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2012

爱情片英国2012

主演:凯拉·奈特莉  裘德·洛  米歇尔·道克瑞  凯莉·麦克唐纳  亚伦·泰勒-约翰逊  艾米丽·沃森  马修·麦克费登  奥莉维亚·威廉姆斯  露丝·威尔森  艾丽西亚·维坎德  多姆纳尔·格里森  

导演:乔·赖特

播放地址

 剧照

安娜·卡列尼娜2012 剧照 NO.1安娜·卡列尼娜2012 剧照 NO.2安娜·卡列尼娜2012 剧照 NO.3安娜·卡列尼娜2012 剧照 NO.4安娜·卡列尼娜2012 剧照 NO.5安娜·卡列尼娜2012 剧照 NO.6安娜·卡列尼娜2012 剧照 NO.13安娜·卡列尼娜2012 剧照 NO.14安娜·卡列尼娜2012 剧照 NO.15安娜·卡列尼娜2012 剧照 NO.16安娜·卡列尼娜2012 剧照 NO.17安娜·卡列尼娜2012 剧照 NO.18安娜·卡列尼娜2012 剧照 NO.19安娜·卡列尼娜2012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7-17 11:19

详细剧情

  为了说和花心的哥哥奥布朗斯基(马修·麦克费登 Matthew Macfadyen 饰)和嫂子多丽(凯莉·麦克唐纳 Kelly Macdonald 饰)濒临破败的婚姻,美丽贵妇安娜·卡列尼娜(凯拉·耐特丽 Keira Knightley 饰)乘坐火车来到莫斯科。她在当地邂逅骑兵军官渥伦斯基(亚伦·约翰逊 Aaron Johnson 饰),后者风度翩翩,英俊迷人,令多丽的妹妹凯蒂(艾丽西卡·维坎德 Alicia Vikander 饰)神魂颠倒,也让已为人妇的安娜心中若有所动。忌惮周遭的风言风语,安娜压抑内心的情感,乘夜返回彼得堡的家中。醉心名利的丈夫亚历山大·卡列宁(裘德·洛 Jude Law 饰),似乎全然无法体恤妻子心中的苦闷。未过多久,渥伦斯基尾随来至彼得堡,安娜再也无法闭锁那充满爱火和渴望的心门……  本片根据文豪列夫·托尔斯泰的同名经典名作改编,荣获2013年奥斯卡最佳服装设计奖。

 长篇影评

 1 ) 事实证明我是无法接受一个干瘪的女人去演少妇的

安娜被毁了。

事实证明我是无法接受一个干瘪的女人去演少妇的。

古典剧王牌编剧Tom Stoppard 与青年才俊导演Joe Wright 把托尔斯泰的《安娜 卡列尼娜 》改编成了一部华丽丽的舞台剧:那些绫罗锦缎的戏服,那些超现实主义的舞台设计,那些如诗如画的自然风光,那些朦胧的灯盏效果,那些流畅的场景切换,都如此浮华梦幻。

可是这些浮华的装点,别出心裁的改编,比起选择真正适合的角色,哪一个更重要?导演似乎本末倒置了。让Keria Knightley 来演安娜,这绝对是一个错误。

托尔斯泰笔下的那俘虏了Vronsky的安娜是这样的:Because in the expression of her charming face, as she passed close by him, there was something peculiarly caressing and soft. 然而我们看到的是Keria 招牌式的撅着嘴的傲慢与凌烈的冷漠。这用在Elizabeth身上或许恰当,但安娜的柔软,妩媚,风情,被毁了。

苏菲1997年的版本虽然是一个平庸的改编,但我们至少能从苏菲的眼睛里看到柔顺,看到娇媚,看到婉约,看到带有轻微挑逗的含情脉脉。Keira 的眼睛里也是有挑逗的,但那是一种令人畏惧的挑逗,一种冷冽的清高,一种高傲的姿态。有时候她会让我想到章子怡,一样凶狠固执的表情。她们这类的表情总让我感觉欠她们好多钱,要还。

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是美丽与迷人并存的,托儿斯泰用的词是charming, radiant, blushing,striking beautiful。我不否认Keira 有一张striking beautiful绝美的脸,她穿着一身华丽的黑色丝绒裙子,在舞台中央翩翩起舞。谁都不能无视她的美丽。

