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妈妈

记录片大陆2022

主演:内详

导演:姜又兮

 剧照

了不起的妈妈 剧照 NO.1了不起的妈妈 剧照 NO.2了不起的妈妈 剧照 NO.3了不起的妈妈 剧照 NO.4
更新时间:2023-08-08 15:03

详细剧情

  今天的中国,孩子成为家庭的核心,但亲子问题也前所未有地突显。因亲子关系导致青春期孩子做出过激举动的新闻频出。在社会竞争的剧场效应之下,无论是极致“鸡娃”还是佛系放手,或是探索其他教育方式的妈妈,都有不同程度的迷茫和迷失。教育中到底什么是最重要的?怎样才算了不起?这部片子就是想回到教育的初心,去看处在亲子、家庭、工作和个人成长多重压力中的女性,她们在教育中所展现的力量与智慧。

 长篇影评

 1 ) 与其共生,不如陪伴

直到第三集才终于看到一些边界感

加州华人卷王和魔都鸡娃妈妈的两集,看得我要窒息,所有的付出背后都是“我要”“我想”“我认为”,要我说还不如叫做“了不起的小孩”,他们承受了父母的全部期待,包括所谓的提前训练失败,还有痛苦地练琴。小孩子几乎没有声音,明明和赵小姐差不多大,却像个空壳,只有和母亲的共生,与世俗外界的赞许,却很少见他们表达自己真的想要什么,他们的自我悄然无声。

突破边界,亲密共生,也许却有美妙之处,但更多是其中一个人自我的坍缩,而坍缩的往往是那个更弱小者。

我未来的孩子,只期望他/她像棵独立的树昂扬生长,哪怕最后没有别的共生的藤蔓不断攀附走得那么高,至少没有人能对他/她釜底抽薪。他/她是温柔而自洽的,懂得爱自己,懂得爱这个世界。

 2 ) 人间百态

看下来有个感觉,基本上妈妈们怎么要求自己,相应地也会如此规划和教养孩子。拍摄的细节感觉非常真实,新加坡卷王妈妈每一帧画面都写着自我拼搏,和美国精英华人一样,都从孩子出生就规划好了“赛道”;大理佛系妈妈把一生活成了“十辈子”;非典型海淀妈妈养娃原来是可以这样放手的,人间百态啊。大多数普通人妈妈会不会像我这样,时而鸡娃,时而放养,在各种随波逐流和育儿焦虑的裹挟下,持续的复盘和思量。

 3 ) 了不起的总导演

不知从何时起,我就几乎不看国产片了,除非有多个朋友倾力推荐才会应邀鉴赏,不过这回看《了不起的妈妈》情况有所不同,除了北美博士留学群里家长热议之外,还因为总导演是我欣赏的二呆呆她妈。 第一集讲洛杉矶妈妈静涵,主线是陪女儿茉莉练花样滑冰,看上去是经典鸡娃的华裔版故事,但剧中有个情节~静涵故意通过强调茉莉比赛成绩垫底来培养孩子学会输才能真的赢,一下子就把片子的特别色彩显出来了。第二集,从幼升小改为摇号切入,非常真实地再现了上海妈妈网红博主阿胖鸡娃目的:尽全力给孩子赋能,今后能有选择权,不仅逻辑通顺,而且言行一致。这两集开场,相当精彩,本该坐等播放,但我有养肥了集中观剧的习惯,就没有及时跟,直到这两天,一口气痛快刷完。 不出所料,总基调围绕鸡娃。其中1、2、4、9都是高浓度鸡血妈妈,尤其新加坡秀玮被观众戏称亚洲卷王,以给孩子发现美的眼睛为执念,分秒必争地逼孩子拉二胡,看着触目惊心,她的低配是上海宝妮,打断了24根杀威棒,终于把女儿拱进了上音附小…这些妈妈的目标感极其强烈,背后的动机,编导和剧中人没有明说,以我看,无非学霸妈妈希望承继光荣,学渣妈妈希望借助孩子实现自我。 剩下的几位妈妈很难归类,有鸡娃未遂找台阶型~台北妈妈的台阶是“他有他的路”;有懒得鸡娃振振有词型~自嗨的大理妈妈乐乐用孩子的面子与自己无关、三岁就让儿子寄宿的北京妈妈LIA用孩子自己体验的理论让人无言以对; 有降维看待俩儿子天赋才能的谷歌妈妈,看得出对剧情走向的巧妙操控力。 相比其他八集或者极度焦虑,或者当妈的潇洒到令人腹诽之外,其他四集的妈妈很不典型,即将再婚的成都单身妈妈那一句“有些天赋藏在伤痛里”成为全剧最有哲理的瞬间。全剧最深刻的一集,是有巴基斯坦混血儿与昆明妈妈Tina的对峙,简直有俄国文学的厚度。全剧我最佩服的是任平,她身上的奉献担当是我作为女人望尘莫及的。全剧最自然的人设是小白,没有那么斩钉截铁,又相当积极阳光,一切还在探索和找寻。 看着剧中的鸡血妈妈,无论是斗志昂扬的还是自圆其说的,看了这样的剧,作为过来人,心情比较复杂,多数是欣慰,少数是后怕。欣慰的是自己比剧中大部分妈妈都要幸运,因为有很多帮手,棒小时候的竞争也没那么显性,而且从具体表现看,自己在当妈的过程中,对松紧的分寸拿捏得还算准确。不过我不知道年轻妈妈们会怎么看,会不会看完之后引发斗志的消弭,或者像心蕾说的那样,根本不敢看,怕看了扰乱自己的意志。

