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故事

喜剧片新加坡2016

主演:陈丽贞  李国煌  萨米·优素夫  陈俊铭  王雷  黄晶晶  廖永谊  薛素丽  黎沸挥  程旭辉  苏海米  

导演:梁智强

 剧照

我们的故事 剧照 NO.1我们的故事 剧照 NO.2我们的故事 剧照 NO.3我们的故事 剧照 NO.4我们的故事 剧照 NO.5我们的故事 剧照 NO.6我们的故事 剧照 NO.13我们的故事 剧照 NO.14我们的故事 剧照 NO.15我们的故事 剧照 NO.16我们的故事 剧照 NO.17我们的故事 剧照 NO.18我们的故事 剧照 NO.19我们的故事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7-17 16:14

详细剧情

  本片以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本地家庭为主轴,通过成员的际遇,带出早期的甘榜生活以及后来的组屋生活,剧情横跨数十年。  电影也将体现新加坡如何从一个以方言为主流语言的社会演变成华语到现今英语的过程,从中回顾流失的方言。它也会融入导演的许多亲身经历,并将安插多首怀旧歌曲。

 长篇影评

 1 ) 新加坡——一个国家的诞生,李光耀——一个穿越到现代的马基雅维利

《晓说》第一期讲的就是新加坡,从此开启了我对这个弹丸小国的兴趣。从一个一穷二白没有任何资源连水都要进口的四线国家,仅仅用了一代人的时间,就成为东西第一强国,标准的发达国家,说是奇迹一点都不过分。电影借用了《阿甘正传》的讲述手法,以小人物的经历,串联起几十年间的重大历史事件,可惜在人物情感塑造上有型无实,没有留下一个可以感动我的桥段(我是铁石心肠)。电影6分,情怀+1,7分。

《晓说》里讲,新加坡人民善良、虔诚,所以有福报,他们选择相信李光耀,老天眷顾,选对了人,从此过上了好的生活。其实不是的,电影里讲的很清楚,新加坡的华人是怎样一个群体,是一群连饭都吃不起娃都养不活的最底层人民。选择相信政府、相信领袖?对不起,他们连最基本的政治生活概念都没有,选举是什么?国家是什么?政党是什么?他们完全不知道。他们也不相信政府、也反政府,也耍流氓的。新加坡直到今天,并不是什么人民的选择,单纯就是因为出了一个具有超高政治能力的领袖,高晓松那是情怀,信不得。

电影中很少直接提及李光耀的执政理念,只是因为我个人对李光耀先生的推崇,哪怕是一丁点的讨论,我都敏感的捕捉得到。一个老生常谈的争论,马基雅维利主义到底对不对?个人隐约记得李光耀先生是推崇过《君主论》的,也处处体现了《君主论》里的论点:与其让人民爱戴,不如让人民惧怕;惩罚要一次性给够,奖赏要分多次慢慢给;君王绝不能追求慷慨(福利)以讨好民众,钱要花在最需要的地方等等。顺便安利一个李光耀先生的观点:“民主政治最大的问题是短视,大家都知道这个社会有病,得治,但是如果政治家开出的是一副苦口的良药,短期来讲会危及社会的福利,但是长期对人民有利,在民主政体下,这样的政治家就上不了台。我从来不追求民众短期的喜欢(讨好),长远的发展最终一定能得到民众的认同。”事实也如此,李光耀先生目前在新加坡有如此高的声望,其实也不是一直这么高的,也有过反对声音的。

新加坡的发展之路,对外开放——招商引资——产业升级——资本输出,就是这么简单,我们的政府哪点没有学了?只是中国比新加坡了大多少?人口、国土面积、民族多样、地区差异,如果赞同新加坡走过的道路,那就应该赞同我们目前正在走的道路。严打、控言论、抓左派、关大学,李光耀先生比我们做得还要极端,这些地方为什么就不提学新加坡了呢?还真是选择性失明。

两三百年的时间,根本不足以检验一种政体是否先进。世界近代史当中,还真没有靠民主政治改革让一个国家从落后到发展的先例,俄罗斯、乌克兰、伊拉克(战后)、泰国。。。相反,在集权体制下翻身的例子倒是很多,中国、伊拉克(战前)、新加坡、利比亚。。。我相信这其中一定是有深刻的原因的。邓公当年敢在老慕之年而不顾死后名声,冒天下之大不韪力排民主政治改革,今天看来是多么的可贵,多么的高尚,中国人民是多么的幸运!