但我拒绝认同她演的安娜是迷人的,我看不到blushing,radiant,charming,看不到一点少妇的光晕,一点少妇的丰润, 一点少妇的秋波微转,我们看到是那华丽黑丝绒下的一把瘦骨嶙嶙,可怜的安娜,舞台生风的裙子却衬不出她的娇媚,那条华丽紧致的黑裙在她的胸前显得松垮无力。在这点上,苏菲的适合度再一次更加明显。同样的striking beautiful, 不同的是苏菲同时拥有另人着迷的身体,那柔润的胸脯,婀娜的蛮腰与那修长的姿态。而Keria 的身材:单薄消瘦的上身,粗壮的双腿,显得有些男孩子气。这样的身材或许也有一种别致的性感,像她代言的Coco Mademoiselle, 但是那不是安娜。

Keira 作为一名青年有为的女演员,她的努力是不可置疑的。但我觉得她若要有所自我突破,去尝试更多样性的角色,还需要刻苦的修炼与丰富的人生阅历:

她有一张精美的脸庞,她的脸在静态的时候特别的美,那冰雕一样的美,最适合做没有表情的迷失装。但是一旦转入动态的时候,她的脸部肌肉显得紧张,僵硬,机械。失去了含情凝睇的生动,也没有嫣然一笑的妩媚,更谈何专递眸含秋水,眉目传情的神态。她的脸部表情永远在0与1之间彷徨,0是愤世嫉俗的高傲,1是惊魂四射的悲痛,剩下的那些是机械的抽搐。至于她的笑,总是如此勉强,如此不自然,如此没有感染力,仿佛她知道自己不笑才是最美的,所以克制着。

再有,她似乎特别中意悲剧,贵族也是她的特长,无法想象她去演农民,妓女或像Emma Stone 那样犀利自嘲的女孩或是Anna Hathaway 在 Devil wears Prada 里那样草根的角色。这并没有什么不好,各有所长嘛。但问题在于这一系列雷同的悲剧角色加剧了她紧张的脸部肌肉,她哭起来更美了,笑起来也就更不自然了,那冷峻的双眼里似乎只有悲楚与挣扎,却无办法传递在爱里的感觉,在欢乐里的娇媚,在幸福中的柔情。

所以Keira演的安娜是一个渴望悲剧的女王。她到那里都是最显眼的,最锋芒的,最得爱的,然而当一切繁华富贵渐渐远离她时,当甜蜜锦簇的爱情渐渐消失后,她开始怀疑这一切,怀疑自己的美丽,自恋的她无法容忍这种落差带来的耻辱,心甘情愿地走向悲剧,她死得时候,那血迹,在她的额头星星点点排列得整体,如印象主义的画一般,美,死都要这么美。Guardian 的影评人说她演的是:she is the artless wife and mother, suggesting a new subtlety and maturity in her acting. 但观众们遭到了观众们的抨击的:Personally I can’t think of an actress less suitable for the role than Knightley. Apart from the fact that her range, thus far at least, consists of pouting and yet more pouting, she simply looks wrong. Yes, I know looks aren’t everything, but my idea of Anna is as a rather more mature woman. (“我个人认为没有再比Knightley 更不适合演安娜的演员了,她的表演除了噘着嘴,还是噘着嘴,她是一个错误。我知道外形不是一切,但安娜至少应该是一个真正的成熟的女人”)。她的评论很快就有了555条10086 +1 。看来我不是一个人在刻薄着。

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并不是一个自恋者,她渴望爱情,渴望被爱也义无反顾得去爱别人,为了爱情而走向毁灭,同时她也渴望被救赎,被道德救赎,挣扎矛盾的她最后走向了绝路。有点像是《魂断蓝桥》里的马拉,说到《魂断蓝桥》突然想起美丽的费雯丽,或许她是可以把安娜演活的。

如果说女主角是失败的选择,那么男配角绝对是一个笑话。怎么想到让Kick-ass 里的男童,去演一个英俊风流的军人,托尔斯泰笔下的他是:squarely build, dark man, not very tall, with a good-humoured, handsome and exceedingly calm and resolute face.。如果要找Aaron Taylor-Johnson 和Vronsky的共同点的话,那恐怕就是:Not very tall 了。相比97年的Sean Bean, Aaron 只能说是一个更加不合情理的选择。至少Sean Bean 还是有男人的英气的,Aaron 只是一个金毛乱发,青春痘印满面的少年。选择他,无非是为了商业上的成功吧。


抱怨了一堆,休怪说我刻薄,我们谈得是19世纪最伟大的文学作品,岂能任人不负责任的为了纯商业目的而搬上银幕。

另外我手头只能找到一本英文版的安娜,所以只能引用英文,还好些段落都是直白的描写,不应有太大歧义。再说这片本来就是英国人拍,英国人演,说的是英语。

注:这是一篇差评,建议keira的影迷,特别是喜欢人身攻击的朋友们不如看好评吧。

至于谁才是真正的安娜,感谢下面淡茶同学的推荐,大家可以看看这篇:http://movie.douban.com/review/2310426/

 2 ) 矮子乔的御用女主角不是kk,是摄影机.

