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龟也会飞

战争片其它2004

主演:Soran Ebrahim,Avaz Latif

导演:巴赫曼·戈巴迪

 剧照

乌龟也会飞 剧照 NO.1乌龟也会飞 剧照 NO.2乌龟也会飞 剧照 NO.3乌龟也会飞 剧照 NO.4乌龟也会飞 剧照 NO.5乌龟也会飞 剧照 NO.6乌龟也会飞 剧照 NO.13乌龟也会飞 剧照 NO.14乌龟也会飞 剧照 NO.15乌龟也会飞 剧照 NO.16乌龟也会飞 剧照 NO.17乌龟也会飞 剧照 NO.18乌龟也会飞 剧照 NO.19乌龟也会飞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7-17 16:09

详细剧情

  伊朗与土耳其边境地区,连年战乱及外国入侵导致这里成一片焦土,民不聊生。少年们为了生存竟然捡拾地雷换钱,由于缺少安全防护措施,他们在突如其来的爆炸中失去肢体甚至生命。卫星(Soran Ebrahim 饰)是这里的孩子王,他带领小伙伴们过着动荡的生活,并见证着战争为孩子们的精神和肉体所带来的无法弥补的创伤……  本片荣获2005年柏林国际电影节水晶熊特别推荐奖和和平电影奖、2005年Festróia – Tróia国际电影节金鸽奖、2004年罗德岱尔堡国际电影节人道主义奖、2004年伊斯帕罕国际青少年电影节金蝴蝶最佳影片奖、2005年墨西哥城国际当代影展观众大奖和最佳影片奖、2005年鹿特丹国际电影节观众大奖、2005年圣塞巴斯帝安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CEC奖和金贝壳奖、2004年圣保罗国际电影节观众大奖和荣誉奖。

 长篇影评

 1 ) Imagine turtles can fly, it's easy if you try

感觉最近看电影越来越浮躁了。

不知道是不是同类型的电影看太多的缘故,譬如迪士尼动画、漫威英雄电影和韩国犯罪片,看多了发现也都大同小异,就连是枝裕和的两部新片(《真相》、《掮客》)看到中间也没了兴致。

于是乎现在在电脑上看电影,几乎都窗口最小化,一边刷着别的网页,一边时不时往小窗口瞅个两眼,简直违背了欣赏电影的原则。朴赞郁曾经对于观众在手机上看电影表示震惊和惋惜,残念自己精心设计的音效在小型设备上消失殆尽。

但今天终于还是遇见了一部打动人心的片子,名字叫《乌龟也会飞》,标签是战争、儿童,评分高达8.9。

我喜欢看战争片,喜欢看被颠沛流离的命运拨弄的人性,不管是暗黑还是光辉,因为在最至暗的时刻,它才显得深刻。但看多了诸如《穿条纹睡衣的男孩》、《芬妮的旅程》这类的片子,发现套路其实也差不多,无非就是用小孩来煽情,批判战争给无辜人民带来的横祸。所以这个电影一直躺在我的想看列表里,应该是在浏览相似战争片时随意标记的,因为是一部伊朗-伊拉克的冷门电影,所以找不到资源。

看标题和封面海报,会觉得是一部温情烂俗的儿童励志片,譬如经典的伊朗电影《小鞋子》,平凡如乌龟的小孩凭借努力和意志最终飞了起来。但看完之后才发现,落后贫穷的小孩诚然是真的,但飞起来只是一个让人心疼又心碎的愿景罢了,海报上小清新的蓝在电影里其实是一片灰。

伊朗和土耳其边境,战乱之下民不聊生,那里的孩子靠挖地雷换钱为生。孩子,也是这部电影里的主角,他们或多或少都身患残疾,象征着这个被外国掠夺残缺的国度以及从小便缺失的幸福童年,印象中他们在这个片子里很少笑。

会预言的男孩

被炸断双臂的男孩只能用嘴继续叼起地雷,这一幕真的太过震撼与揪心了。并且他还能看到未来的景象。这种超现实般的设定不禁让人感叹战争的波诡云谲,无数难民每天都提心吊胆,担心第二天随时将至的士兵与枪炮。

