狩猎嘉年华

记录片2023

主演:内详

导演:内详

 剧照

狩猎嘉年华 剧照 NO.1狩猎嘉年华 剧照 NO.2狩猎嘉年华 剧照 NO.3狩猎嘉年华 剧照 NO.4狩猎嘉年华 剧照 NO.5狩猎嘉年华 剧照 NO.6狩猎嘉年华 剧照 NO.13狩猎嘉年华 剧照 NO.14狩猎嘉年华 剧照 NO.15狩猎嘉年华 剧照 NO.16狩猎嘉年华 剧照 NO.17狩猎嘉年华 剧照 NO.18狩猎嘉年华 剧照 NO.19狩猎嘉年华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09 12:03

详细剧情

加入Kristina Guberman,她将带你游览津巴布韦和南部非洲一些最迷人和不可思议的狩猎地。每到一个地方,克里斯汀娜都会有地球上最优秀的野生动物导游陪同,带领她进行史诗般的狩猎之旅、改变生活的经历和令人惊叹的壮观景色

 长篇影评

 1 ) 谁说中国人拍不出《熔炉》和《素媛》?

在平遥国际电影展的第五天,我看了《嘉年华》。


看完之后我很激动,激动到有些说不出话。

那是被震撼到的感觉,仿佛有无形的力量击中了我,心里也涌起了热血。


今年,这是第一部给我如此观感的电影。


或者说,《嘉年华》是我今年到目前为止看到的最出色的华语电影。

更是今年最值得大家去关注的华语电影。


我希望在它公映的时候大家都能去看看。


所以在聊这部电影前,我首先要在此呼吁,希望能有更多的朋友走进电影院去看这部电影,去关注这部电影背后的社会问题,去关注这些社会问题背后的弱势人群。


《嘉年华》是文晏导演的第二部电影,这位看上去十二分温婉的女导演,在这部电影中展现出了极其敏锐的洞察力和高超的拍摄水准。

全片的节奏保持的极好,镜头克制而又不失感染力,诸多细节,如那座梦露的雕像,都能让人感受到文晏导演的才华。


影片入围了威尼斯主竞赛单元,也拿到了金马奖三项重要提名,值得一提的是,女主角文淇只有14岁,就凭借本片提名了金马影后。同时,她也因为在《血观音》中的出色表演提名了最佳女配角。

真是不得了。


《嘉年华》聚焦的题材,是儿童性侵。


这个题材大家并不陌生。


韩国电影《熔炉》和《素媛》,讲述的都是关于儿童性侵的故事。

这两部电影侧重点不同,但都引发了很大的反响。


尤其是《熔炉》,这部电影促成了韩国国会对于性暴力犯罪处罚方面的法律修订,因此也被称之为“改变国家的电影”。

在各大网站关于熔炉的讨论中,我们都可以看到类似这样的语句:


中国什么时候能拍出这样的电影?


现在我要告诉大家,中国人拍出来了。


中国人敢拍,也能拍好。


如果非要把《嘉年华》拿来和《熔炉》、《素媛》这样的电影相比,也毫不逊色。


当然,虽然题材相似,但这几部电影的切入点各不相同。


而《嘉年华》的一大亮点,就是对切入点的选择独到而精准。


《熔炉》讲述儿童在校园中被性侵的故事,视角来自孔侑饰演的那位善良正直的老师。《素媛》则通过被性侵儿童父母的视角来展现整个故事。

这两种视角,都足够直观。直观地展现出了性侵者的禽兽不如,也直观地展现出性侵发生后维权的不易与家庭所受到的创伤。


《嘉年华》则把视角放在了旁观者和亲历者的身上。


这部电影的第一主角小米,是性侵事件的目击者。

在海边度假酒店打杂的小米,替前台值班,她看到一个成年男子带着两个小女孩到酒店开房,更目睹了这个成年男子冲进了两个小女孩的房间。


事件发生后,警方到酒店调查。小米为了自己的工作,什么都没有说。


小女孩的律师来找她问询,她更是向对方要钱才肯透露信息。


通过小米的视角,导演冷冷地带着我们看到了事件背后的社会环境,告诉我们讨回公道的背后,是如此复杂。


而这部电影的第二主角小文,则是性侵事件的亲历者。


12岁的小文有着一个不完整的家庭。父母离异,和母亲生活在一起的她则和母亲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她觉得母亲并不关心她,她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亲情。

透过小文,我们看到的,不只是性侵这件事对于孩子的伤害,更是事件发生后家庭和社会对于孩子后续的影响。


这两个视角,一个疏离,一个贴近。一边是冷冷地叙述着事件背后的阴暗,一边是极具感染力地讲述着孩子自己对于事件的反应。


一冷一热,整个性侵事件的全貌就出来了。


在当天的映后交流中导演文晏也说:


“我想展现的不是性侵的暴力,而是这件事发生之后社会的反应。”


展现暴力,可以让观者愤慨。


但愤慨完了之后呢?


对于性侵这件事,我们最应该关注的,恰恰是那些性侵之外的事情。


我们不只需要知道禽兽做了什么,更需要知道当事情发生后,我们需要怎样去做。


我们需要知道这个社会究竟能为孩子做些什么。


文晏导演用自己独到的眼光,找到了如何将这些性侵之外的事情展现出来的突破口。


在《嘉年华》里,有懵懂的孩子,有在底层挣扎的少女,有为性侵儿童维权十多年的律师,有反应不太相同的受害儿童父母,有收受贿赂不作为的警察,也有为了私利当众作假的医生。

这些人组成了这个社会。


文晏导演用自己的镜头,剥开了这个社会。


我在观影时产生了这样的疑惑:


明明是很残酷的一部电影,为什么片名要叫做《嘉年华》呢?