1.和几个同事一起看,其中一个是教"视觉传达"的(话说我也不懂是什么玩艺),看完后说了句,真够长的,不过,这镜头也太漂亮了吧.两位女同事和我讨论的是,kk一共换了几套衣服?

2.上部基因变种少女杀手已露端倪,这次是毫不掩饰了,矮子乔就是要把camp玩到底了,印象里第一个跳出来的不是红磨坊,是欧容的<天使>,接下来是阿莫多瓦.矮子你确定你真的是直的?

3.后半场脸部大特写不断,那股子我为我的muse拍片的姿态!!!你是爱kk的对不对!为什么还不在一起!

4.这个版的涡轮司机,算得上影史第一美了吧,连我这种独钟老男人的口味都心猿意马了,那个窗口阳光下来照到两人裸体的镜头(其实我当时穿越到<蓝宇>海报了),小白脸那诱人的小屁股...而且,他比kk白!!!这.....

5.华彩依然是舞会,矮子你是有多爱拍舞会!几个长镜加快剪,最后配上镜子里kk分裂成两半的脸,虽然不算这厮的新招,可是身为老残粉依然热泪盈眶!小乔你应该拍<倾城之恋>啊!白流苏舞会抢范柳原,可不就得这么拍吗!!!

6.前苏版本(包括电视剧)真心完全无印象...

97版印象只有那个冰湖融化的镜头算是很俄罗斯,可惜苏菲马索那面瘫脸实在没有存在感,加上导演想引入列文线结果两条线都七零八落;嘉宝版嘛,中规中矩,从不觉得瑞典女神有什么演技,其实那年头才是真的拼存在感吧;最接受的还是杜维威尔的,有风格,费雯丽也真心演得好,不过,那年代的风格和现在比....摄影机能在天上飞来飞去吗?

7.硬要挑刺的话,还是觉得列文两口子的戏不够,再多点基蒂的戏来衬托安娜就更好,再多点列文纠结的文青戏码也算更尊重托翁?不过,也够了,咱电影院要看的都不是这些...

