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见希特勒

剧情片其他2007

主演:赫尔基·施楚奈德,乌尔里希·穆埃,西尔维斯特·格罗特,AdrianaAltaras,施特凡·库尔特,乌尔里希·诺登,LambertHamel,UdoKroschwald,托尔斯滕·米凯利斯,AxelWerner,维克托·谢弗,拉尔斯·鲁道夫,沃尔夫冈·贝克,贝恩德·斯特格曼,Adriana Altaras,Lambert Hamel,Ulrich Wohlleben,Paula Knüpling,

导演:丹尼·雷维

播放地址

 剧照

拜见希特勒 剧照 NO.1拜见希特勒 剧照 NO.2拜见希特勒 剧照 NO.3拜见希特勒 剧照 NO.4拜见希特勒 剧照 NO.5拜见希特勒 剧照 NO.6
更新时间:2024-05-14 04:02

详细剧情

 长篇影评

 1 ) 拜见希特勒:“魔”即有创伤的“人”?

    
    一个小时候被父亲无端打骂羞辱的可怜孩子。这部电影还原一个受了创伤的人,把这些折磨加诸别人以获得平衡。一个精神病人。他是希特勒。勇气离开他之后,一个犹太戏剧导演来指导他演讲,却成了医治他心灵创伤的良师益友。
    电影一再试图说明这是真的。但我还是颇为怀疑,希特勒真的是这样一个容易敞开心灵的人吗。电影着力刻画的,这是个被戈培尔摆布的可怜的元首,还在夜晚牵着他最喜欢的狗金毛行走在一片废墟的柏林。看他从戈培尔那里听来的所谓的繁荣的谎言是怎样的现实。希特勒这时候真像一个人。甚至是一个孩子。被父亲的拳头压抑的,于是内心从未长大,用凶残来掩盖这虚弱。可这是希特勒吗。强大的总是弱小。也许是这样。
    但这部电影我最喜欢的是演犹太导演的演员乌尔里希·穆埃。我称他的眼神为神性的,里面是清明以及无我。看见他,看得见神的光。不由自主地内心一片静谧。他英年早逝,或许因为神也同样需要他。
    的确我想不到还在另一个演员那里看到过这种眼神。他镇定,无欲无求,看着那眼睛,好像一道天梯已然搭起,溶化在里面,在这一刻沐浴在神的光芒下。没有我,跟宇宙融为一体。那是毛姆在《刀锋》里表达过的,跟宇宙之灵结合在一起,人从此获得智慧和自由。
    他的不卑不亢的尊严,他的极力保持着的体面,跟《窃听风暴》里的那个特工小职员的一丝根深蒂固的自得不同,都是内敛的,但后者有些飘浮,而这位犹太人,你感得到他强大的内心,而这正是希特勒所缺乏的。
    这也就是一个内心自足的人,不会希求折磨别人或讨好别人以获得内心的安定。
    希特勒的眼神,犹疑、残忍。犹太导演的眼神,坚定、从容,虽然他们的地位正相反。这样两个人作主角必然起化学反应。叫希特勒深更半夜怒冲冲跑到犹太夫妇的床边,责问他为什么要杀自己,却被犹太人一句反问——他们要知道我要杀你还会让我躺在这里吗——而一下子败下阵来,并当即决定听从导演太太的安排,睡在两个人的中间,奇迹般头回睡得极为安生,这想法真令人想乐,不由得想,你看过比希特勒更愿意相信人、更像个孩子的吗?唉。竟让人怜惜了。单纯的人。
    把希特勒还原为一个人,还是张爱玲说的,可厌之人必有可怜之处。对了,忘了说,这据说是部喜剧电影。可我已经忘了我在哪里乐了。比如,我记得的那些,上面讲过的,遛金毛,挤到导演夫妇中间呼呼大睡,我会笑,却没有丝毫嘲讽,而是真心的愉快。就好像作为个孩子,吃了一个精美的糖果,那种愉快。就是看到一个总是闷闷不乐的人,突然找到了愿意收留他的家园,而决定做个好人,那种高兴劲。所以怎么说喜剧呢。不如说那个结尾吧,一边出字幕,一边是些采访片断。希特勒是谁?答案千奇百怪。不认识的。恶魔的。他好酷……好好笑。但是是无奈的笑。我们曾经有过他吗。带给人类那么大的灾难。人们已经开始试图理解他了。试图抹平那隔阂的鸿沟。但更多的人,却忘了。这才悲哀。

 2 ) 最不负责任的电影

  是谁让德国的经济在次走上强盛.... 是谁建立了第3帝国,对历史要公正一点,斯大林又在大清洗中杀死多少同胞....

