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语者

记录片大陆2020

主演:刘杨

导演:孙辉,冯冯,杨紫云,周全

播放地址

 剧照

光语者 剧照 NO.1光语者 剧照 NO.2光语者 剧照 NO.3光语者 剧照 NO.4光语者 剧照 NO.5光语者 剧照 NO.6光语者 剧照 NO.13光语者 剧照 NO.14光语者 剧照 NO.15光语者 剧照 NO.16光语者 剧照 NO.17
更新时间:2024-02-24 16:22

详细剧情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一片土地都有独特的生命力,在冬季寒冷的北极圈,在终日不见阳光的极夜,有这样一群人, 因为不同的理由活着,他们为了生活,为了理想,在茫茫的冰原中闪烁着,发出独特的光芒,或闪亮自己,或照亮别人。本片以光为主题,从科学之光,人性之光和神性之光几部分,讲述在斯瓦尔巴群岛生活的人们。不同种族,不同文化和不同信仰在此交融,在情与爱中得到传承和延续,在理性与感性间展现人性之美,在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存,而他们每一个人都是 “光语者”。  2017年的10月,我国空间物理学博士刘杨踏上了他的第2次极地征程。这一次,他要独自驻守在中国北极黄河站,负责极区空间环境的观测。北极黄河站位于北纬78°55'、东经11°56’的挪威斯瓦尔巴群岛的新奥尔松。每年的10月至次年的3月,新奥尔松处于完全极夜状态,最有利于光学的连续观测。小镇上有分属于不同国家的科考站,而黄河站是一栋独立的二层小楼,在那里,刘杨将独自度过120个极夜。孤独,是刘杨每天必须要面对的。只有30个人的小镇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小国度, 这个国度里,他每天的工作就是 负责三台全天空极光成像仪和一台极光光谱仪的开机关机,数据检查,以及两台磁力计和宇宙噪声接收机的运行维护。小镇如同一个有秩序的大院,大家保持着友好的且有适当距离感的关系。除了每天用餐时间和每周运动时间大家聚在一起, 平时更多的是独处。2018年2月, 刘杨将一个人迎接中国的农历新年, 他打算用中国传统习俗和文化温暖小镇寒冷的极夜。  小镇以南还有一座朗伊尔城,那里居住着一群欢快的“地球最北的居民”,他们的生活有着规律的阴面与阳面,他们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光语者。3月伊始,那里持续了长达4个月的黑暗将被曙光冲破,“光语者们” 会举办一场盛大的嘉年华活动庆祝“太阳节”,迎接新年的第一缕阳光。  同一时空下,光,是一个人和一群人最清楚的信仰。

 长篇影评

 1 ) 有关斯瓦尔巴的只言片语

两处地点,五个故事。作为一个在2016年亲自拜访过斯瓦尔巴的人,看完纪录片后勾起了我对这两个小镇的回忆。我的体会是虽然朗伊尔宾与新奥勒松相比,因为游客的到来而更加喧闹,但作为一个外来者,我还是更喜欢在朗伊尔宾的日子,包容,平静,又不失烟火气息。

即使像我这样只短暂居住一周的自由行guest,也会觉得可以很轻松的融入其中。当走到最北教堂门前的太阳节标志性的小楼梯,或者看到纪念因大火而丧生的逝者纪念碑,或者只是远望煤矿的传送带,巨大的最北端邮筒,斯瓦尔巴种子库,都能深深地体会到世代在此生活和守护的人们对于美好的渴望。而这种渴望也转变成了对光影特有的追逐和纪念。可能这也是Frey等这么多人选择安居在此的原因之一吧,安静,纯粹,又依然与尘世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朗伊尔宾机场行李传送带
机场门口的标志性指示牌
朗伊尔本朗,Longyearbyen的挪威语就是朗伊尔城
最北教堂
教堂内部,二楼
教堂内部
最北教堂
刻有克里斯滕森小诗的纪念碑
小镇“钟楼”
巨大的圣诞老人故乡邮筒
煤矿遗址
城内北极熊雕塑
夏日的日常温度
小镇中心街区
北极啤酒
与北极熊共饮
煤矿遇难者纪念碑

而新奥勒松更像是办公区的感觉,如果并非工作生活在此的科考队员,外人的闯入感和疏离感会很强。在各种巨大科学仪器和严格电磁限制笼罩的King Bay,乌托邦只存在于外人的想象中,通过与黄河站站长短暂的交谈和拜访,我看到更多的是严肃、理性和秩序。由于到访的时间正好赶上一批科考队员离开,虽然是夏季,但黄河站也只有两人驻守,加上黄河站的位置位于小镇最内侧边缘,粗略体会到片中老刘一人坚守过漫长冬季期盼阳光重现的孤独。