刚好最近,新加坡宫斗大戏拉开帷幕。威权制的问题就是领导人的权威总是一代不如一代,李光耀先生最大的政治遗产就是人民的无限爱戴与信任,但是李显龙与其父亲能力的差距不是一点半点。当李光耀先生的政治遗产慢慢淡去,新加坡将何去何从,让我多少有点担忧。当年的发展,其实跟整个东南亚经济大发展的背景是分不开的,从殖民地到独立的国家,生产力解放不是一点半点,可惜好光景总不长,如今全球政治生态恶化,像新加坡这样的弹丸小国的国恐怕并非自己能够掌控的(中国人民好幸福)。站队美国真的是个好选择吗?还是拭目以待吧。

 2 ) 这是别人的故事,也是每个人的故事——《我们的故事》1和2

连着看完了第一部和第二部,黄皮肤黑眼睛黑头发的华人面孔很容易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可是那让人听不懂的方言却又让人感到疏离。这既近又远、既熟悉又陌生的关系,异域的吸引和相识的认同感巧妙杂糅,扑面而来。

《我们的故事》1和2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三点:

1、这是一部女性血泪史。

“做人家大姐,就是这么苦的。”这是上一辈的大姐对自己大女儿说的话。

这既是规劝也是认命。

但是谁规定做人大姐要这么苦命的呢?

没有人知道是谁,总之所有人一出生就被安排好了。男孩受宠,女孩受累。

最可怕的是,女人自己也认可、践行这套规则,遇到违规者,比男性更加积极主动地出来维护。

因为算命的说女人的八字与父亲对冲,所以从小管父亲叫四叔。好像称呼变了,感情就更加淡薄,女人挺着大肚子回来投奔缺无人关心,一听算命的说外孙女的八字会克家里,四叔马上安排送人,还美其名曰是为女儿好。

女人有两个弟弟,小弟还知道关心大姐,大弟弟完全是恃宠而骄的典范,是趴在大姐身上喝她血的“吸血鬼”。稍不满意就说要把大姐赶出门去,为了获得政府赔偿金,胡乱污蔑大姐。

时常看的我生气不已,好像《娘道》重现。可是在那个年代,甚至是现在,很多地方仍然有这样重男轻女的思想,男孩是宝,女孩是草,“伏弟魔”层出不穷。

不知道是否结局做了美化,女人喊了一辈子的四叔,终于悟透儿子不如女儿孝顺,让她叫自己爸爸。她的“吸血鬼”弟弟也主动拿出大姐给的赔偿金,让她好好治病。

这两个几乎没有给过她一点温暖的人,稍微对她“仁慈”了一点,她便觉得此刻是最幸福的。

也许这才是女性最大的悲哀。

2、这是一部新加坡建国史。

新加坡公民主要包含四大族群,华人、马来族、印度裔和欧亚裔/混血,其中华人占了全国近3/4人口。脱离马来西亚后新加坡致力于维护种族和谐,建立一个多元种族、多元文化和多元宗教的社会。

大姐的朋友是马来族,小弟娶的老婆是印度裔,这一家子的人际、亲情关系也是新加坡种族关系的缩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在医院有一段对话非常值得琢磨,大姐的弟弟与大姐发生争执开飞车被撞后入院,小弟的老丈人(印度裔)和大姐的朋友(马来族)来医院看望,老丈人说你们华人真奇怪,政府还没来核定如何赔偿你们就开始争抢,真是听风就是雨。这时他女儿说,我们印度人也是这样,听风就是雨。大姐的朋友也说,我们马来人也一样。大家哈哈大笑。