另外,它也让每次预言到灾厄却无能为力显得更加残酷。电影结尾,男孩看到一片湖中游过一只乌龟,不幸的是,它飞不起来,只能在水里挣扎翻滚,紧接着旁边出现了妹妹和妹妹儿子的尸体。男孩抽泣着赶到湖边,但为时已晚了,妹妹早已带着自己的儿子坠湖自杀。

穿红衣的女孩

封面的女孩就是妹妹,她的眼神和无数战争中的儿童一样惊恐和呆滞,她老是穿着一件深红色的衣服,在雾中犹如幽灵。封面上她还背着一个小男孩,看不见脸,直到电影里人们才发现小男孩其实是个瞎子。妹妹已经不止一次自杀了,她还想过要在湖中自焚,当点燃自己的衣服却转身看到自己孩子的身影时,她还是恍惚罢手了。

电影的另一处情节也叩问着人们的道德防线,妹妹把盲小孩放在雨中转身擦泪离去了,导致小孩自己走进了地雷区...小女孩为什么这么早就生育了呢?她为什么要抛弃自己的亲生儿子呢?她为什么想不开一定要自杀呢?....小女孩被一群士兵强暴的镜头让答案不言而喻。红衣小女孩无疑是这个被蹂躏国度的隐喻,而有意思的是哥哥一直不同意抛弃孩子,更像是站在道德制高点绑架的他者。

叫"卫星"的男孩

这个名叫"卫星"的男孩仿佛是电影灰暗调子里的一抹亮色。他戴眼镜、会英语,领导其他的孩子拾地雷,给村子装卫星接收电视信号,帮忙翻译英语给村子里的老人。

他爱上了女孩,跳进湖里给她抓小红鱼,最后却眼睁睁看着她自己变成了"小红鱼"而无能为力;看到盲小孩困在地雷区里,他不惜冒险推着自行车去救他,最后却被地雷炸伤了腿。他以及另外几个小孩让人们看到了战争中的一点仅存的希望,亦或是在身不由己的战乱中只能苦中作乐、苟且喘息?

《妈的多重宇宙》让人看到了生命的多重可能性。如果有平行世界,希望自己会是一个战地摄影师,勇敢去到战乱之地,这样感同身受会更加真实。也希望另一个平行宇宙的乌龟们能无忧无虑地笑着飞翔。

Imagine there's no heaven,

It's easy if you try,

No hell below us,

Above us only sky.

——John Lennon 《Imagine》

 2 ) 给你新意和思考的伊拉克电影

  看楼上有人说是伊朗电影,该片是两国合作的拍摄吧。我更把它认为是伊拉克电影,因为反映的故事在伊拉克。
   Turtles Can Fly,国内翻译的是会飞的海龟,但从英文意思和影片的主题看,或许翻译为《海龟会飞》更合适。小海龟在影片中是盲童的玩具,飞则是其在水中的状态。
  故事的背景是伊拉克战争前后的邻近土尔其的库尔德难民营。主角则是一群孩子,他们中的大部分是孤儿。
  美军攻伊前夕。绰号卫星的孩子王去给长老安装天线,好接收美伊战况。卫星是个十三岁小孩,靠一点科技知识,成了战地孤儿的孩子王。这儿的孩子,另一生计就是去拆地雷卖给贩子,贩子再卖给联合国。会预见未来的断臂小难民来到村里挑战卫星的地位,卫星爱上他妹妹。卫星并不知道,这个愁眉不展的女孩背的“弟弟”是被伊拉克士兵强奸后留下的。美国人最终来了,战争结束了。这些都在小难民的预见之中,这些消息也让卫星发布的消息成为权威。有亲戚的孩子被海外亲人接走了,孤儿们也要进城去找个工作赚钱了。女孩无法忍受带着“弟弟”奔波,她把“弟弟”捆在石头上,连同小海龟沉入了水塘,自己则跳崖自杀了。
  这是一步获得了众多奖项的影片,包括第52届圣赛巴斯汀影展金贝壳奖、2005柏林影展 特别佳作、和平电影奖等。这奖励大概和影片的时代背景相关,但影片中的非专业演员的演技也非常值得肯定:断腿的小孩、爱哭的小跟班、会几句英语爱吹牛的“卫星”,五一不让人印象深刻。而瞎眼“弟弟”的笑容或自言自语更是让人怜爱。
  这是一部少见的反映伊拉克库尔德人生活苦难的影片,和我们的新闻中的报道主流比较,会给你另外一个看待伊拉克、萨达姆的角度。这部伊拉克和伊朗联合拍摄的影片是从库尔德人的角度来看待了这场战争,看来“美军”解放者。他们的角度或许不是战争和苦难的全部,也不能全面评价美国人的“自由之战”。但总给人以新的思维,去看待这场热闹的直播战争,看待战争中的弱势群体。看这影片需要专心,需要观众的思考,不是那种可以三心二意看的美国娱乐片。
  少见之伊拉克影片,又是精品之作,不买了收藏,还会做什么呢?
  影评转载自我的博客  http://blog.esnai.com/ycy/archive/2005/09/30/40894.aspx

