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祖国

剧情片大陆2019

主演:黄渤,张译,韩昊霖,杜江,葛优,刘昊然,宋佳,王千源,任素汐,吴京,朱一龙,王东,陈飞宇,佟丽娅,欧豪,张嘉益,惠英红,龚蓓苾,田壮壮,韩东君,辛柏青,周冬雨,任达华,江珊,王砚辉,耿乐,姜武,梁静,佟大为,魏晨,胡军,王天辰,彭昱畅,罗海琼,郭丞,周依然,樊雨洁,刘涛,马伊琍,张建亚,徐峥,王洛勇,高亚麟,王道铁,程禹森,马书良,景海鹏,陈冬,雷佳音,张子枫,陶虹,郭京飞,袁文康,贾晨飞,邵汶,张芝华,段博文,郎平

导演:陈凯歌,张一白,管虎,薛晓路,徐峥,宁浩,文牧野

 剧照

我和我的祖国 剧照 NO.1我和我的祖国 剧照 NO.2我和我的祖国 剧照 NO.3我和我的祖国 剧照 NO.4我和我的祖国 剧照 NO.5我和我的祖国 剧照 NO.6我和我的祖国 剧照 NO.13我和我的祖国 剧照 NO.14我和我的祖国 剧照 NO.15我和我的祖国 剧照 NO.16我和我的祖国 剧照 NO.17我和我的祖国 剧照 NO.18我和我的祖国 剧照 NO.19我和我的祖国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01 04:02

详细剧情

  七位导演分别取材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祖国经历的无数个历史性经典瞬间。讲述普通人与国家之间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动人故事。聚焦大时代大事件下,小人物和国家之间,看似遥远实则密切的关联,唤醒全球华人共同回忆。

 长篇影评

 1 ) 第一届华夏杯命题作文大奖赛 优秀的很突出 平庸的请继续好好拍片

每个导演交出一部短篇电影,像极了被班主任下达了一篇写作任务的学生。情景脑补一下,语文老师郑重地拍了拍小X的肩,缓缓说道:“小X啊,这回举行作文比赛,命了个主题是我和我的祖国。咱们班我就找了你参赛,可得好好写啊!这回不是全市的比赛,可是全国,写得不好,可是要被全国人民批评的。”小X频频点头,表示自己一定好好完成,不会辜负老师的期望。内心窃喜,终于,证明自己的机会来了。

以上全是我自己的脑补。下面正经开始写影评。

电影采取时间轴的方式讲述,这也应该是最简单地串联起七位导演作品的方式,所以不用担心,绝不会有故意倒叙这种毫无意义的炫技。从新中国成立到2015年阅兵,七件大事一一讲述。这中间每个导演讲故事的能力就对比得很明显了。故事情节就不多介绍了,就聊聊我浅薄的对导演风格的认识。

1949年10月1日,前夜,管虎

之前看过管虎的作品有《厨子戏子痞子》、《老炮儿》。都说不上特别喜欢,故事的悬念设置,印象中厨戏痞是好的(好多年前了)。这次的前夜,情节重复度多了一点点,总觉得剧情止步不前,比如欧豪爬上屋顶用大喇叭问邻里借东西的情节就出现了两遍,第一回的借红绸子完全没有第二回借金属材料有冲击力。邻里自发送金属材料这段是我的第一个泪点。

出戏的还有五湖四海的方言,黄渤说南京普通话,我先把青岛贵妇的形象删一删。片段里出现了两次强调学历的地方,一个是吹小号的学生是北大西语专业的,还有一个送金属材料的教授是清华化学系的。嗯,我的学霸滤镜又厚了那么一点点。

6.5/10。没有巨大惊喜,没有巨大失望。

1964年10月16日,相遇,张一白

张一白近来拍的都是都市狗血爱情片,就爱跟爱情风月过不去,而我年少无知时因为演员曾走进过影院,昧着良心给二、三星的电影打出四星(《从你的全世界路过》、《匆匆那年》)。

没错,红色主旋律电影,张一白依旧还在讲爱情!(这都可以!)但这部在我心里能排到第三位,张一白,请好好谢谢张译和任素汐。好的外援,是可以让你体验躺赢的乐趣。

任素汐这个话剧演员,小场景下的表演张力一绝。公交车上的独角戏,短短几句台词,情绪、眼神都到位了。张译虽然大部分时间戴着口罩,可是眼神的漂移表达的无奈与欲言又止。绝。

张一白有一个细节做得很好,这是唯一一部做到了与下部故事有衔接的,故事结尾楼下出现的女排夺冠直接过渡到下一个故事也没什么问题。

7.5/10。演员加成90%。

1984年8月8日,夺冠,徐峥

之前看其他影评说徐峥是有小聪明的,会用小人物讲大故事。说对了。上海弄堂里的市井故事,主角是一个小男孩。故事里存在很多时代、地域特色,果盘里的大白兔奶糖、老式的卡带、出现在背后的窗帘使冬冬成为了超人。小男孩可爱懂事地让人心疼又发笑。最后他哭着和爸爸说,咱家的天线太烂了!那一下我不知道自己应该笑还是应该哭。

说不出太大缺点的故事,要有那就是冬冬长大后为什么变成了吴京。那一段略显多余的应该是为了呼应女排再次夺冠的多年后相遇,稍微有一点刻意了。

8.5/10。

1997年7月1日,回归,薛晓路

这位导演作品不太熟,看过的只有《北京遇上西雅图》和《海洋天堂》。这两部,差异可真大。

不太有代入感,一个是香港回归时自己还小,另一个导演过于强调时间,而这个立意在第一个故事前夜里已经被强调过一遍了。

港也说不上港,大陆也说不说大陆。

6/10。

2008年8月8日,北京你好,宁浩

不拍《疯狂的外星人》的宁浩还是非常可!和夺冠对应,一南一北两个市井故事,葛优饰演的出租车司机一口京片子,特贫特爱显摆。这个故事好就好在,即使抛掉国庆献礼这个主题,这也可以是宁浩的作品。如果不是门票,而且其他重要的东西,这故事似乎依旧成立。

对于国家大事,更多普通人是参与者和观众的身份,这个故事我理解想说的是这个,就算不能亲临现场看开幕式,我们可以通过转播看,可如果可以帮助别人达成心愿,即使这人吧抠门还有些小市民心理,可时不时就是能有点儿热心肠的冲动出现,这就是普通人。

9/10。

2016年11月18日,白昼流星,陈凯歌

陈凯歌这个赛事主办方选送选手的作品,砸了,差得太明显了。

老毛病,故事逻辑差。演员也不行,即使是刘昊然这个算是同年龄相对有实力可以抗一点票房的新生代演员,和前面五个故事里的众多老戏骨一对比,差距大了,更别说陈飞宇了...这位帅哥演的是城中贵公子下乡体验生活么?这俩人是怎么混入航天员返航现场,还能给人抬座椅的?咱们拍电影是拍电影,能别脱离现实那么多么?

画面真美,七个故事里最美,陈凯歌适合拍大场景、盛景。《妖猫传》里的盛唐很美,故事弱了。审美是好的,可惜不牢靠,看一半就觉得好假。

5.5/10。

2015年9月3日,护航,文牧野

这是不是七位导演中最年轻的一位?85年的算是了吧。故事中规中矩。我的记忆点全部都是英姿飒爽的宋佳(脑内持续尖叫,我!可!以!)。本年第二次被宋佳惊艳,上一次是《风中有朵雨做的云》里,媚惑;这回变成女飞行员,飒!(我都可以!)