但无论在这两个地点的哪里,或者更靠北的斯匹茨卑尔根群岛北部,甚至是在俄罗斯人依然在采煤,格局超像七八十年代大国企厂区的小镇巴伦支堡,只要来过斯瓦尔巴,就会理解极地生活中光的意义,就会无法忘记那斜在海平面的不落的夏日的阳光。

光语者,追逐着光,便是守望着希望。

驶离朗伊尔宾
船上免费取用的连体保暖服
摩纳哥冰川
巨大的摩纳哥冰川
Magdalen峡湾
无冰的北冰洋
朗伊尔宾边缘处的北极熊警示牌
新奥勒松的阿蒙森雕像
北冰洋VS北冰洋
不落的太阳
一个自由行游客所能到达的世界最北端
北极星号
新奥勒松King Bay
黄河站
北极星停靠在Blomstrand冰川旁,冰川背后就是新奥勒松
Blomstrand冰川

 2 ) 愿光照亮万物众生,无论你看到与否,光都将给你希望。

身处繁华都市,已经淡忘了宁静与旷达的感受,无法触及的极地,在光影中展示出它最本真的样貌。太多条件因素限制,我们很难达到那个极光游荡的生存边缘,但是通过光语者的镜头,我们得以欣赏到极地的独特之美。

生活在那里的人们,用自己的方式传达着对生命的认识,这些鲜活的语言和情感表达,犹如窗外是凛冽的寒风,你坐在室内感受明亮的光,又如阳光回归大地带来的温暖和喜悦。

万物生而自由平等,我们在极地享用着大自然馈赠的同时,也需要善待万物,感恩自然四季变迁,敬畏热爱,保护好她。

值得欣赏的纪录片,花一个半小时就可以领略地球另一端的万物变迁,有生活的炊烟味,有聚会的甜酒香,还有茫茫无际的蓝调白,有雪山有冰川,有通向心灵的北极光。

我们选择了怎样的路,在路上我们是否局促张望,我们是否认定我们脚下的路是我们期望的方向,如果不是,我们似乎能从极地生活的人们身上,看到一点亮光,关于生活的光和暗。

 3 ) 在圣诞之前,欢迎先到永夜城

《光语者》是一部在极地环境下拍摄的纪录片,每一帧绝美的镜头背后都铺满了极地环境所带来的寒冷。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我们该如何把控转瞬即逝的镜头画面?导演冯冯和杨紫云在面对我们的提问时表现极为淡然,在他们身上我们能看到一种纪录片人经过常年创作历练后所产生的从容。

冯冯说:“纪录片它不像是剧情片那样,我们可以写剧本、可以编、可以镜头再来一遍。纪录片都是拍摄自然发生的东西,自然人文的东西,很多都是你没法儿再来一遍的。”

在不可控的自然环境下拍摄,冯冯跟杨紫云都提到了一点,就是预判。

预判并提前做好调研是纪录片人在创作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想要捕捉转瞬即逝的一瞬间,就需要提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去迎接那份美所带来的挑战。而极地的恶劣环境,无疑是拍摄时需要应对的首要挑战,但这并不足以阻挡纪录片人创作的热情。

冯冯说:“我相信多数拍摄纪录片的人,是对纪录片本身有热情的,因为想拍摄好纪录片还是不能有太多的功利心,要有对它的热爱和热情,必须保持这份初心,如果你丢掉了你就没办法做好它。”

而杨紫云也坚定了要对自己的工作负责的理念。并说:“这是我们的工作,我们需要对自己的工作负责,对自己选择的职业负责。我们这一帮人,我们共同喜爱的一个灵魂契合度,或者说是我们对于影像质感的追求是一致的,所以我们想做我们心中高质量成像的纪录片作品。”

当我们希望两位导演给新一代的纪录片创作者分享一些经验时,冯冯和杨紫云各自表达了自己的建议:

吃苦精神是冯冯首先提出的观念,其次是需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在这样的前提下,如果你有非常喜欢的题材,你就要坚持去做。因为在你拍摄的过程中会有很多未知,很多不确定,你要在这个过程中去慢慢调整,用时间去磨练。其实一部好的纪录片是需要时间去打磨的,不管是前期的还是后期的,都是需要时间去磨砺出来的。”

杨紫云认同了冯冯所提出的“敏锐度”,在此基础之上他又提出了创作者对于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应该具有坚持的态度。他认为,相对来说纪录片还是比较好去坚持的,因为纪实性本身它需要我们去这样做。 纪录片其实给所有喜爱它的人留出了很大的创作空间去试错的,我们是在客观记录而不是编一个故事给大家听,所以既然是客观记录你是有很多的选题可以尝试去做的,这样你就拥有了很多的试错空间。既然你想做这个东西,就要勇于去试错,在试错的过程里它会给到你很多至关重要的经验。