还有两个观感:一个是剧中孩子大多都比较内向、被动、羞涩,也可能是与选取的妈妈都是强势妈妈有关吧。第二个是剧中爸爸与妈妈的关系,除了单亲家庭或者根本不与交代之外,看得出来大部分的爸爸并非只是剧中是配角,甚至有些无能。 不管怎么样,不露痕迹地展现了真实,启迪了思考,见证了人生百态,不空洞也不猥琐,是高水平纪录片。之前,我就感觉二呆呆的妈妈作为妈妈挺了不起,这回从这部片子的总导演观之,二呆呆的妈妈也当得起了不起之誉。

 4 ) 鸡娃别忘了鸡自己

昨天连看了三集《了不起的妈妈》,瞬间怀疑自己是不是还没迈入育儿的门槛?

第一集中的华二代妈妈想通过花滑把孩子送入奥运会,送入美国名校,让女儿茉莉学会努力,学会受挫。第二集的上海妈妈鸡娃三年,却迎来了幼升小摇号入学,从最初的崩溃到渐渐接受,并坚持鸡娃,想要孩子保持在当前阶层里不掉队。第三集中的乐乐与两任高知丈夫离婚后,和女儿梅朵定居大理,不给女儿报任何一个培训班,享受完全自由的生活。 我想起之前看到的有关家庭教育的四条准则,也不知道是谁讲的,至今都印象深刻。 第一是舍得为孩子花钱, 第二是舍得为孩子花时间, 第三是有明确长远的教育规划, 第四是让孩子成为TA自己。 可以说,这三位妈妈对孩子都是有教育规划的,只是第三位妈妈的规划并不那么具体,她是从思想上,从文化氛围中去做教育熏陶的。这样的妈妈,大概平凡如我的妈妈们都做不来。 但也引发了我的思考,自从有了宽宽之后,我是一直没有规划,没有理性地去思考育儿这件事的。 因为我潜意识里觉得宝宝还小,她需要的是安全感,是信任,是妈妈给予的无条件的爱。

而宽宽在这一年多里的许多举动无疑给我的想法持续正向反馈。比如五个月的时候晚上只要妈妈,别人碰一下就暴哭,妈妈一抱就安静了,有时候我要刷牙洗澡,得要爸爸抱着站在我身边,离妈妈近一点,哭声就小一点。后来我看了儿科医生鲍秀兰的视频,原来这是宝宝安全型依恋建立的信号。