 3 ) 艳火

        原谅我是个浅薄的人。我一直对能顺利读完俄国小说的人心存敬佩。俄国文学里那些如火车般冗长的名字,那些对沙皇制度及人性深刻的探讨审视都让我望而生畏。而最让人无法忍受的莫过于通篇弥漫的带有工业色彩的坚硬冷峻又沉闷苦难的氛围,简直能让人看出抑郁症来。浅薄如我还是更喜欢简奥斯丁那样如下午茶般闲适的调调,英伦的风吹过来仿佛夹杂着花草的香气,而来自彼得堡的风则是裹着西伯利亚的冰霜让人无力招架。这么说来《安娜卡列尼娜》算是很好看的俄国小说,身为巨著,它竟然并不难读。而其中蕴藏的深厚能量则让人久久沉浸其中,难以抽离。
       于是当最擅长拍英伦风的导演Joe Wright携Keira Knightley和Jude Law翩翩而来,改编这部伟大的作品,看闲适的英伦范儿如何驾驭硬朗的苏俄风,让人无法不期待。《安娜卡列尼娜》已经被拍过很多次,看过Sophie Marceau的版本,那算是忠于原著的一次翻拍,只是实在太沉闷,看着那西伯利亚的漫天风雪和上流舞会里眼神交错我却几欲睡去,电影2个小时的长度很难表达出这部巨著深刻的内涵和精妙的细处,而那样中规中矩的翻拍哪怕是Sophie Marceau也难掩颓势。
       用平庸的手法来讲一个人尽皆知的故事,也许是翻拍经典最大的死穴。于是,当我怀着会不会闷的揣测开始看Keira Knightley版《安娜卡列尼娜》时,发现主创用完全不同以往翻拍的全新视角开始讲这个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时,心里顿时升腾出细碎的好感。电影开始五分钟,如舞台剧般的演绎和切换,华美又紧凑,仪式感十足,导演调度的能力让人叫绝。只短短五分钟,便紧扣原著地交代了故事的脉络,让人不能不喜欢。这也成为整个电影的调调,华丽又充满戏剧感。也许我太爱这样的表现方式,演员们浑然的英伦腔调我竟然不觉得突兀,有时候,我甚至觉得在看的是莎士比亚。
       很多人在说KK版的安娜不够玲珑有致不够美,但作为欢喜地看着她一路从Natalie Portman替身走来的我,还是觉得很美很惊艳。KK充满雕塑感的脸还是存在感十足,而她几乎都是大黑大白的礼服同样让人无法忘怀。第一次舞会的黑色出场甚至有种PUNK范儿,硬朗的性感让人想起她代言的CHANEL冷峻的芬芳。19世纪的俄国在此时并不乏味,圣彼得堡漫无边际的深寒里弥漫着浓重的时尚感。这让人想起Sofia Coppola那部同样遭人诟病,而我却觉得亮眼的《绝代艳后》。电影的配乐也流光溢彩,宏大的铺开来,恰如其分的晕染了剧情。音乐是全世界通用的语言,穿过它,我毫不费力地体会着19世纪漫天风雪里的悲伤和欢喜。的确,KK驾驭这样庞大的角色是有些力不从心,但这本不是要传世的电影,而每一帧画面却几乎都可以当作油画来看,我们还在奢求什么呢。
       一百多年过去,我们在不同的时空里审视那个叫作安娜卡列尼娜的女子,有的目光柔顺,有的尖锐刻薄。导演则和我们分享着他对安娜的热爱,安娜和渥伦斯基的相遇和种种都处理的非常清新,他用很英国的表达阐述着安娜飞蛾扑火的极致美感,最后安娜自杀的片段,震撼到让我几乎战栗,那更像是一种对自由殉道式的探索,而非绝望的自陨。这样的死去华丽又纯粹,扑面而来的能量让人窒息,原来燃烧才是最极致的盛放。
       有人在唱:曾经的黑白,此刻灿烂。KK版的《安娜卡列尼娜》并不让人悲伤,它很绚烂,叫人难忘。

 4 ) 我裘是来洗白卡列宁的!

        卡列宁不应该是贵族阶层典型的自私虚伪阴险无情的丑恶嘴脸么,为毛,我看着掉毛的裘这么悲情呢!
        卡列宁不应该是:你出轨我很丢脸,有失身份,毁了我的名誉,所以你不许背叛我。
         可是阿裘演出来就好像:我太爱你,只是我不敢说,所以求你别离开我。
          原著的设定不应该是,卡列宁觉得:我原谅你 ,显得我高贵。可是阿裘演出来就是:我原谅你是因为我爱你。。。

          安娜说,我是他的妻子,我怀孕了的时候,阿裘哀伤的眼神,落寞地走掉;安娜回来看儿子,阿裘望着她,难过地皱着眉。
          安娜产后身体虚弱,卡列宁和沃伦斯基在安娜床边和解,之后卡列宁还安慰了沃伦斯基,沃伦斯基在卡列宁怀里痛哭啊。
      尼玛这段我怎么看都是他俩要在一起的趋势啊!!!某人掰弯直男的功力长久以来一直有目共睹啊!
      特意去翻了原著,原著里床边和好确实是有的,但是后来哭的是卡列宁啊,或许导演是想强调沃伦斯基弱受的地位所以。。。

         应该是之前的解读对卡列宁有偏见,就好像琼瑶奶奶的作品里讲男主出轨一定是家有悍妇,小三是圣母。托老师这么伟大的鸿篇巨著,卡列宁肯定不可能是非常单薄的脸谱化的人物嘛!所以我裘的版本其实才比较贴切对不对。

==================八卦分割线==========================
        开头给奥博朗斯基刮胡子的那个不是《南方与北方》里的男主么,但愿我没看错,有错请指正。
        唐顿家来了两位,大小姐一共两场戏,居然衣服都没换。另一位是第二季里领便当的男仆威廉,本片里演那个给安娜戏院票子的伯爵还是什么爵。
        这一版本的沃伦斯基怎么看都是吃软饭的小白脸。
        平胸版的安娜比我预期的稍微好一些,虽然她那张五方脸我依旧接受无能。
        想对平胸版安娜说的是:就算你老公头毛掉光,腰上长膘,你找这么个没颜没气势的小白脸你说得过去么。
        这种舞台剧式的改编真的挺好的,场景转换什么的都特别灵。就是这么个俄国故事通篇标准英伦腔是不是有点奇怪啊。