 3 ) 战争没有放过这群小孩

    影片讲述了一群库尔德族孩子,在战火纷飞的年月,各自的小故事。难以想象一群库尔德人的孩子的本色演出,如此真实,温暖却又寒气逼人。

    库尔德人是中东地区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大多数是伊斯兰教信徒,属于逊尼派,讲库尔德语。相传库尔德族是古代米底亚人的后代,两千多年来一直都在土耳其、叙利亚、伊拉克、伊朗的交界地带库尔德斯坦生活,有少数分布在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山区,在中东地区是人口仅次于阿拉伯、突厥和波斯民族的第四大民族。近年来库尔德族已有独立建国的声浪,但屡屡遭受土耳其、伊拉克等国的压迫。

    看完片后,我怨恨自己,总感觉不是亲身的经历果真就疼不到哪里去。除了堵以外,我想不出有什么可以写的。我也不想笑也不想哭,只想咆哮和嘶喊,把心里堵着的怨气喊出来,或许喊着喊着我就可以哭出来。可惜身处集体宿舍,这一刻也不是世界末日。最后我带上耳机,用歌手的混乱暴躁的咆哮代替了我的咆哮。我瘫在桌前,希望自己的脑子能够飞快的运转,希望自己的心不要马上疲软,请给我多一些感触,让我能真实地记录下来。我有话想说,又觉得无话可说。我蛮恨的,却不知道自己要恨什么,我也觉得非常绝望,尽管我非常幸福,也没时间闷骚。

    这是一部非常纪实的电影,片中成群结队的孩子们,为了生存,在大人们包着精致的头巾看电视的时候,他们背着破篓蹬着破鞋就可以去拆地雷卸炸弹。主人公“卫星”很有领导风范,有一辆装扮豪华的自行车,是非常负责的孩子王。其他的孩子们则忠心耿耿,吃苦耐劳,精明能干。面对土耳其边防兵的荷枪实弹他们居然也敢调皮捣蛋一番,再很快乐地逃命。被村里的大族户甩耳光后也会伤心地哭。他们知道同伴的珍贵,会为给头头带一点自认为精致的礼物而卖掉自己所有的劳动成果。他们在离别时会狠狠地亲吻对方的脏脸颊。他们也怕死,真有地雷的时候也不敢向前踏一步。没有什么能挡住他们的纯真和热情。这是孩子们。库尔德族的孩子们。
    
    这一群孩子中有一家是与众不同的,姐姐亚格林和断臂男孩,还有一个有眼疾的小弟弟,不久前来自外地。有一天大家跟着断臂男孩挖出了很多地雷。孩子们才发现,单薄的断臂全身上下投射着坚强和一种莫名的智慧。他毫不畏惧别人的刁难和排挤,面对生活似乎总比亚格林多一份耐心。亚格林安静却不温顺,她背着她那无邪却失明小孩,默默地劳作,偶尔的回矒深深吸引住了卫星的心。