这是一座没有生死的城市,是一个绽放蓝色的绝美之城。在这里,你能看到北欧人的生活哲学,能为心灵种下一颗种子。极光的背面是太阳的到来,人们将如何面对黑夜所产生的困顿?全球气候变暖又将给极地环境造成怎样的影响?《光语者》将为你揭开疑问的面纱。

欢迎来到永夜城

北纬78度,北极·斯匹次卑尔根群岛。

每年10月24日进入四个月的极夜期。

中国首个北极科考站所在地,2017年至2018年冬季,黄河科考站只有一人驻守。

他就是科考队员刘扬。

他将在这座长年极夜的城市里,独自一人度过整个寒冬。在这个冬天里,他需要负责的是让三台极光成像仪,一台极光光谱仪,一台成像式宇宙噪声接收机正常运转。

“极地科考跟普通人的生活离的很远,容易让人联想到艰苦的条件和危险的环境。”

但其实比这个更艰苦的,是如何在极夜中找到平衡。

在极夜里,光隐藏了踪迹,浓稠的黑暗容易让人难以辨认现实与虚幻。

时间变成了无法参照的重负,人们正式进入极夜带来的迷宫。

这是一场关于孤独的对抗赛,在这样的环境下,刘扬开始了自己的挑战。

蓝色是这里人的处事态度

朗伊尔城,一座隐蔽在人类视野之外的小镇,斯匹次卑尔根群岛的首府。是世界上最接近北极点的城市,人口不超过两千。

即便是在环境的临界点,人们还是会因为各种不同的原因,从世界各地来到朗伊尔城,开始一段追寻之旅。

生活在朗伊尔城的版画家,奥拉夫,是最熟悉这座遍地绽放着蓝色的人。

30年前,他第一次来到朗伊尔城,这个寒冷、干燥、没有树的,甚至是听上去有些吓人的城市,却在一瞬间打动了他。

奥拉夫说:“这正是一直以来我所追求,但是并未寻找到的。”

是什么打动到了他?

这是座有关于极光、寒冷、冰川的城市。美好跟冒险并存,现实跟理想交融。

这里的风景中存在着一种来自于当地人的哲学,这种哲学捕获了奥拉夫。他用他细腻的感知发现了这份奥秘,并为之沉醉。

他发现了一种平衡,一种信仰。

一种可以在黑暗中等候光明,在光明中解密黑暗的东西。

这种双重属性让这个即使存在寂寞,荒凉与极度寒冷的地方,也无法掩盖它自带的最原始的关于自然与生命的想象。

奥拉夫不断尝试着理解他心目中所追求的景象——这座遍地绽放蓝色的寒冷之城,这座极光永驻的美丽胜地。

总有狗需要拥抱

2014年,欧顿和米娅从挪威搬到了朗伊尔城。从前老板那里,买下了斯瓦尔巴哈士奇狗场,从此开启了他们与狗狗们在朗伊尔城的理想生活。

每天早上他们都会去检查狗的状态,看他们是否健康。欧顿负责修理狗场,米娅帮忙清理狗屎。

他们甚至在镜头前笑称:“总有狗屎要捡,总有东西要修。总有狗要拥抱。”

“你不能把它当成一种工作,这是我们的生活方式,所以就算是休息的日子,我们还是会去狗场里做事情。因为这就是我们想要的生活方式。”

米娅用轻松且习以为常的方式讲述着他们的生活,她的眼睛里闪烁着对生活、对狗场的热爱。

他们将生活融入到世界上最靠近北极的地方,用最诚挚的人间烟火温暖这座冰冷的城市。

幸福是藏在他们嘴角止不住的笑容,连同热情一起,绽放在镜头里。在生活面前,他们始终保持着一种原始的相信。

这是非常简单的一种人生哲学,他们愿意把爱带给动物,也愿意相信动物会在风暴中带领他们走向光明。

“乌托邦最后的倔强”

寒冷和闭塞让来自各国科学家讨论科研成果,共享数据,共同解决问题,极大地促进了科学进步。

这如同是一个个科学部落,人们不会被移动网络绑架,不会被电子产品支配。隐匿在北极圈中,与外界隔绝。

游客的涌入,打破了小镇的宁静。

朗伊尔城的人们害怕因此失去原本热爱的生活。

奥拉夫说:“现在可能是你最后一个看到斯瓦尔巴真面目的机会,因为两年后再回来斯瓦尔巴就被毁了。”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更大的问题在考验着朗伊尔城,甚至整个人类。

