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都很好

喜剧片美国2010

主演:朱丽安·摩尔,安妮特·贝宁,马克·鲁弗洛,米娅·华希科沃斯卡,乔什·哈切森,亚雅·达科斯塔,库努尔·夏尔马,艾迪·哈塞尔,佐莎·马梅特,华金·加里多,莉萨·艾斯纳,萨沙·斯皮尔伯格

导演:丽莎·查罗登科

 剧照

孩子们都很好 剧照 NO.1孩子们都很好 剧照 NO.2孩子们都很好 剧照 NO.3孩子们都很好 剧照 NO.4孩子们都很好 剧照 NO.5孩子们都很好 剧照 NO.6孩子们都很好 剧照 NO.13孩子们都很好 剧照 NO.14孩子们都很好 剧照 NO.15孩子们都很好 剧照 NO.16孩子们都很好 剧照 NO.17孩子们都很好 剧照 NO.18孩子们都很好 剧照 NO.19孩子们都很好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4:25

详细剧情

  影片参加了2010年的圣丹斯电影节,发行版权以480万美元的价格被焦点影业买走,成为了那届圣丹斯上最值钱的电影。  妮可(安妮特·贝宁 Annette Bening 饰)和朱尔斯(朱丽安·摩尔Julianne Moore 饰)是一对相伴很久的同性伴侣。并有2个孩子:马上要18岁的乔妮(米娅·华希科沃斯卡 Mia Wasikowska 饰)和15岁的莱塞(乔什·哈切森 Josh Hutcherson 饰)。妮可的医生职业很有压力常常忽视了朱尔斯日子还算太平的过着,直到有一天,莱塞向姐姐建议,他想和那个捐出自己精子的男人见一面。因为姐姐已经到了18岁,她有权利向家里提出这个要求。妮可和和朱尔斯同意了姐弟俩的愿望,他们见到了在生物学上的父亲保罗(马克·鲁弗洛 Mark Ruffalo 饰)。可是见面之后会发生什么呢?这个平静而美满的家庭会因此出现裂缝么?

 长篇影评

 1 ) 这是一部道德主流片,其实与捐精和les都无关

看电影,最要命的就是,思维的不断转换。仿佛我们是提线木偶,线永远在导演手里牵着,他指挥我们的思维如何转换。一会儿这个人好,一会儿那个人好,取决于他的手法,未必是我们内心的真实感受——感受都是他赋予的!
所以导演真是个迷人的行当,他才是上帝!

在年轻的时候,我喜欢看科幻看想象,沉迷于此。亲爱的90后们,亲爱的网络读者们,你们现下所沉浸的郭小四那拙劣的日本漫画抄袭手法,着迷的那网络小说中逻辑混乱的穿越,这不过是你们亲爱的师姐,我们,十几年前高中时代作文中的拿手好戏。
年纪大了之后,现在的我们,心情特别平静。已经没有多少精力移情于想象世界——现实就够让我们操心的了!所以,特别爱好钻研现实生活中人们崩裂的生活,混乱而神奇的情绪。

所以我喜欢这部电影。
虽然它只涉及到精神层面很浅很浅一部分。

我也喜欢它的结局:最终,人们依然还是会选择忠实于他(她)辛苦付出而收获的一路好坏,看重它,珍惜它,不会因为它那么疲累和沉重而避重就轻选择另一样轻松无负担的活法。那些指望在玩乐一生之后,结局还能意外收获一切——家庭、孩子(已经美好滴长大)、踏实的妻子。。。的人们,你们睁开眼睛吧,这样的人生理想,是可耻的,因而最终,是不可能的!

美国电影一直在进步!感谢上帝!它越来越能领会上帝的旨意了!人生就是辛苦播种而后收获——也许一无所获——但一定要播种——因为,上帝说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2 ) 《孩子们都很好》:一场好莱坞式的家庭保卫战

Q:片子怎么样?
L:不错,有亮点,属于中规中矩的好莱坞家庭片,不闷,连看两遍没有心理负担。(笑)

Q:亮点是?
L:首先是题材,毕竟现在关于拉拉家庭的电影不多,这是我看过的第一部,新鲜,而且在水准之上,不容易。其次就是安妮特·贝宁的那段特写表演,平心而论,就整体发挥来说,她并没有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换句话说,贝宁得到奥斯卡提名,那我觉得摩尔也应该有这个资格,贝宁占了个便宜,如果让摩尔来演尼克,我相信在那个特写里,摩尔的表现也不会差,但是贝宁拿到了这个人物,所以就是贝宁出彩了。我相信尼克这个角色试戏的话,应该就是演这个段落,它属于这个角色的“头”,头过身子就过。(笑)