张子枫的出现也惊喜,坐在自行车后座,被风吹散的短发,真好看。这个故事里的女演员都是我喜欢的,喜欢喜欢喜欢!~大概这个故事可以稳居中流。期待这位导演以后更多的作品。

7/10。

盘点结束,最喜欢的是宁浩的那篇。纯个人喜好。

一些题外话,不知道是这几年battle的流行还是怎么的,这次找七位导演来拍一个电影的想法真的不错。以前很多电影节也会这么做,让导演用短篇幅讲故事是挺考验功力的。一直想看的一个电影节电影是《纽约,我爱你》,没找到资源。

不知道业内对这种类似battle的作品会不会也私下评个甲乙丙丁,或者谁都有自己的one pick,为他打call。脑补一下,觉得有趣。

以上。

 2 ) 性感葛优,在线发牌

上周看完《星际探索》,一出影厅发现旁边就挂着本片的海报,写着十月一号上映。当时先是诧异了一下,因为直觉上这种主旋律的似乎不太容易出口,再一想又觉得也没什么可奇怪的,就跟美国人拍给自己爽的《独立日》照样卖到了全世界大多数国家是一个道理。

“拼盘式电影”听上去好像总感觉低人一等,大概是因为前几年情人节档的一些比较鸡肋的拼盘式爱情片造成的审美疲劳,按揪拉哔哔老师在这方面功不可没。我对“拼盘式电影”其实还挺有感情的。年轻时没见过什么世面,看过一部名叫《命运呼叫转移》的拼盘式电影,感觉还不错,主要是里面徐峥和葛优分别领衔主演的两段比较不错。而这两位光头大佬也出现在了本片当中。

原以为本片会像大爷三部曲一样捂住评分不让人说话,那样的话我当然不会去看。没想到本片不仅有评分,而且分数还不低,祖国七十年华诞,正好赶上周二电影票打折,下班之后顺理成章地就把本片看掉了。只要是国内的爆款,在这边都是一座难求。之前的《唐人街探案2》《流浪地球》还有本片,都差点没抢到票。

避开宏大叙事,着眼于贴近生活的小人物谋求观众的共鸣,这是本片做得最成功的一点。过去的献礼片总是把主角神化,把人拍得不像人。其实只要老老实实说人话,真诚地跟观众交流,大家都会买账。扣一星主要是因为七个故事彼此关联性不强。前年的《无问西东》我虽然不喜欢,但是哪怕硬拧,也拧成一条主线了。还有本片主演之一刘昊然的大银幕处女作《北爱》,虽然有时间线错误,但是导演试图整合几个小故事的同时还玩点叙述诡计的尝试也值得肯定。有人会说我举的这俩反例都是一个导演执导的拼盘式电影,比较容易整合。那我再举一个例子,大前年的香港电影《树大招风》,跟本片一样,也用到了香港回归的资料片段。那部电影是三个导演互相独立拍了三个故事,照样也整合起来了。

给七个短篇排座次,这几乎已经成了本片观后的固定仪式,我也不能免俗。从这篇东西的标题就能看出来,我最喜欢的是《北京你好》。剩下六段我的喜爱程度是《前夜》>《夺冠》>《白昼流星》>《护航》>《回归》>《相遇》。接下来按照出现的先后顺序挨个简单说说。

1、《前夜》

有着非常完整的起承转合,是所有七个故事里,最有潜力拓展成长片的。黄渤一露脸,观众就开始笑。类似的哄堂大笑,接下来还出现过三次,分别是葛优、郭京飞和雷佳音登场的时候。按照这个标准衡量,最后一个故事应该是笑点最密集的,因为它笑星最密集。

《前夜》结尾处刻意做旧,让黄渤扮演的主人公林治远走进历史资料片,与伟人同框。这种处理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阿甘正传》。其实黄渤成为百亿影帝之前,演过一部名叫《蛋炒饭》的电影,当时被批评为对《阿甘正传》的拙劣模仿。有了这一次的高配模仿版,大概他可以释怀了。

2、《相遇》

我一直觉得张一白导演是跟郭敬明导演处在一个水平的,所以本片最早公布导演七人组里还有这一位的时候,我就有不祥的预感。因为这一次是相对严肃的题材,所以张一白导演终于洗掉了他执导和监制的国产青春片那股油腻的感觉。然而整段故事大部分有效信息都是任素汐念出来的,还是显得太过粗劣。这一段结尾还接了一点女排的新闻,一开始我以为是要跟下一段故事联动,结果看到后面发现也没什么关系。

其实硬要联动也是联得上的——受到辐射的张译基因突变,成为超级士兵,被送往非洲执行撤侨任务,与他搭档的是香港回归仪式的升旗手。或者张译为了根治核辐射后遗症,远赴喜马拉雅山寻访至尊法师,途中遇到了来自战狼中队的吴京,而后者之所以也来爬山,是因为他们家电视天线太烂,所以他想找到全世界海拔最高、电视信号最好的顶点来观看女排决赛。

3、《夺冠》

张无忌啊张无忌,虽然你换了短发和短裤,但我还是一眼就认出了你。就算是已经过去了700多年,你还是一样骚,看到正妹就想撩。

没想到的是,无忌长大以后就成了吴京。其实整个故事在小男孩扑在爸爸怀里哭那里结束就挺好。30年后这一段加得略显突兀,可能也是时长导致的。当然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如果没有这个大团圆结局,整个这一段故事就显得政治不正确了——大人们为了集体荣誉陷入狂热,迫使小男孩放弃萌芽中的爱情。所以他必须跟初恋情人久别重逢,而且必须又适逢女排夺冠。

不知道徐峥导演是幸运还是不幸,电影上映时,现实当中的中国女排正好创下11连胜的惊人战绩。这一方面让这段故事变得更加应景,却同时也让这段故事中呈现的昔日辉煌显得不那么稀罕了——因为以现在女排的状态,似乎打破记录再创辉煌是分分钟的事。

4、《回归》

线索松散,故事仓促,主角模糊,但最致命的是——这一段跟《前夜》撞梗了,二者的关系有点像《黑凤凰》和《惊奇队长》。如果不是有这个特殊情况存在,我是相信薛晓璐导演有能力拍好的。

5、《北京你好》

最好的导演碰上了最好的演员。宁浩只是不想重复自己而已,如果他想,他可以一直不停地拍这种讲述小人物的小成本喜剧片,让其他拍喜剧片的同行无路可走。

我一直是个很麻木的人。当年地震发生时,身边很多人一看新闻就哭了,但我做不到。我看着死亡人数不断升高,也只觉得那是一串数字而已。后来接触到一些地震亲历者的事迹,我会为这某一个个体落泪。人,尤其是像我这样麻木、迟钝的人,是特别需要故事的。故事帮助我们更容易地理解他人的感受。

感谢像宁浩这样的导演,他讲的故事让我有机会像个正常人一样发自真心地为发生在别人身上的灾难感到伤心,而同时他又用他的幽默感去帮我遮掩这种伤心,使我这样一个死要面子的大老爷们不至于在乱哄哄的影厅里表现得过于失态。

另外,看本片时我才意识到,宁浩真的挺喜欢动物的,特别是狗——从《疯狂的石头》里差点被道哥微波了的小狗,到《心花路放》里的果汁,这次干脆让主角前妻开了一家宠物店,满屋子都是狗。

6、《白昼流星》

宁浩最大的本事就是会讲故事,而陈凯歌导演最大的毛病就是不会讲故事。所以这次他非常机智地选择套用《悲惨世界》的经典文本去装载他要表达的主题。故事的问题解决了,他就专心搞他的浪漫就行了。最后骑马那一段,我一开始以为是马屁股会喷火。马蹄踏得沙尘飞扬的效果确实拍得足够酷炫。

刘昊然蓄须之后感觉颜值明显提升了,期待有朝一日他能演陆小凤。田壮壮问他名字时,他一个战术后仰,接着邪魅一笑,矢口否认,我还以为他要说:其实我的名字不是满什么勒,而是阿苏勒。

7、《护航》

比较平淡的一个故事,不过至少比《惊奇队长》强,只可惜宋佳没有猫。

拍阅兵,类似于上面提到的女排夺冠,最大的问题就是无论怎么拍,也不如真的阅兵震撼。

前夫哥雷佳音再次实力抢镜,他扮演女主角的前男友,真的无愧于前夫哥这个绰号。两人散伙饭上有句台词“你天天在外面开飞机”,说完之后前夫哥顿了顿,我猜后面应该还有半句是“我天天在家里[哔]飞机”。