再比如大一点了,睡觉前一定要妈妈哄,晚上睡觉会突然醒了找妈妈,带着哭腔的小奶音“妈妈来”,再摸摸亲亲妈妈的肚子。

我下班回来,一听到开门,她就拿着绘本递到我手里,爬到我腿上,说“妈妈读”。

去外面逛街散步,只要我在场,绝不肯好好走路,要么在我的裙子下钻进钻出,要么伸出两手,一脸无辜地望向我,说“妈抱抱”。

上班出门前会告诉她,妈妈要去上班了,晚一点会回来的哦。

据我妈说,我不在宽宽更乖。她爱笑,爱跑,爱攀爬,爱读书。在小区十几个同龄孩子中,吃饭最快,说话最好,力气最大。

这些都说明,宽宽依赖妈妈,心存信任,有安全感,是个情绪比较稳定的乖宝宝。

只是宽宽会越来越大,孩子不仅需要爱,还需要教育。而我的规划还没有想好第一个字。

如果让我去学纪录片中的第一位和第二位妈妈那样思路清晰地去规划孩子的未来。我是无力也不愿为之。那样的孩子最终长成的模样是一定是TA自己本身的样子吗?

至于如何帮助孩子成为TA自己?这个命题对我来说简直太大了,太空了,我只能说,作为父母,在满足孩子生存需求之外,还要学着观察孩子的脾气秉性,在小时候帮助TA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再因材施教,扬长避短,培养TA的兴趣和能力,在一种愉悦的氛围中,顺其自然,就像任小树长大一样,任孩子成为自己。

简而言之,通过教育让女儿获得尊重,归属,实现人生价值,做一个对家庭,对社会有用的人。这大概就是我对宽宽最大的祝福了。

可是现在这个时代,职场上已经卷得死去活来,鸡娃成了绝大多数妈妈迫不得已的选择。我想坚持的这种并不躺平的佛系育儿不知道最后能不能在压力下存活?毕竟,人是社会中的人,不是一座孤岛。别人的一举一动或多或少都会投影在波心。和女儿共勉吧!就算有一天我走上了鸡娃的路,我一定不会忘记鸡自己。

 5 ) 养育是一面镜子

今天中午点开,连看了三集,下午下班后又连着看了两集,这个节目给一个还未生育的女性展现了作为不同类型的妈妈的各种可能,我觉得很棒。

第一感触是,每个妈妈都很了不起,不管你是否喜欢她的教育方式,她们都try the best,尽可能的给予自己的孩子爱护和培育。

第二感触是,不管多么严厉的妈妈,她们的严厉背后都有一颗温柔的内心,那是无私的爱,因为我看到每个小孩都教育得好好,有练琴的幸苦,但是更多的是他们都被教育得很懂爱。所以小孩子是不会骗人的,因为他们获得过妈妈的爱,才会知道爱是什么,不管是练习花滑的小女孩,被摔倒的疼痛,还是练琴的小女孩被母亲打手,在她们心里底色都是有爱的。

第三个感触是,你的格局,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的价值观是什么,这些都会很大的影响你的小孩,看片中的妈妈以及她们所选择的教育方式,极大概率都是按照自己一些背景和价值认知来为孩子选择前进的道路。

所以养育就是一面镜子,你如果希望你的小孩成为什么样的人,先让自己成为那样的人吧。

我希望我能做一个像第五集的北京妈妈的母亲,先是自己,再是其他身份,让自己和小朋友都可以独立、丰富、平衡的去创造和体验人生。

 6 ) 每一集的tips

第一集—— 1.教育的价值是给到一个终生坚持的进步和成长,时刻都有要求,和对学习的渴望。 2.焦虑来源于,她的路是你选的,怕不适合,怕错。当妈也并没有觉得牺牲了,而是互相成全。 3.学体育,是想要她有运动的精神,坚持不放弃。从比赛中学会输,享受赢。学会接受挑战,接受失望。所有的体育运动,进入到竞技状态,就没有快乐而言了。练就大心脏很有必要。 4.给她更多的经历,更多的是时间成本,把时间花在一个事情上就干不了别的了。小孩子的机会成本是最高的,现在有太多的可能性,可以去试其他的东西。所以时间的花费也是要计算到底愿意牺牲到什么程度。但是有条件,还是希望她能拼尽全力去试这件事。 5.虎妈是结果导向,一定要在某个时间做到什么。未来走到哪里哪儿,还是希望能在我们的框框里,尽力走到那里。 6.要成为一个很努力的人,因为不努力,连输的资格都没有。但是不需要成为一个完美的人,因为没有人是完美的。要学会和自己相处,要会聆听自己的声音,勇敢地做梦,成为任何一个你想要成为的人。

