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

记录片大陆2018

主演:李立宏

导演:刘鸿彦,沙洛,骆永红,黄鹤,张木,陈硕仪,王申

 剧照

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 剧照 NO.1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 剧照 NO.2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 剧照 NO.3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 剧照 NO.4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 剧照 NO.5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 剧照 NO.6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 剧照 NO.13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 剧照 NO.14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 剧照 NO.15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 剧照 NO.16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 剧照 NO.17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 剧照 NO.18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 剧照 NO.19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4:44

详细剧情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天人合一的东方哲学让中国饮食依时而变,智慧灵动,中医营养摄生学说创造了食材运用的新天地,儒家人伦道德则把心意和家的味道端上我们的餐桌。淘洗历史,糅合时光,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在天地间升起烟火,用至精至诚的心意烹制食物,一餐一食之间,中国人展示个性,确认归属,构建文明,理解和把握着世界的奥妙。中国饮食生长于传统文化的沃土,在宽广的时空中,以感恩之心去领悟食物给予我们珍贵的滋养,《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继续近观饮食之美,远眺中华文化的魂魄。

 长篇影评

 1 ) 一滴口水都没流,弃之可惜,食之又无味

大年初四,是恭迎灶神的日子。

比灶神更重要的是,13亿中国人嗷嗷待哺、翘首以盼的《舌尖上的中国3》终于开播了!

节目组特意选在这天播出,着实是讲究人。

我等烫壶小酒,摆点下酒菜,准备好擦哈喇子的纸巾,坐等央视爸爸8点开播。

之前有传言说这季的配音换成了老狼,我还在忐忑是否能跟上狼哥流口水的节奏,只见这头传来了李立宏老师的小嗓音。

好样的!还是熟悉的“自带音效”!

5分钟过去了,李老师的声音愈渐冷漠无情,这显然是没有把我们李老师的舌头撩拨起来啊。

从声音中,就听出了李老师的冷淡——“配完没,我想下班,我一点也不想吃这些东西。”

再一查评分,完了,今早上已经骤降到7.6,舌尖系列可从来没掉过8大分。

这是要凉啊。

不怕,莫慌,就不信我大中华美食还能满足不了我等猪精的过年胃。

要说第三季,拍摄确实有难度。

第一季展现了中华各个犄角旮旯的诱人美食;

第二季探讨了中国人与食物之间的温存关系。

好看的,能拍的,基本都涉猎到了。

第三季到底要拍什么?

导演刘鸿彦说,就是要——

拍出中国人是如何一口一口吃成今天的样子。

换做我们的话就是,论我们是如何一口一口吃成一个胖子。

第三季一共8集,每集50分钟,主题分别是——

器具、小吃、宴席、食养、厨人、点心、节气和融合。

万众瞩目,开篇主题为“器”。

这个立意倒是很好,器材为食物的源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节目中展示了刀、锅、灶、笼、案、坛、盘等各式器皿,以及古老的食物制作方式。