惊奇队长是漫威电影宇宙的关键人物,而宋佳应该会是马伯庸电影宇宙的关键人物——毕竟她的前男友是张小敬,而成天跟她眉来眼去的男同事则是司马懿。

影片第一段《前夜》结束,就有不少人鼓掌,全片放完更是掌声雷动。七十年的历程确实成绩斐然,不过看看满场玩手机、屏摄的同胞们,就不禁感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依然任重道远。

 3 ) 这很陈凯歌

看的是28号的点映。看完第一印象中觉得最好的是上海弄堂和北京大爷这俩段。想了一会,最痛心的是陈凯歌。被问最不喜欢那一段,发现最烦张一白。

刚出电影院,就想狂骂《白昼流星》,于是和同行小哥哥痛心疾首状分析一大摞,话说多了竟然缓解了点一开始的厌恶。然后被问你最不喜欢哪段时,忽然发现自己忘了这段。才明白,本质上最烂的《相遇》原来已经被忘了。就是俗。非常时期的不俗全给毁了。

《相遇》俗套到了浪费题材、浪费演技的程度。颇有趣味的是,贯穿其中的线索竟然是《青春之歌》。《青春之歌》作为十七年里最强畅销书,张一白这段“国家大义”与“儿女私情”的冲突戏码,显然和《青春之歌》的畅销逻辑相背离——张一白想要的冲突是家国大义下儿女私情的“牺牲”(俗不俗气?!老不老套?!黑得高不高级?!)——《青春之歌》能流行,就是因为“革命”加“爱情”步调一致的双重爽感,大爱与私情融合一体:人家流行的原因根本是因为大义私情“不冲突”(昨天看到r&m制片人挂了,心里想,能符合这种事业爱情还高科技cp要求的,不如搞个相遇平行时空rick和前妻搞出原子弹炸了全世界的故事,也许更贴合。瞎扯了)用“青春之歌”这种年代符号,显然是想贴死“爱情”标签,然而在新中国的共名时代,张一白臆想了过多的浪漫,给张一曼过量的台词且没做好品控,语尾“呀”字过量,导致舞台感时不时浮出水面。那些俗到电视剧都快不用的场景:病床上看着窗外绿叶,公交车上细节回忆,发现对方萌点然后诉说,人潮汹涌中逆行错过……好吧,我偏激,我烦。

但有趣的地方倒是衔接。张一白特别贴心的在片子后面给了女排的镜头,留了点引子(一种没必要的贴心)但真正的引子倒是“情”,接下来的徐峥段落,延续了“情”,从绝症牺牲到离别懊恼的大小转化,还挺好的。

正如革命年代里的“爱情”被表现为托起国家大义的浪花,徐峥的《夺冠》说的也是个类似爱情的小故事——小男孩跟小女孩之间特别懵懂的友情喜爱,面临离别。《真爱至上》里小男孩的暗恋情绪在全世界大概都可以找到共鸣。仔细说它好在哪,其实特ky。首先80年代普遍的语境是反政治,或者说以文化的方式反政治。无论是体育、艺术,各种开放丰富的文化景象,都在试图证明一种比前一时代激进的政治理想更值得追求的文化理想。但未必成功。很多反思八十年代的人会发现“反政治的政治”同样构成了一种二元对立。因为反对的东西太明确了,让反对本身成为不自由的快感,而非快乐。

但在这之外,八十年代特别好的一点,是俗世生命力的复苏,再往后又是市场消费种种威胁,留下这差不多十年的宝贵。八十年代的文化有生气,生气来源之处是世俗生活,是市井快乐,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复苏—人们开始有“私情话意”,有可以与“革命”无关的庸俗生活了,或者说可以换一种腔调描述“革命”了。

徐峥的片子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去弄的。而且弄得很干净——片子里逼仄巷弄,一刀子剖西瓜的凉气,没废话的小孩,看不懂小孩的大人们,方言,方言,我爱方言。汪曾祺的《受戒》无法影视化,那种世外幽情的强度太难表现。而徐峥全方位还原了一个夸张的场景,很卡通的表达了这种干净——人跟人之间关系的复苏,在世俗的时代中,感情是可以“微妙”的,牺牲是满腹“懊悔”的,小孩是有情的,时代的风云,他们的夺冠,只是“我”童年第一次“失恋”后模模糊糊的一个背景音。

宁浩的《北京您好》也很好。跟徐峥的喜剧相比,各有各的野心。宁浩这段里人物的完成度是这七部里面最好的,也是最复杂的。故事很完整,甚至有起承转合的波动,把自己善用“调包”和“追逃”桥段的风格标签夹在里面,处理小人物境遇的克制,在于放心地把表演交给了演员,这部里演员的表演是最自然的。喜欢最后一双北京黑布鞋的反戏剧处理。等等。

作为献礼片,也许需要尽其所能粉饰。但作为喜剧,没有悲剧底子,就不能够支撑其逻辑。徐峥故事的背景,除了女排夺冠,还有八九十年代的出国移民潮。上海文学在上世纪末特别瞩目,海外华文写作下的新一代移民也好,上海女儿们笔下为了出国而走的角色也好,开始让时代故事中有了新的离别。这是改革开放开始后必然的出走,并一直影响到今天——用脚投票,选择可生活的地方,而无法离开者的喜乐,分离两地的成长,都会在之后的几十年里一一印证。

而北京的段落里,喜剧的来源恰是各种宏观、微观的破碎。汶川地震是这个故事推进的发生的原因之一,农民工身份的显影,以及相当普遍化的家庭问题和父子关系矛盾。在修饰创造之余,对时代事件选择之余,总是会看见被修饰,被选择的剩下部分模糊的背影,提醒着观看者喜剧永远是悲剧尾声上的一个修饰音。

《白昼流星》这名字艺不艺术,文不文艺,绕不绕,对,在一堆夺冠回归护航的名字里面,这个名字就很陈凯歌。陈凯歌让我痛心的方式就是他太陈凯歌了。传说陈导选题材时谦让,最想要的被张一白挑走了,最后剩了个扶贫主题的故事。

题材上这无疑是最难的。任何故事到了贫穷的地方,都会发现贫穷成为一切逻辑的主宰——艺术几乎是没有空间的,要解决、修饰贫穷背后的野蛮、绝望,艺术太脆弱渺小了。不存在什么意识形态感动人,听到d的召唤就洗心革面,如果有,这就是激进年代骗人的嘴。所以陈凯歌把“神”请出来了。

首先演员上——他请了田壮壮。要怎么形容这种感觉呢……刘昊然是个莽青,陈飞宇是个呆弟,然后他们遇见耶稣,然后耶稣挂了,他们看见了神迹。

所以神上——他请除了两位真人宇航员!!!两位小青年去抬起宇航员的瞬间——真的是一副相当宗教化的场景啊……他们被感化了,他们被召唤了,他们决定留下。

真的难以形容这种撕裂感。这是不可能完成的故事,扶贫这件事情不是一件完成时,更不是一个可以被艺术化的纪念片段,而两位青年最后所说的,要留在家乡,“让家乡更好的”摄魂迷语,显然就是与现实最为割裂之处。贫困的乡村和现代化必然出现的人口迁徙,谁在阻止谁的现代化,谁是谁的救世主。艺术化的理想是美好的,农村草原上的人民安居,建设家园,但在现实中,这正是矛盾的开始。更可怕的地方是,田壮壮在其中的身份是老知青——陈凯歌本人的知青回忆录确实写得好,但这个身份带来的复杂性,只会让故事变得更复杂,知青是什么?“信徒”?或是“弃子”?历史还未能达成和解的东西,被叠加进这个故事里——我不知道陈凯歌是想适当反骨,还是努力让这种氛围更玄乎——作为粉丝,我会宽容地说陈老师您可以的,前提是,有长篇的长度,有足够的人物。但只有二十多分钟。太陈凯歌了,就不行了。

