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特拉斯耸耸肩

科幻片美国2011

主演:泰勒·席林,保罗·约翰逊,格兰特·鲍尔,贾苏·加西亚,马修·马斯登,Rebecca Wisocky

导演:保罗·约翰逊

 剧照

阿特拉斯耸耸肩 剧照 NO.1阿特拉斯耸耸肩 剧照 NO.2阿特拉斯耸耸肩 剧照 NO.3阿特拉斯耸耸肩 剧照 NO.4阿特拉斯耸耸肩 剧照 NO.5阿特拉斯耸耸肩 剧照 NO.6阿特拉斯耸耸肩 剧照 NO.13阿特拉斯耸耸肩 剧照 NO.14阿特拉斯耸耸肩 剧照 NO.15阿特拉斯耸耸肩 剧照 NO.16阿特拉斯耸耸肩 剧照 NO.17阿特拉斯耸耸肩 剧照 NO.18阿特拉斯耸耸肩 剧照 NO.19阿特拉斯耸耸肩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4:17

详细剧情

  在一个家族传承的塔格特铁路公司,现任总裁为家族长子詹姆斯·塔格特,副总裁是达格妮·塔格特,兄妹俩为挽救公司岌岌可危的营运,想法与方法可说是南辕北辙,一位只是口头囔囔一些没有经过详细评估的墨西哥——圣赛巴斯蒂安支线的投资,却没有提出一丝一毫的规划与执行方案,常常以见不得别人成功的酸葡萄心态看待事情与诋毁他人;另一位是以“我是像一个饿疯了一样,去找任何一个能把事情做好的人!”为挽救塔格特铁路公司,与爱迪·威勒斯孜孜矻矻、焚膏继晷的努力工作,为顺利完成里约诺特的铁路支线,找上里尔登钢铁的汉克·里尔登合作,采用里尔登刚发明的新合金当铁轨,没想到成功营造出里约诺特的铁路支线,却是另一个不幸的开端。  幕后制作  《阿特拉斯耸耸肩》是上世纪美国著名哲学家、小说家安·兰德的代表巨著,这位俄裔美籍小说家推崇理性,认为人的最高美德便是理性。她不顾传统舆论的偏见,力倡个人主义,认为不能使个人利益得到最大伸张的社会,就不是理想社会。她的客观主义哲学自上世纪50年代起便风靡美国校园,影响了几代美国人,她本人也成为美国青年崇拜的偶像。  《阿特拉斯耸耸肩》是她最著名的一本小说,曾在美国社会产生巨大影响。书中宣扬金钱至上的思想,探讨了理性利己主义的道德性。1957年刚刚出版曾遭遇社会恶评,但却异常畅销,在美国的销售量仅次于《圣经》,并影响了当时社会的很多知识分子,甚至成为美国学生必读的课外书籍。

 长篇影评

 1 ) 关于电影名和海报的寓意

       当看到这“不知所谓”的名字和奇怪的海报设计时,估计没有几个中国人能预先知道这部电影的内容。
      但在欧美,在希腊神话下长大的人就比较好理解。Atlas是希腊神话中的大力神,因支持巨人族首领泰坦反对主神宙斯,被罚作苦役,用头和肩将天撑起,在这里的寓意是指女主达格妮,当社会各界精英都选择John Galt时,她自己一个人撑起社会的希望。
      而现代人则把Atlas想象成一个身背地球的巨人,正如海报上的图像所示。对于一个非小说党来说,单从电影的第一部就能初探出整部小说设置的宏大。希望电影能出第二部,同时也会补一下小说。
       至于Shrugged,很明显,就是老子不干了,俗称“strike”,很巧妙的是“罢工”正是本书的原标题。那Atlas Shrugged是否寓意着在结局中连达格妮最后也加入John Galt呢?

 2 ) Who the hell is John Galt?

