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的故事

记录片法国1988

主演:尤里斯·伊文思

导演:尤里斯·伊文思

播放地址

 剧照

风的故事 剧照 NO.1风的故事 剧照 NO.2风的故事 剧照 NO.3风的故事 剧照 NO.4风的故事 剧照 NO.5风的故事 剧照 NO.6风的故事 剧照 NO.13风的故事 剧照 NO.14风的故事 剧照 NO.15风的故事 剧照 NO.16风的故事 剧照 NO.17风的故事 剧照 NO.18风的故事 剧照 NO.19风的故事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7-17 04:16

详细剧情

  于是风来了,风起于沙漠,终于我们的发际。亘古承载我们不安现状的风,来了,在多年前下过的那场雨之后。  于是风来了,从西方到遥远的东方,你牵着多年前用纸板造出一架飞机的小男孩的手。回去吧孩子,多年来天之涯海之角被风吹拂的岁月,我想用来跟你交换那些纸板。  你看见没有,我的在风中飞着的白发,那么苍老那么骄傲。跟我来,我要告诉你一个秘密,你看我在沙漠里有一把椅子,我坐着在夕阳里看风经过。如同儿时花园。  还好吗,那些东方母亲苍老脸上神秘安详的皱纹与沟壑,在风里。还好吗,射日的英雄与千年帝国永远藏在地底的兵马。而我是被故土放逐的。因为我看见人们看不见的东西。我孤独,我不知道我看见的东西是否真实存在。  但风还在吹拂,我是被风带来的,古中国的松树林玉露凋伤,我希望自己能空静如一个东方老者,但我不能,我见过太多的事,我见过雨,桥,天空,蝎子和火焰,我见过真实,虚幻和冲突,我大笑桀骜,天空如镜映在眼底。  我知道那个造纸飞机的小男孩就藏在我身后。从十岁到九十岁有八十年飞翔的梦可以做,我一点没浪费时间。  盘根错节的强大生命与爱啊,有一天强大帝国的兵马俑会苏醒起来大步前进并发出惊人声音,而我会对你挤挤眼睛说道,这么好的世间,只有我看见了。  风带我们来过。风也会带我们走。风知道我一生的秘密。有一天,他也会说给别人听。  --青衿  ----------------  尤里斯·伊文斯  一位被上帝永久放逐的“飞翔的荷兰人”,被自己的祖国宣布为叛徒,被美国联邦调查局列上黑名单的纪录电影大师——尤里斯·伊文思。从13岁就开始拍摄电影,有“先锋电影诗人”之美誉。直到90岁完成令人震惊的封镜之作《风的故事》。世界哪里燃烧,他就把摄影机投到哪里去,并始终把镜头对准普通的人。20世纪的世界风云变幻几乎都在他的摄影机镜头里定格,化为影像史诗。  1984-1988年伊文思与罗丽丹多次来中国,拍摄他酝酿已久的纪录片《风的故事》。年近90的伊文思继续进行艺术探索,影片拍摄的几乎是被认为无法拍摄的事物。这是伊文思对自己几十年艺术生涯总结式的归述,融合了他早期的抒情性的电影语言,“直接电影”的手法,以及超现实主义的表达方法。影片的表现手法细腻,内容虽然抽象而又晦涩,但是富有想象力和启发性,受到人们的热烈称赞。此片是他的最后一部作品,于1989年初在巴黎举行了首映式。  ------------

 长篇影评

 1 ) 风中的永恒

风的故事是尤里斯,伊文思导演的最后一部作品,是来中国拍摄的一部超现实主的纪录片,“飞翔的荷兰人”与风的关系当然是息息相关的.他与中国的关系也是息息相关的。 风是哪里的风?风是东风的风,是中国的风,是共产主义的风。晚年的尤里斯只有半个肺的老人,对于风的渴望是常人难以想象。风的故事是谁的故事?是作者的故事,也是中国的故事。这是一部自我审视电影。尤里斯本人就像一阵风,吹遍了世界各地。伊利斯用摄影师记录了20世纪中国的变迁,也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曾说“是中国收留了他”。 色彩与构图的唯美,当之无愧得“先锋派电影诗人”之称,在这部影片里每一幅画面的构图都像诗一样美,而且将中国的李白捞月落入水中的场面,“一个诗人在描述另一个诗人”,到月亮上的场景,嫦娥翩翩起舞的画面,”像一首诗中写的那样“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在沙漠里拍摄的照片么每一帧都是一幅唯美的摄影作品,尤其是作者走向沙丘的场景。美猴王,乐山大佛,嫦娥,兵马俑 ,他将中国形象都展现在屏幕上,他将中国的传统形象展现给了世界。 “我重来没有拍过违背自己意愿的影片”,这是伊文思的一声的写照,在《风的故事》中也将这一慕展现出来了,正是因为这样的性格,他被自己的祖国的拒绝承认,也正是因为次他拍了这部关于风的电影,他认为这是大地的呼吸。在风中,他似乎找到了生命的真谛。这是一部想《雨》等先锋派电影风格的回归,也是记录电影新创造,从先锋派到超现实,是他壮阔的一生。