    他们一起共同相处的时间不是很长。他们一起经历了亚格林生命的最后一段时光。然后迎来新的战争。

    在影片中,族人即大人们对于战争的发问,仅仅只限于“战争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结束”。他们举着白旗就算是防卫,而清理战场、战后重建、主动防御的重任却被扛在卫星率领的一批库尔德孩子们肩上。倍感欣慰的是,卫星是负责任的,无论何时他都将一群小孩的生计放在心上,为此从不对那批衣着干净,只会躲在里屋看电视的村长言听计从。卫星是有威望的,他的一声令下,孩子们则会欣喜若狂地去拆地雷,大人们则争先恐后地成群地跑上山躲避战火。卫星也是聪明而警觉的,小小年纪见多识广,还会一点英语,他会为全村准备防毒面具,亲身示范给他们看,用孩子帮挖的地雷去租枪炮以备不时之需。为了爱情也为了预言,他耐心地亲自为亚格林和断臂男孩做一点事情,一直坚守着自己对亚格林的诺言,直面危险去救护那个小家庭的卷发男孩。卫星也是关心族人未来的,他会在得知最新的战争预言后,心急火燎地向全村人及时地传递消息。为了这块土地,卫星和他的小孩们做了很多。只是,孩子们再多的努力也维护不了所有人的安全。卫星再怎么有领袖气质,他也终究是个惧怕战争惧怕死亡的孩子,他也不会预言,不明白这日子为何一直是这样,何时会结束。

    只是为什么呢?为什么战争时期会有一个能预言的断臂男孩?

    断臂男孩的睿智和沉着是卫星所敬畏的。和众多库尔德孩子一样,断臂的家庭里也只剩下了他和他的姐姐,还有一个卷发的、没有明亮眼睛的天使般的男孩。伊拉克士兵给族人和家庭带来的灭顶之灾,给亚格林带来的奇耻大辱,这些都是他和亚格林内心深处的那不可测的伤,深夜时分两个孩子都无法入睡。只是,卫星和他的孩子帮都不知道,其实她俩都不是小孩。童真的亚格林其实早已经在某个雨夜被变态的伊拉克兵们折磨死了,如今的她是一位母亲,也是一具空余恨的行尸走肉。断臂男孩也不是小孩,血淋淋的战争亦早已地残忍地剔除了他的童心,留下来的他是一个对现实有深刻觉悟的男人,甚至可以说是一个战士。所以,他会预言。

    电影的细节之美,让人身心颤抖,不需要强调。在某一处,断臂男孩感受到了卷发的孩子与乌龟在水中优雅地飘游,似乎在飞。他不禁开始有点惊叹于他们的自在和超脱,他似乎也希望加入他们,但转瞬间即触电般反应过来,孩子有危险了。

    在跑去水塘救小孩的路上,他经过一个破败的战场废墟,看到了很多个亚格林。亚格林在废墟上或坐或站,或者做十字架的样式,都是背对着他。风中还有一个凄怨的声音在歌唱。

   他几天前的预言又一次应验了,他说过一切都会结束,结果亚格林把她自己连同她的孩子都结束了。伊拉克人对库尔德人的战争也结束了。但是美国和伊拉克之战接踵而至。美大兵们武器精良,穿得好多。而那个断臂男孩,一身单衣,全身湿透,空荡的短破衣袖在寒风中散落着水,如他的眼泪。男孩没有喊冷,他也没有抬头看这一群扑面而来很英武的异域士兵。他只是急急忙忙又跑到山顶悬崖边,对着脚下朦胧的云雾,心力憔悴地呼喊,呼喊他的亚格林。一声比一声嘶哑。他伤心地用断肢抹着眼泪,然后用嘴勉强地拾起她留在悬崖边的鞋子,离开了 。