Q:那段特写让我看出了希区柯克的感觉。
L:确实如此。那一刻,真挺穿越的,贝宁演出了尼克当时内心的焦虑、恐惧、愤怒、疑惑、自卑、故作镇定,等等,许多杂糅的情绪都出来了,很像希区柯克电影里的女性角色。

Q:是否达到白兰度在《教父》里看到桑尼的高度?
L:那倒没有(笑),贝宁的表演会让我起立鼓掌,白兰度的那个表情变化,让我根本忘记起立鼓掌。(笑)虽说如此,贝宁在这场戏里的表现,跟弗兰克·兰格拉在《对话尼克松》里、斯特里普在《时尚女魔头》结尾里的那两个特写表演是不相伯仲的,都属于可遇不可求的神光一现。(笑)

Q:亮点的“最后”呢?
L:哦,没有“最后”,就上述两个亮点,首先其次说惯了,对不起!

Q:中规中矩的好莱坞家庭片是什么意思?
L:首先,意识形态方面中规中矩,虽然是拉拉家庭,可还是家庭,不管这个家庭是不是还有存在的必要——尼克和朱丽斯或多或少都觉得组建同性家庭有点儿“懵懵懂懂、浪费青春”的意味,家庭成员多么想离开这个家庭,通过叛逆行为、外遇行为等损害这个家庭,到最后,一定是捍卫家庭完整这个观念取得最后的胜利。在影片结尾,朱丽斯通过自己的行动和表白,取得了家人的谅解,尼克也从朱丽斯的“叛逃”行为里认识到了自己对家庭成员,尤其是对“妻子”的关心不足,卓尼则在真正上学离家之后的“寻找”动作里暴露出潜藏在内心深处对家庭的依恋,雷兹在看到“父母”和好之后,终于露出了笑容。意识形态方面的中规中矩,没有贬义,这就是美国,其实也是普世的主流价值观,作为一部好莱坞的主流商业片,体现这样的价值观很正常,没有任何问题。我觉得,这样的价值观,正是一个社会稳定的基石,不管是拉拉家庭还是男女家庭,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不稳定,谈什么社会稳定。手法上的中规中矩就有些让人遗憾了,影片的人物设置和情节的起承转合,人工雕琢色彩太强。为了让上述“最后的胜利”显得弥足珍贵,影片将孩子们的生父保罗几乎设置成了一个完人:他胡子拉碴,整天穿着夹克牛仔,一身臭汗,充满着雄性魅力,虽有拈花惹草的毛病,但在爱上朱丽斯、想要跟她结婚之后,就下了决心开始重新做人,不仅行为检点,而且主动承担起了做父亲的责任,对自己家庭失望之极的朱丽斯最终能跟他一刀两断,实非常人所能。对卓尼和雷兹,保罗也是模范父亲,他知道怎样跟青春期的儿女打交道、如何讨得他们的欢心,而且大胆鼓励女儿放手去爱,主动争取自己想要的生活,最可贵的,他还有知人之明,早早就指出雷兹的好友克雷是个烂人。这样的好男人,真是打着灯笼都找不到啊!他简直就是为了破坏尼克和朱丽斯的家庭而生的!电影人物让观众产生这种感觉,就有些失败了,失去了现实生活中人的复杂性。纸板人,是好莱坞商业电影的通病,因此我才说这部电影在手法上“中规中矩”。(笑)

Q:其他人物身上有类似的毛病吗?
L:也有,朱丽斯和雷兹身上尤为明显。虽然有来自自己内心和家人方面的压力,朱丽斯最终回归家庭的转化还是有些直接和突兀,缺乏更具层次的自我救赎过程。具体来说,影片强化了家人方面的压力,简化了朱丽斯内心的自责,将朱丽斯和保罗关系的终结处理得过于简单粗暴。雁过留影,风过留声,保罗这么容易就被抹掉,其实是为最终胜利的酣畅淋漓牺牲掉了最终胜利的来之不易。至于雷兹,在影片的中后段,他的戏剧作用——引出保罗、给朱丽斯施压——结束之后,基本就成了一个摆设。(笑)