3、这是一部城市发展史。

很多镜头着墨在乡下老屋的周边环境上,屋外的空地、猪笼、椰子树、菜地,这些“占地方”的空间最终在国家的发展中逐渐被侵占,取而代之的是政府组屋,邻居之间互不认识,人人门口上着一把大锁。

其实我个人对这个部分没有太明显的感觉,“90后”的我一出生就住上了楼房,对农村的唯一印象就是周末去的农家乐,所以这些东西对我而言只是调剂生活的乐趣。但很明显,对导演而言那就是他是童年生活,是儿时的记忆,是一个人的根。

虽然楼房不会漏雨,不必担心停电,但对导演来说似乎少了点“地气”,也缺了些“人气”,可是这也是城市发展的必然。

 3 ) 爱拼才会赢

刚刚看完两部。我是闽南人,影片里面的闽南语正是我们泉州的方言口音。从小到大也会旁听家里长辈提起关于某些亲戚下南洋的故事,很亲切。影片里面从当地华人的家庭环境观念习俗也是一摸一样。很感人温情。我的妈妈也是家里的大姐,她的小时候在家里就因为是大姐也必须承担所有家务以及照顾弟弟妹妹的责任。因为当地闽南文化的包办婚姻,她也没办法选择自己的人生,而嫁给了我不争气的爸爸。当我出生的时候,就因为是女孩,爷爷奶奶就没来看过我们。接着妹妹的出生,可想而知妈妈在爸爸大家族里面的生活情况,充满了歧视欺凌再加上爸爸的不争气。妈妈为了我和妹妹的成长承受了太多太多。直到我们找到了各自的幸福,她却又独自在老家生活。我恨我自己的不孝,不能常常陪伴她左右…爸爸的离去已经让我体悟到人生的遗憾,我不能再失去我的妈妈。所以,很努力很努力的在厦门拥有了自己的房子,时常把她接下来一起生活。感恩!生活不易,亲情永在!

 4 ) 《我们的故事》:做人群中的绿洲,而不是黑洞

(公号: 怅然观书)

如果被问到曾经“亚洲四小龙”之一的新加坡有什么电影或电视剧,恐怕一般人都要卡顿一下想一想,是《人在旅途》吗?是《莲花争霸》吗?那都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电视剧了。

《人在旅途》只给人留下同名主题曲,人物和剧情似乎都不记得了。歌曲后来被电影《夏洛特烦恼》拿去当了插曲:

从来不怨命运之错,不怕旅途多坎坷。
向着那梦中的地方去,错了我也不悔过。
人生本来苦恼已多,再多一次又如何?
若没有分别痛苦时刻,你就不会珍惜我。
千山万水脚下过,一缕情丝挣不脱。
纵然此时候情如火,心里话儿向谁说?
我不怕旅途孤单寂寞,只要你也想念我。
我不怕旅途孤单寂寞,只要你也想念我。

以前,这首歌可以当做励志之歌,而且朗朗上口,我一看到歌词就会忍不住唱起来;现在,我觉得可以叫它“新加坡之歌”,或者叫“李光耀之歌”:)

“从来不怨命运之错,不怕旅途多坎坷”:新加坡独立之前的100多年时间都是英国的殖民地,到了1942年,向来“日不落”的大英帝国防守新加坡的军队向日军投降,标志着英国时代的终结,新加坡由此开始三年多的日据时期。本来1963年已经加入了马来西亚大家庭,结果1965年又被人家赶了出来。这旅途绝对算坎坷。但李光耀们没有怨天尤人,没有怨恨命运不公。

“向着那梦中的地方去,错了我也不悔过”:这“梦中的地方”其实是李光耀们想为新加坡找到一个绿洲,继而让新加坡成为第三世界的绿洲,最终成为发达国家的一个绿洲。每一步都走得艰难,就算是错了,那又能怎样?因为摆在眼前的选项没那么多,没得选,根本没有时间悔过,能生存下来就不错了。