第二集——

1.鸡娃的最终目的是让小孩儿以后有更多的选择。 2.当妈妈也需要一份工作,工作反而是用来放松的。 3.跨越阶层是不可能的,这么辛苦就是为了保持阶层不掉队。如果孩子真的什么也不是,作为旁观者的妈妈就会觉得好可惜,只是觉得应该像自己一样做一个普通人。 4.孩子每次都是无条件的信任,无条件的接受我,不管你怎么凶他,他永远说的最爱的就是你。这让人真的觉得很幸福,而且越来越柔软。(这段话真的让人哭😭)

第三集——

1.一个妈妈不照顾好自己,怎么照顾自己的孩子?孩子一定是需要你舒服。把自己放在优先秩序,我要舒服,那对他们的好就是非常自然。当自己别扭的时候,就没办法让别人舒服。把两个分开,他是他的命运,你是你的命运,这本就是一种成功。 2.妈妈的了不起,在于她在生物的本能上不会太在乎自己。你也没有办法不爱他们。 3.对双方来说,都是真正的爱,而不是需要。这是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来非常笃定的回答。

第四集——

1.她现在怎么可能知道我的苦心,通常是大了之后才知道。 2.新加坡的教育体系,从小学开始就层层分流。三年级的GEP考试,前1%的孩子进天才班。小六会考,分3-4个梯队,前5%进入直升高中的直通车。两次分流的重要性和压力不压于国内高考。 3.新加坡的精英治国,成为亚洲四小龙,精英教育核心理念,通过不断的筛选,把最优质的教育资源,匹配给顶尖的学生。 4.我从小就学音乐,我觉得很好,我也只知道这一条路。我可以给到他这方面的帮助,所以我们可以继续走下去。这也是唯一能帮到她的路,退无可退。 5.人生会遇到很多不同的困难,如果你害怕的话,就没有办法过去。积极一点,心里想着美好的事情,很有可能就可以过得到这一坎儿。 6.我有时候会觉得很对不起你,因为对你太严格,会因为你没做好而打你。因为你的没做好是因为我没有能陪伴到你,我会的没有教给到你,而让你被批评。

第五集——

1.坚强,大家都是独立成长起来的,人是可以独立生存的。人只有在欲望特别强或者特别痛苦的时候,才会有所体会。所以我并不想把他的所有都安排的四平八稳,就让他没有了奋斗的机会。 2.自驱力,哪一天他对某个事情有特别强的欲望和信念,他就会自己驱动自己。我不想强制他,不然会造成亲子关系特别紧张。 3.在北京,家长陪孩子上课外班的一大额外收获,就是在场边和教室外的家长交流。一方面是密集的信息交换。另一方面是从别人的妈妈身上意识到自己从观念到付出的严重不足。 4.最坏大不了放身边自己养着,尽量晚点死不就得了😂学的不好的时候把心态调整成这样就可以了。 5.寄宿学校,独立和坚强,很少跟人去哭诉和倾诉,靠自己去化解。 6.对知识本身要感兴趣,要听得懂,考试是有技巧的,要反复去训练、记忆,见各种题型,超前学很多,才可以得高分,但不值得。只要他能用百分之七八十的精力把这些知识学会,保持对知识的兴趣就可以了。然后用剩下的百分之二三十的精力去学艺术和体育,社交,游玩。 7.有形的东西是有限的,希望他的人生能自己丰富起来,并不想他是完全被安排好的,学业财富工作,都希望他能在这个世界去体验惊险,刺激和成就,然后自己去达到一种平衡。

第六、七集——

1.所有事情的经历,有些是你不能左右的,而你只能左右的就是你面对这件事情的心态。 2.有可能你的天赋就隐藏在你的伤痛里。你不经历这些伤痛,你有可能就没有后面的这些天赋。 3.孩子,你就认命吧。你不仅是我的修行,我也是你的修行。你就从妈妈这里学到第一课,人生,由不得你选择,你只能接受,然后做好你自己。 4.残缺才有裂缝,裂缝才能生长。家人就是应该不离不弃,我们有问题了,死缠烂打也要在一起解决。 5.传统教育体系,包容度更大,而且能负担得起。 6.孩子学会吃苦耐劳特别重要。没有这个学习习惯,只有学习的认知,他是空而泛的。知道是没有用的,咬牙坚持下去才最重要。