还有一句,就是“太空之神降临”跟“脱贫致富”两者间,谁先谁后,孰轻孰重间的矛盾,也不比鸡蛋谁先有的矛盾小啊——陈老师回避这一矛盾的方法,显然不是用共和国的逻辑,而是用了另一套逻辑——这种暗中换套路的方式,emm,细想还有点可爱。

所以我想了一阵后,也没那么恨了。至少这很陈凯歌。

 4 ) 荧屏闪耀时代,电影记录历史

每一种新媒介的出现,都会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变化与重构,电影和电视剧的蓬勃兴起让数字影像开始介入历史书写的过程。能够以生动的影像将历史事件或者历史阶段重现在观众面前,电影与历史的交叉从电影诞生开始就已经必不可免。一部呈现历史事件的电影,不仅要能让观众了解历史,更重要的是能让观众走进历史语境,从人物与事件之中汲取现实的力量。 《我和我的祖国》作为一部献礼片,电影再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70年以来七个重要的历史瞬间。7位导演,执导7个故事,演绎7个瞬间:《前夜》回忆新中国第一次升起五星红旗,《相遇》致敬国防科研战线上的无名英雄,《夺冠》回顾女排夺冠时刻,《回归》再现香港回归一秒不差的坚持,《北京你好》品味一场“开在家门口”的奥运会,《白昼流星》演示神舟十一号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护航》述说巾帼飞行员蓝天故事。电影由号称“中国电影梦之队”的七位导演陈凯歌、黄建新、管虎、薛晓路、徐峥、宁浩、文牧野分别担任七个部分的导演,演员阵营庞大,既有老戏骨葛优等人的加盟,也有演技出色、深受青年观众欢迎的朱一龙等新生代演员的参演,这样一部背景波澜壮阔、制作精良、实力雄厚的影片,其反映历史重大时刻的叙述语言与展现风格,在上映前,就已经万众瞩目,万人期待。

沉浸在电影所赋予我们的共享情感里,我们为了那一面五星红旗背后的故事而感动,为真实的科研英雄而赞叹,为女排的胜利而欢呼,为香港回归仪式上护旗手的军姿而震撼,为奥运里小老百姓的诙谐而欢笑……《我和我的祖国》,七个篇章,叙事角度各异,叙事风格不同,但是全剧却有贯穿始终的灵魂:《我和我的祖国》在历史事件的叙事结构上,平衡了历史电影的“真实性”和“虚构因素”的冲突,融合了展现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和“不确定性”之间的深层关系。

■ 真实与虚构的平衡 电影必然要使用大量“虚构因素”,从而达到展现的目的。近年来,一些历史电影和电视剧,由于大量使用虚构因素,从而导致了历史事件、历史场景、历史人物的偏移;而电影本身所具有的通俗化、流行化的特征,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观众对于历史真实性的认知。 《我和我的祖国》却取材严谨,尊重历史事实,真实再现历史场景,朴素刻画历史人物,保持了大方向的历史真实。从新中国建立,到科研的发展,到香港回归,到北京奥运会……对重要历史时刻的描述,毫无偏差,极尽还原。尤其在《回归》中,由朱一龙等人饰演的护旗手,在仪式上分秒不差的升起国旗的那一刻,从走路的姿势、到环绕的角度、到升旗的动作、到凝望的眼神,都与原场景高度契合。 同时,在人物群像塑造中,电影更趋向于将历史拉伸到现实生活,以小人物的视角叙述历史的变革和滚滚向前的车轮。部分小人物和相关情节的“虚构性”创作,是导演和编剧们得以挥毫泼墨、精巧布局的自由空间,在这个空间中,电影人能够进行一场裹挟着历史、演员、观众、场景等诸多因素的“思想实验”。出租车司机、小护士、沙漠青年、科研人员家属……他们“虚构”出的眼睛,倒映着历史的颜色;他们“虚构”出的情感,澎湃着爱国的激昂;他们“虚构”出的群像,衬托出中国的蒸蒸日上! 真实的历史事件,虚构的小人物群像;真实的历史时刻,虚构的细腻情节;真实的爱国情怀,虚构的情绪渲染……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虚虚实实,平衡有道。

■真实与不确定性的融合 历史是“难以捕捉”的,“真实”其实也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历史事件的确是发生了,我们可以知其宏观的结果,但每一个人都有他独特的心灵和眼睛,任何人的看法都不足以称其为“真相”。 历史微观因素的“不确定性”,是创作者能够根据历史资料而创新和植入的电影思维。《我和我的祖国》所展现的历史事件由于时间并不久远,重要人物的塑造,多取材自真实的故事。虽然创作框架缩窄,但历史“不确定性”的电影植入,仍然游刃而余。回归篇中“一秒不差”的谈判是真实的,钟表店老板和香港警察的出现是不确定的;科研人员三年与家人失联是真实的,在车上偶遇是不确定的;奥运五环是真实的,出租车司机的满脸伤痕是不确定的;新中国升旗瞬间、香港回归瞬间、原子弹引爆成功瞬间……群情激奋是真实的,步调一致表达激情的方式是不确定的。 导演们遵循着历史的基本真实,根据已有的资料进行艺术加工,使“不确定性”的表达相对合理,并融入了真实的因素,形成了“真实性”与“不确定性”相结合的“相对真实”。也许“不确定性”正是这种历史真实的艺术魅力所在。如果有一天,当后人不再去追寻历史真实的微观因素的时候,艺术的历史也就成为了雕刻人们思维的历史。

《我和我的祖国》,找准了真实与虚构的平衡点,促成了真实与不确定性的融合,平衡融合之后,所带来的艺术效果对于都有一颗中国心的观众来说,堪称震撼。无数次举国欢庆的激动,汇成泪水的江海;无数次爱国的激情,一次性汹涌澎湃;无数次涌起身为中国人的自豪,重比日月河山!这些,足以让这部电影成为一部优秀的献礼片——献礼崛起中华,谱写盛世之歌!

 5 ) 《我和我的祖国》到底是七窍玲珑,还是七拼八凑?

谈论拼盘电影相对是一件轻松的工作,因为对象是若干为同一主题服务的短片。我们可以随意将之拆解,而不必担心破坏结构,拼盘电影几无完整结构可言。我们也可以不计较个体差异,将之视为一个封闭的影像系统进行宏观判断,因为它们是规约性的创作,是不同作者的个性遵循同一指标炮制而成。当这些短片被凑在一起,打包放在影厅供人观赏时,就天然形成了一个封闭的比较体系。通常来说,在大众范围内讨论拼盘电影,无须费心调动电影史和电影理论的经验,它们既然已彼此对照,就很容易进行考察和判断。

各种拼盘电影

平时聊起长片时,会受于作品的长度、厚度与通识性,须具备全局鉴赏的能力。从90分钟到数小时,各式长片所包含的惊人信息量,庞杂的细节,繁琐的制作技艺,都要求评论者要对作品本身的方方面面有深入而充分的捕捉。理性稳妥的方式是按一定章法去批评,这就需要考察作品的影史地位和理论的合法性。如此一来,若想深入探究一部长片所包含的意绪与技巧,便不得不反复观摩以至通透。

而短片的体量更容易把握,再加上命题作文的形式,更体现得是某种制约下创作者的功底。无论导演下了多大功夫,当作品长度和呈现方式被如此固定后,不免给人信手拈来的感觉。拼盘电影天然有着完成任务的属性,因此这种信手拈来的成片效果,是敷衍了事,还是妙手偶得,就全凭导演自身的态度和水平了。再加上一般意义上的拼盘电影,尤其诉求商业收益和政治任务的,请来的都是有一定名气的作者,看上去就颇有彼此过招的意味。短片凑在一起放映,对比便会立即发生,所以孰优孰劣更易被观众察觉,阐释起来也更灵活直接。

