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

综艺大陆2014

主演:李立宏

导演:陈晓卿

播放地址

 剧照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 剧照 NO.1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 剧照 NO.2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 剧照 NO.3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 剧照 NO.4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 剧照 NO.5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 剧照 NO.6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 剧照 NO.13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 剧照 NO.14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 剧照 NO.15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 剧照 NO.16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 剧照 NO.17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 剧照 NO.18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 剧照 NO.19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20 16:47

详细剧情

  《舌尖上的中国2》延续了第一部的拍摄模式,是一部探讨中国人与美食的关系的食物纪录片。本片分为八集播出,第一集《脚步》重点讲述了各种美食在不同地域的演变和食物中对中国人“乡愁”情节的一种演绎;第二集《心传》讲解了中国美食文化中的血脉传承和师徒衔接的历史;第三集《时节》讲的 是关于食物与季节演变的关系;第四集《家常》表达了家中的“酸甜苦辣”,是对中国人基本日常食物的解释;第五集《秘境》介绍了一些隐匿山野中不为人知的美味;第六集《相逢》表达了中国人利用食物进行聚会交流的文化氛围;第七集《三餐》回归到最平常的三餐中寻找“味道”;第八集则是此次拍摄的花絮。  本片偏访各地美食,与第一季略有不同的是更多的体现了人物的情感。

 长篇影评

 1 ) 牛逼的纪录片就该如此

今天看了《舌尖上的中国2》第1集,再次发自内心地觉得这个纪录片的创作人员牛逼,个人有四点敬佩之处:

1,该片在传播中华饮食之时更大量地传播与传承了中国地方传统文化与智慧,给予各地中国人共鸣、认同与自豪感;

2,该片极具人文关怀,除介绍与食物与烹饪外,借食述人,饮水思源,给予食物最初采集者极大的尊重;

3,该片旁白用词考究精致又不脱离群众,雅致地非常舒服却不觉得在装逼,非常值得文字工作者学习,同样配文配乐也很赞,普通食物名出现在屏幕会瞬间觉得逼格甚高;

4,该片给予营销业内人士极大的发挥空间(绝不仅是餐饮界的),相信网络马上会掀起一轮巨大的《舌2》热潮,哪怕它是个八竿子打不着的卖汽车、卖避孕套的,也定会往上靠。

此外,我觉得最丰富的好食物永远是大城市的人在享用,但最牛逼的本真食材个体,大城市的人基本吃不到。

保护地方传统美食应纳入与保护古建筑与保护方言同等重要的位置。

补充一点,该片四面讨巧,捎带脚把政党凝聚民族精神的事儿也做了。你觉得他们拍不出新花样了,嘿!人家就拍出来了。

 2 ) 舌尖上的致敬

波兹曼教授在《娱乐至死》中说,恐怕要担心的不是奥威尔说的我们将死于专制世界,而是赫胥黎担心的,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很多事实正在证明这个观点。

自从崔永元变成一个疯子文章夫妇恩爱秀破裂以后,难以想象文艺娱乐媒体界谁仍然还持有操守。我把视线转向CCTV记录频道,押注陈晓卿,感觉他又爱食物又不爱出风头,拍的《舌尖1》多好看啊。《舌尖2》开演,西藏小伙子摘蜂蜜了,爬树了,蜂蜜摘下来了,我一直楞在那儿,启动百度引擎在脑海中搜索MH370,5分钟后给我搜出来了:这不是BBC在2011年拍的《人类星球》第4集的Jungles里面刚果的巴亚卡人摘蜂蜜那段吗,一模一样。

我把BBC的截屏图当即发到微信上。然后我挨骂了,主要意思是:“拿来主义很正常啊;你这么执着干嘛呢;不就是娱乐吗;天下文章本来就一大抄啊有什么大惊小怪的;......”更高明的是有人留言说:“互通有无嘛!”以至于我强烈呼吁腾讯给微信增加一个扔鸡蛋功能,怎么能只有点赞功能呢,遇到这样的谁不希望扔两鸡蛋呢。

我不相信只有我一个人看出来了,上网一搜,果然,首映的时候有记者当场质疑,结果陈晓卿老师说:“这不算抄袭,这是致敬。”想想看,演个电影写本书,字幕之前或扉页之上,我们都会看到“谨以此片向张三李四王麻子致敬”。当然,如果被致敬对象同意自己被致敬并且同意不让任何人知道自己被致敬,那的确我该挨骂。

所以否则的话,陈老师的意思就可以理解为,《舌尖2》请大家随便抄袭转卖,每一个抄袭行为都是对他致以的敬意。方舟子老师也别干抓学术剽窃这种无聊的事儿了,剽窃?人这儿正致敬着呢!