   断臂男孩又留了预言口信给同样心碎而恐惧的卫星,275天之后会有大事情发生。而卫星似乎是明白了男孩预言的含义,残暴的伊拉克政权和士兵,引来了一场又一场劫掠和残暴。阿拉伯语与英语,两相排斥的世界,会引发一轮又一轮冲突和仇恨。战争所带来的死亡阴影,会一而再再而三地投射在这块满目疮痍的土地上。于是,在狭窄的马路边,卫星决然地转身,背对自己过去模仿和崇拜的美兵。而能干的小助手,还在瞪大眼无知地注视着威武的美式战车和坦克。

  库尔德族孩子是库尔德族的未来,只是,为什么战争延绵不绝,不放过这群小孩?

 4 ) 在人性和现实中选择生死和无从选择只能就死

影片结束,才发现导演的良苦用心,无臂男孩的先知预言能力似乎成为了疏解悲悯压抑情绪的一个按钮,让我相信这只是一场戏而已,让我欺骗自己孩子们活在无忧国度,尽管影片中对战争对孤儿的记录是如此写实。
小小年纪靠挖地雷搬炮弹壳为生,与枪械军火打交道,坚强脆弱又不失孩童天真时常被他们逗乐。
卫星与红衣女孩的感情线,与战地孤儿们的友情线是全篇的温暖所在,尽管“战争结束”红衣女孩还是选择溺死自己亲生儿子后跳下悬崖。
没错,是儿子,最多十四五岁的年纪,带着一个有眼疾的幼儿,起初我以为是弟弟,但在她三番四次要送走孩子杀死孩子后,我明白了原因。
这里我再一次佩服导演此处的设计,失明的幼子他看不到这罪恶的世界,所以直到死去,他都保留着与其他孩子不一样的童真或者说是无知,包括他误入周遭都是地雷的雷区,没有惊恐没有不安也不知道面临死亡,轻易被车喇叭逗乐,对其他孩子们的担忧与紧张毫无知觉,最后被母亲溺死没有一句哭声和尖叫,因玷污而生却活着死去都如一张白纸。
可悲的是红衣女孩,童年的不幸经历已让她失去了爱的能力和心气,她无法面对孽子她看不到未来。我内心期盼过卫星对她的关切和爱慕能把她从死亡边缘拉回,但现实打脸。
战争结束,战争真的结束了吗?美国大兵来了。无论胜利者是谁,这些战中孤儿的命运都不会改变,他们只不过换个地方艰难谋生。
庆幸自己看了这部影片,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不同于美国英雄,不同于手撕鬼子。这才是灾难中人真实的强大与弱小,在人性和现实中选择生死和无从选择只能就死。
虽然有点圣母,但是我还是想说,希望世界和平。

 5 ) 残缺的不只是肉体

战争与和平,一个持续了很多年的话题。然而人性的自私与贪婪让和平变成难以实现的奢望。

卫星

影片里的主角卫星是这个似乎只有孤儿和老人的村子里不可或缺的人物,因为他会安装卫星锅和说几句英文,于是被这个村子视作掌握战争的关键人物。

后来断臂男孩姐弟来了,卫星对姐姐一见钟情,免费送了一根绳子,之后还处处关心姐姐。他帮姐姐打水,对姐姐说,今天是个特别的日子,因为我用这辆自行车帮你打水,这是第一次,只为你而作的。这个村子里的人都用这辆自行车载媳妇儿的。

在这样的战争年代,这是多么浪漫的语言。可惜他选错了对象。姐姐注定不会喜欢上卫星,在卫星对姐姐说,“我等了好几年,一直在等一个女孩,是个孤儿,有两个弟弟也无所谓,你认不认识这样的女孩”之后女孩只是选择了提着自己的水走了,并没有对为了在她面前证明自己而潜水的卫星有任何的留恋。