 5 ) 我是来为编导伸冤的

注:老师我是本科生拿它交作业了,您如果搜出来了,我郑重声明这是我自己写的

    首先让我们想象一个这样的情景:一个参过军打过仗的俄罗斯纯爷们,以《战争与和平》这部以俄法战争为背景的史诗巨作闻名于世,某天突然想展现他内心柔情的一面。于是伟大的托尔斯泰开始讲述一个少妇出轨的故事,这位安娜-卡列尼娜刚烈、贞洁,但是被残忍粗暴的丈夫卡列宁夺去了青春,只得在冷漠虚伪的上流社会中苟延残喘,渐渐与行尸走肉无异。直到她遇到了光明磊落的翩翩君子沃伦斯基,才终于有了挣扎出窒息生活的勇气。于是二人毅然私奔,冲破封建礼教,不顾经济危机;可时过境迁,她仍有情、他却变了心,失去一切的安娜在绝望中卧轨自杀,以死为代价向这个吃人的社会发出最后也是最有力的控诉…

    在没有打字机的苍凉年代里,托尔斯泰只凭纸笔和惊人的毅力,完成了这样一部近百万字、成为后世八点档开山鼻祖的巨型小说,这可能么?就算这种东西确实是托翁的手笔,它又凭什么能成为伟大的俄罗斯文学中伟大的代表作品?难道这就是公认的经典,百年来的读者和学者们的共同选择么?

    这一切都是因为,《安娜-卡列尼娜》的原著并不是首段所说的那个样子。托翁笔下的卡列宁从来就没有冷酷凶暴、不近人情,相反,整整两册砖头一样的书用无比充实的细节证明他能力过人、学识渊博、体贴妻儿,充满虔诚教徒的高贵品性,而且全身心奉献给了俄罗斯,从不像其他腐败政客那样结党营私,出差时连车马费都不肯多拿,更莫提与多名女性发生或保持不正当性关系;如果一定要有什么缺点,就是为人过于严谨以致呆板,生活过于规律以致无趣。沃伦斯基也对安娜忠贞不二,他的所谓“出轨”也大都出自安娜的臆想。至于安娜本人,确实是一位精神很不成熟的自私女性,始终处于歇斯底里状态,如果单就事迹来看,完全可以说她是一个自作自受的荡妇。

    因此,许多“原著中那个自私冷酷的卡列宁”、“本应该勇敢追求爱情的安娜被拍成了任性的傻女人”的文章究竟是怎么写出来的,以鄙人低下的智力水平着实无法理解。据说有官方课本和论文将这部书概括成了八点档连续剧,所以刚才我特地到图书馆翻了翻俄罗斯文学史和托尔斯泰相关书籍,非常遗憾的是我国学者确实也没有这样解读。托翁的作品相较于当今的畅销小说而言可谓是超长超闷了,加之俄语的腔调本来就独特,所以既然有足够的耐心和能力读完全书,总不至于对字里行间、铺天盖地的信息全都视而不见吧。

    总之,《安娜-卡列尼娜》原著的情节、人物关系和性格,确实就是这部电影中的样子,如果读小说的话,肯定会更同情绿帽大侠卡列宁,更讨厌神经质卡列尼娜。所以,说Joe Wright侮辱了原作、贬低了安娜等等,每个读过原著的读者都可以凭书店里一摞摞常年无人问津的《安娜-卡列尼娜》发誓,这可真是无中生有。没读过原著当然没有关系,单看电影也的确很难看出安娜的好(何况她本来也没什么太好的地方),但无凭无据、以讹传讹,动辄“本该”、“原著”,我想这终究不是一个太好的习惯吧。

    《安娜-卡列尼娜》的原著是一部转型时期的俄罗斯社会百科,它将小说这种体裁发挥到极致,大部分内容是以絮叨的口吻描述平静的生活(哪怕发生了一点也不平静的事),戏剧性是不怎么强的——比如安娜其实到了快一百页才登场,她和沃伦斯基只是浩瀚篇幅中的一条支线。小说的大部分情节其实是在列文、基蒂、斯季瓦身上,尤其列文是第一男主角。这位形貌平凡的高大男子和《复活》中的聂赫留朵夫以及《战争与和平》中的皮埃尔一样,是托尔斯泰本人的化身,因此电影中列文虽然好像什么也没做,但他也有重大的价值,因为与其说《安娜》讲的是安娜,倒不如说是列文的观察与思索。这也是为什么前苏联八小时版的《战争与和平》很多镜头都给了这位胖大的青年,即便他只是若有所思地默默看着。