十年来,峡湾不再结冰了,冰川正在融化。导致很多建筑出现了裂缝,它们不再稳固的钉在永冻层上。

随着极夜的结束,太阳也在归来的路上。这里的人们为了太阳的归来举办了太阳节。与此同时,黄河站的驻站越冬任务正式结束,这段旅程也要划上句号。

红棉酱有话说:

昨晚,GZDOC 2020金红棉影展在大家的热情参与下收官了。

《光语者》作为金红棉优秀纪录片评选终评入围影片,得到了观众的一致认可。

今日,《光语者》正式上映!

在快节奏的时代里,这里将为你提供一处精神栖息,抚慰你疲惫的灵魂。在2020年最后一个月,跟你爱的人一起去感受极光与黑夜的魅力吧。

采访: 王湘琳

文章:k

编辑 :k

 4 ) 3.10腾讯上线了!依着北极风景,透口气。

驻地斯瓦尔巴,是美妙的。终于有一个像样的院线电影,实现了愿望,让懂中文的观众,知道世界的尽头,离北极点最近的城市,是那么的安静与有生命力!

(公众号:北极北极快开门)

大家好,我是驻地斯瓦尔巴的北极艺术家,黑水黑山。在发现这个人间秘境前,我还在纽约寻找梦想和自我实现。但当我到了斯瓦尔巴,我不这么想了。

城市以外的世界,并不荒芜。

从2016的季风书园开始,向公众介绍什么是北极,什么是斯瓦尔巴。但我知道,大众需要的是一部1小时的电影,不是1小时的讲座。何况,我也不是什么网红。2016-2020, 依靠个人演讲的影响力,到过WWF,TED舞台,但传播力依然非常有限。

2021年,自从《光语者》上映以来,协助制片方一起宣传电影,收集电影反馈。看着北极电影,在上海排片从20家,1天后3家,2天后,市区只有1家。(仅凭印象,具体数字回忆中)而时间落在,早上9:50,和深夜23:30.

(公众号:北极北极快开门)

到了新春年底,独立发起三场观影会+带年度北极故事讲座,开始多店巡回。终于了解了大众,对这个地方的向往和想象。

孩子,是最喜欢这个电影的人群!他们在学校里读过北极,知道北极有什么,好奇一个真实的北极世界,都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夜深了。相信这个电影,将给大家的,不是那种西方世界的探险生存游戏,是一个生活中,经得起回到原地探寻的北极,日常。观影+分享会,会继续联合“全国各地的书店+社团”,公益推广下去!本周末,公众号更新。

北极院线电影3.10腾讯上线了,再次投入公众视野。祝大卖!

公众号 北极北极快开门

by黑水黑山 3.10(关键词:林辰 北极)

 5 ) 孤独至极,寒冷至极,然后从中长出温暖与狂欢之花

我看海报上说这是「中国首部北极科考电影」,我很不以为然。这部电影和科考没什么关系,就像不是你跟拍了球员工作生活中的一些场景,就能说那是NBA纪录电影。

这是一部讲寒冷的电影,讲宁静的电影,讲孤独的电影,终究是一部讲反差的电影。所有的这些概念,不管你对它们观感如何,你都能很快感受到与它们相反的东西,并理解到它们相互依存的客观性和必然性。这种朴素而原始的思辨,让电影染上了几分哲学意味。

《黑客帝国》里,史密斯说母体尝试构建的极乐世界最后以崩溃告终,因为一个没有痛苦存在的地方,快乐将失去所有意义,最终沦为虚无。只有让快乐与痛苦共生并以此昭示对方,才能让人类得以存活。

关上灯,打亮银幕;离开手机,进入电影;熄灭霓虹,仰望极光;忘记城市,置身北境。这是不是正是影院、纪录片还有《光语者》们的必要性和意义?

「科考」只是将你投往极地的一个路引,就像作家为小说写的楔子,最终让你看到的是整座极地城镇,又像你夜钓时带上的钓竿,让你很难猜透你会收获什么。纪录电影,这是最大的魅力和谜题——我怎么告诉你它具体讲了什么呢?只能几笔带过罢了。

要说电影最大的「看点」是什么,我想就是地球最北端城市和最北端小镇的生活,还有那些不可描述,难以言说的景观。我看过很多纪录片,但我对北极、极夜和极光永远感兴趣,因为那是我从未到过和见过,所处世界中没有的东西。我们每个人对这些都至少是好奇的。