在英国学习最深刻的一个体会,就是学校对plagiarism的强调强调再强调,不要说严禁剽窃学术观点了,哪怕中午吃饭跟人讨论了一个问题,在论文里面引用了那人的午餐观点,都必须注明出处,不能因为自己同意这个观点而写进自己的文章而显得像是自己的思想。一旦剽窃行为被截获,将面临非常严厉的惩罚,论文不能通过不能毕业取消学籍甚至影响信用记录。有人曾经说我:“我从来没有见过谁,QQ聊天,都不断在引用别人话的时候使用引号说明出处!”所以,我是西方价值观的受害者。

对《舌尖2》失去了胃口,不如重温一遍被致敬的《人类星球》。朋友说:“眼睛太尖,记忆力太好,会影响你享受普通人的乐趣”。他完全不知道我觉得这一切有多好玩儿。搜到MH370的一刻,就是我这个普通人享受到的普通乐趣之一;以及后来看到以上那些留言的时候就更好玩儿了。

张欣接受采访的时候说:“潘石屹在国内如鱼得水,因为他有很强的适应这个环境的能力,而我则不行,我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办法接受模糊性,他能。”所以《汉书》说:水至清则无鱼。我们的养鱼业想必很发达。

 3 ) 败絮其中。。。

看完第一集,就很想吐槽,憋到现在真的忍不住了。。。后面几集每一集看的时间没能坚持10分钟。。。。“家常”一出,顿时石化,导演邓洁说:我们从未定义《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美食纪录片,我恍然大悟,“舌尖”已死,中国尚存。。。原来观众对第一部的厚爱源自观众对主创的彻底误解。

一、内容严重跑题,很不尊重观众。观众想了解的它一直不告诉你,比如美食吃起来的感受,食材挑选、做法上的特色等等,不想知道的塞给你一堆,什么留守儿童、城乡问题、传统与现代啊。第一集的时候还列举了一组数据说现在中国留守儿童和城乡的相关数据,我当时就恍惚——这是教育片吗?

二、第一季在手法上已经学现在西方的手法,但是处理不错,令人耳目一新。但第一季成功不仅在与此。第一季的成功是因为比西方纪录片更能凸显“舌尖”的感受(当然在中国有丰厚的传统文化资源),通过影像声音资料输送了舌尖的感受,这个极具挑战性,但第一季真的做到了,至于情感、生活部分在结尾处,清点一下,点到即止,留下广阔空间,极具东方韵味,所谓的情感在朴素的镜头下由观众自己发挥。反观第二季,很多镜头和旁白矫揉造作,很不自然,失去了像第一季那样点到即止的韵味。导演想输送的东西太满、太多,剪切也是一味炫技,结果弄巧反拙,乱七八糟,丢了灵魂。很多地方为故事而故事,形式有余,旁白啰嗦。比如对留守儿童对父母离家的情节,给个镜头足以直摄人心,但莫名其妙来了一大段旁白,变成布道者。。。。
    
    毕竟讲故事、情感、生活纪录片,全世界都是,比这个好的比比皆是。但惟独美食“舌尖”感的输送最具魅力,点到即止但遗憾的是第二季把这个灵魂丢了,手法和内容都沦为单纯的模仿,从眼前一亮到堕入流俗,舍本逐末,败絮其中。。。。。。。