    总之,托翁借助列文以及其他人物的言谈、内心和经历,表达了他对宗教、历史、社会以及生命本质的思考。因此,将《安娜-卡列尼娜》改编成两小时的电影,其效果与将《红楼梦》改编成两小时的宝黛钗三角恋是相当的——而且不管主创如何努力,只要忠于原著,林黛玉都会成为一个不可理喻的神经病。

     何况《安娜-卡列尼娜》还有着非常复杂的心理描写,其影像改编难度之大,基耶斯洛夫斯基用上一百个《蓝》也难以呈现。我认为单就心理描绘来说,这一版已经做得相当出色,只看过一遍不好乱说,喜欢的观众想必是有体会的。一代文豪托尔斯泰不是受训多年的职业编剧,他是一个观察家、思考者,所以他不会从简单的表象推导出粗暴的结果。对于身负罪孽的人而言,最需要的救赎并不是把过往一笔勾销,而是有人能懂得你因何而选择,因何而犯错,虽然他也无法代表人民原谅你,但他会代表上天理解你。

    比如前一阵子有个学生因为作弊被吊销学位而想不开自杀了,网民纷纷在千里之外喝着咖啡敲着键盘,义愤填膺地表示这孩子该死——他当然给亲人造成了不可挽回的伤害,但他又没杀人放火,凭什么就该死了呢?以我低下的智力水平,总觉得这和安娜也是类似的。虽然并没有真得付诸实行,但许多人都会忽然感到抑郁烦躁恨不得立刻跳楼上吊,因为这才是真实的人性。托翁巨细无遗地描写了安娜的心理状态和她周围人的生活,将安娜这不可理喻的死塑造成了生活的沉淀与综合,以至于再任性的癫狂也变得可理解了。因此尽管剧情上不清不楚的地方仍然很多,但毕竟对象是心理描写占据大部分的《卡列尼娜》,能做成这样已经很不容易,相较之前的版本是个巨大的飞跃。

    以电影中出现的情节简单来说,致死安娜的原因大概有:基蒂、多莉、卡列宁以及上流社会的贵妇人们。多莉代表了传统的家庭生活价值观,丈夫天天在外面花天酒地,她终日在家洗衣做饭,为了孩子耗尽了青春,虽有怨言,结果还是压抑了下去;基蒂被抢了沃伦斯基,自知魅力与安娜无法并提,但经受这一挫折后反而成为了散发母性的成熟女人。《战争与和平》中的美丽少女娜塔莎亦是如此,起先受到风流公子花言巧语的诱骗,最终还是成为了发福、衰老的伟大母亲。这与离开儿子的安娜有着天壤之别,无形中带给她很大压力。

    电影中还不断出现淳朴、健康、强壮的务农少女,她们辛勤劳作并为家庭付出一切,列文病榻上的哥哥尼古拉即不顾世人眼光而与这样的女子共同生活——这样以劳作和奉献充实的人生,无疑与安娜等贵族终日游戏感情、沉湎享乐的空虚生活形成鲜明对比,我想这也是托尔斯泰本人的价值观。安娜还有个致命的可爱之处——虽然所有贵族都在乱搞男女关系(比如那位扇子小姐),但只有安娜一定要公开地追求她的恋情,高喊“我已经是他的妻子了”。这大概是情商不足、挫折太少的体现;但使她遭受白眼的并不是她的外遇,而是她的真实。

    所以片尾列文所“明白”的,就是此前他与老农谈及的人生意义,他的人生不仅架构在书本中,更在麦田与劳作里,贵族身份是无法束缚住他的,他像农民们一样自由。小说和电影从来都不是为了颂扬安娜,一切都是为了铺垫出这个“我明白了”。列文和安娜都追求真实,但列文投奔上帝,安娜倒向撒旦(自杀);安娜和哥哥斯季瓦都追求恋爱,但斯季瓦能分清真实与现实,适时油嘴滑头,活得游刃有余,还在龌龊世间惊人地保有了一颗还算善良的心。与耽于声色犬马的多数贵族们相反,列文终日在地里挥汗如雨,而且忠于爱情与内心,正是这种作风使他平静、超脱。而且像以前所有版本一样,列文这条线显得莫名其妙,但只要是《安娜-卡列尼娜》,就不能没有列文,不能没有他的“我明白了”。至于如何平衡这两部分情节之间的关系,要等到之后的改编了。