关于朗伊尔城,新奥勒松,你能搜到不少传说和故事,有些几乎令人匪夷所思,比如前者规定城市中不允许出生和死亡。但镜头拉近,你又会发现这里的生活与其他城市没有什么区别。人们在DJ的带领下狂欢,在指挥的引导下演奏,在超市购物闲逛,在健身房挥汗如雨,好像没什么离奇的。

不过,就像其他任何城市总有许多事物把其他事物彰显的分外夺目,极地的城与镇也有它们放大的不同之处。既然孤独,欢聚就被放大了;既然寒冷,暖意就被放大了。这不是任何一个人刻意为之,而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就像在一座坊间传闻有超过四千万人居住的终极城市,哪里都不缺熙熙攘攘的人群,但人们总是自然而然的保持着相应的疏离感。

那么宁静呢。大概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也让我自己没想到的是,即使身在人类文明的最北端,一座只有2000人的城市和一座只有35人的小镇,人们也依旧会执着于寻找宁静,这大抵只能说明这是人类永恒的宿命,以及不管有多少人能意识到它的价值,它都是人类最可贵最珍稀的事物之一。

孤独、宁静、寒冷,你会发现这三个概念经常结对出现,无论现实世界还是脑海中投射的想象。毕竟你独处的时候总是内外平静,再仔细想想那个场景,无论如何也不是热的令人汗流浃背的温度吧。

下雪的时候,城市一片寂静,因为积雪吸纳了很大一部分噪音。我就很喜欢下雪,因为我很喜欢安静。只有在这个时候,城市才显得没那么躁动,人间烟火才显得没那么刺鼻,而万家灯火看上去也分外可爱了起来。这正是《光语者》的主题之一。

只可惜,讨论《光语者》最好的时机已经过去了。讨论它最好的时机就是在电影进行时和它刚刚结束时,否则几乎就不存在了。我看完以后,总想写点什么,但半天一字未动。几天以后,北京恰好下了一场雪,我才抓住机会在被窝里打完了底稿。

在吵杂的现实世界中讨论这样一部电影总是困难的,因为当我摘掉隔音耳塞,起床,回到生活中,那些刚醒来在床上所有的凝思与灵感总是像泡沫一样轻易的破灭了。无处不在的噪音灌满我的耳道,突然莫名的声响敲击我的心房,这总是让我相较常人更快的变得疲惫不已。没有什么比一个对声音高度敏感的人又同时拥有超强的听力更讽刺的吧,我因而愈发珍惜那些安静的时刻,哪怕总是只有短暂的一小会儿。

《光语者》带我的宝贵的静谧感,我也曾在其他电影中寻获,比如《地心引力》,甚至有一句台词就像在呼应我的心声。太空、两极、海洋、森林……想想这些令人心驰神往的殊胜之地,又何尝不拥有着相同的特质。很遗憾我能去的地方总是很有限的,但幸好镜头去往的地方总是很远。

很远、很静,又很熟悉,就好像我已经去过一样。

我当然不是说《光语者》是部连对话都省了的电影。事实上,你真正去看的话,就会发现它还挺热闹的。不同人物轮番登场讲述故事,相聚的时候亲密无间,告别的时候也会举行典礼。你甚至会有些疑惑,是人烟稀少的地方,大家都一定会这么生如夏花,还是因为明知有镜头在场,所以每个人都表现的更有仪式感。

或许,两者都有,但我更愿意相信的还是前者。毕竟当生活了五十年的老妪终将一别,她微颤的面庞与抖动的下颚,这样的细节连梅丽尔斯特里普也无法展现吧。

人们隆重的生活,隆重的思考,隆重的相处,隆重的离别,这是朗伊尔城的常态。而在新奥勒松,每一项科研活动都值得所有人参与、讨论、贡献,科学在这里完全超越了国别、种族还有信仰。在残酷的环境下,某种人类原始社会的形态又被重现了。好像只有在这里,乌托邦的理想才突然被真实的忆起。

这些深邃、复杂的凝思,却是你在看这部简单温暖(大抵上)的电影时所不免想到的,就好像在这件事上,也一点逃不开永恒的对立与共存。

多年前我读到过一句话:「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很多人的孤独。」乍一看很中二,却因点出了孤独与狂欢的对立统一而变得有几分嚼头。如果说《光语者》有什么特别之处,大概也在这里:孤独、狂欢;寒冷、温暖;宁静、热闹;极地、人间……所有的这些,都是一体两面,都是相辅相成,都是互为唇齿,热情相拥在了现实生活中,还有这部电影里。

 6 ) 与光语,与人语,与己语

生活在城市中太久的人,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牢笼之中,于是你想要逃离,想要冲破它去外面看一看。其实这不光是我和很多人的想法,《光语者》中的主人公刘杨也如是说,于是他去到了离北极圈最近的地方,开始了长达四个月的极地生活。

