰极力掩饰着自己的不安,做作的笑声。玛利安让约翰躺在自己的身边,约翰脱去了衣服,玛利安也脱去了衣服。当玛利安脱去衣服的时候,光虽在玛利安的身后,但脸上有着柔和的光影,有一种圣洁的美。最后,约翰和玛利安赤裸的躺在一张床上。此时,有种坚硬的东西在溶化。玛利安离开后,约翰和玛利安一段时间后就断了联系。一个人永远无法改变另一个人,该在的还在。 玛利安 玛利安的两个女儿,一个在澳大利亚,平时只是电话和书信往来;另一个却逐渐认不得任何人了,住在精神病院里。玛利安老了,人际的疏远,心灵也开始麻木。当玛利安捧着安娜的照片,似乎又重新感到体内某种东西的存在。当玛利安再次去看病院里的女儿时,玛利安又感觉到了她的女儿的存在。抚摸着她的女儿的面庞,玛利安泪流满面。 安娜 安娜是影片的核心。在安娜死后,一切开始变得失控,像约翰所描述的,比黑暗更加黑暗。这里有一个显然的隐喻,安娜自己大约正是“生命中最难解之谜”的答案。影片最后,玛丽安捧起安娜的照片,也不禁想象着安娜说话的样子,走路的样子。相框里沉默微笑的安娜,就是那缺失的爱。她存在过,也将继续存在。这也许就是伯格曼想告诉我们的吧。 2007年7月30日(瑞典当地时间),英格玛•伯格曼于法罗岛逝世,享年89岁。

 2 ) 情感是如此的私密

#BFI# #Liv Ullmann-Face to Face#

依然是熟悉的伯格曼,影片在剧情和内核上并不能被当作是《婚姻生活》的续集,电影除了对婚姻、爱情和生命的讨论还带有更强烈一种面对虚无主义所展现的存在主义感,同时表达的内核也更加私密。长镜头、特写镜头、直视镜头的镜头、缓缓地前推和后拉,都可以很好的帮助观众进入视角。

而影片分十小节把人物间的羁绊慢慢展现,而女主更像是一个旁观者(观众),一个解救者,一个窥探他人隐秘情感的人(感受到被召唤)。开场就是一段儿女主凝视镜头的自白,后带观众进入电影世界,长镜头让人物情绪在空间中外放得更加饱满。片中多次让台词伴随着镜头缓缓前推到脸部特写,太能传递情绪了。有几场戏印象比较深,教堂戏,女主站起身往外走,阳光升起顺着侧窗打进教堂,大提琴的配乐响起,强光打在她脸上,女主转身,看到耶稣和十二门徒像,双手合十祈祷,有种说不出的神圣感。纯白空间女主独自演奏大提琴,配乐却是乐团的合奏,镜头越拉越远直至Karin消失,这像是一种即将要远离父亲(弑父)的前兆。母亲的信是一个巨大的转折,我认为也是体现情感私密性的内核,后续也暴露出了乱伦的情节。而父亲与爷爷的角色则非常有《秋日鸣奏曲》中女继承母的爱无能的那种表达。

影片中有大量关于齐克果的细节,挂着的画像和Johan翻阅的那本齐克果的书,这些都挺能反应电影的一部分内核的,也是很大程度映射了影片中人物塑造和他们之间的间隙无法跨越的原因,即情感是极其私密的(现在回看《婚姻生活》也能发现电影对于齐克果的婚姻观爱情观有很大借鉴性)。

“You are smiling ironically.” “No, I’m not smiling, I’m trying not to cry.”

 3 ) FIFF23丨DAY3圆桌《萨拉邦德》:浅谈老年伯格曼和中年伯格曼的区别

主持人:@鲍勃粥

场刊嘉宾:@Her Majesty、@franzcopy、@Joeyside、@姜鸽

特邀嘉宾:@子夜无人、@carter

选片人代表:@我略知她一二

主持人 鲍勃粥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第23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场刊圆桌的第3天第2场,我是主持人@鲍勃粥,第2场我们讨论的电影是英格玛·伯格曼导演的《萨拉邦德》,在深入之前,请各位嘉宾先基于自己的场刊打分聊聊打这个分数的原因,简单说说自己对这个电影的感想吧!