 3 ) 可以视为短评的补充,先记下,有空再去自圆其说吧。

按照齐泽克此即彼、彼即此的牵连式的分析,对影片的分析可就好玩了。
1、同为镜中之象的两个阿道夫。其处境相似,心绪变化也有相同之处。若想以个人的遭遇和苦难来影射民族的遭遇与苦难,大致也能建立起勾连。
2、历史反思的吊诡之处。喊出拯救自我的阿道夫和召唤战争的阿道夫,受到群众近乎一致的欢呼声。想想《大独裁者》最后一幕的场景,有相同的妙趣。
3、结尾处“孩童——青年——中年——老人”对希特勒的了解,以及相对应的“老人——中年——青年——儿童”对格林鲍姆的理解,似乎想召唤出主题:人性的、反战的、反思的。但注意,这一整一的结构,仍是对第一点的补充:镜中之象的呼应。
4、元首版的《国王的演讲》?实质上二者无不同。

 4 ) 没有笑

以为是喜剧,但自始至终都没有笑。
在那个年底希特勒的无奈,演员做着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看完反而更沉重。

 5 ) 胡乱想的。


喜欢看关于战争的片子。虽然每次看完之后心理都很难受。

就好像我喜欢看德国片子,永远都是灰蒙蒙的天空,似乎空气中都弥漫着阴沉的气息,让人有一种难以言喻的压迫感。

其实我记得这片子还有一个译名,叫玩转希特勒,我比较喜欢这个。

作为一部讽刺性喜剧,这片子很成功。恶搞了希特勒,把他描述成一个肛门期、口唇期、生殖器等等等等幼年时候都没有发育好的心理有缺失的"病人"。

希特勒绝对不是一个轻易能敞开心扉的人。内心的空缺,任何人都捕捉不到。他像个小丑一样任人摆布,看到这里,我竟然哭了。笑着笑着,就觉得很凄凉。

ps:真正的主角其实是那个瘦小的犹太男人。最后那段演讲,真的很精彩。


我对希特勒,一直是持双重态度的。

如果换一个角度来看待,其实他不是一个不值得人们可怜的人。其实很多资料里都写过,希特勒小的时候,不是一个强大的人,他受到各种人的欺负,其中也包括犹太民族的孩子。胆小柔弱的希特勒害怕,他没能力真正的保护自己,所以,他选择了仇恨。有朝一日,他具备了反抗的能力,于是就将这仇恨,毫无理性的扩大化。

抛开民族大意和正义之说,其实这个二战中的恶魔,只是一个心理有缺失的可怜孩子。

所以,两年前第一次在电影频道看这片子的介绍的时候,其实我有着比看过之后更多的期待和喜爱。不得不说截取的片花,很容易让人不自觉的形成适合自己的补充。

就好像知觉的好图形原则。嘿嘿。其实很有意思。

我给这片子规划的方向是,一个心理医生的出现,不是咨询师,不是精神科医生,而只是一个心理医生。有处方权,却也懂得如何人本的看待患者。我希望有这么个人出现,用技巧,用真心,去了解和深入探索这个恶魔,然后让恶魔信任他,接纳他。这时候就会出现多重矛盾。犹太籍的医生的身份和情感的矛盾。心理医生职业道德和正义感的矛盾。希特勒罪恶和可怜的矛盾。

这样才好看。


嘿嘿。是我想多了。



 6 ) 《拜见希特勒》:悲伤时,我微笑

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
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
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
她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
                 ——食指《相信未来》
 