说起北极圈,很多人会先想到冰天雪地中的严寒,想起特罗姆瑟浪漫的极光,想到像雪一样的北极熊和北极狐,甚至是北极科考队和冰川融化导致全球变暖,至于其它大概就是知之甚少。至于去到那里的人,除了科研和探险,还会有其它目的吗?我实在想不出,在看《光语者》之前,也完全不会这么去想,我从来不觉得这里也会有什么常住居民。

而这部电影正是讲了这样一群人,他们来到北极圈不是为了科研和探险,而是为了生活,你没听错,就是来北极圈生活。准确地来说,《光语者》的故事中包含了两部分人,一部分是选择来到这里生活,另一部分和刘杨一样为了工作而来,但不可否认的是,即便是为工作而来的这些人,他们也都带着和刘杨一样体验的心态,哪怕只是短暂的几个月。

当然,我个人最感兴趣的是第一种人,或者说是第一种心态,毕竟在我看来,体验甚至探险都可以,但谁会主动让自己长期置身于一种严酷和极寒的环境当中呢?而这些人来到这里,不是为了暂时逃离,不是为了找回迷失的自我,然后回去更加热爱生活——这已经成为商家贩卖旅游产品的套路,他们来这里是选择定居下来,开始一段甚至是一生的生活。

既然有些人难以忍受孤独,同样有另外一些人讨厌喧嚣,北极圈严酷的生存状态,决定了大多数人类无法在这里自如地生活,而能够来到这里居住的人,一定是厌恶人类社会繁琐的规则和虚伪的交际,在他们看来,这些要远比北极圈中严寒的天气可怕多了。另一方面,恶劣尤其是严寒的外部环境,似乎更容易让人保持清醒,再加上不需要在规则和交际中耗费过多精力,或许人更容易专注于自身和喜欢的事情。

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与人之间距离更远,更缺乏交流了,相反的是,人们反而多了更多可以了解彼此的机会,同时在独处与相处之中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正如片中一位来自波兰的科学家所讲到的那样,因为在这里用手机很不方便,所以他们都更倾向于面对面、直接说出自己和倾听别人的想法,而不是时刻需要盯着手机来查收消息。

这听起来似乎又回到那种被智能手机吞噬之前的生活中去了,有多少人会怀念这种生活呢?不知道,但在被所谓“智能化”的生活绑架之后,我自己已经无法在体会那份不间断的平静了,当然一部分原因会是自己像上了瘾一样,时不时想要去查看手机,两个小时的电影时间都无法再忍受;而另一方面,工作在“智能化”之后非但没能让我们节省更多时间,反而变得无孔不入,你时时刻刻都需要担心它的骚扰和侵蚀,而工作本身的效率却并没有因此提高多少。

更可怕的是,你会发现,自己似乎更习惯于和朋友隔着屏幕聊天了,当面交流的能力正在逐渐下降,常常两个人见面后都是各自在刷手机,分开后反而可以在手机里大聊特聊。所以,科技真的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好了吗?当然,我们也要意识到,想要在北极圈内生活,同样少不了科技的力量,但至少这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是非题,而是更需要我们去思考的内容,是一个需要去balance的话题。

在映后的见面会上,刘杨也提到了这两种生活的鲜明对比,他说在北极圈那样的一个环境下,人们必须更加信任和依赖彼此,而更多的面对面交流也加深了这种信赖。他讲的一个故事让我印象极为深刻,就是在北极圈内的时候,人们在相互遇见时都会热情打招呼甚至拥抱,所以当他离开后在奥斯陆转机时,看到每个人都自顾自行走时非常不习惯,但还是抑制住了自己要打招呼的冲动。他还说道,再回到城市后还是要习惯于另一套生活方式,如果还是像在北极圈一样,大概会被认为是不正常吧?

所以看起来,人类所追求的乌托邦,似乎在北极圈这个远离人类社会的小镇中实现了,但为了躲避复杂社会而逃离到这里的人们,也需要面对改变。随着名气逐渐变大,交通越发便利,这里世外桃源般的宁静也正在被打破,越来越多的人来到这里,他们有的是暂时驻扎,有的只是匆匆过客,但无形之中都以“游客”的身份共同改变着这里。

正如片中那位狗场主人所言,“游客”早已变成一个贬义词,它似乎变成了一个“破坏原生态”的代言词,但作为当地居民,他们和其他所有旅行目的地的当地人一样,对于游客会有一种矛盾的心态,一方面需要游客来提高收入,一方面又担心生活方式遭到破坏,所以他宁愿把“游客”叫做“客人”,我想这是一个很妙的举动,因为从业者和消费者的关系,摇身一变成为“主客”,多了一份对于彼此的尊重,或许更有利于去balance这种矛盾。