禁书、恶评如潮但销量极佳,这种题材一贯吸引人。
作为三部曲的第一步,2011年才上映的part I绝对能让没有看过原著的观众看的云里雾里。仅仅揭露剧情冰山一角的故事,在看到遥遥无期的后两部之前具备了挖坑党的一切恶质。Who the hell is John Galt?从来没有一部三部曲拍的这么无视观众观看体验又这么吸引人,难怪据说滚石杂志评分给了个大鸭蛋。
强烈推荐吐槽不断的影片字幕,同时必须考虑看原著:)

 3 ) 被金酸梅提名的缘分始于安·兰德

        根据安·兰德小说《阿特拉斯耸耸肩》改编的三部同名电影分别在2011、2012、2014年上映。虽然普遍认为前两部比第三部要好,但依然和小说一样,毁誉各半,第三部甚至获得了第35届金酸梅“最差翻拍、节选与续集”的提名。可凭心而论,安·兰德在美国有脱口秀明星般的知名度,代表作《阿特拉斯耸耸肩》又是本多么有争议的书,把这样个性大人物的作品改编电影就要做好被骂挨砸的准备,第三部是吃了原著太深入人心、太先入为主的亏,它绝不是侮辱观众智商的烂,只是没个性的平庸。
        电影的主人公是一女三男:全国最大铁路公司管理者达格妮·塔格特,全球最大铜矿集团管理人弗兰西斯科·德安孔尼亚,“里尔登合金”的发明者汉克·里尔登,以及能够推动技术革命的发动机的发明家约翰·高尔特,三位男主依次成了达格妮的情人,但故事的主线却远离卧室,在宏大社会背景下展开——劫匪和乞丐一样的管理当局,把资本主义贬低为简单的自私自利和邪恶的剥削,借口公共利益和社会福利,武断干预生产和分配。精英不断消失,江湖只飘荡着“谁是约翰·高尔特?”的传说。
        第一部塔格特铁路公司因为总裁詹姆斯一意孤行的贪婪决策损失巨大,实际掌舵手詹姆斯的妹妹达格妮与钢厂老板里尔登联手,突破国家铁路联盟的封锁、国家科学院对技术成果的掠夺,用新型合金铺设铁轨,在9个月内修出“约翰·高尔特铁路”力挽狂澜。政商勾结的社会寄生虫颁布了一系列干预、垄断各个行业的法令,许多优秀企业家神秘离去,煤炭石油钢铁消费品电力交通日益陷入匮乏和紊乱,人心越惶惶,官僚越理直气壮主张一切混乱都证明社会需要更有力的管制,达格妮在风雨飘摇中苦苦支撑。第一部达格妮扮演者泰勒·席林后来演了《女子监狱》的女一,连续几届获了金球奖剧情类剧集最佳女主角提名。
        第二部达格妮与里尔登在一次旅行中发现了一台神奇的发动机,达格妮不遗余力地到处寻找发明者。在这个过程中她发现那些优秀企业家的消失是由一种神秘力量引导的,第二部从“谁是约翰·高尔特”开始,到达格妮开着飞机追踪出走的“阿特拉斯”们而失事坠入山谷戛然而止。
        第三部达格妮驾驶飞机误入“高尔特峡谷”亚特兰蒂斯,才发现在社会上失踪的创造者们都生活于这里。这场创造者们的罢工是由发明家约翰·高尔特所领导的,目的是要停止“转动世界的力量”,借由抽走这群带动社会成长和生产发展的“阿特拉斯”们,使奉行错误世界观和价值观的社会体会到当个体无法自由创造和获利时的严重后果。最终,随着阿特拉斯们的离去美国社会分崩离析,亚特兰蒂斯内的创造者们则准备重返世界。
        导致第三部平庸的原因有两个,按安·兰德的剧本“层级构建”理论,“低档次”观众可以满足于欣赏惊险悬疑和三角恋爱,不妨碍“高档次”观众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冲突。可是第三部电影即看不到惊险悬疑,又看不到思想冲突。一是人物太平面,随着“谁是约翰·高尔特?”谜底揭晓,作为擎天神“阿特拉斯”们的领袖,观众期待的鲜活立体人物大戏却没来到,这和原著有直接关系,约翰·高尔特是兰德心中理想的生活准则和方式的完美体现,是兰德哲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兰德的初衷就不是以塑造丰满人物为目的,人物只是充当她理性利己主义观念的载体,严肃脸讲真,小说人物为某种观念的化身,会损害人物塑造,使人物变得单薄、苍白。这样总想用理想矫正经验,而不是用现实修正理想的角色当然只能是平面的,有点像游戏里程序化的角色,包括兰德的乌托邦也有强烈的平面感,缺乏纵深阴影。二是约翰·高尔特截获无线电波向全国做的演讲构成了兰德主义的精华,是全书的高潮所在,这篇痛斥集体主义的邪恶,论证个人主义道德观、理性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正当性的演说兰德写了两年之久,长达50页,但当改编为电影时,由于电影画面的具象性,却决定了无法呈现足有18个TED演讲体量的思想冲突,估计编剧也难为哭了吧,可大家要看的就是好斗的知识分子安·兰德激进的精神气质、追求绝对境界的道德激情呀,你电影把这风格化标签弄不见了,不吐槽你吐槽谁,所以第三部被金酸梅提名的缘分始于安·兰德,又不止于安·兰德。