文晏导演说:“这个社会时如此浮躁,是如此喧嚣,就像是嘉年华。但在浮躁和喧嚣的背后,有太多东西被遮挡住了。”


她要拍的,正是嘉年华背后的事情。

我特别喜欢影片中小米这个人物。


导演用小米这个角色,不只带出了性侵背后的一系列人和事,更将我们的目光带到了整个女性群体的身上。


小米不到16岁,是黑户,在酒店打工。


为什么是黑户?因为她是三年前从老家逃出来的。


逃出来前发生了什么,我们不知道,但大概猜得到。


因为被动地卷进了这起性侵事件,小米丢掉了工作,想要继续留在那里的小米决定走向堕落,出卖肉体为生,但最终,她还是毅然离开,骑着摩托车驶向了远方。

小米骑着摩托行驶在公路上的镜头,极具力量感。


这是影片的结局,也是影片的高潮。


这一幕让我想到了鲁迅先生的名篇《娜拉走后怎样》。


在易卜生的名作《玩偶世家》中,女主角娜拉像是丈夫的傀儡,失去了灵魂,在觉悟后她最终选择离家而去。


于是,鲁迅先生发问:


娜拉走后会怎样呢?


他的结论是:


不是回来,就是堕落。


他的理由是在那样一个社会中,女性得不到和男性平等的社会地位,也就得不到经济权,而她也已经适应了在家庭中的生活,所以决计在社会中生活不下去。


鲁迅先生指出要想让“娜拉”走后不回去也不堕落,需要整个社会发生改变。


他延伸到中国,说:


“可惜中国太难改变了,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血。”


这是他那个时代的现状。


如今,社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很多问题依然存在。


就女性而言,人口拐卖、胁迫卖淫、性侵、家庭暴力等等问题,依然是严重的威胁。


所以在看到小米骑着摩托车驰向远方的样子,我会想问:


小米走后怎么办?


她会过上怎样的生活呢?


她甚至不如娜拉,因为她没有“回去”这一选项。


也许她不会堕落,但她一定会在底层挣扎,因为她没受过同龄人受到的教育,她没有家庭关系的帮助,所以她的生活一定不会轻松。


影片最后那一幕,色彩明亮,却让我陷入了深思。


这也许正是导演想要传递给观众的信息。


《嘉年华》的故事,关注的是性侵,更是女性的生存现状。


在观影现场有人问导演文晏:


“你觉得现在女性还是弱势群体吗?”


文晏的回答似乎并不直接,我记住了其中一句话:“中国社会很复杂。”


对着,中国社会很复杂。


改变,并没有那样彻底。


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独立女性在事业上出类拔萃,在各个领域闪耀着自己的风采。


但与此同时,在大山深处,在某个宾馆的某个房间,也有着一些女性正遭受着不公。


想到影片里酒店前台那句“下辈子再也不做女人了”,我心里就忍不住发颤。


这些镜头的背面,才更应该被我们所关注。


真正的女权主义者,一定是平权主义者。女权主义者追求的不该是女性处处凌驾于男性之上,不该是双标地去看待某些社会问题,而是应该真切地将目光投射到那些弱势群体身上。


哪里有不公,哪有就需要保护。


比如那些被性侵的儿童。

在《嘉年华》中,性侵者想要用金钱息事宁人,被性侵儿童小文的父亲问了句:


“那公道呢?”


这句话的语气并不坚决,甚至有些无力,但却让人窒息。


公道,本该是这个社会最基本的规则。


我们也许不知道究竟什么事情是对的,但我们清楚地知道有些事情一定是错误的。


比如那些性侵儿童的人,就应该受到法律的严惩。

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


但事实是,有些事情发生了,就发生了。


公众甚至不会知道。


这时候,就需要媒体。


电影是艺术,也是媒介。


《嘉年华》这样的电影,不只是成功的艺术作品,更是一个放大镜,将那些我们看不到的社会一角放大,引导我们去关注那些问题。


正是因为这种放大,《嘉年华》才充满了力量。

这种力量的存在,也是我们热爱电影的原因之一。

 2 ) 当这个世界的恶意碾过女孩们的身体

1

性侵了两个女孩的男人并未在这个电影中正面出现。他的社会身份在这个电影中是最高的,商会会长,甚至是其中一个女孩的爸爸的领导。他的变态而隐密的性癖好是这个电影中发生的所有事件的开端——恋童癖在任何时代都存在,但同样在任何时代,权力与金钱都能折算成性特权,或者为某个变态的癖好打开通道。

这个通道通向施害者的快感,同时通向受害者的伤痛。而这个伤痛往往还被掩盖,被遮蔽,它们成为受害者的耻辱,成为不可言说的污点。就像自然界中那些受伤的幼兽一样,她们面临着更艰难的成长。有多少人愿意正视这样的罪行与这样的阴影?如果那些不幸的人缄口不言,如果那些幸运的人视而不见,人性的深渊在日常生活中骤然形成巨大的塌陷,吞噬掉还未开放的花朵。而乌云从未消散,幸运与不幸之间并无真正的距离,当不幸的消息暗暗扩散,那些黑色的雨落在某个女孩子的身上,落在所有人的心里。所有的人都将陷于恐惧,都将蒙受羞辱。

因此,《嘉年华》首先是一种承担。面对这个问题,说出这件事情。同时它又以一种坚定的态度,避免了这个题材的奇观性与窥视性,导演不是用一个私写作的视角,而是用一个带着新闻性、公共性的观察视角来描述这个事件,客观、节制,但这个视角里有一个成年女性(不只年龄,更是心理)对孩子的体察与照拂,她不那么追求表面上的感情的力量,而显示出一种有力量的感情。

女孩们成为猎物,成为受害者,被讯问,被检查……然而有谁真正关心她们的身体与痛楚呢?在“被性侵”这个巨大的黑色标签之外?电影里,小文再次去体检时,在一个淡绿帘子的病房里,穿一件淡绿的体检病服,她干净得像春天里刚长出的一片叶子。然后导演给出了两次脚的特写:检查时,她的两个脚趾别在一起;和检查后,她坐在小床边,双脚无力垂下,细瘦的看着就还在长身体的踝骨。这无声的一幕让人心痛。

而什么是对孩子真正的保护?父母之爱总是有的,真不爱孩子的父母不多,但真正的关切与照拂也并不多。或者陷于自己的性格缺陷不能自拔的,或者已被这世界的潜规则驯化得面目可憎的,他们并不比一个陌生人多了解自己的孩子多少。 《嘉年华》 里注视着孩子们的目光,宁静与包容的注视, 是这个电影给这个世界——发生这样的事情的世界的,真正的回击。并且用耿乐演的小文爸爸这个角色,给出了救赎的可能,这件事情,最终的结局并不完全在于罪犯被惩罚,更在于父母与孩子真正的亲密关系,真正的一起成长。