    第一季是之后,“舌尖”成为一个品牌,第二季之后,“舌尖”就仅仅是一个商业品牌而已了。。。。。

 4 ) 夏天就要来了

很多年前,只要一到暑假,就会回老家。
翻山越岭,跋山涉水,在所不惜。

奶奶会在我的茶壶里放上薄荷,冰糖,满满地泡上一壶,揭开盖子,满满的香气扑鼻而来,这一壶薄荷茶,可以喝上一天,直到睡前再冲一盏,它仍有余味。

爷爷在房间里抽自己种的烟草,奶奶经常抱怨说一屋子的烟味,倒是呛得连蚊子都没有。

我会去菜园子里摘黄花菜,摘南瓜,每去一次,裤子上都会黏上很多泥巴。
种在田埂上的大豆正长得茂盛,田里的稻子开着花。
风吹过来,一阵芬芳。

黄昏日落的时候去阁楼里写写东西,那时候,基本上每天都有很多东西好写,七零八落的碎片,无关紧要的烦恼,统统记下来。

晚饭后和爷爷奶奶坐在院子里,听他们说别人家的事,自己家的事,他们年轻的时候的事。一直到暮色四合,远山不再有重影的轮廓,蚊子开始肆虐叮咬,再回屋看电视。爷爷就坐在我身边,佝偻着背,看着新闻联播,偶尔也关心国家大事,奶奶睡的早些,但是每次都跟我说,看的劳么多看一会也没事。我事后才明白,其实我在这里陪他们过夏天,是这个家一年里最热闹的时候。

时间过的太快。
村庄,梯田,山岗,早晨的雾气和炊烟,屋檐上的青瓦和雨,院子里的阳光和远方公路的树,那里安安静静地的看着一辈人从出生到成长,到慢慢老去,时间是最好的记录者,只是默默无闻的看着所有人的悲欢离合。



夏天就要来了。
我有好多年没有在家里过完完整的夏天。
那些味道,都渐渐地远去了。
现在,我所在的城市灰蒙的天空下飘荡着汽车的汽笛,我对着键盘写着ppt,或许,那扛着梦想的大旗、不惜代价远离家乡亲人,所追逐向往的生活,都不如当年曾经最平庸的日子。
只是那些最为平庸的日子,就像当年奶奶给我泡的茶,再也,不会,回来了。

夏天又要来了。
我很想你们。

 5 ) 关于麦客,中国改革开放的十年

第二季第一集《脚步》在50分钟的时间里讲述了中国人与食物的迁徙与演变。却唯独用一个章节没有介绍美食与制造工艺,而是讲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麦客。他们不是美食的制作人,却有着见证国民粮食根基演变的厚重。

纪录片麦客的章节摄制组找到的是10年前日本NHK电台出品的《麦客》中的割麦人。
链接://v.qq.com/x/page/d01194105ub.html


10年过去了他依旧从事这一古老的行当。导演设置了与当年NHK纪录片相似的对白与交流:对于挣钱后麦客的打算,众人对于割麦人行当现今工作报酬的争论。

同样是麦客马万全10年后的讲述与回答,挣钱后的愿景没有变,依旧是给孩子们买新衣服,好吃的食物,好好的花一花;割麦人的工钱从十年前的35到如今的不足200元。

传统割麦人依旧是凭借单一的劳动力输出来获取回报,从35到200,工钱的上涨依已然赶不上通货和消耗品的替换速度,那么领取工钱后对于愿望的满足则要相比十年前打下折扣。

导演在舌尖2中找相同的讲述人,更是最确凿的对比。对于最后一代麦客今后生活发展的感慨,不禁让人反问10年前NHK纪录片里做过的讨论,邓小平20年前的改革开放让能富起来的人富起来,中国有了第一批富农,机械与原始的人力拉开差距,两种农业的发展模式也在发生着竞争与优胜劣汰。如今又一个十年过去,最后一批麦客的生活依旧原本,他们代表着改革开放还未富起来的群体, 而十年间依旧困苦的贫农生活则像是中国农业化向工业化转型不彻底的缩影。



拙见,以上

 6 ) 《舌尖上的中国》还是《舌尖上的感动中国》?

《舌尖上的中国》还是《舌尖上的感动中国》?

由于第一季的惊艳,《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显然还未开播就经受了众人期待的巨大压力。和第一季的400万相比,第二季4500万的投入,也让人有了十足的期待:虽说往往续集不如前部好看,但十倍的投资,就算是完全照搬第一部的模子,也至少不会差吧。

但是,第二季第一集开始,我便发觉出了一丝异样,足足有五分钟的时间,我最期待的元素——食物都没有出现。所有的镜头都给了一个藏族少年爬上数十米的大树,他的弟弟和父亲在树下焦急地守候着。我不知道他在干什么,我只是在想,这和吃的有什么关系么?