中华千年的烹调术本可以侃侃而谈,但结果除了用七个孔同时烹制七道菜的七孔穿山灶让人印象深刻,其余都是匆匆一瞥。

讲器皿,难勾起食欲,可以理解。

到了第二集的“香”,终于得将一首《凉凉》送给节目组。

据说,《舌尖3》在准备时,踏遍了20多个省市自治区,115处地方,采访了300多人,涉及400多种美食。

然而,400多种美食最终为我们筛选出的是天天见的——

串串、麻辣烫、煎饼果子、胡辣汤。

这几种已经是根植于全国人民味蕾的全民食物。

人人都知道它的好吃,但节目组依然大力出神迹,拍得一点都不好吃。

让人气得想拍死摄影师。

上两季中,大量的浅景深镜头,从微观角度完美展现美食精髓,特别勾人。

而这一季,镜头拉得贼近,近到让你无法呼吸,自觉弹开。

食物的雾气遮挡镜头、镜头虚焦再转清晰的瑕疵,随处可见。

食物制作的剪切混乱仓促,失去慢食物的主题节奏。

整个两集中的剪辑都很混乱,从前是天南地北,都始终在主题线上。

现在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就再也找不回来了。

整个外包装都看得让人很难受。

尴尬的无人机航拍、错位的人物采访镜框、DV水平的高对比度、慢速镜头直接放慢帧数,造成不美观的拖影。

这样粗糙的摄影、剪切,致使食物美感全无,灵性全无。

网友吐槽得就十分贴切——

已经不像纪录片了,改个名字叫乡村美食大发现可以直接上cctv7了。

谁能想到,舌尖上的中国能沦为农业频道的质感。

居然有一天看舌尖上的中国,能一滴口水都没下咽。

不止于此,舌尖三作为央视出品的大IP,居然还能有历史错误。

片中介绍一条小吃街,“西安的回坊在唐代就已成型,至今还保持着当年的格局。”

唐朝时期,这里还是皇宫城禁地。

这就是节目组一直宣扬的,历经10个月的摸爬滚打做出的精品。

去年十月,央视的离职大潮也带走了《舌尖上的中国》原总导演陈晓卿——

即日起从央视离职,有给他寄好吃的,别再寄到光华路了。谢谢。

陈晓卿带走了《舌尖上的中国》大部分创作团队人员。

今日看来,他还带走了舌尖的美味、舌尖的教科书文案、舌尖的经典配乐。

更带走了舌尖的魂。

当初那幅以肉花纹作山的画报中的灵气与意境,已然全无。

这个开创了现象级纪录片的先河,帷幕至此落下。

舌尖以食物为窗口,看人情,看风景,看中国。

而舌尖3正好将这个窗口封死。

拍匠人精神,自己技术粗糙,倒是拍出了电视购物广告。

真的是很丢人了,央视爸爸的综艺何曾砸过手?

舌尖的魂就在于它的朴实无华,渗入人心的温热治愈感。

是每日三餐,一粥一饭。

是馋死我们的雷山鱼酱;

是姥姥做的西瓜酱;

是爸爸给女儿辛苦捉来的跳跳鱼;

是养蜂夫妇在路途中做的家乡豆花。

更是每集结尾,那一张张质朴温厚的笑脸。

而这一季的舌尖魂,只剩下那一句“爱,是最好的调味品”。

无言的温热被一语说出,风景煞得全无。

就像网友说的,他们是真的编不下去了——

当受访者能对着镜头说出“爱,是最好的调味料”的时候,你就知道导演是真的编不下去了。

舌尖3,已成为春晚之后的剩菜剩饭,弃之可惜,食之又无味。

我们还是乖乖重温前两季吧!

 2 ) 本来想写短评,结果太长了

失望。

《舌尖上的中国》之《器》没审准题,偏了。

很多人说落脚点是“中国”。是没错,是要讲中国的故事,中国的文化。但是中国之大,从何讲起?所以这里的定语“舌尖上的”很重要。舌尖舌尖,就是食物,就是美食,就是用嘴巴收货,升华一点,就是讲川粤鲁淮阳闽浙湘本帮,就是讲中华饮食文化。

而很多人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讲锅碗瓢盆刀法火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不说锅碗瓢盆的制造工艺,就连锅碗瓢盆本身,连刀法火候本身,都属于食物的附属品。没有了食物,它们的存在毫无意义。

所以这一集,讲得太偏了,甚至有点主次不分,本末倒置的意味。

不过还是有点希望的,希望第二集《香》,能带给我惊喜。加油!

希望季末时候我能很愉快地调回五星。 2.20更新

舌尖回来啦!!《香》有原来的感觉!!

(但是它咋香了呢?)

除了汕头那里神转折,其他的都还好还好

加油加油!!!!

2.21更新

承蒙厚爱,各位看官慢走,让这篇小字沉底吧。

《舌尖》3已经很一言难尽,不知如何评价了。

可惜可惜。

但还是要心存希望。

2.22更新

不如改名叫《中药上的中国》吧。

2.23更新

…………………………

哎呀真的忍不住吐槽,真的阵阵恶心。

被那个美食博主恶心到了。

为啥她一家就可以代表整个天津?你到底想说什么?甘?天津?妈妈?亲情?美食博客?人生?这里跟“食”,跟“舌尖上的中国”有啥关系?!