    不过我不禁开始怀疑,“之后的改编”究竟还能否出现。此前确实有电影版把列文写成路人、卡列宁写成暴君、安娜写成烈女,虽然戏剧冲突足,但并不是真正的安娜,更配不上世界名著的身份。但此番Joe Wright团队忠于原著框架,反而再次证明《安娜》的改编绝对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或许此后这类项目也不用做了,只要一拍古装剧就找一帮抖森、一美,扯出“英伦复古”大旗,让狗血和基情顺着银幕洒出五里地,辅以本片这样精良的制作与华丽的调度,肯定会好评如潮的。

按:差着一大堆事情没做却跑来写这个,足见我的爱有多么深…我觉得这部电影非常好看,即便抛开情节不提,制作也是很有创意的,只看了一遍不太方便写这方面的内容,但无论如何向喜欢《安娜-卡列尼娜》的读者强烈推荐。

至于其失败原因的深入探讨,详情参见我新写的这篇: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839127/

列文究竟明白了什么:
http://www.douban.com/note/270031794/

卡列宁的怪奇举动之解读:
http://www.douban.com/note/270315719/

 6 ) 经典又一次被颠覆成大众文化时代的平庸三角恋

     作为一个对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极为熟悉、也看过其所改编的电影的其他版本的人,,不得不对这最新一版表示深感失望。

   不可否认,导演Joe Wright 在这一版中大量加入舞台剧的元素:超现实主义的舞台设计、诗画般写意的自然风光、流畅的场景切换与朦胧的光影效果,都如此浮华梦幻,颇有新意。

  然而,托尔斯泰笔下那善良、纯洁、真诚、妩媚、充满生命活力的安娜,charming, radiant, blushing,striking beautiful……被凯拉奈特莉演成了一个年轻风骚、倔强又脆弱的肤浅女子。再加上此版中的沃伦斯基是那样年轻(90年出生的演员),脸上还光嫩得没一点男人的味道,除了英俊似乎就没别的了;而裘德洛演的卡列宁负责、宽容、隐忍,尤其是最后那鲜花盛开的场景,他微笑这看着一子一女(安娜和沃伦斯基的孩子)玩耍——简直有绝世好男人的风范。这无疑进一步衬托出了女主角的肤浅无聊。

    此外,剧中也根本没表现出上流社会的虚伪、龌龊,以至于她们对安娜的排斥,反倒似乎是对忠贞的维护了。 而小说中的另外一条列文的线索,乡村地主自我探索灵魂救赎的过程,是与安娜那条上流社会线索合起来共同表现俄国社会的重要内容,在剧中也完全被淡化了。没看过原著的人不免要纳闷,这就是世界名著么,就凭这么个风流少妇红杏出墙自作自受的故事?

     
    总之,这故事被毁了,安娜也被毁了,一个深刻的故事又一次被颠覆成了大众文化时代的平庸三角恋。无语。
  

 短评

宁愿去看舞台剧 不是黑女主 实在是太难看了 好几次她的下巴都提醒我她的另一部电影 《危险方法》 居然很多表情都一样 那段舞跳得毫无美感可言 完败女配 安娜飞蛾扑火般不计一切追求真爱的气质一点也看不到 倒显得像一个slut 裘德洛拿捏有度的演技撑起了整部浮夸的电影 PS 配乐很精彩

3分钟前
  • silent_island
  • 还行

为了那无与伦比的前30分钟!

6分钟前
  • 谢谢你们的鱼
  • 推荐

但我是不会离开裘德洛的,即使他(你知道我要讲什么....

8分钟前
  • momo
  • 推荐

电影镜头真美

13分钟前
  • 一二
  • 力荐

改编得蛮有新意的但是总有一种英国人的异域想像感。。。女演员和田园场景都太英国了。。。导演真是是keightley的粉么我老觉得是她的黑。。男主比女主长更白更好看。。。沃伦斯基把头埋在卡列宁胸口那里我都觉得他才是女主。。。同样是鞋拔脸大小姐都在同一场景里甩开女主N条街。。

17分钟前
  • yoko
  • 还行

导演相当有能力,英剧熟脸多到令人发指;凯拉一直顶着站街妓女发型让人无法直视;裘德洛倚在凯拉病榻前,凯拉却招呼着亚伦过来,我听到身后有人惊呼“这女人真贱”,直到亚伦倚在秃裘肩头哭泣,全场哄笑,真不知道这场放进来多少腐女。总之,尼玛有裘德洛做老公,怎么可能出轨搞外遇啊???