答案是有关系,因为他在树上找蜂巢。然后,笑容开始铺开,蜂巢被制作成蜂蜜,特写镜头给到蜜浆上,给到藏族少年的脸上,给到他父亲的大黄牙上。背景台词不无煽情地说:“弟弟考上了大学,他要给他的弟弟挣学费了。”

随着剧情的展开,随着更多故事——留守儿童、独居老人、返乡游子——的讲述,我们看到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变革的深化而带来的社会主义大发展时期的种种小人物的辛酸悲喜。

陈晓卿导演显然想在舌尖之外做些文章,比第一季更突出一些人文色彩。播出之后,很多评价也是如此。当有一些网友说看不到食物了,立刻有人批驳到:切,舌尖二的灵魂不是食物,而是人文。

人文当然没错。但是,人文也是要讲究格调的。过度苦情、过度渲染艰辛和磨难的人文,注定是说教式的、低格调的人文。陈导演的出发点或许没有错,但是过于刻意了。或者换句话说,还没有掌握人文的真谛。

其实,看过第一季便会发现,虽然第一季没有那么多的苦情和说教,但其背后蕴含的人文精神,在不经意间温暖着我们的心灵。第一季的第一集“自然的馈赠”中,采松蘑的姑娘、挖藕的兄弟、捕鱼的把头,都是鲜活的人物。冰上捕鱼时,在讲述网孔很大时候,片子很平淡地提到了这是为了让小鱼能够逃脱,以保证其成长。没有宏大的煽情,没有“可持续性”这样的标签,第一季在娓娓道来中蕴含着一种人文的温暖。而第二季中,这些温暖消失了,只剩下了辛酸。

辛酸没错,但那是“感动中国”,不是舌尖上的中国。

---
人文情怀必须诉诸“苦难”吗?

看过舌尖一,我们体会到:中国人无论生活在什么样的情境中,都在快乐的寻找生命中的美味;

看过舌尖二的第一集,我们认识到:中国人无论做出多么美味的食物,他们的生活始终充满着痛苦、离散、磨难。

第一集名为“脚步”,但这个“脚步”到底表述一个什么样的内涵,并没有表达清楚。“神奇”、“传奇”、“神秘”不断登场,然后匆匆闪过了一些“美味”,最后在小姑娘的眼泪和返乡华侨的凝重中,主题才出现,原来是人的迁徙,人在改变。在我看来,脚步这个题目有点故弄玄虚了,说简单了,就是“记得住乡愁”嘛。

或许从观众角度来说,这一季赚足了眼泪就够了。看纪录片流眼泪,这也是央视的主流套路。主流无可非议,但如果是这样,就请不要再叫《舌尖上的中国》。你可以叫《舌尖上的感动中国》,或者叫《舌尖上的中国苦命人》。

当然,很多人会因为感动而喜爱,这一点我不想批驳,因为个人有个人的情感权利。

我之所以如此反感舌尖二第一集,是因为它是一种扭曲审美观的缩影。拥有这种审美观的人,往往将民间符号化、脸谱化,以为找几个偏远山区的老百姓,皱纹多一些,牙黄一些,脸黑一些,笑起来傻一些,就是民间了,就是扎根基层了。有了这些符号和脸谱,就站在了话语制高点。

也恰恰是这一类人,将诉说乡愁当作屡试不爽的护身符,将工业化和科技进步视为洪水猛兽。在他们看来,民间意味着傻笑,意味着艰辛,意味着与大城市的格格不入。在他们眼中,接地气等于苦命人。在他们的话语体系中,没有人物,只有一种自上而下的傲慢。

舌尖第一季的食物和人物之间之所以能建立起奇妙的关系,完全是因为“人物”立住了。第二季失去了第一季中拍摄“挖藕兄弟”和“黄馍馍”的灵气,在他们眼中,只要是脸黑、牙黄、身上有点土、家里有点破、女孩儿要劳动、男孩儿需要钱……就是一个“人物”,就能打动人。