 4 ) 安•兰德的《理想国》批判

作者: 郑旭光

铅笔经济研究社 http://www.impencil.org/Portal/pencilwork/20111115104629.aspx

我刚刚把这本书(《阿特拉斯耸耸肩》)看完,这是非常精彩的一本书,我相信大家会非常喜欢的,而且今天我看到发言者主要都是在表彰兰德,我现在想说带有一些批评性质的一些想法。

总结20世纪早期社会主义者的辉煌胜利经验,哈耶克说自由主义者也应当有自己的乌托邦构想以吸引知识分子的兴趣和投入,满足他们的知识探索热情。

来说说兰德的乌托邦建构,企业家和创造者们“罢工”后所生活居住的“罢工”营地的社会建构。

兰德对一个自由经济因为思想和政治方面的变动而渐变为统制经济并且逐渐崩溃的过程描述非常的仔细,非常精彩,另外对支撑这些思想政治变化的理论基础的批判也很生动很有力量。

但是我发现通过她的乌托邦建构暴露出来一些问题,能够看到她批判的理性前提可能有一些问题。我总结一下就是唯理性主义和客观价值论、机械思维,唯英雄论、唯进步论,这个是我基本的感觉。

对我们生活的环境,如果你不适应它,你可以改变它,可以退出,也可以摧毁,平常人选择最多的是适应和退出。

兰德的乌托邦是不能自由退出的,作为一个旧世界的价值创造者,你一旦“觉悟”了,要从逐渐腐朽没落的大世界(一个逐渐被掠夺者把持的世界)里退出并被导引者看中了导引到这个世界以后,你不能再自由退出了,这个山谷与外部世界之间有一道高技术的屏障。

你在这个山里挣的钱不能在外面的大世界里花,这个山谷里面禁止用“给”字,你不能把你的东西馈赠别人,一定要交换,我觉得这里面有一种强迫症的洁癖,也可能跟兰德在苏联20年的成长经历有关系,她也许在以一种绝对反对另一种绝对,麻烦的是二者采取的都是“禁止”的方式,尽管后者有契约的外表。

书中描写的大世界没有很长时间就崩溃了,实际上从一个不完全的统制经济被政治强力改造为计划经济直到这种政治经济体制崩溃,前苏联用了70年时间,在这个山谷里,如果外面的世界没有很快的崩溃,这个山谷里如果有人改变了主意怎么办?兰德的乌托邦被一个技术的屏障完全盖住,你没有经过许可你是出不去的。

说到“罢工”,这里有一个纠察队的概念,所有的罢工都会有两个要求,一个是物资准备,一个是纠察准备。物资准备是要应付持久的时间消耗,还有纠察队是防范内外势力破坏罢工,比如一个是阻拦新的工人进入工厂,还有一个就是阻止已经罢工的人退出罢工队伍。兰德的新世界里没有纠察队,以后会有吗?

我担心兰德这个世界演变下去将是一个非常暴虐的世界,比外面那个日渐堕落的前自由世界更可怕。他们不能容许个人自由退出,他们将如何对待内部反叛者?他们在“接管”了那个崩溃的旧世界后会采取怎样的政治模式?他们是否对言论自由和信仰自由已经丧失信心,他们将如何对待那些“不理性”的信仰和言论?他们是否已经对大众失去信心?他们是否将剥夺民主政府对财产权的剥夺权?