2

从女童性侵案切入的《嘉年华》,同时展开的是当代的社会生态。一个不在旅游旺季的海边小城,浮华与萧条同在,欲望膨胀得太大,罪行并不只一桩——然后总有一重又一重的掩盖真相的力量,维持着歌舞升平的表相。

比两个女童大点儿的,是酒店里的小米与莉莉,一个十六岁,一个大概二十。她们身处底层,就像人行道的泥缝里开出来的小草花。沙滩上伫立着巨大的梦露的塑像,性的符号,巨大的能指,承载着所有男性的欲望,甜美,妖娆,欲拒还迎。将这个符号放大到顶天立地的同时,是对真实的身体的暴力伤害,是轻视与践踏——在底层,男性的暴力来得更恣无忌惮,而女性更无还手之力,连报案都不存在。

有些女孩就这样被损毁,就像开始时对爱情还存着浪漫幻想的莉莉,也有女孩用自己所有的生命本能寻找不被损毁的可能——小米显然比莉莉来得更理念化些,这个来路不明的,没有身份证的女孩,她为自己买一个身份证的过程,也是一个寻找自我的过程,这个过程充满了随机与危险,在情节上有很大的推进难度,但是导演显然把自己的立场与愿望放在了她的身上。在梦露的塑像倒下时,少女砸断锁链,骑着摩托车,梦露式的白裙下,身体已逃亡于符号,奔向不可知的自由。

导演也许是打定主意不悲观的,悲观没用,而承担,找到勇气与信心,更有用些。但所有这些想法并不使这个直面当代的,尖锐地要表达性别与阶层问题的电影显得过于理念化,这个电影的质感依然很好。

电影的质感主要来自于人物。这个电影非常女性主义,但有一种对生活与人性的洞察力,不是观念出发,而是从对人的理解出发,每个女性角色,都显得那么自然贴切,不管是女童,还是少女,还是歇斯底里的母亲,还是冷静坚韧的律师,都是生活中原有的样子,这种“原有”里,是对一种复杂混合状态的还原,其实还是真正有理解,理解每一类人每一个人的困难,因此并无居高临下的对个人的道德批判,而转化为对整个生态的观察,以及希望从这种观察中找到好一点的可能性的期待。

3

写这篇文章的今天,红黄蓝幼儿园的新闻刷屏了朋友圈,心里其实是很绝望的,这个世界坏的那部分,坏到丧心病狂。

恶永远都存在,但不能让生态再恶化了。

 3 ) 克制绝不代表无力

“我喜欢这里,因为暖和。夜里,流浪的人都不至于睡不好。”这台词来自电影《嘉年华》中一个流浪南方的北方少女,初听到之时只是揣测取景地在哪个南方城市,并无太多感触,但看到最近在北京如火如荼的公寓大清理大拆除活动,心中不禁一怔,这个国家似乎对人民还不够好呢,挤住在违章公寓中民众的经济条件可想而知,然而北方冬寒,让最穷苦的人民突然流离失所是件多么粗暴且残忍的事,毕竟北京从来都不温暖。当然最无法忽略的还是最近发生在北京的性侵幼童事件,又是北京,又是电影《嘉年华》,魔幻的互文,唯有一声叹息。

不敢说《嘉年华》是今年最好的电影,但我可以确定的是,《嘉年华》是今年最有社会担当的一部电影,也是近十年来中国最重要的一部女性题材电影。

巧合且无比讽刺的是,性侵题材的《嘉年华》上映之时恰恰赶上了北京性侵幼童事件的发酵,现实事件的残忍荒诞与电影作品的酸涩之间突然产生了一种无比强烈的互文,这种魔幻的对照不断的提醒我,我们现实的社会系统和价值体系有多么的不完善,而这种不完善,参与组成了当代中国人最普遍的“不安全感”。

《嘉年华》是近年来最重磅的一部国产女性题材电影,它简洁克制的讲述了一起未成年少女被性侵的事件,因为题材敏感,此类题材在国内非常少见,但是《嘉年华》克制的姿态似乎让它躲过了广电的判决。当然克制绝不代表没有力量,虽然是以女性作者温和与善意的方式完成了文本精神的传达,但情绪的克制之下,现实之残酷反而更加触目惊心。

电影中的女性均较为的弱势,离异带着女儿的母亲、被性侵的小学女生、打黑工的未成年流浪少女、被 混混玩弄的打工女青年、独力扭转局面的女律师构成了电影中主要的女性群像,虽然面临着现实的种种困难,但是电影中的女性均具备善良且坚韧的一面。而电影中的男性群像几乎全面崩坏,没有存在感的无能父亲(已经是影片中最正面的男性了)、贪心蛮横的旅馆老板、强奸犯商会会长、受贿的警长、玩弄女性的混混,电影中的男性角色大抵都带上了迫害女性的色彩。然而现实世界并不是男女平等的,这些崩坏的男性角色从权力和金钱上掌控了这个世界,现实也是如此。男性群像与女性群像处于一种明确的对立关系。

影片故事简洁,人物的塑造均准确到位,在艺术层面也有野心,有许多别出心裁的设置,如影片中巨型 梦露雕像的设置便非常具有象征意义,而且远远不止于一层,随着剧情的变化及人物的心理成长,梦露的隐含寓意一直在发生阶段性的变化,从一开始小米对雕塑女性特征的观察(指甲油、高跟鞋、裙底),到贴满各种标签和小广告的女性大腿,到剥皮断筋拆解梦露雕塑,到运货车上横躺的梦露雕塑,梦露的层层隐喻有层次的覆盖了全片。另两位少女在游乐场巨型喇叭上的嬉闹与呐喊戏也颇为精妙,影片看点实多,《嘉年华》的艺术性也无疑是今年国产电影的翘楚。