食物和人的互动,几乎没有展开就已经结束。单纯从技术角度而言,剪辑比第一季要混乱,叙事要装逼,逻辑要散乱。惟一和第一季类似的,是那种试图通过食物引出社会思考的路径。但是,这一切,都是要基于食物本身的灵性之上。食物没了灵性,升华的越高,就越是“主流纪录片”。

---
舌尖一负责纪录片,舌尖二负责高雅。

舌尖一的投资是四百万,舌尖二是四千万。但从第一集展示出的内容上来看,四千万就像买了个筐,筐里装满了未加筛选就淘来的食物,少了第一季清晰的脉络。导演想说的是:看,这些食物得来太不容易了;观众的关注点则在:这筐里有没有我家乡的特产?

舌尖第一季一共播出了七集,而实际上制作了八集,最后一集是花絮集。在花絮集中,总导演任长箴和她的团队将自己从调研、到拍摄的过程讲述展现。舌尖一的灵魂,在花絮集中有着非常鲜明的展现。可惜的是,这集花絮最终没有播放,原因很简单,因为里面没有出现后来被标上总导演的陈晓卿的镜头。因为在舌尖一的创作、拍摄过程中,他并没有真正参与过。

舌尖一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食物、人物、故事各方线索都梳理得非常到位,突出一种接地气的生活的美好。所以,完全按照这个路数去拍舌尖二,总归错不到哪儿去。

但是,拍摄是一个技术问题,讲故事是一个悟性问题,而情感则是一个人格问题。

你可以再找到拥有同样技术的团队,却很难再找到拥有同样悟性的编导,更难找到拥有同样热爱民间、理解民间、愿意去扎根儿民间情感的人。那些居于庙堂的人,不懂、不热爱、也不想去真正热爱这片培育出灿烂饮食文明的热土。他们根本就不爱民间的那些真正可爱的人,认为接地气、走基层必须都是大黄牙那样的人。因此,没有了爱的舌尖二,在极力模仿一的情怀和价值观的同时,无法从技术上和精神上找到真正的落脚点,一出手,用力过猛,匠气十足。

有人说,舌尖一赚足了口水,舌尖二赚足了泪水。我想这说的没错,就像郭德纲说过,他和主流相声界有个分工,他负责搞笑,他们负责高雅。舌尖一负责纪录片,舌尖二负责高雅。

 7 ) 让吃货都没食欲的美食片不是好人文片!

老子such一只吃货,看舌尖2,完全没有口水涟涟,淹没京城的感觉。

廖一梅大姐说了:这世界遇见爱、遇见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见美食!孔子说:朝闻肉,夕死可矣!孟子说:天降大任,劳其筋骨,饿死吃货!

我是一只吃货,我是一只不容易不胖的吃货。因为我为了吃砂锅粥,可以从北五环到三里屯;因为我为了吃泰国绿咖喱,可以从五道口到五道营;因为我为了吃疙瘩汤,可以半夜两点拉基友;因为我为了吃碗挂面,可以半夜三点下厨房。正因为我每一次为了吃一口好吃的,付出了体力精神力上的输出,所以根本难以吃胖。

舌尖1出道那会,我和这厮根本一副虐恋情深的戏码。越看越饿,越饿越看。因此,听说舌尖2要出道那会,我简直是不要脸地帮它宣传啊。和意大利小哥出去吃饭,我完全不顾观赏意大利小哥的帅脸长腿好么,只是一个劲地和小哥推介舌尖2。这种为了推介美食纪录片而肆意浪费观赏帅哥的free hour,完全反映了我对舌尖的热爱么~你看,我爱吃,远远超过观赏男颜。

别和我说美食片的重心不是让吃货流口水,而是体现家国天下好咩?别和我说女明星的走红不是因为人美戏好,而是因为心灵淳朴好咩?别和我说你爱吴彦祖不是因为颜美人帅,而是因为他和强东都是74年的大叔好咩?所以,拍片么,最重要的就是切题了~我来看的是舌尖上的中国,不是舌尖上的心灵鸡汤啊啊啊。

老实说,第一集脚步,那是着实不错的,总是对得起八秒钟一只的跳跳鱼的。俗话说的好啊,世上唯真爱和美食不可辜负。导演大人,你看看第四集《家常》,您不觉得您各种辜负我们的海派红烧肉君、蒲菜君、茭白君么!