一个政府:经营企业无能(经济学可以证明),不能征税(税收就是政府对纳税人财产的强制侵犯,直接获益者是政府自身及其操控人),又不能接受馈赠(违反兰德交换原则),那么兰德主张的保留了国防,警察和法院的最小政府将如何运行?

兰德有一个很不“理性”很不“客观”的预设,就是时间进程在外部大世界是加速度的,而在乌托邦山谷里却近乎静止,“客观理性”地参照现实经验看,那个外部世界由自由到统制到计划,在没有外部武力入侵的情况下,很可能会历经近百年时间,有苏联古巴朝鲜为例,因为有信仰计划的统治者的人为推动,他们在短时间内迅速走过了从自由到统制到计划这个历程然后长期停滞在计划状态,欧洲的社会市场经济福利国家也稳稳地历经几十年的历程。

在兰德的山谷里,有理性的“创造者们”以他们的“理性”认为外部世界很快就会支持不下去,他们很快就可以接管旧世界,而且把流行了几百年的旧世界的惯例改变。如果要与世隔绝地演进几十年,在最初的乐观情绪过去后他们将如何自处,如何相处?

看看兰德对这个乌托邦的描述,我们是不是可以想象一下?

这个乌托邦里很干净,居住着是由外部世界里面逃逸出来的高尚的创造者组成,经过了精心的挑选,他们的配偶子女如果没有“觉悟”到外部世界的堕落,认知到“谁是约翰·高尔特”,到达“创造者”的境界和状态,是没有资格进入的。

开始的时候,这里没有掠夺,诈骗,偷盗,乞讨,馈赠行为,这些罢工的“正常人”完全自立,但是如果逢到天灾人祸怎么办?如果某些“创造者”们堕落了,“意志不坚定”,想回到旧世界怎么办?如何能够阻止他们中某些人生发出一些“非理性”的信仰或思想(比如产生了“造防护隔离罩者为大”或者“山谷为大”的思想?),如果他们对下一代的教育不成功应当怎么办?

这个乌托邦信仰财产权到了病态的地步:那就是不容许财富被非创造者拿走一点点,否则宁可不创造。

山谷里,弗兰西斯科这样说:“达格妮,即使我到了生命的终点,哪怕我一年只生产出一磅铜,我都会比我的父亲,比生产了成千上万吨铜的我所有的前辈们都富有——因为那一磅铜将名正言顺地归我所有,将会被用在一个承认这一点的世界。”

这是一个很小的社会,分工无从细化,市场不够发达,因此旧世界的法官去养鸡;旧世界的飞机制造商做熏肉;旧世界的汽车制造商开杂货铺。高尔特给达格妮买的早点,达哥尼说这个是最昂贵的早点,为什么?因为是最优秀的飞机制造商做的熏肉、最优秀的法官出产的鸡蛋,而高尔特说这个是最廉价的早点?为什么?因为掠夺者没有拿走一点点,完全是属于我们自己的。

难道这个理想国里不会有人产生出因为能够获得更高的价值回报而和外部大世界进行交易的合理想法和行为?高尔特们如何阻止这些行为和想法的产生。

而且很自欺似的,原来的石油大亨威特由衷地指着他的油罐说:“这里一加仑的价值,可以超过地狱里的一整列火车——因为这都是我的,每一滴都只会用在我自己的身上。”

他还说“世上并不存在什么肮脏的活计——有的只是不愿意去干这些活的肮脏的人。”

这个山谷里:只有那些生产而不是花费的人才可以是任何一个人的市场。

那么,那些继承了遗产的花花公子应当如何看待?难道生产者也要看消费者是不是个生产者才卖给她物品?兰德反对遗产继承权吗?