然后镜头就突然变成了“妈妈爱你么么哒”“我有一种治不好的病”

好吧好吧,就算你卖惨吧,哦不,真惨。那你有会弹钢琴的美丽女儿、有房子院子车子和狗,外加每年出去旅游……

我一个连去旅游的机票钱都买不起的穷鬼表示很心塞啊!!

嗯对对对,我就这股看着人“何不食肉糜”的穷酸劲儿。我知道富有富过穷有穷过的道理,但你是个家境优渥能环游世界的主儿,却在镜头面前掉眼泪,说生活多艰难、人生多苦辛,真的让我觉得……哎呀你这富人在我面前卖惨,你拿我开心?

这个,好吧,我真的觉得很恶心。

在这一集的衬托下,貌似第一集《器》很精彩的哎( ̄∇ ̄)

 3 ) 论为什么第八集搞科研腌酸菜那么让人反感!

目前为止只看了前两集和最后一集。前两集是看的回看,可以跳过广告。后来为了跟上广大网友的吐槽进度,就直接看了第八集的直播,看完一半终于相信,这确实不是舌尖3,只是一个电视购物节目。

说正题。你说你搞科研腌酸菜,分离乳酸菌分离的都哭了。但是搞科研用得着你成吨成吨的腌酸菜吗?这不是批量生产是什么?你当观众都是傻子瞎子吗,这么好忽悠?都批量生产了还搞什么科研?不会是在骗国家的科研经费呢吧!把酸菜拿回自己家去吃用得着装俩礼盒吗?合着您每次去菜市场买菜都提着俩蔬菜礼盒啊!

再说说卫生问题!您一个劲强调老百姓们自己腌的酸菜不卫生,有腐败菌,您的有多卫生,有多科学。还给了一个镜头,几个穿白大衣的人在洗白菜,往地窖里码白菜,说什么这一切都是在无菌环境下进行的。您穿个白大衣就无菌了?我们这养猪的也穿白大衣!帽子口罩也不戴,无菌手套也不戴,隔离服也不穿,还有那地窖,怎么达到无菌标准的?是拿消毒水都清洗了吗?还有那洗白菜的水,是拿消毒水洗的吗?那你让乳酸菌怎么活?说好的美食呢?擦亮了眼睛,准备好了口水,你就让我看这个?

说我们自己腌的酸菜不卫生,你那第二集里摊煎饼就卫生了?又是拿鸡蛋,又是收钱的,天津没有禽流感肝炎吗?有卫生许可证吗?反正我们这像那种摊煎饼的小摊见了城管都是要跑的!

 4 ) 你必须知道的药膳跟食疗,舌尖三没告诉你的风险

看到《舌尖上的中国3》这一集的时候,我终于意识到,这个节目是在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了。

以“食疗并用的中华药膳”为主题的第4集,不遗余力地鼓吹药食同源,饮食养生,不仅捏造诸多毫无根据的论断,更要命的是,毫不谈及这背后的健康风险,可能造成的恶果连连。

最开始出现在这一集的食物是蓑衣黄瓜,然后,解说词就给出结论:黄瓜可以提高免疫力,促进新生代新。

或许你已经看过不少养生节目,但可能还是继绿豆、茄子之后,第一次听到给黄瓜这么高的评价。

不知道这样的论断,依据从何而来。也许是无中生有,也许是捕风捉影。

根据我做过的科学报道,接触过的流言,能想到的一个简单逻辑是:编导也许是看到哪条科学新闻,把像黄瓜这类食物里的某一丁点营养成分,与该成分在实验室或者小鼠身上展现出来的可能效果,混作一谈。

总之,解说词脑洞一开,挂构成“食物治病”的美谈。至于什么成分、剂量和有效性的关联,动物实验和人体实践的区别,通通省略。可问题是,你又不是商家,何来推销自信?