 2 ) 无力也要反抗

美好的伊文思
一个人的力量
是啊
常常会说他值多少

神秘的中国在伊文思的摄影机中
那种神秘是对中国的向往
是对中国的爱
爱的深
大跃进
党的方针与路线
那些给老外推销的人民
他们手中的钱

多少年了 落后的中国
什么时候你才可以站起来
最后的女人在伊文思电影中也是如此的夸张
这种夸张是中国所没有的欧洲浪漫主义

伊文思站在中国
是时间让伊文思站在中国
当然 朝向未来

可是丑陋的中国人
我对你是如此的爱
甚至天天与你争吵

飞机步入中国的街道
超现实
操现实

贾樟柯也是这样
火箭

我知道此片是威尼斯金狮奖
我知道中国这狮子让人很无力

 3 ) 一部极富现代性的纪录片

《风的故事》是导演的收官之作。大师之所以能成为大师,是因为他在他的艺术创作领域不断地提高自己对艺术形式的驾驭能力和对艺术直觉的感知能力。若说,《茅屋》是新手的青涩稚嫩之作,那么《风的故事》就是新手蜕变为大师的超凡脱俗之作。不觉得后者是导演的巅峰之作是因为一个艺术创作者的创作轨迹都是一个开口向下的抛物线,巅峰时刻往往都是中年阅历感悟积淀深厚时期,《塞纳河畔》、《海岸之风》等等都是更值得我们去挖掘的作品,只是不同时期的作品体现着导演不同年龄阶段的艺术感悟力和世界观。该片表现似梦似幻,幻象与现实相结合,手法前卫,是一部极具现代性的纪录片。索玛利娜坦言,该片在当时至少领先欧洲纪录片创作20年。
月球梦幻。本场戏融合了多种领人记忆深刻的意象,如中国的月宫嫦娥、诗人李白抱月而终和法国表现主义风格先驱梅里爱的《月球旅行记》,都是极富诗意的文化符号。尤里斯伊文思自己扮演主角,从梅里爱的月亮嘴巴里走出来,拄着拐杖漫步在月球表面(虽然从布景上看这是一个极为简陋,让现代观众无法产生任何更美情趣的联想力),从一个孔向下望去。唐代诗人李白正醉意七分地躺在一叶扁舟之上,一曲《将进酒》直抒内心对人世间的感慨之情,突然水面浮现偌大的月影,诗意正兴的李白扑了进去,之后还有着各种古今服装的人前来江边凭吊。这或许是一个民间故事,李白和李白的才气领多少代国人陶醉神往,或许由于艺术趣味相投,这故事就被导演用在了该片创作中,用镜头表现浪漫主义领本片艺术想象力增色不少。接着伊文思对话嫦娥也是极为有趣。嫦娥胸中郁结是因为苦于孤独寂寞,两人相谈甚欢,期间还穿插着现代艺术体操的表演,同一场景打破不同的时空语境。
兵马俑。这场戏有趣的部分是因为它不在拍摄计划之内,尤里斯伊文思的要求无法得到兵马俑管理方的满足,可接下来的戏成了伊文思个人性格和艺术理念的展示。他让人去小摊贩那购买数量众多的兵马俑,自己布置成一个简陋的兵马俑阵来拍摄。整个过程镜头纪录了很多伊文思欢笑的时刻,或许这正像个游戏让这个老顽童可以重新玩味一把,同时这也是他对艺术表现的严格要求和执着。伊文思在众多真人兵马俑行进中间或许真的很满足,获得了内心与古代威严肃穆力量的一次深刻交流。
棚内生活戏。大门一开,一群演员涌入棚中搭建好的各个场景,京剧表演、广播通知、结婚仪式、学生合唱……这是一段生活缩写,广播演讲的功能象征着时下的中国人民生活一片其乐融融的景象,蓬勃朝气。一只京剧装扮的猴子游走在其间,不被旁人发觉,表演结束人尽散去之时,伊文思背朝观众走向大门,和门时一扭头原来他的脸上画着京剧猴的脸谱,而这只猴子还出现在片中其它场景中,比如老人打太极和兵马俑拍摄等。一个西方人,在影片场景中常常使用猴的脸谱符号,一方面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极其了解和喜爱,另一面是表现一种类似的中西文化交融的理念。这也是晚年的伊文思极其想尝试和驾驭的题材。
90岁高龄的伊文思坚持上黄山、走沙漠,去拍一部有关无形无影的风的电影,这需要何等的勇气。突然想到了一代枭雄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这种回望反思的情境对杰出的人类情感而言都是共同的,若他不选择从政,那么他的文学成就是盖世无双的。或许大师的晚年都是通达的,无论对艺术世界还是个人生活,所以才有那么多好的充满想象力的艺术成就斐然的杰作,如费里尼的《月吟》、黑泽明的《梦》等等。重温经典,缅怀大师!