这个跟几十年前中国的意识形态宣传有什么区别?一个共同特征就是自欺欺人。

这个乌托邦里面有一个规则,就是每年12个月只有一个月是交易月,其他11个月各忙各的。外部世界的交易可是连续进行的,兰德不承认价值不是客观而是主观的,是因时因地不断变动的,是通过交易才实现的,才会如此轻视交易的作用,有如此荒唐的制度安排。

这个乌托邦里有三个禀赋超人了不起的英雄,年轻时出自一个哲学导师和物理导师教化之下,对于外部世界人们,他们一个扮教主,教化可教者;一个扮好汉,抢劫抢劫者;一个扮义骗,专骗欺诈者。

他们还和现实的世界在斗争者,并最后要去“接管”世界,一圈号称正常人的“超人团队”,说他们是超人是因为他们在兰德的道德观之下个个都是纯美无暇而且个个智力超群创造力惊人。他们构成了一个柏拉图学院的图景,而历史上的柏拉图学园似乎是个僭主培训基地。

哲学导师阿克斯顿博士,这个理想国里的柏拉图说:“只有具备了出众的头脑和杰出的人品,才不会被社会上自古以来沉积的毒害风气所感染——才能像个人,因为人是有理性的。”

一个山谷里的母亲说“在这里,每个人都认为对孩子进行非理性的,哪怕一点提示,都是骇人听闻的。”

美国不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他有长期的殖民地生态,有来自母国精神文明的滋养。

而兰德的理想国是由完全抽象的原则和信奉这些原则的哲人和超人建构的,她的亚特兰蒂斯有着一股浓厚的法兰西“理性崇拜”的气息。

我不知道为什么罗斯巴德会有兰德邪教的说法,我猜是因为她的柏拉图式的哲人崇拜和尼采式的超人崇拜吧。

这个离开了大社会的大市场和人文知识传统的亚特兰蒂斯真的还能继续下去?包括他们的创造力?

另外还有文学性的东西,唯美性的气息,金发,还有罗马和希腊的气质等等,正面角色的容貌都被美化了,一个张扬客观理性,张扬大脑创造与灵魂高贵的作品似乎不应该如此唯美的刻画正面角色的外貌。

这个放弃了人类几千年文明传统的乌托邦,我认为它注定是寿命短暂的,如果它能稍稍持久一些,就会显露出它的专制与邪恶的本相。

兰德为什么会构想这么一个乌托邦,在她对统制经济及其政治思想基础作出了那么精彩的批判之后,会出现这么一个理想国,我觉得跟兰德本人的思想前提有关系,就是刚才说的唯理性主义。

中国人讲神农氏发明了农业、伏羲氏发明了畜牧、燧人氏发明了人工取火,是不是真的有这么一个叫神农氏的人发明了农业?肯定不是。我猜想是某个后来被尊称为神农氏的部落的人群一点一滴地经过一个很长的时期经验知识积累出能被称为农业的食物生产技术。

我相信所有的人类文明,无论是自然科学的还是人文社会的,都不是一个叫做“创造者群体”的一群人创造的,而是一系列使用者对各种可得信息的应用行为的序列累计的,而且也不是任何一个的天才有能力全部了解的。

创造并非是某些可以称为“创造者”的个人或群体的专属能力,而是一连串的庸人们凡人们的创造行为和利用行为的累积,创造行为里偶然和无意占据了大量比重,有对已有知识和信息的大量利用,而且是对创造者原设目的的其他运用创造了更大的价值。

信息的发出者,传播者的行为价值无从客观评价,只能从信息利用者角度做出主观的价值评价。这个主观的价值判断不受与创造者的价值赋予和价值期待影响。 利用人怎么用它,发明人或发现者没有办法干预也没有办法期待。

创造者和掠夺者的分野图景没有那么清晰。

一个创造者难道可以对于他的创造物的如何使用要做出限定?一个物件难道不可以被不同的使用者发现它的无穷多个潜在用处?

对于使用者期待的限定要求难道不是出于创造者或发明者智力不足的原因?

价值的判断终究是出自使用者的“主观的”判断,不由创造者的“客观”赋予与期待。信息利用者针对机会的判断和选择是创造价值之源泉。

一个人可以不是为了他人的需要而生存,但是如果他不是为了他人的需要而创造,那么对于他人的不理解和不感恩似乎也应当无所抱怨。

财富虽不是自然资源,但是人类的共有的前人的知识累积这种“财富”确实是“自然的”没有产权的。

个人主义之有价值不是因为个人是有意志的,理性的;而是因为不存在有理性和有意志的群体。

不是只有经过艰苦的思考才能够确信和行动,不假思索的行动习惯背后是无言之知,是思考的背景。

这一段让我想起哈耶克的看法: 即世界是人的活动演进的的产物而不是人理性设计的产物。

在兰德的理想国里,这些打造诺亚方舟的“正常人”(其实是非人,有一种自虐倾向)是可怜的,他们没有自觉丑陋的自负,貌似升华,实则堕落,堕落到不真实的乌托邦里,然后自欺欺人。