“人生本来苦恼已多,再多一次又如何”:当初到底要怎样与马来西亚大家庭和谐相处,怎样求同存异,苦恼本来已经很多了,面对马来西亚大家庭的驱赶,无非是再多一次苦恼,如果分出去、独立建国,到底能不能存活?淡水水源是被人家捏着的,随时可以掐断。百废待兴,无尽苦恼。

“若没有分别痛苦时刻,你就不会珍惜我”:这话是一个自尊、自爱、自强的人能够说出的话,李光耀曾经在日本战败后想方设法劝说英军不要撤走,因为新加坡需要保护,否则分分钟被灭国。后来英国因为国力衰弱,不得不撤军时,新加坡不得不加入马来亚大家庭,后因为意见总是不合,干脆被赶出。分家就分家,如果你看不到我独立以后也能发展得很好,甚至能成为东南亚唯一的发达国家,你就根本不知道我的厉害、我的好处,更别谈珍惜了。这话是跟马来西亚说的,其实也是后来跟所有不看好新加坡的众多国家说的。

“千山万水脚下过,一缕情丝挣不脱”:新加坡别看是小国,联系世界起来,比谁都活跃。李光耀不但经常参加原英联邦成员国的会议,而且只要是各个地方有代表性的国家和地区,他都去结交访问,可以说是走遍千山万水。可是,不管怎样不依赖任何一个国家,新加坡与英国、中国、马来西亚都有着自己心中或外人眼中千丝万缕的联系,挣是挣不脱的。

“纵然此时候情如火,心里话儿向谁说”:用“热情如火”来形容建国立业时的李光耀们是恰如其分的,那种冲劲和干劲是如今的总理和部长们不能比的。胸怀天下,心中有火、眼中有光,满腔的热忱话语向谁诉说呢?不用担心,新加坡人从来不憋着,他们历来是为世界各国和地区操碎了心,就好像自己是大国一样,随时都可以给各个领导人出谋划策,出的主意往往是恳切、务实、有见地,格局也非常大。从不用担心没有倾听者。

“我不怕旅途孤单寂寞,只要你也想念我”:新加坡的心理状态非常健康,它在与世界各国和各个地区的相处中,不会一厢情愿,太过天真;被拒绝以后,也不会怨气十足。一个绝对的弹丸小国,毅然决然地走上独立发展之路,千难万险的旅途上,纵横捭阖,没有被世界各大小国家挤压、踩踏至死,已经算是奇迹,孤单寂寞可想而知,但因为它是真的为烦恼和困境中的世界各地领导人出主意,中肯又实用,它又怎会孤单寂寞?各个领导人又怎么会不念叨它呢?

(《人在旅途》1985,只记得歌名就够了)

多年以后,回头看,这首歌仿佛就是为总括新加坡历程而写的,从此记住这首“新加坡之歌”:)不过,如果没听过这首歌,光看歌词,则实在乏味,还是听听看,想必能感受到它的味道。

新加坡的奇迹从根本上是由地理位置决定的,在这点上,我一向赞同地缘政治。新加坡的位置属于东西方航道的中心,既不会像朝鲜半岛那样始终形势紧迫,也不会像非洲某些国家那样边缘化或长期战乱。新加坡的位置刚刚好,既不会被忽略,又不会被吞掉,让它保持中立、独立发达,对世界各国来说都很有用。

再加上李光耀和他的部长们太过优秀,不断地分析走过相似旅途的其他国家和地区,不断学习,时时闭坑,更推高和延长了这个奇迹。后来的总理继任者吴作栋以及现在的总理李显龙,都只是走在李光耀的延长线上。

经济发达至此,似乎该持续反哺文化才对,但提到新加坡的文化,如果单从影视剧来看的话,那么只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抢眼过,后来就被港台剧、韩剧盖过风头了。

九十年代的《莲花争霸》根据古龙的《流星蝴蝶剑》改编,同时也借鉴了金庸《笑傲江湖》一些设定,比如欲练神功、挥刀自宫,主题曲《江湖路》同样传唱一时:

无怨无悔我走我路
走不尽天涯路
在风云之中你追我逐
恩怨由谁来结束
什么时候天地变成江湖
每一步风起云涌
什么时候流泪不如流血
每个人也自称英雄
什么是黑白分明
是是非非谁人会懂
怕什么刀光剑影
把风花雪月留在心中
无怨无悔我走我路
走不尽天涯路
人在江湖却潇洒自如
因为我不在乎
无怨无悔我走我路
走不尽天涯路
在风云之中你追我逐
恩怨由谁来结束

新加坡的电视剧,据说特别爱把不同作品揉到一起,然后推陈出新,这一点很像新加坡的发展路数。

说到《莲花争霸》借鉴《笑傲江湖》,本来,这部电视剧大部分都是改编自《流星蝴蝶剑》的,从香港到新加坡,在所有《流星蝴蝶剑》的电视剧改编版本中,只有新加坡的这一版加进了“自宫”的设定,我就在想,这自宫的展现,像不像新加坡对于中华文化的处理呢?完全出于实用的目的,经过双语政策和分流制度以及精英教育,一通神操作,导致只有很少比例的人同时掌握英语和华文,其他大部分人客观实际上都只掌握英语。

别看华人在新加坡占多数,但有调查显示,很多人都后悔学习华文,只有极少数人后悔学习英文。新加坡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语言教育上,实际上是剔除了华文的生存空间。我们都知道,李光耀们完全出于实用的目的,让英语优先,是没办法的事情。后来,包括李光耀在内的新老领导人都开始积极推广华文,但都有待时间的积累。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经过上述剔除,很难想象普通民众对于华族文化还能够心生向往和亲近。

没有足够的文化认同作为基础,也就没有华语文化的市场,可想而知后来以及如今的新加坡文化输出在原亚洲四小龙当中是如何的没有存在感。

当然,或许当初《莲花争霸》的主创并不是有意加进“自宫”的设定,或许只是个巧合,但是,所有这类阴谋算计、王图霸业的故事都是时局和人事的反映。《笑傲江湖》是政治小说,是十年极端时期的影射;《莲花争霸》也可以看做是经济发展的一种竞争,为了飞黄腾达,不得不自宫,否则连生存的机会都没有了。

用一句话说就是:欲练西式神功,必先弃华自宫。

前不久,我无意中看到一部叫做《我们的故事》的电影,眼前一亮,因为它是直接展现新加坡1965年独立建国之后普通百姓如何度过困难时期、一路发展起来的作品。这是个系列电影,还有一部《我们的故事2》,也同样质量过关,值得看。

在此之前,我集中看完了李光耀的两本回忆录:《风雨独立路》(1923-1965)和《经济腾飞路》(1965-2000),正好覆盖这两部电影的时代背景,相当于是具化了李光耀回忆录的相关内容。

(《风雨独立路》1998.9,绝版高价)

《我们的故事》1和2讲的是新加坡建国前后,百废待兴,民众生活困苦。一个名叫招弟的女人一直生不出儿子,在丈夫死后,被大老婆赶出家门。招弟带着女儿们回到娘家,结果被娘家人嫌弃,尤其是自己的爸爸和大弟弟更是对她冷嘲热讽、挖苦讥笑。好不容易央求着住下来,又不断遭遇苛刻对待。招弟始终隐忍大度,从不计较,艰难生存,含辛茹苦,也得到过好人帮助,渐渐挺过难关,随即又重挫不断。

故事看下来,真是心酸。不过,这个电影有个好处:悲伤不过度。不会像以前台湾的苦情戏那样让人看着难受。

看过这部电影,你会发现,当初的新加坡是那样的破败和穷困,跟今天的发达对比起来,真是极大反差。单单是招弟从两个孩子的屁眼里拽出长长的蛔虫,以及招弟的弟弟、友人和救灾士兵一起在洪水中大战巨蛇,就足够冲击你的观感。

他们住的环境,从村庄到组屋;说的话,从各式方言到以英语为主,都展现了新加坡的发展历程和国民面貌。

(《经济腾飞路》2001.9,绝版高价)

新加坡之所以成功,我想,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不折腾,不搞意识形态纷争,当真是纯粹的“多解决些问题、少谈些主义”。