这跟张悟本的绿豆汤治百病,又有什么区别?

在舌尖3这部片子里,各种养生神论都冒出来了。连食物原材料,也弄出个元气。

元气是什么?生物和化学书里有介绍过吗?补了它可以延年益寿吗?

有位豆瓣网友就说了:为什么总是要补气啊?我又不是轮胎。

舌尖3里类似的纰漏和玄学论述,比比皆是。

这不是舌尖上的中国,这是舌尖上的养生堂。

剧里的传统食物和食疗方子,为了包装它们的健康效果,用上了“免疫力”这样的现代词汇。一些明明可以自愈的疾病,其治疗功效,也推给了一些在当地民间流行的茶饮。

如果只是夸大功效的食疗,那也就罢了。可事实上,药膳同源,食疗其实也是有风险的。这一点却在舌尖3的剧里避而不谈。

通常情况下,我们都会认为,药就是药,食就是食。你要是有病,就治病。你要是没病,就别乱吃药。

药食同源的这些原料,或许可以认为,它们处在药和食的两端光谱的中间地段。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那么,药食同源可能就是处在灰色的地带。

可是,灰色地带,问题也重重。

比如,舌尖3里鼓吹鱼腥草,说它“补养身心”,可是近年来,随着中草药曝出的肾病问题,这味食物也被怀疑跟肾脏损害有关系。

鱼腥草在中国的西南地区甚为风靡,但它其实含有一种叫“马兜铃内酰胺”的物质,可能损害肾脏。

马兜铃酸是已知最强的致癌物之一,有肾毒性,并可以导致肾癌等多种癌症。马兜铃酸进入人体,会代谢生成马兜铃内酰胺。尽管鱼腥草所含的集中马兜铃内酰胺,跟目前发现的毒性最大的那种马兜铃内酰胺不同,但它们的毒性机理可能类似。

如果一味地鼓吹鱼腥草的好处,当做食疗药膳天天进补,那么吃出问题来了,谁负责?

很多人都知道,有一句俗语叫:是药三分毒。

既然药食同源,那这些可为药的食,是不是也隐藏着三分毒?我们又该如何控制这些“药食”的摄入,对它的安全和有效性做到可控?

这其实是一段混乱的光谱。

对于食物,人们追求的是,填饱肚子,满足味蕾。对于药物,人们追求的是,治病救命,保障健康。

我们如果对这种药食同源的疗效抱以期望,那么也要准备好因为难以把控而品尝恶果。

药食同源,胡乱吃出的恶果,其实在舌尖3里也若隐若现。

很多人都知道,老火汤里嘌呤高,长期食用可引起痛风。这几乎算是医学常识了。

片子里有位煲汤的广东女性,她的父亲痛风。而痛风嘌呤高,其父亲居然还在考虑喝煲了三个小时的肉汤。这可能加重病情。

事实上,这种痛风的起因可能就是因为喝汤太多,嘌呤太高引起。

南方地区迷恋传统草药煲汤的问题不止于此。随着很多中草药被发现可能损害肾脏,像广东省的肾脏发病率长期排名全国前列,就被怀疑可能跟中草药煲汤,以及凉茶泛滥有关。

台湾地区的民众同样热衷药膳跟食疗,甚至可以说有过之无不及。其传统医学观念影响深远,且没有受过政治运动的冲击,中医也被纳入全民健保系统,民众接触中草药广泛。

很可能就是因此,台湾的肾病发病率高发,才成为“世界洗肾之都”。

然而,舌尖3的这一集一直热衷介绍“药食同源”,但关于毒性和风险,却一个字都没有提。

这一集里隆重推出了“草药炖猪脚”,但在网上一搜就可以发现,除去像当归这样用得广泛的食材,很多地方,民间食用另类的“草药猪脚”,而中毒已经成为高发现象。

这种药膳中毒的情况还有很多。每逢秋冬,云南部分地区有在食品中添加自种的草乌、附片等乌头碱类中药进补的传统,近年来曾发生多起中毒事件。新闻报道,2015年9月8日,云南省宾川县村民邀请亲朋食用草乌炖猪脚,导致27人中毒,其中6人抢救无效死亡。2016年秋冬季节昆明有25人食用草乌中毒,云南省就此专门发布过药膳中毒预警。