短片集《我和我的祖国》,总体而言是主旋律电影很好的一次尝试,但所邀请的七位导演,终究还是拖后腿的居多。可见,如《三更》那样较为出色的完成度是不易达成的。在我印象中,上次看的还是有贾樟柯参与的《时间去哪儿了》,质量一言难尽。而这部献礼的拼盘电影与“我爱你”系列、《爱神》、《十分钟年华老去》和《勾魂摄魄》等一样,基本结构是将七部作品并置,用手写事件梗概的方式串连起来。谈不上新颖,也没什么毛病。事件背景是宏大的历史叙事,短片本身则是小人物视角,这方面算有点主旋律影片的突破。但是成片质量,最终还是要看各自短片的创作水准,从这点上来看,我只能勉强给个及格分。

七部短片,能看的有三部,其中一部非常工整且观赏性相当高,另外两部中的巧妙与拙劣各占五成。在此谈谈对七部短片的观后感,顺序按完成度从低到高排列,而非影片放映次序。

7.相遇

最烂的莫过于这部,结构节奏尽失。张译演的再好,也无法挽救这个极其失败的作品。张一白貌似已经深陷狗血之泥潭无法自拔,看不到任何自我革新的可能性,他对青春片的理解和美学创作的渴求已到尽头,生涯高度基本上也就止步于此了。看看《匆匆那年》和《从你的全世界路过》,就不难理解他为什么把高远和方敏的关系处理得如此啰嗦无聊。而水平跌成这样,为何还会受到资本和官方的青睐?原因不在此赘述。

这部短片开场的实验室布景和灯光,宛如简陋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B级片。想突出年代感的话,可以学学前不久的美剧《切尔诺贝利》,看看那里面的内景是如何架构并确定机位的。公交车里的长镜头是我见过最蹩脚的长镜头,没有调度,毫无张力。啰里啰嗦的对话被囊括镜头的纵深运动中,却还不如正反打来的有可看性。要不是张译充满戏剧性的眼神,他的表演铁定会被长时间的错误景别所浪费。

任素汐的音调、语气,甚至行为方式,基本不符合时代特征,也与合理的艺术逻辑沾不上边。她说的话越多,越显示出与张译在表演上的差距。影片末尾,还画蛇添足地来了一段多年后方敏看电视的场景,更显尴尬。张译是天才般的演员,他的眼神震慑心魄,过目难忘。真正遮掩其演技光芒的不是口罩,而是张一白指挥的摄影机。口罩则不仅不是障碍,反而是张译的法宝。全片最精彩的特写来自于张译在人群中摘下口罩的瞬间,但这跟导演没什么关系,是演员本人的成就。

6.护航

文牧野带来的东西,也没好到哪里去。短片几乎是将《壮志凌云》中的蒙太奇段落重新组合,并拉长一倍,辅以诸多好莱坞军事商业片里的惯用镜头角度和剪辑方法,配上雄浑的背景音乐,组合成一曲闪回和现实不断穿插的大型MV——这甚至让我想起了两年前李晨的烂作《空天猎》。中国导演要么是不会拍飞机,要么就是亦步亦趋地学好莱坞拍飞机,一点自己的作风都没有。 我想给文牧野这种拍摄方法起个名字,叫“空洞蒙太奇”:徒留大段的蒙太奇段落和人物展示,在叙事内容上却毫无建树。吕潇然这个角色可能连纸片人都算不上,类似塑料模特,即便有数段回忆揭示她的经历与情感,也无法充分作用于现下的角色心理,只能靠持续的大特写强撑情绪。短片试图勾勒她作为王牌飞行员,却被安排成替补后的心境与奉献,最终任何一点都没有自然地被表达出来。 与《相遇》类似,这不是宋佳的锅,而是文牧野的责任。再加上吕潇然与周围人的关系得不到有效彰显,以至于所谓的高潮段落也只能沦为隔靴搔痒,无法引发观众的共情。这部短片唯一的效果就是让我们领略了女飞行员的巾帼风采。但是,没头没尾、肆无忌惮地风光展示显然不是合格的电影短片。作为整部电影的大轴,我真有点想提前离场。这款《护航》从另一个角度诠释了“送客戏”的意义。也许,导演也只是想拍一段空军宣传片而已吧。

5.回归

鉴于现在的香港问题,《回归》给人平添了一丝现实层面的期许,这是一次绝好的,通过电影艺术回应香港乱局的好机会,结果却相当让人失望。说实话,薛晓璐的这部作品,有几个地方着实恶心到我了,一个是华叔和莲姐美颜到扭曲的回忆片段,一个是杜江升旗时莫名其妙的主观镜头。之所以将它排到倒数第三,完全是因为惠英红和任达华的表演。几十分钟的短片,安排了三条故事线,这显然不是薛晓璐可以驾驭的。三条线没有一条能表达透彻,碎片的结果就是让一切流于表面。

任达华饰演的华叔,作为漂到香港的大陆人,本有更多可挖掘的点,多需要一两句台词的事,指出某种时代阵痛,最终却是蜻蜓点水。惠英红本应也有属于自己的弧光,但在糟糕的剪辑中七零八落,导致换警徽这个非常感染人心的时刻,因为人物和整体结构的失败,就被这么一带而过了。杜江更不必说,他的身上本该出来更多的戏,更好地体现军人的庄重与辛苦,却还是沦为升旗的道具,甚至被编排了一段现场心魔爆发的主观演绎,前无铺垫后无结果,突兀得让人大跌眼镜。相比较而言,王洛勇戏份较多,描写的也较充分,但摆脱不了电影中那类刻板的外交官形象。

短片的台词写的也是极烂,集中体现在程志强这个人物身上。虽然我本人完全不在意,甚至认为那些话是非常合理的,但他说的那几句台词,很有可能会被好事的女权主义者抓住把柄,也是因为上下文不连贯所导致。其他角色的对白也多是可有可无的短句,既抓不住人物性格,也无法推动叙事。归根结底,还是短片的结构太臃肿了,把这么多条叙事线安排进来,没有大师境界和点睛之笔是很难成功的。

4.夺冠

把徐峥的短片纯粹当儿童公益电影来看,一点儿都不违和。当然,这个公益的主题是爱国。徐峥几乎用上了九十年代儿童电视片的所有手法,昏黄又略带梦幻的色调,幼稚的技巧性转场,还有对两个小孩情感关系的成人化臆想,以及过量的升格镜头浪漫化渲染,都让短片显得有些笨拙和想当然。但是在基本的叙事逻辑和细节打磨上,徐峥倒是没出什么毛病。如此一来,这部短片的风格其实更适合用动画来呈现。 这让我想起去年做影展评审时,接触了大量类似徐峥这样的儿童题材短片,照徐峥这样的质量,与其他那些被淘汰的作品并无本质区别,都是该排除在候选之外的作品。短片给人的第一印象就不好,主要是调色太差了。我始终认为电影调色是决定影片质感和观赏效果最显著的一环,这道工序的重要性一点不比摄影、剪辑之类的低。有了调色的存在,才真正分隔开了现实的杂乱与影像的凝练。

《夺冠》采用的泛黄色调,其目的与手机上那些滤镜软件一样,单纯是为了给影像做旧的,刻意追求一种怀旧感,再无任何更多的考虑,着实廉价。技巧性转场更是不合时宜的低幼,选择水浪波纹的特效,就别提多掉价了。这个短片也让我明显注意到了镜头边缘的畸变,连续几个画面组接到一起,从直觉上就很让人别扭。我不知道选取广角的意义在哪里,是冬冬的主观视角吗?小孩子的眼睛也不会让世界畸变啊。而且从这里开始,后几部短片也有几个镜头畸变得厉害。总之,台词写的不错,但是整体技巧是非常粗糙的,结尾成年冬冬(吴京)和小美(马伊琍)的出场也是多余,但是女排再次夺冠的历史轮回感,确实安插得较为巧妙。