理性之外的直觉也是一种知识,企业家在做决策时并不是在追求理性的精确,而是在动员自己的全部经验和直觉作出的相对模糊的类概率判断,而广泛的经验积累,眼下不易探究的习惯背后的长期经验积累,更是理性能够有效工作的背景。

社会主义和有神论者一个诉诸于神,一个诉诸于社会,都是对外在于个人甚至外在于当代人的继承于前人的人类自发秩序真理的简化把握和称谓。他们错误在于他们感到了这种东西的存在 ,但是没有把它当成为文明的结果而是把它当成了文明的原因而去膜拜它,而兰德的理性因为是个人的必然是不足的,把世界的基点完全放置于当时当下思考着的个人的理性之上而排斥掉对无数代理性经验积累的继承显然是不理性的。

还有就是对我们一下子不能明了的习惯,他背后积累的合理性的理由,我们需要非常长的时间去理解。但是可能第一步比较理性的稳妥的做法,第一步先接纳下来,其次再去思考批判它。她也忽略了理性之外的直觉,直觉背后是有一种你不能用语言言明了的很多经验积累、感觉。

只要是允许自由退出的国家就是个有意义的国家,没有人能代替另一个人选择和确认国家在社会中的的规模的最合适比例(从零到无穷大)是如何才是他愿意接受的(最小国家要多小,福利国家要多大)。“花钱难买乐意”,个人的自由选择,是最要紧的。

应当让自由本身来证明:它是不怕破坏,有创造力和吸引力的,它是不惧怕个人的自由选择的,无论这些选择起初或者最终看起来是多么的“不理性”。在这个选择过程中,选择的个人动用他的全部知识积累运用他的理性和他的直觉,受制于一些貌似理性不及的禁忌和需要,利用外部的可用信息和资源来判断,选择,决策,行动。

一个自由的世界不是一个没有了掠夺,欺诈,偷窃,乞讨的世界,而是一些允许个人及其财产的自由流动的政府辖区,这也许就够了。

最后我想说的是,个人的自由选择是最重要的,任何一个自由的世界,应当是可以自由的进出和退出,自由世界应该有能力向大家证明他是有能力获得兰德说的有理性、有头脑、有思维能力的人最终认可的。

就像我们看到的中国那些搞了一辈子共产主义革命的老革命们,欣欣然地让他们的他们第二代、第三代跑去生活在都是在自由的资本主义世界,而不是在他们创造和统治的世界。人的理性有能力认知最简单的经验事实。

2007-12-16

 5 ) 只看了part I,没看过小说

如果说纯粹对电影的感受,有些桥段表示看不懂逻辑。只看part I我以为只是讲了两个企业家的爱情故事,也没冲动再看part II。里面的政治阴谋跟纸牌屋的宇宙级手腕相比又弱了一些。

谈点感受:

1. 当经济危机来临的时候,政府干预可能是民心所向。
与一些没受过经济学训练的人聊经济问题,对于市场中令人不满意的方面,他们的第一反应几乎都是让政府治理乱象。对政府干预的依赖是不是人类的天性?为什么遇到市场问题的时候,人们的自然反应不是“政府少一点,市场多一点?”在经济危机面前,人民更信任有形的权力,对无形的手则嗤之以鼻。

2. 这部作品是当年意识形态之争中的应时应景之作。放到今天的中国看,缺少背景,索然寡味。
遥想当年,苏联很强,自由主义国家没落,西方对苏联的计划经济心生向往。自由主义思想家自然要为自己信奉的思想摇旗呐喊。如果把这部作品放到90年代初,可能有一些共鸣。20多年高速市场化后的今天,我们的社会已经不再大面积讨论也不用讨论这些问题了。