红烧肉君在本片里,应该是设定为东坡肉君吧!全片东坡肉君出场时间有限,而且还没提到东坡肉君的好基友料酒君啊。哦,甜甜的东坡肉君,真是委屈你了。还有蒲菜君,虽然我不了解其他地方的蒲菜长啥样,但是我家乡的蒲菜可不是脆爽的,是鲜嫩的。我从小到大,到扬州的时候没吃过蒲菜涨蛋,在没有在家吃过蒲菜饺子。导演大人,您拍家常菜,我作为local都没有吃过啊,您教我如何去想家。导演大人,您这么拍红烧肉和蒲菜,您对得起有节操有品格有爱国心的苏东坡和梁红玉么。

美食本身就是人文关怀,根本不需要以其他人文情去渲染。鲈鱼正美不归去,在说思乡;汪曾祺写沈从文评价茨菰比土豆有“格”,在说思故人。味蕾告诉我爱你,就这么简单而已。

我曾经最爱的歌词,是黄伟文写的,“撒把葱花加个蛋,不在扬州的炒饭。心里都在怨都快关门,谁还未买单。你说馄饨卖不完,正好拿来做晚餐。我看着窗外的珍珠港,配乐是偿还。”味蕾记得我想你。味蕾记得不在扬州的炒饭,味蕾记得不在西湖的醋鱼,味蕾记得不在兰州的拉面。

我曾经最爱的台词,是《蒋公的面子》里借用金圣叹的那句,“豆腐干与花生米同嚼,有火腿味”,有品有格有节操。比起一个劲叫嚣仁义礼智信,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半夜看舌尖2,居然一点也不饿,真对不起我一边看舌尖1,一边喊饿,一边默默泡面的回忆。春夏交织,我想吃清蒸鲈鱼。

 8 ) 想到那时候捡麦穗

      太多触动的地方了,看完哭的稀里哗啦。有时候琐事很多很多,忙的惆怅的都麻木了,很多记忆好像都封禁了没在去细细回味过。然后突然间就发现那些仿佛在昨日的事情都已经是一二十年的事情了。
    那时候还跟着老奶去捡麦穗,每次到麦地里都会有神奇的发现,会有小刺猬,蓖麻。然后把小刺猬放到缸里养着,却不知道该怎么养它,只能给它放些苹果,结果第二天它就滚出缸跑了。发现后倒也没失落,因为也不会养,想着它说不定能找到它的伙伴嘞。然后就又出去疯跑了。
    那些收割机把平整的地方割了,边角地带就只能人工,大人们要顶着炎炎烈日弯着腰割麦子,老人和小孩子会跟在后面捡散落的麦穗。对于成亩的麦地那些散落的麦穗是微不足道的,但是这些对于老人和孩子确实莫大的喜悦。有的孤寡老人就靠着捡得的麦穗过活,有的可以捡点麦穗养些鸡丰裕生活,而孩子更是多了个在麦地理疯跑玩耍的理由。
    一想到这些场景其实是会傻乐的。等到麦子收完了就是打长,那会儿村里好像还没那么多柏油路,每家都喜欢去占属于自家的晒麦的地方。然后记得一个小伙伴的家占到的是苗圃场旁边一块平整的土地,也挺不错的。然后一群小伙伴们就喜欢去他家晒麦子的地方耍,其它柏油路上的赤脚踩上去太热,土地上的踩上去刚刚好,还挺舒服,还真先恐后的跑到鼓风机前跑一下,感受一下快被吹起了的感觉。呵呵,突然间就是汹涌的回忆了,不知道该怎么表达。然后就更明白以前老爱盯着米勒的拾穗者发愣,虽然不一样的人物,但是那些一片片的麦地,镰刀,弯着的腰,最后堆起的麦垛,都是相似的。不过很多时候描述起割麦这个过程都是艰辛的,或许对于当时的孩童确实充满幸福。小时啥也不懂,乘着农忙还能玩得更多。或是跟着捡麦穗,或是到地里送水,或是到打长的地方吓跑。。

 短评

第一季火了后,非常期待,我就记得蜂蜜了

3分钟前
  • 欣欣向荣
  • 推荐

煽的有点露骨,节奏有点混乱,美食依旧动人。和第一季相比,感觉更像情感类节目呢?一集这么多食物真的大丈夫?