场刊嘉宾 Her Majesty

给了×。年迈的伯格曼仍然执着于述说私人记忆,只不过他既没有办法吸引别人来听他讲,也没有事先询问别人愿不愿意听他讲。

场刊嘉宾 franzcopy

我给1星。满心期待伯格曼的封箱大作是个什么顶级奢华的观影体验,结果上来先被古典音乐吵死,后被父女近乎乱伦似的关系恶心死,最后被导演自我陶醉式的高潮熏死。我看真的就算了吧。(给1星是感觉比《座头市》要好点,我真的太讨厌《座头市》了,而且要给伯格曼面子,对不对?)

场刊嘉宾 姜鸽

2,伯格曼没看过几部对他也不怎么了解。这部片get不到又或许没看懂吧,就有种文字电影的感觉。

场刊嘉宾 Joeyside

2,我的评价是伯格曼越拍越差。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

《萨拉邦德》我不忍心给低分,看到乌曼和约瑟夫森年迈的面庞和氤氲的双眼我真的很感慨,其实还是因为我很喜欢《婚姻生活》罢了。其实萨拉邦德又让我想起来了,其实伯格曼还是很值得拿诺贝尔文学奖的,就是可惜了。

主持人 鲍勃粥

(怎么没人喜欢)那这部老年伯格曼与中年伯格曼相比,差在了哪里?它如何很伯格曼,又如何不伯格曼。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

伯格曼是舞台剧戏剧出身的,他中年的时候其实很外放很肆意,把舞台和文本和镜头结合的很好,然后到了中老年开始执着于舞台,老年后更执着于文本了。

主持人 鲍勃粥

那么《萨拉邦德》的舞台感体现在何处,没看过很多伯格曼的朋友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场刊嘉宾 Her Majesty

核心是不变的,都是私人记忆生成宏大课题。只不过中年作品会用一点儿影像表现手段,老年作品不怎么用了。(但是并没有极简到实验作品,这是晚年伯格曼的不彻底性)

场刊嘉宾 franzcopy

我感觉那对父女的情节很舞台剧,从场景的布置和镜头选择,再到这两个主人公的肢体方面,尤其是那个女儿回家脱衣服脱袜子,真的就是舞台剧本剧罢了。

场刊嘉宾 Joeyside

我的感觉是伯格曼壮年时还能有力去讨论一些宏大的问题,比如宗教与人,内心苦楚与道德。

主持人 鲍勃粥

不像老年戈达尔(误)

场刊嘉宾 Her Majesty

戈达尔部部都很实验,伯格曼除了《假面》部部都不彻底。

主持人 鲍勃粥

《假面》我个人认为去头去尾其实蛮类型的,不过先暂且不提。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

伯格曼壮年的时候文本创造力输出力很旺盛。

场刊嘉宾 franzcopy

感觉导演老了都喜欢在电影里映照自己,可是伯格曼的映照真的呕。

特邀嘉宾 子夜无人

老而弥坚的导演很少吧,连性功能都要退化,何况是导演才能呢。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

老东木slay,我感觉老东木直到现在他的精子都还有活力可以生孩子。

主持人 鲍勃粥

那么关于父母-儿女在这部中的身份的转换,迭代,大家有何看法?

场刊嘉宾 Her Majesty

对剧情没有任何看法,他的私人记忆和我有什么关系(不是)

场刊嘉宾 franzcopy

不知道,我觉得那对父女那段又多余又恶心,不如看两个老夫妻一直回味了。

场刊嘉宾 姜鸽

两代验证父权彻底没落。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

其实伯格曼的电影里我还是觉得母性大过天,《在小丑面前》里也是小丑的乳房,作为男主角想象的空间。

场刊嘉宾 franzcopy

感觉整部电影安娜是个非常重要的角色,虽然她全程只有一张细思极恐的照片,那个照片好适合出现在恐怖片里啊(不是)。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

《萨拉邦德》和《婚姻生活》一脉相承,都是女人的隐忍,无限包容男人,这让我觉得恶心,三十年后还要去安慰一个老小孩,女主角觉得男主角还需要她,圣母和巨婴的故事吗?