简单说,我看该片无感挺正常的。

 6 ) 和原作的差别:写给看过小说的人

我想这电影不能算科幻,也不该被放到布拉德皮特的豆列里。电影的原著者安妮兰德总是喜欢把一个划时代的天才放在一群保守势力当中折腾,这点后来也被日本的山崎丰子所传承,剑拔弩张的氛围总是让人感到强烈的气场和看戏的瘾头。总的来说,从当时苏联出逃的安妮兰德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鼓吹的是一种提倡理性的自私个人主义,这种论调其实一直影响到现在的美国,而介于最近的经济衰退和此起彼伏的“占领”活动,这部提倡“让少部分人真正负起人类进步责任”的片子也算是应景。(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美国虽然具有贯穿东西的铁路和公路系统,但是却一直没有高速铁路,这可能是注重汽车工业的美国遗留下来的历史问题,但是制作方有意的将原作的时间设定到2016年,可能预示着美国在这个国家策略上向中国看齐的一种羡慕吧,毕竟资源竞争到最后的解决方案还是用一种更有效的方式来代替原来不具效率的模式。扯远了。。。)

之前对于人选(布拉德·皮特参演John Galt等等流言)的猜测表示了整个西方社会的安妮兰德粉丝当中对于此部片子的高期望。当然对于这位1984年的狮子座新人御姐我要打上9/10颗星,这样的年纪就能够游刃有余的诠释达格妮·塔格特这个角色,特别是我能够从她表演看到一个对自己负责的人对自己所做事情的那份自信和坚定。举手投足间无不流露出其思路缜密反应敏捷,堪称无懈可击。我想对其今后的作品应该会继续留意。饰演里尔登的演员的气场和原作相差甚远,我觉得他甚至都没有做过钢铁行业和相关学科方面的功课!在某些片段还甚至给我一种在背台词的感觉。如果要我选角,那肯定是Jon Hamm莫属。因为原著中的里尔登就是在沉默中投射着来自理想主义者独有的那份坚持和力量。

在原著中我其实还是很喜欢主角和那个浪子德安孔尼亚以及和强人里尔登之间的微妙关系,而在这部电影作品中,感情戏的成分少了很多,就像我喜欢的里尔登对达格妮·塔格特说过的那句话,“我送给你什么东西,只是因为我希望你穿戴着它。”等等不胜枚举。如果电影加入了这些,完全可以将这部电影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但是最终制片方还是要面临是将它打造成一部史诗,还是满足现在的好莱坞市场这样的决断不是么。

其实我还是比较喜欢原作者给这部作品设定的这个虚构的世界环境和企业家集体罢工的环境,这种预谋好的警告感觉就像Watchmen当中奥兹曼迪斯(同样也是企业家背景)策划的一次“毁灭警告”,这种假设在小说和电影里面是如此真实,你能够体验到这个世界上真正负责任的一批人如果一个个消失所带来的那种无助和绝望,从而让读者和观者去深思作者想要表达的信息或者说真理。很幸运的是,这部作品多多少少化了心思去刻画这种氛围。当达格妮·塔格特面对着美国的地图,满怀自信的微笑着转过身,说到,就叫“约翰·高尔特”吧,我真的有被感动到。

基本忠于原著的翻拍,很多经典的宣言式的对白和一些次要的人物被略去了,人物的身世背景也没有仔细交代(不过接下来应该会在第二部中有所交代,毕竟导演应该照顾到那些没看过原著的人么),但是几个经典的场景譬如科罗拉多铁路(通车时高铁在群山中穿过的景致确实迷人),里尔登的钢铁厂(尽管原著中化了大量笔墨来交代炼钢和钢水流动时所产生的美感),原著中“威特的火炬”:被失踪前的威特抛弃之后那熊熊燃烧的油气田。(这个场景伴随着达格妮撕心裂肺的呐喊作为第一部的结尾还是非常的震撼)

电影中漏掉的场景还有小说开篇时达格妮在黑夜时乘坐的塔格特彗星了列车,20世纪发动机公司周围萧条的被遗忘的居民区,以及哲学家休所在的咖啡店周围落基山脉的壮丽景色。(我甚至觉得和达格妮找休的情节短到可以在电影中略去的程度)