 4 ) 送你上青云

1 乐山大佛(乐山大佛!)

2 孙悟空画龙点睛

3 梅里爱的月球住嫦娥

4 一代代人祭“朝如青丝暮成雪”的李白

5 中国众生相游园会

6 1938年伊文思拍的抗日战争片段

7 兵马俑,中国式禁拍和中国式谈判

8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9 戴袜套的兵马俑真人版
     


    果然是“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5 ) 风的故事

    故事从一个梦想飞翔的小孩开始,风车的翅膀在屋子前不停的煽动着,于是,飞机穿越云海,来到了中国。当80多年后,老人再一次面对风的时候,他在想的是什么呢?
    黄土高原上,无尽的沙漠,一把椅子,一个背影,一个大特写,是充盈着泪水的双眼,银发如雪。或者,我们都会错了意,伊文思从来不是要以中国来作为影片的终极目的,只有这个生命即将走入尾声的老人才是影片当仁不让的主角。而那些撕裂的,咆哮的高原风恰似老人一生要捕捉的,恍如生命里那些最耀眼的瞬间,记忆中最难以抹去的片刻,以及追逐了一生中隐藏在内心最底层的梦想。而此刻,“我”即将远离尘世……
    后裔射日时是何等豪壮,嫦娥翩翩起舞……当伊文思再一次遇到嫦娥时,却听到月亮上的嫦娥是何等孤寂。“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李白醉酒沉江,剩下的是最美丽却也是是最虚幻的景象——水中月。你看见了它,却永远得不到。伊文思或许在求风的过程中,明白了,释然了。于是,数千年前的秦俑再度舞动,于是,就让风吹过,生命中留下痕迹……

 6 ) 超现实主义于超理想主义的完美结合

纪录片大师用这部超现实主义的影片在生命的尽头诠释了自己对于中国神话人物与现实中国的理念。将内心对中国的热爱,表现的淋漓尽致。每一个场景背后都隐喻了深深的执念,借助于风这个概念把这些场景串联了起来。天马行空般的把一个孩子般内心的风烛老人的心态演绎,带给西方人极大的震撼。场景中经常出现的尤里斯坐在一张沙漠中的椅子上,他坚强的布满皱纹的脸庞,坚定而执着,追求着他对于中国的热切的爱。爱上了中国这片广阔的土地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

 短评

呵呵,呵呵

5分钟前
  • 嘉 玲
  • 还行

在《风的故事》中,荷兰作为风的国度,是伊文思生命的开始,但是“风”却最终把他带到了中国,使得中国成为伊文思生命的终点。《风的故事》完成后的第二年,他离开了这个世界,这也使得这部电影成为一个遗嘱。一个没有中国内容的伊文思其实是无法想像的。

10分钟前
  • Cary C
  • 力荐

真实与想象交错,一念沙起,御风狂笑。伊文思对于风的表现并未仅仅停留在客观物质表面而是融会贯通于整个民族精神气节间:谈笑有姮娥,往来无谪星,秦俑谐列阵,行者妙点睛。鹤发童颜,稚心未泯,时有即兴神来之笔,老者乘轿行走于黄山之巅@资料馆