场刊嘉宾 Her Majesty

(这就是)伯格曼结五次婚的原因吗?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

所以伯格曼电影里的女演员很出彩,因为她们被赋予了很强烈的神性。

场刊嘉宾 franzcopy

但是这个女儿很糟糕罢了。

场刊嘉宾 Joeyside

这种关系有多大程度上是伯格曼自己家庭关系的写照呢?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

我只知道《芬妮与亚历山大》是伯格曼童年的写照。

主持人 鲍勃粥

《萨拉邦德》在我这倒也不算五星,但是应该至少也有四星。首先我很喜欢私人化的东西,我觉得只有私人化的东西才能称得上是独特的且有价值的(至少在类似的家庭为核心的影像中),不同身份的缺失和填补(在场与不在场,譬如老年夫妇女方女儿的缺失使得她对男方的孙女关爱有加,且基于孙女母亲的缺失),情感的转移(父权从妻子去世后转向女儿),虽然稍显生硬,但这种双重性依然称得上有趣。本质上此部作品仍然在讨论一个宏大的问题(即便很多人,包括圆桌嘉宾们,不认可),既是“爱”与“权力结构”(福柯一般的)不可分割的共构(并且可以超越代际来实现)。

场刊嘉宾 Her Majesty

大部分大师都是很私人化的,但是伯格曼不一样,他触碰了一些电影伦理问题,所以观感很奇怪。

主持人 鲍勃粥

我觉得任何先入的伦理都是无效的(当然这也是我本人的观点,即一切既存的道德和伦理本身也是一种中心化的结构,不应被作为批判时的证据,艺术家的任务之一则是突破)。

场刊嘉宾 Her Majesty

不是道德伦理,是电影伦理。电影伦理就是说一个电影的创作者,有没有权力把自己过于私人的感受、故事、想法以直接言说或者呈现的方式展现给大家。

换句话说,我们作为观众,凭什么要听你在我耳边说关于你自己的东西,你凭什么认为自己创作的、关于自己的私人感情和隐秘故事,会让我们感兴趣。

电影的导演有权力让观众听他讲述自己的私人记忆吗?他怎么讲述才有权力呢?这就是电影的伦理问题。

这是我以前思考的东西,伯格曼有些电影用一些风格化的影像手段把这个问题遮盖住了,比如《假面》,但其他的一些电影就未能做到,所以那些电影观感就很奇怪。我举个例子《四个春天》就是违反电影伦理的电影。

主持人 鲍勃粥

我对此非常不认可,罗兰巴特早在60年代就宣告作者已死,我们的解读与诠释可以绕过作者的本意(譬如我们在这里瞎比比,但没有任何人试图去看伯格曼的自己写的资料来印证我们的观点,不是吗),那么同样,作者在创造时又为什么必须考虑观众?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

我觉得不是有没有权力的问题吧,最主要的不是你看完之后能不能感受到的问题吗?导演可以在他的电影里讲述一切啊,但是你可以不看啊,或者看完之后大骂啊,但是不妨碍他去讲啊

场刊嘉宾 Her Majesty

违反了也可以有人喜欢嘛,这是一个问题。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

我觉得不能立场先行觉得导演没有这么权利,我还是觉得不是权力,是权利。

场刊嘉宾 Joeyside

《四个春天》并不是违反电影伦理的电影。

主持人 鲍勃粥

类似的问题,回忆录作为一种体裁,或者去世后被公开的日记,是否都违反这种伦理呢?