不过,也不是所有人都这么看。片中那位版画师则是一种更为极端的态度,他对所谓的游客非常厌恶,把他们视作是完全不懂这里的一种祸害。而另一位新来的艺术家则持另一种开放的态度,她认为这里不是谁的专利,它应该是属于所有人的,每个人都可以给这里带来变化。看到了吗?三种人,三种观念,也正是人类社会中间、传统和进步派的缩影,即便是在这个小小的乌托邦,一旦一些风吹草动的改变来到,问题也就随之而来。

当然,这是《光语者》带给我们更深层次的思考,而我最看重的还是本片中那些对话的过程,无论是跟自然的对话,跟他人的对话,还是跟自己的对话,每一次都是更好地了解世界,了解他人,了解自己的过程。于是,无论是为了一次探险而来,为了一次极光而来,还是为了一次工作而来,甚至是为了生活而来,无论是想要逃离还是因为热爱,最重要的依然是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

所以,当有人说片中那段美妙的极光表演与主题关系不大时,我却不以为意,有时候我们忍受了那么多的孤独甚至痛苦,不就为了迎来那瞬间绽放的美好吗?

 短评

当结束了四个月的极夜生活准备离开时,尽管有了一场事先张扬的告别,但他依然显得那么平静,而银幕前的我反而生出了诸多不舍,这大概就是亲历者和旁观者的区别吧。一个远离尘嚣的乌托邦带给你的,不止是也不应该只是风景和平静,更应该是学会接受,接受相遇,更要接受离别,因为我们终究是要离开了的,离开熟悉的地方,离开熟悉的人,离开彼此,离开自己,离开这个世界,于是趁现在,好好爱吧。

5分钟前
  • 盲忙
  • 推荐

非常难得的极地题材纪录片,也不知道此生有没有机会去一次极地

6分钟前
  • 罗夏
  • 还行

人类终是自然的过客,但后者却给了前者更加珍贵的东西

10分钟前
  • 双之哀殇
  • 推荐

“蓝色,是这里最美的颜色” 这是一个世界上离北极最近的城市——朗伊尔城的故事。城市英文名就很有寓意,Longyearbyen,一年很长,时日很短。关于它的极地科考、它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判定死亡违法的城市等,我都不关心,因为通过这部纪录片,在这个“光有故事、房子有感情”的地方,跟随镜头和主角们经历一场4个月的极夜生活,将会是一段更新鲜曼妙的旅程。北欧有个传说,极光可以把人的灵魂吸走,片中那段长达5分钟各式各样的极光曼舞,伴随大气的音乐,大饱眼福,必在大银幕上看!而3月8日的太阳节,我甚至第一次听说,你能想象在经历漫长极夜后,人们对于期待太阳回归的热情会有多高多神圣。“这里没有树,所以我们把感情给了太阳” 当第一缕阳光直射在教堂的第二台阶上,我仿佛置身人群当中,一起欢呼、迎接新的生活曙光。

15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极光画面出现的眼眶突然一瞬间湿润了。见过这样的风景,人生还有什么值得遗憾的呢?养哈士奇的夫妻和80岁的奶奶,彷佛是平行时空在世界尽头生活的另一个我

16分钟前
  • 杭州玉娇龙
  • 力荐

1219不散观影团广州天环百丽宫提前观影。没有太大期望,结果却很惊喜。大概是在大屏幕上看的第一部纪录片,讲述了真实存在却离我们有些遥远的一块地方,一些人。在一个四个月见不到太阳的地方,每个人似乎都是积极的。而对我们来说稀疏平常的阳光,对他们而言,却是神圣的。喜欢后面的主创交流,对影片的认识又加强了。

17分钟前
  • 昌锴Kenneth
  • 力荐

不散抽到的点映。这个纪录片和想象不太一样,还是挺不错的,能看到不同地域文化的不同生活,那里的极端气候和美丽自然,一直想去看一看啊!其中有位80多岁的老人在那儿生活了50年,令人印象深刻。那与世无争的平静小镇生活,与自然对话的感觉,极夜黑暗中的火,天空的绚丽色彩,是我非常向往的。希望可以有机会去看看,也希望能看到更多的这类似的纪录片。

20分钟前
  • S姐
  • 力荐

极光好美

25分钟前
  • 吉卜赛人
  • 还行

不散点映。“光语者”一名会被认为是北极科考与极光研究题材,其实用访谈结合人文记叙,更偏向对当地人处世哲学和生活状态的表达,主题有些不定。佩服于在那样极易孤独的环境中生长或留下,并持续洋溢热情与坚定意志的人。