21分钟前
  • 真夜中夫人
  • 推荐

如此精致奢华的表现形式,打破空间与时间的束缚,彻底将主观情绪带入到调度摄影中,叹为观止。乔怀特对摄影和奈特丽的执迷愈发病入膏肓但也因此登峰造极,摄影如油画,奈特丽如女神。实在很喜欢这片啊!#乔怀特脑残粉的呓语#

26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不喜欢,太华丽太华丽了,太赶拍,太作。出来以后和小田田感叹,Jude Law现在只能演绿帽子王了。。。

29分钟前
  • 李妙生
  • 还行

是英国么有其他女演员了么- -

33分钟前
  • Ld.
  • 还行

一个大胆创新的改编。剧场设置的创意,让场景的转换更为流畅,对人物关系更有一种聚焦的作用。问题是男女主角缺乏火花,女主角仍有吃力的感觉。

35分钟前
  • newlight
  • 推荐

两点穿越:“达西敢不敢再记得大明湖畔的伊丽莎白点”以及“麦田场景要不要再向《白鹿原》致敬点”⋯从《傲慢与偏见》《赎罪》到这部《安娜·卡列尼娜》,乔·怀特似乎都在拍同一部电影,他在技术手法上的造诣已经趋向登峰造极,美轮美奂的场景转换堪称神来之笔,但是叙事却越来越平淡,“美”中不足

37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乔怀特总是可以轻易击碎我那感性的神经,这一次再次完胜。记忆深刻的三场戏,圆舞、赛马、观戏将极具舞台化表演的剧情转换得叹为观止,且各中细节拿捏精妙绝伦,华丽的长镜头,布景,服饰,音乐都在急促的故事中完美切换,游刃有余。结尾仓促,展开过快都是改编名著的通病啊。

39分钟前
  • 蒜 | BOY A 🌈
  • 推荐

贫乳荡妇立牌坊不成卧轨终遗恨, 秃叔军官无奈终搅基共育二子女

40分钟前
  • black sheep
  • 较差

凯拉·奈特莉的气质和表现实在很难驾驭这种角色,而且那个下巴总让我出戏回想起她以前的各种剧。乔·怀特拍这类电影真是越来越上手,独特的舞台剧式的故事展现模式,各中细节的拿捏,华丽的镜头感,布景,服饰,音乐…只是整个影片却只停留于小说表面,悲剧色彩浮于表面,没有太多引发观众共鸣的东西。

44分钟前
  • Q。
  • 还行

乔·赖特又把长镜头场面调度玩出新花样了,融入舞台剧的表现形式之后,镜头可以无视场景限制更流畅的运动,连很多时候的表演也是舞台式的。假景与真实场景之间的对立,大体对应两组角色。不过也是太注重形式,故事应该是这几版最让人打不起精神的一个。演员不是太理想。

45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所以说,结婚以后男人出轨还有可能回归家庭,但女人出轨的话,这个比例将大大降低,因为女人太容易灵肉合一。服饰化妆极美,如舞台剧般的转场设计也极富新意。最后吐槽一句,贫乳还出来演什么荡妇啊喂!!!

50分钟前
  • 薇羅尼卡
  • 还行

全剧情感饱满充实,细腻而富有色彩,编剧花了很多心思,完美呈现了舞台剧般的艺术效果。故事剧情主线比较弱,但是浓浓的表达了各种情绪,戏院里还有看到动情哭出声来的女观众。knightly和傲慢与偏见有长足的进步,遗憾的是jude law不再演帅哥,不过他细致的表演很好的演绎了悲催老公的角色。

53分钟前
  • Annie Liu
  • 力荐

凯拉奈特莉怎能驾驭得了这个角色,没有古典气质,没有贵族的稳重气场,没有安娜最后深刻的绝望,简直就成了泼妇和怨妇

54分钟前
  • 老姑娘小呈子
  • 较差

这是个真实的女人,而不是真实的人。因为这是女人最笨拙和脆弱的样子。那不是真爱,那就是欲望。最妙的舞台剧般的场景转换。

59分钟前
  • 草猫想作读书人.我爱胡媚娘
  • 推荐

①只有爱情,生活根本不能继续。②安娜没错。③我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因为凯拉的“平胸”和“下巴”对这部电影持保留态度。对我来说,安娜的第一次出场就完全迷住了我。剧情放一边,拍摄手法很迷人,这时又有人跳出来说这样的拍摄不伦不类是失败的。④我只能说,一万个人眼里有一万个哈姆雷特。

1小时前
  • 盒饭饭饭盒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