场刊嘉宾 Her Majesty

文学和电影不一样。

主持人 鲍勃粥

“你凭什么认为自己创作的、关于自己的私人感情和隐秘故事,会让我们感兴趣。”这句话本身就带有一个无法被证实的假设,即伯格曼是否假设了观众会“感兴趣”,第二个假设是你作为观影个人可以代表“观众”。

特邀嘉宾 子夜无人

电影伦理这个理论是学术界公认的吗还是有一派人所持有的观点?我不知道所以问一下。

场刊嘉宾 Her Majesty

有一派人(这么认为)。

场刊嘉宾 姜鸽

他有钱爱咋拍咋拍。

主持人 鲍勃粥

无论是年代,还是国别,还是观影媒介,他的“观众”与我们都有很大的鸿沟,我们如何以“Outside”的角度来对其存在本身进行批判,我觉得是非常不恰当的。这个(电影伦理)我不了解,能举几个学者的例子吗?我想仔细读一下,我确实没太有听说过。

场刊嘉宾 Her Majesty

和我讨论的不是一个话题。

主持人 鲍勃粥

那请你再仔细阐述下你的话题,比如为什么不一样。

场刊嘉宾 Joeyside

如果创作者一开始的创作目的是绞尽脑汁想如何让观众感兴趣而完全不倾入自己的私人情感和热力的话这和20、30年代的好莱坞和现在的流水线漫威没什么区别了。我始终认为创作应该是私人的。

特邀嘉宾 carter

创作应该是私人的,但是一旦作品产生,导演就不具有任何掌控能力。作品论作者、观众 社会有同等解释作品的权利。

场刊嘉宾 Her Majesty

私人化和电影伦理完全是两个问题。好了,我不想说了,这个理论不是我发明的,主要电影书看了一些,我忘了是谁说的,我只是在这里表示一下,我未必百分百赞同,但是觉得很有意思。

场刊嘉宾 姜鸽

《迷失东京》也挺私人的。

特邀嘉宾 carter

是的,但是她用私人的故事聊了普世的困境,从有趣的故事变成了卓越的道理,再通过影响 让卓越变成伟大。

#FIFF23#DAY3的场刊评分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4 ) 家庭伦理哲学道德自我剖白

伯格曼这部遗作是《婚姻生活》的后传,然而不管怎么看,都不仅仅是一部续写而已。很遗憾看之前没有看一下婚姻生活,真是太失策了。但是这个故事,就算不看前作也不会有丝毫不理解的地方。

伯格曼的一生,几乎所有作品都是对家庭、婚姻、哲学、道德等等命题的思考,可以看出来他想得很深,很多,表达出来就难免晦涩了。基本上他只表达自己想表达的,而观众根据电影自行理解,这时候你看到什么就是什么了。刚刚接触伯格曼,还没有对导演的作品以及生平很熟悉,希望接下来可以慢慢了解更多。

再说萨拉邦德。全片的自我剖白,非常震撼,简直是一个老人家把心剖出来给你看。关于家庭,他甚至还隐晦地讨论了乱伦这种伦理问题,这里是我唯一不太明白的地方。

说实在的全片看下来还是有些云里雾里,感觉还是应该结合导演生平还有其他作品一起分析才对。这是我看的第二部伯格曼的电影,明明刚接触,却一上来就看了遗作,也是考虑不周啊。