历史的情感
我最喜欢的华人女演员是张曼玉,越老越喜欢,这甚至连累了我开始看原本毫无兴趣的女性广告——只要是张曼玉代言的。看的多了,别的没记住,倒是记住了张曼玉卖白金时的一句广告语:“悲伤时,我微笑。”短短的六个字,却把一种欲说还休、爱恨交织的情感纠结表达得淋漓尽致,当然,张女士表达的是私密化的个人情感,但民族、集体的历史情感正是由无数个人情感郁积而成的,所以,当我看完《拜见希特勒》后,脑中蹦出的第一句直观感受竟也是这句话。
其实《拜见希特勒》只是披着一层喜剧的外衣罢了,在骨子里还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我不是指那种笑中带泪、喜后见悲的喜剧模式,而是指一个纯粹的、严格意义上的悲剧,从美学意义上讲,《拜见希特勒》跟《哈姆雷特》的悲剧力量毫无二致。或许这可以看作是导演雷维的一个败笔,因为雷导拍摄此片的本意是要模仿卓别林的《大独裁者》,但还是在不经意间还是为我们端上了一顿悲剧大餐。
让希特勒在战败前夕找一个犹太人来学习演说技巧,这件事情本身就交织着痛苦、仇恨、卑微、可笑等多种情感,而犹太戏剧教师格林巴姆对希特勒的情感也是始终变化着的:一开始莫名其妙,后来无所顾忌,再后来巧妙利用,接着无限同情,直到最后的幡然省悟和反戈一击,说实话,通篇下来观众也很难看明白格林巴姆究竟对希特勒是什么看法,也许是题材的敏感让雷维在表达时有颇多顾忌吧,往往还没来得及展现格林巴姆的内心,就得考虑“政治上的正确”,一来二去,整部电影的情绪就有了些分裂。
不过这也许正是历史情感的真实之所在,《拜见希特勒》的上映,实际上已经清晰的折射出德意志民族对待历史的豁达与开解,虽然这是德国人都不愿提及的一段苦痛经历,但客观的历史存在是无法回避的,既然已经可以戏仿、调侃,其实表明这段历史已经不再那么沉重了,观众甚至可以感受到整个德意志民族在面对黑暗历史时胸中长抒的一口闷气——这是建立在理智、公正的对待历史的基础之上的,如果德国人还像我们的东方邻国那样把甲级战犯的牌位供起来天天去参拜,估计他们永远不可能有云开雾散的这一天。
 
人性的张扬
影片中最引人注目——也是最有争议——的地方就是重新塑造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希特勒形象。与以往我们在大银幕上看到的那个丧心病狂的战争贩子截然不同,在《拜见希特勒里》,这位纳粹德国元首被塑造成一个童年时遭父亲虐待、尿床、吸毒、孤苦无助、在浴缸里玩玩具战舰的可怜巴巴的家伙。格林巴姆初见希特勒时,这位身形佝偻的独裁者站在窗前背对着他,然后强硬的命令到:“向我致敬!”正当观众以为这又是一位司空见惯的独裁者银幕形象时,片中的希特勒突然又加了一句:“趁我还能接受致敬”。此言一出,这位寂寞无助的独裁者的形象便跃然影上了。希特勒找格林巴姆来虽然是戈培尔的策划,但显然戈培尔是看准了元首的需要的——希特勒需要一个能教育他、开导他,甚至在他犯错误时训斥他的人,也可以说,格林巴姆在《拜见希特勒》中充当了希特勒心理父亲的角色。
格林巴姆见到希特勒时是想刺杀他,但是阴差阳错的没干成,而在心理释放课程中希特勒又讲述了自己童年时不堪回首的经历,这无疑触动了格林巴姆,此时的希特勒在格林巴姆眼里已不再是那个飞扬跋扈、不可一世的战争机器操控者,而只是一个得不到关爱、没有情感依偎的可怜孩子了。这种情感在后来的剧情流动中进一步发展:在一个辗转难眠的夜晚,希特勒穿着睡衣爬下了床,跑到格林巴姆和妻子睡着的犹太人小屋里寻求安慰——而格林巴姆夫妇就把这个孤儿般的可怜独裁者收留在了床上,格林巴姆夫人甚至还唱起了摇篮曲——希特勒很快睡着了,而且睡了几年来最畅快的一觉。
是有点如鲠在喉的感觉,但希特勒也是人,不是吗?独裁者的诞生也是人性异化的过程,而且素来以理性著称的德意志民族被一个独裁者所绑架,其实并不能把所有责任全推到独裁者一个人那里去。导演雷维实际上把片中的希特勒塑造成了当时德意志民族的代表——战争失败的阴霾抬头可见,谁也不知道今后的德意志民族会陷入怎样的深渊,而历经过战争浩劫的世界民族又有谁愿意跟德国做朋友呢?此时的德国,正像是一个孤苦无助的孤儿,渴望得到亲人的关爱。
 