第8-12集tips

1.我是你最值得信任的一个朋友。 2.生孩子晚一点,教孩子的时候,可能没有年轻人那么急躁。 3.讲规矩以及生活技能的培养必不可少。 4.有责任心的家长是要花更多的心思和精力去观察孩子,他有什么样的天赋,对什么事情感兴趣,然后去提醒他这方面很不错,他应该可以。 5.开眼界,见世面,培养他和不同的人的沟通能力。这些是对孩子更重要的历练。 6.对他的规划最重要的是性格,是心理规划。做一个有责任担当,有爱心,有善心的人。 7.孩子就是家庭教育的一个投射。但是基因也占非常大的一个成分。孩子有他自己的一条道,只是你现在还没看到。 8.早培是挑神仙,我们是凡人就不和神仙去竞争了。 9.中国公立教育的基础,在知识传递上的效率还是很高的。靠孩子进行项目式的学习,效率太低了。 10.任何人在任何一个时代,你都得有比你自己想过的好一点更大的一个目标,不能全是利己的,得知道还有大一点的责任。每一代都需要有这样的人。成为自己的时代有独立思考的人,看到社会的各种问题,然后来找解决方案。到各个地方去学习人家好的东西。 11.作为工薪阶层,就得给孩子留下价值观,精气神,才是对孩子负责任。 12.自己的侧重是从内心来的,并不是别人强加给你的。 13.让他练琴,目的就是让他做一件可能自己不是那么喜欢的事。他一定是能自己看到他的进步的。让他固化,我现在做的不好,是因为练的不够,那他以后遇到困难就会知道这是一件难事,没有那么简单可以做到,那我要找方法,花时间,然后我才能做的更好。这样的小孩儿反而不容易抑郁。 14.运动是小朋友疗愈最好的方式。只有靠有效的有氧运动才可以消减那些解决不了事情的情绪。

 短评

片名起的太大了。可以叫了不起的中产妈妈。

8分钟前
  • Hayek
  • 推荐

4.5星。选角家庭非常出彩,不是模式观念那种鸡飞狗跳妻离子散的鸡娃妈妈,而各个阶层不同背景各种观念,培养出来自食其力有一技之长让人舒服的孩子,确实切题“了不起的妈妈”。

13分钟前
  • 松子
  • 力荐

了不起的孩子+令人窒息的妈妈+没存在感的爸爸

16分钟前
  • 天使爱美丽
  • 推荐

前几集可以叫做鸡娃的妈。大理那集的妈妈最随性洒脱。最喜欢第五集乐然小朋友的状态,那才是一个男孩儿应该有的模样。

21分钟前
  • 蓝蓝十六岁
  • 还行

这样的节目才有助于培养母性,但鸡娃成本实在太高了,大家都在鸡娃,我不鸡娃的话就觉得对不起孩子。不鸡娃也行,准备多点钱养他一辈子,父母努力一点鸡自己。

25分钟前
  • 小烨
  • 推荐

每个妈妈都有自己的不容易,但我看下来最大的感受是,孩子,才是那个用无条件的爱包容妈妈的人,无论妈妈以爱之名为他她们选择了怎样的童年,自由的push的独立的充满压力的,她们都会说我好爱我的妈妈

30分钟前
  • 莲雪思沫
  • 力荐

惭愧啊,每一位很勇很敢的女性赞歌,必须5星

34分钟前
  • 麓童 | 无邪气
  • 力荐

拍的很好,一直想做女性教育类的内容。第九集实在太窒息了,和第十集形成明显对比。东亚家庭的孩子,尤其是女孩,过早体验了什么是母职惩罚,“妈妈问外婆为什么生她,我问妈妈为什么生我,以后我不会生孩子,不要再读第二遍书”,这么开朗的孩子说出这么残酷的话,这其中到底谁得到了生而为人的幸福?