艺术性上的不懈探索,贴近地面的温和姿态,对现实社会问题的责任与担当。联想到近几日的种种魔幻事件,《嘉年华》应该赢得所有人的掌声,这是我所期待的中国电影。

 4 ) 中国女孩平安长大是一件多么难的事情

在著名导演布列松的人像摄影集中,玛丽莲·梦露照片的受到了所有人的瞩目。这是你在任何其它地方都无法看到的梦露,她衣着朴素,不再是性感的代名词,目光中带着疲惫和厌倦,唇角的微笑中还有一丝难以察觉的阴霾,呈现出一种与世无争的姿态。

她是过去六十年以来最标志性的女性的象征,其代表的女性也被塑造成满足男性性幻想的存在物。虽然女权主义已经成为了某种程度的政治正确,但是在社会生活中,女性依然不可避免的面临着被歧视、被物化的问题。

电影《嘉年华》就始于沙滩上巨型梦露雕像的裙下。12岁的女孩小文和小新被当地商会会长强暴,而15岁的女服务员小米目睹了这一切。电影并没有直接表现小女孩受到侵害的过程,而是围绕事件之后的剧情展开。《嘉年华》有勇气,有力量,也有美和暖。

片中,梦露是女性意识的觉醒,但导演并没有过多的展现雕像的全景,而是只突出指甲油、高跟鞋等符号。它们是女孩向往的成长的标志。

虽然是一部中国底层女性的群像,但是也可以理解为《嘉年华》中的女孩是一个人,是一个女孩的成长轨迹。小米和小文渴望成长,渴望用化妆品、首饰和衣裙成为一个大女孩。因为成熟女性不仅仅意味着美,也意味着能够战胜恐惧和现实的强大。

对比女性角色,片中的男性怯弱、无措、自私自利,没有正面出现的犯人刘会长,作假证明的警察和妇产科医生,压榨员工的酒店经理,殴打女朋友的健哥,忍气吞声的女孩父亲。这并不代表本片是一部女权电影,而是导演在要求,男性应该发声。

《嘉年华》的摄影指导本诺·德福是比利时导演达内兄弟的御用摄影,长镜头、纪实风是它一贯坚持的美学风格。但在片中,导演刻意削弱了镜头的复杂处理,而突出事件本身的力量。对两个镜头的印象非常深刻:梦露雕像的裙下,是灰色的尖锐建筑群。还有小女孩做妇科检查时主观视角下张开的稚嫩双腿。

这样冷峻、生猛、有分量的镜头,往往很少出现在女性导演的作品中。但就是因为有这两个镜头的存在,使得一直克制内敛的叙事拥有了一个打破沉默的爆发点,带给观众的是加倍的震撼。

影片有个很浪漫的名字,《嘉年华》,导演文晏解释:“我们生活在一个像是嘉年华似的时代,无比光鲜,无比喧嚣。大家没有办法停下来,没有办法去思考背后的人和故事。我恰恰想讲的是这些光鲜背后的故事。而且嘉年华字面有美好年华的意思。所以我觉得可以用这样的名字。”

沙滩、雕像、游乐场、海滨旅馆构成了嘉年华的底色,然而在影片中,唯一代表嘉年华的一场戏是两个女孩在游乐场里开心的跑叫着,但是游乐场已经破旧凋敝。

导演文晏曾担任电影《夜车》《牛郎织女》《春梦》的制片,这是她的第二部个人长片。她气质优雅迷人,和她的镜头一样灵动干净,毫不做作。历经四年的筹备和一年的剧本打磨,这并不是一次不负责任的社会新闻事件的改编,而是经过深入思考后的历时良久的有态度有技巧的创作。

以丰富的细节为支撑,导演讲当代社会性教育的匮乏,社会底层的女性,以权谋私的权力机构,还有对待这类事件的相关人的心理。如此复杂的线索和多层面思考,都在小女孩认真、稚嫩的表演之下,观影时常常会感受到震颤。

从始至终,她对两个小女孩都是采取绝对保护的态度,从未为了影片的“观众效果”进行任何敏感、可能伤害到她们的处理,这样严谨的创作,比作品本身更值得尊重。

男主演耿乐说,看完剧本,他就觉得气愤、憋屈。身为父亲,他的愤怒自始至终都没有一个更大的爆发,所有的质疑和愤恨最终都是用略带怯弱的方式表现。但就是这样的“憋”,让他感受到了压在心里的能量,想要去做些什么。

参与了几场映后活动,在现场看到不少女性观众观影后由衷的感谢这部电影。在谈性色变以及缺乏基础性教育的中国,大多数女孩在遇到类似的事件,都选择了沉默,甚至是在长大后才意识到自己被性骚扰。一部好的电影,首先扛起了它应有的责任。

影片的结尾,小米穿着白裙子骑上莉莉的电动车疾驰,再次踏上漂泊的未知。就像影片的英文名《穿白衣的天使》一样,无论她今后的遭遇如何,无论等待着她的会是什么,她永远拥有精神上的纯洁。

这份纯洁,需要整个社会的保护。

· THE END· 这是“不散”的 第507期 文章,诚意推荐,得看!

本文原创首发于:不散微信公众号(ID:busan-movie),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5 ) 轻轻拂过,什么都不触碰

导演想说得太多,一样都没说到位。

本片在性侵儿童及相关处理(这已经够复杂的了,至少有受害者的心理干预、受害者监护人的不同选择、律师调查、警察受贿、渎职、医院做伪证这几条线可以挖掘下去)之外,还涉及到的有:教师对学生的区别对待甚至歧视、校园欺凌、离异家庭的亲子关系、黑户、混混让女友陪老板、黑诊所堕胎这些点。

都知道金鱼是什么意思,但是,金鱼的交待呢?

请不要把无能的叙述美化成隐忍、克制。

故事之外,低分评价的主要原因就是失败的叙述。粗暴的场景切换是无力的镜头语言。

——————————————

小米为什么要拍梦露像的裙底?

安保监控按规定应保存至少 30 天,既然没有,为什么没有对这项违规的处理?

小米偷留下的假发怎么落到健哥手里的?健哥知道那是案件相关物品怎么会到处甩着玩而不是保存好以便试着谋求好处?

小文躺在梦露像下的照片谁拍的??

小文第二次被检查身体后难过得满脸泪水,给了一个开着窗户窗帘被封吹动的镜头,超过五秒,让人以为她跳楼了,结果下一个镜头她和她爸爸在打扫卫生??