时间的荒谬
之所以在开头引用食指的诗句,其实就是为了更好的阐释本片的历史主题。所谓历史,无非是人们在展望未来时的一个变形倒影罢了。塔科夫斯基说:“人们去看电影的正常理由是去寻求时间”,而历史,正是时间的结晶。时间可能是宇宙中最神奇的向度了——无论是什么事物,什么心境,在时过境迁后,总能体现出一层异样的色彩——在大多数时候,我们将这种感觉称之为“荒谬”。
回头看看人生,我们在年轻时做过不少荒谬的勾当;回头看看历史,哪个民族没有走过荒谬的冤枉路?德国人已经醒悟了,他们开始用荒谬的手法来表达对那段逝去时间的叙述。在影片结尾,希特勒的小胡子被一个粗心的女理发师给剃掉了,接下来嗓子又沙哑无声,此时街道上挤满了前来聆听元首演讲的躁动人群,为了将此场景敷衍过去,格林巴姆又被拉来救场,他被安排在元首的脚下,通过一个麦克风来模仿希特勒的声音,而真正的希特勒只对口型、打手势,用一场双簧表演来面对狂热的纳粹追随者。
这无疑是一个绝妙的讽刺,扭曲的国家机器对国民畸形性格的形成作用可见一斑。所以在最后,格林巴姆振聋发聩的喊出了“向自己致敬”的豪言壮语。乍一听广场上的人群还有些疑惑,但没过多久便翻腾起了“嗨!我自己!”的声浪。
一个有了独立人格的民族,必将始终沐浴在和平、安详的阳光下。
纵使在最后一刻,格林巴姆头上血流如注,但他依然是微笑的。
“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面对别人时,过往的重负还是比较容易卸下的,真正的难处,在于面对自己、面对自己民族的历史重负时的态度。解剖他人易,洞悉自己难。若在面对历史时,那些并不如烟的往事已经真正成为我们眼中荒谬的陈年旧忆,使得我们能够轻松愉快的调侃德国人已经读懂了,而我们呢?我们的历史也曾有过许许多多不堪回首的苦难篇章,也曾有过独裁者在整个民族的心灵中投下难以磨灭的阴影,时过境迁,我们也能够像雷维一样在大银幕上戏谑着给昔日的独裁者做一番弗洛伊德式的心理分析吗?
也许,当我们面对本民族那段悲伤、荒谬的历史时能够轻轻微笑的那一刻,才是我们够能真正相信未来的开始吧。

(刊载于《世界电影之窗》08年2月)