37分钟前
  • 西西弗斯记事本
  • 推荐

看完8集才来评论。从7集昆明开咖啡馆妈妈、8集台北牛肉面馆妈妈开始,这个纪录片才开始接地气和生活化,这个“了不起”才显得有了意义,这2位普通妈妈对孩子的养育,才是真正的了不起。看看1-6集是什么鬼,那都不是普通阶层的妈妈。尤其是第3集,那个妈妈追求自由和性开放,自己散养孩子,没错,她也是一种了不起,但是她真的不配拥有孩子!PS:5月29日看完了全部12集,第11集最佳。11集里这个妈妈的经济基础和教育方式,尤其是亲子关系的互动,都很赞。【推荐第11集、第7集、第8集】

42分钟前
  • Z
  • 还行

每一位妈妈都真的太了不起了

45分钟前
  • 王边边
  • 推荐

原来就听说有些妈妈特别狠,看了第一集就把我吓到了。因为生活在北京,所以对第五集北京妈妈更能接受。整体看下来,觉得确实小孩的成长早期还是父母的资源和努力拖起来的,父母太不容易,孩子也不容易。

46分钟前
  • H
  • 推荐

1.我们一边羡慕谷爱凌式的天才,又一边在说快乐教育,殊不知谷爱凌式的天才并不是你想培养就能培养出来的2.任何精英我相信都不会是那种所谓快乐式成长能够培育出来的,他们一定付出了比大多数人更多的努力,包括但不限于更多的时间,金钱,父母的陪伴。3.孩子成长成什么样子,取决于父母,取决于父母提供的基因,环境,教育方法,提供的资金,物质,情感互动……如果你自己就是条虫,真的不要要求你的孩子成为龙,凭什么呢?

51分钟前
  • 麦克流浪者
  • 推荐

第一期看得我焦虑症都犯了。非常喜欢大理的妈妈,要足够自爱,才会养出爱世界爱自己的孩子

55分钟前
  • 玖。
  • 力荐

应该换个名字,叫了不起的孩子。可以看到形形色色的教育方式,但唯一相同的就是孩子对妈妈无条件的爱。

58分钟前
  • 英恩
  • 推荐

第11集的海淀妈妈太有魅力了,儿子口中睿智的女人,真的有大智慧

59分钟前
  • 野客
  • 力荐

看了四集了,被新加坡这段妈妈最后的独白给说哭了~很复杂的心情,很真实的纪录片~

1小时前
  • 街角随拍
  • 力荐

看完后多少是有些惊讶,原来在对于孩子的教育中,父亲确实是缺失的状态,也许和选择的采访对象有关,但是确实看的压力很大…

1小时前
  • 小桐
  • 力荐

看到第3集了,第3集的妈妈好酷,看了1.2集,有点焦虑,别个家庭条件这么好,对孩子的教育一刻都不放松,反观自己,工作占了大部分得时间,而没有时间陪小孩。从这3集来说,每个妈妈都花时间用心陪伴孩子,教育孩子。我要反思下自己,反思下现在的工作,做一个称职的妈妈,不但要有好的经济基础,还要有时间陪伴孩子。

1小时前
  • Elven
  • 力荐

看到第五集,完全不接地气的一部纪录片。确是一部中产阶级家庭众生图。有人觉得大理妈妈好,说白了她只是更爱自己顺道养了个孩子罢了。第五集的妈妈结尾含泪说希望得到妈妈更多的爱,然后自己从幼儿园把孩子送去寄宿。这么大人了知道孩子真的要的是什么吗?所谓的独立自由其实都是给自己对待孩子态度找的借口罢了。不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随便吧,反正自己信了也就自我消解了。

1小时前
  • Ruby
  • 较差

我特别不喜欢用了不起伟大啥的来形容妈妈,这个词的色彩就是无奈且悲情。首先妈妈是一个可选择的身份,她不无奈,其次这个身份可以选择不同的展现形式,她也不悲情。这片子展现了不同的妈妈,或自由或压抑或放浪或克制,如果选择鸡娃,那前提是鸡自己,过程是整个家庭的时间表运作,结果可能是面对平凡。这是充满信息差的时代,不可否认,你的选择会决定孩子的未来方向,但关键是你确定他未来的样子吗?我被11期的妈妈感动,外婆选择相信女儿,为她跟学校争取自由,妈妈选择相信儿子,自由有限度,快乐有节制,而自己的知识储备足以支撑她对孩子教育的自信,这份沉稳笃定是我很羡慕的。育儿只能有一个模糊的目标,谁都不希望孩子成为一个应试机器,但又强迫症般认为考试成绩是人生进阶“硬通货”,在这种矛盾中挣扎的妈妈怎么让孩子不挣扎?

1小时前
  • 麦田里的彼得潘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1