Q:情节方面的人工雕琢呢?
L:人物不能脱离情节,情节也不能脱离人物,有功能化的人物,就有功能化的情节,除了保罗,再举两个例子,一个是雷兹和雷克闹翻,一个是卓尼鼓起勇气拥吻心上人,这两场戏,完全就是为了终结雷兹的友情和卓尼的爱情这两条剧情副线,并没有直接服务于全片家庭保卫战这个叙事中心,完全可以侧面描写,没必要硬插在主线之中。

Q:解释“中规中矩”也没有“最后”吧?(笑)
L:对,没有。(笑)刚想到的,这片子有两处细节处理的不错,值得一说:一个是保罗的出场,他举着左手扛着一筐菜,之前的镜头,雷兹小时候的照片,雷兹举着左手笑,这个相似动作连戏很不错,两个镜头就点出了保罗是雷兹生父的身份;另一个是朱丽斯和尼克在餐厅吵架,朱丽斯问尼克:“你还爱我吗?”,尼克不答,酒保问她俩还要酒吗,尼克说:“不,结账!”,从后续情节可知,尼克一直都爱着朱丽斯,可这里她无心说出的“不”,让朱丽斯,更让观众心头为之一紧,妙!




刘强爱电影第九十八集之《孩子们都很好》:一场好莱坞式的家庭保卫战

 3 ) 这不仅是同性电影,更是家庭关系必修课

首先我自己推想了一下这个家庭是如何组成的。Jules因突然发生的颜面神经麻痹而前往医院就诊,那时为她治疗的是一位女医师Nic,互相吸引的两人从医病关系中转变为情人,最后决定走入婚姻共筑家庭。有一天Nic认为一段关系的维持不能没有小孩或者她只是单纯想要有小孩,于是借精生下了女儿Joni。Joni三 岁时,两人考虑了许久,因为Joni必须承担这并不一般的家庭成为她人生的背景,是否要让她单独去面对?也许应该为Joni找个伴,Jules决定再次向 精子银行提出申请,然后Joni就有了个弟弟Laser。

The Kids Are All Right如果只是讲述外界异性恋者是如何看待同性恋以及她们组成的家庭,那么本片将是一条俗烂的同志电影。导演Lisa Cholodenko并不觉得同性恋与异性恋在家庭关系中会有什么差异,良好的家庭关系就得建立在沟通与爱上头,无关乎这个家里头的组成核心是一对父母或是两个妈妈。在电影开始的时候,Jules和Nic的家庭结构是处于稳定的状态,要等到Joni离家读大学后才有可能出现造成改变的因素。

殊不知成年了的Joni自作主张去联络捐精者Paul一会。 我实在忘不了Paul与Joni姐弟见面时的那份尴尬,双方释出善意却也有所保留,互动之中带有微妙的张力,这是因为血缘关系所带来的情怯吗?或是同志家庭出身的他们习惯性的防备。明明是期待与Paul的会面却在见了他后把话都缩回去,姐弟俩轮流向Paul介绍彼此,似乎想掩盖无法大方地与Paul对谈的窘境。

影片的中段Paul几乎取代了Nic成为家庭的轴心,在Paul家晚餐的那场戏,导演Lisa Cholodenko透过Jules、Joni、Laser三人帮忙Paul做些晚餐前的准备工作而Nic独自一人翻看Paul的黑胶收藏的镜位安排即道 出这点。轴心的转换过程自然会发生严重的动荡,家庭气氛的改变以及长久存于彼此间冲突的爆发。

电影主题即是叙述看似稳固不变的家庭关系其实是脆弱的。我认为同志关系会修成正果必定要经过双方更深刻的思考与讨论,毕竟极少听到有同性恋情侣闪电结婚这 回事。同志结婚有没有法源还在其次,而是同志关系需不需要走入世俗的婚姻概念之中?Nic与Jules共组家庭至少十八年,她们并不是一对迷惘的情侣,而 十数载的光阴彼此的生活也应磨合完毕。却因为Paul的介入而险些分崩离析,为什么?绝不是因为Jules需要男人,而孩子们需要父亲。在关系之中Nic 是强势的一边,无论对爱人Jules或是一双儿女。但Paul的个性并非如此,他会去肯定Jules,尊重Joni与Laser。或许Paul处于跟 Nic不同的心理阶段,一家之主的Nic安心于长期稳定的关系中,而Paul才刚从陌生人转成熟人朋友,也因为距离让他更能去欣赏这个家庭里的成员。