在所有角色中,最具包容心的就是女主招弟了,这个女人躲不开周围环境的迷信、重男轻女和偏见,她自己也打孩子,但从做决策、拿主意和说话办事中的言谈举止,都能够看出,她始终用最大的善意去看待和对待周围的每一个人,总是以德报怨,生活条件好了以后,也没有变得冷漠。

她从每一天的实际生活中体悟出了自己的生存智慧,那就是要做人群中的绿洲,而不是黑洞(当然她自己不会这样去表述)。她周围的人,包括她的至亲在内,很多都是黑洞。她心中的那种苦楚,始终独自承担,最后终究没逃过癌症的侵袭。

明智、伟大如李光耀搬的领导人也同样无法让建国之后的民众免受恶劣条件的摧残,这是百废待兴、白手起家的过程中难以避免的代价。好在绝少人祸的侵扰,也算是庆幸。

你可以把《我们的故事》系列电影看成是新加坡版的《请回答1988》,只不过《我们的故事》还是显得单薄了,规模也小,并且《我们的故事2》的结尾开始显出拉胯之势,如凑戏一般,上演狗血戏码。从这个结尾,也能想象得出这个系列电影的3和4为何那样口碑扑街。

期待这位梁智强导演能更深更广更高质量地拍一拍新加坡的发展历程,而不只是完成一个点到为止的宣传片和主旋律。

这个系列电影是2016年推出的,在此前一年,李光耀逝世。

这一年,新加坡经济首次进入缓慢增长期。

或许是到了缓下来、经济反哺文化的时候了,也或许是到了怀旧的时节,关于新加坡发展历程的影视剧,或许到了文化输出的节点。看他们新加坡人过去和现在和故事,最大的好处就是时时会想到我们自己,忍不住就会有个对比。

此外,我还期待有更新更高质量的李光耀传记问世,目前已出版的相关传记都不尽如人意。他自己的作品还有《李光耀论中国与世界》、《李光耀观天下》可看,但都是政论性质的了,如果不是特别感兴趣,看过以后,可能会感觉没留下什么。

 5 ) 以小见大的民族观

在马来西亚跟华裔饭馆老板喝酒时候聊了很多关于大马华裔的前世今生,明清两朝从中国南方移民回去的华人与印度族和马来土族构成了马来西亚主要种族,其中马来人自称土族并且采取种族政策区别对待华族和印度族。马来西亚1957年脱离英殖民独立以来一直采用同化其他民族的方法来巩固自己的政权优势,新加坡曾经作为马来西亚的星洲府,也聚集了更大量的华族,这部分华族通常由福建,广东(潮汕),客家,海南人组成,其中包括明清华族和马来族通婚而形成的新的族群-荅荅,娘惹,这部分华族长期沿袭中国传统风土习俗,以唐人自居。新加坡自1965年独立建国后,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也不忘平衡各族群利益,秉持和谐共处的原则,积极团结马来族,印族,欧亚族,是新加坡成为多民族共生共治的多族群发达国家。

80年代,中国大陆与新加坡有过很多的文化交流,新加坡的影视剧也作为不同于当时TVB港剧之外的一股清流充实着国内的影视剧市场,如《天涯同命鸟》《一代枭雄》等,作为华人世界共同命运传承的文化再现,新加坡的影视剧也大多描写华人在旧时代的苦难抗争为主,极少述说和马来以及其他族裔的文化碰撞和矛盾。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们的故事》这部电影从华人内部的家庭矛盾以及传统习俗矛盾,与新加坡乃至东南亚地区的民族分歧糅合在一起来描述,共同构成了新加坡华人世界的主要旋律,在以国家资本主义为政治形态的新加坡,华族和其他族裔和平共处,和谐发展才是新加坡生存发展的不二法则,因此,这部电影在某种程度上说,可是说华人视角之下的主旋律电影。