3.北京你好

宁浩仍然需要四川方言来给自己创作上的底气。北京这座城市,和胡同里长大的北京人,总有一股外来人难以掌握好的气韵,宁浩自己显然也没能找到这个劲儿,于是就全靠葛大爷映衬了。所以影片里的城市景观和的哥张北京,总有一种说不上来的局限在里面,镜头和剪辑完全帮不上忙,因此显得有些割裂。但这不是什么大问题。葛大爷的北京人形象,对于观众而言早已烂熟于心,他只要继续冯小刚电影里那种爱显摆,臭贫,不正经,关键时刻又颇为局气的路数就好了,事实也是如此。当这么一个形象伫立在故事里,寥寥几笔方能成立,作品也就很难差到哪里去。 这个片子的调色也有点问题。大多是阳光明媚的场景,光鲜靓丽,却有点不贴合人物。因为叙事重心放在了中年的哥和四川小孩的身上,他们与高照度影像流露出的青春感相违和,满身都是现实生活的重量。张北京是离异的父亲,儿子与他的关系不好,四川小孩在地震中失去了父亲,他冷静漠然的表情,和搞怪的行事风格遮掩不住内心的创伤。这两个人物是立住了,一个靠葛大爷的演绎,另一个靠宁浩的雕琢。但是剪辑和主题限制了这部短片的天花板。

我印象较深的一场戏是开头张北京跟儿子见面,儿子作为奥运会志愿者正在布置筹备,脚底下放了好几箱矿泉水。张北京满心欢喜地给儿子带了双球鞋,却遭受白眼,随后又踢倒了好几箱水。这里的剪辑简直一团糟,许多戏剧性的镜头都被放在画面之外了,让我难以相信是宁浩的水平。剧作上也有点过于白开水,几乎每个包袱都在意料之中,却还要花过长的时间抖开,因此会带来不少俗套的感觉。可贵的是,《北京你好》在各种流俗的剧情发展时,还是有几个不错的细节处理,比如红包上的字,扑克牌的设置,“红桃2”的多次运用,以及结尾对球鞋颜色的错误描述等等,葛大爷一如既往的有趣台词也很加分,即便结尾他的呐喊总显得有所保留,有些生硬,像是喷嚏打不出来一样。所以,这则短片只能算半个佳作。

2.白昼流星

《我和我的祖国》把压轴的位置给了陈凯歌,这是所有人都能想到的。而他交出的作品,相较其他五个人(管虎除外)是比较出色,田壮壮的表演很好,运镜和美术也是见水平的,但放在压轴位还是颇为疲软。《白昼流星》有着非常深厚的立意和内核,这是知识分子善于创造的点子,但表层内容却非常脆弱不堪,荒谬到像是架空世界才会发生的故事。

将航天与扶贫连接到一起,委实是大师级的想法。影片花大篇幅一边展现神舟十一号返回舱着陆,一边聚焦沃德乐兄弟策马奔向着陆点的兴奋。这场戏的象征意味很明显,返回舱落地之时,便是缥缈宇宙与苦难现实的连合,是星辰与荒漠的对撞,非常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神舟十一号不再是高高在上,离我们甚远的电视转播信号,当它切实闯入沃德乐的生活时,也彻底改变了兄弟俩的人生观。这一上一下,一大一小的意象对立融合,试图说明远在天边的漆黑宇宙并不完全与沉甸甸的日常生活无关,宏大与渺小之间时刻发生着深切的化学反应。这颇有些类似刘慈欣小说中时常出现的副主题,即普通百姓在柴米油盐中遥望繁星的意义。

但是陈凯歌在文本内核之外所做的一切,都是如此拙劣不堪。如果故事本身有抄袭这一说的话,那么《白昼流星》简直该被打入地牢永劫不复。当然,没有任何人禁止同样的故事重复上演,但与《悲惨世界》如出一辙的情节设置,还是让这个短片的原创性大打折扣——古有冉阿让偷银器被主教原谅,今有沃德乐偷钱被老李赦免。先不论它的现实可能性,哪怕作为关键情节,如此雷同的桥段放在陈凯歌身上,也是完全没法给及格分的。而且,从田壮壮在远处看返回舱着陆开始吐血起,陈凯歌似乎就不再关心老李这个角色的命运了,最后只给兄弟俩抱着他的一个镜头以及一句旁白,剪辑上前言不搭后语,极其潦草。短片的几个全景镜头,让我联想到早期的《黄土地》,说不准这是不是一次另类的自我致敬。但是三十多年前的《黄土地》端的是何等波澜壮阔,《白昼流星》的大荒原除了更清晰以外,反而少了许多当初的万千气象。综合来讲,也只能算半部好片。

1.前夜

单拎出这个片子来看,可能也就那么回事,但与其它六部列在一起,瞬间高下立判。《前夜》是非常典型的类型化创作,驱动力很足,情节各种踩点,场面调度由简入繁,颇见功力。从当年的《老炮儿》就能看出,管虎深谙类型片之道,否则也不会把一个那么有争议的人物刻画得如此饱满激荡,让人又爱又恨(虽然他的一堆电视剧很不怎么样)。这个短片从角色设置到叙事手法,都是西方人琢磨剩下的。但能玩的像管虎这么娴熟,中国导演里没几个,能把这些与东方式影像叙事完美接壤的,就更凤毛麟角了。像宁浩,也是类型片高手,却仍有很多摹仿痕迹。宁浩对西方类型元素的本土化改造,主要靠的是方言和一些中国符号,多是文本的东西,影像的更动就比管虎羸弱很多。

《前夜》的创作思路,本质上是放大了好莱坞最古老、运用范围最广的类型元素:“最后一分钟营救”。短片从始至终,就围绕着林治远“营救”电动升旗杆这一过程展开。管虎将“一分钟营救”拉长到数小时,却不失刺激,短片充分利用高超的摄影、剪辑、场面调度和演员表演,不断在叙事上施压,隔几分钟出现的倒计时字幕,也在持续增强紧张感。整个短片的节奏层层递进,从最开始张致祥布置任务,矛盾便迅速建立。既有人物关系上的微小冲突(林治远与老方),也有不可抗力造成的外部困境(天安门广场戒严)。林治远是天才技术宅,有头脑却不通世故,杜兴汉是不懂技术但执行力很强的解放军战士,梁昌寿作为小助手,弥补了林治远欠缺的朝气劲儿,也比杜兴汉多了一层年轻人特有的鬼点子。三个人形成的平衡互补关系,在好莱坞类型片里简直太常见了,放在开国大典这个故事里,又是如此的舒服通畅,这就是管虎的构建能力。

短片全程就像激烈的爵士乐鼓点,通过人物不停歇的动作与对白,以及较为快速的镜头组接,来刻画林治远争分夺秒实验升旗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停电、实验材料匮乏、缺少人手、林与杜的理念冲突……种种积累起来的问题陆续被解决,而那些无法解决的难关,也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克服了。影片利用这种团结一致的家国情怀,铺设了好几个高潮时刻,一个是在院子里伴奏升旗的场景,把小场面营造出一种宏大的庄严感,这也是好莱坞惯用伎俩,让观众紧张之余得以喘息,调整节奏,同时也是对主人公团队的某种激励。另一个是街坊四邻争相捐献金属的段落,多数人是拿着半导体和锅碗瓢盆,最后还是一个大学教授递给他们正确的金属材料。这些在曾经主旋律电影里的假大空段落,反而被管虎安排的相当自洽,不至让人反感,又能解读出许多情感。