这样的悲剧,有些是坊间未能正确使用或者滥用导致,有些则是无法识别准确的中草药,误用其他药材引起。

舌尖3这部片子自己也犯了这样的错误:把有毒的植物搬上了餐桌。网友指出,舌尖3当中一集,把有毒的南天竹(南天竺)剪下来放在餐桌上。

我过去做《大陆中草药肝损害调查》报道的时候,曾听很多肝病医生谈起类似的例子。比如,拿一味叫“土三七”的中草药泡酒,吃出一种特有的严重肝病:肝窦阻塞综合征。这种肝病的住院死亡率超过10%。绝大部分病例是患者喜欢用土三七泡酒,并长期饮用导致。

更广泛的,比如号称能够乌发的何首乌,作为药膳的后果。何首乌煲鸡汤的方子,网上到处都是。在传统医学的认知里,何首乌的毒副作用一度长期不为人知。

由于坊间传言何首乌能够乌发,进补,或延年益寿,很多人喜欢用它来煲汤,碰上像孕妇生产,或者白发者求药的情况,更是肆无忌惮地食用。

然而,分辨不清楚生首乌和制首乌,胡乱食用,这种药膳的后果是,可能导致吃出严重的肝损害,最严重的,甚至会发生急性肝衰竭,迅速丧命。

这种情况,在迷恋中草药的台湾地区也时有发生。

就在刚过去的2017年年末,台湾媒体还报道,冬令进补食材何首乌多年来竟未经台湾的“卫福部”核准用于食品,而坊间的何首乌鸡汤餐厅和宅配熟食包,都游走在法律灰色地带。

台湾卫生部门的中医药司科长陈聘琪指出,何首乌用于食补前须经炮制,否则吃下肚恐腹泻、腹痛,加上何首乌与具肝毒性的中药黄药子外观相似,误用风险高,因此未将何首乌纳入得提供食品使用中药材。

现在考虑到民间传统和食补需求,台湾的专家会议一直在研究如何开放何首乌用于药膳。问题是,如何有限度地开放何首乌用于药膳,比如适用哪些料理、剂量多少,这些细节都有待评估。

看到这里,你应该明白了,为什么舌尖3大肆宣扬食补观点,真就不能忍了。

作为一家影响力巨大的全国媒体素有口碑的一档节目,有多少观众能够判断它是不是信口胡说?又有多少不明真相的观众可能因此盲目食补?

片子里的所谓药食同源,一些食材疗效有什么文献依据?有什么实验依据?它并没有给出,看上去只不过依据坊间传言,道听途说的东西。

更令人担心的,就是上面反复提到的食用风险了。热捧“药食同源”,“乡野草药融入家常便饭”等观念,却毫不提及安全风险,这难道是要鼓励食客们去当试药的小白鼠吗?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凤凰Weekly”)

 5 ) 尊重下纪录片吧

纪录片,导演恐怕连什么是纪录片都不知道,纪录片最基本的是尊重事实。老白家肯定追溯不到唐朝,因为那时候根本没有回坊;徽菜指的是徽州菜系,而不是安徽菜,第二集里的不是徽菜。金齑玉脍史书记录的清清楚楚是生鱼片,莼鲈之思里面的鲈鱼指的是四鳃鲈鱼(现在是保护动物)两鳃的虽然模样差不多但味道就不够鲜美,更何况用美国鲈鱼替代你至少说一下吧。高中课文注释里张季鹰思乡思味辞官回家多潇洒,被你用的这么烂。

文案逻辑是硬伤。镜头剪辑零零碎碎,一通话说完看不到你说的食物在哪里,十大碗,说完了看到两个,其他的贴在墙上,菜单上的中国?本来前两季逻辑通顺自成一体第三季分门别类就吃亏,摄影和文案还配合不好,导致一塌糊涂不知道片子重心在哪里。说不好听的,中二文人附庸风雅还错了一大半,平江教宴席礼数最后也没看见他们按照规矩坐。嘲讽么?