电影《我们的故事》用喜闻乐见的小桥段从微观层面来表诉各民族的大同,如:马来朋友和印度岳父和华人弟弟在医院的对白。

印度岳父:你们怎总是在政府出政策之前就开始嚼舌头呢。

印度媳妇:我们印度人也爱嚼舌头啊。

马来朋友:其实我们马来人也爱嚼舌头。

大家哈哈大笑。

再比如曾经作为政府公职人员印度稽查员不顾及曾经被女主人公-招弟的弟弟殴打,不计前嫌帮助招弟一家营救阿坤。

再比如,马来人朋友在国民登记的时候也和华族人一样,也产生过,留在新加坡还是去马来西亚的动摇。

此类对各民族文化习俗异同的描写不一而足,但基本放在求同存异,和谐共生的大基调去叙述。

作为几千年沿袭孔孟之道的华族内部也因为传统和风俗而矛盾重重,电影也花了大量篇幅加以描述:男尊女卑,重男轻女,封建迷信这些根深蒂固的糟粕在一直没有经过革命洗礼的南洋华人社会拥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在封建礼教传统数千年的影响之下,家庭,家族永远是大于个体的,个体作为家族的符号的一在家族中享有一席之地,个体所做的贡献永远服务于家族,这在新加坡近代发展历程是浓墨重彩的,也是刻骨铭心的。当然这也是泱泱华夏泛大中华区的共同记忆,不管从南到北,不管姓资姓社,谁家没有叫招弟的亲戚朋友,那个印象中没有个任劳任怨,逆来顺受的“大姐”

看看内地以及港湾的影视剧对那个时代的传统的妥协和尊崇一向都是出奇的步调一致。也只有在时代的洪流之下,在市场经济吹枯拉朽中,随着自我意识的崛起,我们才渐渐反思那些根植于我们的传统,慢慢摒弃那些封建观念。这也是进30年的光景。

电影篇幅够长,上下两部加起来近4个小时的时长,可以装下足够多的信息,情怀和愿景,可以随着新加坡建国时期的社会变迁一直横跨十年光景来讲述我们大家(华族)的故事,可以说是难得一见,也是难能可贵的。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电影也同样让很多国人产生了共同记忆共鸣,一些童年往事,似曾相识,无比遥远,有近在咫尺。一些场景如:招弟给孩子们捉虫,大家拿脸盆接屋漏落雨,烟花(穿天猴)对射,等等比比皆是的小细节同样是我们的童年记忆。导演通过这些童年共鸣铺垫剧情,竟然浑然天成,豪无违和,真心体现了导演-梁志强的故事驾驭能力-想破头也想不到姐姐为救被反锁在土厕从茅坑钻出还被弟弟误以为是鬼的桥段。真实而又自然,水到渠成,感人肺腑,生活感十足。

最后,随着新政府的进步,随着新国家的发展,人们抗水患,搬进组屋,共同响应着新加坡政府的号召,不分族裔的担负起国民的职责,恰恰也应合了新加坡国家资本主义的政策。另外新加坡的一些房屋政策也不同程度的影响着中国大陆的住房改革。公积金的存废讨论倒也应景这部电影了。

最后的最后,“我们都是一家人”这样的表诉还在老一辈的微信群里发扬光大,在导演这部电影以后的时代里,这种声音越拉越像一种“自嗨似的搅混水”啦。

 6 ) 我们的故事

如果一生充满这么多的苦难和悲痛,那么是否还值得苦苦挣扎活着?招弟在回顾她一生的时候,是感怀自己经历的苦难,还是感恩自己创造的改变呢?她确确实实影响和改变很多人,可能有些人注定是要做蜡烛的,以微弱的光照耀一个角落,流着泪默默走完自己的一生。 或许不该问值不值得,既然活着,就继续努力地活下去,明天会发生什么,好与坏,喜与悲,又有谁知道呢? 伴随着缓缓响起罗大佑的歌,这短暂又冗长的一生终于拉下帷幕,留给们我们的长长的深思cr:Devin.Lin

 短评

吃屎之后整个人都变了..