卫星为了救姐姐的弟弟(其实是儿子)而进入雷区,他的手下之一对他说让他回去,因为手下前晚做了个噩梦,卫星会出事的,他愿意代替卫星去救那个孩子。然而卫星没有退缩,还是去救那个弟弟,并因此而被炸伤了腿。当然我想这肯定也因为姐姐,然而更重要的是他的责任,他说过他得对他的孩子们负责。也因为这样,所以他才会在这个村子这么的有威望。然而在他受伤的那晚,美国兵来了,手下给他带来了地雷交易的信息和几条红鱼,说是美国货。卫星惊讶的问手下怎么会英语的,手下说是卫星教的。其实卫星会说的只是那么几句糊弄人用的话。而那几条红鱼,在晃动了几下之后就掉色了,我想只是手下买来为了安慰卫星的吧。影片的最后,卫星拄着拐杖转过了身背对着美国兵,另一个手下问他不是一直很想见美国兵的么?卫星没有说话。我想卫星以前以为美国兵会带来希望,结果带来的是战争,是更无尽的绝望。

姐姐

姐姐是个空洞的灵魂,因为之前被好几个大兵欺凌了。所以有了个她憎恨的儿子,她和残疾的弟弟带着那个有眼疾的儿子,对外称是他们的弟弟。而她所想的则是甩掉这个儿子弟弟,和断臂弟弟自己走。所以她会半夜松开绑在儿子弟弟脚上的绳子,所以会在影片的最后用大石头绑着儿子弟弟的脚,把他推下了那条河。而她自己也最终跳下了悬崖结束了自己早已没有了灵魂的生命。

断臂少年

他有预言的能力,却对于他预言的一切无能为力。他预言到其中一辆卡车上的炸弹会爆炸,所作的只能是带着他的姐姐和侄子离开。而他的话被卫星的手下听见,从而被卫星知道他就是那个能够预言未来的少年。他预言了战争,预言了美国兵会来,预言了多少天之后会有大事件。然而在他预言了姐姐和侄子的死亡之后,只能哭着去寻找他们的尸体而已。姐姐说每次断臂少年的预言都会带来厄运,然而在这个战争年代,除了厄运还有什么可以让他预言?

影片里很多肢体残缺的少年,因为他们靠拆除地雷卖给别人赚钱,不小心就会炸飞自己的手脚,甚至是生命。然而他们残缺的仅仅是肉体么?

 6 ) 地雷的传奇

“百分之九十卖给开发中国家的武器,是由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所贩卖的。这些国家一直声称他们愿意推广和平,而法国和美国发出那么大的声音自称是人权和民主的泉源,这简直是猖狂的伪善。事实上,他们推广的是大规模的战争。

。。。。世界上最大的一家地雷制造商就是飞雅特(Fiat)的工厂。现在地雷全部是用塑胶做的, 真是奇迹般的进步!现在地雷没有任何金属元件,所以无法侦测。飞雅特公司的董事会和股东持有者对他们的产品应该会感到骄傲,因为战争结束后有那么多的妇女和儿童,会被他们所制造的地雷炸死。或许飞雅特可以进行下一笔生意:替幸存着制造义肢,这一定可以赚很多钱。

。。。。英国的皇家法令公司和美国IBM同样为这一批地雷制造零件。当然在法国也有许多工厂在制作武器。真可惜这些公司不能满足于只卖汽车、电脑等等。”

《僧侣与哲学家》里父子对谈之中,提及世界武器制造商的面目。(249页)



而戴安娜前王妃反地雷的形象如此感人,面容姣好的戴妃慰问黑肤色的缺腿小孩,标题打上抗议地雷运动。(安哥拉,1997)


可这样的扑光率和提醒,是不是杯水车薪?(取自daily mail.co.uk)

对于战争,大多数人类从来只有束手无策的机会。而照片中的女孩,又是如何在战争的伤害中自处呢?

有时在电脑荧幕前或电影院里喝可乐吃爆米花的我们,会不会闪过这样一个念头?