 5 ) 越过仇恨

第一次自己写影评啊。电影萨拉邦德。注意的是亨里克,她女儿对爷爷约翰说“亨里克每天活在怨恨中,活的很苦”。亨里克也说过有一次他大声咒骂大学同事爸爸而让妻子听见差点抛弃他。这一切可以从他爸爸约翰和别人的谈话中看出原因,约翰说“亨里克自认为和我很像,我才不像他呢,那么胖,那么温顺,他小时候用他腻歪歪的爱企图包围我,我才不吃他这一套呢,我要踢开他,狠狠的踢开,像踢开一条狗一样”看到这里我不禁发自心底的恐惧,居然有这么残忍到底的人,胖和温顺两个词让我不能释怀,亨里克小时的形象鲜活的出现在眼前。还有约翰听到亨里克自杀,说的竟然是“亨里克干什么都不成功,连自杀也失败。”是安娜的爱,让亨里克活下来,但安娜改变不了他,他仍然怨恨着。亨里克说“我们能彼此拥有对方,我们的相互拥有就像一个,奇迹。这样说是太狂妄了一点,但准确的表达了意思”真是让人羡慕,想起自己曾经的感情。不仅他们的女儿羡慕他们的爱“当我厌倦了男朋友时,我就感到我没法享受妈妈那样的去爱”。约翰也说“他怎么配爱安娜,他怎么配得到她的爱,而且安娜居然也爱他。”
       再说约翰,他和前妻见面,“你呢”“有时觉得这种自愿的孤独比地狱还可怕,就像死了还不知道。我回忆过去的事情,所有的事都有了清晰的答案”(这和我太像了我就是成天回想以前,回忆的一切越来越清晰以一个旁观者理清了很多事)“这听上去并不怎么有趣”“是不怎么有趣,谁说这该死的生活有趣了”“你得出了什么结论”“那就是我的生活是一堆狗屎,我是一个愚蠢的毫无意义的生命”“包括我们的婚姻?”“对,包括我们的婚姻”看到这里不禁觉得他又可怜又可恨,他冷漠无情,连对自己的前妻都不在意,所以受尽孤独空虚的折磨,生活中少了鲜活的生命力和愉快。后来一个夜晚他疼痛发作,内心再也不能承受,于是敲了前妻的门,要求与她裸体相拥而眠,她脱下衣服的时候逆着灯光。后来他们还是断了联系,约翰还是习惯一个人。有一点我不明白,前妻在目睹约翰如此对待儿子后居然还爱他,还说过他重感情,这是不是恋爱中的女人智商都喂狼了,想人一厢情愿,约翰明确的和她说不在乎她了好吗。
     我暂且忽略真正的主角女儿卡琳。
     警醒自己像亨里克一样深陷怨恨里是注定毁灭沉沦的,永无出头之日。虽然亨里克超越仇恨很难,但毕竟生活中少有他那样漠视的爸爸。而自己最近和一个伤害我的人展开了长达半年的拉锯战,就是把以前受过的伤害(如数家珍件件不落当然有我自己的缺陷敏感)并且从来没有回击过全憋在心里,全都集中在这一件事上,一定要誓死力争伸张正义,每一次参战都激动的头上血管砰砰跳头昏脑胀耳鸣,对身心都是巨大的消耗,我不停的验证每一个人是不是居然真的像约翰一样残忍冷酷到底,一旦验证了就惊的不知所措毫无准备。有时我抱着侥幸心理/懦弱心理,想我们虽然互相恨到骨髓,但对方某一秒钟松口了,我立马记住,在以后的时间安慰自己“他不是那次松口了吗”。或他可能还是爱我的、某一方面他还是赞同我的,或找任何一点小理由安慰自己,甚至幻想他终于认输松口道歉,我们手拉手成为了情深义重的小姐妹。也幻想过杀人,打他耳光。最终还是没让恨有个出口。最后长达半年的拉锯战以那人真诚心平气和的道歉落幕,我不知有多感激她。
     我能做到放过那些人吗?

 6 ) saraband

“萨拉邦德是一种慢速三拍子,强音在第二拍的舞曲,十五世纪起源于波斯,十六世纪流行于西班牙。曲调严肃、沉缓、庄重、哀伤,不重旋律性,以和声结构缓慢推展。博格曼在本片中选用巴哈大提琴无伴奏组曲第五号中的萨拉邦德舞曲,第五号组曲是巴哈六首组曲中最特别的一首,其中的萨拉邦德舞曲全以单音演奏,与其它用复弦演奏的组曲不同……”