4分钟前
  • Saber
  • 还行

想知道女性生存环境有多恶劣?看看这部新加坡史就知道了。

6分钟前
  • Spring Cool
  • 力荐

风格很纪实、影像很粗粝,导演带着模糊的归属感和身份认同拍了这部不像电影的电影。从一个华裔家族的变迁到一个新生国家的成长,未必要亲身经历那段时光才能为之感动,因为人类的情感总是共通的,遗传、境遇、偶然——掌握我们命运的,终究还是这三样东西。

7分钟前
  • 康报虹
  • 还行

平淡、幽默、感动,一部借由一个底层家庭讲述新加坡历史演变的电影。好看!ps:第一次看新加坡的电影,没想到拍的这么走心,值得鼓励。

8分钟前
  • 迷影真嗣
  • 推荐

第一部更像是家庭关系,第二部上升到了新加坡的建国史。像哥哥那样的直男到骨子里的人要改变很难,最后的“大圆满”结局我还是不喜的。看完两部发现李光耀真的很牛逼啊。

10分钟前
  • 宅拾叁
  • 推荐

闽南人看着很熟悉

12分钟前
  • 木木
  • 力荐

看看人家的国家主旋律~~~~~~

17分钟前
  • 泥巴
  • 还行

新加坡的一段历史,催泪大戏。长子确实很讨厌,死了几次最后没死终于有人性了。

19分钟前
  • 有时间就看电影
  • 力荐

宣传片拍的很好,黑社会看了都落泪

20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我很喜欢,新加坡往事。大儿子没让蛇🐍吃了真是意难平。

22分钟前
  • 小狐腻
  • 力荐

好久没看梁导的电影,还是一样搞笑。非常真实,那一代人的情怀,真是很让人动容的。阿龙和奥斯曼很出彩

27分钟前
  • 灃湮。紀。南城
  • 推荐

催泪弹

28分钟前
  • 半醉先生
  • 力荐

另一种可看的主旋律,闽南移民槟城血泪史,新加坡建国简史。

33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女性尤其的艰难,勇敢!那种坚毅是骨子里的

38分钟前
  • 一实
  • 力荐

某种苦难是我们的父辈们经历的

39分钟前
  • 王福田
  • 推荐

第一回新加坡电影等于科普片。心酸喜剧又足够真实,所有故事到了这个特定语言系统就露出一种原始来。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生存斗争,民族主义,种族冲突,政治斗争,驱蛔虫,洪水中大战蟒蛇。。。

41分钟前
  • 无鬼斋
  • 还行

第一部挺震撼的,第二部就庸俗了。

44分钟前
  • 迷狐
  • 推荐

一个华人大家庭在新加坡独立建国后的历史潮流中生活的故事,有些许新加坡版《活着》的感觉,他们主要说闽南语,又有与我们类似的思想风俗(如重男轻女、封建迷信等等),因此让身为泉州人的我看得挺有代入感。虽然他们的日子过着比较艰苦,但导演在剧情里时不时穿插一些笑点,使得电影不那么悲伤反而挺有喜感,这样的编排设计于我而言其实有损故事的真实性,不过也因此使得整体观感比较轻松愉悦。附注:双胞胎姐姐送养的那对夫妻,丈夫的扮演者就是导演梁智强。看之前强调她有两颗痣,还以为后续会有认亲情节,结果第二部看完了,也没有上演。& ……1942年2月15日,新加坡被日本占领;1963年加入马来西亚;1965年8月9日,马来西亚国会以126票赞成、0票反对,同意将新加坡驱逐出联邦。隔日,新加坡独立建国,新加坡共和国正式成立。

46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新加坡历史片。这么传统迷信的观念,真是看着不惯,不可否认这些都是华人社会特有的

48分钟前
  • Myffel
  • 力荐

这是一部献给新加坡,也是献给东南亚华人,献给潮汕人、福建人的电影。通过这部电影,可以看到几十年前东南亚华人艰苦创业的身影,以及他们身上特有的华族文化的光彩。尤其是祖上有人去“过番”的观众,看到电影里的人物和场景,一定会想起自己在东南亚的亲人……

52分钟前
  • dblddx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