第二次检查凭什么推翻第一次检查??首先这种是有记录的,其次,这种检查非常非常常规,绝对不存在上级医生纠错的余地。

旺季将要到来却拆掉梦露像?

小米怎么就落到被看管着要接客了?

——————————————

本区的几家影院每天就一、两场。开场前一小时四十分钟买的票,之前选座看到卖出一张,不过看的时候只有我。啊那个没来看的人可以说是逃过一小难了。

这片子实际上可以说是烂了,多给一星为题材。

 6 ) 如果有全知望远镜,希望能看到那些受伤的心

如果有全知望远镜,希望能看到那些受伤的心

“什么是处女膜?”

——这是张新新问孟小文的,她们前一天晚上被性侵后,正在医院接受身体检查。作为小学生,她们对身体的认知相当模糊,但从那一刻起,她们比别的女孩多了一份关于成年男性身体以及与之发生性关系的记忆,这份记忆将伴随终生。

在“三原色”幼儿园虐童案曝光后,家长在采访视频中说到:“孩子不想上学,但不敢跟家长说,老师跟他们说了一个特别可怕的话,说我有一个长长的望远镜,一直能伸到你的家里,你做什么说什么我都知道。”这些话在成年人听来也都不寒而栗,更勿论在小孩心里留下了什么阴影。

韩国电影《素媛》里的小女孩,在遭遇性侵后经过了漫长的心理修复期。女孩不但身体遭受严重创伤,而且还非常害怕成年男性,就连她的爸爸都让她感到恐惧。女孩的爸爸非常痛苦,他痛恨自己,更痛恨那个强暴自己女儿的畜生。为了安抚女儿,爸爸只能戴着卡通头套轻轻地走进女儿的病房。后来女儿慢慢放下防备,彼此每踏近一步,卡通头套后面的爸爸都泪流满面。

《嘉年华》里孟小文确认被性侵后,妈妈在医院当场发作,给了女儿一个耳光。后来几天,她试图撕烂女儿那些“不三不四的衣服”和剪掉女儿的“披头散发”。很多人看到这里都无比痛恨这个不讲理的妈妈,但也许只有这样,她才能稍微解脱,才能告诉自己是女儿不检点不小心,而不是她忙着自己的生活,连女儿彻夜未归都不知道造成的这场灾难。

大多数发生幼童性侵案的家庭,除了小孩存在巨大的心理创伤,其监护人往往也深陷自责走不出来。韩国电影《素媛》里的小女孩,独自上学被流浪汉拉进小巷子强暴,她的父母便一直责问自己为什么要让女儿独自去学校。

儿童性侵案每天都在发生,每次被曝光都能激起民愤,但所有的宣泄又会很快被新的热点取而代之。许豪杰幼童性侵案今年七月份被曝光,可现在回想起来,就好像是去年的事情;携程幼儿园虐童事件,仅仅是两周前发现的,却早就不再被大众讨论。信息时代每天都有热点更迭,新的热点掩盖旧的热点,而我们又那么健忘。

很多性侵案背后,多少被毁掉的人生根本没有人再继续关注。没有人关心装上了人工肛门,每天都要背着便袋生活的素媛的余生,也没有人会关心《嘉年华》里孟小文和张新新往后的人生。有些人也许熬了过来,但有更多像台湾女作家林奕含那样默默结束自己的生命的人,是我们不知道的。

如果真的有“三原色”幼儿园老师说的全知望远镜,多么希望它能看到那些受过伤害的心,是如何度过漫漫长夜的。

敏感社会话题的每一次试探,都有重大的社会意义

电影里张新新的爸爸是施害人刘会长的下级,是他让自己的女儿认对方作干爹。性侵发生后,为了替女儿“着想”,为了她不被说三道四,为了她的前途,他们决定选择缄默。这样才能从刘会长手里拿到一笔赔偿,再换一所私立学校,只要他们不追究,女儿便是“清白”的,也就可以当作没有所谓的性侵。看到这里观众更是愤慨,可是作为受害家庭,要直面这一切并与之抗争,需要莫大的勇气。他们要对抗不单只是上层阶级势力,还得背负事件被大面积曝光后所带来的舆论压力。

孟小文的爸爸接受了媒体的采访,表达了自己的真实想法后,被工作单位要求签署一份承诺书,保证不再“妖言惑众”。单位领导对他说:“要依法表达。”但作为屁民,依法表达的途径又是什么,是漫长的司法程序?

我们不得不回到“三原色”幼儿园虐童案上。我们看到了民众的愤慨,甚至各种混乱或者没有根据没有来源的言论四起,这个时候有人呼吁理性,告诫大家不要散播谣言。在一个司法制度健全的国家我们或许可以相信所谓的程序正义,但在公权力诚信丧失的当下,我们不得不通过舆论将事件推进到公共话题领域。

韩国电影《熔炉》曾经创造过这样的奇迹。光州一所聋哑障碍人学校教师性侵残疾学生的暴力事件在六年后被改编成电影,网络万人签名要求重启调查,电影上映六天后,光州警方成立专案组重新侦查该案,在这期间,民众请求提高性侵案的量刑标准,由于涉案人员追诉期已过,民众又呼吁废除追诉期。在电影上映三十七天后,韩国国会就压倒性通过了“性侵害防止修正案”,此修正案的另一个名字就叫“熔炉法”。修正案不但把量刑提升到最重可处无期徒刑外,还废除了公诉期。而施害人如果任职于福利机构或特殊教育单位,则加重处罚。新法在光州性暴力事件首次曝光七年后实施。

这是舆论的一次胜利,我们不得不承认韩国对言论自由的开放程度确实比较高。这次电影《嘉年华》全国上映算是迈出了小小的一步。也许《嘉年华》影没有像《熔炉》那么激烈,它甚至有点谨小慎微、战战兢兢,但却是对敏感社会话题一次成功的试探。即使电影可能存在缺陷,但它的社会价值却不能忽视。