面子书以外的世界,有时残酷得非我们可想象。

匪夷所思的世界,身为界外的大人,无法理解这个难民营里,同为大人的思路。几个别村的长者站在山坡上对小孩们呐喊:“喂,那我们境里的地雷怎么办?你几时派人来清理?”

身为孩子王的卫星宛如一个领导,指挥者数个残疾的小孩去做这个工作。邻村的领导又出声:“这些孩子可以用的吗?他们没一个是健全的,都少腿少手的。”

卫星打包票:“没有比他们更好的了,他们已经没剩什么可失去的。” 因为残疾,所以才更搏命,更勇敢,才可以拆更多地雷。

我以为孩子是“明天的希望”,是普遍性的,不论种族国境的。在这个战区的孩子却以拆活地雷,捡弹头挣钱过活。这群孩子中众多的畸形手脚和拐杖,如针扎进眼里,不忍久视。

悲剧以最不矫揉造作的形式徐徐道来。孩子们没有一丝的苦难悲容,即使撑着拐杖,依然满山坡飞快地奔驰,追逐他们天然的嬉戏乐趣。努力拆地雷换钱,食物有着落之后,工作的同事还是玩耍的同伴。生存之外的命题,谁理得着呢?

卫星以一个工头之势安排着难民小孩的生计,跟武器商贩论价,协助村里一切跟科技有关的活儿,如竖起卫星碟盘接受电视频道。然而他跟我们家里的15岁男孩一样,也会对美丽的女孩倾心。 然而啊,面容洁净的红衣女孩,带着无法稀释的抽离,眼神没有任何神采。

她背上的弟弟,原来是被兵士强暴后生的儿子,13、14岁的妈妈和2岁的宝宝。 小母亲皎洁的眼睛,永远不肯正视自己的瞎眼儿子。并且三番五次故意弄丢小宝宝,让他突然走失,希望他失踪,还自己和宝宝一个自由,一个未来。

扭曲的心态在小心脏里膨胀,后来,宝宝的小舅子,她有预感能力的无臂弟弟,预知美军将进攻,营里的人都走了,他们却还留着。小舅子坚持要带上宝宝一起离开,姐姐却反对。某个早晨小舅子梦里看到宝宝浸在河水里,姐姐临崖往下飞翔。

预知都是悲惨的,但也是真实的。在战区风暴眼中心的小朋友,如狂风中的芦苇草,不能自己。

29/11/2014

 短评

揪心,太揪心了。看着一群孩子挂着一张比成人还苦难的脸,在战火纷飞里求生存,揪心。

5分钟前
  • 陈哈
  • 力荐

撇开谁是谁的救世主这些政治是非,这些孩子太让人心碎了,断臂男孩、盲人小孩、卫星……真的太心碎了。

6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一边是牛B哄哄的童年,一边是生不如死的童年,皆拜战争所赐

8分钟前
  • blb
  • 力荐

荣获多项国际大奖的伊朗影片,虽然略显粗糙,但对战争带来的伤害的描述却非常深刻,特别是以孩子为切入点,对比强烈,感受也更深些。

12分钟前
  • 乌咪
  • 力荐

诗意而富有节奏的写实主义。导演尽量只将孩子放在镜头中,多朴实的镜头,也不乏从卫星角度俯拍的全景这样皆具塑造和叙事性以及回忆女孩被凌辱的抒情性镜头。地雷爆炸一场无疑是将希区柯克的悬疑理论运用得很完善的体现。除此外,“战争与孩子”,像此像伊万的童年才是应有的态度,而非小兵张嘎之类。

16分钟前
  • mOco
  • 推荐

战争中的孩子,过于残酷的童年。他们不得不过早的成熟起来,去适应那些并不应该由他们扮演的角色,承担并不应该在这个年龄承受的痛苦。无需编造太多的故事,只要看看他们扭曲到自己都已经习以为常的生活,外人都会为之心痛。电影丝毫不给人以希望,那种阴沉的格调也许才是它最大的魅力。

17分钟前
  • deus
  • 力荐

如果说我们生活中的不如意让我们觉得悲惨~那么~与之相比能这样悲催也算是一种幸福了。没有经历过战争的人或许永远都不会真实的理解。但是仍可以从画面中看到战争中的一切~这是个灰色的电影!!!!