 7 ) 别样的戏说

在迅雷搜索“德国喜剧”时,它自己跳了出来。

几乎所有的德国电影,看到最后都会让我心情沉重。

不论是从头到尾的云里雾里(四季商人),还是langweilig-langweilig-langweilig--最后突然震撼一下(窃听风暴)。

目前好像只有木偶剧《大盗贼》是例外。。

同样地,这部喜剧片也并没有给我带来轻松快乐,反而最后还差点让我哭。

这也难怪,试想犹太人镜头中的Hitler又怎么可能轻松得起来呢。

 短评

不是很有趣啊,也不讽刺,只是简单的丑化希特勒达不到什么效果

8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较差

纳粹版国王的演讲,可惜结局注定是给悲剧

11分钟前
  • 懒羊羊的蛋糕
  • 推荐

那个挤上床怕到睡不着的才是真的希特勒,不过即使这样一个人,也比某些连本国人的命都不当回事的东西强

15分钟前
  • обломов
  • 推荐

以为是恶搞呢,果然有关历史的片子怎么也不会真的搞笑的。让人很沉重的笑的黑色幽默。赞Ulich!不过有点美化Hitler形象了。。。

18分钟前
  • Esther GDB
  • 推荐

希望德国会有更多的这样的电影,保持对那时代的评论,避免世界任何地区在发生类似的事情。话说有些部分很让我想起中国目前的情况。

21分钟前
  • 承明
  • 推荐

拍的不错 但是07年才拍成这样未免太让人失望 相比之下42年 和83年翻拍的to be or not to be 就好看太多了

26分钟前
  • ╯-╰
  • 还行

不看结尾采访的观众都误会此片了

28分钟前
  • Apocrypha
  • 还行

被誉为“德国本土首部制作的关于希特勒的喜剧片”,原本是抱着和昨天的《好男不当兵》的看喜剧和闹剧的心态去看的,想不到如此之正剧!不管是不是预期的影响,事实上就是我感受不到这部戏有任何喜剧的色彩,而喜剧所允许具有的逻辑漏洞它却也不少。而可能是我对历史本身不怎了解,所以也不是特

29分钟前
  • mozarter
  • 还行

搞笑的黑色幽默,我却怎么也笑不出来!

33分钟前
  • 北极光
  • 力荐

也是一部有点小邪气的电影,特别是结尾曲,给人一种戏谑的味道。不过现实中的希特勒确实如此,小时候受父亲打骂很严重,也是他最后心理走向扭曲的原因之一。尽管是黑幽剧,却也有它温情感人的一面,元首也是人,也会在失败面前很脆弱,像孩子一般需要保护。感人的是格林厄姆教授,善良但死的很英勇悲惨

37分钟前
  • 韦恩斯坦_李
  • 推荐

德国人拍出来这种调侃元首的片子还蛮不容易的,其实我觉得元首在里面有一种别样的萌

41分钟前
  • 其实叫朗基努斯
  • 还行

果然完全不好笑,而且部分台词相当雷,只是结局还行;打字幕时的彩蛋都比电影有趣多了~

43分钟前
  • RIC
  • 还行

这是一部让人倍感沉重的电影,它并不是喜剧。格林鲍姆教授和希特勒是理想主义两个极端的代表,在功利和自私的现实面前它们只能沦为被操作被利用的替罪羊。当我们问到谁是第三帝国罪恶的罪魁祸首?无数曾经是这台杀人机器的零件的“民众”争抢着将黑锅扣给希特勒,正如日本将责任推给“军国主义”一样,

45分钟前
  • 新西兰孙小社
  • 推荐

这个真的是真的吗,如果是真的,那希特勒也是够可怜的

49分钟前
  • vii07
  • 推荐

片尾对民众的采访是亮点,要多给小日本看看德国人是如何反思的!

54分钟前
  • 似水微『澜』
  • 还行

如此恶搞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恶棍,有趣。

55分钟前
  • 胡二
  • 还行

再次印证了俺对德国片的好感~~低沉积云冷灰的天空背景,连建筑都蒙上了死气沉沉的阴影,但是德国人的自嘲式幽默实在是深得俺心,让俺或会心一笑、或哈哈狂笑不止……但是笑着背后是苍凉的眼泪,如同剧中两次笑着流泪的镜头描写~很多细节精心、富于讽刺意味,希特勒的形象也似乎贴近真实了许多……关于主角,又是这个清瘦正直低调沉稳的小个子德国男人啊~~他躲在舞台下面透过幕布看着外面广场群情激奋的人民,镜头放大他最后苍凉的一笑,头顶的血流缓缓淌下……俺就是容易被这样的德国人煽到啊啊啊……555

57分钟前
  • hilly
  • 推荐

以喜剧形式出现的悲剧,夸张的表演,讽刺漫画式的人物脸谱,与主人公的沉静相互映照,时不时引人哄堂大笑,笑过之后却是沉默与深邃的悲哀。这可以说是最好的喜剧,也可以说是最好的悲剧。(希特勒在浴缸里玩的那艘战舰模型是哪艘?)

60分钟前
  • Favillae
  • 力荐

主角是乌尔里希·穆赫,这片子我只看了一半,因为有事就停止了,但后来怎么也没兴趣继续看下去……

1小时前
  • [己注销]
  • 还行

時代和人需要自欺,掩蓋各種自卑、自負以及不光彩…所謂的社會達爾文主義者,在極端狀態下,就是被包裝過的變相納粹罷了…德國人的“嚴謹”真是在一個小兵身上被表現得“淋漓盡致”啊,德國人也會自嘲了麼!

1小时前
  • 宿命论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