 7 ) 奇观与现实的流动重叠

女性文学课上的小作业,以《嘉年华》中的梦露塑像为中心。

一、梦露塑像的镜头与人物心理

具体到影片中,梦露塑像总共出现了七次,其中两次仅作为相对次要的画面背景掠过。故本文将剩下的五次进行单独分析(序号后为塑像出现的时刻)。

1. 01分31秒

影片以海边崭新的梦露雕像开头。小米绕梦露的脚踱步端详,小文则与同学、干爹(即之后的性侵犯者)来梦露脚边拍照。之后,小米逆着太阳光仰视梦露裸露的大腿与被白色内裤包裹的臀部,拍摄照片,表情急切中带着疑惑。

梦露的第一次出现便带有强烈的符号意味。一方面,由于其体积庞大,摄影机并未捕捉其全身的完整形象,而是透过小米的主观视角「仰视」她。另一方面,两位主要女性角色对待同一座梦露雕像的态度已经开始营造影片的戏剧冲突并构建女性处境的相对立场:小米对梦露的存在表露出疑惑,而小文则欣然接受作为「景观」的梦露并与之合影。

2. 45分36秒

梦露的第二次出现在小文离家出走时。当时遭性侵后的小文被愤怒的母亲剪去了长发,深夜寻找父亲不得,投宿于梦露脚下。摄影机再次以从下到上的摇镜缓缓扫过梦露的身躯以代表小文仰视的视角——这种态度与之前存在相似却又有细微的差异。小文此时已不再将塑像当做普通的旅游景观,它既承载着她有同学陪伴的美好时光、也勾起她与侵犯者的共处记忆。因而小文一方面将其当做暂时的庇护所,另一方面又抱着心爱的鱼缸流露出不安的情绪。

3. 76分04秒

梦露第三次出现时,小米同在民宿工作的好姐妹莉莉因为并不爱他的男友的诱骗而被陌生老板性侵,小米自己也因为与律师交流泄露信息而被民宿老板开除。梦露的脚跟、脚踝已经被小广告贴满,污迹斑斑。小米尝试着将广告撕下,却无力清除。

这仅仅是公共旅游区的一种常见现象,但在影片中,被污染的梦露正如被玷污的女性。小米此时心中仅有的同情与愤懑也是被压抑的、空洞的。她自己还在利用拍摄的犯罪证据视频(性侵者进入小文房间)勒索性侵者来换取自己的利益(假身份证)。她心中有对莉莉、小文的几分同情,却在自己的生存困境面前无法出手相助。

4. 96分48秒

这是梦露唯一一次没有与主角一起出现。在几位工人的拆除工作后,肮脏的塑像被大型起重机吊起——这也是梦露正面的笑容第一次出现于画面之中。镜头从上往下摇动,下坠的运动轨迹暗示着梦露作为女性符号的倒塌。在此之前,小文在公安局特地安排的专家检查中被认定为「无损伤」。现实生活中对女性的巨大伤害被抹去,而在黑夜被悄然移除的梦露塑恰恰是这一过程的隐喻。

5. 104分22秒

梦露在结尾出现,与开头呼应。被开除后又被夺走钱财的小米投靠莉莉的男朋友,成为了一名雏妓。当她穿着白裙等待职业生涯第一位客人时,性侵案件真相水落石出的消息从广播中传来,她最终选择了出逃。

当她如《四百击》中的少年一般出走时,在高速公路上偶遇了曾经心爱而如今被搬运也将被遗弃的梦露塑像。小米眼中先流露出错愕与惶然,之后转为坚定与决绝。她的身体微微前倾,加速电动车试图追赶被遗弃的梦露。最终的镜头停留在她们的背后,小米的视线依然与梦露的裙摆形成另一空间角度下的仰视关系,而客观上她们处于同一水平线——这似乎潜藏了小米作为勇敢选择的年轻女性拯救任人摆布的女性符号的可能。

从以上五次梦露镜头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梦露与影片中两位主要人物的情绪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既有对其美丽的歆羡、仰视的依赖,也有对这种形象存在的怀疑,最终演变为另一种尊敬、同情与付诸行动拯救的可能性。


二、梦露塑像与其他女性符号

梦露塑像在《嘉年华》符号系统中居于核心地位。它是影片海报的主体——这某种程度上已经表明它在影片中的关键作用。影片中也设置了诸多与之相联系的物象符号,最终反映出中国女性的性别境况。

1.

首先是梦露最为标志性的白色连衣裙。影片英文名即为「Angels Wear White」,呼应了梦露的白裙。影片中,小文在被性侵之后遭到母亲的荡妇羞辱,母亲发怒时的第一行动便是撕破小文的裙子。小文流浪海边,看到新婚爱侣们拍摄纪念照时的婚纱同样是白色的。影片结尾,小米身为雏妓接待客人时穿的衣服是白色的裙子,但做出选择逃跑时的穿著同样如此。

2.

其次是梦露玫瑰色的脚趾甲。这是小米与小文都特别注目过的化妆形式。而影片中更多的化妆品出现在成人的世界之中:莉莉在男朋友来民宿时需要小米帮她在夜晚关门,便以口红作为交换;莉莉在镜头前常常涂脂抹粉,而被性侵后则以素颜示人;小文在被母亲剪去长发后,她直接的报复手段便是剔去母亲妆奁中剩余的脂粉;而影片的正面人物郝律师的妆容则较为淡雅,并无过多修饰。

3.

第三是梦露的金色头发。商会会长在性侵之前给小米和朋友买的假发便是金黄色的,而这顶假发在打扫卫生之时被小米收为己有。小米非常珍视这顶美丽的假发,但却一直藏着。之后被莉莉的男朋友拿去玩乐、并作为要挟小米泄露事实真相的筹码。金色假发与指甲油同样是一种装饰物。

4.

第四是梦露甜美的笑容。影片中既有小文在与朋友玩耍时愉悦开怀的笑容、郝律师在与小文、小米交流时关切而睿智的笑容,也有多数女性角色在面对男性角色时献媚的笑容:莉莉在面对年轻警察时巧笑迎合,在面对老板的指责时用笑容乞求轻罚,被男朋友拉着陪陌生男性喝酒时露出尴尬的笑——小米在面对警方调查时同样如此;小文的母亲在配合警方调查时同样陪出笑脸。

5.