换了导演,配乐也没了,背景音乐差了不止一个档次,画面布局远没有第一季阳光,更别提充满正能量。卖串串那里,岳母高高兴兴说不想让女儿太辛苦,女婿学医, ? 读那么多年书算白瞎了。卖串串也挺赚钱的,你明明白白说就好了,非要树反面教材。

配乐,布局,文案,价值观都差,我赌它跌到六分以下。

第四集出来了,充分证明了制作组上下是真的不了解如今的社会群体思想状况。如今网络上有很多中医黑,中医药好不容易开始向科学化迈进,这边刚好又给人口实。药膳养生大多是没有验证的东西,不能随便吃,如果没有记错,广东省是全国肾疾病发病率最高的省份。

叙事通顺了一些,素材质量却进一步下降。前面说它将会跌破6分是因为作为纪录片它不及格,制作组态度极不认真也非常没有诚意。如今看来它恐怕还要往下跌,冠名“舌尖上的中国”,万众瞩目,你让央视吧吧脸往哪搁。

 6 ) 不合格的拙劣制作

仅从对水盆羊肉、西安回坊等不实的史实的呈现就可恶至极了!传播了极端思想与错误的价值观,第2、3集里出现的乡贤、宗族、人身依附、极端宗教服饰等等,能不令人心寒?

拿奢侈豪华的文人宴席的复原能和第二季的《三餐》、《家常》、《心传》比吗?缺乏一种真正的艺术精神,反而主线散乱,令人觉得很是莫名其妙的。

 短评

预告片里解说配音是老狼就是唱同桌的你的老狼不是林更新不是潘粤明看过正片之后发现还是李老师一头雾水......

8分钟前
  • 知不足斋
  • 较差

千年回坊?没有回坊的西安是没有灵魂的?汉唐两千年文化、黄土五千年生息没有回回就没有灵魂了?广告不要太多,主题不要偏移,趣味不要太低阿!5.5

13分钟前
  • 巴喆
  • 还行

啥玩意儿?还没花生油广告好看

14分钟前
  • 许之行
  • 较差

并不难看啊,不懂在骂什么。本来器皿就是饮食的一部分,拿一集来讲有什么问题?有时候真是觉得人们太容易热爱,也太容易厌倦和失望了。另外可能还有品味的攀比吧,只要有几个人开始吐槽某作品不好,立刻跟风者众,生怕欣赏了别人看不上的东西,就显得自己low了,真正客观不带情绪的评论者太稀有。

15分钟前
  • 亚比煞
  • 推荐

第三集恶心到我了?那种破菜需要什么礼仪?奉行程朱理学是不是还要裹小脚啊!我呵呵!

16分钟前
  • 萱然半夏
  • 很差

盼了好久,终于在狗年春节大年初四迎来了舌尖三。看了第一集,满满的失望。前半段想拍出匠人精神,拍得那叫一个糙,没出效果。后半段终于回到菜上,却没有了以往的娓娓道来,清晰的主题和以食物带世情的动人,剪辑、配乐和文案也远不如前两季。满屏的着急,或许此次兵分太多路取材,反而弄杂了。哎……

21分钟前
  • 浇花滴银
  • 很差

严重怀疑是“8848钛合金手机”、“小罐茶”的导演拍的

23分钟前
  • 很差

水盆羊肉成回坊的了?唐朝居然就形成回坊了,还建在了城中心?纪录片这么不考实还叫什么纪录片,好歹是讲美食的,制作纪录片的人真的实地考察美食了吗?随便百度一下都能知道渭南水盆羊肉吧……对于第二集中的内容感到失望。