影片的人物并不复杂,只有四个人---前妻玛丽安、老知识分子约翰、其子恩里克、孙女卡琳娜,萨拉邦德曲调贯穿全片,将电影分成主要以二人对话情景为主的9段,表达了四位主角复杂的心境和感受。玛丽安前去探望离婚几十年的约翰,发现他被孤独折磨着,虽然物质充裕、窗前有大好美景,但他显然并不快乐;恩里克怀才不遇,与父亲交流困难,关系一向不睦;卡琳娜才华出众,但在坚持理想问题上与父亲也有严重冲突;玛丽安在影片中担当着穿针引线的作用,她将摄影镜头连同观众的目光一一引导到这个祖孙三代的家庭,通过谈话逐渐挖掘出他们的内心,也逐一揭示了他们多年来形成心结的原因;另一个贯穿始终的核心人物是不露面的卡琳娜的母亲安娜,她沉静美丽、温柔可人、富有爱心,在这个家庭里,她是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约翰因为这个媳妇而对儿子的态度有所缓和,恩里克在她逝世后几乎崩溃,卡琳娜更是深爱着母亲,她安抚、沉静的女性力量调和着家庭暴烈的气氛,他们各自爱着对方,但不懂如何表达。

影片开头和结尾都由玛丽安的独白完成,她将分割几十年的时空用照片和影象连接起来,叙述了关于爱恨在时间里的无力掌控,关于人们在不同关系里的碰撞。有时仅仅有爱是不够的,因为爱也会蒙蔽人的眼睛,我们更需要的是用心灵去看待世界看待他人。所以我们会有那么多痛苦,因为明知道有爱,也仍会质疑,因为我们无法原谅自己,就像无法原谅所爱的人一样。

有一个镜头印象很深刻:玛丽安在教堂碰到恩里克,谈话结束后,玛丽安在静默的灰尘光芒中徐徐回身,看到圣父怀中的圣子眼光无邪地瞪视着,有影射作用。

 短评

伯格曼遗作。延续《婚姻生活》的人物讲述的全新的故事。伯格曼借约翰与他儿子的角色,在电影中重新审视了自己与孩子、与父亲的关系,并用几近冷酷的方式宣布“自己从未爱过孩子”,也绝情地表达了自己对父亲无法和解的厌恶。爱情已经不是年迈的伯格曼想要讨论的内核,亲情也许才是伯格曼人生结束前化身魔鬼煎熬他的东西。亨里克与女儿卡琳舌吻的镜头有恶心到我。卡琳演员演技太差了…

5分钟前
  • ibelieve
  • 推荐

伯格曼最后的电影。漫长的爱伴随着无尽的惩罚。

6分钟前
  • 东北洪常秀
  • 推荐

伯格曼的生日看完他最后的作品。痛苦,还是痛苦,《婚姻生活》的续集,这次辗转来回更多是家庭、父子、爱人之间的折磨与控制。我想靠近你,我一直想,可是无法和解无法救赎。父亲宛如《野草莓》里的伊萨克和《秋日奏鸣曲》的母亲的混合体,对儿子的冷漠,对世界和死亡的恐惧:“他做什么都失败,自杀都死不了。”

7分钟前
  • 易思棠
  • 推荐

《愛在午夜希臘時》:生活。《麥迪遜之橋》:生活後。《夕陽舞曲》:後生活。

8分钟前
  • 焚紙樓
  • 推荐

3.8 生活最後留給我們的是沒有辦法言述的安靜,是造物裡的一片風景。安娜的不多言和行動中的愛盡是所有人心中的最柔軟處。(卡琳的表演太出戲了⋯)

12分钟前
  • 大佑
  • 还行

他已经七十几岁,终于能够面对自己,能够对着镜子展示并看清楚自己的恐惧与挣扎,并毫无掩饰地示弱,寻求原谅。企望被原谅,被安慰,被包容,被呵护,女性、妻子、妈妈,这时成为最恒久、仁慈、忍耐的象征。巴赫第五号大提琴无伴奏组曲Saraband