一切并非无迹可寻,而是太让人习惯的日常生活成了最该死的遮掩。

 4 ) 好莱坞的核心家庭价值观

    虽然这是一部lesbian movie,不过其实它想表达的主题仍然符合美国所有家庭伦理片所要表达主流核心家庭价值观,如果把两位女主角换成了男女主角,会发现这一类电影,实在太多太多。剧情也许略显老套,将近二十年的婚姻使两人的感情趋于平淡,而孩子又刚刚处于从少年们成长为一个成人的一个转变时期,然后就要面对种种背叛 ,原谅 ,包容和救赎的戏码。
   与其说这是一部讲述lesbian family的婚姻救赎的故事,更像是一个表现所有人在婚姻之路上面对中年危机的电影,无论是gay还是lesbian还是男女婚姻都要面对这个问题的吧,婚姻是一场长达几十年的马拉松,总有那么些时刻会让你抓狂。可是好莱坞核心价值观:再抓狂,生活再糟糕,一切也要回归正轨,this is the life。
    最后,只能说本片吸引我的重点完全就是朱莉安摩尔的出彩表演,出色的拿捏火候,把握家庭故事的温情与节奏。也许今年虽然得到了奥斯卡提名却未能夺冠,可是贝宁这个本身就是一个难以诠释的角色,她既有雄性的特质,又有女性的温情柔软的一面。不得不说她也是让本片更加好看的一个功臣

 5 ) 我又要耍偏激了

这片子今年以黑马之姿频繁现身各大奖项,且屡有斩获。

其实“借种你生一个孩子,我生一个孩子,然后我们一起长相厮守下去”这个议题也曾经很浪漫的在QAF当中演绎过喜剧,在TLW当中演绎过喜悲喜剧(TLW后面剧情整个天下大乱),甚至一本正经地在我的平凡人生当中提出来过。

这部电影无疑就是将这个议题延展了一下,好像QAF和TLW都结束在“公主和公主从此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字幕一闪“十五年后”,公主和公主就变成了片中这个场景——激情不再,欲求不满,儿女叛逆,家庭危机。

但是假如我们把其中一位公主换成王子呢?这个情节仍然成立,只是以此拍成的电影肯定得不了奖——因为讲这些中产阶级家庭危机的故事实在太多太多。
而本片无论是在人物设定上——一个事业成功、业务繁忙,控制欲强的家长,一个慈爱温柔,美丽动人,寻找自我的主妇,一双正在叛逆,惹是生非,渴望独立的儿女,一个魅力非凡,英俊潇洒,从天而降的闯入者;抑或是剧情的安排上——家长因专注事业而忽略了家人感受,一手抚养儿女长大的主妇一方面寂寞难耐,另一方面渴望在家庭之外的成就感,而苦于自我挣扎却得不到另一半的支持与谅解,于是给了闯入者可趁之机,本来看似完满无匹的五好七好家庭面临瓦解,甚至是在拍摄手法上,在细节设置上,都并无任何特出之处,唯一讨巧的只有人物的背景——家长与主妇都是女人,而那个闯入者却是一双儿女的基因老爹。

因最后出来的成品不错,角色本身的样子都演绎了出来,情节也算合情合理一波三折,不好说导演这是在“取巧”,但是这样一部片子却在各颁奖典礼上大杀四方,就让人有点不解——这究竟是对于电影本身的鼓励呢,还是对此题材的偏心呢,还是对本片所表现出的主流中产阶级价值观的褒奖呢?

我是很反感这样的。记得我们刚到法国不久,就参加了pride游行,当时的游行主题是同性夫妇要争取与异性夫妇同样的领养权。法语课上也就此论题展开过辩论,持反对意见的同学的主要观点就是——怕同性夫妇养出来的小孩“不够正常”(性取向and心理状态),持支持意见的同学于是反驳道现在的同志和变态杀人狂基本上都是异性夫妇养出来的,要说不正常,就已有的数据来看明显是异性夫妇养出的小孩更加不正常,说同性夫妇会养出“问题儿童”的比例一定高过异性夫妇那纯粹是臆想,并无实据支持。

会造成这种理所当然的臆想的根源是——我们如何定义“正常”?几千年前,人类还在母系社会,由“一群母亲”养出来的下一代按照今天的思维逻辑是不是应该“集体变态”,人类是不是应该在当时就灭绝?即便现在,一夫一妻也不是唯一的婚姻模式,由一夫多妻或者多妻一夫家庭养出来的小孩是不是都应该送去做心理鉴定,这些仍然延续此种婚俗的社会是不是应该早都消失?