27分钟前
  • 老罗Lazzaro
  • 还行

一般电视片的水准,景色绝美。

31分钟前
  • 贾小年
  • 还行

可算是看上这部片子了还是附近的影院太不容易了!像天助我也昨天发现今天突然掉下来似的排了3场!客观地说,作为纪录片,平淡而中规中矩(而且怎么感觉还有政府背景),只是简单呈现。给4星当然是因为题材,毕竟中国没有什么极地电影包括第三极的。朗伊尔,这个不允许有生死的城市,从采矿开始(“为了面包他们把生死交给命运”)80岁的Freya老太太真棒!斯瓦尔巴、新奥尔松…冷且风大!真的很想在这个地方生活一段时间,但人家也是不喜欢游客的。中国黄河站的男科学家其实在里面存在感不高都没记住名字,而且似有点自卑,比北欧人还内敛的样子。狗狗们真棒!在这北京大风降温极冷的天气里,看这部影片真是相得益彰了!外面冷影厅也冷就5个人!一天碰到俩抖腿男也真是奇葩了!回来等车没冻死!天幕新彩云4号厅 用融给的聚优福利卡买真不禁使

34分钟前
  • 西瓜大侠女
  • 推荐

这部电影不是一个命题作文,它展现了科考人真实的生活和这个奇妙又令人神往的小镇

37分钟前
  • Luis_Lu
  • 还行

如果不是《光语者》,我可能一辈子都不会有机会了解离北极点最近的城市和小镇,人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的。刘博士虽然在独自在极夜寒冬里守卫着黄河科考站,但因为有无可比拟的迷人夜色和单纯可爱的当地居民,孤独的日子却也没有那么难熬。生存环境再艰苦,大家也有期盼太阳再次到来的虔诚希望。

41分钟前
  • 木雕禅师
  • 推荐

人文纪录片,挺好看,不是那种源于地球最北端城市和最亮极光的美景,而是在这个永冻土地区、四个月极夜的居民生活状态的描写。整体结构有点散,但好在视角广泛,有科学站、旅游者、更有永久居民等多个视角。电影观点也比较冷静,主要还是提供了了解如此特殊生活状态的机会,很难得。说到猎奇,其实更想看看西伯利亚雅库茨克、诺里尔斯克这些地方的人文类纪录片

43分钟前
  • 乌鸦火堂
  • 推荐

极光部分绝美,映后交流得知刘杨拍了四五个月,他是真正的light chaser。导演镜头下有着不少鲜活的人物,各有各的故事,可惜全篇流水账叙述,少一个将众人众故事凝聚的主题。最后,北极狐真好看。

48分钟前
  • 鶩習
  • 较差

这里的人怀着各种目的来到这里,因为自己、因为他人、因为国家、因为世界,有人因为这里的改变而担忧,有人要离开,人们在这里相识并分别。不管人来人往,还是世事变迁,永夜里总会有极光相伴,永夜结束也总会有阳光照耀。

49分钟前
  • 赵个
  • 推荐

我查了一下,去斯匹次卑尔根的永夜之地看极光,滑雪橇,玩北极熊至少需要38000元。幸好还有电影院可以去,一趟只要38元🙄

51分钟前
  • 小海
  • 推荐

#年度佳片#因为私心喜欢极地与极光的缘故,情感上给四星半。从纪录片的客观角度来看并不算出彩,基本是国内纪录片的平均水平,从国内极地科考队员的个人视角,去诠释北极小城风情以及环保的议题(看着日渐消融的冰层与皮包骨的北极熊实在痛心哇),日记体的形式拉进了观众与镜头的距离,再融进辉煌壮丽的极地风光,在大银幕上欣赏就真是无比震撼。因为持续的极夜不见阳光,所以人们对太阳的感情愈加深厚。当地人之间那种淳朴友善的关系令我很羡慕,理想的乌托邦生活啊,那个在极地从年轻一直生活到90高龄的德国老太太给我印象最深,她喜欢登山旅行,说过人应该有自由去选择过什么样的生活……还有那位深爱蓝色的版画家老伯与他的狗狗,在极地生活过的人就是不一样啊(对生活哲学的感悟也与众不同),最后许巍的片尾曲《无尽光芒》也是可听性极佳的。

55分钟前
  • 瑞波恩
  • 力荐

个人感觉片名是败笔

60分钟前
  • 你的微笑像朵花
  • 还行

泰和 冷酷的美

1小时前
  • Crazy Ivan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