第五项则涉及梦露这一形象与外在世界的关系,这便是梦露的被拍摄的状态。无论在现实的历史还是影片虚构的情境之中,梦露都与摄像机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梦露塑像这一春光乍泄的动作最初出现在美国著名导演比利·怀尔德的《七年之痒》中,并以影像的形式逐渐广泛流传,成为具有丰富文化意义的符号。

《嘉年华》中,我们同样可以看到非常多关乎拍摄的人物行为。小米在影片开头便拍摄梦露塑像的臀部,小文也与梦露塑像合影,新婚男女成双成对在海滩边拍照。另一方面,小米在看到性侵者进入小文房间时也果断地拿起了手机拍摄——这段录像是小米换取金钱的筹码,又是最终案件的关键证据。

从以上几种符号的延伸中我们可以看出,影片中诸多与女性相关的物象都与梦露塑像有着紧密的联系。它们一方面来源于合情合理的现实生活,另一方面又共同构成了较为复杂多层次的符号系统。必须注意的是,以上列举的每一项的内涵都不是单向度的,而是具备正反的多重内涵——显然,文晏的态度是审慎而复杂的。在这种多义性中,我们方能认识梦露塑像完整而丰富的内涵。


三、梦露塑像的三重内涵与性别意识表达

导演兼编剧文晏在一次电影映后交流中曾提到梦露塑像的创作动机:

这个形象在过去六十年以来,不止是西方世界、更是世界上最标志性的女性被固化的形象。我在写剧本的时候,看到南方一个小城市盖了一座号称世界上最高的梦露,有8.8米,但过了一个月就被拆掉了,原因是因为那个裙子飞得太高了。

显然,影片中梦露塑像的遭遇在现实社会中确有其事,而文晏将对相关事件的思索融入了《嘉年华》的艺术创作之中,产生了梦露塑像这一极具辨识度的电影符号。根据之前的镜头与符号分析,我们可以将梦露塑像的含义分为三个层次。

1.

首先,从最浅层的角度来看,梦露的形象是一种纯洁与风骚碰撞的美。她的身体、她的表情、她的姿态融合为极具风情的整体,纯洁清新而又奔放自如,羞赧中带着俏皮——似乎没有人能够否认她的美,就像影片中小米、小文以及其他游客自觉或是不自觉地与之合影一般。这种美让人抛开现实而沉浸其中,是未经审视与理性过滤的。

2.

其次,假如我们重新将这种「美」放置于当前的社会性别语境下,它便是一种经男权社会凝视与规训的美感。在大多数人(尤其是女性)眼中,这种美的认同并没有经过太多理性的审视,因而其中更为复杂的建构过程往往被忽略。它让多数男性为之倾倒,因而成为较多女性追求的具有典范性、标准性的美。

梦露金色的鬈髪、纯白的衣裙昭示着一种处女般不受沾染的纯洁,而她看似无意实则经有意设计的被风掀起的裙摆、低至胸口的上衣、丹唇未启的弧度又隐含着一种轻佻而魅惑的性引诱。最令人心醉神迷的大概还是她微微前倾、捂住私处的动作:这个动作既是对自己身体部位的保护,又是一种似是而非的裸露——继而在观看者的视角下形成欲拒还迎的无限遐想。这种种美感的建构,无不是传统男权社会施加于女性的刻板印象:传统男性既希望女性是纯洁而高尚的,却又希望女性在面对自己时是愿意献身、释放诱惑的——当女性显得过分放荡抑或过分拘谨时,她们都不会符合男性的想象。这种纯洁与淫欲的尺度必须由男性掌握与审视——而梦露似乎是一个可以符合这种欲望标准的平衡点。

在影片中,我们便能看到小文的活泼、莉莉的娇羞、以及小文朋友的天真愚昧。我们无法直接批判这些表象必然是丑陋的,但是他们的共同特征便是男权目光期待下的女性形象:永远可以居高临下地摆弄、意淫,更可以随时丢弃。因此,当男权社会意识到梦露塑像可能意味着一种性的逾矩、一种对规训的超脱时,它便必须拆除它。拆除意味着男性权力的行使,意味着压抑女性自主解放的可能。

3.

影片最终,小米眼神坚定地追逐被拆除的梦露塑像。这一行动所暗含的是一种重塑梦露形象女性主体地位的要求:纯洁、放纵或是若即若离的诱惑并非女性的原罪,它应该是一种摆脱男性目光束缚的自主状态。

在影片中,小米一直不算是传统的女性形象。她的面容谈不上娇俏且没有装饰,她的衣着缺乏搭配,她的性格不够温柔——就连在男警察面前的礼貌也显得极为不自然。然而,尽管她是如此的不合男权社会规范,她同样受到了男权的侵犯——又或者说,正因为如此,她才遭受侵犯。她意识到:她不可能在社会对自己所处的性别群体的态度中置身事外。她一边将犯罪证据视频交给律师寄希望于小文的拯救,一边绝望地开始了被迫贩卖身体的人生。而最终前者的希望浸染了后者,不论结果如何,她决意选择自由——并在梦露塑像擦肩而过时决定参与其中,去重塑这种女性群体性的自由。

此时,小米所追逐的梦露已不再是那个被凝视的、被束缚的梦露。正如莉莉的耳环被摘下后又被小米重新戴上,梦露的性意味被无情压抑却依然萌动而具有生命力;在被男性权力毁坏之后,它反而具备了重生的能力——而重生的可能性便掌握在如小米一般勇于自主选择的女性及其同盟者手中。它们的任务便是将梦露的纯洁、奔放包括性内涵真正从男性目光中解放出来。白裙与否、化妆与否、微笑与否,都不能直接决定女性的属性。在这一升华的状态中,女性获得的是真实、自主而丰富的人生选择。


综上所述,《嘉年华》中的梦露塑像在人物心理、符号设置以及最终的主题表达上发挥了关键作用,形成了对当下中国女性现状的映射,也潜藏了未来性别平等的光明可能,从而达致了视觉奇观与社会现实的流动性重叠。在影片中,梦露既是被凝视、被毁弃的对象,又暗含了解放的主动性。由于这一核心符号的多义性,影片的女性主义思想也不再单一僵化,而涵盖了多重选择的范围指涉。因而《嘉年华》所内蕴的性别平等要求既有着强烈的反压迫意识,也是流动、可塑、开放的。