短片最大的困境在于天安门被封锁,林治远无法现场试验。这个难题在开篇就告诉给观众了,解开扣子的过程也相当精彩。当他们遇到替换阻断球的终极问题后,闯关成了唯一的办法。普通人冲破权力枷锁改变命运的套路,是类型观众最喜闻乐见的。于是,摄影机跟随人物穿梭奔跑,林治远的性格光芒也在此绽放,“最后一分钟(一小时)营救”的强大叙事张力全部得到体现。当他壮着胆爬上旗杆顶部时,这个角色的弧光也就彻底完整了。环绕镜头毫无保留地歌颂着他,同时也没有忘记给帮助他的那些人特写。镜头既塑造了一个鲜为人知的幕后英雄,也强调了人民集体力量的重要性。整个《前夜》从始至终,几乎没有任何短板,唯一的瑕疵是梁昌寿的形象有些浮夸。

所以说,管虎是七位导演里,唯一一个将意识形态完美融入到小人物叙事中,又丝毫不显生硬的创作者。其他几个片子,或多或少都没能充分兼容小人物的日常性事件与爱国主义的大主题。当两个文本相碰撞时,其他几位导演都会给人一些割裂和跳脱的感觉,似乎不知该怎么烘托了。更别提有几位连小人物叙事都没做成功。而《前夜》结尾的仿纪录片影像也非常合适,将历史纪实与虚构影像结合,就像《阿甘正传》那样,增添了文本说服力。另外,只拍摄毛主席的背影,不仅符合林治远的视角地位,也借用了《宾虚》里对耶稣的处理方式,不给任何正面镜头,只给出侧写或轮廓,是对伟大形象的神秘性展示,非常容易营造出神圣感。最后的真人照片,也是每个传记片都会用的结束方式,赋予观众惊叹和意绪。

《前夜》是这部拼盘电影第一个登场的,如此高的质量让我对后几个短片立刻来了精神。结果看来看去,还是第一个最好,让我很失落。更失落的是,看完《前夜》,让我愈发期待《八佰》了,但这个片子真不知能不能在不动刀的情况下重新定档。

 6 ) 白昼流星,你相信命运的瞬间改变吗?

9月30日下午,刚从怒江兰坪县支教回来,我就在大理古城看了《我和我的祖国》。群群热泪、结尾大合唱的场面就不再赘述了,7个高质量故事的喜好程度也因人而异,而或许因为短暂的贫困山区访学、讲课经历,以及和村小孩子们的接触,让我对陈凯歌部分《白昼流星》有些想说的。

记得在营盘镇深山里一座四年制村小操场上,我们刚拆开包装、准备分发衣服时,一个小男生用普通话嘟噜了一句,“又是送衣服”,一脸不情愿的样子。几天下来,经过走访观察,最大感触是,国家精准扶贫工作在某种程度上已经非常到位,在国家三个深度贫困州之一的怒江州,再是偏僻、再是交通艰险的村小,都全部配上了崭新的电教设备——拉开黑板就是触屏那种,孩子们的桌椅、宿舍和食堂也都还不错,外界慈善组织的物质帮扶也还源源不断。一句“又是送衣服”,或许就体现了他们根本不少衣缺食。可文化极其有限的师资现实,又导致着孩子们的知识甚至常识都非常缺乏,我分别在几所村小问三年级孩子,“我们祖国的首都在哪?”竟没一个知道。

兰坪营盘镇某村小

看了陈凯歌片段《白昼流星》,让我对自己这次蜻蜓点水的扶贫之旅更有感触。这则故事里,田壮壮饰演的老李,无私帮助从少管所出来的一对孤儿兄弟,给他们洗盆热水澡、换上新衣服、吃饱肉馅饺。换来的回报,却是被刘昊然饰演的哥哥沃德乐偷走救命治病的5000块。老李对待此等恩将仇报的行为,竟依然是选择原谅。然而他心底里也明白,物质上挽救不了的,就得从精神上下功夫,方法是趁着神州11号返回舱的降落,让兄弟俩跟着自己,骑上骏马,在大草原上驰骋,向着远超孩子们贫瘠生活和有限认知的那颗“白昼流星”奔去。

现实中,因为所有11艘神舟飞船的返回舱,都在内蒙乌兰察布的四子王旗着落,让当地的牧民孩子,和短片里的问题兄弟一样,几乎全都成了航天迷。而我们的怒江兰坪县学校访学,因为有着冰球俱乐部经理和退役国家队队长的随行,并和他们分享冰雪运动基础知识和从业“钱景“,或许也真能让不少孩子燃起冰雪体育梦。回到县一中又进行了一场分享后,高三的体育生围住我们问这问那,即便竞技体育的残酷现实是,十七八岁还没开始从事某一专业运动,就已经太迟,基本没机会成为体育明星,但他们也真的知道了,相对贫困县收入水平,体育赛事以及周边产业要好太多,并开始憧憬外面的世界。

怒江深山里的孩子

无论是电影中的草原,还是助学里的深山,大一些的孩子们都有着出去闯一闯的愿望,他们或许会非常决绝地想要离开,如同短片里的兄弟俩那样,但对故土的情感势必会在长大成熟后重归于心。

而电影中的老李,被设定为少年时就去牧场插队的知青,而且是极少数再也没回去、最终把他乡做了故乡的共和国奉献者。曾经的西双版纳知青陈凯歌,这次让田壮壮背负了他的青年情结。江珊饰演的李婶抱怨这两熊孩子把家里饺子吃得一点不剩,老李回答,“当年上哪牧民那儿不是这么吃的?“就这么简单的一问一答,让老李无私奉献的行为扎下了逻辑基础,可惜又限于短片篇幅而不能展开。

对比宁浩和徐峥巧妙控制观众泪点笑点的生活小品、薛晓璐和文牧野展现大事件直接参与者的生活状态、张一白擅长的朦胧爱情状态,以及管虎惊心动魄的最后一分钟营救,作为《我和我的祖国》总导演的陈凯歌,确实给自己选择了个并不大适合短片的难题。20来分钟的长度,要把老李的逻辑行为陈述合理,把问题少年的巨大转变说得让人信服,实在不易。或许只能寄望于观众相信一瞬间改变命运的奇迹。

不一直跟着当事人,是很难见证这样瞬间改变之奇迹的。电影中,兄弟俩在老李的带领和瞩目下,骑上骏马,追赶流星,欢迎宇航员“回家“,也迎头赶上偏远贫困地区失去的时代,并大步迈入高精科技的未来。而我们这次短暂的怒江访学支教中,我不确信能不能通过对外面世界大海大山、神奇动物的图片和视频展示,让某个孩子从内心深处瞬间激发改变命运的冲动。确实,我把手机里存着的少部分旅行照片放到电教屏上,最激发”哇“声的,是冲浪的大海、滑雪的深山,以及澳洲的考拉和袋鼠。

全民记忆里的历史瞬间,大多只是新闻素材中英雄人物的高光时刻,而与这些瞬间迎头相撞、乃至改变命运的微小个体,或许就该是《白昼流星》里兄弟俩这样的孩子吧。自然的,我非常希望暂时被共和国飞速发展甩在背后的怒江深山,也能有见证“白昼流星“、加速追赶时代的孩子。

 短评

陈凯歌凭一己之力把宁浩拉上去的一星又还回去了。

6分钟前
  • 陈妙尝
  • 还行

谁能想到呢?这可能是国庆档最好看的一部。从片头王菲主题曲开始就被渲染,看之前有主旋律的刻板印象,但当故事从一个个小人物的切口开始讲述后,就会忘掉主旋律的影子,进入这些故事。2个半小时不嫌长,7个故事亲身经历后面4个,喜欢程度按:徐峥的《夺冠》>宁浩的《北京你好》>张一白的《相遇》>管虎的《前夜》>文牧野的《护航》>陈凯歌的《白昼流星》>薛晓璐的《回归》。爬上房顶的求助张罗、陈旧的《青春之歌》、屋顶上的天线超人、一秒也不能等的东方之珠、萨马兰奇送的奥运门票、回乡的人和没能实现的飞行…每一个无名的“我”都是历史书里看不到的,有笑有泪,原来我们就是这样在历史长河中经历了生活。

7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我永远喜欢冬冬!