美国人很讨厌的一点就是喜欢将自己的价值观与生活模式强加于人,并且一脸笃定地说“这才是正常的,这才是正确的,这才是美好的,这才是事情该当的面目”,太可恶!
记得QAF里有一集是小Micheal和他的亲亲老公被邀请去向公众展示“同性夫妇也可以很正常”,一开始主办方希望大家都西装笔挺——一言蔽之,极力地模仿异性恋,向异性恋社会无极限地靠拢就对了。但是可爱的Micheal最后带了一队drag queen到现场,并且声称“我们就是这样一群人,我们跟你们不可能一样,但我们也是正常人”

这部电影就是这样一副西装笔挺,意图向异性恋社会无极限靠拢的模样。将其中一位家长换成男人,这就是一个典型的美式中产阶级家庭。这无疑又是在告诉世人说“这样才是正常的,无论同性还是异性夫妇都应该以此为目标努力啊”

我很讨厌这样

 6 ) 我们都很好

《孩子们都很好》以大女爱丽丝和儿子雷瑟为切入点,拉开一段奇妙的重拾传统家庭之旅的序幕。两个女人通过保罗的精子生下这对儿女后,一直努力把其抚养成人,放在东方人的世界来看,真让人瞠目结舌。一个失去父爱、父权的家庭,居然能够撑到今天,可以说这个非传统家庭隐藏着巨大的“维稳秘密”。也正因为许多观众产生了好奇,包括可能连导演、编剧也对这样的家庭产生了怀疑,于是就把正常的,或者说传统的家庭观拉扯进来,然后让两个情感世界观互相碰撞,擦出火花。影片从捐精人保罗介入这个一直“没有问题”的家庭后,仿佛制造了不少矛盾和问题,但我认为是保罗把这个家庭本来应该有的隐形的问题化为显性问题而已。这首先是女人的欲望问题。我这里的欲望指的是控制欲和性欲,妮可作为女同性恋者的攻方,她担任的是整个家庭的核心角色,支撑家庭稳定、和谐发展的支柱,也就是一家之主。通常,传统的完整的家庭中,父亲才能够成为一家之主,父亲理应具有控制欲。丧失控制欲,家庭中心则难以形成,很可能使家庭关系涣散、分裂、瓦解。而妮可代表的是一家之主的符号,她也就具有这样的控制欲,影片多次表现她对孩子日常生活的控制——人身控制。作为退休的医生,她明白安全的重要性,同时也因为这份曾经的职业,使她变得敏感,从而具有比一般家庭更强的控制欲,甚至是支配一切的。她要让孩子承认她的核心地位,她要表现出家庭核心该有的核心力量,所以她必然要事事管制,实质为的是获得心理认同感。这个阴柔气息浓重的家庭,失去父爱是个不争的事实,孩子的发展也会被其他人所笑话,因此为了让孩子们都很好,妮可不允许保罗以“父亲”的身份入侵她的家庭,妮可的敏感和强势差点毁了整个家。而作为女同性恋者的受方,朱尔斯则是还原为母亲的形象,在家中处于辅助性核心地位,为孩子排忧解难。但她毕竟是一个性识别正常的女人,长期仅从性爱录像寻获少量的性欲快感,很快便露出本性,难以抑制长期积累下来的压抑。所以,当遇到真男人保罗,二人共事之时,也是他们能够借以“父母”的伪身份来获取身体愉悦的时刻。如果孩子们承认这个捐精者保罗是他们的父亲,那么保罗和朱尔斯之间的性关系实在不算什么出格的,但因为孩子已经习惯活在这么一个非传统家庭中,从而被妮可支配着一个早已形成的观念——只有妮可才是他们家庭的一家之主。因此,就如一山不能藏二虎一样的道理,一家不能藏二主。结果,保罗成为被妮可排斥、攻击的对象,是这个家庭的危险人物。而朱尔斯受限于这个家庭无形的规条伦理和对孩子们的关爱,只能撇清和保罗的交往。导演和编剧的思路都是清晰的,在分析角色心理的时候,创作者抓住的不是成人观而是孩子观。这也就是为什么片名叫“孩子们都很好”,他们通过孩子的心理视角,去审视一个非传统家庭存在的意义,探讨他们是否承认这种存活在畸形家庭伦理体系的家庭关系。为了保证已经被“驯化”的孩子的正常发展,他们的生活环境依然没有因为这次事故而被破坏,这也体现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人的不受理性束缚的开放式家庭观念。《孩子们都很好》被提名83届奥斯卡最佳电影,其罕见的对家庭伦理的另类解读方式确实令人眼前一亮,不过再好也只不过是一部家庭伦理轻喜剧而已,平民化的叙事和影像并未达到足以影响大部分人观念的高度。况且,影片真的没有一点喜感。