 8 ) 关注红黄蓝幼儿园事件

现实意义大概就是今天的红黄蓝幼儿园吧,性侵虐待幼童,真的不知道这些人是怎么下的手,真的畜生不如啊,被扎针喂药,性侵到肛裂,需要现场抢救,孩子的父母要有多难过啊,这些孩子又该如何自处,畜生不如的东西,谁家没有孩子呢,怎么就能对这些什么都不懂的小孩子动手呢,看视频里的孩子说老师不许他们说出去,因为老师有望远镜可以听到看到他们说什么做什么,真的背脊发凉,希望法律能严惩这些畜生

 短评

扔裙子那段太难受了。小时候每次穿新衣服去上学都充满了羞耻感,学校默认好孩子不该穿得花枝招展。初中有次在衣服外面套了件小坎肩,收作业的时候听见班主任小声但坚决地说“请你回去把衣服换掉”;高中在商场遇见班主任,我妈打招呼说带我来买靴子,班主任说学校不让穿靴子,我在旁边早就急哭了。

9分钟前
  • 竹官碧
  • 推荐

父母之罪,在于生而不养,养而无教。权富之罪,在于狂恶无边,只手遮天。民众之罪,在于自私狭隘,宥于偏见。

13分钟前
  • 艾晨
  • 推荐

年度最佳华语电影,有可能成为中国版《熔炉》,而且艺术水准绝对比后者高。女导演要第三方视角拍未成年人性侵丑闻,既保证了艺术性和个人表达,又保证了它的观赏性,镜头里不见残酷,但一线善意更加凸显了现实的黑暗,最后的结尾算得上神来之笔了,情感冲击力让人看完之后陷入久久的沉默。

18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一部非常女性视角的影片,实际上涵盖了多年龄层与职业的女性遭遇,而男性角色大多数施暴者或是懦弱的,这是个很有趣的现象。有几场戏的暗喻非常有趣,尤其结尾公路一场,配合难得的音乐。在当下内地,这个影片无论是选材还是视角,都是少见的,也是难得的。

21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儿童性侵题材难得被处理地如此克制,全部情绪被堆在胸口。摄像机紧紧对准女孩视角,男性几乎完全处于反面。导演构建建筑与影像的关系也颇具功力,大喇叭呐喊那场戏可以算全片的高光时刻。梦露像终将坍塌,世界不过是一场肮脏的嘉年华。

22分钟前
  • 翻滚吧!蛋堡
  • 推荐

说是中国版《熔炉》当然是过誉了,但在现下如此多社会事件面前,这部电影的现实意义远远高于艺术价值。大红太阳高高挂,在审查的笼子里,国产电影就像永远飞不起来的鸟。我想编剧曾经考虑过一个结局,那就是在政治正确的新闻背景音里,嫖客脱下了小米白色的衣裳。也许只有这样,电影才更有力量。

26分钟前
  • 苏打拌饭
  • 推荐

我们不但拍出了超过熔炉的电影,还上演了超过熔炉的惨剧。

29分钟前
  • 雾淡乡
  • 力荐

嘉年华与红黄蓝

33分钟前
  • 不夜铖
  • 力荐

【B】最后电视里传来“和谐之声”,而我后排的一个女人泣不成声,她老公在一旁怎么安慰也不好,字幕放完,影院工作人员催促他们才慢慢站起。我才看到,她怀孕了。顿时脚下踩了空,我不知道可以说什么来安慰她,因为我全都不相信。

34分钟前
  • 坂口健大郎
  • 力荐

在小鲜肉阴气弥漫,华语电影普遍不举的境况下,文晏以其对病态社会的深切关照及融汇中西的电影语言,贡献了一部极具担当的青春电影。这种担当不仅仅只是传统的鞭笞和批判,更为难得的是出逃与觉醒。此外电影也恰好映照了当下女性无任在意识还是行动上都远胜于男性的现实。

38分钟前
  • 水怪
  • 推荐

最正面的男性形象也是一个无能父亲,最负面的女性形象只是一个无能母亲。

40分钟前
  • 黑狗成
  • 推荐

可能我是最不喜欢这个片子的中国观众,感觉剧情牵强,演员表演浮于表面。结局总算给了点希望。小米和小文的演员长同一种类型的脸,我敢说外国观众绝对脸盲。开始我都以为小米是长大后的小文。

41分钟前
  • momo
  • 还行

补看平遥节“费穆奖”的最佳影片获得者,确实不虚其名,是本届我看到的最佳国产电影。女导演掌控剧情、人物准确,节奏恰当,手法简洁,内容丰富,扎实。缺点在于主角的精神、人性方面还欠更丰富、深层的开掘,使作品的格局没有得到可能的提升。

42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推荐

污损了的就拆除,损坏了的就补上。倒下的梦露巨像从公路上轰然经过,愿一身洁白的你永远不被黑色的潮水追上。

46分钟前
  • CharlesChou
  • 推荐

救救孩子!其实,电影讲的是一个女人的故事,小文长大后变成小米,小米在长大一点变成前台莉莉,莉莉再变成小文的妈妈...虽有遗憾,但切合中国当代语境现实,整体后劲和力量都非常足!#不仅是今年最好的国产电影,也是近10年最棒的中国电影#

51分钟前
  • 朝阳区陆依萍
  • 力荐

建设乐园的简便方法是,不用给小女孩小男孩上性教育课,教会他们沉默就可以了。

56分钟前
  • 王大根
  • 推荐

男人搞出的事情,全部交给女人自己去处理:这就是我们的社会。

58分钟前
  • 把噗
  • 推荐

电影聚焦着赤裸裸的痛点,却又无处呐喊,无处宣泄,或许这就是现实。2017媲美《相爱相亲》的华语佳作,就像耿乐说的,这样的电影能公映已经很欣慰了…

59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现实让剧情片变成了纪录片。

1小时前
  • 邓安庆
  • 力荐

少女性侵案,同情很容易,手撕罪犯也不难,但除此以外呢?片中两位母亲的做法,恐怕正好解释了悲剧不是随机并无意发生的。相比不可饶恕的恶,不自知其过的罪更是笼罩在中国社会的乌云,与当下时愈发强大的男权功守道不谋而合。精准的镜头,几乎没有废戏,视点交还予女孩的处理方法真心很棒。

1小时前
  • 木卫二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