尽管如此,我想这仍会是我会经常复习的片子之一,尽管相较原著,这部电影还少了很多具有争议但是振奋人心的内容。但是作者当年的一份用心至今在这部精简版的翻拍中仍能让人感到力量。

最后,我觉得,就让有远见和卓识的人负起这个雕琢这个未来的责任,不要怀着任何怨言的做自己的事。让极端主义和无谓的吐槽就存在在影视和小说好了。对于利己还是利人这个话题,其实就是但凡人都要首先满足自己的所需,成为自己之后再去选择自己的所爱,有选择性的利人。所以不存在什么绝对的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

欣赏方面,建议大家看720P或者以上版本的,因为可以欣赏到很多美国野外的风光(主要是科罗拉多州的)。另外如果对原著小说感兴趣的,请移步到: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302217/

 短评

作为一部Part Ⅰ,它成功的通过隐喻和神秘色彩令我对原著产生浓厚的兴趣,尽管单从故事的角度来看,这部电影实在有点不知所云,或者说仅仅露出冰山一角而隐藏了巨大的震撼与能量。

7分钟前
  • 不懈不戒
  • 还行

I'm leaving it as I found it. Take over,it's yours.

11分钟前
  • benlovingmusic
  • 力荐

反乌托邦比恐怖电影还恐怖。Ayn Rand五十年代发表小说的时候显然是没遇见到几十年后政届与她小说里的underdog站在了一边,and people hate it for it. 并且她崇尚的个人主义不过只是top1%用来给bottom 99%的人洗脑的套路。小说是不用读了,跟现实离得太远。

14分钟前
  • zy_
  • 很差

每一代人中,只有少数人能完全理解和完全实现人类的才能,而其余的人背叛了它。不过这并不重要。正是这极少数的人将人类推向前进,而且使生命具有了意义。——安·兰德

17分钟前
  • Lisabracadabra
  • 推荐

特斯拉才是高尚无私真正推动社会进步的精英,而安兰德只是自私自恋当小三的无耻婊子。

22分钟前
  • 小天
  • 很差

还有续集啊。哲学的什么东西真是看不懂啊,伤脑筋。

26分钟前
  • 宅拾叁
  • 较差

几无可称道之处的烂片翘楚,IMDB上5.5的评分仍系高估。打两星而非一星的唯一理由是把社会主义者们的cliche揭了个底儿掉。安·兰德的东西没什么价值。

29分钟前
  • 元非
  • 较差

两星半,冗长的铺陈…

33分钟前
  • 记忆错觉
  • 还行

2星半电影,女主加半星

37分钟前
  • J.Wen
  • 还行

情节发展顺利的一塌糊涂 好铺垫

41分钟前
  • 披着人皮的鬼
  • 还行

what a magnificent movie!!!

42分钟前
  • 葫芦
  • 力荐

喜欢这种有着科幻外表却有着较深刻内涵的故事。没看过原著,但只看本片的话还是极具吸引力的。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的讨论在本部中不太明显,期待第二部。

43分钟前
  • 推荐

只能说看懂一些政治阴谋,一些神秘的感觉.看了影评,觉得似乎还是看书还是比较好一点.

48分钟前
  • 还没想好叫什么
  • 还行

念书 不过也不错 快速回顾

50分钟前
  • Lejokin
  • 推荐

这又将是一个震惊世界的几部曲呢?伟大的阿特拉斯,伟大的伊甸园梦想!

54分钟前
  • 中雪君
  • 推荐

不加议论无法评分,首先我没有看过这部在美国的销售量仅次于《圣经》的原作小说。还有如此明显的未完成,感觉像在看美剧,才看了第一集,然后就没了~~~女主气场不错,OTS也好!

58分钟前
  • 西决
  • 还行

这个拍法能急死人的啊。。。

1小时前
  • 猫阿水
  • 还行

我操这是什么玩意儿啊台词让姐喷了几次

1小时前
  • 较差

还可以再乏味一点,如果电影比书还单调,那我们何必去看电影

1小时前
  • 看不见我
  • 较差

看了第一部,对原著小说没什么兴趣了,故事太不适合我,照这样下去2/3部就更别提了呵呵,不过Grant Bowler先生有吸引到我,喜欢他这类型的,今后得多关注他下!

1小时前
  • ★冰凌宫★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