27分钟前
  • 请叫我小仙女
  • 很差

大失水准,灵性全无。。文案节奏摄像,个个一塌糊涂。。充斥着广告植入和隐性营销。用爱调味的“大师”,泡菜撕下一块又扔回坛子;一块红烧肉配上高逼格盘子的可能菜价。还有电商的昂贵手工铁锅。。篡改历史,杜撰饮食文化,全株有毒的南天竹大量误导性镜头,给痛风患者饮用高嘌呤的肉汤,三无口红etc

31分钟前
  • 乌龙茶
  • 很差

啥也别说了,你说导演是毕志飞我都信。

32分钟前
  • 蔡小马
  • 很差

哈哈,居然有我家的美食,这种节目把各地美食介绍给全国观众,很有意义!

33分钟前
  • Bless_U
  • 推荐

不好意思,不及格,乱,没重点,没审美,没灵魂

36分钟前
  • 林中散步
  • 较差

第一集看完了,文案水平忽高忽低;第一集主题是“器”,偏题严重,吃已经沦为配角;最重要的舌尖标签性bgm居然被舍弃了。不知道这期质量水平是这一季的平均水平还是最低水平,亦或是最好水平?四集弃。本以为看在这个ip的份上舌尖3还能守住最后的底线,那我还何必勉强给及格分呢

39分钟前
  • uhioubj
  • 很差

真的难看 ,花打四门讲的这么牛逼,结果就是个炒白菜?陶瓷讲了半天,一点吃的都没有?要不叫舌尖上的炊具?就是难看,你讲烹具也要有个度啊,讲完连吃的也不放一点?还有,淘宝已经出现官方卖锅的了。你要说没利益我是不信的动不动就是大师大师的,我就是一个普通的小老百姓,看不懂了

44分钟前
  • 嫌疑犯K的献身
  • 很差

最大的问题在于想要在一集中塞太多东西,以致于什么都讲得浅,有点流水账;中国厨师菜刀这一部分第一季就有,第二季变成大刀小刀,现在又变回一把菜刀,来回炒冷饭就是没好好拍点人文气息的东西。想念第一季的开头,新雨过后的云南,李立宏清新不造作的温柔口白下,藏族女孩真挚又诚实的面孔。

48分钟前
  • 岛上的夏奈
  • 还行

长安长回区,清真宴…广告私货,钵钵鸡串串麻辣烫不分,陕西的起源安去西安…北京“名吃”长这么大没听说过,哪个版本里都没听过,然后炒肝一个个尼玛全举着个勺儿…第三集您找一炒出来长得跟泔水可以论亲戚的茄鲞说好…穷奢极欲的大户原来好“色香味”里的这色…纪录片要写【实】,已经犯了大讳了

53分钟前
  • 哓迟
  • 很差

照这样子就不要叫“舌尖上的中国”了,叫“锅子上的中国”好了

57分钟前
  • 列克星敦的亡灵
  • 较差

靠,开场几分钟就想哭,刚吃完饭又饿了麻辣烫 石花膏 水盆羊肉 我的口水!!!看了后面几集真得来改下分数了但画面之精美,色泽之诱人,是没法儿回避的,所以都客观点下分数,好吗

59分钟前
  • 张咏轩Wayne®
  • 还行

太不严谨了!各种张冠李戴错误百出!昨晚的第二集把钵钵鸡和麻辣烫混为一谈不说,还把双河井凉糕说成乐山的;西安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才形成的回民坊一杆子戳到唐朝就有了,这是篡改历史啊亲!明明起源于渭南的水盆羊肉也成了白帽子的。做纪录片是靠百度的嘛!这样的严谨度还敢做美食人文的纪录片!

1小时前
  • anlygissing
  • 很差

网友:希望《舌尖上的中国》明白一件事:中华美食文化博大精深,既跟血浓于水的亲情没啥关系,也跟五千年来老百姓的勤劳勇敢没啥关系,真正的驱动力只是我们中国人管不住嘴,爱吃而已!不要上纲上线乱套故事了,请诚实一点,我们只是爱吃。

1小时前
  • valian
  • 很差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