7分钟前
  • 樱小路楠
  • 推荐

其实仍然挺可看,只是第一季里老实在锅里说事儿的劲头有点溢出来,又只能说几句惹人厌的话,所以大家忍不住吐槽。建议第三季继续老实微距拍锅。另外开头爬树那块的确超出了借鉴的范畴,还不如直接认了。

9分钟前
  • 小米=qdmimi
  • 推荐

心甘情愿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14分钟前
  • 院長
  • 力荐

给四星,因为纪录片重要的是记录,不是抒情。

18分钟前
  • 海鲜高汤面
  • 推荐

虽然不如第一季,但也还是挺好看的。

22分钟前
  • Neroat
  • 推荐

总体上还行,虽然有几集的确矫情得受不了,但用食物串起中国人的生存状态,这样的尝试并没有错。第一季出来的时候很多人骂用食物粉饰太平、闭口不谈民生。这一季谈到了留守儿童、90后工人、大学生就业难、高考陪读,我看得还是挺有共鸣的,想到自己何尝不是这样一路过来的。

25分钟前
  • 刘康康
  • 推荐

纪录片如果是还原真实的摆拍,我可以接受,但是为了收视率和满足观众的猎奇心态,不惜捏造事实弄虚作假,编造子虚乌有的故事糊弄人,消费观众的感情,把观众当傻子,这样就太过分了。舌尖2那么煽情,你让感动中国,艺术人生,鲁豫有约那些导演的脸往哪搁,是准备抢人家饭碗吗?

28分钟前
  • 豆丁
  • 还行

我觉得不打5星那些食物说不定就会不让我吃了!

33分钟前
  • 嘿嘿嘿
  • 力荐

太矫情了,感觉导演像是个新手,有很强的欲望想要展现自己,有很多很多的人文情怀想要抒发,很多地方的煽情生搬硬套,很多地方感觉发现就要展开深入了又立马毫无过渡地转到下一个话题,讲了一堆别的故事之后又硬生生地扯回之前的故事,令人常常感到不知所云,十分出戏。此集差评!希望下一集的导演好点

37分钟前
  • sususlsz
  • 还行

满满的中华人文情怀,倍感亲切!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到头来,辛辛苦苦都是为了过日子,都是吃货!PS:白马哥,你这是用绳命在吃蜂蜜啊!PS2:蜜蜂回家说到“卧槽我蜂蜜呢?”8.5

39分钟前
  • 巴喆
  • 力荐

摄像跟配乐赞。第一集旁白也没那么矫作反而踏实了,几个细节很感人,看清明天的方向,不忘昨天的来处。关注留守儿童,多了热腾腾的情怀。我大中国真是太。。会。。吃。。了。【第二集开始质素又降回第一季。。乱煽情了,到了第四集那个陪读拉小提前真的不是硬广吗?已经三观不正了吧。。】

40分钟前
  • 伍德与夏洛蒂
  • 推荐

《红楼梦》上敲皮蛋,一边喝黄酒一边看,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所有减肥皆是妄想

45分钟前
  • 丁一
  • 推荐

舌尖真正让观众醉心的不是介绍了普天下各种山珍美味 而是触动了每一个对家乡味道都知根知底的中国人的人情味

47分钟前
  • 春尾巷
  • 推荐

其实舌二讲述的不单是美食,更有一幕幕天伦人伦的美景,不管是四川耙耳朵,还是东海学捕跳跳鱼的父亲,或者期盼父母归来的苗族女娃儿。

50分钟前
  • 数人的绵羊
  • 力荐

强势回归!第二季人文情怀更重了。

54分钟前
  • Odair
  • 力荐

温情满满,再也不嫌弃我妈做的饭难吃了,现在,立刻,马上就想回家,把她夸成一朵花。

55分钟前
  • 殳君
  • 力荐

这片子放到1987年播是不会火的,那时候火的叫《河殇》,一部全力诋毁中国伟大农耕文明的政论片。

56分钟前
  • 张小强
  • 力荐

第一集就差点看泪奔 告诉我不是一个人

60分钟前
  • 大元宵
  • 力荐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1小时前
  • 晨小兮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