14分钟前
  • 时以星
  • 力荐

安娜的照片安娜的故事安娜的信安娜的话~

19分钟前
  • vivi
  • 推荐

几十年远离人群独居的生活,一个费罗岛怎么能承载一颗如此怦然跳动的灵魂?我用短短几年来看一个导演的60年,又怎么能真切地领会那沉甸甸的生活内涵。我更难想像伯格曼的同龄人在看《萨拉邦德》时的表情,当生命融入电影,我找不到合适的入口,那不是电影,是他的命,是他的遗嘱。

23分钟前
  • 峰峰峰峰
  • 推荐

大师的最后一部电影,肯定不是最好的一部。一辈子都快过完了的时候,伯格曼还是拍了和以往感觉一样纠结的家庭伦理片。这片不像是个总结陈词或者最新感悟(相对于重出山而言),更像是一个重述。

26分钟前
  • 合纥
  • 还行

Avec simplicité et puissance, Bergman nous livre un film testamentaire allant directement à l’essentiel des conditions humaines.

29分钟前
  • KUMA
  • 推荐

不可思议的最后一部。

34分钟前
  • 把噗
  • 力荐

廉颇老矣...

35分钟前
  • 大宸
  • 较差

三星半。伯格曼最后一部晚年的醒悟。通过外人的访入来讲三代人三个人的亲情还是通过常用的场景对话。儿子这个角色太伤感了人生巨大的失败充斥着父亲和女儿的“爱的伤害”当然伤害是互相的忘不了那震惊绝望哀伤略带乞求的眼睛特写。一个拥抱能带来什么?

37分钟前
  • 了花
  • 还行

老伯还是那么细腻,画面很美;难道人只有到了两鬓斑白垂暮之年,才能学会淡然?

42分钟前
  • 益暄
  • 推荐

婚姻生活探讨夫妻,萨拉邦德探讨家庭。10小节双人对话几乎穷尽家庭里的一切关系形态,玛丽安困在过去,约翰困于自我,恩里克困于悲伤与愤怒,卡琳困于良心和内疚,像耶稣爱犹大一样爱着所有人的安娜,才是答案。

46分钟前
  • 沉默の玩
  • 推荐

伯格曼觉得自己已经成精了,拉了一把,那批人也就都成精了。

47分钟前
  • 希尼莫
  • 力荐

所有事件围绕着安娜的缺席,所有互相折磨的灵魂等待着母性的安抚。所有房门自动关闭,玛丽安被困在三代人错综复杂罪孽深重的漩涡中,从观察者成为替代者——提供母性和静默倾听的人。男人天性暴烈而脆弱,孜孜以求的“奇迹”不过是在一个沉默的容器内填满对自己的恨意,他们的爱情像是在女儿的身体里追忆母亲的乳香。他们对同类毫无怜悯,无论是否和自己一样孤独,累积的经验智慧加重了对羞愧的敏感度,因此镜子里只能看到歇斯底里的焦虑,更莫说静默者从坟墓发出的预言,宣告了维持男性存在的一切谎言之终结——比起芬-亚扩大到父权、宗教等社会层面的对性别的反思,这更是完全暴露自我的让人胆战心惊的自省啊。

48分钟前
  • Accattone
  • 力荐

伯格曼让两位老搭档来出演男女主,特别是与丽芙·乌曼还有特殊的关系(與其同居六年且育有一子)的背景下,我觉得这种安排是有私心的,厄兰·约瑟夫森扮演的约翰,就是其本人晚年的映射,或者说是替代。这从开头安排丽芙·乌曼主动来看约翰,到结尾与丽芙·乌曼同床共枕旧梦重现,应该是晚年伯格曼心态的真实写照和想法。

53分钟前
  • 汉隆剃刀
  • 推荐

不是我最爱的伯格曼,但关于人与人情感的刻画依然令人动容。这种情感包含着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阂、疏远,也包含着扶持、和解、解脱,这似乎是伯格曼电影一辈子的主题,怕也是李安喜欢他的原因。看着那些演员逐渐老去,容颜不在,也特别令人感怀。

58分钟前
  • 菜根
  • 推荐

老而弥坚

1小时前
  • 惧色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