 短评

“两个人顽强爬过一堆狗屎,年复一年,衰老、改变,就像马拉松…有时候当你们在一起久了,你会看不见另一个人,而是看到自己阴暗的投影,不再跟对方倾吐,而是开始行错路,行为卑鄙、做出错误决定…有时候你最爱的人你伤她最深”片子太淡,老生常谈,摩尔、贝宁你们怎么还没拿奥斯卡影后?★★★☆

8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关于同志电影,20年前开始讨论自我认同,10年前开始讨论如何把握爱情,现在,该是开始讨论如何组建维系家庭养育子女的时候了。这个电影,有些时代意义!

12分钟前
  • Inv Maurice
  • 力荐

演员没得说,撑起了整部戏。题材很有争议性所以为电影的期待值增添了保障。但就电影本身来讲,还是有些落于俗套。

17分钟前
  • B-B-B
  • 推荐

其实还是家庭与中年危机之类的老话题,只是背景成了拉拉,变得更有趣了。男人以为和摩尔在一起是让她正常,是因为爱,却忘了自己首先是个第三者。

21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非常生活化

25分钟前
  • 姬气猫
  • 力荐

喜剧,很多台词很机智,看得赏心悦目。剧作上不是没有问题(两个孩子的戏虎头蛇尾),而且有些血统论(如儿子找爹)。卡司超强,贝宁的表演绝对值一个影后啊。朱利安摩尔又一次扮演了一个Female。这个故事在《QAF》里也看到过,同样是P出轨,但是“捐精者”这个设计太绝妙了,恶狠狠地嘲笑了父权结构啊

28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中产阶级的正确生活

33分钟前
  • makzhou
  • 推荐

2010年看的。中年危机。摩尔阿姨的雀斑么么。

34分钟前
  • 孟美味
  • 推荐

如同《朱诺》《阳光小美女》带给我们的惊喜,贴近生活的平实剧本,不会过于戏剧化又遍布幽默笑料,最后观众都笑中带泪满心温暖,太棒了。几个主角的表演都很赞!非常喜欢。

38分钟前
  • TORO VAN DARKO
  • 推荐

太欢乐了!直男的形象好负面。。

43分钟前
  • 胡子(胡续冬)
  • 推荐

影志问:朱丽安·摩尔你怎么还没拿奥斯卡影后? 我表示+1 其实之外 没有太多值得一说的东西 虽然是个新奇的剧本 还是改不了美式爆米花的本质

46分钟前
  • 周鱼
  • 还行

极佳的选角与表演,甚为动人。

50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就是因为有婚姻 本来挺美好的事都变成不对的了

53分钟前
  • Jin
  • 推荐

“我爱你,小鸡。我爱你,小马。”一个奇怪的家庭组合,一段不惑之年的邂逅,一个关于爱与背叛,成长的故事。但如果不是拉拉家庭的这层包装,故事应该会平庸很多,结尾也略显草率不够分量。★★★

57分钟前
  • Q。
  • 还行

我要杀向米国 那张绿卡 娶个男人!

59分钟前
  • 阿哈利姆
  • 力荐

我突然觉得这种家庭很好诶!多和谐!果然比男同和谐的多!又比普通家庭有意思得多,但也并不缺少什么,不错!

60分钟前
  • 彌張
  • 推荐

终于有人公开表达我们的观点了!!质疑女同志看钙片的盆友们快来这里寻找答案!!

1小时前
  • Connie
  • 还行

班宁太帅了

1小时前
  • 眠去
  • 推荐

直男太悲摧了。。。我很同情他。

1小时前
  • 阿子
  • 推荐

看到中间剧情突然狗血起来 但是想想看也合乎情理

1小时前
  • 贾小宁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