12分钟前
  • 已注销
  • 推荐

管虎5.5分,败笔很多,用倒计时的字幕和黄渤的大量旁白解说加剧了匆忙叙事的流水账感,这个短片还用了最多的明星客串,分散焦点,增加琐碎感。张一白6.5分,故事太简单,完全是靠任素汐的大段独白撑着,任的演技可谓信手拈来。徐峥7.5分,七部中的最佳,最生活气息,最显时代感,最轻松愉快。唯一值得商榷的是寻常弄堂里怎么会抛出那么大一面国旗。薛晓路7分,“一秒都不能少”这个点切得特别好,唯一的不足是任达华的角色设定太刻意,他的那条线也很牵强。宁浩5分,用“奥运”这个命题作文生造的“一件小事”,葛大爷再能演再可乐也遮不住这个故事的空洞。陈凯歌4.5分,把一大一小毫无关联的两件事硬凑到了一起,符合陈一贯的不着调风格。唯一值得夸的是它把故事放在了边陲。文牧野7分,年轻导演拍出了锐气。【南海万达】

14分钟前
  • 私享史
  • 还行

第三段那个小男孩太棒了

15分钟前
  • Marquez
  • 力荐

我以前是不怎么感冒献礼片的,这次因为朱一龙的缘故关注了我和我的祖国,才发现我比自己想象中更爱这个国家。这部献礼片的意义,是串联,是纪念,是传承,非常适合全家一起观看。

18分钟前
  • 糖小包
  • 力荐

任务型电影拍成这样可以了,难得的大时代下看到一点小人性,徐峥(居然)最佳,宁浩第二,其他正常发挥,凯歌老师…emmmmm儿子特写拍太多了哈

19分钟前
  • 黄青蕉
  • 推荐

宁浩是最好的,葛大爷是完美的。

21分钟前
  • 悠三岁
  • 推荐

最喜欢女排那个故事,小演员太可爱了。 优叔一出现感觉过年了。

24分钟前
  • 米米路亚0815
  • 力荐

旗杆上升起的不是一块红布,报纸上登载的不是一个名字,电视外错过了情窦,鸟巢里交换了运气。秒针精确了百年的等待,流星划破了回乡的急迫。女排夺冠终结了我最短的暗恋,核弹爆破公开了你最长的沉默。奥运开幕兑换了我最大的运气,香港回归校准了你最久的思念。每个历史瞬间,都有回忆我们自己记得。

28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这才是主旋律电影正确的打开方式啊,没有一味强调家国情怀,几乎都是以普通人,小人物视角去切入,共鸣感和好看程度一下就上来了。戏剧化夸张也都在可接受范围内,不会有“假大空”之感。而且比较难得的是,虽然风格各异,作为故事合集却都维持在了水准之上,最喜欢的是徐峥导演的《夺冠》,明快又充满童趣。

31分钟前
  • 掉线
  • 推荐

几个人一起看,前面排名无所谓,最差大家都很一致——白昼流星 因此扣了一星

32分钟前
  • _
  • 推荐

《我和我的祖国》由七位导演各执一环、按年代事件串接,虽风格各异但共成一色,十分特别。与前几个故事或昂扬或细腻或幽默不同,由陈凯歌执导、第六个亮相的《白昼流星》则大气、温暖。“李叔”于荒漠戈壁的坚守,沃德乐兄弟的迷途知返,都在陈凯歌娴熟老练的转切对接、铺垫推进中,化作沁心的感动。而故事的暖又与雄浑壮美的画面相映衬,佐证了陈凯歌的把控功力。

36分钟前
  • 昆仑有人衣青衣
  • 推荐

这样的电影注定是要带着餐巾纸去的,真的后悔自己是一个00后,感觉大事发生的时候要么自己还不在,要么就是太小了,心境不成熟。还好在我即将步入成年后,能看到这样一部电影,他深深地教会了我,永远与祖国荣辱同在,远比教科书更加深刻而有力的教法,让我急切的期待着有一天能对前辈说:幸不辱命!

37分钟前
  • 禾子戈兀
  • 力荐

7场“最后一分钟营救”,比的就是怎么去做这个最后一分钟营救。7部评分及个人喜好排序:管虎(4)>徐铮(4)>宁浩(3)>张一白(3)>薛晓璐(2)>文牧野(2)>陈凯歌(1,或者X)。管虎开场调子定的太高后面真的不太好追……要数管虎那段最讲究,细节、方言等等都不错(王千源逆人潮而出的那个长运动镜头相当打动人)。徐铮再次搞了一个父子之家的故事,视听和调度还都蛮有想法(这段其实相当值得分析)。宁浩那段可信度实在打折扣,否则可能还会更好。张一白虽然有两段极为精彩的电影化调度(两人在公车里坐下后车外环境,以及cue[青春之歌]的人潮),但无奈整体温吞且群演实在是有点呵呵。其余几部,薛晓璐拍得比较散乱(其实和第一段可以形成复调啊!),文牧野拍得油腻,至于凯爷,真的不知道编这么个故事要干什么……

39分钟前
  • 胤祥
  • 还行

《北京你好》最佳。宁浩竟然能把北京奥运会如此盛大的赛事拍得那么接地气,而且笑中带泪。以一张奥运会门票为线索,巧妙串起2008年另一件事。表面上是喜剧,内核其实是悲剧,笑着笑着就哭了。《前夜》次之。当他们以为没有人理他们的时候,结果所有人都尽了绵薄之力,从烟斗到勺子,从铁锤到长命锁,瞬间泪崩。《夺冠》和《北京你好》类似,都是透过老百姓的视角反映大时代大事件,主角不是伟人,也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壮举,但是最能让人共鸣。《白昼流星》借助航天探讨贫富差距。这个年代人类已经能进入太空,也有的人还看不起病、买不起衣服。扶贫不仅仅在于物质层面,更重要的是对教育和思想的扶贫。白昼流星不是流星,也不是宇宙飞船,而是那些带领他人前行的人——探索宇宙的宇航员,又或者是让小孩见识到世界广阔的老者。

41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1,剧本稀烂导演喝醉了,但演员都特别在线,故事原型太棒,以致看预告我就哭傻了。2,任素汐的感觉一直狠好,张嘉译真帅啊啊啊啊。切尔诺贝利在前,一喷水就没忍住一句shit。3,男孩太可爱了,相互最棒了。重逢那波没排球就大败笔,现在参半。4,数秒对钟都还好,结果换帽徽那块没绷住又尿了。5,葛大爷的故事太空啦,硬尬,转折也是,像春晚小品。亮点也有,倒数时葛大爷右边的女生脸上是彩虹旗🌈,宁浩呐。6,要是田导没倒地的话,个人会挺爱这个故事的。陈导的儿子真的可以。7,最顺的一个,雷佳音没说的那句应该是“你天天开飞机,我天天打飞机”吧,哈哈哈哈哈。

44分钟前
  • Ston3s
  • 还行

徐峥胜出。陈凯歌是作为总导演自告奋勇地拿了最烂的那个本子吗?

48分钟前
  • 麻绳
  • 还行

三星都给徐峥这段。基本就是卡萨布兰卡+繁花,唯一缺陷是冬冬长大后怎么就变成了吴京而不是胡歌。宁浩这段分寸全靠葛优掌控。管虎这是被罚再拍一次旗帜么?张一白浪费了好题材,本可以是柳云龙风筝蒙冤硬挺情节,但演员没有驾驭好,给弄成了话剧。文牧野最大亮点是雷佳音的荤段子。陈凯歌就又是虚头巴脑的玩意。薛晓璐零蛋。

52分钟前
  • LOOK
  • 还行

就像什么呢,就像一个小伙子想对女孩表达爱意,有太多的甜言蜜语可讲,而七个小伙儿一拥而上同时表白,除了“爱爱爱”就听不到别的声音了,慷慨激昂又空洞苍白。

54分钟前
  • 安东
  • 较差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