19分钟前
  • 默默仔是呆萌仔
  • 力荐

哪怕是乌龟也渴望展翅高飞,像镜头中的卫星和一群靠着挖地雷维生的孩子们一样都渴望自由,可战争从来没有胜利者,他们只是幸存者,挣扎着却无法逃出水面。红衣女孩让我看到了一个孩子灵魂的寂灭,像那红鱼死在血泊中、像那善良的红裙变得暗淡,哪怕是惹人心怜的大眼睛孩子都没能拯救她,残酷沉重。

24分钟前
  • 康报虹
  • 力荐

欲哭无泪。欲言又止,这样的电影,让我没办法跳出来对所谓的导演手法说三道四……

26分钟前
  • 李子鲤|Lilith
  • 推荐

故事出人意料。主线非常简单,个体的悲剧映射了战争下的满目疮痍。在左右开弓的叙事下隔山打牛,耳光很给力,而且完全是内伤。画面布满乐灰尘泥泞,却包含水分,透析度极高。

29分钟前
  • 长胡子的心脏
  • 力荐

战区男孩卫星凭有限知识率残疾儿挖地雷维生。结识能预言的无臂少年与少女亚格琳。卫星爱上亚格琳,亚格琳却深陷被伊士兵轮暴并生下畸形儿的阴影……本片获奖无数,描述残酷环境下不灭与泯然的儿童天性,主题深刻细节动人。片名寓意低到尘埃的生命也有梦想。

33分钟前
  • 支离破碎
  • 力荐

残疾,预言,电视,武器,战争,帐篷,挂满杂物的破旧自行车,缺席的长辈,萨达姆的手臂,飞机洒下传单,浪花冲打海礁,雾中风景。太震撼了,小朋友表演得真好,画面美得就像摄影作品一样。明天一切就会结束。水中只有金鱼,没有孩子,没有孩子。

36分钟前
  • 蔚七于
  • 力荐

孩子们的表演很出色,踩地雷那一段看得实在太揪心了,这种童年生活每天都是梦魇。

38分钟前
  • 青貓
  • 推荐

有两次从座位上震惊的跳了起来。

42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伊朗/童年/战争/巴赫曼·戈巴迪///当孩子们不得不捡地雷...拿起冲锋枪..

47分钟前
  • 是和有
  • 推荐

这于我,比起那些装神弄鬼的恐怖片,更像是恐怖片。它的恐怖,不在于吓人,而是透过朴实的影像,将存在于现实世界生活中的残酷与不堪真实地展示给观众。看着孩子们在战争的摧残下苟且偷生的过活,于心不忍又爱莫能助。… 观影过程中不时联想起《上帝之城》里在巴西贫民窟里过着烧杀掠夺生活的孩子们。

51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无臂男孩可以预言,但他还是无所改编一切,现实该来的苦难依旧会来,预知也只是平添一份痛苦。每次看到男孩用嘴含起东西,都会触碰到内心的某些的东西,眼前的已经够让人震惊了,而女孩背后隐藏的过往更触目惊心,可以说每个孩子都是一段苦难史。★★★★★

55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力荐

大概是讲述战争与儿童最残酷的电影,最棒的一点在于导演的镜头没有任何指向性;令人心碎的大概是演员们的本色表演,因为这就是他们不可逃避的童年,与我们的日常有着天壤之别。

56分钟前
  • 岛上的夏奈
  • 力荐

贫瘠之苦,战争之殇,坚强的孩子,请不要悲伤。

59分钟前
  • Heyvin
  • 力荐

2004年上映,那么影片中的孩子们真的经历过战争😭😭😭。静悄悄的震撼,与无人知晓一样。想说孩子们演得太好,但查后更倾向于他们表达的是真实经历过的悲惨生活。

60分钟前
  • 雨宫萤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