12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力荐

这必须出自一位热爱中国的大师之手。

14分钟前
  • jun.
  • 力荐

“早期新纪录电影”补课。主观真实下的虚构“大片”,叙事以“风的视角或要素”为核心而展开,由风而起、随风而逝。从展现旧传统与新现实交汇在“魔幻现实主义中国”出发,尤里斯·伊文斯对自己做人生总结,最后还挺感动的。

17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一个九十岁荷兰老头的八十年代中国的记忆群像拼图,从后羿到李白,从梅丽爱到嫦娥,啦啦队到骑行大军,长城到兵马俑等等。孙大圣绝对是最出彩的一笔。一个老人的想象力和对中国文化探寻解读的心愿,俏皮生动,也有得闷。

22分钟前
  • Bèn
  • 力荐

【资料馆】玄。音乐。想像。片场。中国摄影师。

23分钟前
  • 私享史
  • 力荐

有几个镜头非常的卡尔维诺~!

27分钟前
  • 芥末蘸酱
  • 推荐

飘逸如诗,纪录片也是可以这样拍的。

28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伊文斯大师已到禅境。回顾、追寻、和对自身与世界的未知的探索

33分钟前
  • 马西吼吼吼
  • 力荐

我们疯狂地拍风,拍摄不可能之事才是生命中最美好的。影像、历史、时间、记忆。对中国文化的迷恋(太极拳、孙悟空、后羿射日、李白饮酒作诗、嫦娥、戏曲、龙腾、1938抗日战争、乐山大佛、长城、兵马俑)以及月球旅行记的乱入。拍的相当有意识,相当美。自由表达权,为艺术而战。

37分钟前
  • Cloud-D-Zoro
  • 推荐

风萧萧兮易水寒 今日无风

39分钟前
  • Santa 紫霞仙子
  • 力荐

5.0 包含了他對中國特有的情感,看了之後很感動。很像他的告別作。

41分钟前
  • 大佑
  • 力荐

尤里斯·伊文思对自己作品和中国情结的抽象总结。这种抽象因为之前一部部具体的纪录片而显得可信。最感人的一幕是,白发苍苍的伊文思握着一个小男孩的手,说:“我从远方来,我不懂你们的语言,但我可以感知你的手,你的手指紧握着我的手指,我感到我能理解你,我们在说手语。”

42分钟前
  • 远子
  • 力荐

看起来很有感觉,喜欢里面的风,孙悟空和拍的中国的各种东西。ps年轻版的张献民也很不错哟

46分钟前
  • 图啦啦
  • 力荐

飞翔的荷兰人——尤里斯·伊文思,借“风”承载人生的痕迹,流动的镜头,行径的轨迹,绵延的梦呓,大师晚年对记忆与影像的追溯。

48分钟前
  • 柯里昂阁下
  • 力荐

这不光是拍中国,这是借东方元素拍自己的人生总结啊。有人终其一生都在追逐“无形的事物”——可能是某种信念,某种信仰,或是自由,或是热爱,伴随着苦难和幸福。这一切,如风般,难以捕捉,却能切身感到它拂过了面颊和发丝,并通过生命的呼吸,灌注全身。如沙砾的往事,随风疾驰而过,还没来得及把握,就已远去,只留下远去的影子。风带走一切,也汇聚一切。汇聚于美好中,汇聚于岁月中。

53分钟前
  • 李铁酱
  • 力荐

安东尼奥尼4个多小时的《中国》透支了我对这类片子的好奇,这部片子最妙的地方在于孙悟空的串场,灵气的很。

57分钟前
  • 唐伯猫
  • 还行

拍摄不可能拍摄之物,电影所能表达的巨大而细微的美尽在其中,又找到一些十几年前看安哲、基氏电影的幸福感,发自内心的激动要喊出来:好美呵!然后数了一下,从1938年伊文思来华支持中国人民抗战到1988年,他访华应该超过20次了吧

60分钟前
  • 心猿
  • 力荐

大学第一节课,师生见面聊天客套,永远记得“我跟的第一个剧组是伊文思的组”这句话,旁边同学目瞪口呆还不忘发了条朋友圈。

1小时前
  • 冷水浴缸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